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壓力
」優先搶進教委會 羅智強挺青少年心理健康假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將於20日登場,本屆國民黨超過半數立委換新,有望為國會注入新活水。其中臉書擁有118萬追蹤者、具議題主導聲量的國民黨籍新科立委羅智強,動向更受外界關注。談到開議後首選的常設委員會,羅智強17日接受CTWANT記者採訪坦言,因為選區大安區是文教區,民眾非常關心教育議題,因此第一考慮加入教育文化委員會,照顧好選區民眾為根本。針對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發起「支持國高中心理健康假盡快上路」連署,不到3天竟破3千人連署,羅智強也積極表示,自己將針對《學生輔導法》進行研議,從薪資待遇著手,提升輔導人員的專業度,讓更多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員,願意加入國高中生的心理輔導行列。羅智強也細心發現,國高中的教學區和行政區時常在同一建物裡,讓國高中在使用心理諮商時,較容易被同儕撞見,有更大的人際壓力,與大專院校學院教學區和行政區相隔不同。因此除了提升校內心理諮商資源外,政府更應提供更多校外資源,讓學生不因擔心異樣眼光而不敢求助。羅智強提醒,目前衛福部已有提供15至30歲年輕族群3次免費心理諮商,使用相當踴躍,自己考量到10至14歲自傷率也在上升,未來會研議不排除將年齡下修,並放寬經評估後有需求者的免費諮商次數。羅智強強調,台灣面臨少子女化危機,在青少年總數已減少的情況下,每位孩子其實應該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守護。畢竟政客不是台灣的未來,孩子才是台灣的未來。
青少年社交焦慮症 深受人際壓力所苦
焦慮症是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過往研究顯示,將近十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有社交焦慮症,而近年來「社恐」一詞更是在網路上廣泛流傳,指的正是這些深受人際關係壓力所苦的孩子們。社交焦慮症狀 影響人際關係社交焦慮症的核心症狀,包含擔心自己會在眾人面前出糗,一旦受到注意就感到焦慮,甚至出現如心跳加快、喘不過氣、冒冷汗、胃部不適、腦袋一片空白、肌肉僵硬緊繃等症狀。患者可能為了避免焦慮而因此而避免與人交流、迴避注視他人,逃避新環境,上台演講報告等特定場合。這樣的情況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和學校適應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然而,社交焦慮症常被忽視,許多孩子因為出現拒學問題而就醫,經過仔細評估後才發現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社交焦慮症狀。了解社交焦慮成因 藥物和認知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社交焦慮症的成因複雜又尚無定論,和先天遺傳特質及後天環境因子可能皆有關聯。孩子如果有傾向負面思考、缺乏自信、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等特點,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症狀。若過往曾有霸凌、兒時創傷等負面經驗,也可能讓孩子在面對與人交際的場合倍感壓力。此外,若孩子合併某些精神科診斷,例如憂鬱、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等,都有可能影響其社交能力、社交技巧,或以社交退縮為早期之表現。治療社交焦慮症,需同時結合藥物、放鬆技巧訓練和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