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種
」 新冠肺炎 馬來西亞 動保處 林務局彰化四面佛寺「蝙蝠秘境」遭闖入 台灣葉鼻蝠數量驟減逾八成
台灣葉鼻蝠為台灣產翼手目中體型最大的食蟲蝙蝠,是台灣特有亞種,然而彰化市四面佛寺旁一處隱秘的台灣葉鼻蝠棲息地,日前遭到一名男子闖入並持掃帚驅趕拍打,導致棲息的600多隻蝙蝠受驚飛離,現場僅剩約100隻,數量驟減超過八成,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據了解,這處台灣葉鼻蝠秘境因蝙蝠象徵福氣,一直被廟方視作福地,為了避免民眾打擾蝙蝠休憩,廟方並未對外標示地點。然而一名男子在11月2日上午闖入該處,手持樹枝、木棒及掃把攻擊蝙蝠。他先以木棒敲擊鐵樓梯扶手,發出尖銳聲響驚嚇蝙蝠,隨後再持樹枝驅趕拍打。整個施虐過程持續約1分鐘,最終造成1隻蝙蝠墜地死亡。當地相關部門已拉起封鎖線並加裝警告標語,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台灣葉鼻蝠雖為台灣特有亞種,但並未列入保育類動物,無法依《野生動物保育法》進行處罰。彰化縣農業處表示,將研擬依據《動物保護法》對該男子進行懲處。若違反《動物保護法》第6條「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的規定,將處以1萬5000元至7萬5000元的罰款。此外,若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9條的規定,男子也可能面臨3000元以下的罰款或申誡,目前警方仍在進行調查釐清相關責任。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彰化四面佛寺總幹事林峻毅表示,原本棲息在此的600多隻蝙蝠在受驚後飛離,剩餘的蝙蝠數量銳減至約100隻,堪稱生態浩劫。估計飛離的蝙蝠今年底前都不會回來,是否能在明年重返棲地仍待觀察。林峻毅也說明,台灣葉鼻蝠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來到該地區居住,並於5至6月繁殖後代,7至8月進入交配期,直至農曆大雪節氣才會離開,前往東邊山區的天然岩洞或隱蔽的廢棄掩體過冬。蝙蝠在冬季會冬眠,來年春暖時再次返回棲地。林峻毅呼籲,台灣葉鼻蝠對聲音和強光非常敏感,白天觀賞蝙蝠時,民眾應保持安靜,避免使用閃光燈或強光照射,以免干擾蝙蝠休息,並影響其生態環境。
收編流浪萌貓回家一秒成惡夢 專家一看竟是罕見物種
德國近日有名民眾發現有隻小貓孤伶伶的在鄉間小路上,把貓帶回家後,卻發現貓脾氣暴躁,還拒絕吃任何東西,隨後將貓送到當地的收容所,工作人員很快就注意到這隻動物的一些異常之處,事實證明,這隻小貓實際上是隻歐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這種動物在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很罕見,是受保護的物種。據外媒報導,當時一位民眾發現有隻小貓疑似被遺棄在鄉間小路上,並決定把牠帶回家,豈料貓不但脾氣暴躁,還拒絕進食。隨後他把貓送至貝格海姆動物收容所(Tierheim Bergheim),但工作人員很快就注意到這隻動物的一些異常之處,與大多數小貓不同,牠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出於懷疑,收容所工作人員聯繫了雷切德霍夫野生動物中心。事實證明,這隻小貓實際上是隻歐洲野貓,牠們生活在歐洲大陸、蘇格蘭、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區的森林中,這種動物在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很罕見,是受保護的物種。野生動物中心目前正在照顧這隻野貓,該中心也正在照顧另隻同一物種的貓,一旦等牠們長大一點,就會被送回樹林裡自由的生活。斑貓或稱歐洲野貓或山貓,是種小型貓科動物,原生於歐洲地區、亞洲西部以及非洲,斑貓可分為多個分布於不同地域的亞種,也與家貓常發生混種。
女子慢跑遇3灰熊頭差點被咬爆! 頭上「小飾件」救她一命
近日,加拿大一名24歲女子帶著狗在森林步道慢跑時,意外遭遇3隻灰熊。她雖然打算悄悄溜走,沒想到狗狗卻主動對灰熊進攻,女子為此不幸遭到一頭公熊攻擊,身受重傷。幸運的是,當灰熊咬住她的頭時,頭上的塑膠鯊魚夾被咬爆,碎片割傷了灰熊的嘴巴。女子則趁灰熊受傷鬆口時逃脫。根據《CTV NEWs》的報導,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的24歲年輕媽媽凡妮莎查普特(Vanessa Chaput)於6月30日帶著她的德國牧羊犬露娜(Nuna)在育空地區的橫貫加拿大步道 (Trans Canada Trail) 上慢跑時,意外撞上3隻灰熊。在一個有熊的國家長大,查普特當然不會想挑釁灰熊,但在她試圖悄悄後退逃離現場時,露娜卻掙脫了繫帶,上前驅趕2隻灰熊,而另1隻灰熊則查普特發動攻擊,用爪子攻擊她的背部,並且用力咬斷了她的右手臂。雖然身受劇痛,查普特決心為了丈夫與2歲的小女兒活下去,她忍住掙扎,將身體如胎兒般蜷縮起來,試圖盡量保護身上的要害。灰熊無處下口,便咬住了她的後腦勺。幸運的是,當灰熊咬住查普特腦袋的時候,她頭上帶著的塑膠鯊魚夾不堪熊咬壓力,在灰熊口中爆碎開來,碎片劃傷了灰熊的口腔,灰熊因此受到驚嚇,而肇事的露娜也在此時趕回來護主,在露娜的干擾下,查普特總算找到機會逃出生天,滿身是血地衝上高速公路,在路旁的緊急電話撥打了911。查普特被送往附近的醫院後,醫生發現她的右臂有刺傷、骨折、神經受損,手臂三頭肌有2處撕裂,全身也有多處嚴重穿刺傷,總共縫了30多針,所幸在經過10天的住院治療後終於可以回家休養。查普特在經過10天的住院治療後終於可以回家休養。(圖/翻攝CTV NEWs)事後,事發地點附近的露營地被緊急疏散,當地保護官對3頭判斷時查普特描述相符的灰熊實施了安樂死。查普特在受訪時表示,她不會為這次發生的事情而責怪熊、責怪狗或者自己,這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生了錯誤的事,而且這些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灰熊是棕熊的亞種,分布於北美洲西部,是北美最常見的棕熊。大多數成年雌性灰熊體重為130至200公斤,雄性灰熊平均體重為180到360公斤。整個亞種的平均身長為198公分,平均肩寬為102公分。在北美,灰熊的分布範圍曾十分廣泛,北至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遠及哈得遜灣。不過灰熊在美國大平原地區以及西南部已經滅絕,目前棲息地僅剩下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及美國的愛達荷州、蒙大拿州、華盛頓州等西北部地區。據估計,整個育空地區應有6000至7000隻灰熊。
高雄茶農遭「台灣黑熊」撬開蜂箱 林業署接獲通報發3千獎金
「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為亞洲黑熊於台灣之特有亞種,由於台灣黑熊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林業署也推動「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 與山村、部落居民共同守護台灣黑熊。日前一名洪姓茶農在發現台灣黑熊撬開自己的蜂箱後,立刻向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通報,分署隨即支付通報獎金。據了解,高雄桃源寶山地區一名洪姓茶農近期發現自己的蜂箱被撬開,起初以為是小偷所為,查看監視器後卻發現竟是「台灣黑熊」,里長得知後也立即向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通報,分署隨即支付3千元通報獎金,並表示將補償洪姓茶農的蜂蜜損失。此外,分署還表示,如果民眾在配合監測期間拍到黑熊,將再給予5千元獎金。屏東分署表示,過去受到棲地破壞與非法狩獵導致族群數量稀少,隨著政府嚴查與公民監督意識崛起,黑熊受到商業性獵捕的數量已微乎其微,加上中央山脈與國有林棲地保護建立生態廊道,黑熊族群逐漸向淺山靠近,人類與黑熊相遇日漸頻繁。為扭轉居民對於黑熊侵擾村落、家畜、農作物造成損失的負面印象,減少居民因擔心受罰而隱匿誤捕或誤傷黑熊事件,鼓勵民眾即時通報,進而採取宣導預防作為,自主參與棲地維護深化黑熊與部落社區的友善關係,建立人熊之間的正面連結,因此自2022年起推動「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與山村、部落居民共同守護台灣黑熊,洪姓茶農此次目擊黑熊是該計畫推動以來的第四起。屏東分署指出,發現疑似黑熊入侵畜(禽)舍、農舍、工寮、果園等個人農事場域,在不危害該物種生存下,立即通報執行機關,並經勘查確有動物活動及危害事證,在危害動物未明前,將食物、廚餘等吸引黑熊來源確實移除或收納完整,發給獎勵金 3千元;而在入侵事件後,執行機關評估後續有架設自動相機追蹤之必要,願意配合監測3個月,並協助維護自動相機無傾倒且前方拍攝範圍無遮蔽物者,再核發5千元獎勵金。此外,在地部落組織、民間團體或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巡守隊,協助執行機關每月執行以下工作,並按月繳交巡守報表,每年核發至高6萬元獎勵金,未滿1年,則依執行月數比例核發。分署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台灣黑熊,並表示如果不小心誤捕黑熊,只要立即通報救援,不會被追究責任。
超狂新娘妹!巨蛇闖入婚禮「霸氣徒手抓」 網暈船喊:必娶女人
誰說新娘永遠是婚禮上的女主角?美國亞歷桑納州一場婚禮出現不速之客,1條麗紋亞利桑那蛇(Glossy Snake;又名光滑蛇)闖入會場後不斷在雞尾酒區遊走,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新娘妹竟徒手抓起巨蛇並放生,巾幗不讓鬚眉畫面曝光後,許多網友直呼「戀愛了」。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娘妹艾瑞卡(Erika Rodriguez)日前在佛羅倫斯(Florence)參加姊姊婚禮,過程中突然一陣騷動,許多賓客狂喊「有蛇」、「牠在雞尾酒區」。艾瑞卡透露,由於負責抓蛇的工作人員在捉蛇失敗後鬧失蹤,「我只好親自下場囉」。從現場賓客拍下的影片可見,身穿橘紅色連身裙與牛仔靴的艾瑞卡,一手抓著巨蛇尾端、一手抓起裙擺,帶著笑容把蛇帶離婚禮會場,並在回到會場後得到1瓶酒獎賞。艾瑞卡透露,小時候愛看「鱷魚先生」的節目,從小就習慣抓蚱蜢、蟾蜍和蛇;姊姊也說,巨蛇的動作相當靈敏,妹妹花了一番功夫才抓到牠。艾瑞卡抓蛇的影片在社群曝光後,許多網友直呼戀愛了,「我需要她的聯絡方式和戒指尺寸」、「她絕對會是個好老婆」、「我原本不相信愛情,直到看到這個影片」。雖然響尾蛇是亞利桑那州最具代表性的蛇類,但該州實際上擁有超過60種蛇類,且大多為無毒蛇,例如本次新娘妹徒手抓獲的麗紋亞利桑那蛇,就有多達8個亞種,且會依棲地有不同鱗片顏色,成體的麗紋亞利桑那蛇總長約在75到130公分之間,有紀錄最長為142公分,屬卵生夜行性無毒蛇。
馬來西亞推「猩猩外交」!贈送紅毛猩猩展現保護生物多樣性
馬來西亞種植暨原產業部部長長佐哈里(Johari Abdul Ghani)8日表示,計畫向採購棕櫚油的國家贈送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向國際社會宣示「馬來西亞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環境」。佐哈里於社群媒體寫道:「馬來西亞不能在棕櫚油問題上採取防禦態勢」。他表示,馬來西亞反而需要向世界各國展示「馬來西亞是可持續油棕生產國,同時致力於保護森林和環境永續性」。佐哈里計畫向歐盟、中國與印度等貿易夥伴贈送紅毛猩猩,並將這項嶄新的外交戰略與中國的「熊貓外交」相提並論。此外,他也呼籲棕櫚油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協助保護馬來西亞野生動物,並提供野生動物相關技術與專業知識。歐盟於2023年4月通過新法案,規定產品須提供「盡職調查」報告,確認符合「零毀林」規範。產品不能來自2020年12月31日後毀林得來的土地,也不能造成森林退化(forest degradation)。此法推出後,對馬來西亞等國造成巨大壓力。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棕櫚油廣泛應用於生活中,舉凡餅乾、人造奶油等食品,以及肥皂和洗髮精等日用品的原料都包含棕櫚油。英國《衛報》指出,超過半數的包裝產品都含有棕櫚油,而各行各業對棕櫚油的大量需求造成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大量砍伐。婆羅洲猩猩(Bornean orangutan)是婆羅洲島的特有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據估計,100年前猩猩總數可能超過23 萬隻,但目前僅剩10.4萬隻。而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的蘇門答臘猩猩(Pongo abelii)則只剩下7500隻。動物保護組織呼籲馬來西亞政府考慮其他方式來表現其保護該物種的承諾。動保組織馬來西亞野生動物正義(Justice foe Wildlife Malaysia)表示:「我們明白猩猩外交是解決方法之一,但探索其他替代方案改善與歐盟的關係也同樣重要」。該組織主張,猩猩外交這項構思需要進行廣泛的科學和法律研究。中國長期將熊貓外交作為軟實力的展現,將大熊貓借給外國動物園展出,將得來的費用用於熊貓保育,並在四年後將熊貓接回中國繼續生活。
效仿中國「熊貓外交」 馬來西亞欲贈送「紅毛猩猩」答謝貿易夥伴國
近日,馬來西亞傳出考慮效法中國的「熊貓外交」模式,推動「猩猩外交」新政策,目的是在加強與棕油貿易國家之間的關係。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種植及原產業部長加尼(Johari Abdul Ghani)表示,馬來西亞希望釋出與中國「熊貓外交」同等的善意,將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猩猩贈送給棕櫚油貿易夥伴國,這項外交策略會向主要進口國家如歐盟、印度和中國贈送人猿,以促進雙邊關係。加尼加尼7日出席大馬棕油綠色保育基金會的生物多樣性論壇,會後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表示,透過推動「猩猩外交」,馬來西亞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大馬長期以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成果。他同時指出,全球許多貿易夥伴日益擔憂農產品對氣候的影響,他呼籲大型油棕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照顧、保護並提高全球合作夥伴對馬來西亞重要野生動物的理解與認識,並且提供技術專業知識。棲息在馬來西亞的紅毛猩猩,正式名稱為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原生於婆羅洲,一般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婆羅洲猩猩是現存最大的樹棲動物,具有獨特的身體形狀,手臂非常長,最長可達1.5米。牠的皮膚灰白,毛髮紅色粗糙蓬鬆。雄性有被稱為凸緣的肥大的臉頰墊以及下垂的喉囊。現存的婆羅洲猩猩,數量約有45000頭。由於森林砍伐、棕櫚油種植園和狩獵,使其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幼猩猩亦會被捕捉為寵物,而其母親往往會被殺。紅毛猩猩已屬極度瀕危--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紅色名錄,即已達瀕危的最高級別,表示牠們已處於滅絕邊緣。
純譯名!米酵菌酸與米無直接相關 農業部:國產食材安心食用
寶林茶室食安事件後,多個縣市政府禁止疑似產生「米酵菌酸」的粿條至校園營養午餐中,也引發民眾人心惶惶,甚至對米製品產生憂慮,農業部指出,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中譯名,與米並無直接相關,並強調台灣未曾有危害農作物的紀錄。但學者仍呼籲,一定要溯源,才能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並減低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30日受訪時表示,經農試所土壤專家瞭解,唐蒼蒲伯克氏菌共有4個亞種,僅有椰毒病原型會產生米酵菌酸,長期觀察台灣土壤並未發現該亞種,代表我國農產品相對安全,呼籲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國產食材。農業部提及,米酵菌酸是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收穫後會經過烘乾、碾製、包裝等步驟,到食米過程都沒有經過發酵的步驟,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受到汙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至於各縣市禁止營養午餐使用粿條料理一事,是否會影響糧價?陳駿季強調,會密切監控,而粿條等產品可能還會使用其他如玉米澱粉等進口產品加工製成,尊重各縣市政府及餐盒公會決定,政府會盡快釐清。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明信則認為,禁止粿條等米製品,對營養午餐影響應該不大,原本該類型產品就不會經常性供應。但他也說,任何食材都有風險,呼籲業者應做到源頭採購管理、驗收,及庫房的溫溼度控管,食材才能維持安全。對農業部的說法,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首個死亡病例的血液中,既然找到米酵菌酸,一定要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菌,藏在廚房裡的哪個食材中,唯有找到才能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並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何美鄉提醒,歷經疫情階段,台灣已訓練出大量且專業有素的防疫醫師與疫調人員,因此呼籲農業部等中央單位,在調查上,不能留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人員單獨操作,「不能丟給地方自治」,應全力投入協助。
米酵菌酸罕見現身台灣!專業醫呼籲「勿過度恐慌」 解釋致命條件需「天時地利」
這次寶林茶室信義A13所引發的食安風波,目前仍越演越烈,由於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米酵菌酸釀禍,再加上整起事件影響甚鉅,因此引發外界關注與恐慌。但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受訪時表示,民眾可以不用過度恐慌,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條件才會發生,單是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就十分難以達成。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楊振昌受訪時表示,要造成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個條件,分別是「適合的繁殖環境」與「足夠的繁殖時間」。楊振昌解釋,米酵菌酸的產生主要是透過「唐菖蒲伯克氏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土壤中不少見,如要讓其產生米酵菌酸的話,必須讓唐菖蒲伯克氏菌處在22至33度的環境下,環境的含鹽量也要低於2%以下,這環境必須要維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讓唐菖蒲伯克氏菌生產出米酵菌酸。生產出來後不見得有著足以危害健康的米酵菌酸,楊振昌也解釋,如果只有1至2小時的繁殖,基本上即便服用症狀也十分輕微,最多就是出現腸胃道症狀。這個環境必須要維持1至2日,唐菖蒲伯克氏菌所生產出來的米酵菌酸才會達到嚴重危害健康,甚至是致命的程度。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解釋,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毒素,是一種粒線體毒素。而在變質的銀耳、毒菌污染的發酵玉米粉及其製品、米粉製品及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吳昌騰認為「米酵菌酸是一個怪胎!」因為其加熱後毒性不變,在120度的高溫下處理1小時毒性仍不會被破壞,普通的家庭烹飪方式和食品加工處理過程,難以去除或破壞因污染而產生的米酵菌酸。而米酵菌酸的中毒的潛伏期約為2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病人為1至2天。中毒嚴重程度取決於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量以及病人的進食量。一般中毒者普遍會先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還常伴有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中毒者會出現肝腫大、黃疸、皮下出血、少尿、血尿、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抽搐、休克等症狀,重症中毒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吳昌騰解釋,米酵菌酸一但入侵人體以後,經由消化道黏膜吸收,再由血液流向全身,之後那就跑進了細胞能量供應站粒線體(mitochondrion)。與嘌呤核苷酸轉運體(ANT)結合,對粒線體的運作進行阻礙破壞,讓粒線體沒法做成能量(ATP)讓身體細胞使用,導致身體細胞被活活餓死了。吳昌騰最後也提到,.目前對於米酵菌酸毒素造成的中毒,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解毒藥物。輕症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就是症狀治療,有的患者可能在短期內自行康復。症狀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催吐、洗胃,若病情嚴重程度可併用活性碳吸附毒素。一旦轉進ICU治療,而且毒素到達各臟器,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台灣水鹿現身!15年來首度中低海拔現蹤 山友超驚喜:是山神獸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廢棄礦區周邊山域進行野生哺乳動物生態監測,自動相機在海拔661公尺處,竟拍攝到台灣水鹿,是15年來首度在太魯閣中低海拔現蹤,山友偶爾巧遇而稱的「山神獸」,研判水鹿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已有向東遷移情形。這項由屏科大教授翁國精主持的「大清水暨匯德廢棄礦區周邊山域野生哺乳動物種類與豐度監測」計畫,針對大清水及匯德廢棄礦區,分別在2009、2019年進行過2次生態調查,過去未在太魯閣中低海拔拍攝到台灣水鹿,但這次從2022年1月起為期2年的監測中,自動相機首度拍攝到1張台灣水鹿的照片,研究人員也在現場發現水鹿排遺。台灣水鹿為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分布範圍涵蓋海拔300公尺至3500公尺,過去歷經嚴重的棲地破壞和高度獵捕壓力,族群數量大幅減少,過去研究多數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山區。山友偶爾會巧遇台灣水鹿,被稱為「山神獸」。此外,監測報告還提到,樣區內的哺乳動物資源比過去的調查更豐富,其中廢礦區以長鬃山羊、獼猴與食蟹獴較多,而匯德礦場拍攝到的物種數比大清水礦場多,新增赤腹松鼠與白面鼯鼠的紀錄;一般管制區、生態保護區皆新增台灣水鹿、條紋松鼠、白面鼯鼠與大赤鼯鼠的紀錄。這次調查範圍為大清水暨匯德廢棄礦區周邊約22平方公里,海拔約從500到1500公尺,共有30台相機及6台錄音機配合人力調查。監測成果提供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參考,民眾也可在太管處官網查看成果報告。
雲林濁水溪出海口貓頭鷹落難獲救 竟是瀕危「草鴞」
雲林縣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接獲鳥友通報,指濁水溪出海口有1隻受傷貓頭鷹落難,經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確認是列為瀕危等級的「草鴞」。吳明宜表示,19日中午1名鳥友送來1隻虛弱草鴞,因草鴞是極珍貴瀕臨絕種動物,即刻通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她還說,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臉部遠看像猴子又被稱為「猴面鷹」,草鴞的棲地與人類開發土地的重疊性高,棲地持續喪失、破碎化、劣化,影響草鴞生存,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指出,濁水溪出海口兩岸都是適合草鴞棲息的草原,幾年前就有草鴞紀錄,這幾年也監測、錄音、錄影到,但並未真正目睹,民眾拾獲的這隻幼鳥,推測應有在當地繁殖。鑑於草鴞幼鳥受困太久顯得虛弱,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救治後,將視狀況原地野放。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還說,草鴞不是在樹上活動,主要是在平原草生地活動;由於濁水溪南、北岸都有廣大草生地,只是不知道族群數量有多少,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系統性調查。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此次發現草鴞的地點,位於彰雲海岸溼地保育軸帶內濁水溪口南岸,該區一直有穩定的草鴞族群分布,南投分署已透過國土綠網計畫與在地協會合作,共同辦理草鴞族群監測調查,並於平台會議與河川治理機關討論保留其可利用的棲地。南投分署說,目前草鴞出現及棲地預測分布區域,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4縣市的淺山與平原草生地為主要分布熱點,主要棲地類型為草生地,包含休耕的農耕地、都會區廢耕草地、河流演替頻繁的草生地都可能發現草鴞的蹤跡,濁水溪出海口過去亦有監測紀錄。
全球僅存2北方白犀牛! 科學家嘗試「代理孕母」計畫復育
2018年,被稱為「溫柔巨獸」 的非洲北方白犀牛「蘇丹」,過去生活在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育中心(Ol Pejeta Conservancy),不過牠因退化造成的疼痛過於惡化而接受安樂死。如今在這世上與牠同屬北非白犀牛的個體,僅剩下女兒娜晶(Najin)及孫女珐圖(Fatu),為了避免北方白犀牛絕種,來自多國的科學家攜手合作,擷取死掉雄性犀牛精子,再利用試管嬰兒技術,成功讓北方白犀牛的近親南方白犀牛,培育出全世界第一個試管白犀牛胚胎,並成功移植到母犀牛子宮內。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德國科學家24日宣布,透過體外受精,讓一隻母南方白犀牛接受胚胎移植,現已成功懷孕70天,該團隊的科學家表示,去年9月24日,他們將胚胎移入自然保護區一隻南方白犀牛的體內, 讓其擔任代理孕母,體內一隻公的白犀牛發育良好,胚胎約6.4公分。犀牛孕期為16至18個月,預產期將會在明年春天,也為拯救北方白犀牛免於絕種露出曙光。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科學家將世上原本僅存兩隻雄性北白犀「蘇尼」與「蘇丹」的精子冷凍保存,就是希望待技術成熟後,能將精子用於物種復育工作。白犀牛分別有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北方白犀牛雖然稱為白犀牛,但外觀看起來是灰色,過去棲息在中非和東非國家,但由於不法商人盜獵犀牛角,導致數量大減,目前全球僅剩2隻母的北方白犀牛,但都沒有懷孕,而南方白犀牛的數量則較多。這次選定南方白犀牛作為受孕對象的原因,是因為兩者都為白犀牛的亞種,而去年一份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皇家學會報告》(Royal Society B)的報告更指出,這兩種犀牛的基因比起人們先前認知的還要更接近。不過科學家也強調,避免野生動物滅絕,不能靠僅昂貴的試管嬰兒技術,而是要做好野生動物棲地的保育工程。北方白犀牛瀕絕種,科學家成功實施「代理孕母」計畫。(圖/翻攝自X)
騎士登太平山追雪…遭萌獸囂張「拆車」 黃喉貂改變習性原因曝
黃喉貂是保育類動物,外表可愛,被網友暱稱為「萌獸」,沒想到有民眾發現,黃喉貂已經完全不怕人類,出現和台灣獼猴一樣的乞食行為,上山追雪竟被囂張「拆車」,坐墊整個被抓壞,讓人超無奈。黃喉貂是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以「黃喉」著稱,毛色由金黃色、暗褐色、黑色乃至白色皆有,分布在海拔約300至3900公尺原始森林,以中海拔最為常見,是肉食性動物,但食性廣泛,會群體圍獵山羌,也會食用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昆蟲、腐食動物屍體等,近來和人類接觸頻繁,食物來源轉為人類廚餘,甚至出現討食物的行為。臉書「宜蘭新聞網」就分享影片,痛斥:「貂爺!太過份了!太平山的黃喉貂已經完全不怕人,越來越囂張,請遊客千萬不要餵食!」有民眾上山想要賞雪,機車停在路邊,結果2隻黃喉貂見狀直接跳上車,抓壞坐墊。黃喉貂抓壞機車坐墊。(圖/翻攝自宜蘭新聞網)事實上,過去也有民眾開車到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偶遇一隻黃喉貂,興奮之餘想停下觀賞,未料黃喉貂完全不怕人車,主動靠近還追逐車輛,讓人懷疑因習慣人類餵食,出現「乞食」行為。提醒禁止餵食野生動物,否則最高可罰3000元。
睡夠卻還是熊貓眼? 醫曝「5因素」黑眼圈找上門
為什麼明明有睡好,黑眼圈卻還是不肯消失,讓整個人看起來相當疲憊?對此,重症醫師黃軒解答,其實黑眼圈的形成有很多種,包括眼部血液循環不良、水腫,或是色素沉澱、基因遺傳等等,輕微的狀況可透過日常保養、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但若是嚴重黑眼圈,則能選擇進行醫美治療。 黃軒醫師進一步說明,即使已經有足夠的睡眠,以下5種原因仍可能導致黑眼圈的出現:1.眼部血液循環不良任何讓眼周血液循環變差、微血管增生的原因,都可能導致黑眼圈的形成。如過敏性鼻炎、鼻塞、慢性鼻竇炎等等,而鼻敏感也可能讓眼部血管擴張,容易使得眼部血液循環不佳。2.眼部水腫鹽分攝取過多、生理期、懷孕末期、大哭,都可能導致眼部水腫,進而形成黑眼圈3.色素沉澱可能與日曬、發炎等因素有關,像是在亞洲人或黑人的基因中,有不少比例的人天生「上下眼皮」顏色就較深,而鼻敏感令眼部血液循環不佳的同時,便會導致色素的沉澱。4.遺傳因素通常有黑眼圈家族史或膚色較深的人,較容易有黑眼圈,而此亞洲、東南亞種族者,其眼睛周圍可能有遺傳性色素沉澱過。5.其他原因像是皮膚太薄,常因老化導致皮下脂肪或膠原蛋白流失,或者是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過度摩擦、反覆接觸性皮膚炎所導致的表皮粗糙,都可能導致黑眼圈產生。而關於「黑眼圈是否需要治療」的問題,黃軒醫師則表示,若是輕微的黑眼圈,可以透過禁菸禁酒、不熬夜、眼周按摩、補充維他命C來改善,但要是較嚴重的狀況,可能需要進行醫美治療,從根本解決眼周問題,如皮秒雷射、淨膚雷射可用於治療黑色素型黑眼圈,膠原蛋白增生劑、5合1隱痕眼袋手術則適用於結構型黑眼圈。
樹上傳來「喵喵叫」疑似奶貓受困 救下來才發現不是貓
新北市新店區日民有民眾打電話到動保處,通報在山上樹林某棵樹上連日傳來一陣一陣的貓叫聲,擔新是小貓咪受困。動保人員趕到現場確實聽到喵喵叫,但最後救下來的卻不是小貓咪,也讓人大開眼界。動保人員到現場「只聞貓叫聲」,卻一直找不到貓咪在哪裡,最後才發現濃密樹葉隱藏一隻紅嘴黑色鳥形身影,這才發現一直喵喵叫的是這隻小鳥。學貓叫的「紅嘴黑鵯」真面目。這隻擁有奇特叫聲的小鳥其實是台灣特有亞種「紅嘴黑鵯」。一名旅台的日本鳥友柳文光表示,初來台灣賞鳥時曾被這紅嘴黑鵯奇特的喵喵叫給嚇了一跳。新北市動保局表示,紅嘴黑鵯喜愛佇立在高大喬木或枯樹上層,一身黑羽裝扮搭配艷紅嘴喙、腳穿紅色長靴又頂著散髮龐克頭,一付神氣冷酷模樣又帶痞子氣息。紅嘴黑鵯喜堪稱鵯科鳥類口技奇葩,據說如果有人想用模擬叫聲來尋覓或判斷牠的存在,可能會被牠戲耍氣炸。原因是牠聲音可是千變萬化,既響亮又吵雜,還能發出像在嘲笑人類似的「小氣鬼、小氣鬼」以及模擬麻雀、洋燕鳴叫聲。紅嘴黑鵯叫聲千變萬化,還可模擬麻雀或洋燕的聲音。新北市動保局表示,動物救援案件經常會遇見令人出乎意料的結局。曾經有民眾通報下水道有狗受困汪汪吠叫,當辛苦排除萬難抵達時,才發現狗聲來自野外常見的貢德氏赤蛙。紅嘴黑鵯愛學貓叫的口技,對鳥類不熟悉的民眾常會誤以為附近有貓咪出沒。建議面對動物發出危難聲音求救時,應先「停、看、聽」並準確詳細描述「時、地、物」,若真有動物受害,可直撥1959動保專線或動保處通報電話02-29596353報案,動保處24小時不打烊。
玉山台灣黑熊族群擴大 母熊帶「3幼熊覓食」溫馨畫面曝光
玉山國家公園擁有著豐富且獨特的高山自然生態環境,為台灣野生動物資源及棲息地最豐富的保護區之一,更是台灣產特有亞種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台灣黑熊族群密度及遺傳多樣性相對較高之區域。近日首度拍到,一組母熊帶3隻幼熊的影像,顯示園區黑熊族群繁殖表現狀況良好,令人振奮。玉管處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為了解台灣黑熊目前在全園區的族群出沒現況,本處委託黃美秀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人造衛星追蹤6隻黑熊的活動範圍,發現園區東西部黑熊族群利用海拔及天然棲地差異性大。就整體黑熊活動、族群監測及目擊通報等長期資料皆顯示,玉山國家公園目前是全台灣唯一有明確數據支持台灣黑熊族群正在擴張增長的區域,令人振奮的是,迄今有7個相機點位紀錄到不同8組母熊帶小熊的家族,小熊1-3隻不等,一組母熊帶3隻幼熊的影像也是台灣黑熊目前唯一的曝光紀錄,顯示園區黑熊族群繁殖表現狀況良好。玉管處指出,玉山國家公園目前是全台灣唯一有明確數據支持台灣黑熊族群正在擴張增長的區域。(圖/翻攝自臉書/玉山國家公園)玉管處指出,希望未來強化在地族群合作與復振傳統原住民文化,共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之共生共榮為目標,更期許與保育主管機關合作,暢通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完整保護台灣黑熊活動棲息地,整合保育公私部門資源。玉管處提到,同時計劃與卓溪鄉公所及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共同推動建置卓溪鄉東部台灣黑熊保育中心,作為台灣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收容與野訓之場所,成為玉山東部園區之黑熊環境教育、科學研究之交流場域,藉各項措施期與各方共同守護園區野生動物,並降低潛在的人獸衝突,擴大玉山國家公園保護區的效能。
疑因人類餵食改變習性 「玉山萌獸」黃喉貂竟追車乞食
保育類動物黃喉貂長相可愛、身材嬌小,被網友暱稱為「玉山萌獸」,李姓男子日前開車行經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偶遇黃喉貂,欣喜之下想停下觀賞,卻發現黃喉貂主動靠近並追逐車輛,還出現和台灣獼猴一樣的乞食行為,玉管處呼籲民眾勿餵食野生動物,將垃圾、廚餘帶下山,維護自然環境。李男表示,他日前載著妻兒到塔塔加遊玩,突然遇見一隻黃喉貂,馬上停車並搖下車窗,讓兩個就讀國小的孩子能就近觀察野生動物,未料黃喉貂完全不怕人車,主動靠近車輛,李男發動車子緩速駛離,黃喉貂也跟了上來,讓人懷疑其因習慣人類餵食,出現「乞食」行為。黃喉貂近年和疑似人類接觸頻繁,食物來源因而轉向人類廚餘。(圖/翻攝畫面)據了解,黃喉貂是台灣特有亞種、珍稀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海拔約20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為肉食性動物,會合作獵捕山羌,因此又稱「羌仔虎」,但近年和人類接觸漸漸頻繁,食物來源轉向人類廚餘,甚至出現向人類討食物的行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強調,餵食野生動物已違反國家公園法,最高可罰3000元,也呼籲民眾遵守無痕山林規範,將廚餘、垃圾帶下山,以免影響野生動物行為,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停止餵食!穿山甲慘遭浪犬咬死 陳屍花蓮鯉魚潭
石虎跟穿山甲都是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農委會追蹤發現,棲地恐面臨遊蕩犬隻的威脅。花蓮就發生保育類穿山甲陳屍鯉魚潭風景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獲報並轉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經獸醫師解剖,傷口是被狗咬的。當地常可見到貓狗飼料,明顯有心人士餵養,呼籲民眾不要隨意餵食,也可能破壞生態。農委會特生中心本月公布,這3年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穿山甲共有50隻,有一半都是被犬隻咬傷,穿山甲在野外生存重要部位尾巴都有明顯咬痕。另該中心自2017年追蹤迄今的21隻石虎,高達1/3都遭犬隻攻擊身亡,引起學界及野生動物保育團體聯署聲援,支持農委會的遊蕩犬移置試辦計畫。花蓮鯉魚潭風景區動植物生態豐富,本月14日傳出園區潭北停車場草皮,被清潔人員發現有隻台灣穿山甲死亡,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獲報,並通知鯉魚潭管理站的環境教育講師協助,由於台灣穿山甲屬特有亞種又是台灣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同時通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園區張姓環境教育講師說,穿山甲背部和左腿都有穿刺傷口,原本以為是被獵槍打中,經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獸醫帶回解剖,獸醫告知身上傷口是被狗咬傷,穿山甲鱗片破損,已有蒼蠅在旁飛舞,顯示已死亡多時。鯉魚潭「環潭道路」是民眾休閒散步所在,常發現在路上有犬貓飼料,為此在環潭道路及園區內都設置告示,呼籲民眾不要隨意餵食,避免犬貓傷害在地原生的野生動物,飼主如帶寵物來遊玩也建議上牽繩,勿讓犬隻亂跑、追人。另這些飼料也會改變野生動物的進食行為,破壞生態。
你被吵過嗎?夜半睡覺窗外屢傳「注意、注意」聲 原來是「這動物」在求偶
最近晚上睡覺時,你有聽到窗外一直傳來多聲「注意、注意」的動物喊叫聲嗎?最近包括台北市區在內,不少平日看似車水馬龍、不太會有動物出現的都會區,甚至鄉鎮地,最近都會聽到有不知名動物,在深夜發出「注意、注意」的叫聲,擾人清夢。原來這個在夜半時分狂喊「注意」的動物,是台灣夜鷹的叫聲,這些聲音是夜鷹的求偶聲,在清晨、深夜相對寧靜的時候,夜鷹的求偶聲便特別明顯了。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料介紹,台灣夜鷹屬於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Caprimulgidae)非保育類特有亞種。台灣夜鷹別名又叫做南亞夜鷹、林夜鷹、疏林夜鷹等。牠是屬於夜行性中型鳥,頭大,頸短,腳短,翼、尾皆長, 翅膀張開面積大,是台灣滿普遍在生活環境中會看到的留鳥。而在台灣每年國曆的1月底到8月,是台灣夜鷹的主要繁殖期。雌鳥的鳴叫聲很小,而雄鳥在求偶鳴叫期,為了要表現出強烈的宣示領域行為跟求偶,在天黑後和黎明前的鳴叫頻率會最高,所以大家最近才容易在深夜、清晨時分,各地聽到雄性台灣夜鷹發出尖銳而嘹亮的啼叫聲,其實是雄鳥在求偶,才會在半夜「大小聲」吵人,引來民眾跟相關單位投訴。大家也許可以給這些共處在環境中的「好朋友們」多點包容,一起跟台灣夜鷹共度這段過渡期,維持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雙寶媽拍照被殺人蜂包圍 肉身護孩「慘被螫75下」畫面全都錄
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母親帶著兩名孩子拍照時,突然遭大量俗稱「殺人蜂」的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bee)包圍,她設法讓兩名孩子安全回到車上,而她慘被殺人蜂瘋狂攻擊,全身一共被狂螫75下,所幸在消防人員的幫助下緊急就醫。影片中可見,消防人員趕到現場後,為了救出困在車上的兩名孩童,立即朝蜂群噴灑見泡沫,最後成功抑制住蜂群行動,把孩童與母親都順利救出。根據《福斯新聞等美媒報導,這名母親在距離鳳凰城約50分鐘車程的巴克艾山谷(Buckeye Valley)幫孩子們拍照,沒想到過程中突然遭殺人蜂包圍,被蜂群螫得滿身是傷,這名母親報案時慌張表示,「拜託快一點,快一點,我的女兒無法回到車上,她被蜂群攻擊了」。所謂的殺人蜂,又被稱為非洲化蜜蜂(Africanised honey bee orAfricanized bee),是西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在人為不經意的情況下產生的雜交種,性情兇暴,分布於南美洲、中美洲與美國南部。報導也引述亞利桑那州消防與醫療局回應,由於這名母親敏捷的行動,才保護兩名孩童沒有被螫傷,然而捨身護孩的她被狂螫75下,幸好送醫治療後已經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