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經活化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病例增? 醫:與「這病」有關不治療恐致命!
近來天氣冷氣團、寒流接力來襲,全台氣溫陡坡式下滑,不少民眾都很有感,但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最怕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前兆。據門診統計,因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跟著增多,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反覆暫時停止呼吸而發生缺氧,進一步造成高血壓,也讓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患者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吳彥雯主任解釋,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將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不可小覷。吳彥雯主任進一步指出,近幾年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常被忽略,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建議醫師在門診時,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說明施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重要性,安排相關檢查或是轉介到心臟科門診,而對於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應加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評估,以便及時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或減弱指數,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每小時五次以下:為正常。每小時5-15次:為輕度,只要每小時超過5次就應接受治療每小15-30次:為中度,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倍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若再加上有慢性疾病且白天會昏睡,建議可考慮配戴正壓(陽壓)呼吸器,許多患者在使用後不僅睡眠品質優化,同時也能改善各項生理心理功能,甚至改善性功能障礙。吳彥雯主任呼籲,民眾應多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若有打呼、肥胖、睡不飽睡不好、以及心臟問題等相關問題,應及早就醫,必要時要進行睡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跟生活品質,以及心血管的健康。
睡不好真傷「心」 心房顫動患者高達53.4%罹患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少打鼾者也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此症在臨床上是相當棘手的疾病,因為看似不影響正常生活,讓許多民眾對之掉以輕心。但如今台大醫院、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研究證實,在心房顫動患者中,竟有有超過53.4%的人同時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無論一般民眾、臨床醫師都必須更加重視睡眠品質與健康。一直以來,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研究發現,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必須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過程。(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台大醫院與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針對這個議題自2020年起共同攜手進行相關研究,赫然發現在320名心房顫動病人中,確診有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竟高達53.4%,遠遠高於一般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過去醫學界對心血管健康的評估,多偏重清醒時的功能表現。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首度將睡眠狀態納入,與大家熟知的飲食、活動、肥胖、血壓、血脂、血糖跟抽菸等重要因子並列,成為評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標。而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每小時呼吸阻塞的次數超過15次以上。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資料,在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到兩成,比例雖然已經不低,但上述研究卻發現超過半數的心房顫動病患併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為一般民眾的三到五倍,對健康的衝擊可想而知。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強調,由上述研究可以說明,如果未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一旦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將更容易誘發心房顫動,危害心血管健康。若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旦有心臟問題,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將明顯提升,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結果就是造成無盡的惡性循環。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常被忽略,且為使睡眠與心臟專業領域有更密切的連結,包括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一方面強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篩檢特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針對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強力建議臨床醫師必須評估是否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給予確診後的治療建議。並期望透過這次合作編寫的指引公開發布,有效提升民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降低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心血管問題。
游泳突昏倒…國中女學生診斷「出血性中風」 竟是1常見壞習慣引起
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北部一名14歲國中女學生,游泳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和診斷,發現是自發性腦出血(出血性中風),但少女沒有任何先天性疾病,而是因為1項常見的壞習慣引起。中醫針灸科胡奕晟醫師接受《ETtoday健康雲》採訪,透露該名女學生沒有任何先天性疾病,像是血管畸形或心臟異常等,也沒有血壓問題,但在昏迷當下,收縮壓高達180mmHg(正常低於140mmHg),而高血壓通常是自發性腦出血的一大因素。另外,女學生體重過胖,昏倒的前幾天都在熬夜。胡奕晟醫師解釋,熬夜時身體處於交感神經活化,血壓會被迫上升,長時間下來會對心血管造成巨大壓力,也是腦中風常見的誘發因素。因為女學生腦出血範圍較大,開刀取出血塊後,等清醒後病況穩定,才做復健和針灸治療。女學生沒有先天性疾病,但昏倒的前幾天都在熬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胡奕晟指出,腦中風患者在血壓穩定後,密集復健和針灸,可逐步改善單側手腳無力的狀況,但中風受損面積越大,就需要越久時間才能復原。更要注意,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曾有一名7歲男童腦中風,檢查發現有腦部的動靜脈畸形,還有一名11歲女童心臟異常。胡奕晟提到,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高血壓、心律不整、動脈剝離或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癌症及先天性心臟病等,過度熬夜、生活飲食習慣不良也有關,因此他呼籲即使年輕,也不要熬夜,最晚午夜前睡覺,而且睡覺前也要避免使用手機。史外,減少飲酒、精緻飲食,適當運動、飲用純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年輕型中風的風險。
做夢就是睡得好? 蒼藍鴿授「5招」增加深眠長度
全球人氣的遊戲IP《寶可夢》日前推出最新手遊「Pokémon Sleep」,主打一邊睡覺一邊抓寶,睡醒後還能查看睡眠狀況、深淺眠情形。據統計,該款APP自7月下旬上線至今,iOS和Android雙平台下載次數已突破1000萬次。除了人氣IP創造話題之外,也足以顯示現代人對於睡眠數據的好奇。不過這些數據如何判讀、睡眠品質的好壞又該如何評斷?了解睡眠階段 深眠時間其實不到四分之一本名吳其穎的醫師YouTuber《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在最近的影片中提到,睡眠階段共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與「快速動眼期」(REM)兩種,而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再分為N1、N2及N3。非快速動眼期(NREM)N1:屬於NREM的第一層,是指從清醒到睡著的狀態。此時人體的心跳、動眼速度、腦波、呼吸漸緩,肌肉也慢慢放鬆進入睡眠,約佔整體睡眠時間的5%。N2:即所謂的「淺眠期」,約佔整體睡眠的50%。全身的核心體溫會下降、眼球停止轉動。這時雖然較難叫醒,不過仍可能會有突然驚醒的情況發生。N3:即「深眠期」,是「非快速動眼期」最深的一層,約佔睡眠總長度的13%至23%不等。肌肉會處於全然放鬆的狀態,此時心跳、呼吸、腦波都會降到最低點,即便出現巨大聲響也難以叫醒。快速動眼期(REM)REM時期約佔總睡眠時長的25%,顧名思義,眼球會快速左右擺動,腦波也會回到與清醒時差不多的狀態,這時就是常「做夢」的階段了。蒼藍鴿表示,為了預防做夢時手腳亂揮造成危險,人體也會強制脖子以下的肌肉(隨意肌)呈現半癱亂的狀態。焦慮也會影響睡眠 「心率變異」成評斷依據要判定好的睡眠品質,蒼藍鴿提到,除了睡眠總時數很重要之外,也需將睡眠週期納入評估。以一般成年人而言,他建議至少睡足七小時,並且深眠(N3)時數維持在1至2小時以上,對於精神、活力的恢復更有幫助。而像是睡前飲酒、睡眠呼吸中止、白天的活動及焦慮程度也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蒼藍鴿表示,也可靠睡眠時的HRV(心率變異程度)來做評斷依據。若HRV越高,代表心率越慢、每次心搏的間隔越長,睡眠時也越放鬆;反之若HRV低,則可能代表身體焦慮,較難放鬆。因此,要有效增加深眠時間和睡眠品質,蒼藍鴿也在影片中整理五項建議:1. 固定時間就寢、固定時間起床,讓身體習慣睡眠週期。2. 維持體態、保持良好運動習慣,能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狀。3. 睡前冥想、腹式呼吸訓練,有助副交感神經活化。4. 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使用3C產品。5. 中午過後避免攝取咖啡因。如何正確補眠?小心破壞睡眠週期越睡越累!▲吳其穎醫師(蒼藍鴿)建議,熬夜後的補眠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不少民眾放假時熬夜看劇、唱歌、打電玩樣樣來,導致週一上班、上學日好痛苦。到底常聽說的「熬夜一天補三天」是否有根據呢?蒼藍鴿也在影片中解答。他提醒,通常熬夜後的體力的確需要兩、三天來恢復,但民眾在補眠時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導致晚間更難入睡;而若還是覺得疲憊,也可加入30至40分鐘的午休。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透過穿戴裝置就能了解睡眠情形,不論是睡眠階段或HRV(心率變異程度)的數值,民眾若能了解箇中含義,藉此改善生活作息,對於睡眠品質更有幫助!
夏天要命習慣1/颱風天前「做這2件事」恐猝死 醫示警:無三高也會中鏢
隨著極端氣候影響,近年來夏天心臟病案例愈來愈多,但沒想到除了溫差,氣壓變化竟也會誘發心肌梗塞?!醫師指出,颱風天前氣壓會劇烈轉變,如果此時飲酒、喝冰水,就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導致猝死,而且就算沒有三高疾病,只要吸菸、或有心臟病家族史,還是可能短短數秒鐘就撒手人寰!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疾病是國人第二大死因,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僅次於癌症,但若將所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每年死亡人數高達5.4萬人,早已超越癌症。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最容易猝死,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還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10分鐘後就幾乎就沒機會了。「我們都知道氣溫忽冷忽熱、驟降是心臟病發的關鍵因素,因為氣溫降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負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過去大家較常提醒溫差變化會誘發心臟病,事實上,氣壓變化也同樣具有危險性,因此颱風天前就是一個關鍵時間點。黃奭毓說,颱風來臨前是高氣壓轉變為低氣壓的時刻,這時候除了會讓血管收縮得較為劇烈,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情緒也會變得易怒,因此更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如果平時又有飲酒、喝冰水的習慣,等於不斷增加血管與心臟的壓力,這時候隨便再給一點壓力,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就算沒有三高慢性病,若有吸菸習慣、家族史,一旦感覺胸悶、胸痛,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示意圖/黃威彬攝)瑞典蘭德大學醫學院在1898~2013年共追蹤27萬4029位心肌梗塞患者,結果發現氣溫降低、低氣壓、較高風速、較短日照皆是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這些氣象變化會導致血管收縮、交感神經活化,因此會增加心臟負荷,這項觀察16年的結果也刊登在國際期刊《JAMA Cardiology》。黃奭毓表示,其實許多生活習慣也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例如日夜顛倒、熬夜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血壓失控、褪黑激素分泌不足,都會增加心臟病機率。「其實就算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還是可能突然爆發心臟病!」黃奭毓說,許多人自認沒有心血管風險,事實上只要吸菸、或是家族中曾有心肌梗塞病史,例如男生45歲前、女生55歲前因不明原因猝死,就具有心臟病的潛在風險,建議定期檢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喘等心臟病發徵兆,應趕緊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