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污染
」 食物中毒 衛生局 瘦肉精 台糖 西布特羅愛吃生魚片小心!50歲女胃不舒服 醫檢查驚見5公分寄生蟲
熱愛生魚片的民眾要多加小心!近日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在進行健康檢查時,醫師竟在她的胃內發現一條活生生的「海獸胃線蟲」寄生蟲,並已導致胃壁紅腫發炎。醫師也提醒,生魚片若未經適當冷凍處理,可能暗藏寄生蟲,民眾應格外留意食用安全。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分享,該患者數月來胃部時常不適,雖然症狀輕微且未影響食慾,但仍前往檢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師發現胃壁上有一條可疑的線狀物,仔細觀察後竟發現「那條線會動」。經夾取後確認,這條長約5公分的寄生蟲正是海獸胃線蟲,已造成患者胃壁紅腫發炎,所幸及時移除。林相宏解釋,海獸胃線蟲的蟲卵寄生在海洋甲殼類如蝦、蟹中,當受感染甲殼類被魚類吞食後,幼蟲會寄生在魚體內。若這些魚被捕撈製成生魚片食用,幼蟲可能感染人類。海獸胃線蟲會附著在胃壁上,引發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帶血或過敏等症狀,通常在感染後48小時內出現,病程可持續數天至數月。林相宏說明,該寄生蟲的幼蟲無法在人體內長成成蟲或產卵,對人體的威脅不高,治療方法以胃鏡夾取移除為主,目前並無有效的除蟲藥物。林相宏也提醒,高風險魚類包括鮭魚、鯖魚、秋刀魚、竹莢魚、鰹魚、沙丁魚與魷魚等。不過他也指出,台灣確診案例相對稀少,民眾無須過度恐慌。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海獸胃線蟲為可能存在於魚類或烏賊之寄生蟲,若攝食入受感染之魚類,蟲體會侵犯胃壁或小腸壁,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輕微發燒、糞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狀。不過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衛福部也提到,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C以下低溫冷凍15小時以上,或-20°C冷凍7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食藥署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
天母知名甜點店驚見「泡芙長綠霉」!北市衛生局曝稽查結果
台北市天母高島屋某間知名日系連鎖甜點店,近日遭爆「泡芙發霉」引起食安危機,事後業者也回應,變質泡芙為展示品,並非販售商品。對此,北市衛生局表示,獲報後已立即派員前往現場稽查,當場揪出2項衛生缺失。一名女網友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她原本打算要在高島屋的一家甜點店消費,怎料竟看見店員將欲販售的泡芙,放在長出綠色霉斑的泡芙旁,恐有食物交叉污染的疑慮,讓她震驚直呼「我真的覺得太噁心了,一度懷疑自己眼睛!」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覆,「要販售的,不會是從發霉裡面挑好的出來賣的吧」、「想到那些黴菌孢子會在空氣中到處飄散就覺得很噁心」、「傻眼!!!很常買給小孩當點心吃」、「天哪我要吐了,基本上這一批都不能吃了吧。」北市衛生局昨(17日)派員前往稽查,發現有食品業者登錄資訊未更新、未出示近1年產品來源文件等2項衛生缺失,已責令業者限期改善,若複查仍不合格,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8條第3項、第9條第1項及同法第48條,處3萬到300萬元罰鍰。針對泡芙發霉,甜點店業者則回應,該批變質泡芙為假日限定產品,由總公司當日配送,並取部分作為展示品,當日未完售的泡芙會全數報廢。對此,北市衛生局強調,待報廢的產品及包材應明確標示,並與其他產品有效區隔,避免交叉污染或誤用,已針對此部分要求業者強化作業程序。
孕婦喝冰箱剩牛奶!嬰兒「胎死腹中」 醫曝元兇:李斯特菌所致
大陸浙江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日前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沒想到,幾日後包女腹部劇烈疼痛,還出現了畏寒發熱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嬰兒已經胎死腹中。根據《大象新聞》等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浙江杭州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前期進行產檢情況都相當好。但某天包女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後來就突然感覺胎動變少,還出現畏寒發熱的情況,便到醫院進行檢查,不過並無任何異常。直到3天後,包女的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治療,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胎兒已經「胎死腹中」,且包女的胸腔、腹腔均有積液。之後,包女還出現膿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症狀,後續醫生將胎盤檢體進行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包女是感染李斯特菌。醫生指出,李斯特菌是由食物污染傳播,經消化道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往往是食用未經徹底加熱的污染食品。冰箱內開封冷藏的牛奶、冰淇淋受到李斯特菌的交叉污染,取出直接食用就會導致食物中毒。醫生透露,一般人通常在進食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後3~70天(一般為21天)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肌肉痛等症狀,嚴重感染者可能出現敗血症和腦膜炎。並提醒孕婦、胎兒、嬰兒、老人、免疫低下族群尤其要當心李斯特菌,「懷孕初期感染李斯特菌,65%的孕婦會發生流產;孕中晚期感染,26%的孕婦發生死胎、死產和流產。」
中秋烤肉要注意!秋季腹瀉疫情上漲 就診人次近13萬
近期全國腹瀉疫情仍未趨緩,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四週腹瀉群聚通報數有90多件,為5年來同期新高,顯示這一波腹瀉疫情有可能來勢洶洶。依照往年資料來看,國內秋季腹瀉疫情通常在中秋節前後會有一波高峰出現,羅一鈞發言人預估要到中秋後,觀察腹瀉疫情上升的情形,才能確定疫情是否在9月下旬會有反轉,提醒民眾在中秋節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引起腸胃炎、腹瀉問題。腹瀉就診近13萬人次 群聚通報近百件、細菌性病原增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只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外,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提到,腹瀉群聚發生場所最主要是在餐飲旅宿業,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共有48起,檢出病毒以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仍以諾羅病毒為多,但疾管署表示,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提醒民眾也要留意。中秋烤肉避免生食 食物應澈底烤熟、注意保存等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感染等,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中秋節將至,許多民眾會與親友歡聚烤肉,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特別在中秋烤肉的時候,民眾常會拿魚貝海鮮、肉類等來烤,如果沒有澈底烤熟或煮熟,吃下去就有可能感染到食材所帶有的病原而引起腸胃炎或腹瀉等,因此呼籲民眾烤肉開心團聚,但是務必儘量避免生食,並要烤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另外疾管署也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也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須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烤蚵」釀腹瀉…諾羅群聚驗出47起 疾管署籲中秋2步驟預防
近期全台腹瀉門診就診人數爆增,是5年同期最高,尤其中秋節將至,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烤肉或烤蚵時,必須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若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也應落實聲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第36周(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周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外,全國近4周(第33至36周)共接獲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疾管署指出,今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民眾喜歡之食材,提醒民眾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徹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素食竟摻葷!北市2店家素丸子驗出「雞豬魚」來源都一樣 最高罰4百萬
為瞭解市面上素食食品於製作時是否摻加動物及植物五辛成分,以避免危害素食者飲食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進行市售素食食品專案抽驗計畫,抽驗地點包括臺北市素食餐廳、素食批發零售業者、傳統市場、連鎖超市或超商等,檢驗動物性成分(牛、雞、豬、魚、羊)及植物五辛成分(蕎、蒜、洋蔥、蔥、韭)並查核產品素食類別標示或宣稱,共計抽驗30件素食食品,結果2件產品均檢出動物性成分及植物五辛成分。根據查驗結果,台北市北投區中繼市場133號攤的「阿玉素食」販賣之小麥藥膳丸,檢出動物性成分豬、雞陽性及植物性成分陽性、五辛(洋蔥)陽性。另松山區八德路「張阿姨蔬食」販賣之塔香燒球,也被驗出動物性成分陽性(豬、雞、魚)、植物性成分陽性、五辛(洋蔥)陽性,來源均為嘉義的「御之軒食品行」。衛生局說明,本次於2家素食業者抽驗產品檢出「動物性成分陽性及植物性五辛成分陽性」,已移請所轄衛生局辦理,經查證屬實,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依同法第47條第1項第8款,可處分製造業者新臺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如為食品包裝標示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者,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第1項規定,依同法第45條第1項,可處分負責廠商新臺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素食食品抽驗結果。(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衛生局提醒,素食餐飲店家或素食製品進貨商應自主檢驗或慎選合格來源廠商,以確保產品品質,同時呼籲製作素食加工品業者應秉持職業道德良知,於加工過程及食材的選擇均應符合素食原則,不可添加動物性成分之食材、亦不可過量或非法使用食品添加物,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者,應依衛生福利部102年9月10日公告修正之「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之標示規定」,於包裝上顯著標示「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植物五辛素」等字樣,若食材有添加動物性之成分應標示清楚,以利民眾選購參考,並避免危害素食消費者權益。衛生局強調,為賦予產品有更好的味道或口感,素食食品製程中,可能添加動物組織,或因生產線有葷食產品而致交叉污染,或其使用的添加物含有動物組織,如動物膠、魚漿或肉漿,導致所生產之素食有摻葷情形,業者應留意原料使用,並清楚於產品標示中揭露產品成分或過敏原資訊,以免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南港40年老店「鵝肉周」爆食物中毒驗出腸炎弧菌 業者自行張貼歇業公告
台北市南港40年老店「鵝肉周」7月疑似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1人用餐後身體不適就醫,事發後遭台北市衛生局勒令停業,不過業者在15日自行張貼歇業公告;衛生局表示,16日接獲通知3名病患排泄物驗出腸炎弧菌,推測應為人員交叉感染。衛生局表示,該業者本月11日申請復業,但因資料不全,請其補件,後續該業者15日自行張貼歇業公告。衛生局指出,16日接獲通知3位病人糞便檢體檢出腸炎弧菌;17日廚師手部檢體2件及炒鍋、炒匙、刀子、砧板4件環境檢體檢驗結果食品中毒菌均為陰性;不過因該餐廳有供應海鮮,推測為人員交叉污染。
碗筷泡水上榜…洗碗「5大習慣」超不衛生 醫示警:根本養細菌
洗碗是每個家庭很常見的家事之一,但如果用錯方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醫師便指出,5大習慣其實都是在「養細菌」,應該要改變,保護家人的健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點明,長時間泡碗筷、洗碗時用水方式錯誤、碗筷還沒乾就收起來、碗筷疊著放、使用洗碗布,都是錯誤習慣。1.長時間泡碗筷看似是一種徹底清潔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會為細菌提供一個潮濕的環境,尤其在溫暖的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會更快。此外,浸泡雖然可以軟化一些頑固的污垢,但如果時間過長,水中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可能會分解,產生更多細菌,加上浸泡過久的碗筷表面,可能會產生一層粘滑的細菌膜,增加清洗難度。2.洗碗時節約用水雖然是環保的好習慣,但如果因此導致洗潔精等化學物質沖洗不乾淨,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長期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傷害,尤其是對肝臟的負擔更大,也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消化系統不適,甚至口腔潰瘍或口腔問題。3.碗筷未乾,就收起來未晾乾的碗筷,尤其是木制筷子,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霉菌,如黃曲霉等,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而且潮濕的碗筷表面容易積聚細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問題。4.碗筷疊著放洗完碗後疊在一起放置,雖然可以節省空間,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細菌交叉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碗與碗之間的接觸面可能會積聚水分和細菌,導致細菌在不同餐具間傳播,中間部分難以完全乾燥,潮濕環境會促進黴菌和細菌的孳生。若有殘留的食物碎屑或油汙,容易被壓在碗底,增加細菌滋生風險。5.用洗碗布洗碗布實際上是細菌滋生的溫床,由於常常處於潮濕狀態,加上食物殘渣和油污的積聚,為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如果不定期更換或消毒,細菌會在廚房器具之間傳播,增加交叉污染的風險,對健康造成威脅。
天熱小強超活躍!北市餐廳病媒出沒「半年187件」 衛生局加強稽查
近期新聞報導多起餐飲業者食品變質(發霉)及病媒出沒事件。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臺北市1月至6月平均月均溫逐年上升,已較前年上升0.72℃,隨著夏季來臨氣溫逐步上升,7月月均溫將超過30℃,而最常見的病媒(蟑螂),於氣溫24至32℃時最為活躍,分析同期民眾陳情病媒出沒案件數也逐年增加(111年41件、112年76件、113年187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針對食品業者病媒防治及食材保存2大重點加強稽查,若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即依法裁處,並於衛生講習中加強向業者宣導防治及查核重點如下:一、病媒防治:1、定期清理食品殘渣和垃圾,廚餘桶、垃圾桶是否加蓋且避免堆積,不成為病媒的食物來源。2、廚房及垃圾處理區是否定期清潔和消毒,是否有實施病媒防治的紀錄,不出現病媒出沒痕跡。3、出入口、門窗、各式孔道是否有防止病媒侵入設施,尤其是排水孔(溝),不讓病媒趁機潛入。二、食材保存:1、存放生鮮食材的冰箱溫度是否符合規定(冷藏0~7℃及冷凍-18℃以下),熱藏溫度應高於60℃。2、食材運送過程中是否使用保冰箱或保冷袋等措施,避免太陽直射及運送時間過久,使食材溫度上升。3、工作場所內的食材是否妥善覆蓋或密封,避免病媒和灰塵的污染。4、廚餘是否存放在密封且防蟲的容器中,避免孳生細菌,如無法當日將廚餘丟棄,可冷藏存放避免變質發生異味,但需落實分區管理,不得與食材混放以避免誤用或交叉污染。5、是否隨時檢查食材品質,並掌握「先進先出」原則,不使用變質或過期之食材。衛生局再次提醒食品業者,台灣夏季氣候潮溼炎熱,適合病媒及細菌滋生,業者於夏季應更積極落實病媒防治措施,不得有病媒或其出沒之痕跡,同時避免食品在高溫下保存不良導致變質,以提供市民安心的用餐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夏季保存食品要特別注意「溫度」及「時間」,攝氏7℃~60℃為危險溫度帶,易使微生物生長繁殖,切記不要讓食品在此溫度範圍中放置太久,調製食品後勿放置於室溫下超過2小時,若室溫超過30℃時更不要放置超過1小時。若在外用餐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食藥粧網路地圖(iMAP)」查詢臺北市餐飲業者歷次稽查結果及場所相關資訊,即時掌握餐廳食安情報,並作為選擇餐飲店家的參考。
好市多買酸辣雞翅「咬下去發現沒熟」 她慘腹痛噁心全吐出來
許多人會到知名連鎖美式賣場好市多購買熟食,其中烤雞更是備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然而日前一名女子卻在吃下酸辣雞翅後,發現裡面似乎沒有烤熟,且食用後感到腹痛噁心。該名網友在臉書社團「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發文提醒,「到南崁店購買酸辣雞翅的社友們要注意喔」,表示自己在6月30日上午購買酸辣雞翅後,吃到一半發現這包雞翅沒烤熟,因此建議大家回家最好再加熱一下。原PO也貼出酸辣雞翅的照片,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烤雞翅的肉質呈現透明狀,且上面還帶有血紅色。原PO隨後也更新自己的狀況,表示食用後感覺腸胃不適、腹疼噁心,「今天只有吃雞翅,剛剛也全吐出來了,晚一點可能致電客服請他們注意」。貼文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建議拿去退,不然他們永遠不會注意」、「很久以前我也遇過,直接拿去退貨」、「啊…這個天氣吃酸辣真的是勇者,基本吃不出來是調味的酸還是變質的酸,保重身體啊」、「很正常,現在的員工只會知道,加熱幾分然後拌醬,不是廚師出身,根本不會知道熟沒熟,也不用知道熟沒熟,反正被罵是公司,一切按照公司規章行事。食安只會越來越多」、「雞肉真的要熟,我家人有次晚餐外食不小心吃到未煮熟的生雞肉,當晚急診胃痛肚痛非常不舒服」。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提醒,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若是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就要注意,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藏在海鮮裡的危機! 食物中毒竟是因腸炎弧菌
海鮮當中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臺灣食品中毒案件中,屬腸炎弧菌造成的佔比相當高,可是究竟腸炎弧菌是何方神聖?又該如何預防?食藥署來為大家解答。小心腸炎弧菌 引起食物中毒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主要生長於溫暖的海域,多分布於近海或出海口水域,容易棲息在底泥、懸浮物、浮游生物及魚貝類中。這些海鮮要注意:魚、蝦、蟹、貝類等常見的近海海鮮都容易帶有腸炎弧菌,甚至接觸過這些海鮮的刀具、器皿,都可能會交叉污染引起食品中毒。這些症狀要注意: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冷與發燒等,潛伏期約4至90小時,輕微者可於數天後自行痊癒,死亡率約0.1%,腸炎弧菌在30℃至37℃時繁殖速度快,約15分鐘內可增加1倍的數量。因此,食品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短時間即可達到致病菌量。預防三原則 清潔、加熱、冷藏腸炎弧菌在淡水中不易存活,因此生鮮魚貝類可使用大量自來水清洗,腸炎弧菌對低溫敏感,在10℃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因此可用低溫冷藏抑制其繁殖。此外腸炎弧菌也不耐熱,在60℃下加熱1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並儘量避免生食。若生鮮食品與熟食同時存放於冰箱中,熟食應覆蓋完整並置於上層,以免受到生鮮食品的污染。食藥署提醒,預防腸炎弧菌食品中毒,應遵守「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才能讓您在大啖海鮮之餘,吃得安心又放心。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