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
」 退化性關節炎口腔潰瘍嚴重!王瑞玲慘住院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嘆疏忽3件事
56歲的資深媒體人王瑞玲近日因喉嚨痛、嘴破等症狀,最終導致左側扁桃腺潰瘍,住院治療三天後,病情迅速惡化,轉變為蜂窩性組織炎,並引發關節腔內積水,這也讓她感嘆,「這項真的要打自己屁股!明知自己有可能遺傳紅斑性狼瘡免疫系統的疾病,這段日子還熬了3天3夜」。王瑞玲回憶,某天早晨醒來,左臉從顴骨到下顎感到紅腫、發熱和劇痛,按壓時觸感堅硬,連嘴唇都腫得像「安潔莉娜裘莉」。此外,放了6年又10個月的左側人工膝關節突然卡住,就像機車龍頭被鎖死的感覺,無法彎曲,連坐下去都成問題,「這種腫脹靈活度降低的感覺,已經好多年沒出現過了」。王瑞玲意識到情況嚴重,抗生素無法控制病情,「我大概心裡有數,吃的抗生素已經壓不下去了,但我不知道惡化的速度這麼快」,當天傍晚緊急前往醫院急診。王瑞玲經過一系列檢查,包括抽血、X光、CT斷層掃描和內視鏡檢查,發現扁桃腺潰瘍已化膿,並且引發鼻翼旁的蜂窩性組織炎,「此時疼痛腫脹的程度增加,已經蔓延到眼窩位置,左眼快張不開來了啦」,同時她左膝關節也積水22cc,醫生警告細菌可能會攻擊她的人工膝關節,因為那裡是最脆弱的部位。王瑞玲預計需要住院兩周接受治療,「現在每6個小時必須打一支高劑量的抗生素,每2天再多補一支強效抗生素,還要再打消炎,口服止痛藥物……直到穩定出院」。她也反思自己為何會突然感染細菌並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食用過燙的食物,導致口腔黏膜受損;二是因右側牙齒植牙,過度使用左側牙橋,導致牙齦損傷;三是熬夜過多,免疫力下降。王瑞玲也表示,明知有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遺傳風險,卻輕忽了自己的健康,如今必須接受長期治療,「總之,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關節炎讓8旬嬤痛不欲生 機械手臂導航手術「隔日即下床」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說,林阿嬤以前因工作關係,常需要久站,當時雖有痠痛的情形,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發強烈,甚至連消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另外,透過影像檢查發現,林阿嬤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骨刺生長,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進而引發疼痛不適,也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希望。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因此將採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ROSA Knee)來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個半小時便完成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林阿嬤在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並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一星期後返診追蹤時,已能放開拐杖行走,隨著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陳冠豪醫師說明,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是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透過術前計畫與完全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加上多動向機器人手臂,達到精準置換人工關節之目的,同時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及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感與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後續便能盡快展開術後復健,以及減少併發症的機率。陳冠豪醫師強調,每位病人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然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並非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輕忽自身關節狀況惡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間接讓許多醫療選擇的可行性。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合併腫脹緊繃時,就應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果,不只是為減緩不適,也是替未來熟齡樂活作好準備。
台大名醫強吻熊抱女助理入獄變緩刑 1關鍵法官相信他不會再犯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至弘是業界名醫,但2021年爆出他在辦公室強吻並熊抱一名藥廠女助理,受害人事後馬上傳訊息告訴主管和同事,對台大提出性騷擾申訴外也向檢方提出告訴。王至弘辯稱只是為了打氣加油才「愛的抱抱」,但他一審遭判刑8個月,王至弘上訴後,高院今(11)日改判他緩刑3年,1個關鍵讓法官相信他不會再犯。判決書提到,王至弘在2021年10月某天晚上,將某藥廠派駐在台大醫院的女研究助理叫到辦公室裡,談話結束後突然趁女助理不注意,強行環抱她,又將女助理口罩拉下強吻,過程中還伸手撫摸女助理的背和臀部,過程約30秒。女助理當下嚇到不知所措,王至弘還表示可以送她回家,但她馬上拒絕。女助理返回她的辦公室,馬上傳訊息告訴主管和同事,自己遭到王至弘熊抱和強吻,所幸她有即時醒過神,推開王至弘並說不可以這樣,兩人分開後讓她氣得向其他人表示,「超想罵髒話的啊」;事後受害女助理對台大提出性騷擾申訴,並向檢方提出告訴,王至弘也遭提起公訴。今年1月一審結果,法院根據諸多客觀事實,認定王至弘強制猥褻犯行明確,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案件可上訴;今日二審高等法院審理後,法官認為一審判定無違誤,但王至弘沒有前科,又長期擔任台大醫師和台大醫學院專任教授,「歷年門診及手術總人數很多」相信王至弘不會再犯,被害人的損害也能透過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故給予緩刑。全案仍可上訴。據悉,在民事部分,受害女助理請求賠償100萬8915元,最後北院民事庭判王至弘須賠償50萬8915元,50萬元為慰撫金,8915元是就診費用。王至弘自1993年進入台大醫院骨科部擔任主治醫師,很快成為台大醫學院骨科專任教授,他個人專精於微創全平衡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後十字韌帶重建術、半月軟骨修補術、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等,有不少職業球員都是找他開刀治療,在運動醫學界頗負盛名。◎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宜蘭「城隍早餐店」飄香73年熄燈 「這天」最後營業日
宜蘭知名早餐店「城隍早餐店」飄香73年,是許多在地人的回憶,有人從小吃到大,不過近日店家突然宣布下月12日熄燈,讓不少人錯愕,而結束營業的原因也曝光,未來也不保證會不會再開。據悉,該店開在城隍廟對面,從1951年開到現在,「鎮店三寶」為加半熟蛋的焢肉飯加上滷肉飯、焢肉飯糰,現由第三代掌舵,第二代輔助經營。近期店家宣布下月12日熄燈,因為第二代老闆娘「阿巧姨」久站,膝蓋跟腰都出問題,要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術後需要時間休養,而第三代兒女也沒空顧店,所以7月11日就是最後營業日,至於未來還會不會開,老闆不敢保證。據悉,消息一出,許多在地人非常驚訝,也有外地饕客跟遊子去該店想再嚐好味道,店外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更有人從第一代吃到變三代,吃到變阿公,還帶孫子來吃。從該店的Google評價有3.9星,不少人留言「豆漿有淡淡的焦香好喝,蛋餅皮有厚度,控肉飯再配顆半熟蛋,超過份的組合」、「推薦煎餃、控肉飯糰」、「」、「當地宜蘭人的介紹,果然不錯」、「控肉飯加半熟蛋,升天,煎餃五顆,超大顆,人潮眾多,巔峰時間要排很長的為伍」。
男子軟骨受損疼痛不堪! 接受「自體軟骨修復手術」重拾籃球魂
54歲從事室內裝潢的詹先生,年輕時期就熱愛打籃球,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不但工作受影響,就連球場都去不了。詹先生尋求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治療,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就恢復日常行走。膝關節軟骨受損3大原因陳暐錚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半月板磨損、韌帶損傷)自體軟骨修復術 再生醫學新進展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據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年紀輕,有持續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建議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醫師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植入之軟骨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以詹先生為例,因年輕時的運動傷害以及裝修工作的負擔,讓膝蓋軟骨的傷害加重擴大,不僅須放棄年輕時熱愛的籃球,連工作以及生活都已經受到影響。這樣的膝蓋軟骨傷害以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或是最終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新的軟骨再生治療,以目前臨床追蹤患者術後恢復觀察,已追蹤超過10年仍然維持高滿意度。詹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他表示由於長期運動及工作因素,右膝已經進行過3次關節鏡治療,沒想這次在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就連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原本打算更換人工關節,但考量使用年限15年左右恐70歲時需再更換,與醫師討論決定採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後不但可以迅速恢復工作,而且還保住了籃球夢,讓他感到相當開心。4大關節軟骨療法比一比陳暐錚表示,骨髓刺激術是目前最普遍治療膝軟骨的方式,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促進纖維軟骨形生成,手術時間短,但缺點是纖維軟骨與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照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以維持2至5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例如韌帶,而且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發現的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建議一但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醫師最後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是微創關節鏡手術,禁忌相對較少,但仍建議術後2周內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4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婦人退化性膝關節炎藥物治療無效 「新機器人手術」成功改善問題!
67歲陳女士退休護理師,從事醫療服務幾十年。在各醫院骨科求診,知道是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雖曾接受玻尿酸注射、類固醇止痛針劑治療,仍無法完全改善。現在即使拄著拐杖走路,也不能遠距離步行,甚至無法順利上下樓梯。雙腳關節軟骨磨損十分嚴重,骨刺生長明顯。退化性膝關節炎 女比男更易罹患台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謝尚霖醫師說明,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好發45歲以上族群,女性則比男性容易罹患。主要症狀為膝關節疼痛、僵硬、變形,嚴重時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復健、手術等治療方式。藥物治療主要以消炎止痛藥、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為主,復健治療則可以幫助強化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吃藥無法緩解 新式機器人手臂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陳女士表示,剛開始膝蓋不舒服,吃藥即可緩解疼痛,但逐漸隨著痛感增加也接受過玻尿酸注射五、六年,狀況時好時壞,最後痛到腳無法彎曲,上廁所沒辦法蹲下。最後朋友介紹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謝尚霖醫師門診。與謝醫師診斷討論後,考慮採用新式機器人手臂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由於女兒即將出嫁,想陪女兒好好走紅毯,才下定決心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精準置換、減少軟組織傷害 以利提早接受復健謝尚霖醫師指出,陳女士接受手術後,當日下午即下床使用拐杖助行器行走,出院一周回門診追蹤時,就能放開拐杖行走。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顯著改善,口服止痛藥也減少很多,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他解釋,新式機器人手臂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結合多項尖端科技,包括電腦智能運算、2D轉換3D立體解剖影像、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多動向機器人手臂等優勢,達到精準置換、減少軟組織傷害及術後疼痛與功能恢復,讓病人可以早期接受復健。
翁罹退化性關節炎常軟腳 微創置換人工膝關節不再寸步難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5歲張姓老翁5年多前診斷出右膝患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因恐懼開刀後遺症,屢屢拒絕就醫建議,終日與柺杖為伍,直到日前他痛到寸步難行經常軟腳,只好尋求醫療協助,經詳細說明手術風險及術後復健療程,總算讓他安心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一個月後順利擺脫柺杖。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患病年齡比男性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骨科部長黃揆洲表示,根據統計,國人65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率高達6成,其中女性因較易骨質疏鬆,患病年齡比男性早,約在更年期時期,男性則以六十歲以後居多,症狀多為關節疼痛、無力、僵硬腫脹甚至變形,許多患者甚至因而不良於行,被迫減少活動導致肌肉萎縮。及早就醫 以利保留較多骨本年長者常因各種原因抗拒就醫,導致關節炎症狀越來越嚴重,以前述患者為例,若能在關節炎早期就醫,或許可評估採用高位脛骨截骨術或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保留較多骨本。黃揆洲強調,良好的人工關節置換完整過程,除了骨科手術本身外,更包含術前評估、衛教及術後護理、止痛、復健等,需仰賴骨科、麻醉科、復健科、護理部、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等跨領域團隊共同合作,才能有效降低病人對手術的排斥,以及手術後住院及返家期間的不適,以加強持續復健信心。關節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診治黃揆洲提醒,目前膝蓋或髖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日新月異,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建議已經患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盡快赴醫治療,若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者走路卡卡作響等前兆,也可以就醫評估檢查,安排保守治療,以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品質。
五旬婦女膝關節退化疼痛無力 檢查竟發現是「走路姿勢」惹禍!
53歲林姓婦女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無力、蹲不下去,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發現膝關節退化。醫師看著林婦走入診間的步態,發現她走路姿勢不正確,詢問後原來是她工作時左腳曾不慎踢到鐵條而受傷,因為疼痛所以走路重心多改放右腳,長期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就是導致右膝軟骨磨損的原因,診視後確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在安排「半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疼痛感消失,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膝蓋加速退化 嚴重影響生活梁文雄醫師指出,林婦因為左腳受傷疼痛,將力量移到右腳,這樣雖然可以少讓左腳承受身體的重量,減緩疼痛感,但長期下來右膝不堪負荷,並且加速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起初林婦對手術感到焦慮,期間嘗試至國術館,但效果不彰因此決定就醫。梁文雄醫師說明,早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需手術治療,可藉由體重控制、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藥物來控制,但如果損壞嚴重,就會建議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 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選擇會依據關節退化的程度及狀態來決定,由於林婦經檢查為內側軟骨磨損,評估可施行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僅清除局部受損的關節軟骨,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傷害較小,恢復更快,病人術後當天就下床走路,術後兩天即可離院返家。不論是半套還是全套,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手術,對疼痛的緩解相當有效。梁文雄醫師呼籲,不要害怕接受治療,也提醒不要接受民俗療法或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台灣之光!許文蔚獲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曾率先引進電腦導航關節手術
嘉義長庚醫院名譽院長許文蔚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嘉義縣長翁章梁今天上午特別前往嘉義長庚醫院表揚許文蔚的傑出貢獻,認為許文蔚開創台灣關節內視鏡手術,獲得這項殊榮實至名歸。許文蔚表示,入選全球頂尖科學家名單,是對他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對台灣骨科的認可,身為一個臨床醫師,最重要的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和活力。他也感謝長庚醫院和長庚大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資源,就像是一塊金礦,提供豐富資源給院內研究團隊,目前每年嘉義長庚發表300多篇論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位嘉義長庚的醫師獲得這項榮譽。長庚醫院則表示,許文蔚名譽院長是台灣骨科界先驅,開創台灣關節內視鏡手術,並創辦膝關節鏡醫學會,在2001年率先引進台灣第一例電腦導航輔助人工膝關節手術,過去20年不斷研發臨床治療方法,今年登上美國史丹佛大學專家團隊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這個榜單是使用全球最大的引文摘要資料庫Scopus,依據論文引用等6項關鍵指標評分計算排行,反映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顯見國際也肯定許院長的學術影響力。翁章梁說,在全球的研究學者中獲得前2%頂尖認證十分不易,代表獲獎者在該領域有傑出貢獻,許院長在嘉義服務20多年,過去曾任院長及副院長,同時也是膝關節及骨科治療的權威,獲得這項殊榮實至名歸。
人工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隔天可下床
81歲的江伯伯,1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3個月前,江伯伯右膝關節腫痛,被外院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吃了3個月的抗生素,右膝蓋關節仍紅腫甚至越來越痛,坐立難安,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經診斷江伯伯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建議接受兩階段手術。江伯伯於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本院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江伯伯直呼: 「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70歲。林宗立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林宗立醫師進一步分析,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文獻顯示,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 92%~95%,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林醫師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林宗立醫師說明,近年來傳統手作、翻模或市售活動型骨水泥因設計上較粗糙或力學不穩定,產生不少骨水泥相關的機械性併發症,如骨水泥破裂鬆脫或關節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反而變差、療程延長、需再接受手術並增加重建手術的困難度。林宗立醫師團隊研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能顯著控制感染,改善關節功能,增加活動角度,並減少併發症。「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已獲得多項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多篇國際期刊發表,林宗立醫師表示,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邊有疼痛紅腫化膿,經治療後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需盡速就醫治療。
坐輪椅竟遭「醫療專車拒載」!癌婦悲吐:被困家中整整10年
英國西米德蘭茲郡一名60歲婦人黛恩(Dawn Steel)汰換人工膝關節失敗後,必須過著依賴輪椅的生活,曾經罹癌的她吐露,自己已經被困在家中長達10年,原因是她「不符合」政府所提供的醫療專車接送服務。據英國《每日鏡報》報導,癌症倖存者黛恩從2013年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來,已經坐在輪椅上10多年,至今她每晚仍難以入眠,十分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黛恩表示,先前回診時一直是由院方提供救護車接送,但後來卻被告知須自行乘坐計程車前往就醫,但礙於公寓並未設置無障礙通道,導致她整整10年無法離開住處,就連罹癌後的定期追蹤也無法到院檢查。對此,當地的救護車服務中心透露,由於患者接送服務僅適用於「嚴重和複雜的病例」,經過資格審查後,黛恩女士遺憾地不符合標準,不過如若民眾需要幫助,仍可申請相關交通補助金。
玻尿酸助舒緩疼痛 90歲阿嬤搭配人工全膝關節恢復行動力
90歲的陳阿嬤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在朋友的介紹下,由家屬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骨科洪碩穗主任會診後發現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有O型腿的現象,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先以玻尿酸治療 後採置換手術 考量陳阿嬤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洪碩穗主任決定先予以玻尿酸舒緩疼痛,並教導膝關節復健的運動,期待能經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無需用助行器輔助,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術前評估很重要 太年經不建議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洪碩穗主任表示,由於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15年就可能因種種原因而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進行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其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人太年輕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對於高齡的病人,在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術後須勤保養 搭配固定復健為避免年老時關節的退化,洪碩穗主任建議,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骨質疏鬆也是年長者需要留意的症狀,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機械手臂助換膝 術後當天即能下床
全台350萬人膝關節退化疼痛!74歲的蔡先生膝蓋痛到無法睡,甚至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右膝經傳統手術仍感覺關節卡卡,後來左膝選擇以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表示,傳統手術過程複雜、易有誤差,現有機器手臂輔助,精準度高、術後恢復快。女性關節退化機率 較男性高3到4倍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長期恐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醫師王證琪說明,膝關節退化主因在於年紀,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到了70歲更有7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像鞋子穿久了會磨平,軟骨磨久了也會造成軟骨磨損。而女性由於賀爾蒙影響,停經後加速骨頭與軟骨代謝,生活型態也較常蹲,加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65歲後關節退化機率高達男性的3到4倍,出現O型腿、疼痛、甚至影響走路。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半民眾懼換膝王證琪說明,膝關節磨損嚴重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先以復健運動、物理治療;中度可透過非類固醇與抗發炎藥治療;嚴重患者則需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民眾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根據統計,全台逾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但實際上一年僅2萬人進行換膝。機器手臂三優勢:精準、減痛、恢復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表示,傳統手術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易有誤差,患者傷口破壞大、術後有不適症狀。好在近年來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輔助,洪誌鴻說:「機器手臂就像醫師的導航系統。」手術前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尺寸並擺放在正確位置;術中也協助在對的角度下刀,精準度高,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患者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洪誌鴻呼籲,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可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全台逾350萬人隱忍關節疼痛 退化機率「女比男高4倍」
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有超過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一年約有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民眾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的問題,因而對手術感到害怕而卻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2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而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荷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3~4倍。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2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小於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例如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我視你如兄長你卻變狼師 台大骨科主任強吻女助理被訴
台大醫院王姓骨科主任,涉嫌藉口要送禮,在下班時間邀藥廠派駐的女研究助理到辦公室內,見四下無人,從後方摟住女助理,還將她口罩拉下來強吻,被害人事後提告並調職,王男否認猥褻,但台北地檢署根據雙方事後對話訊息,認定王猥褻事證明確,4日依強制猥褻罪起訴王男。年約60歲的王男是醫學博士,專長包括微創全平衡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十字韌帶重建術,以及再生醫學。檢方調查,被害人原本是藥廠派駐台大的研究助理,因為工作關係而和王有業務往來,去年10月21日下午5時許,王男突然以要送禮為由約她在辦公室見面,王利用2人獨處機會,突然從後方摟抱她,強行將她轉身,拉下她的口罩親吻。事後被害人向公司反應,並傳訊息給王「我視你如兄長,你卻變狼師」,「君子自重,請保持距離」,王則回傳「知道」,「再找時間談一談」。檢察官認定王涉嫌強制猥褻,依法起訴。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忍痛不手術」 恐影響心肺功能
你知道鞋子會不合腳,但你知道膝關節也會不合腳嗎?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健保門、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醫師更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近三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且人數逐年增加。國內首度針對350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及患者家屬術前症狀、顧慮、決定換膝原因,以及換膝後滿意度的大型追蹤指出,許多患者當初遲遲不換膝,選擇忍痛、減少活動,起因於擔心術後問題。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醫師提醒,留意換膝3關鍵,可降低術後疼痛、不適,呼籲患者勿忍痛延誤治療時機。退化性關節炎為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且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但黃炫迪醫師表示,根據國內研究,換膝前有逾5成患者表示無法久站,更有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然而,超過7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5成擔心術後疼痛、4成則擔心10-20年後需再次置換,因此有高達7成5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恐已成熟齡族患者退休生活隱憂。黃醫師進一步分享,診間曾遇到一名70歲爺爺,因為害怕術後疼痛、10-20年後要再次手術置換,遲遲不願換膝,最終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得心肺與代謝功能的負面影響,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無法外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造福許多膝關節炎患者,但近20年主流使用的人工全膝關節需要高度仰賴醫師技術與經驗,克服每位患者膝蓋、原生骨頭的差異。在持續優化、修正後,已有能使手術更加精確,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疼痛的技術。陳健煜醫師進一步補充,想成功換膝、擁有健康的老後行動力,有3大關鍵注意點:1.分左右膝,貼合度高使得行動自然、復原快陳醫師分享,部分全人工膝關節並不像鞋子有區分左右腳,為左右腳共用同一種人工關節,因此手術中需要依靠醫師專業判斷、分別截去左右腳骨頭,來克服人工關節先天設計上的不足。若選擇分左右腳的全人工膝關節,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更有助於患者術後復原,且大幅減少因截去骨頭、不夠貼合所導致的不適感受。2.尺寸選擇多元,減少誤差、術後疼痛陳醫師提醒,全人工膝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大於1厘米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疼痛、不穩定,甚至磨損。因此醫師提醒,尺寸多、更符合亞洲人體的全膝關節,能幫助醫師施行手術時更準確,減少術後誤差導致疼痛的狀況。3.多種版型選擇更貼合骨骼,減少骨頭位移與二次手術機會陳醫師說明,部分全人工膝關節版型選擇不多、貼合度存在誤差,需高度仰賴醫師經驗與技術,常衍生各種後遺症,例如: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導致患者在術後10-20年後需再次進行膝關節置換。而全人工膝關節有較多版型選擇,較貼合骨骼,幫助患者在術後日常運動中減少位移、轉向等問題。此外,因應關節炎年輕化,人工膝關節的襯墊也有突破,在原先的基礎下加入了天然抗氧化劑-維他命E,大幅增加使用年限,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需要再次置換的機率極低,也減少了二次手術機會。陳醫師分享,先前在診間曾遇到一名75歲女士,罹患膝關節炎多年,在醫師建議其狀況需要置換全人工膝關節後又因為擔心術後疼痛、復原差,忍了3年遲遲未換膝。但因為嚮往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體驗各種活動,經醫師評估最終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的狀況良好,三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在罹病後無法做的活動,且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醫師提醒患者,若退化性關節炎嚴重,且採取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就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置換,選擇最符合需求的全人工膝關節,避免因擔憂換膝術後問題多,反而忍痛,影響身體狀況與退休生活。
軟骨修復再生手術 一次手術改善膝蓋功能
台灣運動風氣漸盛,雖培養運動習慣能夠有助身體健康,但小心,運動傷害如影隨形!運動是不分年齡的活動,卻都有可能發生運動傷害,其中常見的便是過度運動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因許多年輕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未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達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了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膝關節主要構造包含大腿骨、髕骨、前後十字韌帶、軟骨及脛骨。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其中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而導致軟骨受損的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因此,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臺中榮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為全國十大臨床試驗醫院之一,自2011年加入臨床研究後,積極配合收案,篩選並執行臨床試驗個案共33例,占總試驗人數92例中的1/3,收案人數居全國之冠。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部長提到,本次發表的「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便是生技產業開發與醫學研究中心相互配合的成功案例。此技術已轉移給工研院,並由生技產業界協助完成臨床研究,是第一個完成樞紐臨床試驗取證的第三類醫材,目前已取得臺灣衛生福利部(TFDA)認證,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陳超平主任說明,「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已完成樞紐性臨床試驗數據分析,於今年4月取得認證,且臨床上只需一次手術,手術相對方便,術後一年後,經關節鏡與組織切片結果發現,軟骨缺損處部分或完全再生達97.7% 1 ;經過五年臨床研究追蹤,顯示比骨髓刺激術在高強度運動能力表現上具顯著優勢,能有效讓病患回復運動功能。現為臺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張捷凱醫師,七年前於國外求學時,不慎在打籃球時意外受傷,當時僅接受了藥物治療,但膝痛問題未能有所改善,原本喜歡打籃球的他,也因此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所幸六年前回國後,於本院接受了「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已能和以前一樣,可重新上場打球,和一群球友切磋球技。收治上述個案的陳超平主任表示,「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擷取病患少量非應力區的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且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週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問題,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陳超平主任進一步說明,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醫師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70歲翁手術!醫建議「自費止痛藥」 家屬嫌三千元太貴:老人不怕痛啦
醫生每天在醫院治療病人,見到各種不同的家屬,差別之大讓人不由得感嘆。有的孩子就算只是簡單的門診手術,父母都希望能砸錢使用非健保藥物,但有的老人家需要非健保麻醉止痛,他的孩子卻嫌太貴了,竟以「老人不怕痛」來拒絕醫生,讓醫生忍不住大嘆「生兒方知父母恩?不,我見到的往往不是這個樣子」。麻醉科醫師邱豑慶在臉書「麻的罰跪-妻易毆邱醫師」發文表示,曾有一位2歲的女童要接受舌繫帶門診手術,除了她的父母之外,連奶奶和外婆也都到場,直接交待要用「自費的、最好的藥」,重點是「錢不要省」!手術一結束就全家人圍上來陪伴她,讓她的不安降到最低。但是反過來,當父母要動手術時,孩子卻不一定是這樣對待父母的。邱豑慶提起一名70歲的阿公要換人工膝關節,預計手術後會很痛,所以邱豑慶向家屬介紹三種不同的術後止痛,第一是健保給付的鴉片類止痛藥,但需要間隔6小時才能注射,「剛打的時候可能過量,隨著時間衰減又會開始痛,但好處就是免費」。(示意圖/Pixabay)第二種是「脊椎嗎啡」,打半身麻醉的時候順便加進去,大約能撐半天到一天,之後再用健保的止痛藥,價格三千元。第三種是「自控式止痛」,藥物裝在機器裡,感覺到痛可以自行按一下,「少量多餐,所以副作用也比較少,缺點是貴,大概要五、六千。」沒想到阿公的兒子竟當著老父的面回:「貴死了,用健保的就好啦!老人不怕痛。」邱豑慶提醒用健保止痛的話,第一天真的會比較痛,但對方還是堅持全部用健保藥物,還特別交待:「不要給我用自費哦!」阿公手術後,邱豑慶找不到他的兒子,後來才知道他去醫院外面抽煙,「所以他有錢買菸,但沒錢幫老父付止痛藥?唉」。邱豑慶問阿公傷口痛嗎?阿公只用手指了一下心臟部位,「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心痛」。邱豑慶心想,阿公兒子明天應該會洋洋得意的說:「你看吧,打健保的就好,不痛對吧?醫生都要騙我用自費啦!」而邱豑慶能做的也只是不收脊椎嗎啡的技術費,默默的幫阿公加了脊椎嗎啡,「心情沉重,不勝唏噓,謝謝大家聽我抒發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