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性關節炎
」 乾癬乾癬難治易引發關節炎 生物製劑突破困境還能有效預防共病
秋冬乾癬易作怪,一位3旬女性全身覆蓋乾癬,頭皮和前臂長滿厚厚斑塊,凡走過必掉屑,被誤以為傳染病好自卑,連夏天也要穿長袖遮住乾癬,更無奈怎樣都治不好!高雄小港醫院皮膚科楊翔宇醫師表示,乾癬是自體免疫疾病,若不及早治療恐侵犯關節導致變形,還會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臨床上會依症狀嚴重度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新型生物製劑能幫助患者突破治療困境,找回健康肌膚,重返正常人生。30%患者併發關節炎 心血管疾病風險攀升皮膚是人體最表淺、面積最大的器官。楊翔宇醫師表示,乾癬是自體免疫疾病,型態多樣,最明顯的是皮膚會出現厚斑塊、脫屑,且遍及頭皮、手指等全身部位。乾癬不僅是表面上看到的皮膚症狀,還有背後造成身體的破壞,30%乾癬患者可能併發關節炎,一旦腫脹變形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乾癬甚至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躁鬱症、憂鬱症等風險,造成患者生活與心理巨大壓力。擺脫危「癬」 輕中重度治療方針一次看輕度:最常見的為外用類固醇藥物,另可合併維生素D3衍生物,提升療效、減少副作用。大範圍:利用特殊波長之紫外光進行照光治療,治療用的紫外線不同於太陽光,不會造成皮膚癌。重度:建議使用口服藥或針劑。口服藥為3種免疫調節劑;針劑為新型生物製劑,可分為5大類,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介白素17(IL-17)抑制劑、介白素17受體(IL-17R)抑制劑、介白素12/23(IL-12/23)抑制劑、介白素23(IL-23)抑制劑,療效較佳,安全性高。症狀難纏、無藥可醫? 生物製劑突破困境不少患者經過初步治療後雖有改善皮膚症狀,但手指、頭皮與小腿的乾癬仍相當難纏。甚至有乾癬患者伴隨腎臟病,擦藥擦不好,吃口服藥又易產生副作用,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楊翔宇醫師表示,乾癬無法根治,需要長期穩定控制,使用生物製劑的優勢在於安全性高,長期使用較無身體疑慮。根據研究,使用生物製劑有助於預防乾癬引發的共病,例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醫師會依據症狀嚴重度、病發時間、是否侵犯關節、就醫可近性等因素,給予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患者施打的劑量與頻次不同,若不符合健保使用資格,也可以自費施打,先從短效快速型開始治療,經濟負擔較小。健保署近日公告乾癬性關節炎的健保給付放寬,將介白素17受體(IL-17R)抑制劑提前於傳統口服藥後的一線治療,此舉也佳惠不少患者。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楊世群對此表示,IL-17R抑制劑的療效快,安全性高,是病患的福音。一位3旬女性患者頭皮和前臂長滿乾癬斑塊,坐個椅子也會掉屑,夏天必須穿長袖遮掩,被誤以為有傳染病,非常自卑退縮。起初接受傳統治療效果不理想,一度想放棄,未料引發關節炎,關節腫脹疼痛,連開瓶蓋都有困難!只好再度求醫。醫師先給予2種免疫調節劑與照光治療半年,接著使用生物製劑,1個月就改善症狀,現在皮膚已完全乾淨,關節也不再疼痛,終於能回歸正常生活。楊翔宇醫師表示,針對乾癬患者的各種治療,包括新型外用藥、不同機型的照光治療機器、各種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提供民眾最進步、有效的治療。醫師最後呼籲,乾癬是系統性發炎疾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穩定控制病情,包括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戒酒、戒菸、減重,並搭配擦乳液保持皮膚滋潤,另外避免吃補品以免刺激免疫力導致症狀惡化。及早治療就能預防共病。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秋冬進補後遺症 「愛吃薑母鴨」65歲男乾癬皮屑掉滿床
天冷來碗薑母鴨、羊肉爐好不愜意,但若是長年飽受乾癬之苦的病人,可能難以享受這些樂趣。65歲陳先生,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由於夜市擺攤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天冷時又愛吃薑母鴨、藥酒來補身體,加上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多年來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指出,乾癬是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增生而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具傳染性,典型病灶常出現在頭皮、關節處、易受傷的地方及指甲。病人常得忍受皮膚搔癢、疼痛及銀白色脫屑,且因病灶外觀常導致在工作及社交場合,遭到不友善的對待,讓病人身心面臨極大壓力,此外,乾癬也會衍生很多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嚴重可能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臨床上,如為輕微到中度的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以及紫外光照治療等。針對嚴重乾癬、大範圍、膿疱型、乾癬性關節炎,則可用全身性治療包括: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A酸、滅殺除炎錠Methotrexate、環孢靈素Cyclosporin)以及生物製劑。但口服免疫抑制劑需注意各自的副作用,病人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球數、肝、腎功能及血脂狀況等,避免藥物毒性造成後續的問題,對於許多年齡較大、肝腎功能本來就不好的病患,更需特別注意,以避開副作用。對於使用過兩種免疫抑制劑、外用藥膏及紫外光照治療3個月無效的嚴重乾癬患者,目前亦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降低皮膚、關節甚至是體內的發炎反應,但生物製劑的使用也並非全無限制,因有可能導致B、C型肝炎及肺部結核菌活化,故使用前需確定帶原者或感染的狀態,目前生物製劑有多種,需與醫師討論合適方案積極治療,便有機會改善90%的病灶,讓乾癬皮膚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的厚度與膚色。羅陽醫師提醒,抽菸、喝酒、特定藥物、補品、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感染、搔抓等,都是造成乾癬發作或惡化因子,前述病人因工作關係作息顛倒,加上又愛吃藥酒等補品,種種原因都是可能讓乾癬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特別提醒乾癬病人最近天氣變冷,除仍需配合醫囑規律用藥外,也不宜過度大啖補品,以免滿足口慾的同時造成乾癬惡化,得不償失。
10月28日世界乾癬日 台灣乾癬協會籲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
36歲的「小鈺」老師長年飽受乾癬之苦,全身遍布紅斑、乾屑、掉髮、經常曬傷,還有膿疱性乾癬與水腫症狀,甚至全身癢痛難忍、抓癢抓到滲出血水!台灣乾癬協會10月28日舉辦2023年世界乾癬日「全民健康覆蓋之下 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論壇,公布最新調查顯示,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在3個月內就會惡化,嚴重影響工作、兩性關係,呼籲政府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重症給付條件 患者無所適從小鈺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至醫學中心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並參與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但6年計畫結束後要回歸生物製劑申請時,卻因近年無健保使用紀錄而屢遭拒絕,直到病況又明顯惡化,才又符合給付資格「上車」治療至今。她感嘆,乾癬病友都能穩定病況就學就業,一旦停藥後病情陷入不穩定,就成為家庭負擔。乾癬共病多、常被誤判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共病多,患者發病初期常易被誤判。據統計,台灣乾癬患者約20萬人,每年新增約3000人,中重度患者佔2至3成,多在20至40歲發病。中重度等嚴重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協助申請並符合資格下,可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署也於2021年5月擴增給付乾癬相關用藥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免下車條款」、「平轉條款」。但協會指出,健保給付實際執行面上仍有爭議,有患者被核退、陷入病灶復發窘境,工作、生活都大受影響。現場公布今年針對全台505位乾癬患者所做的問卷調查(男性46%、女性54%,年齡平均分佈在25至65歲間)結果顯示,在「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病友在3個月內就會有乾癬症狀又再變嚴重的現象。由於中斷生物製劑治療,79%病友認為因皮膚問題而感到尷尬、不自在而影響日常生活,且4成病友認為會影響工作(44%)與兩性關係(38%)。醫界:乾癬醫療可近性仍有進步空間「乾癬共病與心理健康,是患者面臨的挑戰。」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過去10年如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陸續有新藥物出現,雖然健保近年生物製劑給付條件有放寬,但部分患者受限條件,治療2年後仍得下車,停藥後半年病況就惡化,且下車2次後病情復發很快,才可持續給付用藥。她明白健保財務有困難、在給付上相對務實,不過先進的歐美國家都沒有下車條款,期盼健保在申請審核實務上有更好的處理模式。對於用藥面臨下車的患者,她也會擬定中斷治療時的用藥方式,並協助後續申請,避免患者出現心理疾病等痛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健保人口涵蓋率達99%,是全世界健康保險的典範,但最近出現公平正義原則等爭議。他10多年前受邀出去演講時,中韓都很羨慕台灣,但現在中韓的保險給付規範則已遠遠超越台灣,主要與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及醫藥領域的發展有關。皮膚疾病藥物進展近年進展相當快,但台灣成長幅度卻比各國慢,有時參與共擬會議時「各科醫師都像是在比誰可憐先給給付」。透過商保補健保的現況雖是方式之一,但健保相關給付越來越嚴苛,也成為保險的難題。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是「Access for all 全民一起挺乾癬 健康覆蓋更向前」,主要在呼籲確保所有乾癬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醫療資源、教育和社會支持」。乾癬影響全球至少1億2千萬以上人口,除了身體上的症狀,病友經常遭受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導致心理上也受到重大衝擊;乾癬不僅是一個皮膚問題,同時也包含關節及共病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心理健康,甚至學習和職業生涯以及廣大的親友。柯怡謀引述歐洲乾癬醫療資源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平均可獲得 5.4 歐元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投入醫療資源後,病友回歸正常生活報酬高,可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不需仰賴其他人照顧,呼籲政府應對台灣乾癬性疾病投入更多資源,通過確保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支持和治療,朝向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邁進。
乾癬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 該如何治療、控制?醫師告訴你!
許多人認為乾癬只是一種會讓皮膚脫屑、紅腫、發癢的皮膚疾病,但事實上乾癬影響的並不只有皮膚,而是全身器官組織。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皮膚疾病,Th17、介白素(如:IL-23、IL-17)等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皮膚下的組織,嚴重會影響其他內臟器官。 乾癬不只有皮膚症狀 還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乾癬除了皮膚之外,還會影響到指甲、關節等,甚至合併產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白斑、腸躁症等系統性共病。盧俊瑋醫師提到,以乾癬這個疾病本身來說,最常見的共病其實還是乾癬性關節炎,會影響指甲結構,使手指及關節發炎腫脹、變形,嚴重影響生活。了解乾癬治療方式 避免共病出現嚴重影響生活乾癬對健康、生活的影響範圍相當廣,因此千萬不可輕忽,目前治療可分為4線,包含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照光治療、生物製劑等。盧俊瑋醫師表示,一般可先考慮使用類固醇合併維他命D衍生物,症狀惡化時再考慮用免疫調節劑,那也有照光治療,這3種治療如果都未達到足夠的治療效果,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目前生物製劑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包含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介白素IL-17抑制劑、介白素IL-12/23抑制劑以及介白素IL-23抑制劑等,可中斷皮膚免疫細胞裡發炎介質的釋放、抑制活性,來控制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變化。此外,生物製劑可以達到個人化、精準化醫療,盧俊瑋醫師說明,當病人的疾病產生與某種細胞激素,比如說與介白素活化特別有關的時候,選擇適合病人的介白素抑制劑,其實是最能對症下藥的治療方式,而個人化及精準化的醫療重點就在於這裡。▲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早期治療、早期中斷 「T to I」才可減少共病機率早期治療對乾癬控制相當重要,若沒有在早期獲得良好治療,共病發生的機會就會越高,不過所謂的早期治療並不單純只是盡早治療而已。盧俊瑋醫師提到,國際上有個名詞叫「treatment to interception(簡稱:T to I)」,就是「早期治療、早期中斷」,由於目前認為共病是乾癬性關節炎及乾癬後續產生的問題,若能在一開始發現疾病時,就試著用較高強度的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早期控制系統性發炎,病人後續產生嚴重共病的機率可能會較低。雖然,一般疾病治療及健保給付都會建議先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嘗試,但盧俊瑋醫師表示,目前國際上部分皮膚科、風濕免疫科醫師認為,乾癬病人與其一線一線從弱效到強效的治療,不如一開始就先用較後線的生物製劑控制疾病進程,對於病人後續產生共病的機率可以大幅的減少,不過這樣的想法仍需更多臨床實驗證實,也必須考量對社會及個人經濟層面的影響早期治療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乾癬惡化及共病風險,而除了治療以外,醫師也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因為這是一切疾病預防與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30歲男「吃這鍋+喝酒」害乾癬大爆發! 醫搖頭:這8類食物要忌口
許多人冬季常罹患的「乾癬」,其發作居然與吃有關?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艾莉絲日前分享一起案例,表示聽到某個自認乾癬痊癒,卻在聚餐隔天病情大爆發的30多歲男子飲食後,驚呼:「我覺得自己快崩潰了。」並分享乾癬患者的禁忌食物。艾莉絲在臉書粉專表示,病患就診時疑惑「我明明已經好了,可是為什麼現在又突然爆發」,並表示這次發作真的非常奇怪,「不過跟同事吃個慶祝」而已,隔天皮膚就出現一顆顆很癢的紅疹。艾莉絲進一步問診後,發現對方聚餐當天吃了羊肉爐、堅果和喝一些酒,讓她聽了快崩潰之餘,也告知對方堅果、花生、牛肉、羊肉、麻油和酒精飲料,都會讓乾癬爆發,其中酒類還會造成皮膚變紅。艾莉絲解釋,乾癬是好發於冬季的慢性免疫反應疾病,患者會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並在患處出現邊界明顯並凸起的紅色斑塊,常見於頭、臉、四肢與軀幹,而凸起的斑塊還會不時出現白色屑屑,因此又被稱為「銀屑病」。現代醫學雖認為乾癬無法治癒,且會隨發病期間加長加重,不過,艾莉絲指出,中醫理論認為患者可藉由調理達到平和狀態,且即使發病也屬輕微。而這類好發於30至40歲、不會傳染、男女發生機率都一樣的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還會有三高、虹彩炎、乾癬指甲與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導致壽命比一般人少6年左右。艾莉絲建議患者多攝取高蛋白食物,與避免下列食物:辣:麻辣鍋、泡菜鍋、韓式泡菜、泰式酸辣湯酒:啤酒、伏特加、奶酒、琴酒、酒釀、藥膳中的酒,只要是酒類都不能沾。但溫熱的酒,如熱紅酒、熱清酒可以喝一點點冬蟲夏草、牛樟芝、靈芝、蜂膠、巴西蘑菇等,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千萬不能碰,不然乾癬隨時會爆發海鮮類:螃蟹、蟹黃、蝦子、蝦膏、櫻花蝦等都不能吃肉類:羊肉、牛肉堅果類:堅果、瓜子、花生水果:榴蓮、芒果、西瓜芝麻類:麻油、香油、芝麻醬
壓力山大!女主管一身病連走路都痛 只因「免疫失衡」致全身發炎
56歲的阿嬌(化名)在一家公司擔任主管,長期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她在44歲時罹患乾癬,除了皮膚癢之外,後續出現關節腫痛,兩腳關節的症狀嚴重到走路都不舒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進一步就醫檢查,才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由於阿嬌的體態較為豐腴,BMI值高達28,加上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C肝等共病,且又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開始僅以消炎止痛藥等傳統方式治療;但效果不彰。所幸阿嬌符合健保生物製劑治療資格,在醫師建議下先經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清除C肝、並將B肝病毒量壓低,後續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讓她多年來的皮膚問題得以大幅改善、關節炎症狀也消退許多,阿嬌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診治個案阿嬌的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在中國被稱為「銀屑病」。此外,乾癬也有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乾癬性關節炎。在性別屬性上,男女病患約1:1、任何年齡層都有,而以40、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些。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1.25億人受乾癬困擾,全台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其中約3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有此一說:「乾癬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只佔冰山的一小部份,臨床上看到的皮膚乾癬只是冰山表面一角,除了注意表面的乾癬症狀,更要留意冰山下的其他共病。蔡世滋醫師說,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有皮膚或指甲乾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併有關節炎(紅腫熱痛),就可說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好發於手指或腳趾關節,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可分為5種樣態,包括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也因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若得到乾癬性關節炎,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說「兩者可以兼顧治療」。他解釋,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後,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上述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症狀,並緩解關節破壞與變形。如患者經傳統治療方式無效或無明顯改善,經醫師完整的評估後,可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以避免及減少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即便是想懷孕或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蔡世滋醫師呼籲,乾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患者要學會怎麼去共存,除了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外,配合醫師的治療及家人支持皆很重要。選擇適合的藥物,可大幅改善症狀,並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新藥2月納健保 近2萬人受惠
中央健保署今宣佈,經藥物共擬會議決定擴大給付多項藥品,包括社區性肺炎、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都入列,初估5年內平均幫民眾省下2億元支出,1至5年內將有3000人至2萬人受惠。我國首個自行研發上市、用於社區性肺炎的含nemonoxacin成分藥品膠囊劑型已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但因急重症型患者不易口服,此次藥物共擬會議特別將注射劑型納入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這款藥品在肺炎初期治療時,可快速增高體內藥物血中濃度,有助於每年約300至7000名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80萬至7300萬元藥費。另考量此藥製造成本,健保署以藥物支付標準17-1條規定核予較佳藥價,鼓勵生技製藥產業發展。另外,用於治療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含ixekizumab成分藥品,目前已給付在第2線治療。據臨床試驗結果,此藥用在未曾接受生物製劑的患者同樣有效,因此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提前給付於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第1線治療,讓患者及早治療。此外,此藥也可快速改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症狀,療效可維持1年,因此本次會議一併擴大給付於僵直性脊椎炎,可嘉惠每年約1200至2800名病患。1到5年內可助民眾省下498至3375萬元。至於嚴重A型血友病預防性治療之含simoctocog成分藥品的用法、用量規定,本次藥物共擬會議也決定放寬。近年已有多種長效之第8、第9凝血因子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其療效可能因注射間距與劑型不同,使得其使用劑量與標準製劑不同,本次會議參考「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建議,可根據仿單,拉長長效製劑的用法用量,預估1至5年內可幫助民眾省下1250至943萬元,取代原有較昂貴的藥物。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帕金森氏症患者也逐漸增加。連恆榮表示,經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同意將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新藥safinamide納入給付,用於治療在levodopa穩定劑量之下出現運動功能波動現象的特異性帕金森氏症患者,預估每年超過約1000至5000人受惠,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40至710萬元。至於需謹慎控制藥物使用的癲癇患者,由於國際治療指引都認為第2代的抗癲癇藥品對新發的局部癲癇有效,本次會議也決議新增給付對腦中突觸囊泡蛋白2A(SV2A)具高度選擇性的brivaracetam藥品注射劑型新藥,可用於16歲以上連續發作或重積狀態患者,有助於每年約700-4000人受惠,1-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62-308萬元。健保署表示,本次會議通過的新藥與放寬給付藥品雖多,但因可取代現有治療,加上健保將與廠商協議風險分攤,初步估計5年內整體財務影響將可控制在2億元左右,預計最快將在今年2月1日生效。
乾癬未爆彈2/自認皮膚無恙中斷回診 妙齡女竟眼睛流膿
正值花樣年華的陳小姐任職於保養品公司,某日發現身體開始出現紅、癢、脫屑的問題,前往醫院求診後便馬上被確診為乾癬。在配合幾次治療後,紅腫癢的問題逐漸緩解,病灶的部分也能靠衣物遮蔽,考量到回診總是需要與公司告假,事業心重的她便疏於治療。沒想到1年前,陳小姐早晨起床後都感到全身僵硬,且僵硬感越來越明顯,而每天下班總是膝蓋痠痛,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的問題。原以為只是工作太過勞累,沒想到病況日漸嚴重,不僅眼睛開始流膿,皮膚病灶也越發明顯,嚇得她趕緊回診。才發現,原來那些她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痠痛與視力模糊,竟是乾癬體內發炎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與虹膜炎。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屬於免疫疾病的一種,也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疾病,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但許多病友就如同陳小姐一般,只認為是皮膚症狀,輕忽其他併發症。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乾癬是無法痊癒的疾病,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後,才能抑制疾病持續惡化。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及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治療可以直接抑制發炎反應效果更精準。黃毓惠醫師指出,醫師在為病人設計療程之前,會根據患病面積將病情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個等級。輕度是指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3%,中度是指病灶範圍占全身面積的3~10%,而重度則是病灶範圍大於全身面積的10%。以治療的原則來說,中度以及嚴重型的乾癬患者,一開始會提供照光以及口服藥治療,若患者已經合併乾癬性關節炎,這些治療僅能控制關節的疼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黃毓惠醫師補充,生物製劑能標的免疫系統的特定環節以達到治療目的,不僅能改善皮膚症狀,對於共病的發生也可能到預防的效果,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此外,生物製劑對於肝腎負擔也較小,安全性相對較高。
早上就診晚上竟猝死 乾癬引爆心臟病機率增1.8倍
今天是世界乾癬日,受到新冠肺炎影響,許多病友沒有定期回診,恐怕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表示,尤其是年輕乾癬患者更要當心,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更說,曾經有患者早上前來門診,晚上致電患者提醒相關事宜時,竟然發現患者已經爆發心肌梗塞猝死,由此可見乾癬並非只是皮膚疾病,而是會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若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更會危及性命。蔡呈芳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會導致全身慢性發炎,最常見的就是乾癬性關節炎,嚴重會導致關節變形,提醒病友若發現頭皮、指甲、皮膚皺摺處有乾癬,而且指甲出現變形,就要當心已有乾癬性關節炎。不只如此,乾癬導致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研究顯示,乾癬患者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黃毓惠醫師說,乾顯是一種無法痊癒的疾病,採取正確的治療才能避免病況惡化,傳統治療是以類固醇、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更能精準抑制體內發炎反應。今年的世界乾癬日,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與台灣乾癬病友協會共推「More than Skin」活動,也首次邀請設計師聶永真進行聯名的視覺設計,以一顆剖半的蘋果呈現,透過蘋果表皮下的憂傷臉孔,讓病友記憶治療不能只能停留在皮膚病灶的治療,應該更認真檢視體內發炎的狀態,才能好好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