中華鱘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經過數不清武警看守的重重關卡,CTWANT記者終於登上了三峽大壩的頂端,這個「控制長江特大洪水的總開關」。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2,335公尺,壩頂185公尺高,總庫容是393億立方公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樞紐,現場烈日蒸騰,巍峨的氣氛就如同一旁的牌子,寫著「大國重器」。「三峽工程其實是個百年追夢的歷史,」三峽大壩景區管理員單單向CTWANT記者解釋,其實國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就提到要開發長江的清潔能源,1944年國民政府也曾聘請美國土木工程師薩凡奇來測量三峽並設計工程,當時叫「薩凡奇計劃」,後來因各種原因破局。最後,三峽工程在1992年4月3日審議通過,1994年開工,2009年竣工,至今剛好30年。單單透露秘辛,提到第一個水電站也是在湖北宜昌,叫葛洲壩,當時是萬里長江第一壩,1970年代蓋的,是第一個「實驗性」的水電站,但其實當時是自己摸索,所以做了很多白工,甚至拆掉又重建。但到了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可以歐美考察,所以三峽大壩就是「到巴西考察的。」單單說,巴西的水力發電機是當時最先進的,一台就能產生70萬瓩,而當時葛洲壩只有12萬瓩。在第一批大型基礎設備進口後,也派人出國學習,消化吸收、生產創新,後來就國產化,最後安裝了32台70萬瓩設備。「當時占全中國1/7的電,不過30年來的經濟成長,三峽大壩去年供電量的占比已減為1.5%。不過我們沒有停止開發腳步,後來在上游的四川、雲南陸續修了4個大型水電站,大陸現在14億人口,3.6億人是使用來自長江生產的清潔能源。」單單說。三峽升船機可讓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垂直上升。(圖/陳曼儂攝)儘管外界對三峽大壩是否會有風險存有疑慮,單單提到,「會選在這裡興建,是因為這裡是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蘊藏的水能資源非常豐富;另一原因是這裡鑽探到了200公尺的花崗岩,所以能確保工程在上面能承受八級地震,非常穩固。」除了蓄水、發電、調度,三峽大壩也是很重要的長江交通廊道,「2003年以後,萬噸級的船舶就可以從上海直接開進重慶,」單單表示,雖然大壩攔阻了水道,但靠著「水漲船高」原理,可使用雙線五級船閘,從第一級船閘到第五級放水,一間一間過,就能從壩下慢慢爬到壩上,提升高度達113公尺,全程走完要3.5小時。在三峽坐船是相當輕鬆且多元的旅遊與交通方式。(圖/陳曼儂攝)「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萬噸級的貨運大型船舶走五級船閘,而2016年開發了三峽升船機,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可以塞在電梯裡垂直上升,速度更快,只需要40分鐘就可過關;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約兩萬艘大船爬樓梯、兩千艘坐電梯,且不用收過路費。當地不少業者推出旅遊方案,有純粹坐船過關的,也有五天四夜、帶你順便旅遊三峽景點的豪華客輪可以選。因興建葛洲壩與三峽大壩而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因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也擁有中華鱘研究所,是大陸第一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葉芝向CTWANT記者表示,最近重組後,已經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珍稀魚類和植物培育基地。中華鱘研究所重組擴編,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圖/陳曼儂攝)長江中原本有很多中華鱘,「她全身都是寶,可以吃、還能入藥,是很重要的經濟魚種,」但80年代末期因大眾對環境保護意識不足,還有航運等破壞,加上人為捕撈,讓長江鱘、中華鱘成為瀕危動物,現在野生數量仍不多。但在努力研究下,2009年突破了全人工繁育技術,從魚卵到2公尺多的成魚都可以培育繁殖,然後選擇一部分放流到長江。前幾年也突破規模化,去年放流20萬尾、今年50萬尾。不過這些魚是不能吃的喔,「2021年1月1日到2031年,長江迎來了10年的禁捕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單單說,期待長江生態回到過去的輝煌與繁榮。
暴雨襲擊魚場 百萬鱘魚被人「撈免錢」…養殖戶哀號「沒得保險」
近日,中國山東臨沂市平邑縣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特大暴雨,導致多家養殖戶嚴重受災,尤其中華鱘養殖戶顏女家庭損失慘重。顏女提到,暴雨沖走了他家十幾萬斤的中華鱘魚,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百萬元。而由於魚類產業沒有保險的關係,顏女並沒有購買保險,被沖走的魚遭到下游的人免費撈走。顏女目前已向政府申請補助,但推測損失還是難以彌補。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平邑縣這場暴雨的降雨量和小時雨量均創歷史新高,河水泛濫淹沒了養殖池,這使養殖戶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報導中也提到,平邑縣溫水鎮北溫水村因水溫恆定,非常適合中華鱘的生長,因此成為主要的養殖地。近年來,平邑縣大力發展中華鱘產業,建立了現代漁業產業園,預計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然而,這次暴雨對整個產業造成了重大打擊。顏女的父親從事中華鱘養殖已有13年,今年是顏女和他丈夫接手的第一年。顏女表示,父親當年借錢建魚池,逐步擴展到現在的規模。然而這場暴雨讓他們90%的鱘魚流失,損失了全部的家底,目前家人都還難以接受這個現實。報導中指出,6日當天平邑縣突降暴雨。顏女的丈夫在養殖池看護鱘魚,發現河水迅速上漲,擔心溫泉河繼續漲水而提前回家。幾小時後,顏女丈夫想再回養殖場查看時,才發現馬路已被河水淹沒。這場暴雨持續了2天,也由於河道不通的關係,河水泛濫淹沒了所有養殖池,這導致十幾萬斤鱘魚順流而下。而少部分沒被淹沒的養殖池,卻因為電路淹沒的關係發生斷電,許多鱘魚因缺氧而死,設備也泡在水裡損壞嚴重。顏女表示,養殖中華鱘本就不容易,水質、水溫和供氧都需要24小時不間斷地管理,丈夫日常工作就很辛苦了,暴雨過後,丈夫因為擔心供電不穩定,增氧設備需要持續看護,三天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每天工作近20小時,日夜守在養殖池邊,壓力巨大。儘管損失嚴重,顏女和他丈夫依然決定重新開始,繼續養殖中華鱘。顏女表示,平邑縣有二十幾家養殖中華鱘的養殖戶,大家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對於養殖戶來說,恢復生產仍需要時間和資源。顏女也呼籲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能夠關注這些受災的養殖戶,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以度過難關。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 宣告正式滅絕
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佈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1日晚間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另外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則是野外滅絕。長江流域分佈著多達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等大陸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其中白鱘於2003年最後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而長江鱘(達氏鱘)則是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據和訊引述網世界自然基金組織(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專案)周非表示,這次紅色名錄更新結果提醒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回顧近年大陸也在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到。大陸農業農村部陸續發佈《中華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5- 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 (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8—2035)》,例如計畫中對於長江鱘的表述則是「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群體極需保護」。
河邊抓魚帶回家煮!他爽發影片竟挨罰2百萬 警曝真相:牠來自2億年前
大陸安徽省一名齊姓男子近日在家中烹煮鮮魚,還不忘把過程PO上網,不料竟被公安盯上,最後挨罰人民幣50萬元(約新台幣216萬元),讓他當場傻眼。原來,齊男煮的魚就是所謂的「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早在2億年前就生存在地球上,堪稱地表最老的脊椎類動物之一,目前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瀟湘晨報》報導,近日蕪湖市南陵警方根據網友舉報,查處一起涉嫌非法捕獵「中華鱘」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齊男因涉嫌非法捕獵、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警方依法採取刑事措施。經了解,舉報人透過抖音視頻刷到了相關信息,立刻向公安機關舉報;值班民警獲取線索後,立即對影片進行核實。經初步分析發現,齊姓男子發布視頻中的魚類與國家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極其相似;民警隨即聯繫南陵漁政部門和弋江鎮農業辦協助,對相關線索進行協助核查;經過多方核實、詢問得知,該視頻是由弋江鎮新光村村民齊男發布,民警立即前往對方家中查看。齊男表示,當天凌晨4時許,他獨自前往河邊抓魚,在青弋江邊一處水坑裡發現了不少魚,其中就包括這條不認識的魚,回家後便和妻子拍了一條視頻,並透過抖音發布了影片。警方將魚送往安徽師範大學野生動植物及產品鑒定中心鑒定,結果顯示該魚確實是罕見的野生「中華鱘」,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報導指出,齊男因涉嫌非法捕獵、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南陵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並開出人民幣50萬元的罰單,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