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
」 AI 特斯拉 輝達 機器人 馬斯克黃仁勳拍片向3隻狗介紹耶誕AI新品 體積縮小+價格砍半
耶誕節即將到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推出最新影片,他在充滿耶誕氣氛的廚房,從烤箱端出比先前更小的新款生成式人工智慧(AI)超級電腦NVIDIA Jetson Orin Nano Super,且價格從499美元降至249美元,有效降低AI硬體的門檻。片中也不改他的幽默本性,他拼命向家裡的三隻狗宣傳這項好產品,讓小狗們滿頭問號。黃仁勳廣告不改幽默本色。(圖/翻攝自輝達YT官網)黃仁勳表示,Jetson Orin Nano Super可為機器人技術開發者與生成式AI愛好者提供創新的平台,從輪式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再到其他複雜的自主系統,該裝置為各類型機器人提供了運行深度學習模型和高效運算的能力。開發者也能利用其打造具有推理與規劃能力的智能代理,應用範疇涵蓋機器人技術、邊緣AI計算及工作站應用。輝達表示,新款NVIDIA Jetson Orin Nano Super開發者套件僅手掌大小,與前代產品相比,這項產品能夠將生成式AI的推論效能提高1.7倍、運算效能提高70%至67 INT8 TOPS,記憶體頻寬加大50%至每秒102GB,適合有興趣發展生成式AI、機器人或電腦視覺技能的人士使用。臉書粉絲頁IEObserve國際經濟觀察提到,老黃推出更經濟實惠、用於edge AI和機器人的產品,如果各種機器人是未來最重大的長線趨勢,那要搶佔他們的AI運算大腦,大幅降低邊緣運算部署生成式AI的門檻,會讓生態系更蓬勃,對手更難追趕,持續擴張CUDA的護城河,越多人用越好用,就會越少人想要跳另一套系統。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16日出席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時,提到前幾天與全世界最有錢的人聊天,對方說「多功能機器人」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而非汽車,且最擔心的是晶片供給,可見當前三大巨頭,包括特斯拉、輝達和台積電,都開始往機器人方面研究。
AI機器人繪製肖像畫4200萬元賣出 成首件由人形機器人創作售出藝術品
英國畫廊業者梅勒(Aidan Meller)於2019年與Engineered Arts和牛津大學合作創建了機器人愛達「Ai-Da」,愛達曾在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上議院和創始人論壇上發表演講,不僅如此,愛達還用自己的液壓手創作了名為「AI之神」(A.I. God)的作品,該作品高達2.2公尺,是著名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的肖像畫,原先外界預計售價為18萬美元(新台幣約582萬元),最終則以108萬美元(新台幣約582萬元)的高價售出,震驚了眾人。據《紐約郵報》報導,此次的畫作是愛達的首件藝術創作,愛達用自己的液壓手創作了著名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艾倫圖靈的肖像畫,名為「AI之神」。而愛達其他的藝術作品也曾在聯合國和切爾西工廠等地展出,且愛達還曾在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上議院和創始人論壇上發表演講。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說話的愛達表示,「我工作的關鍵價值在於它能夠成為新興技術對話的催化劑」,而該畫作用來致敬先驅艾倫圖靈,其用意為邀請觀眾反思人工智慧和計算如上帝般的特質,同時考慮這些進步背後的道德和社會影響。事實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圖靈就對人工智慧的使用提出了擔憂。著名拍賣行英國倫敦的蘇富比(Sotheby's)於7日在紐約拍賣了這幅畫,此前有27人競標,原先外界預計售價為18萬美元,最終則以108萬美元的高價售出,震驚了眾人。賣出的瞬間,也創造了歷史,因為這件作品成為首幅由人形機器人所繪製並售出的藝術品。對此,拍賣行表示「今天首件人形機器人藝術家的藝術品拍賣價格打破了紀錄,標誌著當代藝術史上的一個時刻,也反映出人工智慧技術與全球藝術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交集。」蘇富比NFT和數位藝術主管布哈納(Michael Bouhanna)6日在《華盛頓郵報》的聲明中則表示「艾達的肖像作品與一系列高端作品共同以各自的方式突破了當今藝術創作的界限,它們共同引發了一場關於我們如何欣賞和體驗21世紀藝術創作,不斷發展的可能性的討論。」
輝達太貴? 華爾街喊上190美元「一代人才有的一次機會」
今年以來輝達(NVDA.US)股價已累計上漲近180%,未來12個月的預期本益比超過40倍,華爾街分析師表示買入輝達是「一代人才有的一次的機會」。美銀分析師Vivek Arya、Duksan Jang等表示,輝達的市值仍然具有吸引力,因其2025年的本益成長比僅爲0.6倍,遠低於美股七巨頭其它公司1.9倍的均值。高盛也表示,其市值接近過去三年的本益比中位數,並且與其同行相比,其歷史市值相對較低。10月初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Blackwell架構的晶片已「全面投產」,廠商對Blackwell的需求瘋狂,提振市場樂觀情緒。台積電公佈Q3業績後,並上調全年營收指引至30%,還稱AI需求是真實的。上述種種因素驅動,美銀預計輝達2025每股收益(EPS)將繼續上漲13%至20%,並將輝達的目標價上調至190美元,對於週五收盤價而言仍有37.7%的上漲空間。美銀還預計,到2027年,輝達的每股收益將漲至原先的五倍以上,達到5.67美元。高盛表示,Blackwell的推出和產能不僅是近期和中期收入增長的驅動力,也是擴大輝達競爭優勢的動力。輝達「護城河」強大,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在晶片和數據中心領域的創新能力及強大且不斷增長的軟件產品。高盛表示,Sovereign AI、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也是輝達在AI領域當前和未來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高盛預計,基於Blackwell的產品增長將按計劃進行,該產品到明年Q1的收入將達到數十億美元,到4月及之後會進一步增長。
機器仁來瘋3/「中國正在倒貨」+日幣貶值重擊 工具機業集體面臨存亡戰
儘管在AI教父黃仁勳的加持下,台灣機械設備商在8月21日的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提高不少能見度,但CTWANT記者訪查,多家業者透露現正「腹背受敵」的真相,「中國用傾銷搶低價市場,日本用低匯率搶高端市場,台灣業者好不容易打進的俄羅斯市場,也因烏俄戰爭受到美方壓力被禁止出口,簡直是頭大到不行!」「台灣從AI晶片、零組件到伺服器都有主導地位,但AI要落地,智慧製作與機器人技術就是其中的關鍵!」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在21日「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開幕時表示,這次活動聚焦在AI人機協作的工業5.0、智慧製造相關的設備與零組件、各產業機器人應用等領域。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圖/翻攝自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官網)參展廠商看到今年的熱絡場景,向CTWANT記者閒聊時都感觸良多,機械產業雖在台灣出口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媒體及市場關注度,遠不及半導體與電子資訊業,就算今年有機器人及AI人機協作議題加持,仍難掩產業正腹背受敵的窘境。就在同一天,北京也熱鬧舉辦「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參展廠商約169家企業,跟台灣的1200家差很多,但現場有27款「人形機器人」同步亮相,還配上栩栩如生的人工皮膚,看了就讓人頭皮發麻。「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近三年新增裝機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十年間成長近19倍」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1日的開幕式上,一語展現中國機器人發展的實力。事實上,台灣的機械業過去以出口中國大陸為大宗,近期因美中對抗、地緣政治衝突,出口受創還反被大舉進口。「中國模具產業已供過於求,價格更壓到只有台灣模具的7成,導致台灣7成模具從中國進口,已嚴重打擊本土產業,更有模具廠商已出現『做三休四』。」台灣區模具公會理事長張和明急切地表示,台灣應成立研究中心,協助產業轉型,由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帶動模組高品質化轉型。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過去機械產業,高價位以日本、德國廠商為主,中低價位、也就是CP值高的由台灣來做,但中國大陸商務部先前中止ECFA早收清單效益逐漸發酵,大陸廠商陸續崛起,「加上他們自己景氣不好,所以產量過剩,開始往國際市場倒貨的情況也出現了!」業者舉切削中心機為例,台灣平均單價約12萬美元的產品,但大陸業主出口的單價,居然出現4萬美元。去年全球前十大工具機出口國,只有兩個國家出口衰退,一是日本衰退8%,另一則是台灣衰退14%,但眾所周知,去年起日幣就不斷貶值,今年上半年新台幣匯率貶5.97%,同一時間的人民幣貶5.44%,日幣貶值高達 22.99%,讓日本製造的出口產品價格降低。日商FANUC發那科是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之一。(圖/方萬民攝)「再笨的人也知道要買日本貨!」業者大呼無奈,以日本工作機械工業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工具機訂單年增長8%,達到1239億日元,已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因中國政府的補貼效果持續,來自中國的訂單增長7成,北美的訂單增長1成。據台灣機械工業公會、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工具機出口值10.75億美元、出口占7.6%,年減15.5%,然而下半年並無好轉跡象,全年出口值恐創近五年最差。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秘書長許文通表示,下半年預期美國會降息,加上半導體產業因AI議題不斷增溫,紡織、製鞋受惠國際重要賽事而需求增加,但工具機業仍較為辛苦。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其實在7月下旬曾到台中拜訪工具機業者,不是去談補助,而是問業者說,能不能「整合成一家控股公司」,他以大聯大為例,透過控股方式將九家公司合而為一,成為產業龍頭,否則面對中國同業動輒300億元的營收規模,恐怕會離對手越來越遠。但業者嘆氣,「工具機很多都是小型的家族企業,哪有這麼簡單。」
黃仁勳缺席「台灣機器人展」? 主辦單位:未聽聞有意來台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被譽為「AI教父」,而他過去幾度快閃台灣,也在台灣掀起一陣旋風。日前2024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大展在南港展覽館正式揭幕,展期為四天,原本外界以為長黃仁勳將現身活動現場,但有媒體報導指出,黃仁勳應該不會出席此次展覽。據了解,黃仁勳日前宣布推出「人形機器人計畫」,強調下一代機器人技術可能會更加接近人形,這一消息引發全球市場對「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高度關注。2024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大展也於21日在南港展覽館正式揭幕,展期為四天,至本周六(24日)結束。有來自全球 1,200 家科技製造業領導廠商,重點展現 AI 在人工智慧中的應用,及如何提升產業鏈效率與競爭力。此前盛傳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將現身活動現場,但至今未見其蹤影。此次展會的重點活動集中在21日與22日,後兩天主要面向一般民眾開放,而根據《工商日報》的報導,主辦單位表示,未邀請黃仁勳,也未聽聞黃仁勳有意來台參觀的相關訊息,綜合多方因素,外界現在也推測,黃仁勳將不會現身台灣參加此次展覽。
有抱住這8支股票嗎?台股今年漲近5600點 他們就貢獻78%
台股指數今年上半年漲幅度驚人達30%,是去年一整年漲幅的五、六倍,4日再創新高來到23,525.49點,大漲353.06點,漲幅達到1.52%,奔向兩萬四千點,而在去年底為17930.81點,漲了5,595點,股民知道哪些個股貢獻點數良多?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4日給了答案。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表示,今年台股指數以八家個股貢獻上漲指數為主,共達78%,其中,台積電股價今天來到1,005.00元,即佔了其中59%,其他七佳個股則為鴻海、聯發科、廣達;金融股則有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還有華城今天的股價來到999元邁向千元股。富邦金控今天舉辦「2024富邦財經趨勢論壇年中場」,分析台股下半年獲利續強 指數區間估20,000-23,800點,首選AI供應鏈,軍工、儲能受惠政策加持,並認為「雲端服務加大投資、AI晶片需求續強」。在產業趨勢部分,看好AI的發展前景之下,雲端服務業者擴大投資,估計四大業者今、明年的資本支出將增加35%、10%,除了購買Nvidia、AMD的晶片之外,四大雲端服務業者(Amazon、Google、Meta、Microsoft)也都積極開發AI自研晶片,估計全球AI晶片市場在未來10年的複合年度成長率(CAGR)將達31%。由於新晶片功耗高,散熱成為AI伺服器發展的重點之一。伺服器散熱的解熱能力以氣冷最低、浸沒式最高。但浸沒式散熱成本為液冷式散熱的數十倍以上,且還有環保及維修問題,預估5年內液冷散熱將為主流。而雲端服務大廠不斷擴增資本支出,新AI晶片的功耗又大幅增加時,電力供給成為重要資源,也帶動儲能設備發展。國際能源署(IEA)預估至2026年,全球資料中心及AI的電力需求將是2022年的2倍。Bloomberg NEF預估,到2030年之前,全球儲能裝置將以21%的複合成長率成長。蕭乾祥指出,除了微軟、Google等推出小型模型之外,半導體廠Intel、高通、聯發科等也紛紛推出高算力的晶片,在軟硬體陸續就位下,邊緣AI逐漸成型。資策會(MIC)預估,今年AI PC滲透率為16%、AI手機11%,2027年分別達66%及42%。AI PC初期以專業市場為主,而AI手機的即時通話翻譯、用圖片智慧蒐尋等功能,會讓消費者較有感。除推出新的AI伺服器晶片之外,Nvidia在今年GTC大會中展示下一個具潛力的應用「人形機器人」,可透過理解人類語言的提示來進行作業修正,進一步提高生產的效率及靈活性,也將應用在服務業上。市調機構預估,2024年全球服務型AI機器人市場的規模約達74億美元,到2030年的複合成長率達27%。
台股指數下半年續高? 富邦蕭乾祥:預估到24000點
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4日表示,2024年全球股市熱絡,台股氣勢如虹持續走高,展望下半年,預估台股指數衝高區間約23,800~24,000點,投資首選為AI供應鏈、半導體、低軌衛星等相關產業,同時也可關注新政府政策,五大信賴產業中可留意半導體、AI、軍工,另外綠能儲能也可望受惠。美國通膨降幅趨緩,經濟成長數據強勁,市場預期FED降息腳步再延後,但美股企業獲利逐季走揚,隨著雲端服務及AI應用加速成長,今年標普500企業獲利可望逐季走升。富邦金控今天舉辦「2024富邦財經趨勢論壇年中場」,對於台灣在外貿復甦帶動經濟下,主計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94%,來到近十年次高,預估台股指數區間在20,000~23,800點。對於後市展望,蕭乾祥點出市場關注面向,包括政經四大焦點「美國降息、歐元區經濟、日本結束負利率、中國房產問題」,產業趨勢則有「雲端投資、液冷散熱、缺電問題、邊緣AI、人形機器人與低軌衛星」、潛在四個風險「地緣政治、川普當選、異常氣候、商用不動產」。蕭乾祥指出,除了微軟、Google等推出小型模型之外,半導體廠Intel、高通、聯發科等也紛紛推出高算力的晶片,在軟硬體陸續就位下,邊緣AI逐漸成型。資策會(MIC)預估,今年AI PC滲透率為16%、AI手機11%,2027年分別達66%及42%。AI PC初期以專業市場為主,而AI手機的即時通話翻譯、用圖片智慧蒐尋等功能,會讓消費者較有感。在台股走勢上,蕭乾祥進一步指出,今年台股上市櫃公司獲利估計約3.5兆元,年增率達20%。考慮基本面、資金面及經濟面效益,預估今年台股指數區間為20,000~23,800點。類股投資首選AI供應鏈,長期成長率看好,同時台灣在全球零組件也位居關鍵地位。此外,建議可關注新政府的政策,五大信賴產業中,可留意半導體、AI、軍工,綠能儲能也有機會受惠。
首富的浪漫1/全球AI教父+科技狂人互捧人形機器人 林百里看衰「浪費能源很少商用」
台股6月牛氣沖天,從AI浪潮炒到人型機器人概念股,尤其AI教父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3月在自家GTC大會,率領眾多機器人登高一呼,6月提到「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像汽車一樣普及」,美國時間26日的自家股東會上,黃仁勳更向全球投資人表示,「AI的下一波,就是把價值50兆美元的重工業整個自動化。很快,我們會有一個由機器人組織起來的工廠,這個工廠是由機器人來協調管理其他機器人,進而製造產品,至於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也都是機器人。」對於黃仁勳喊進AI機器人,他的頭號勁敵、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6月18日也在社交平台X上加碼回應,「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率將是汽車的10倍」,兩位全球科技界領航者先後勾勒新世界,給股市加油添柴火。與此同時,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卻唱著不同調,14日股東會後跟記者直接吐槽說,「人形機器人,要跟人一樣做這麼多動作,這是很困難、很浪費能源的,所以在商用時候,很少很少用。」馬斯克近期重登世界首富寶座,而輝達於美國時間18日股價收在135.63美元,讓輝達總市值來到3.34兆美元,一舉超越微軟的3.32 兆美元和蘋果的3.27 兆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讓黃仁勳一天身價就增加超過40億美元,全球富豪排行榜來到第11名,也是華人第一。廣達也在20日的台股盤中飆至最高329元,改寫24年來新高,28日則收在312元,股價從去年AI流行後就起漲。《富比士》公布的2024年台灣50大富豪排行,林百里就受惠於台股走升,以117億美元(約3798億元台幣)身價奪下台灣首富。究竟兩位世界級科技大老和台灣首富怎麼看待人型機器人?黃仁勳在3月輝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上展示人形機器人的願景,是像2011年電影《鋼鐵擂台》中,能直接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更在6月2日的台大演講時說:「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總有一天,所有會移動的東西都將自動操作。我們努力藉由推動 NVIDIA 機器人堆疊的發展,當中包括用於模擬應用的 Omniverse、Project GR00T 人型機器人基礎模型和 Jetson Thor 機器人電腦,加速推動符合物理原則的生成式 AI。」但黃仁勳也坦言,以現在的AI技術要訓練人型機器人還有些困難,但一切都在快速的變化,因此「未來兩、三年內應該會看到重大突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近來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圖/翻攝自2024 Annual Shareholder Meeting Tesla YT)馬斯克對人型機器人的熱情,完全不輸給黃仁勳。馬斯克在13日股東會上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他說,Optimus的估值被忽視,未來Optimus機器人的價格將低於汽車,如果特斯拉擁有10%的市占率,且每個機器人售價2萬美元,特斯拉在大規模生產時每年可以賺取1兆美元的利潤。「Fremont工廠已經有兩個Optimus機器人在使用,明年開始特斯拉將有超過1千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馬斯克說,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擁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能做像是照看孩子和工廠工作等家務活。2004年7月上映的科幻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劇情設定在2035年,智慧型人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故事裡的男主角威爾史密斯嘲諷機器人不能寫出交響樂和畫畫,沒想到被機器人吐槽「不然你行嗎?」然而到了2024年,不少人已開始用AI來製造音樂與美術設計了。「我一直都對科幻電影裡面所謂的AI非常、非常嚮往。」從小就喜歡原子鐵金剛的林百里在廣達股東會後向記者說,廣達一直致力於將實驗室的研究轉化為產品和生意,實現工程師的夢想,但人形機器人需要擁有手和腳,工程難度極高,如果要模擬人類肌肉,將導致機器龐大且笨重,步行需承受重量並耗費大量電力,無法與一個工人只要吃一頓飯、吸收蛋白質就能工作相比。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儘管跟黃仁勳是好朋友,但坦言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化。(圖/報系資料照)今年6月初黃仁勳來台期間,林百里多次公開一起吃飯、親自站台展現好交情,廣達集團子公司廣明旗下達明機器人,更是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商,也受惠於黃仁勳點名的「機器人概念股」,然而,林百里對人型機器人生不起熱情,甚至駁斥兩位大老「點石成金」的說法。在林百里眼裡,人型機器人就是浪費能源,「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且耗能巨大,反而是專注於特定工作並機械化操作的機器人,成本低、好推動」,這位台灣首富務實地說,「沒有生意做,沒有商業價值也不是辦法!」
首富的浪漫2/黃仁勳馬斯克喊進這塊新天地 日本花了20年卻宣布失敗退場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兩大科技巨頭共同看好的「人形機器人」,近日引起台灣產業界和投資界激烈論戰,「做人形機器人是男人的浪漫」,「TESLA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絕對是NVIDIA,兩個看到未來的人押注的東西都是一樣,」但電力和成本是最大的問題。臉書粉絲頁「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上,討論起「兩大當代最有遠見的科技領航者一起吹,就問你信不信!」、「為什麼瑞士ABB、日本FANUC、德國KUKA(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業者)等巨頭都沒有覺得人型機器人很有搞頭?」事實上,全世界最知名的仿人機器人「ASIMO」,2022年在日本HONDA公司東京總部宣布下,正式退役,結束長達 22 年的職業生涯,讓全球媒體與機器人愛好者們都唏噓不已。兩大科技巨頭口中的人型機器人,並非新科技或新發明。依大陸人民網研究院去年11月推出的報告提到,人型機器人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1969到1995年,此時機器人運動是靜態、緩慢行走,以早稻田大學的WABOT為代表;第二階段是1996到2015年,此時能連續動態行走,代表是日本HONDA的人形機器人ASIMO。特斯拉的Optimus成為人形機器人進入商業化的代表。(圖/翻攝自Tesla-Optimus YT)第三階段是2016年至2020年,波士頓動力的Atlas 機器人已能做出令人驚歎的動作;第四階段是2021年至今,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入商業化落地的初級階段,以亞馬遜的Digit和特斯拉的Optimus為代表。在工具機產業工作超過40年的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當前工業用的機器人夠成熟後,根本不需要有人的型態,多加「腳」或「臉」這件事在工業使用上是雞肋,只會多增加金錢成本與器材耗損。他也舉日本為例子,FANUC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公司在此領域占全球市占率的一半,被稱為「機器人大國」,在產業機器人方面是世界頂級,而HONDA研發出ASIMO,技術積累可從1986年的初號機E0開始算起。大家一路看著他從笨拙的動作,到可以靈活倒水、跟人對談,「就像看著一個寶寶從爬行開始成長一樣讓人感動」,他有57個活動關節,可以模仿人類跳舞,電池續航40分鐘,並用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不同語言與人交流。但HONDA卻也在2022年3月正式宣布終結這個計畫,轉而研發「更實用」的機器人技術,「主要的問題還是錢,」造價高昂是人形機器人的共同挑戰,電機控制跟液壓方案比起來,雖然技術相對成熟,但不能大功率輸出、電力不足,力氣也不夠,沒辦法從事軍事用途;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因為價格問題,想要走進千家萬戶、做居家照護的工作,可能還要等很久很久。」日本的奇怪飯店曾以機器人為服務員主力,但3年後就放棄了。(圖/翻攝自変なホテル臉書)除了家居照護,人型機器人也被視為可「取代少子化的人力短缺」而用在服務業上,但另一軟體工程師跟CTWANT記者表示,目前各種自助式工具,包括上架、收銀,甚至加熱食物等工具發展成熟,擁有自己專業功能,客人各自操作已經很方便,「不需要一個多功能的人型機器人,在客人很多的時候,還要等待他蹲下、起身做服務,反而更浪費時間。」他舉日本的奇怪飯店(変なホテル)為例,2017年3月進軍東京,開幕時總裁談到未來會有90%的服務工作由機器人負責,有多語種機器人協助辦理櫃台手續,還有機器人手臂幫客人存放行李,但經過3年多,證明機器人不能勝任這些任務,像是故障率高、或是AI不夠聰明亂回答等,反而增加人類服務生的工作量,最後飯店因此解雇了 243 個機器人,改用真人服務。
葛如鈞批非核家園像綠營神主牌 閣揆卓榮泰強悍反擊
立委葛如鈞今天在立院質詢時,引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會的說法指出,「政府認為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用短短數字道盡產業心聲,而美國商會日前發佈2024白皮書,以穩定電價、透明碳費機制為最關切的議題,並對綠色能源供電不放心,但政府迄今態度卻非常反覆,擺盪在「以核養電」、「非核家園」間,短短一個月,非核家園神主牌「拿起來又放下去」,搞得民眾及產業霧裡看花,他也要求閣揆卓榮泰應交代清楚。卓榮泰則表示,政府對於產業界所有的擔心(缺電) 一定重視,這是最大原則,因此穩定供電也是政府對人民及產業的責任,一定要達到。但「非核家園」不是神主牌,是依照「環境基本法」依法要朝向的目標。葛如鈞對卓揆回答顯然有些驚訝,質問卓榮泰是否要接下綠營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卓榮泰卻說,如果要將非核家園定位為神主牌,無人能接受得起。葛則追問卓,不是曾強調過非核家園是他個人的價值、如果失去價值,生命會失去意義嗎?這不是比神主牌還更嚴重?卓揆則強悍回應「委員,你也應該有信仰與價值吧,但這絕對不是神主牌」。葛如鈞則表示,連美國盟友都知道,台灣要發展AI,每年能源都需要增加3%,核電陸續停機後,今年發電少3%,明年再少2%,一來一往,還要增加火力發電、用肺發電比例,衝擊人民長期健康,呼籲政院能源政策要務實客觀,別被意識形態牽著鼻子綁架,造成政府、人民、產業三輸局面。葛如鈞今天質詢時還說,AI人工智慧發展的下一步就是人形機器人,但相對中國大陸已經做出價格較低廉的人形機器人並已商品化,台灣卻還沒有負責統籌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政府部門,僅是依賴各大學自主研發,還有工研院有個小型團隊在研究人形機器人的行動模組,難道政府已經放棄AI人形機器人研發?卓榮泰則表示,政府有在發展機器人,只是沒冠上「人形」二字,但內涵方向應該有,葛如鈞則酸「這就像兩輪的都算車」。他說,當大陸已經積極研發人形機器人取代勞力不足,號稱是AI內閣的卓內閣,未來又要如何應對大陸的全球科技攻勢,既然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兼任政務委員,又是國家AI推動小組召集人,政院網站卻仍還掛著AI推動小組是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顯然不重視。卓榮泰隨後表達歉意,強調會立即修正,葛如鈞則說,他並非要閣揆道歉,而是提醒政府具體行動的必要性,趕快提出台灣AI戰略的總體方針。
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新升級 「已進廠打工」分檢電池、執行任務
特斯拉昨天(5日)在X上發佈了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最新進展影片,並公布其訓練過程,展現了其精準分檢4680電池、行走、執行工廠任務的能力。而目前已在其中一個特斯拉工廠部屬了幾台Optimus,現在它們每天真實地在工作站中進行測試。特斯拉Optimus的X帳號於週日發布有關Optimus近況更新的影片,並配文「最近在努力變得有用!」。根據影片及工程師Milan Kovac介紹,Optimus最近已受訓練並部屬了一個端到端神經網路,讓其開始執行一些有用的工作任務,像是從輸送帶上拿取電池並將其精準地插入托盤。Optimus使用完全端到端運行的神經網路,只需要在人形機器人的2D攝影機的影片數據和機載本體感受器數據,來直接生成關節控制序列。完全運行在 Optimus嵌入式的FSD電腦裡,由機載電池供電。影片中還透露了特斯拉團隊似乎是靠視覺輔助和人類示範來訓練Optimus。在分檢電池時,Optimus用腿保持平衡,並用神經網路驅動整個上半身。這一任務對動作精確度要求高,供電池插入的空間餘量很小,而神經網路也會自動瞄準下一個空閒插槽。不僅如此,Optimus也會定期在辦公室內散步,行走距離越來越遠、且長時間行走都不摔倒,其最新步速約每秒0.6米,速度提高了30%。特斯拉團隊現在也在進行更多工作讓 Optimus 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以及能夠適應更惡劣的地形。在不久前的特斯拉第一季業績電話會議上,馬斯克透露,預計今年底Optimus將於工廠執行「有用的任務」,並計劃在2025年底之前對外銷售Optimus。至於價格及成本,預估將低於25000美元或30000美元,生產成本不到汽車的一半。隨著特斯拉Optimus落地,2025年人形機器人將步入量產元年,預計2030年人形機器人累計需求有望達到約200萬台,對應市場空間約5700億元。
十年磨一劍2/AI點石成金 法人:「機器人題材不再空喊」業績仍是重點
堪稱是AI界點石成金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GTC大會後讓人形機器人成為外界焦點,不僅所羅門(2359)股價狂飆逾倍,法人也看好包括廣明、鴻準、凌華、樺漢等都是機器人概念股。不過也提醒投資人,目前題材想像空間固然大,但最重要還是要看業績有多少貢獻才是關鍵。「機器人題材雖然在台股已不是新話題,每當特斯拉、亞馬遜等大廠在發布新產品時,就會引發市場資金追捧相關概念股,但不同的是,這次輝達來勢洶洶,甚至準備大舉進軍,也讓這次的機器人話題,看來已有落實的機會,而不僅只是講講而已。」本土法人分析這次的機器人風潮。機器人是美國系統大廠積極布局的領域,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2021年8月AI Day宣布開發人形機器人Tesla Bot,2022年的AI Day,人形機器人Optimus就可以自行走上舞台。2023年的AI Day,Optimus Gen 2 的運動狀況就已將相當貼近人類。馬斯克也大發豪語,希望能打造數百萬台Optimus。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非常看好機器人,將是特斯拉未來的重要營收來源。(圖/翻攝自not elon musk 推特)電商巨擘亞馬遜則是在2012 年收購了機器人公司Kiva,並更名為Amazon Robotics,變為旗下的機器人部門,也在其物流中心部署超過52萬個機器人設備,提升亞馬遜的物流自動化。2022年再推出倉儲機器人Proteus,可以在移動時能感知周圍的人類員工,一旦感測到有人進入其工作範圍內,就會自動暫停,等到人離開後再恢復工作,提升人機共工的安全性。在台股供應鏈中,目前被點名的相關概念股,包括了台達電(2308)、所羅門(2359)、凌華(6166)等,但真正掀起資金浪潮的代表台廠,就屬所羅門從3月28日GTC大會前的39.85元,連拉4根漲停板後遭分盤交易,仍澆不熄投資狂潮,市場資金照樣追捧強勢衝破百元,近期則因遇到台股回檔影響而拉回。分析師杜金龍表示,所羅門2023年的每股純益3.11元,也是台股中最飆的機器人股,投資人可以將其列入機器人概念股的投資觀察名單,如果真的要介入,還是先等拉回再說。至於樺漢則是工業電腦,每股獲利也不錯,法人預估今年有機會達20元,2025年則上看30元,那現在股價300多元,如果說以機器人來講,也算比較有基本面的個股,預期法人也將會把它納入基本標的。法人指出,樺漢在機器人的布局算是較有基本面的個股,預期法人也將會把它納入基本標的。左為樺漢董事長朱復銓。(圖/報系資料)另外廣達旗下的廣明,2023年每股純益有4元,也是不錯。廣明之前高點是在2023年7月的126元,近期則是在100元上下,如果能先過108.8元,再突破前波高點126元,那股價應該就海闊天空。廣達集團廣明子公司達明機器人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機器手臂大廠,法人看好廣明有望母以子貴。(圖/業者提供)「機器人的題材其實幾年前就有流行過,卻是也是大趨勢,但畢竟進入門檻高,要搶到商機不容易,因此台廠應該還是以供應零組件為主。」法人指出。被黃仁勳點名的股票,就會拉好幾根漲停板,像這次的所羅門就是一個例子,但重點還是業績。法人提醒,目前人形機器人還在初期發展階段,確實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不過現實還是要看他的實際應用,目前還是有一段遙遠的距離,不像AI,大家都已經見到有具體應用產生。如果接下來輝達還有更多有關人形機器人的功能、規格等資料公布,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會比較踏實一點。
地表最強晶片2/「鋼鐵擂台」成真!輝達能模仿機器人對戰首富特斯拉台廠要選邊站
「真沒想到老黃的壓軸戲居然是機器人!」看到一排機器人從舞台上浮現,當時正在美國加州參加GTC 2024開發者大會的業內人士大呼驚訝。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美國時間18日的GTC 2024開發者大會上,長達兩個小時的個人秀後,邀請兩隻搖頭晃腦、個性不同的小機器人一起做演講總結,被許多媒體稱為「無預警的小彩蛋」,以此宣傳自家的全新專案GR00T,這是一個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通用基礎模型。「黃仁勳不但是AI教父,也象徵著AI發展的風向球,如果輝達要認真做,就能跟特斯拉打對台了。」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中國目前也在積極從事這一行,未來台灣業者勢必要開始看風向、選邊站。2011年的電影《鋼鐵擂台》(Real Steel),故事中的格鬥機器人「亞當」模仿著男主角的揮拳姿勢,重拳擊敗了另一台聲控操作的「宙斯」;科幻電影可說是科技時代的夢想家,而今,隨著AI技術的快速堆疊,機器人不再只是侷限於程式設計後的行為,會模仿、可創造,輝達正在用AI重新定義機器人市場。「為通用人型機器人建立基礎模型,是當今AI領域最令人振奮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黃仁勳的高聲一呼,各項關鍵技術正在匯集。高盛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專題報告》提到,隨著技術進步、成本降低與潛在需求增加,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出貨量可達140萬台、市場規模380億美元;雖然西方公司擁有先進的AI軟體模型,但亞洲可能成為製造中心,因為亞洲擁有廣泛的供應鏈基礎和較低的製造成本。機器人已經使用在醫療領域,加上AI勢必會研發出更多新應用。(圖/報系資料照)高盛報告表示,「端到端」的學習能力和多模態AI大模型的賦能,大幅提高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可行性,帶來了產品性能的顯著提升和快速反覆運算;成熟的零件供應鏈也讓高規格的機器人原料成本,從2022年的約25萬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5萬美元,加速了應用的可行性。面對這一新興領域的巨大潛力,高盛表示,「供應鏈元件股是明智的早期投資方向。」中國廠商包括傅利葉智能、優必選、達闥、小米、小鵬、華為、科大訊飛、智元等,早就開始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市場。中國主管工業發展的工信部去年11月推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表示到 2025 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元件安全有效供給,且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製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範應用,培育 2到3 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以及2到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中國官方已將機器人產業列為重點扶植項目,連小米都有佈局。(圖/翻攝自小米YouTube頻道)北京今年3月開始建立相關產業聚落,可見來勢洶洶,世界首富馬斯克 (Elon Musk) 所主導的特斯拉Tesla,也在去年7月就將旗下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搬到上海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覽,可見多麼重視中國市場;第二代的Optimus Gen 2也在12月亮相,型態更輕速度更快。不過這次輝達推出的是機器人大腦,包含驅動機器人與AI的電腦系統「Jetson Thor」,以及一組包含生成式AI和其他工具的軟體套組「Isaac」,讓機器人能根據語言、影像、以及最重要的「人類示範」,也就是模仿去做動作。其他公司可根據需求購買並安裝進機器中,不用從工程師寫軟體開始,大大降低進入門檻,引發不少中國企業關注。「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年,沒有比這更通用的機器人硬體了。」輝達AI高級研究科學家Jim Fan在其社交軟體上表示,GR00T專案是為人形機器人學習創建通用基礎模型的新舉措。「我們相信,未來每一台移動的機器都將是自動化的,機器人和模擬智能體會像iPhone一樣無處不在。」
地表最強晶片3/一個小logo讓「這家」連拉5個漲停板 台灣機械業迎AI變身黃金十年
「有了AI,這樣工業4.0、智慧機械與製造可提供Total Solution,才能解決缺水、缺電、缺工及缺人才等老問題。」機械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向CTWANT記者說,因應這些結合AI、有智慧的機器,各行各業的生產線也會有換機需求,「台灣機械業即將進入黃金十年,台灣機械產業產值未來將不只3兆元,而是N兆元。」這波襲捲到工具機產業的AI旋風,源於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GTC 2024開發者大會上提及的機器人未來,而最先被發現的就是黃仁勳在演講背景中出現的所羅門(2359)logo,這驚鴻一瞥就讓他當周股價連亮三個漲停板,持續刷新2000年7月以來新高。這家低調的工業機器人公司,股價飆到在25日被證交所列為注意股,但25日再度上演開盤即漲停的戲碼,收在65.5元,同一天,連上銀、大銀微系統、永彰等其他的工具機業者也是開盤沒多久就漲停作收,簡直「一家烤肉萬家香」。27日股價收在72.8元,已是連續7個交易日大漲、更開出5個漲停,累積漲幅約75%。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還有鴻準、凌華、樺漢等相關概念股都漲了一波。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仍在鴨子划水,很難對業績有明顯挹注,建議先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表示,「希望透過與輝達的合作,能將生成式AI快速運用在工業領域上。」視覺領域是工業機器人智慧化的關鍵,先前所羅門與華晶科合作推出AI+3D,讓機器人擁有如同人類的視覺與辨識能力。達明是廣達的孫公司,目前在協作機器人市佔率全球第二。(圖/達明提供)原本就與輝達NVIDIA平台Isaac Sim有合作項目的達明,隸屬於廣明光電、是廣達的孫公司,特色也是將視覺、也就是鏡頭列為機械手臂的標配,並研究視覺技術,加上集團力挺、台灣同業也捧場,包括南茂、群創、富士康、漢翔等生產線都使用他的產品,大約3年就坐上全球二哥的寶座,市占率一成多,目前第一的是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優傲科技)在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占率約4成。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表示,達明特點在於內建視覺系統和人工智慧推論引擎。目前以協作型機器人為定位,但研發方向將全力衝刺AI,未來看好電子業、半導體產業及相關智慧工廠的商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 (IFR) 去年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新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成長5%,總數達到 55.3萬台,其中約29萬台安裝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第二名的日本僅新增5萬台、美國3.9萬台,接下來是韓國3.1萬台、德國2.5萬台、義大利1.1萬台,台灣排在第七名,為0.7萬台。中國目前機器人約有七成仰賴進口,所以官方將其視為下一步重點發展領域,除了製造業升級,在少子與高齡化下,希望能以此從事居家服務。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大陸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人民幣、約7131億元新台幣。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最大,培育出不少本土品牌跟台商搶生意。(圖/中新社)工具機的台商向CTWANT記者介紹,工業機器人大多是像機械手臂、或是物流車等型態為多,長久以來以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為首,台灣廠商在大陸市場走「CP值」路線,但已有不少本土廠商出現,「有腹背受敵的感覺」,且機器人成了中國官方主要的政策扶植對象。「因為機器人的零件很多,可以養活很多公司。」台商表示,看到大陸官方這樣努力,希望台灣的政策也不能落後,「畢竟我們本來是領先地位的。」
輝達新AI晶片地表最強 集邦:2025成主流醫療製造業先得利
輝達(NVIDIA)AI年度盛會「GTC 2024」在台灣時間19日登場,「AI教父」、輝達創辦人黃仁勳親自介紹 「Blackwell」架構平台,被點名的台灣供應鏈在21日股價相對強勁。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表示,在成本與能耗大幅優化的前提下,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有望在2024年底陸續上市,並於2025年成為市場主流,產業應用的發展核心以醫療、製造兩者為主,汽車產業有機會成為下階段發展重點。據TrendForce觀察NVIDIA GTC趨勢,今年亮點產品為Blackwell AI伺服器架構平台,輔以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與第五代NVLink技術可支援高達10兆參數模型之AI訓練與即時LLM推理,並以此為基礎推出B100、B200與GB200等AI晶片,為市場AI應用預備。產業應用方面,NVIDIA GTC 2024產品服務涉及面向多元,但發展核心仍以醫療、製造兩者為重。以前者為例,NVIDIA此次針對醫療推出20餘項醫療專用生成式AI微服務(Microservices),同時亦更新BioNeMo模型以強化電腦輔助藥物開發;製造方面,則是推出適用於人形機器人的GR00T專案基礎模型,以及透過Isaac平台將生成式 AI 用於製造和物流應用。NVIDIA的基礎工具一般能適用於多元產業,TrendForce認為,聚焦醫療、製造的主因在於智慧化基礎高、轉型誘因強烈,且數據資料雖多且雜,但密閉空間相對好蒐集,加上模擬技術越趨成熟。因此,對於欲打造數據即服務(Data as a Service;DaaS)的NVIDIA而言,能將數據應用有效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才是優先。在此前提下,隨著自駕車、電動車市場逐漸成熟,往智慧載體演化的汽車產業將有望成為下階段發展重點。由於台股21日開高走高,終場收在20199.09點,上漲414.64點,漲幅2.1%,成交量4860.02億元。做為Blackwell合作夥伴的台灣廠商股價都相對強勢,台積電勁揚26元,終場收在784元、漲幅3.43%,市值重登20兆元關卡;鴻海(2317)股價一度衝上145元,市值突破2兆元,最後收在142.5元、漲3.26%。其他像是台達電(2308)收在338元、漲幅逾6%;英業達(2356)收在56.2元、漲3.50%;廣達(2382)254.5、漲2.21%;推升相關電子類股指數上揚2.47%。
特斯拉跌過頭? 大摩分析師逆勢看漲「股價可望漲超7成」
電動車股票最近暴跌,其中特斯拉今年以來股價下跌近23%,導致一些分析師認為它們被低估。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近期表示,認為特斯拉的股價有望加速上漲近75%。他在2月中旬重申了對特斯拉的「買進」評等,目標價為345美元。外媒報導,喬納斯及其團隊承認,市場普遍看空這家電動車產業的領導者。然而,他們認為許多投資者對該公司業務的看法過於狹隘。在他們看來,特斯拉也將從人工智慧和其他熱門科技領域的進步中受益。例如,該公司正在開發Optimus人形機器人,能夠執行不安全、重複或無聊的任務。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特斯拉既是一家汽車公司,也是一家能源、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公司。「事實上,我們對其核心汽車業務的估值僅為345美元目標價的22%,即每股75美元」。在他們看來,雖然目前電動車市場的疲軟不利於特斯拉等製造商,但對該股價格的負面影響將是短期的。據了解,喬納斯及其團隊長期以來一直看好特斯拉,但年初他們降低了對特斯拉的預期。今年1月,他們將該股的目標價從380美元下調至目前水平,理由是電動車市場供過於求。不過,私人投資諮詢公司The Motley Fool分析師沃爾克曼(Eric Volkman)並不認同喬納斯對特斯拉的樂觀看法。沃爾克曼認為消費者湧入電動車的熱潮似乎已經結束,同時該公司繼續降價以提振銷售。沃爾克曼也對特斯拉的自動駕駛(Autopilot)系統持悲觀看法,表示該系統似乎需要更多的開發和測試。
人形機器人成AI新戰場? 外媒:特斯拉第二代Optimus「步行更流暢」
2024年開局,科技巨頭紛紛佈局機器人賽道。據媒體報導,人形機器人領域指標性產品Optimus傳來新消息,特斯拉於上周六(24日)通過其社交媒體帳號分享一段影片,展示其正在研發的人形機器人的流暢步行能力。該影片展示了機器人該在測試場地內行走,並配有詼諧的標題「完成每日步數目標」。相比幾周前發佈的影片,最新顯示的擎天巨臂似乎是更新或更加完善的版本。其在行走過程中步伐更穩健,動作也更加流暢,可能是因為基於了多模態模型的處理,而不是純粹的邏輯控制。另外,谷歌也於2023年6月推出了具備自我改進與提升功能的AI機器人RoboCat。有研報表示,人形機器人是AI原生應用的最佳實體,在AI大發展、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入局的背景下,產業化進程或加速推進。輝達CEO黃仁勳近日也在採訪中表示,機器人基礎模型可能即將出現,或許是明年,「自那時起的五年後,將看到一些非常令人驚奇的事情。」人工智慧新創公司Figure AI昨(25日)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金額達6.75億美元。本次融資吸引了輝達、微軟、OpenAI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科技巨頭參與。輝達和一隻亞馬遜旗下基金各投入5000萬美元,英特爾旗下風投機構投資2500萬美元,貝佐斯還通過名下投資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承諾投資1億美元。當前大模型所具備的強大泛化能力和湧現能力,驅動眾多廠商嘗試將大模型用於訓練具身智慧產品,加速人形機器人迭代和進化。國內外產業資本加速拓展人形機器人領域佈局。新創公司Figure AI旨在開發人形機器人,該公司2023年10月憑藉推出的類人機器人Figure 01嶄露頭角。
輝達「AI盛會」GTC 2024下月登場 市場聚焦B100晶片、Blackwell架構
輝達(NVIDIA)日前用耀眼的業績持續點燃市場熱情,就如同一面鏡子,實時映照外界對AI行業發展的信心。下個月是輝達一年一度「AI盛會」GTC 2024(GPU技術大會),將在美國聖何塞會議中心舉行,當地時間3月18日下午,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將親自主持和登場演講,暢談加速運算、生成式 AI 和機器人技術等最新突破。GTC作為輝達每年最重要的發佈平台之一,已成爲公認的「AI風向標」,本屆GTC也是時隔5年後首次實體舉行。黃仁勳表示,政府、業界和組織機構都致力於利用生成式AI的變革能力,生成式AI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輝達在預告影片中重點介紹了生成式AI的應用,包括用於數字廣告的WPP/NVIDIA引擎、剛剛發佈的RTX Chat、由SyncTwin支持的工業元宇宙,以及OpenAI為Blender動畫創建代碼。市場普遍認為,此次大會焦點有三個,下一代Blackwell GPU架構、新款B100晶片及人形機器人。由於輝達並未透露B100的具體參數和上市時間,外界也只能從有限的官方資料,以及與H200的對比中,拼湊出對B100的初步了解。根據推測,B100的性能至少是H200的兩倍、H100的四倍。還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B100將採用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三星則是主要的存儲器供應商。在一系列消息中,最引起關注的無疑是Blackwell架構。輝達當前佔據90%以上的AI GPU晶片的市場占比,而H200、H100都是基於Hopper架構打造,據官方說法,該架構最大的優勢是加速運算。「進化版」的Blackwell不僅會在AI加速能力上進一步提高,還具備高速傳輸接口、經過改良的光線追蹤技術和並行處理能力。媒體分析指出,Blackwell架構的運行情況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B100及輝達後續產品的算力上限。有分析稱,Blackwell GPU也會是輝達第一款運用小晶片(chiplet)設計的HPC/AI加速器,直接與AMD的Instinct MI300展開競爭。摩根士丹利認為,輝達想要捍衛自己的運算能力優勢,牢牢綁住核心客戶,B100是最有用的一招,預計B100將成為人工智慧遊戲規則的改變者,甚至比上一代旗艦AI晶片H100更強大。美國銀行分析師認為,輝達即將推出的B100定價將比H100系統至少高出10%至30%,鞏固輝達的「王者寶座」。
AI機器人是下一波潮流? 傳輝達等多家科技巨擎投資「這家」新創公司
美國頂尖的科技公司正在共同押注一個可能性。據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Jeff Bezos)、輝達、OpenAI和微軟都向一家開發類人機器人的新創公司Figure AI提供了投資,這是替人工智慧(AI)尋找新應用而努力的一部分。據彭博周五(23日)報導,Figure AI在新一輪融資中已經籌集了約6.75億美元,而融資前估值約20億美元。正式的投資協議預計將在下周一簽署,而具體細節仍可能出現變化。其中,貝索斯通過其名下投資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投資了1億美元,微軟投資了9500萬美元,輝達和亞馬遜的附屬基金則各提供了5000萬美元。OpenAI此前曾提出收購Figure AI,但未成行後在本次融資中向其投資了500萬美元。此外,Future AI的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的風險投資部門、LG Innotek、三星的投資集團、風險投資公司Parkway Venture Capital、Align Ventures及木頭姐的ARK基金等機構。機器人已經成為 AI 產業的關鍵的新前沿,使其能夠將尖端技術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務。Figure AI 工程師正致力於開發外形和動作都像人類的機器人,使其可以在不同環境中工作並處理從倉庫到零售的各種任務。該公司表示,Figure AI 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一款名為Figure 01的機器人,能夠替代人類從事危險和疲累的工作,並希望其技術有助於緩解勞動力短缺。Figure A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Brett Adcock曾表示,「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潛力還尚未被完全開發,而這就是Figure AI的機遇」。Figure目標是將人形機器人部署到勞動市場中,其相信倉庫中結構化、重複且危險的工作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而對於急需倉庫工人的公司來說,應用更多類人型機器人無疑解決了這一矛盾。
特斯拉財報1/24登場 華爾街大行緊盯「這些指標」
特斯拉在2024年伊始,股價慘遭滑鐵盧。開年以來,特斯拉股價跌幅已達15%,創2016年以來最差表現。特斯拉將於美東時間1月24日盤後發佈第四季業績。據市場一致預期,特斯拉預計營收達257.64億美元,年增5.95%;每股收益0.62美元,年減42.11%。特斯拉第四季產銷均略高於預期,生產約49.5萬輛汽車,交車超過48.4萬輛。2023年特斯拉的汽車交車量年增38%至181萬輛,超過其此前設定的180萬輛目標,但未達到馬斯克的200萬輛的目標。雖然交車創歷史新高,但資本市場對這個消息的反映平淡。就目前而言,在第四季業績中,華爾街分析師最關注的仍是該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作為每季最重要觀測指標,2023年第三季整體毛利率只有17.9%。從歷史數據來看,在過去的6季中,特斯拉的單車毛利從17865美元降至8431美元,下降幅度高達53%。除了毛利率外,特斯拉的2024年銷量指引等也是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重要關注點。富國銀行認為,特斯拉是本業績季風險最大的公司之一。該行的汽車分析師預計,未來一年特斯拉交車量增速僅達13%左右,低於該公司設定的50%長期目標。對於這家電動汽車公司來說,今年的開局並不好,該公司已經在部分地區降價,並暫停了在德國的生產。在最近一季,特斯拉降價的影響超過了銷量增加的影響。他預測特斯拉第四季毛利率為15.4%,低於分析師的普遍預期。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伯恩斯坦近日在報告中提到,汽車毛利率仍然是第四季業績的一個關鍵問題。該分析師表示,儘管特斯拉第四季交車量符合預期,但汽車業務毛利率仍存在下行風險,該行預計為15.7%,而共識預期爲17.8%。對於2024年,該行預計特斯拉的利潤率和銷量或將不及預期,引發投資者對公司增長故事的質疑。瑞銀則表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轉向特斯拉的收益情況,尤其是利潤率方面。雖然一些降價策略推動了銷量,但這同時對利潤率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2024年的銷量預期也備受市場關注,預計特斯拉2024年銷量爲206萬輛。匯豐銀行分析師認為,特斯拉電動汽車需求似乎已趨於穩定。儘管公司在電動汽車製造方面表現出色,但影響其市值的因素並非汽車銷量,而是超級電腦「Dojo」、全自動輔助駕駛(FSD),以及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商業化進展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