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腫瘤
」 乳癌 手術乳房脹痛竟與咖啡有關? 專業醫:過量攝取恐會加重疼痛
在如今的社會,相信不少人都習慣咖啡不離手的日子。但現在有醫師提醒,有良性乳房腫瘤的女性要額外注意咖啡的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恐會降低肝臟第一階段解毒酵素的活性,恐會加重乳腺腫脹與疼痛,要特別注意。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部分女性在乳房中出現良性腫瘤並非罕見,其中常見的包括纖維腺瘤(Fibroadenoma),這類約佔五至七成的病例,多出現在20至40歲女性間,質地較硬且通常無痛,形成原因多與雌激素波動有關。另一類則是乳腺囊腫(Breast Cyst),占約兩成至四分之一左右,內含液體且易受到月經周期影響,30至50歲的患者為主。劉博仁醫師也提醒,纖維囊性病變(Fibrocystic Changes)並非真正的腫瘤,但有高比例的女性一生中可能出現這種顆粒狀觸感的變化,常伴隨疼痛或腫脹,與雌激素過多相關。還有其他相對較少見的類型,如乳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 Papilloma)、脂肪瘤(Lipoma)、葉狀腫瘤(Phyllodes Tumor)等。劉博仁醫師也提到,有著良性腫瘤的女性並非只要定期追蹤就好,還需留意個人生活習慣的調整。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深色蔬菜(綠花椰菜、菠菜、地瓜葉等)及水果(莓果類、柑橘類),適度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鮭魚、鯖魚)、亞麻籽或核桃,並減少高脂肪、高糖與過度加工的食品。除此之外,日常咖啡飲用部分也要特別注意,需適度控制咖啡因,因為攝取過多可能影響雌激素代謝,加重腫塊腫脹與不適,故建議適量飲用為宜。另外就是保持良好的體重控制,若過度肥胖或超重,可能干擾雌激素水平,增加乳腺問題風險。劉博仁醫師建議,適度的運動,如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或瑜伽),有助於荷爾蒙調節。此外,日常生活中也需減少接觸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減少殺蟲劑及塑膠容器中雙酚A或定香劑DEHP的使用,以免進一步影響荷爾蒙平衡。劉博仁醫師也提到壓力管理,壓力過大會影響內分泌,建議透過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練習紓解情緒。建議依個人體質,適度補充維生素D等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穩定。
基隆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猝逝! 他才救回加護病房患者「竟因心肌梗塞突倒地」
基隆八堵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26日驚傳猝逝消息,據了解,黎慶福當時在加護病房內搶救患者,休息時疑因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仍宣告不治,享壽70歲。根據院方說法,黎慶福26日下午2點30分到加護病房為一名患者插管急救,結束後,黎慶福因頭暈在病房空床休息,未料在3點15分食,黎慶福出現抽搐現象,急診室醫師連忙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經過電擊、打強心針等救治,仍然回天乏術,於傍晚5點20分宣告不治。據了解,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黎慶福,專長項目為外傷、皮下腫瘤、乳房腫瘤、甲狀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結石症、胰臟炎、腸阻塞、闌尾炎、痔瘡、肛門瘻管、腹部急診、植皮手術、癌症手術(胃癌、大腸直腸癌)、疝氣。黎慶福在民國69年從台大醫院來到基隆八堵礦工醫院服務44載,雖然講話有一口濃厚僑生口音,但仍不減對基隆及瑞芳、平溪、雙溪、貢寮鄉親熱情。常以醫院為家的黎慶福,有時半夜醫院需要協助,他也會從新店特地趕回醫院,日前還獲得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譽,原先他將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如今發生憾事,礦地方鄉親也大感震驚,難過的是他順利搶救病患,卻犧牲自己生命。院方表示,黎慶福的家人長年住在澳洲,目前已和家屬聯絡上,將由家屬處理後續的相關事宜。
醫手術「開錯位置」傷口變2倍大 新北女遭怪罪「沒自費電漿刀」哭了
新北市一名陳姓女子日前進行左側乳房腫瘤切除手術,過程中只有局部麻醉,因此全程意識清醒,卻聽到女醫師「開錯刀」,還不斷謾罵護理師,甚至怪罪到她頭上,令她崩潰大哭。對此,醫院也做出回應,強調沒有開錯刀。陳女向《三立新聞》投訴,本月4日進行左側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因為局部麻醉,還可以聽到醫生和護理師的對話,豈料卻聽到醫師說了一句「奇怪為什麼腫瘤怎麼不見」,要求護理師拿超音波,隨後發現腫瘤,位於原本開刀位置的上方,於是要再往上延伸。陳女在手術台上很緊張,當下聽到開錯刀,整個潰堤,還被醫師指責,「就是因為妳不自費用電漿刀,所以整個過程會非常緩慢」,原本被告知傷口大小2、3公分,也變成6公分長。陳女痛訴,從一開始開刀進去之後,醫師就不停在謾罵周遭護理師,「哪裡做不好、哪裡怎麼樣」,讓她覺得整個開刀環境跟開刀團隊,好像都不是特別進入狀況,回想起手術經過,仍忍不住哽咽。對此,涉事醫院解釋,陳女並沒有發生所謂開錯刀情況,「醫師為了病人之後穿衣服的一個美觀的問題,有刻意的往下修正一點」,過程中讓病人誤解以為開錯刀,但事實上並沒有,而手術也順利完成。醫院澄清絕無開錯刀,也針對手術過程中醫護對話,讓病患觀感不佳,願致歉並改進,後續會再與當事人聯繫,必要時也會召開說明會,希望把誤會解開。
新手媽請月嫂幫擠 婆婆竟驚吐:我也分泌了
身體可能要去檢查一下了!近日一位新手媽媽說,她坐月子婆婆不幫忙,而她請月嫂幫忙按胸部擠奶,婆婆語出驚人,說她也分泌了。網友驚呼,「叫你婆婆去檢查,可能是乳癌了。」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我坐月子的時候,婆婆不幫忙就算了,自己請月嫂幫忙按胸部擠奶時。」婆婆表示,她的胸也分泌了。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叫你婆婆去檢查,可能是乳癌了」、「有病」、「妳婆婆是在講什麼」、「分泌角質膩」、「她擠出來可能出膿哦!有些老人,就是會這樣明身體健康,就嚇自己,搞得大家都注意她」、「過期奶」、「如果婆婆真的有分秘物要快幫她掛號,這可能不妙了」、「趕快去問妳先生至今還是不是還在喝婆婆的奶」、「有服用精神安定劑這類的藥物嗎?如果沒有,要去就醫安排檢查」、「這是我聽過最奇葩的。大喊妳老公叫他過來喝他媽媽奶啊!問婆婆要親餵還是瓶餵」。原PO補充,「謝謝各位好媳婦關心我婆婆身體,感恩感恩。但其實我擔心的是她去餵小孩,就是你們懂的那樣,翻白眼。」據了解,乳房腫瘤多見於乳房的外側上方,而隨癌細胞擴散,腋窩的淋巴結會變硬,乳頭下陷,或是有血狀分泌物等,但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會出現這些正裝,有些可能是濕疹或皮膚紅腫。
婦罹乳癌怕化療 1年內早期變晚期、HRE2陽性轉陰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50歲婦人2年前確診乳癌時僅是早期,但因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中斷治療,沒想到一年後癌細胞轉移至肺部與腋下淋巴結,後續又快速惡化,癌細胞再轉移至皮膚,出現約巴掌大紅腫;HER2表現量更從早期陽性、轉移後的陰性變成弱陽性,確診為「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差點以為無藥可醫!幸好婦人最終在醫師評估與建議下接受「魔術子彈」ADC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且副作用低,生活品質大幅改善。HER2乳癌新分類—HER2弱陽性乳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歐陽賦醫師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第一好發癌症,而在全部乳癌病友中,約1/5屬於「HER2陽性」乳癌類型,適用鎖定HER2受體、抑制癌細胞快速分裂與生長的HER2標靶治療。然而,近年臨床發現,有一群乳癌病友,為「HER2弱陽性乳癌」,是乳癌的一種新分類,占轉移性乳癌病友的一半左右,其HER2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檢測為2+,但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檢測為陰性,或者是IHC檢測只有1+,有HER2表現但表現量卻不高,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單純使用化療,仍有機會復發。歐陽賦醫師表示,這群病友對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全稱Antibody-Drug Conjugates)治療的反應良好。研究顯示,轉移性HER弱陽性乳癌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期皆獲得有意義的改善。翻轉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 ADC藥物是趨勢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進一步說明,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係以「連接子」結合標靶藥物與細胞毒殺藥物,利用標靶藥物的專一性,將細胞毒殺藥物精準地送進癌細胞,其作用就像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巨型木馬(標靶藥物),偷偷裝載著威力強大的武士(細胞毒殺藥物),進入城堡後就悄悄發動攻擊,此舉相較於傳統化療屠殺式攻擊或單用標靶,作用更精準,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小。部分ADC藥物所搭載之細胞毒殺藥物,細胞膜通透性佳且數量多,可以穿透腫瘤細胞膜而對鄰近的癌細胞產生毒殺效果,引發「旁觀者效應」,改善癌腫瘤異質性導致的抗藥性問題,降低復發風險,是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症病友的治療選擇之一。洪朝明院長強調,ADC藥物是未來5至10年乳癌治療的重要趨勢,關鍵就在於「旁觀者效應」!罹患晚期乳癌,別怕!專業精準治療+先進藥物助延命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巫承哲秘書長表示,精準治療,需先精準分類!當HER2乳癌不再只是「陽性」與「陰性」,而在中間多了「弱陽性」,治療策略就需重新做綜合性評估。如同前述的50歲轉移性HER2乳癌病友,HER2表現量從「強陽性」變成「弱陽性」,用藥也將跟著調整。而經過ADC藥物治療,該名癌友的預後良好,更有信心持續面對治療與定期追蹤。長期關懷乳癌病友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女性朋友「即使罹患乳癌,也不要怕!」拜醫療科技發展所賜,無論早期或晚期乳癌,臨床上的治療選擇越來越多,且新藥也陸續研發問世,因此確診乳癌時千萬不要沮喪,勇敢面對,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盡早治療,搭配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才是戰勝乳癌的不敗法門。
孕媽乳癌為保胎兒拒化療 癌細胞竄全身!靠精準標靶藥救命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病患每年約新增上萬名,是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位30多歲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自己與孩子見面那天,但某天突然觸摸到左側乳房有個硬塊,帶著忐忑心到醫院檢查,然確診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個案知道自己病情後,相當擔心腹中孩子會不會受到化療傷害,不願接受化療,但醫生堅持先把乳房腫瘤切除,因此等到嬰兒出生後,個案看到寶寶安然健康,才展開化療與標靶治療,然而癌細胞已轉移全身,幸好在精準治療投入口服標靶藥物後,經歷約8個月的療程,腫瘤就幾乎完全消失,個案目前帶著幸福養育著孩子,期盼小孩每天長大與成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說明,此30多歲個案是自己臨床上的病人。縱使已強調懷孕期間接受化療,胎兒受影響的可能性不高,但個案不希望孩子有任何風險,決意等小孩出生再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但那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肺、腹膜和骨頭等器官,幸好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協助下,個案病情已控制穩定,讓這位媽媽十分慶幸自己還能繼續陪伴孩子,歡慶每年的母親節。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新希望 打停經針也可投入標靶藥物江坤俊醫師表示,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乳癌病患越來越多,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乳癌病患約60~70%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停經前女性治療多以化療為主,治療時間長副作用也高,除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持續工作外,卵巢功能也可能永久性受損。因此年輕的患者常因顧慮生育、社交、工作和外觀受影響,不願意持續治療,讓癌細胞不斷擴散,加重病情。但現在除了化療,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在施打停經針後,也能使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抑制癌細胞生存與持續分裂,也不似化療有強烈副作用。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更大大提升便利性,讓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接受正規治療 妥善用藥讓生命重現色彩 樂觀積極迎接每一天「有些病患害怕強烈副作用而不願就醫,甚至尋求偏方與非正規治療方式,導致病情越發嚴重。」江坤俊醫師說道。藥物不斷進步許多第四期乳癌病患,接受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治療後,存活期都超過2年,生活也像正常人一般,迎接每一天的美好,江坤俊醫師說,看到病人能樂觀開朗每一天,是自己當醫生的使命,鼓勵所有病患積極接受治療,重新擁抱絢爛人生。
17歲女病患右奶較大…以為發育中 就醫驚見20公分腫瘤
如果身體有異狀,要及時就醫!近日外科醫師黃若禕在節目上分享,一名17歲少女驚覺她的右邊胸部比左邊大很多,觸診後才發現,她的乳房都是腫瘤,而且是葉狀肉瘤。醫師黃若禕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說,一名17歲病患說她的左邊乳房沒發育,她觸診後才發現,病患的右邊乳房整個都是腫瘤,而乳房偏硬,導致患者以為右邊胸部一直在長大,照完超音波後,她就和患者母親討論需要手術治療。醫師表示,女病患得了葉狀肉瘤。(圖/翻攝YouTube頻道醫師好辣)黃若禕表示,手術完後,發現女患者的右邊乳房有20公分的葉狀肉瘤,雖然是良性的,但是生長速度很快,害女患者一直以為胸部還在發育。據東元醫院放射科醫師謝盛林在衛教文章指出,葉狀瘤是一種不常見的乳房腫瘤,病患常出現於4、50歲的婦女,而在手術前很難判定是否為惡性腫瘤,要靠手術後的病理檢查。此外,乳房葉狀瘤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切除時要保留1公分的安全邊界避免是惡性腫瘤,否則還要再多做手術。
7旬婦下肢突癱瘓!醫一查嘆:「乳癌4期」轉移脊椎
下肢突然癱瘓小心是癌症作祟!一名70多歲婦人下肢癱瘓近一周才到醫院問診,怎料醫師一查竟發現,她居然長出一顆巨大的乳房腫瘤,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脊椎,所幸經治療、復健後,老婦已能恢復正常行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表示,該名婦人平時精神體力都很好,怎料突然下肢癱瘓無法行走,臥床近一周才被送醫治療,經檢查後發現,竟是巨大的「乳房腫瘤」和「高位胸椎腫瘤」壓迫脊髓所致,研判是第4期乳癌合併脊椎轉移。許劭遠指出,先為病患安排了脊椎手術並放入骨釘穩定,解決腫瘤壓迫神經問題後,再交由腫瘤科和放射腫瘤科進行藥物及放射線治療,1年後老婦復原狀況良好,行走已無大礙。對此,許劭遠提醒,乳癌高危險群有3大類,包括初經在12歲以前、肥胖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等,應1~2年安排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若是出現異常分泌物、局部突出、局部凹陷、尺寸異常變化、腋下腫塊等症狀,請盡速就醫。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 副作用減少「更早恢復生活品質」
一名45歲的江姓病患,去年8月被診斷罹患乳癌第一期,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劉主任評估江姓病患惡性腫瘤約1.5公分,無淋巴轉移,因此,建議採取乳癌乳房保留手術搭配手術中放射治療。術後經過一年的定期追蹤沒有復發與轉移。劉良智主任表示,依照醫院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的指引,第一步醫師要切除肉眼可見的乳房病灶並立刻送病理科檢驗,確認手術切除乾淨且無淋巴結轉移,然後進行第二步由放射腫瘤科醫師將術中放射治療設備置於腫瘤切除的空腔,並給予局部高劑量放射治療,清除肉眼看不見的殘留癌細胞,以降低局部復發率,時間大約8-15分鐘;照射結束後再由外科醫生進行最後一個步驟縫合傷口,完成整個手術。一般外科古君平醫師指出,與過去標準的乳房全切除手術相比較,「乳癌乳房保留手術」指的是手術只切除乳房腫瘤與部份淋巴結再搭配術後20-35次的體外放射治療以維持一樣的療效與較好的生活品質。然而,傳統的體外放射治療除了必須天天舟車勞頓來醫院治療、患者也經常出現皮膚或心肺的局部傷害;乳癌術中放射治療則是在傷口尚未縫合前即進行局部照射,患者除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術後也不用天天來治療;另外,輻射照射範圍只針對腫瘤切除的空腔周圍、而且手術中還有鉛板保護心肺等器官,所以皮膚和正常組織的傷害也大幅度減少,患者也能及早恢復生活品質。放射腫瘤科主任郭于誠表示,本院自去年9月至今已經有19位乳癌患者順利完成手術中放射治療,經過約一年的追蹤都沒有復發,也沒有顯著的副作用,皆恢復正常生活。郭主任也提醒,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中放射治療,依據本院治療指引,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分別是早期乳癌患者,腫瘤小於3公分,無淋巴轉移以及癌細胞切除乾淨的患者才適合接受此項療法。建議病患必須和主治醫師進行充分溝通和討論後再做決定。
49歲女婦患4期乳癌 「使用大麻二酚+迷幻蘑菇」腫瘤神奇消失
大麻在台灣為列管的二級毒品,不過大麻其實含有具醫療效果的成分,尤其是大麻中的大麻二酚(CBD),可幫助舒緩焦慮、癲癇等身體不適;近期甚至有科學家發現,一名49歲、罹患4期乳腺癌的婦女,在使用大麻二酚與微量的迷幻蘑菇後,腫瘤神奇消失。這起案例被刊載在期刊《藥物科學、政策和法律》(Drug Science, Policy and Law)上,一名49歲婦女於2018年9月被診斷患有4期乳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頭、肝臟與淋巴,醫護人員坦言她的生存機率很低,只能繼續化療試圖延長壽命。不過這名女子決定於同年11月,開始將大麻二酚與迷幻蘑菇納入他的日常治療計畫,沒想到5個月的治療期結束後,婦女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顯示,她的腫瘤竟神奇消失。婦女的化療計畫因此被停止,而她繼續使用大麻二酚與迷幻蘑菇,2019年9月她再到醫院檢查,也沒有癌症、腫瘤復發跡象。49歲婦女罹患乳癌,從X光片結果可見,女子左乳房有腫瘤。(圖/翻攝自《藥物科學、政策和法律》)經幾個月的治療後,女子左乳房腫瘤消失。(圖/翻攝自《藥物科學、政策和法律》)此時該名婦女選擇將服用的大麻二酚減量一半,並且完全停用迷幻蘑菇,卻在2020年6月發現,她的癌症竟然復發;為此她趕緊再次開始接受化療,並且同時使用大麻二酚與迷幻蘑菇,最終到了2021年10月,她的病情再次穩定。報告指出,這一起案例表明大麻素和迷幻藥「可能」在抗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在過去15年內有許多證據支持,大麻素和迷幻藥可能具有抗腫瘤特性,如《波斯尼亞基礎醫學科學雜誌》刊登一篇報告也指出,四氫大麻酚(THC)和其他大麻素,會減緩實驗室培養皿內,某些類型的癌細胞生長。
「乳癌傳統治療」易增心血管風險 弧形刀新技術減少器官輻射量
64歲的王女士是左側乳癌患者,至亞東醫院就診後隨即安排手術切除乳房腫瘤,並進行病理檢測,發現有多顆淋巴結轉移,術後陸續接受化療等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乳癌患者經由手術後的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可以減少復發並提高存活率,然而對於左側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及淋巴區域的放射治療時,因位於乳房附近的心臓也接受了部份輻射劑量,進而增加晚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避免此狀況,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侯沛羽醫師特別採用弧形刀放射治療,不僅同時兼顧療效,也較傳統放療更能保護心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以心臟超音波追蹤王女士放療前及放療3年後的左心室收縮功能,顯示其心臟收縮功能皆未受到影響,保障了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活品質。弧形刀(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放射治療技術,藉由360度全體積弧形式調控治療,使多個不同角度的放射線進入體表,不但能避開照野附近的心、肺等內臟器官,也提供乳房最優化的放射劑量分佈。侯沛羽醫師表示,針對乳癌病友接受乳房及淋巴區域放射治療時,在臨床治療上使用弧形刀技術,可有效減少心、肺、對側乳房、食道等器官受到的輻射劑量,進而降低心肺毒性和副作用。亞東醫院乳癌病人接受高端先進的弧形刀放療,及其治療後保留心臟功能的優異成果,近兩年亦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Cancers,2021)及 (Bioengineering,2022)。
小詹雅雯挺過乳癌第三期 積極面對人生「病況曝光」
「小詹雅雯」廖婉君,日前為拍攝專輯同名新歌〈望夫石〉MV,站上30樓層高的海邊斷崖高歌,有懼高症的她坦言當下有遲疑,但看到眼前一片大海,想到曾經鬼門關走一回,還有甚麼更害怕的呢?3年前廖婉君因罹患乳癌第三期,醫生告知立即住院開刀將右邊乳房腫瘤切除,她分享經過三年治療,目前情況穩定,癌指數正常,隨時也都會關注與定期回診檢查。母親節即將來到,廖婉君表示會跟媽媽在家一同享受大餐。(圖/豪記提供)廖婉君坦言三年前診斷出乳癌第三期,當下原本想隱瞞,直到要入院手術需要家人簽同意書,當下母親淡定回:「走吧!就到醫院開刀。」廖婉君感恩地說:「媽媽堅定的眼神帶我走過絕望,也讓我的人生再度點燃鬥志。」而母親節將至,新專輯就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我媽是我的頭號粉絲,陪著我一路由南到北的參加歌唱比賽。」廖婉君說生病前人生看不到未來,沒有目標與想法,生病後變得積極,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過,珍惜每分每秒,在體力範圍內,讓自己過得很忙,積極面對人生。她也呼籲大家身體有異樣一定要去檢查,勇敢積極面對。母親節即將來到,廖婉君說:「我們母女都愛美食,今年的母親節仍會像往常一樣享受大餐,只是因為疫情,我會選擇回家陪伴老媽享受溫馨的時光。」
JKF女郎割除乳房腫瘤體悟一件事 尺度大開紀錄身材美好瞬間
JKF女郎Tiny擁有童顏巨乳,因為發育太好時常成為眾人焦點,有著校花顏值的她在大學時發現乳房有腫瘤,醫生建議應該迅速處理以免惡化,Tiny説:「這個意外讓我意識到身體的美好稍縱即逝,因此在割除乳房腫瘤後,走向全職模特之路尺度大開,透過影片照片紀錄自己。」Tiny擁有童顏巨乳,因為發育太好時常成為眾人焦點。(圖/JKF提供)擁有E乳兇器的Tiny,在JVID頻道也有特別企劃,一身學生造型搭配美尻和E奶極度挑逗。Tiny表示對於拍攝主題她都會參與意見,透過一起創作產出作品,不管新造型或劇情都想極致表現「性感」娛樂大家,讓生活有個舒壓放鬆的管道。Tiny對「性」有很獨特的見解,不僅成立SM工作室還包辦成人影像製作,針對兩性之間的研究,她也花時間關注成人次文化、同志議題、跨性別、身心障礙者的性議題等等,更期許自己早日考取「性學」專業執照。除了拍攝大尺度18禁作品之外,Tiny還有個詩人身份,她以「靡靡」 為筆名,在2019年出版首本詩集創作,隔年再推出第二本,與大家分享人性等多面向的內容。Tiny説:「無論是寫真拍攝還是詩集作家都是我的作品,只要其中一部分被人喜歡,便感到滿足。未來希望慢慢轉為幕後,擔任成人經紀以幕後營運為重心,幕前的拍攝已經上軌道,會好好珍惜這幾年。」
妙齡女乳房有硬塊 微創手術「將腫瘤切成薯條狀」抽吸乾淨不留疤
24歲的黃小姐,原本住在桃園,近期因工作調來台中。先前就發現右側乳房有一個小腫塊,但因工作環境改變,無暇顧及自身,導致右側乳房腫塊迅速增長至5公分,到婦產科門診就醫後就隨即被轉診至臺中醫院乳房微創中心評估。所幸經過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切除後,黃小姐在傷口小於0.5公分且乳房無變形下,恢復良好,於24歲生日前夕重獲新生。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唐于雄指出,女性最常見的乳房腫塊是纖維囊腫,99%為良性,通常是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乳房擴張所致,常伴隨乳房腫脹疼痛,建議平常飲食要避免高熱量及高油脂;若為可移動性的腫塊,則大多為纖維腫瘤,好發於15~35歲年輕女性,若腫瘤三個月內變大20%(如1.0公分增長為1.2公分)則建議接受粗針切片或乳房手術。臨床數據顯示,非典型增生的乳房腫塊約有17%會轉變為乳癌,不可不慎。臺中醫院目前多以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診斷及治療,在對腫塊進行移除時能同步進行切片,有助於乳癌的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唐于雄主任表示,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就像把馬鈴薯般的腫瘤,切成薯條般慢慢地抽吸切除。目前女性乳房手術鮮少有傳統術式,多以微創為主,不容易讓女性朋友留下疤瘡,目前乳房外科以使用3D彩色高解析超音波導引暨自動負壓乳房腫瘤切除為主流,傷口小,約0.3~0.5公分,術後疼痛感大幅下降、復原快,且不留疤痕,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唐于雄主任說,年輕女性在面臨工作和生活的極度壓力下,容易使乳房葉狀肉瘤快速增生,由良性逐步擴展,甚至轉變為惡性腫瘤,建議女性朋友若在自我檢查時摸到乳房腫塊,切勿過度驚慌,因在臨床上有85%以上都是良性腫瘤,但仍需盡快找專業的乳房外科醫師,以精密高解析度的超音波檢查確認。臨床上5公分以內的腫塊都能以微創手術去除,但若任由腫塊增生,可能就要面臨乳房切除的風險。
女病患追蹤乳房腫癌!醫求配合「嗅癌犬」研究 結局爆尷尬
醫師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形形色色,因此也經歷過各種千奇百怪的案例,酸甜苦辣應有盡有。外科醫師江坤俊就在社群平台分享昨(5日)遇到的病患,一名婦人回診做乳房腫瘤追蹤,檢查結束後,他想起「嗅癌犬」的研究,打算請對方幫忙,結果讓人哭笑不得。江坤俊醫師在臉書透露,門診來了一名年約40多歲病患,為了追蹤乳房腫瘤就診,對方戴著護目鏡和口罩,檢查完後,他詢問:「我有在進行一個嗅癌犬的研究,想請妳幫忙」,正要進一步解釋的時候,發現婦人面有難色,這讓他有點訝異,「因為這實驗只要留點尿液來訓練狗的嗅覺,我幾乎沒有被拒絕過」。江坤俊醫師表示,正當他覺得氣氛有點尷尬,想說些什麼來圓場的時候,婦人突然說:「醫生,我很想幫忙,但是,我從小就很怕狗…」,讓他聽完頓時不知道怎麼回答。江坤俊醫師希望病患可以協助研究計畫。(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貼文曝光後,掀起熱烈討論,網友一致認為:「醫師直接講重點,就不會讓病患誤會意思了」、「還是要把話聽完…滿尷尬的」、「下次重點要說快一點」、「江醫師您應該先講重點才不會造成誤會,相信您可以處理的很好」、「這就是江醫生的不是了,害她擔心了半會兒」、「是你不對,沒說清楚」、「解釋不要間斷太久…會誤會」。事實上,江坤俊醫師時常分享各種看診經歷,他曾遇到一位40多歲女性回診看報告,結果是惡性腫瘤,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後,他也提到醫院有在進行嗅癌犬的研究計畫,想要留乳癌病患的尿液,看能不能從人的尿液判斷是否有得到乳癌,因此拜託對方幫忙。沒想到,女子頓了一下,回答:「江醫生,我很想幫忙,但是我鼻子不好,應該聞不出來…」。
美女主播挖除「高爾夫球大小」乳癌腫瘤 哽咽「獨自堅強」曝胸型現況
今年42歲的前東森主播簡立喆,2年前被確診罹患乳癌二期,歷經手術挖除「高爾夫球大小」的腫瘤後,她艱辛挺過化放療,沒有保保險的她,光是治療乳癌就砸下百萬元。走過癌症風暴的她,目前病情趨穩,近日上《命運好好玩》節目分享抗癌心得,當被主持人何篤霖問道「妳要不要這麼堅強啊?」向來堅強的簡立喆卸下心防,忍不住紅了眼眶。過去在電視台擔任夜間新聞主播長達8年的簡立喆,因為長期熬夜,加上新聞工作壓力大,她自知身體狀況不佳,但沒料到會得到乳癌二期這麼嚴重的疾病。後來被發現罹癌時,她挖除了像是「高爾夫球」般大小的乳房腫瘤,原本她很擔心,自己的胸部會因為手術變形,但還好雖然兩邊胸部不對稱,但胸型改變不大,預計等五年後狀況穩定,會考慮重建乳房。而被確診罹患乳癌二期的簡立喆,在開刀切除惡性腫瘤後,還接受8次化療和30次的放射性治療,因為過去沒有買保險,所以她前後負擔了上百萬的醫藥費;還「獨自堅強」,挺過這些痛苦的療程。當主持人何篤霖忍不住說:「妳要不要這麼堅強啊?」簡立喆罕見地情緒激動哽咽,表示不想讓家人、好友看到她憔悴的一面,內心知道他們都在就好了。
國中女學生左乳摸出硬塊 這個疾病年齡層下降
一名國二女學生洗澡時發現左乳房出現硬塊,媽媽非常緊張,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古君平,經乳房超音波確認在左乳房下側出現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硬塊,大於兩公分橢圓形的纖維腺瘤,可能有惡性的風險,和家屬討論後,考量到少女年紀輕輕,決定開刀以「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早一點拿掉,確認不會變化成惡性腫瘤。女學生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開刀後並不會影響外觀和未來發育,只要一到兩年持續超音波追蹤即可。古君平醫師表示,一般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到30多歲女性,這次發生在年僅14歲的國二生比較少見,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和飲食習慣和環境有關,建議少吃油炸食物,例如炸雞或是鹽酥雞等,因為比較早接觸油炸食物,女性荷爾蒙表現比較早就會比較旺盛,刺激乳房纖維腺瘤。尤其,現在國中女生正值青春期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父母親可提醒女兒,在經期1~2週後可以自我觸診檢查,如果胸部出現像湯圓或貢丸圓圓的、鼓鼓的、移動式的硬塊,或乳房有分泌物,一定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但也不要恐慌,95%的乳房纖維瘤是良性的,如果影像出現不規則,建議切片確定診斷。古君平指出,預防乳癌的方法,除了避開高油脂飲食、控制體重也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定期做乳癌檢查,乳癌高風險年齡層為45到69歲,政府也補助45歲以上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因飲食西化,罹癌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跡象,建議最好40歲之後每年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