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代糖
」夏季重傷害2/中醫師曝「呷涼場合」是關鍵 打趴冰淇淋!最健康冰品出爐
「吃冰呷甜」會增加罹癌率?專家認為,精緻糖對於健康的危害十分明顯,但冰品可能是無辜的,無論中西醫,都沒有證據表明冰品會造成疾病,事實上,甚至有研究顯示喝冰水有助運動時的耐力,中醫師認為在冷氣房吃冰才是最大的問題,另外,相較於滿滿添加物的冰淇淋,專家認為剉冰可以自行選擇水果、天然食材,是最健康的冰品選擇。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吃冰會增加罹癌風險,程涵宇營養師則持不同看法。「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冰冷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也不會因為喝冰飲或吃生食而感冒或喉嚨痛,主要還是吃進的食物成份、類型影響疾病,而非低溫。」程涵宇說。以最單純的冰水為例,除了同樣能幫助身體排出毒素、促進循環,甚至有研究顯示喝16°C的水可能是脫水運動員最佳的補水溫度,而且運動期間,飲用更冷的水可能會改善人的表現和耐力。但的確有人不適合喝冰飲,程涵宇說,一項針對669名婦女的2001年研究發現,一些人喝冰水後可能會引起頭痛。「研究顯示,在喝了150毫升冰水後,7.6%的參與者出現了頭痛。原本就有偏頭痛的人,喝冰水後頭痛的可能性更增加2倍。」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如果吃冰後會頭痛、生理痛、筋骨痠痛,那的確不適合吃冰,但若是身體健康,吃冰的確沒有甚麼禁忌。「以台灣夏天這麼熱的天氣來說,吃一點冰真的不為過!」鄒瑋倫表示,門診中有許多氣喘、過敏患者經調養後恢復健康,一樣也可以有限度的吃冰。台灣特有的手搖飲文化,讓民眾每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也影響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圖/報系資料照)「關鍵在於地點跟時間,例如不要在冷氣房中吃冰,而是到戶外空氣流通的地方吃冰,而且最好在早上11點到傍晚的時間,這時候全身氣血暢旺,吃冰就不會影響健康。」相反來說,在冷氣房吃冰則是冰上加冰,就很容易感冒、不舒服。鄒瑋倫透露自己非常熱愛吃冰,從冰淇淋、雪糕、雪酪到剉冰都喜歡,她認為其中剉冰是最健康的選擇。「冰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加入添加物或是加工物,就會傷害健康,如果是吃剉冰,就可以自行選擇要加哪些食材,例如紅龍果丁、石花凍、杏仁凍,再淋一些蜂蜜或糖水。」鄒瑋倫說,其實糖與鹽是暑熱調節生理機能的電解液,只要適量食用,並不會有問題,例如蜂蜜、砂糖、椰糖、冰糖都好。「有問題的是『假糖』,例如手搖飲中常見的高果糖糖漿、人工代糖、甜味劑等,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與其他疾病。」程涵宇也認為剉冰選擇性較多,「配料可選擇水果、或是天然的薏仁、燕麥、花豆、紅豆綠豆等,低卡的仙草、愛玉、白木耳、燕麥也不錯,避免選擇精製的澱粉類例如粉條、粉圓、湯圓等。」如果真的想吃冰淇淋、雪糕、冰棒,就建議先看標示,盡量選擇添加物較少的冰品。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假糖」如高果糖糖漿、甜味劑才是傷害健康的真正禍首。(圖/CTWANT資料照)
癌症年輕化!醫曝7大致癌因子 含糖飲料、熬夜都上榜
為何年輕罹癌患者逐年增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釋,會影響罹癌與否的原因為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他也列出會增加罹癌風險的7大隱憂,包括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黃軒昨(2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44國的癌症分析顯示,50歲以下的年輕罹癌患者確實是逐年增加,根據發表在《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指出,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症。研究續稱,年輕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大腸癌,其他還有腎臟癌、肝癌、攝護腺癌和甲狀腺癌;年輕女性最常見的是乳癌,其他包括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而以年輕罹癌總人數來看,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最多,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令科學家擔憂的是癌王,年輕人胰臟癌每年增加了6萬4000多人。為何年輕人罹癌數變多?黃軒也列出7大關鍵因素:抽煙:尤其現代已經從傳統煙草,轉移到電子煙。資料顯示電子煙的使用率呈現上升趨勢,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3年間從2.7%上升至6.6%,「這絕對是年輕罹癌的最大隱憂之一」。喝酒:尤其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具有毒性和成癮性的第一類致癌物質,另根據台灣統計資料,年輕人的酒精消費行為呈現一定的增加趨勢。根據本土研究調查,過去一年有67.76%的大專院校學生曾飲酒,青少年身體仍在發育,對酒精的耐受性和代謝能力不如成年人,喝酒對他們的身體影響更嚴重。含糖飲料:根據調查顯示,20至29歲每天喝1杯以上含糖飲料的比率高達59.31%,其次為30至39歲,也有22.40%。癌症相關研究顯示,每天喝下100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增加18%罹癌風險,也增加22%的乳癌風險;攝入大量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會提高女性乳癌機率。環境汙染:空氣污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被相信與多種癌症的發病率上升有關。同時,一些常見的殺蟲劑,如有機磷類農藥和殺蟲劑,也被認為與特定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相關。腸道菌群問題: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不平衡或紊亂可能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助於保持腸道的健康,並參與身體對抗有害物質的作用。然而,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反覆腸道的發炎症,長期損害腸道壁,一直到變癌化發生,這些都與癌症的發展密切相關。肥胖問題: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40%至50%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至40%罹患乳癌風險、提高50%至6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另外也會增加胰臟癌、卵巢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風險,「我們周遭的人,一半左右都是肥胖者,那麼年輕罹癌增加,也就不用太驚訝了!」熬夜或失眠:黃軒表示,熬夜被歸為2A類致癌因素,因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增加罹癌風險,根據調查,超過30%的年輕人經常熬夜,40%幾乎每天都熬夜。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上床後要1小時以上才能入睡,罹癌機率會上升2.74倍。黃軒總結,不想年輕就得癌症,應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失眠、不吃甜及不受環境汙染,「如果做到了,癌症會遠離你;如果沒有做到,不要驚訝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罹癌越來越多了。」
可口毒藥1/比阿斯巴甜更可怕! 「這些代糖」恐使基因受損釀失智
世衛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7月14日將零卡汽水或無糖口香糖常用的人工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引發各界關注。事實上,種類繁多的代糖各有風險,甚至比阿斯巴甜更可怕,例如三氯蔗糖(sucralose)可能會造成DNA損傷;而醋磺內酯鉀(AK糖)則會使大腦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若民眾擔憂代糖風險,營養師們建議:「那就戒掉甜味吧!」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細胞可從血液中提取葡萄糖並將其作為能量,但過多的添加糖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也衍生出各式的糖替代品,人工甜味劑正是其中一種,含有極低甚至不具熱量,但甜度卻比蔗糖高出幾百度,除了阿斯巴甜之外,還包括糖精、醋磺內酯鉀(AK糖)、蔗糖素(三氯蔗糖)、紐甜、阿德萬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依照法國2009~2021年的研究,法國市場上近1400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全球有6000多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最廣泛被攝取的人工甜味劑是阿斯巴甜,佔攝取量的58%,其次是醋磺內酯鉀(AK糖)29%和蔗糖素(三氯蔗糖)10%。過量的精製糖會引發肥胖與一連串的相關疾病,也讓許多熱愛健康的民眾選擇零熱量的代糖。(示意圖/報系資料庫)最早被發明目前仍使用中的代糖是糖精,曾有動物實驗顯示糖精有致癌疑慮,但後來無足夠證據證明在人體產生相同的問題,阿斯巴甜也是如此,因此讓不少食品大廠陷入糾結,例如百事可樂在2015年因擔心阿斯巴甜安全性,改用三氯蔗糖混合AK糖,沒想到消費者不買單,當年銷量下跌10.6%,2016年在部分汽水重新使用阿斯巴甜,直到2020年全面停用。但三氯蔗糖、AK糖真有比較好嗎?《毒理學及環境健康期刊》研究顯示,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將人類的細胞暴露於三氯蔗糖,結果可能會產生基因毒性。此外,三氯蔗糖還會影響腸道環境、損害腸道內壁,造成像腸漏症的情況。不只如此,研究還觀察到三氯蔗糖導致細胞氧化,發炎和致癌性相關的基因活性增加,而這些都可能是癌症的早期指標。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各種代糖都有其不同的風險,不如從戒糖著手,逐步減少攝取各式糖份,最為安全。(圖/程涵宇提供)去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的研究針對了超過10萬人進行調查,約有一半的參與者追蹤達8年以上,研究認為,阿斯巴甜與AK糖這2種人工甜味劑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乳癌及肥胖相關的癌症。程涵宇也說,動物實驗顯示AK糖會使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可能會帶給大腦傷害,增加失智的風險。不同種類代糖各有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代糖並非完全不能吃,但不建議大量攝取或以代糖完全取代一般的糖;程涵宇則認為,如果你擔心這些未知的風險,那就直接戒掉甜味吧,不要以代糖取代糖,也不要吃精緻糖,這樣可以完全避免風險。
可口毒藥3/天然代糖比較好?那可不一定 專家提醒「這類食品」最該注意
隨科技進步,人類吃糖已從天然糖、精緻糖到人工代糖,如今還有從植物中萃取出的天然代糖。消費者要如何辨識自己吃下的是什麼糖?專家提醒,「食品包裝若標註『無糖』、『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就可能含有這些代糖。」要如何挑選好糖?「天然A尚好!」營養師程涵宇說。什麼是糖?依據食藥署分類,「糖質」被放在總碳水化合物底下,而糖質底下又分成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蔗糖、乳糖等,包含水果、澱粉類食物、牛奶、都含有這些「天然糖」。「精製糖」則以加工方式精製過,並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因精製程度不同分為冰糖、黑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過多的精緻糖會引發肥胖、高血糖、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科學家因而研發出糖替代品,也就是熱量低、甚至沒有熱量的「人工代糖」,市面上標註「無糖」、「酮類」、「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字樣的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這類糖替代品。糖替代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糖醇(如木糖醇)和新型甜味劑(如甜葉菊)。程涵宇說,人工甜味劑是需要監測血糖或體重者的選擇之一,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有健康疑慮,例如癌症、失智等,但只要不吃過量通常都是安全的。至於糖醇,也屬於合成產生的甜味劑,不像人造甜味劑那麼甜,可以為口香糖和硬糖等食物增添味道,但對某些人會造成胃腸道刺激,如腹脹、脹氣或腹瀉。新型甜味劑則是天然來源,又被稱為「植物源性無熱量甜味劑」,程涵宇表示,新型甜味劑也不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升高,但相較之下加工程度較少,並且更接近天然來源,例如甜葉菊、羅漢果都是天然提取自植物的,有些人覺得它們的味道與普通糖非常相似,美國FDA也認為此種甜味劑較無健康疑慮,不過,新型甜味劑不一定就是最好,例如甜葉菊也曾有小鼠實驗發現會影響神經認知功能。如果想喝飲料或吃些甜點,專家建議可將甜度較高的水果如芒果加入食用,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安全。(示意圖/宋岱融攝)如果真要挑選「好糖」,程涵宇認為在天然的糖最好,但前提是「在建議攝取量之內」,也就是每天的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但一杯含糖飲料就幾乎已經超標,尤其許多手搖飲都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非常容易增加脂肪肝風險,部分店家宣稱改用蔗糖比較健康,事實上還是屬於精製糖,在營養上都是空熱量食物,吃多了都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反應的風險。如果想戒糖,程涵宇認為第一步要先減少液態糖,也就是含精製糖的飲料,建議使用水果作為天然甜味劑,例如將搗碎的香蕉添加到燕麥片中,或將鳳梨、芒果等混合成冰沙,也可以喝氣泡水、紅茶、綠茶,再加上一片檸檬或柳橙添加風味。戒掉液態糖之後,再減少固態糖如蛋糕、餅乾,循序漸進就能遠離糖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