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
」 喝酒 酒精 台東 飲酒 小米粽台東小米粽中毒案4死 檢方意外簽結:無故意、過失行為
台東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蝸牛小米粽」食物中毒案,導致12人送醫,其中4人不幸喪命,還有一名楊姓女子仍在加護病房,而食材檢體送驗確定驗出劇毒農藥「托福松」。台東地檢署今(20日)表示,此案並非故意或過失行為所致,因此簽結並未立案偵辦。回顧案情,83歲曾姓老婦9月17日晚間吃了小米粽後送醫後不治,前往守靈親友也陸續出現不適,共12人送醫,之後36歲徐姓女子、76歲劉姓老婦、59歲楊姓女子也搶救不治,共4人死亡,目前還有一名53歲楊姓女子還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第一時間表示,共通點是曾吃過「蝸牛小米粽」,所以首先列出疑似中毒物質包括蝸牛、血桐、曼陀羅,另外化學物質包括聚乙醛、有機磷農藥等等,食餘檢體由食藥署的稽查人員送到食藥署的研究檢驗組,進行食品的毒物分析。台東縣長饒慶鈴當時則表示,針對金峰鄉民疑似食物中毒案,台東縣衛生局已成立食品中毒調查小組,並到場採集食材及周邊植物檢體、至醫院蒐集人體檢體,分別以最速件送至食藥署研檢組及南港實驗室檢驗,警局同仁同步到場採證,希望盡速釐清中毒原因,社會處、原民處也將全力協助急難救助及後續喪葬處理。時隔3個月,檢方表示,無任何證據顯示是故意將托福松加入食物中,也沒有發現故意或過失行為,因此最終認定本案為意外事故,17日簽結案件。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醫點名3種人不適合喝酒!食道癌機率多14倍 50%台灣人入列
知名藝人方文琳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菸、酒、檳榔是常見的食道癌三劍客,過熱的飲食以及過酸的飲食(檸檬汁),或是把醋當水喝就是另類的暗影刺客,如果喝酒臉紅、一杯倒酒,以及喝酒後就宿醉頭暈的人不適合喝酒,那就是身體的保護色,告訴自己不適合喝酒。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宗勤在臉書透露,「嚴凱泰+安迪造成2018年的食道癌之亂,每個人都吞嚥卡卡;方文琳+徐少強會不會又造成2024年的食道癌之亂呢?菸、酒、檳榔,就是常見的食道癌三劍客,過熱的飲食以及過酸的飲食(檸檬汁與醋當水喝)就是另類的暗影刺客,如果喝酒臉紅,那就是身體的保護色,告訴你(妳),我不適合喝酒。」醫師說明,「喝酒臉紅和酒精的代謝有關。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毒性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為無毒的乙酸,最終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近半數亞洲人缺乏代謝乙醛的基因(ALDH2基因缺陷),台灣人的比例近50%,當這些民眾喝下大量酒精,卻缺乏乙醛去氫酶,就會導致致癌物乙醛無法代謝累積在體內,使血管擴張,產生酒後臉紅。」吳宗勤進一步解釋,「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相較不會臉紅的人高出14倍,如果每天喝超過30克酒精的話,甚至會超過100倍,30克酒精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呢?就是約50ml的58%高粱、50ml的60%威士忌、200ml的15%紅酒、600ml的5%啤酒」。醫生提醒,「一杯倒的人不適合喝酒、一杯臉紅的人不適合喝酒、喝酒後就宿醉頭暈的人不適合喝酒,基本上如果代謝酒精很慢,很容易出現酒醉相關症狀的人,都不適合喝酒,臉紅是一個最容易被發現的食道癌保護色,如果妳的家人或朋友,容易喝酒後臉紅,麻煩就不要再灌她酒了。」◎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睡前喝高粱釀食道癌?粉絲要「酒商道歉」 方文琳發聲:都是自己不好
59歲女星方文琳近日自曝6月底罹患食道癌,她回顧過去生活習慣,認為「這幾年睡前喝一小杯58高粱、超愛喝熱湯」應是罹癌主因。方文琳今(28日)表示,她發現有粉絲發聲要酒商出來道歉,事實上是自己不懂正確的喝酒方式,烈酒本來就該稀釋或者配大量的水,「跟他們毫無關係,事情的發生都是自己不好」。方文琳今日在臉書發文,她直到生病才去探究病因來源,再加上專業醫生說法,食道癌當然還有諸多原因造成,「既然我知道因為這些原因會危害自己身體健康,所以以前生活中習慣的熱湯、睡前烈酒當然就變成拒絕往來戶,除了愛自己也不讓父母擔心、女兒傷心,還有愛我的您們。」方文琳提到,有人列舉自己或朋友喝了多少年的酒都沒事,「其實是自己不懂得怎麼喝,這樣的烈酒本來就該稀釋或者配大量的水,只心想著…反正就是喝幾口而已,暈了就趕緊躺下睡覺吧。這幾天也看了些專業醫師分析食道損傷通常與酒精不耐症,即缺乏代謝酒精酵素的『乙醛去氫酶』或者基因缺陷有關」方文琳說,醫生提醒有以上體質的人,平常酗酒尤其是晚上睡前喝酒,致癌物質容易累積在食道,更容易在這個部位產生食道癌,「所以每個人體質還是最重要的關係。看到有人幫我出聲要高粱商出來道歉,別這樣,跟他們毫無關係,事情的發生都是自己不好。總之飲酒的人,自己懂得控制酒而不是讓酒控制自己。更重要是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還有偶爾安排健康檢查。」
蝸牛小米粽釀3死!最新人體檢驗出爐 8人體內均有劇毒農藥「托福松」
台東爆發「蝸牛小米粽」中毒案,造成12人送醫搶救,其中3人死亡,還有6人仍在加護病房。衛福部19日公布,確認在粽子食餘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而疾管署今(20)日透露,最新人體檢驗結果出爐,收件的8名個案血液檢體均檢出有機磷「托福松」。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疾管署配合食藥署及台東縣衛生局,目前分送人體檢體(血液、血清、尿液)至台大法醫所及北榮毒物中心檢驗,最新進度為台大法醫所回報,收件之8名個案血液檢體均已檢出有機磷「托福松」,與食藥署食餘檢體檢驗出托福松結果一致。至於外界曾懷疑的「聚乙醛」,台大所收件8名個案均未檢出。在中毒事件發生後,衛福部18上午便由食藥署、疾管署派員南下,會同北榮毒物科醫師前往收治個案的醫院訪視個案;19日,再與衛生局調查小組成員前往台東金峰鄉賓茂村,至現場採樣,送回食藥署實驗室檢驗。其中,所採食物檢體包含蝸牛、血桐葉、蝸牛小米粽(食餘)等等,僅在食物殘餘中發現有機磷「托福松」,蝸牛跟血桐上均未檢出。另外,也針對受害者採血液與尿液檢體,將送往疾管署南港實驗室,比照寶林食品中毒案,分別交由台大法醫所、北榮毒物中心檢驗。據悉,此種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需要實名購買,現在用於瓜果類防治害蟲,但究竟農藥從何而來仍不得而知,有待檢調持續釐清。
蝸牛粽「托福松」濃度極高!受害者出現2農藥反應 將送驗死者血液
台東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近日疑爆發蝸牛小米粽中毒,12人送醫,3人死亡,而食藥署19日公布小米粽裡面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至於來源待釐清,受害者檢體呈現「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2種農藥反應。食藥署指出,而如果托福松下肚,急性期症狀常於5-30分鐘內即出現。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8個受害者檢體送北榮、台大檢驗,初步檢驗結果呈現「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2種農藥反應,至於是哪種農藥待細部鑑定。羅一鈞表示,2名死者在醫院有留血液檢體,另外小孩的個案檢體,也會在19日寄出,20日送驗,雖人體檢驗不夠完全,但農藥和食品檢驗結果符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13年9月18日接獲臺東縣衛生局通報,於同日下午約1時30分受理臺東縣衛生局送驗標示「血桐」、「蝸牛」及「食餘」共3件檢體,經同仁連夜加班進行聚乙醛及有機磷劑等農藥之廣篩檢驗,於「食餘」檢體(蝸牛小米粽)中發現不尋常訊號,續經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GC/MS/MS)及液相層析高解析質譜儀(LC/HRMS)確認為有機磷劑托福松(terbufos),「蝸牛」及「血桐」檢體則為未檢出。食藥署表示,托福松為有機磷類殺蟲劑,屬劇毒型農藥,典型的有機磷殺蟲劑中毒症狀包含瞳孔成針瞳、昏迷或半昏迷、口水多、痰多、呼吸或嘔吐物中有濃烈農藥味(或稱大蒜味)、全身汗濕、局部肌肉抽動等徵狀。急性期症狀常於5-30分鐘內即出現,但少數情況下能可能延遲至數小時或至12小時後才產生,與暴露劑量及物質有關。食藥署說,本部食藥署及疾病管制署在9月18、19日共出動12人次,與臺東縣衛生局會同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醫師,於18日分別赴臺東馬偕醫院及臺東基督教醫院進行病例討論以及個案訪視。今(19)日會同調查小組成員前往臺東賓茂村往生個案家瞭解食材來源及製程。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檢出的托福松「濃度相當高」,如果是60公斤成人,半致死劑量約96毫克,估每顆粽子有30毫克的托福松。至於中毒症狀跟福松劑量關係,林金富說,「吃進去的量與症狀確實會有關聯」。
蝸牛小米粽爆12人中毒3死!食藥署驗5可疑物質 醫分析疑點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驚傳集體食物中毒,至少12人送醫,其中3死亡、4人命危。對此,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疑似中毒物質鎖定5項,預計一周內完成調查。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則分析,可能拿來用的葉子或是蝸牛身上有殘留,像是有機磷、胺基甲酸鹽的農業殺蟲劑造成,不過都仍有待調查釐清。林金富受訪時表示,目前共通點是曾吃過「蝸牛小米粽」,所以目前首先列出疑似中毒物質包括蝸牛、血桐、曼陀羅,另外化學物質包括聚乙醛、有機磷農藥等等,食餘檢體由食藥署的稽查人員送到食藥署的研究檢驗組,進行食品的毒物分析。林金富指出,食藥署、疾管署今(18日)已派員前往調查,化學物質檢驗應在2天有結果,其他物質則於1周內完成調查。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針對金峰鄉民疑似食物中毒案,台東縣衛生局已成立食品中毒調查小組,今(18日)一早到場採集食材及周邊植物檢體、並至醫院蒐集人體檢體,分別以最速件送至食藥署研檢組及南港實驗室檢驗,警局同仁同步到場採證,希望盡速釐清中毒原因,社會處、原民處也將全力協助急難救助及後續喪葬處理。另外,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分析,生蝸牛導致的食物中毒通常不會這麼迅速,是屬於慢性的,推測可能拿來用的葉子或是蝸牛身上有殘留,像是有機磷、胺基甲酸鹽的農業殺蟲劑造成,不過都仍有待調查釐清。
台東蝸牛小米粽導致3死!醫師揪疑點「不會這麼快」:應有其他原因
台東今日凌晨發生12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起因於83歲的劉姓老婦人在中秋節自製「小米蝸牛粽子」,眾人吃完後出現抽搐、嘔吐等症狀,送醫後3人不治。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可是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背後應該還有其他原因!極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蘇一峰醫師對於台東食物中毒案件,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表看法,「台東驚傳吃蝸牛小米粽,造成數人死亡多人病危」,他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包含惡名昭彰的廣東住血線蟲,會鑽到腦部與脊髓造成嚴重症狀,不過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他研判背後應該有其他原因,因患者死亡前有抽搐導致心跳停止,他猜測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而導致。劉姓老婦人過世後,家屬不知情拿出剩下的「小米蝸牛粽子」給前來弔唁的親友吃,還煮了蝸牛湯、芋頭梗等食物,今日凌晨3時許,親友們開始陸續出現嘔吐、抽搐症狀甚至昏迷,相繼送醫,其中3人送醫搶救後宣告不治,另有4人命危、5人身體不適。警方追查後發現,小米粽內的蝸牛是部落一名李姓男子提供,李男供稱蝸牛是在農地中撿到的,目前已遭警方帶回釐清案情。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人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4命危…衛生局採檢送驗 毒物醫:可能與農藥有關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目前已有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4人命危,而患者發病前都吃過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台東縣衛生局上午緊急至賓茂村採樣,包括採摘「阿拜」(小米粽)中所需的葉子(俗稱血桐),後續也會將相關食材送驗,並交由食藥署研判結果,另針對患者採集檢體檢驗釐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83歲婦人,昨(17)日自製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等食材的小米粽,食用後不幸身亡,部落親友在當日晚間約20人參加喪事守靈。後來,眾人食用老婦未吃完的小米粽,卻釀12人送醫,其中3死4命危。經過衛生局調查,這12人曾吃過「阿拜」,並在食用後2小時左右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而「阿拜」裡面的所有食材,包括血桐、蝸牛等都會送驗,後續由食藥署研判結果。 對此,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接著解釋,聚乙醛中毒可能造成發燒、抽筋、昏迷等症狀,若同時攝取酒精,毒性還會加強,最後還可能導致抽筋、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嚴重甚至會致死。楊振昌表示,他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現也傳出台東疑似中毒患者,有出現分泌物多、心跳慢、呼吸受抑制情況,這些症狀也類似於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中毒,若是這類中毒,則有專用的解毒劑可用。楊振昌透露,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員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如果是聚乙醛中毒,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一般會採取症狀治療,這類中毒者需要收治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病症變化。
破除中秋謠言3/微波爐致癌有輻射?不必站遠遠!專家:它能保留更多食物營養
中秋節大餐後總留下不少剩餐或食材,需使用微波爐復熱,此時資深級的食安謠言「微波爐可致癌」和「微波加熱食物後會殘留輻射」,總會再度盛傳。究竟真相為何?專家表示,微波爐並沒有輻射,所以不必站得遠遠的,而且與傳統明火烹調相比,微波爐甚至能保留更多食物營養。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它可以穿透絕緣物體,當啟動微波爐時,就會讓微波爐內部產生「微波」,當「微波」被含有水分的食物吸收時,就會讓食物中的水分子與微波爐所發出的「微波」一起以相同的頻率震動,震動中會造成分子間的摩擦,進而產生熱能讓微波中的食物由外部逐漸加熱至內部。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微波爐並非利用「X射線」或「伽馬射線」來加熱食物,並不會使食物具有放射性。程涵宇說,與傳統烹飪水煮相比,微波爐加熱最高溫度是攝氏100度,因此對食物的營養破壞不太嚴重,因此可以保留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除此之外,最近盛產的榴槤也傳出配可樂、酒會有中毒反應,程涵宇表示,沒有醫學研究顯示榴槤配可樂會有不良反應,而榴槤搭配酒或薑母鴨等含酒料理,雖然沒有研究明確證實具有致命性的交互作用,但在體外試驗發現,榴槤富含的硫化物,可能會影響乙醛脫氫酶(解酒酵素),延緩酒精代謝物乙醛的排除,所以榴槤配酒可能會更容易產生臉紅、心悸、頭暈等醉酒症狀。榴槤搭配酒精雖不會中毒,卻更容易產生醉酒症狀,因此還是要格外小心。(圖/新華社)為何會有健康謠言?程涵宇認為,許多文化有一些代代相傳的飲食禁忌,通常是基於經驗、直覺或特定的事件。例如,中國傳統中有「魚和羊肉不能一起吃」的說法,這類說法可能是因為某些人曾經食用這些食物後感到不適,逐漸演變成廣泛傳播的禁忌。另外,一些關於食物組合的謠言可能源自某些人的過敏反應。例如,某個人對某種食物組合過敏,產生了嚴重反應,但這一現象被誤認為是普遍適用的,導致人們認為這些食物組合對所有人都有害。程涵宇說,許多人缺乏科學的營養知識,容易接受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一些謠言可能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並沒有科學依據。在這種情況下,謠言往往會被誤傳,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建議接收資訊時,也要同時懂得求證,或是詢問專業意見,才不會被謠言所迷惑。
平常不抽菸…30歲男嘗鮮「哈密瓜電子煙」竟咳血 醫照X光驚呆:緊急住院
菸害防制法已於去年3月22日公告施行,全面禁止包括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不過,1名30多歲的男子平常不抽煙,應酬時在朋友慫恿下抽了哈密瓜口味的電子煙嘗鮮,吸了幾口開始感覺胸悶,隔天竟咳出鮮血,就醫後被檢查出肺炎,必須緊急住院治療。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今(26日)在臉書分享個案,「三十多歲的男子平常不抽煙,應酬的時候朋友遞給他電子煙吸吸嚐鮮,哈密瓜口味的電子煙。男子吸了幾口之後,開始覺得胸悶,隨後居然越來越不舒服,隔天居然咳出血來!還開始發燒不舒服」,患者就醫檢查,發現明顯肺炎,緊急住院治療,「小心來路不明的電子煙吸了傷身」。蘇一峰也曾分享另起案例,「四十歲的爸爸喜歡抽電子煙,常常也在家中使用電子煙,阿嬤說每次問到味道就胸悶,想要咳嗽」。不僅如此,家中4個小孩也咳嗽咳不停,直到一家6口就醫檢查,「阿嬤和小孩最近一起被診斷是氣喘了」,讓他忍不住感嘆「爸爸一身臭,電子煙害全家氣喘」。國健署表示,「電子煙」是由電子煙填充液(簡稱煙油)、霧化器及其零組件組成,以電能驅動霧化器,將混合了丙二醇、甘油、化學調味香料或尼古丁等成分的煙油,使由液體產生煙霧供使用者吸入肺中,產生吸菸效果。市面上聲稱之電子維他命棒、蒸氣果汁、VAPE(維卜)等物品,事實上指的都是電子煙。有研究指出,電子煙會釋出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及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且有吸食成癮、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國健署提醒,業者不斷推出新類型產品,及使用口味誘人之添加物,吸引青少年嘗試或購買使用電子煙,亦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之行銷手法,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減少有害物質暴露」、「菸草替代品」、「幫助戒菸」、「煙霧少」、「清香的口味」等行銷文字,藉以誤導民眾,逐漸經由各種管道進入國內,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
王柏傑酒駕「前一晚喝的」不知還沒退 酒後多久才能開車?醫解答
35歲男星王柏傑昨(18日)下午與遊覽車發生碰撞,經酒測發現其酒測值高達0.44毫克超標,被依公共危險罪嫌移送法辦。王柏傑今(19日)凌晨受訪時表示,實在沒想到前一晚的酒精會到隔天下午,但這非藉口、理由,願意接受懲罰。至於酒後要休息多久才能上路,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日前就曾解答,人體一小時能夠代謝的酒精量大約為10公克。王柏傑今(19日)凌晨複訊完後,以5萬元交保候傳。面對媒體,王柏傑說,「非常非常抱歉,我實在是沒有想到,原來前一晚的酒精可以到隔天下午測出來還這麼多,所以我當下是非常的震驚、驚訝,但這些不是藉口跟理由,既然做錯事情,乖乖接受懲罰,真的非常對不起,不是故意的。」他解釋,其實12點多就回家了,「因為我們去看球賽,回來吃個宵夜,12點左右我們就回家了,早上起床我也是就是睡得很好,精神狀態都很好,所以才沒有意識到(酒未退),隔了10幾個小時,身體裡還有酒精成分,所以真的是很抱歉,真的沒想到這個結果。」不少人好奇,喝酒後要等多久才能開車。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曾在粉專指出,血液中酒精代謝的過程主要是由肝臟來完成的,肝臟中有一種叫做乙醇脫氫酶(ADH)的物質,它可以將血液中的乙醇(即酒精)轉化為乙醛,然後再由另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ALDH)的物質將乙醛轉化為乙酸,最後由尿液或呼吸排出。鄭泓志表示,根據零級消除動力學(zero order kinetic),人體一小時能夠代謝的酒精量大約為10公克,有了這樣的先備知識,其實只要按照兩個步驟就能輕鬆算出多久能上路,第一先計算出喝的飲品有多少酒精,第二計算出幾個小時能夠完全將酒精代謝完畢。他舉例:●每喝一罐(330毫升)啤酒(5% 酒精),含有酒精330*5%=16.5克酒精,需要16.5/10=1.65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每喝一杯(45毫升)白酒(40% 酒精),含有酒精45*40%=18克酒精,需要18/10=1.8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每喝一杯(150毫升)紅酒(12% 酒精),含有酒精150*12%=18克酒精,需要18/10=1.8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
喝酒臉紅=代謝快?醫揭真相:致癌物累積 台人「基因變異」比例居冠
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張祜銘進一步指出,臺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臺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以肝癌為例,過去臺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臺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臺灣酒害防治協會和臺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臺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喝酒就臉紅是警訊! 醫曝:「這些器官」病變機率恐上升
自民國108年起,由臺灣酒精不耐症協會、臺灣酒害防治協會以及國民健康署共同發起5月9日為「臺灣無酒日」,呼籲民眾注意酒精對健康的影響。為什麼有人喝酒後會臉紅?酒精的正式名稱是乙醇(ethanol),當乙醇進到人體後會被乙醇去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接著透過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acetate),經過一些代謝過程最終轉變成水(H2O)以及二氧化碳(CO2)排出體外。人類第12號染色體上有負責乙醛去氫酶活性的基因,如果這個基因型有突變,乙醛去氫酶的活性下降,讓乙醛不易分解而累積在體內,會讓全身的微血管擴張,呈現臉紅或身體發紅,並且造成頭痛、心悸、嘔吐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乙醛是一級致癌物 長期恐致身體器官功能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侯育琪表示,乙醛會傷害身體各器官的功能,最常見包括神經系統(大腦和周邊神經)、心血管、肝臟、骨髂、生殖系統等等,和失智、神經病變、心肌病變、肝病變、骨質疏鬆、不孕有關。另外,乙醛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一級致癌物,長期下來亦會增加癌症發生,比如頭頸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和食道癌等。酒精棉片貼手臂 自測有無酒精不耐症2021年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體資料顯示臺灣約47%的人口具有酒精不耐症,比例為全球最高。簡單來說,酒後會臉紅,就可能是酒精不耐症的個案,比上喝酒不臉紅的人,器官病變與癌變機率更為提升,身體在酒後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若民眾想要檢測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可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皮膚出現泛紅則可高度懷疑(準確率約70%)。
夜店嗨完酒駕遭逮!22歲男求警「1小時後再測」:我先去公園跑一圈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台中一名22歲蔡姓男子日前與友人在夜店喝酒狂歡後,才剛要上路就遭到警方攔查,沒想到蔡男當下竟要求員警讓他去跑步「1個小時後再測」,最終仍遭警方公事公辦。據了解,該起酒駕事件發生於3月31日凌晨5時許,當時蔡男與3名友人結束夜店行程後,隨即駕車準備要駛出停車格,但他卻因忘記打方向燈引起警方注意,員警上前提醒時立刻聞到濃濃酒精味,於是要求蔡男下車進行酒測。怎料蔡男疑似為了加速體內的酒精代謝,竟糾纏員警讓他「跑一圈公園」等1個小時後再實施酒測,無理要求馬上被拒絕,最終蔡男測得酒精濃度值竟高達0.65mg/l,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而另外3名同車友人也被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規定,酒駕同車乘客連坐處罰,處6000元至15000元以下罰鍰。究竟「運動出汗」是否有助於排除酒精?對此,營養師簡鈺樺先前曾在臉書粉專分享,由於肌肉中不含轉化乙醛所需要的酵素「乙醛去氫酶」,因此運動對促進解酒是「沒有幫助」的,再者人體每公斤體重平均每小時可代謝0.1公克的酒精,意味著每個人代謝酒精所需要的時間均不同,最重要的還是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40歲爸愛抽電子煙「1家6口咳不停」 醫檢查搖頭:害全家都氣喘
菸害防制法已於去年3月22日公告施行,全面禁止包括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不過,一名年約40歲的爸爸平時愛抽電子煙,害得全家6口咳嗽咳不停,其中阿嬤說每次聞到味道就胸悶,結果最近就醫檢查,4個小孩和阿嬤都被診斷是氣喘,實在是害人又害己。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22日)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四十歲的爸爸喜歡抽電子煙,常常也在家中使用電子煙,阿嬤說每次問到味道就胸悶,想要咳嗽」。不僅如此,家中4個小孩也咳嗽咳不停,直到一家6口就醫檢查,「阿嬤和小孩最近一起被診斷是氣喘了」,讓他忍不住感嘆「爸爸一身臭,電子煙害全家氣喘」。國健署表示,「電子煙」是由電子煙填充液(簡稱煙油)、霧化器及其零組件組成,以電能驅動霧化器,將混合了丙二醇、甘油、化學調味香料或尼古丁等成分的煙油,使由液體產生煙霧供使用者吸入肺中,產生吸菸效果。市面上聲稱之電子維他命棒、蒸氣果汁、VAPE(維卜)等物品,事實上指的都是電子煙。(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有研究指出,電子煙會釋出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及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且有吸食成癮、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另外,國外研究顯示,曾經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會有較高的吸菸意圖,且易開始有吸菸行為,青少年若曾使用過電子煙,其嘗試紙菸的機會是沒有使用過電子煙青少年的2倍以上,雙重使用對身體危害更甚,且更難以戒除。國健署提醒,業者不斷推出新類型產品,及使用口味誘人之添加物,吸引青少年嘗試或購買使用電子煙,亦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之行銷手法,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減少有害物質暴露」、「菸草替代品」、「幫助戒菸」、「煙霧少」、「清香的口味」等行銷文字,藉以誤導民眾,逐漸經由各種管道進入國內,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國健署已請縣市政府對實體電子煙店面全面加強稽查,並持續監測網路(如:購物平台、社交平台等)非法販售電子煙情形,轉請各地方政府的衛生局進行後續查處。
揭開解酒產品神秘面紗!10常見成分用途大公開 真能速解酒精、千杯不醉?
飲酒過度會傷身,但有時工作應酬不得不喝酒,歲末年終尾牙、聚餐歡慶氛圍下也會不知不覺一杯一杯黃湯下肚,現在市面上出現不少產品,聲稱能夠「解酒」讓人千杯不醉、代謝酒精加速恢復,但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嗎?藥師廖偉呈分析解酒相關保健食品的常見成分,帶民眾探究各成分的實際用途。產品宣稱「解酒」已觸法 揭開常見10成分用途韓劇中常會看到主角喝醉後飲用「解酒液」,現在也有很多產品宣稱有解酒效果,但藥師廖偉呈在臉書、部落格上PO文表示,產品若有「解酒」二字,或宣稱有解酒功效,事實上都已觸法,若仔細探究內容成分,就會發現許多成分其實不具解酒效果,甚至不少會誤用保肝於解酒用途。市面上解酒相關的保健食品,到底都添加了哪些成分?分別又有哪些用途呢?藥師廖偉呈整理出10種常見成分及其用途:葛根:主要用途是降低酒精吸收、延緩喝醉,但無法增加酒量。葛根裏的大豆苷、異黃酮能降低胃腸道黏膜通透性,延緩胃排空,從而延緩酒精的吸收。而葛根素可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傷,不過效果有限。葛花:葛花能幫助乙醛的代謝,主要用途加速酒精代謝,但缺乏足夠的人體研究佐證解酒效力。牛樟芝:可以增加酒精脫氫酶及乙醛脫氫酶,從而降低體內酒精濃度,主要用途加速酒精代謝,不過目前沒有明確且嚴謹的人體研究佐證牛樟芝解酒的效力。穀胱甘肽:穀胱甘肽是強力的抗氧化劑,也是肝臟解毒過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主要用途是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不過,穀胱甘肽雖然能維護肝臟解毒機能,但至多是讓肝臟正常代謝酒精,無法加速代謝,並不能幫助解酒。北枳椇:北枳椇含二氫楊梅素(DHM),可提高乙醇脫氫酶活性,協助代謝酒精並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毒性傷害,不過解酒效果有限,主要用途比較屬於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余甘子萃取物:能透過提高乙醇代謝酶活性、加速乙醇代謝,並藉由脂代謝調控、抗氧化等,減輕因急性攝入過量酒精導致的肝損傷,主要用途也是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薑黃:幫助酒精代謝的效果有限,但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乙醛的傷害,因此對於宿醉會有部分幫助,主要用途在於改善宿醉。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是肝臟代謝酒精所需的輔酶,也有提神的效果,可以降低飲酒後產生的疲憊感,主要用途為營養補充、降低疲勞,解酒效果有限。牛磺酸:有提神效果,主要用途為降低疲勞,解酒效果有限。胺基酸:胺基酸是肝臟修復過程中所需的營養素,能維持肝臟正常解酒的機能,但無法加強解酒能力,主要用途也是營養補充。3字眼皆為無效指標 最好的解酒妙招就是「不喝」藥師廖偉呈表示,解酒產品是否真有解酒效益,要看的其實是能否加速乙醛的代謝,如果有「主打肝臟保健作用」、「添加B群牛磺酸」、「速效解酒」等字眼,大多都是無效的保健食品。另外,藥師廖偉呈強調,解酒方法並沒有捷徑,就算成分有助於解酒,也不可能像魔法一樣,立刻將酒測值降至安全範圍,而且長期仰賴外來物質促進肝臟代謝酒精,其實有可能會損害肝臟,最好的解酒妙招還是「躲酒」、「不喝酒」。資料來源:廖偉呈藥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5746983518168&set=a.133952408697632&locale=zh_TW)、部落格(https://www.smilerx.com.tw/hangoverxphmarsmile/)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傳統燒香增中風機率 中研院研究顯示「影響胎兒腦部發育」
「有燒香有保庇」華人傳統信仰相信透過虔誠祭拜,將期望寄託於裊裊香煙上達神明,就能獲得保佑,然而過程中卻會吸入對人體健康與環境危害的因子。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指出,燒香產生的懸浮微粒(PM2.5)含有甲醛、乙醛等重金屬物質,高機率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氣喘甚至加速惡化慢性呼吸道疾病,對人體危害甚遠,而燒香時額外增加的二氧化碳,也助長了溫室效應危害,社會上因而出現新型態的「無火淨香」,其最大優點為可取代傳統煙香,讓宗教信仰也能用更時尚的方式體現。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指出,相較於不燒香的族群,長期暴露於煙香環境中的人群,中風死亡風險增加19%,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更有10%以上的致死風險,台灣「中央研究院」論文也提及,研究孕期燒香對嬰兒的影響,發現若婦女懷孕期間高度暴露在線香環境中,嬰兒出生的頭圍可能較平均值小,影響腦部正常發育。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醫師指出:「室內燒香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危害,不但沒有達到安神效果,反而會因為懸浮微粒甚至是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造成身體損傷。以電子香或是雙手祭拜等方式取代傳統煙香,可能是較妥適的一種方式。」事實上,包括台灣知名廟宇如「龍山寺」及「行天宮」都帶頭減少燒香,顯示只要誠心,信仰不需拘泥於傳統形式,符合現代人健康需求,環保、無汙染、不用點火等優點更為重要。環保供香品牌就推出「淨香明燈」,有別於傳統燒香,藉由水霧化的方式,利用健康無汙染的煙霧向神明祈福,此外更能搭配純天然精油成分,達到「純淨、便利、有心」特點,讓宗教用品也能充滿為觀賞和實用的質感設計。除了沒有室內燒香衍生的嗆鼻味、燻眼不適感,造型也很有特色,例如獨特的「白沙屯媽祖粉紅超跑」款式,媽祖粉絲更不能錯過。
臺灣人不耐喝酒居全球之冠! 「健康損害」一次看
您喝酒會臉紅嗎?還是您有看過周遭朋友酒後臉部漲紅?根據研究,酒精進入體內由先代謝成乙醛,再由分解成乙酸,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喝酒臉紅表示酒後體內短時間累積乙醛,而乙醛未能順利分解的表現;這個乙醛的快速累積也會帶來頭痛、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酒精不耐症體質 臺灣比率居全球之冠酒後容易乙醛堆積,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天生的基因變異,令代謝乙醛的酵素(乙醛脫氫酶2)功能缺陷,導致飲酒後乙醛無法正常被分解,讓臉部漲紅。這些天生的基因變異中,有一個常被研究的基因位點,稱為rs671;rs671在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中,證實和酒後臉紅有密切相關。這個rs671的基因變異,或稱酒精不耐症體質,常見於東南亞國家,臺灣比率居全球之冠,高於鄰近的日本和韓國。酒癮者NFL濃度高 肝功能異常較嚴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合作研究中,檢測147名酒癮個案和114名健康受試者體內的rs671基因變異,並且分析血液中一個反應腦神經損傷的分子(NFL,中文譯為神經絲輕鏈)的濃度。研究發現,酒癮患者體內的NFL濃度高於健康受試者,而具有rs671基因變異者,也就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者,具有更高的NFL,肝功能異常也比較嚴重。所幸經過兩週的酒精解毒治療(或說戒斷治療),NFL在體內有逐漸下降,至於停酒多久才能回復正常,目前研究上無法得知。喝酒會臉紅 腦神經損害更為嚴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黃名琪說,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酒精對大腦的傷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而喝酒會臉紅的人,可能意味著他們的更容易受到酒精帶來的腦神經損害更為嚴重。所以,不要再陷入錯誤迷思,誤以為酒後臉紅是肝好心臟強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已經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其他的一級致癌物如空氣中的PM2.5),也證實飲酒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國人若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表示在酒後乙醛不容易代謝而累積在體內造成臉紅者,在飲下杯中物之前,應當慎思再三。
酒精不耐體質「台灣居全球之冠」 喝酒會臉紅?腦神經損害恐更嚴重
你喝酒會臉紅嗎?最新研究指出,酒精進入體內由先代謝成乙醛,再由分解成乙酸,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喝酒臉紅表示酒後體內短時間累積乙醛,而乙醛未能順利分解的表現。這個乙醛的快速累積也會帶來頭痛、心悸、噁或嘔吐等症狀。酒後容易乙醛堆積,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天生的基因變異,令代謝乙醛的酵素(乙醛脫氫酶)功能缺陷,導致飲酒後乙醛無法正常被分解,讓臉部漲紅。這些天生的基因變異中,有一個常被研究的基因位點,稱為rs671;rs671在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中,證實和酒後臉紅有密切相關。這個rs671的基因變異,或稱酒精不耐症體質,常見於東南亞國家,臺灣比率居全球之冠,高於鄰近的日本和韓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合作研究中,檢測147名酒癮個案和114名健康受試者體內的rs671基因變異,並且分析血液中一個反應腦神經損傷的分子(NFL,中文譯為神經絲輕鏈)的濃度。研究發現,酒癮患者體內的NFL濃度高於健康受試者,而具有rs671基因變異者,也就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者,具有更高的NFL,肝功能異常也比較嚴重。所幸經過兩週的酒精解毒治療(或說戒斷治療),NFL在體內有逐漸下降,至於停酒多久才能回復正常,目前研究上無法得知。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黃名琪說,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酒精對大腦的傷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而喝酒會臉紅的人,可能意味著他們的更容易受到酒精帶來的腦神經損害更為嚴重。所以,不要再陷入錯誤迷思,誤以為酒後臉紅是肝好心臟強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已經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其他的一級致癌物如空氣中的PM2.5),也證實飲酒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國人若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表示在酒後乙醛不容易代謝而累積在體內造成臉紅者,在飲下杯中物之前,應當慎思再三。◎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