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
」 人類 氣候變遷 熱浪 全球暖化 氣候
秘鲁天然氣管線工程挖到寶 發現千年以前木乃伊
秘魯首都利馬(Lima)近期正在進行一項公用天然氣工程,沒想到過程中,公用事業公司Cálidda的工人意外挖出一具保存良好的古代木乃伊,發現地點是利馬郊區的普恩特皮耶德拉區(Puente Piedra),這具木乃伊被埋藏於距地面僅約20英寸處,出土時呈坐姿,身體包裹於布料之中,頭髮仍留有深棕色。依據初步鑑定,這具女性遺骸可追溯至約1,000年前的昌凱文化(Chancay culture),存在年代約介於西元1000年至1470年之間,時間上早於印加帝國的興起約400年。根據《福斯新聞》報導指出,Cálidda公司考古學家阿里亞加(Jose Aliaga)表示,此地很可能是前西班牙時期的墓地。在秘魯海岸地區、尤其是利馬一帶,經常能發現與葬儀有關的遺跡,包括木乃伊、墳墓與其他埋葬結構。儘管該區過去已轉型為勞工階層社區,但仍有大量未開發土地底下藏有珍貴文化遺產。這具木乃伊的發現,為利馬400多處登記考古遺址再添新例。秘魯考古學學院院長達倫(Pieter Van Dalen)表示,這種坐姿木乃伊是昌凱文化中常見的葬儀形式,有些木乃伊甚至以雙手遮臉,呈現獨特的文化象徵。由於秘魯海岸地區的乾燥氣候與沙漠環境,使這些木乃伊得以自然保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考古人員推測,此次發現的遺骸可能屬於一名生活於昌凱社會中的女性漁民。昌凱文化以沿海漁撈為主,社會結構簡樸,並發展出獨立的埋葬與儀式系統。Cálidda考古監測計畫負責人巴哈蒙德(Jesús Bahamonde)則表示,這起發現再次證實了該地區地底下仍蘊藏許多尚未揭示的文明線索。報導中提到,利馬位處由安地斯山(Andes)流出的三條河流所滋養的谷地,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讓它自古以來便是人類聚落的重要據點。早在人口規模成長到如今的1,000萬人以前,這座城市的地下便藏著數千年的人類活動痕跡。在西班牙於1535年殖民該地區前,利馬早已是多個本地文化的匯聚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利馬首次有類似發現。2025年稍早,秘魯官員也曾宣布於首都地區挖出一具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女性遺骸,其地位極可能為當時社會的貴族或神職人員。此外,全球對木乃伊的研究仍持續進行,包括近期在奧地利對一具18世紀木乃伊的研究中,發現其因罕見的防腐技術而保存完好,顯示木乃伊文化並非秘魯所獨有,但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葬儀傳統確實為考古界提供豐富素材。

義大利男遊羅馬尼亞為「自拍與熊寶寶」喪命 被母熊拖下山谷撕咬身亡
羅馬尼亞驚傳遊客遭熊活活咬死事件!一名來自義大利、年約49歲的男子奧瑪(Omar Farang Zin)日前騎著重機旅遊至羅馬尼亞中部阿傑什縣(Arges)喀爾巴阡山區,卻因自拍與熊寶寶合影惹怒母熊,慘遭攻擊並被拖入山谷,最終身亡。綜合《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奧瑪生前熱愛旅行,曾任職於米蘭馬爾彭薩機場。他在事發前一天於社群媒體上興奮分享與野生棕熊近距離接觸的影片與自拍照,其中一張與熊寶寶合影的照片中,他面帶微笑,毫無察覺危機近在咫尺。警方與急救人員指出,有目擊者通報男子遭熊襲擊,搜救人員花了一小時在山谷中尋獲奧瑪的遺體,已無生命跡象。據悉,他在遭遇母熊攻擊時被拖拽並撕咬至死,情況極為慘烈。羅馬尼亞當地政府事後證實,該頭母熊已被人道處置。據了解,該地區為野生棕熊棲息地,目前估計約有1萬至1.3萬頭熊,近年因人類活動入侵與氣候變遷,導致熊類棲地萎縮、攻擊人類事件頻傳。奧瑪的死是羅馬尼亞近年來又一起遊客遭熊攻擊致死案例。去年7月,一名19歲少女在布切吉山(Bucegi Mountains)健行時也遭棕熊攻擊,並被拋下超過百米高的山崖,當場死亡。環保專家指出,垃圾處理不善與缺乏防範設施(如電網),也是導致熊類頻繁靠近人類居住區的主因。羅馬尼亞政府甚至為了控制熊口數量,將年度撲殺配額倍增至481頭,引發保育團體爭議。49歲義大利男遊客奧瑪與熊寶寶自拍後,竟遭母熊攻擊拖入山谷慘死。(圖/翻攝自臉書)

熱浪襲擊歐洲!西班牙、葡萄牙逼近50度 科學家警告:會越來越嚴重
隨著季節邁入夏天,目前歐洲多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氣溫動輒飆破攝氏40度,甚至在西班牙、葡萄牙測得逼近50度的高溫。義大利道路甚至因高溫而出現熔化情形,希臘、土耳其則傳出猛烈山火。科學家警告,這波高溫只是開端,未來熱浪將愈加頻繁且致命。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艾倫教授(Professor Richard Allan)指出,人類活動推升溫室氣體濃度,使地球難以將多餘熱量排出太空,導致大氣乾燥,土壤水分流失,這正加劇熱浪的強度與頻率。他表示,過去只會造成「中等」災害的氣候條件,如今已轉變為「極端」事件。氣候模型預測,若不減少排碳,到了2100年,歐洲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高出攝氏3.1度,南歐與東歐城市每年的高溫日(超過攝氏35度)將增加至少10天,馬德里(Madrid)甚至可能達到77天。熱浪持續一整個月的情況也將變得稀鬆平常。專家警告,如此極端的高溫事件將從每50年一次,變為每5年一次。隔著大海的英國也難以倖免。研究指出,自1960年代以來,英國發生攝氏40度高溫日的機率增加了20倍。未來12年內再次出現攝氏40度的可能性為50%,且英國出現攝氏46.6度(華氏115.9度)高溫的情境已「有可能」發生。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更指出,這類酷熱日將在英國成為常態。來自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戴克博士(Dr Jamie Dyke)表示,若不立即淘汰化石燃料,這些曾經數十年一遇的高溫現象,將在21世紀中葉成為每兩年就發生一次的常態。他警告,歐洲正朝向「大規模死亡與農業體系崩潰」的風險邁進。6月19日至22日這四天,英格蘭與威爾斯的熱浪已估計導致570人死亡。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康斯坦提努迪斯博士(Dr Garyfallos Konstantinoudis)指出,實際數字恐怕更高,因為熱浪的死亡常被忽視。他表示,與洪水或風暴不同,熱浪是「無聲的殺手」,其帶來的傷害往往被原有疾病掩蓋,高溫鮮少被列為死因。醫療與氣候專家一致認為,極端高溫會對人體構成重大負擔。呼吸系統需努力降溫,進一步壓力則落在心臟、腎臟與消化系統上,尤其對兒童、老人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重症醫學教授蒙哥馬利(Professor Hugh Montgomery)指出,英國每年與熱有關的死亡數可能在2050年前突破10,000人,而若地球升溫攝氏3度(華氏5.4度),歐洲的熱致死率可能是現在的三倍。這場極端熱浪被歸因於一個持續滯留的「熱罩」(heat dome),這種氣壓穩定、無雲的天氣條件讓熱氣困在地表。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氣候學家拜恩博士(Dr Michael Byrne)指出,熱罩並不新奇,但由於歐洲比工業革命前平均高出攝氏2度,當熱罩出現時,氣溫也隨之飆升得更劇烈。他強調,氣候變遷未必增加熱罩的出現頻率,但每次發生時,影響更大。知名氣候科學家奧托博士(Dr Friederike Otto)也指出,這次的熱浪已無須進一步歸因研究就能確定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有關。她直言,已有充分研究證明氣候變遷讓熱浪在歐洲變得更頻繁、更強烈,尤其是最極端的情況。2022年的熱浪造成歐洲61,000人死亡,超過一半可直接歸因於氣候變遷。如今這波熱浪與當時相似,醫界正密切關注今年夏季最終的死亡數據。根據《Weather》期刊報導,若不採取措施,這樣的災難將會更常出現。目前,氣候協議如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仍是控制升溫的關鍵依據。其目標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2°C以內,並努力將升幅限制於1.5°C。研究顯示,一旦突破1.5°C門檻,將有25%的地區面臨嚴重乾旱化。全球能否達成協議目標,將直接影響未來世代的生存條件。

為防治海蟾蜍入侵 南投社區宣導見效
海蟾蜍為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體型大於成人手掌且具毒性,2021年首次在草屯鎮現蹤,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與御史社區合作,深入學校、社區宣導海蟾蜍特徵及危害等知識,號召更多人加入移除行動,起初每月移除3隻至5隻,逐年遞減,今年迄今尚未發現個體,顯見多管齊下發揮關鍵力,有效抑制海蟾蜍族群擴散。林保署南投分署說,海蟾蜍體型比原生種黑眶蟾蜍及盤古蟾蜍大許多,耳後腺呈三角型,眼睛綠色虹膜也與黑眶蟾蜍的金黃色、盤古蟾蜍的紅色不同,由於體型大且具毒性,小動物誤食恐死亡,威脅生態及人畜安全,與御史社區每月進行1次移除調查工作。御史社區指出,野外發現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時,跟著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林保署、水利署等單位協力移除,他們也製作繪本或透過歌仔戲演出等方式,讓學童及更多居民了解海蟾蜍的特徵及對環境的危害,吸引更多人參與保育行動。林保署南投分署統計,2021年11月在野外發現海蟾蜍,每月出勤移除海蟾蜍1次,從起初每晚移除3隻到5隻,2024年每晚僅發現1隻,2025年迄今尚未發現個體。林保署南投分署說,人類活動不僅破壞棲地,還造成外來種入侵,嚴重衝擊生物多樣性,這次政府單位與專家學者、社區居民、保育團體及企業合作進行海蟾蜍防治行動,還結合人力監測、環境教育宣導,有助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願景。

13歲男童撿球遭4公尺鱷魚突襲 全村驚恐目睹活吞過程「只剩遺體飄浮」
印尼蘇門答臘島近日發生一起鱷魚攻擊事件,一名13歲男童與朋友在村莊旁踢足球時,球不慎掉入河中,他跳水撿球卻遭體長約4公尺的鱷魚咬住並拖入水中,,最終不幸身亡。據《每日郵報》報導,事件發生在24日,地點位於占碑省(Jambi)東丹戎賈嶽區(East Tanjung Jabung),男童穆罕默德夏普特拉阿爾曼達(Muhammad Syahputra Almanda)與同伴在河邊踢球時,足球不慎飛入河中,他便自告奮勇跳水取球。當他俯身試圖撿起足球時,一條潛伏在水中的巨鱷突然襲擊,將他咬住並拖入水中。目擊民眾指出,當時男童跳水後就未再浮出水面,接著有居民目睹鱷魚嘴裡叼著他的身體,畫面驚悚。現場尖叫聲四起,村民立刻通報當局,救援人員迅速趕抵現場展開搜救。當晚約9點5分,救難隊在河面尋獲男童遺體,身體多處受傷,臉部朝下漂浮在水中。警方證實男童已無生命跡象,遺體隨後被送返家中舉行葬禮。印尼救災機構代表表示,當地野生鱷魚數量龐大,近期因氣候變遷、沿海地區開發與過度捕撈,導致牠們食物來源減少、棲地縮小,逐漸接近人類活動範圍,攻擊事件頻傳。事實上,今年3月,印尼中蘇拉威西省才發生另一起鱷魚襲人事件,一名51歲男子在海邊戲水時遭鱷魚猛撲咬住,其遺體被發現時仍在鱷魚口中,顯示當地人鱷衝突正持續升高。專家呼籲,居民應避免單獨前往有鱷魚出沒水域活動,並加強社區保育與危險區域警示設施,防止類似悲劇再度發生。印尼13歲男童為撿球跳入河中,卻遭鱷魚突襲吞噬,搜救人員最終尋獲遺體。(圖/翻攝自X)

女子拍出生小鹿 竟慘遭鹿媽媽猛踹
大陸遼寧大連一名女子在市區看到剛出生的小鹿,而她疑似想拍照留念,卻被受驚的鹿媽媽攻擊,所幸只有擦挫傷。所幸女子身體只有擦傷。(圖/翻攝央廣網)綜合陸媒報導,遼寧大連一名女子25日在市區看到一隻剛出生的小鹿,她疑似想拍小鹿,卻驚動鹿媽媽,被牠猛踹,女子身體擦傷。據悉,當局已貼出告示提醒,母鹿生產期會有攻擊性,請勿圍觀,也不要逗弄,讓鹿跑到馬路上引發事故。當局也說,鹿身上有大量蜱蟲,不要摸鹿以免被咬,會找時間把鹿放回山裡。也有目擊者說,當時女子在拍照,可能是離太近了,母鹿突然衝上去頂了一下,之後抬腳暴踹,女子跌在地上看起來嚇壞。報導稱,近年大連致力保護梅花鹿,鹿也習慣人類活動範圍,也會出現在城市和公園、住宅旁,但看似溫馴的鹿攻擊性強,民眾要留意。消息一出,不少人紛紛留言「這不自找的嗎?希望小鹿母子都平安」、「發情期和哺乳期的動物都很有攻擊性,常識是好東西」、「不要低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其實動物都一樣,我剛生完孩子,那段時間也很護崽,不想讓任何人抱她,除了老公我媽」。

外籍遊客爬玉山驚見台灣黑熊 玉管處回應了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9日公告,指近日遊客在塔塔加遊憩區目擊1隻台灣黑熊出沒,黑熊看到人鑽入箭竹林。提醒民眾在「玉山有熊國」健行時,盡量結伴同行,若與黑熊不期而遇,保持冷靜並安靜離開,廚餘及垃圾帶下山,避免吸引黑熊靠近步道、山屋,增加人熊衝突風險。玉管處表示,塔塔加遊憩區過去曾有台灣黑熊出沒的紀錄,近日外籍遊客前往塔塔加遊憩區麟趾山、鹿林山一帶登山健行,中午左右目擊50公尺遠的邊坡有1隻台灣黑熊,立即拍下影像,而黑熊看到人類先遲疑一下,隨即鑽進箭竹林消聲匿跡,事後持照片通報。遊客在塔塔加目擊台灣黑熊出沒,玉管處提醒在「玉山有熊國」健行時,盡量結伴同行。(圖/玉山國家公園提供)玉管處說,玉山國家公園是台灣黑熊核心族群的重要棲地,園區黑熊活動頻繁,甚至有外擴到園區外活動跡象,民眾在「玉山有熊國」健行時,盡量結伴同行,若與黑熊不期而遇,保持冷靜並安靜離開;由於黑熊是雜食性動物,易受到人類食物、廚餘吸引,提醒山友收妥食物,將垃圾、廚餘帶下山,避免黑熊在人類活動頻繁區域,如步道、山屋邊覓食。

科學家錯估了全球暖化時間線?最新研究表明:升溫2°C「提早20年」到來
一群科學家預測,地球目前正在經歷全球暖化的破壞性影響,這比先前預期的還要早約20年。這項名為「300年的珊瑚骨骼溫度計顯示全球暖化已超過1.5°C」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在之前的分析中可能錯誤計算了全球暖化的時間線。據英國媒體UNILAD的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將全球暖化解釋為:「自工業化前時期(1850年至1900年間)以來,由於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地球大氣中吸熱的溫室氣體水平增加,從而觀察到的地球表面長期加熱現象。」NASA續稱,「這個術語與『氣候變遷』不可互換。自工業化前時期以來,人類活動估計已使地球的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約1°C,這個數字目前每十年增加超過0.2°C。目前的暖化趨勢明確是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的結果,並且以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如今上述新研究的作者——澳洲科學家Malcolm T. McCulloch及Julie A. Trotter、美國印第安納州科學家Amos Winter、波多黎各科學家Clark E. Sherman,聲稱全球平均暖化已經達到1.7°C,顯然遠超2015年,全球195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的共識,也就是承諾透過將升溫保持在1.5°C的閾值內來應對氣候變遷。他們的研究於2月5日發表,使用了過去300年的海洋溫度記錄,這些記錄保存在珊瑚的結構中,顯示工業時代的暖化實際上始於1860年代左右——比之前的海面溫度記錄顯示的要早80多年。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方法將這些記錄與現代海面溫度數據相匹配。他們發現,從1700年到1860年代初,溫度幾乎保持不變,然後開始上升。到20世紀後期,陸地溫度的上升速度約為海洋溫度的2倍。根據這篇論文,這種更早開始的暖化和更快的陸地暖化現象意味著,到2020年,全球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7°C,比之前氣候報告預測的1.2°C還要高出0.5°C。與此同時,他們還推論,地球可能在2020年代末達到升溫2°C的全球暖化,比預期早了近20年。

桃園野生動物「窗殺」激增 救傷地圖首度公開
桃園市野鳥學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去年共救治2100隻野生動物,較前年增加近200隻,尤其「窗殺」案件激增,玻璃建築已成野生動物的隱形殺手,學會也首度公開「救傷地圖」,揭露人為衝突熱點區域,希望幫助公部門制定保育對策,減少不必要的傷亡。紅尾熱帶鳥檢傷。(圖/野動診所)落巢的一窩領角鴞。(圖/野動診所)去年桃園市救治的2100隻野生動物,仍以鳥類1827隻為救援大宗,哺乳類193隻,爬蟲類及其他動物80隻,救治後的野放率維持36%。獸醫師郭昱德指出,動物入院狀況與季節變化高度相關,尤其集中在5至7月的繁殖季節,11月因颱風來襲,救傷數量也明顯增加。醫師幫領角鴞清理傷口。(圖/野動診所)郭昱德說,隨著愈來愈多臨近綠地的建築使用大片玻璃帷幕,「撞窗」案從2023年的3.9%激增至去年的6.05%,成野生動物傷亡的一大隱形殺手。他解釋,鳥類飛行速度快,當玻璃反射周遭景物或透視性太強時,往往難察覺障礙物而撞窗,許多當場死亡,有的就算撿回一命,也因神經受損無法恢復,最終只能人道處理,呼籲大面積玻璃帷幕的建築物應採取「友善野生動物設計」,如加裝垂墜物、使用點陣貼紙或採霧面、抗反射玻璃,降低鏡像反射。桃園市野鳥學會也首次公開「2024年野動診所救傷地圖」,學會理事長劉義仁表示,地圖詳細標示2024年野生動物救傷的時間、地點與受傷原因,讓大眾更清楚了解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希望透過統計各案例的分布熱點,找出與地區環境相關的衝突因素,幫助相關單位制定保育對策,並提醒民眾關注日常生活中可能對野生動物構成的威脅,讓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救傷地圖QR code。(圖/野動診所)

可以同步生活在陸地與水中的新品種老鼠 秘魯發現27種全新物種
秘魯西北部阿爾托馬約(Alto Mayo)地區近期成為科學界矚目的焦點。一支由「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主導的探險隊從2022年起便在當地進行調查。後續在調查約190萬英畝的森林與農業區域後,意外發現27個全新物種,包括擁有奇特頭部的「腦袋腫脹魚」和一種可以同時在水陸兩棲、腳上長有蹼足的老鼠。根據《CNN》報導指出,研究團隊調查記錄的2000個物種中,其中有4種哺乳動物、8種魚類、3種兩棲動物及10種蝴蝶被認定為新物種。據了解,這些物種雖生活在人類活動深刻影響的環境中,但此前從未經過正式命名。其中一種半水生老鼠因其蹼狀腳趾而備受關注,但這種老鼠僅出現在一片受農業威脅的沼澤森林中,也因為這種水生老鼠的出現,該片沼澤森林成為優先保護地區。另一個引起關注的新物種是「腦袋腫脹魚」。該款魚類以其巨大的腫塊狀頭部,目前科學家對這部位的用途仍不甚了解。負責此次調查的拉森(Trond Larsen)推測,這個腫塊可能與魚類覓食行為有關。拉森也提到,這種獨特的特徵,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而研究人員的報告也指出,當地有49個物種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面臨滅絕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森林砍伐與農業擴張是當前最大的威脅,呼籲進一步採取行動保護當地生態。調查團隊強調,這些新發現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也為制定保護策略提供了必要的科學基礎。研究人員希望,透過與原住民社區的合作,能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尋求平衡發展的解決方案。

全球44%河流下游水量「35年來都在下降」 科學家示警:飲用水將大幅減少
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項最新研究表明,遍布世界各地的近300萬條河流的下游有近一半 (44%)的水量,過去35年裡都在逐年下降,科學家示警,這可能對飲用水供應及洪災風險等各個面向,造成巨大影響。科學家結合衛星資料和電腦建模,繪製了過去35年裡全球河流的每日河流流量圖,他們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下游河流中近一半(44%)的水量正在逐年下降。例如非洲第二大河流及世界上最深河流「剛果河」、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的「長江」,以及南美洲的「拉布拉他河」等河流的水量都大幅下降。然而,大多數位於山區的上游河流,情況卻有所不同,17%的河流顯示其流量正在增加。儘管研究沒有深入探討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但研究的主要作者、辛辛那提大學水文學教授Dongmei Feng表示,明顯的驅動因素是人類活動和化石燃料開採及使用所引發的氣候危機,這些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全球各地的降雨模式並加速融雪。研究的合著者、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Colin Gleason也表示,先前的研究往往只關注最大河流的水流,並且得出的結果僅限於特定時間點的特定地點。如今這項最新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使他們能夠「同時觀察所有地方」,雖然這可能還無法像其他研究那樣,提供局部河流的流量精確度,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河流流量圖。」報告指出,下游河流水量的大幅減少,意味著可供人們飲用、澆灌農作物和維持牲畜的淡水正在減少。水流較慢也代表河流移動導致泥土和小岩石組成沉積物的現象正在變小,這將對下游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沉積物對於形成河流三角洲至關重要,而三角洲則為陸地提供了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天然保護。與此同時,上游河流水量的增加,則是因為全球暖化導致許多山區加速融雪。更快的水流雖然可以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例如為魚類提供營養並幫助它們遷徙。但上游水量的增加也會帶來問題,因為更快的水流可能會對喜馬拉雅山等地區的水力發電計劃「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更多的沉積物會被輸送到下游,這可能會堵塞基礎設施。此外,它還可能加劇洪水災害,研究顯示,35年來上游小河流的洪災數量增加了42%。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教授Hannah Cloke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她表示,一些最致命的洪水並不一定發生在人們想像的下游大河流上,「相反,它們與上游甚至經常乾涸的河流相連,這些河流會突然充滿大量的水,並威脅人類、動物及建築物。」她也表補充,下一步是搞清楚這些河流流量之所以變化如此之快的確切原因了,這樣人類才能找出應對解方。

綠鬣蜥之亂蔓延...民眾再喊吃「三杯恐龍肉」 專家警告:小心寄生蟲
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Iguana iguana)泛濫問題,農業部粗估,全台野外綠鬣蜥數量已達20萬隻,並在10個縣市建立了穩定的族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綠鬣蜥大軍正逐漸向北蔓延的趨勢。對此,有民眾喊出「吃綠鬣蜥救生態」,還有網友翻出昔日不少網紅們拍攝「三杯恐龍肉」料理的影片,掀起討論話題。不過專家指出,綠鬣蜥恐有寄生蟲、重金屬汙染等問題,並不建議貿然食用。由於綠鬣蜥野外族群擴張迅速,農業部林業署已於2020年被公告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禁止輸出入及飼養、繁殖及買賣,也要求地方政府追蹤飼養情形,呼籲民眾勿私養繁殖,以免觸法。在2020年綠鬣蜥危害浮現之初,就曾有網紅搭上話題,拍攝影片從野外獵捕綠鬣蜥,到把牠們運進廚房做成鹽酥、三杯料理。如今網路上還能找到昔日的教學影片教授如何烹飪。然而,不少專家學者都不建議食用綠鬣蜥肉做的料理。過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就曾表示,綠鬣蜥在原產地確實有被當成食材,但由於綠鬣蜥在原產地多棲息於溪、湖等水域,水質較乾淨,但到了美國及波多黎各等被入侵國,曾有人嘗試要賣到超市及外銷,食品檢驗都沒過。陳添喜還指出,綠鬣蜥在台灣多棲息在水溝或排水系統,這些地方的水多為畜牧或工廠廢水,因此綠鬣蜥可能會有寄生蟲及工廠廢水污染的疑慮,並不建議吃。中研院生態研究人員李宗宸同樣不建議名種貿然食用,他指出問題不僅是食安疑慮、食安法規的問題,也因為目前綠鬣蜥族群擴張,主因就是被人類活動驚擾,導致族群遷移,越跑越遠也越廣;倘若貿然一旦開放民眾自行捕捉食用,恐怕會衍生更多生態問題。林業署則表示,綠鬣蜥的原產地中南美洲,確實有食用綠鬣蜥的習慣,或作為動物飼料之用,雖然我國目前沒有任何法令規定或禁止民眾自行食用綠鬣蜥,但仍需注意避免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台北市立動物園迎新夥伴!侏儒河馬Thabo抵台 埋頭狂飲可愛畫面曝
台北市立動物園與「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及「美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ZA)」跨區域合作,於今年由新加坡動物園Mandai Wildlife Group調度一隻雄性侏儒河馬Thabo來台。Thabo於昨(19日)順利抵達台北市立動物園,已在新環境中安頓好,將為期1個月的檢疫期,之後再移至新居,視適應狀況後擇期與大家見面。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雄性侏儒河馬「Thabo」今年2歲又1個月大,Thabo名字在南非恩古尼語中意指「開心」與「愉悅」,是個充滿祝福的名字,期待年輕的侏儒河馬為保育工作帶來希望與正能量;侏儒河馬(Hexaprotodon liberiensis)是原本分布於西非的瀕危物種,目前野外數量正在快速減少中,主要面臨危機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以及人類活動干擾等威脅。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儘管牠們的體型相對較小,但卻是十分難以察覺的物種,野外數量的減少也讓牠們成為保育工作中的優先物種之一;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侏儒河馬目前被列為「極危」亟需保育物種,在野外僅有少數區域的族群能夠倖存。台北市立動物園提到,目前動物園園非洲動物區有2母1公的侏儒河馬,其餘家族分族群居住在壽山動物園、台東池上牧野、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及旅居美國微風灣動物園Gulf Breeze Zoo。為了強化侏儒河馬的域外保育工作,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與全球多個動物園跨區域物種協調與管理計畫,透過合作來確保這些珍稀物種能夠在專業的照養與管理下持續繁衍與生存,強化動物園保存物種基因的多樣性。參與此項計畫也反映台北市立動物園對全球物種保育的承諾,並藉此合作成為物種保育、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做出貢獻,期待Thabo在新家園中茁壯成長,為未來的侏儒河馬保育工作注入活力與希望。

喜馬拉雅山發現新蛇種! 專家命名「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原因曝光
西喜馬拉雅地區近日發現一種全新的蛇類物種,雖然這款新蛇種的基因與已知蛇類有相似之處,卻屬於完全不同的物種。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將這款新蛇種命名為「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之蛇」(學名:Anguiculus dicaprioi),原因是為了表彰李奧對環境保護付出的心力。根據《紐約郵報》引述在10月21日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最初是在2020年發現這款全新蛇類物種,目前為止僅在尼泊爾和印度喜馬偕爾邦地區目擊,科學家分析該蛇的DNA後,發現雖然具有其他蛇類特徵,但卻是一個全新物種。這種新蛇體型細小,僅有22英吋,約56公分長,頭部短,鼻孔大,牙齒眾多,還有圓頂狀的鼻部,在頸部略顯一圈淡灰色的領圈。專家表示,當時是在在泥濘的山地上發現這款蛇,直到被捕捉才動了一下,完全沒有試圖咬人。專家認為,這種蛇可以在海拔高達6100英尺,約1859公尺的地方生存。至於為何以好萊塢男星的名字命名,專家表示,這是因為「狄卡皮歐身為美國演員、電影製片和環保人士,一直積極參與提高全球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意識」。據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2016年接受《People》雜誌訪問時表示,由於從小就接觸環保主義,「年輕時,我對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物種感到非常難過,所以這讓我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投入環境議題」。李奧納多在1998年成立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基金會(Leonardo DiCaprio Foundation),支持全球35個創新的保育計畫,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和關鍵物種。全球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區近日發現全新蛇種,以好萊塢男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命名。(圖/翻攝自X)

海保署攜手遠見天下文化 世界候鳥日前夕推出《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 澎湖青螺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攜手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推出以保育類「小燕鷗」為主角的新繪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在世界候鳥日前夕(11日)於高雄港港史館舉行新書暨動畫發表會,開場由大伙房書院帶來小燕鷗保育行動劇,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總經理何瑋、繪本作者王文華、審校臺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崇航博士及港務公司高雄港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小朋友,共同攜手倡議海鳥保育行動。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及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同時透過影片,與在蘭嶼的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候鳥棲地,讓臺灣永遠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並致贈小朋友小燕鷗布偶。有興趣的民眾可至政府出版品展售通路(「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及「國家網路書店」)購買,或至海保署官方網站(https://www.oca.gov.tw/海洋保育教育>海洋保育教案)閱覽。《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封面(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表示,臺灣是許多候鳥及遷徙物種的中繼站,有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以及書中黃嘴黑帽的小燕鷗等7種保育類燕鷗在臺灣繁殖,每年季節悄然變換時,候鳥們便開始漫長的遷徙旅程,在這裡避暑、過冬、繁衍下一代;繪本故事引導我們跟著小鷗與小燕幫下一代找尋適合的居所、覓食、度過風雨,再一起透過守護行動讓可愛的燕鷗寶寶小黑、小圓順利成長,到離巢遠去,澎湖青螺棲地保育有成,志工們等待小燕鷗們再次回來,這裡就像是牠們的第二個家。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與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補充,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並關心這些遠道而來的海洋嬌客—小燕鷗,特別邀請金鼎獎作家王文華創作《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透過故事與插畫展現守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海保署一貫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育政策與行動,此次推出第四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同時出版動畫與教案,期盼孩子們能從繪本小燕鷗的眼中,思考我們對待環境的方式,學會愛護環境,守護小燕鷗的棲息地,呼籲社會各界將保護海洋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共同實現海洋保育的目標。大伙房書院小燕鷗保育行動劇(圖/海保署提供)。海保署指出,臺灣每年迎接無數遷徙物種,其中,小燕鷗是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每年4至8月,這些小巧的海鳥從南半球飛抵臺灣沿岸,在河口與沙灘築巢繁殖。然而,牠們的繁殖過程充滿挑戰,不僅要面對天敵與氣候變遷,還要應對流浪犬貓入侵、車輛輾壓及人類活動的破壞,這些威脅大大影響了小燕鷗的繁殖成功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也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這裡,真的不一樣了!》透過中文、英文雙語編譯,希望藉由繪本推廣,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繪本中找到屬於自己對海洋的那份感動及愛護海洋的心,讓關心海洋的行動全齡化、國際化。海保署進一步說明,今日發表會上,參與貴賓共同呼籲大眾「守護燕鷗、珍惜海洋」,遵守「四不一要」原則,首次公開《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內容,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書局通路購買,繪本教案刊登於海保署官網,動畫也公開在海保署Youtube。此外,今年10至11月也將在北、中、南及澎湖舉辦海洋保育繪本工作坊,歡迎親子家庭報名參加,活動報名資訊後續將公布於海保署及未來Family Facebook官方社群平台,敬請期待。

全球平均氣溫再飆高!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7/21創人類歷史上「最熱一天」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綜合《路透社》、《CNN》等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周二(23日)公布監測數據,指7月21日的全球平均氣溫達攝氏17.09度,相較去年7月的攝氏17.08度,高出0.01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 Buontempo)坦言,近期的這些監測數據記錄確實令人感到震驚,「人類正處在未知的地球領域中,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事實上,這已經是全球平均氣溫連續第二年打破氣候記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是促使溫室氣體排放加劇,推動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因,全球氣溫將持續突破至驚人的新高記錄,2024年恐將超越2023年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影,今年上半年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及墨西哥等地遭到酷暑肆虐,希臘及加拿大也被野火侵襲,肯亞、中國、巴西、法國則降下致災性暴雨,引起大規模洪患發生,人類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極限一再受到考驗。

沙塵暴肆虐全球 引發環境健康人類雙重危機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的《浮塵公報》顯示,2023年沙塵暴活動高於長期平均。公報指出,人類活動加劇沙塵暴對環境、經濟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而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不善則讓問題日益嚴重。報告指出,每年約有20億噸沙塵進入大氣層,足以讓數千公里外的天空變暗、空氣品質下降,並同時影響經濟、生態系統、天氣和氣候。沙塵雖屬於自然現象,但發展至當今的程度,仍有相當比率必須歸咎於人類活動。溫度升高、乾旱及蒸發量增加都會導致土壤濕度降低,再加上土地管理不善,兩項因素共同導致沙塵增加。公報指出,因為全球多處主要沙塵來源地的排放量減少,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浮塵濃度略低於2022年。中亞西部、中國中北部、蒙古南部的年均地表浮塵量濃度則略高於2022年。沙塵會被氣流從來源地被輸送到數百、甚至數千公里以外的地區。最容易受到長距離浮塵輸送影響的地區是西非與加勒比海之間的熱帶大西洋北部、南美洲、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和中國中東部。2023年,來自非洲的沙塵橫跨影響部分加勒比海地區,而來自戈壁沙漠的沙塵也不停進入渤海和黃海。東亞地區在2023年3月至5月期間受到13次強烈沙塵影響。最大規模的一次甚至讓北京的能見度下降到500公尺以下,嚴重干擾交通和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沙塵對於海洋漁業與生態系卻有正面影響。公報指出,沉降於大西洋水域的沙塵,提供有利於浮游植物生長的鐵、磷和微量元素,由此產生的新有機物在食物鏈中從小魚轉移到大型捕食動物,有利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有史以來最熱!今年5月氣溫創同期新高 全球連續12個月創高溫紀錄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日前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分享了最新數據,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並且全球平均溫度已連續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賈新興在臉書貼出數據,指出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引用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數據表示,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全球平均表面空氣溫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65°C,這代表著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根據C3S的數據,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2°C,這也是自2023年7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達到或超過1.5°C。整體而言,過去一年(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5°C,比1850-1900年的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1.63°C。此外,世界氣象組織與英國氣象局也發布了新的氣候預測報告,表示未來五年中至少會有一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C3S主任表示,這12個月的紀錄令人震驚,但並不意外,縱使這段連續高溫的紀錄最終會中斷,但氣候變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也再次強調,現在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並呼籲全球動員、行動並實現氣候行動改革。事實上,先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在臉書上提到,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不僅在全球陸地和海洋,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經歷了極端高溫,今年1月至5月的全球溫度也同樣創下新高紀錄。

唯一在草叢中築巢的貓頭鷹!瀕危「蘋果鳥」南台灣有158對 台南曾文溪、鹽水溪為重要棲地
草鴞因臉圓如蘋果又獲喻「蘋果鳥」,是臺灣的12種貓頭鷹當中唯一在地面草叢中築巢的物種,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林業署嘉義分署監測發現台南市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山游為草鴞分布重要區域。因國內缺乏草鴞科學調查紀錄,嘉義分署已善保存相關影音數據,作為推動保育草鴞的珍貴依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草鴞有張呆萌可愛的蘋果臉。(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為建立更多草鴞基礎資訊,研究團隊經常使用棲架及自動相機調查草鴞的生活行為。(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林業署嘉義分署指出,草鴞分布於亞、澳洲,在台灣屬於稀有留鳥,多半棲息於地面,白天隱藏於高草叢底部的空間休息,會在草叢底部鑽出一條條的隧道,可作為獵食、進出或緊急逃生之用。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的生活範圍與人類活動的重疊性高,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方偉宏於《臺灣受脅鳥種圖鑑》裡提到全台數量少於100隻。嘉義分署指出,2021年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利用草鴞分布預測模型,於臺灣南部四縣市進行系統性調查,估算臺灣南部地區有158對草鴞。河灘地上一整片的草原及周邊鑲嵌的農田是草鴞喜愛使用的棲地。(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生存正面臨五大威脅,包含棲地持續喪失、鼠藥毒害、非刻意獵捕、研究不足、社會支持不足等,嘉義分署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針對各項威脅訂定短中長程的改善方針,盤點掌握草鴞棲地,而臺南地區的河川流域以及丘陵地大面積草生地即是實施的重點區域之一。嘉義分署監測發現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上游為草鴞分布的重要區域,監測團隊並於已知草鴞重要棲地架設棲架及錄音機監測草鴞活動共8組,每一處均記錄到草鴞活動,但部分僅由錄音機記錄到,由於國內極度缺乏草鴞科學調查資料,嘉義分署珍貴保留這些紀錄,作為持續推動保育草鴞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