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費
」 陶晶瑩 辣杯杯 李李仁手握證據喊「不要逼我」 陶晶瑩:只是不想往死裡打
明星夫妻檔陶晶瑩、李李仁2021年進軍餐飲業,創立麻辣燙品牌「辣杯杯」,如今卻捲入經營權糾紛,並遭供貨商指控積欠貨款等,被新北地院判賠315萬元。劉姓合夥人1日再發4點聲明,要陶晶瑩別再混淆視聽。而陶晶瑩面對網友詢問回應,「我只是不想往死裡打。」劉姓合夥人聲明表示,大家應該相信「藝人直播,淚流滿面」,還是「法院判決,事證明確」,藝人不應該因為擁有媒體話語權僅陳述部分,而無視商業道理和法律公理;陶晶瑩對商業邏輯的謬誤導致雙方對簿公堂,經法院一年多的審理,已有判決,李李仁控告他背信、圖利等罪名,台北地檢署於112年6月12日已做成「不起訴處分」,並認定本人並沒有背信、圖利的犯行。聲明指出,3項休閒食品皆是由他原公司開發、設計、管理代工供應商的獨家商品,並非市場現成商品平轉銷售予辣杯杯,且經陶晶瑩、李李仁及藍均齊等股東們試吃同意,除應給付給代工廠之代工費用外(原公司早已結清代工費217萬餘元),原公司收取合理之研發、管銷等費用,此為正常商業和法律認知,此費用之合理性也為法院所肯定。劉男說,「我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被法律驗證,法院已明確判決返還不當受領的利益,不希望再浪費社會資源,請自重,不要再混淆視聽。」有網友在陶晶瑩的貼文下方貼出劉男的聲明詢問,「誰說的是真的。」陶晶瑩回,「很多受害者來找我,還有很多證據,我只是不想往死裡打,不要逼我。」網友認為,「妳應該要往死裡打才對,因為他們也是翻臉不認人啊。」對此陶晶瑩說,「好。」
「辣杯杯」陷風波!陶晶瑩直播哽咽 合夥人4點聲明反擊
明星夫妻檔陶晶瑩、李李仁2021年進軍餐飲業,創立麻辣燙品牌「辣杯杯」,如今卻捲入經營權糾紛,並遭供貨商指控積欠貨款等,被新北地院判賠315萬元。對此,陶晶瑩日前在直播中數度哽咽。劉姓合夥人昨(1日)再發4點聲明,「兩人行為與說話如此肆無忌憚,真的令我大開眼界。」劉姓合夥人聲明表示,大家應該相信「藝人直播,淚流滿面」,還是「法院判決,事證明確」,藝人不應該因為擁有媒體話語權僅陳述部分,而無視商業道理和法律公理;陶晶瑩對商業邏輯的謬誤導致雙方對簿公堂,經法院一年多的審理,已有判決,李李仁控告他背信、圖利等罪名,台北地檢署於112年6月12日已做成「不起訴處分」,並認定本人並沒有背信、圖利的犯行。劉姓合夥人發4點聲明。(圖/翻攝自劉姓合夥人臉書)聲明指出,3項休閒食品皆是由他原公司開發、設計、管理代工供應商的獨家商品,並非市場現成商品平轉銷售予辣杯杯,且經陶晶瑩、李李仁及藍均齊等股東們試吃同意,除應給付給代工廠之代工費用外(原公司早已結清代工費217萬餘元),原公司收取合理之研發、管銷等費用,此為正常商業和法律認知,此費用之合理性也為法院所肯定。劉男提到,起初合夥陶晶瑩、李李仁、藍均齊,大家也知道,藍為陶晶瑩之友人,形式上各持20%股份,但實際上可以視為陶晶瑩佔60%,他們夫妻倆為40%,而三董一監的董事會席次,陶2席、他1席;但在麻辣點心大賣,辣杯杯公司進帳甚豐的當下,陶晶瑩等先自行指定時間要他退股離開,「我無意願便透過持股優勢將我拉下董事長位子,在我已非董事長職位並交出公司印鑑後,又不斷要求我私人用印進行放款,試想我既已不是董事長,用印豈不是偽造文書?」劉男說,「我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被法律驗證,法院已明確判決返還不當受領的利益,不希望再浪費社會資源,請自重,不要再混淆視聽。」
陶晶瑩淚訴「被朋友賺一手」 合夥人發聲明反擊:法院認定與事實不符
藝人陶晶瑩、李李仁於2021年進軍餐飲品牌,成立麻辣燙連鎖品牌「辣杯杯」,如今卻捲入經營權糾紛中,並被新北地方法院判賠315萬元。而陶晶瑩與李李仁於22日在FB開直播還原過程,更點名合夥人有背信、涉嫌掏空公司、從中賺一手等行為。為此,合夥人劉吉仁也發布聲明反擊。在聲明稿的全文中,劉吉仁表示,陶晶瑩在直播中所陳述之內容與事實有明顯出入,相關刑事及民事案件業經地檢署及法院調查和審理,已有不起訴處分書及判決。劉吉仁在聲明中強調,自己本有經營以食品研發銷售為業之公司,當年與陶晶瑩,李李仁為朋友,另共同出資成立辣杯杯公司。此次引發爭議的零食,原為原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及資金研發後,經陶晶瑩,李李仁及藍均齊等股東們試吃同意,方才將配方委由代工廠生產。除應給付給代工廠之代工費用外,原公司收取合理之研發等費用實係天經地義,倘若本人動用原公司的資源,用以無償協助辣杯杯公司獲利,豈非係本人對原公司涉犯圖利或背信等罪責?這是簡單的商業與法律邏輯,卻一再遭陶小姐曲解,深感遺憾。除此之外,李李仁曾於111年間對劉吉仁提出之背信、詐欺得利等罪之刑事告發,並由台北地檢署於112年6月12日做成不起訴處分,陶小姐於直播中所述「刑事案件尚在進行中」云云,實有混淆大眾視聽之嫌。劉吉仁也提到,自己運用時間、Knowhow 或介紹相關廠商,均以身為辣杯杯股東的責任與義務進行,其間為了協助從零開始的辣杯杯,不論是會議,產品口味研發,人員協助等均由原公司盡力承擔,當時本人對原公司的股東也進行過溝通,這些商業細節,我想陶小姐過往並不熟悉。合資經營事業原本就是互相幫忙,身為藝人名人對事業一定有所加持,但任何0到1的工作也並不容易,相信陶小姐當時會選擇與我合作,也是我們有相關的產業經驗,很遺憾最終需與陶小姐對簿公堂。劉吉仁也指控陶晶瑩,除了貨款不給付予本人原公司外,更確曾要求劉吉仁無償轉讓辣杯杯股權予自己,相關物證俱在,陶小姐竟在直播中否認之,其作為實令人深感疑惑。至於與本爭議有關零食,陶小姐在直播中提及其無意願以之獲利,然而,本事實經法院審理,確認其銷售部分零食之所得約為新台幣469萬9823元,剩餘之部分其方捐出予其他單位。而在爭議的進貨始末中,劉吉仁也解釋,110年12月9日、12月16日、12月21日,會議中均有相關產品的簡報內容,其中資訊討論包括商品的市場售價,包裝克數與毛利結構等等,根據辣杯杯公司的需求在110年12月23日生產三款休閒食品各1萬包,並於111年1月17日交貨予辣杯杯公司。由於銷售成績不錯,辣杯杯公司於111年3月份再次下單三款休閒食品各1萬包,並於111 年3月30日到貨。劉吉仁強調,此三項休閒食品並非是辣杯杯公司研發的產品,明確為我原本公司研發,設計,管理供應 商,(均有包括研發紀錄等相關證明)。劉吉仁也在文末呼籲,自己個人對於藝人、名人的合作也屬生疏,更想起老人言,朋友容易股東難,希望陶小姐能循判決解決,不要再無謂的浪費社會資源。 吉品養生總經理劉吉仁發布個人聲明。(圖/翻攝自網路)
陶晶瑩辣杯杯爆欠款!李李仁控「被朋友賺一手」 合夥人5聲明反擊
明星夫妻檔陶晶瑩、李李仁2021年進軍餐飲業,創立麻辣燙品牌「辣杯杯」,如今卻捲入經營權糾紛,並遭供貨商指控積欠貨款等,被新北地院判賠315萬元。李李仁今(22日)晚間在臉書還原始末,反控劉姓合夥人背信、涉嫌掏空公司等,痛批「原來跟朋友做生意要被先賺一手!」對此,合夥人發出聲明回應。劉姓合夥人聲明全文如下:就本人與陶晶瑩小姐共同出資經營辣杯杯公司衍生之糾紛,陶小姐於1月22日中午直播時所述與事實多有出入。相關刑事及民事案件業經地檢署及法院調查和審理,已有不起訴處分書及判決書,在此提出說明:1. 本人本有經營以食品研發銷售為業之公司,當年與陶晶瑩,李李仁為朋友,另共同出資成立辣杯杯公司。此次引發爭議的零食,係原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及資金研發後,經陶晶瑩,李李仁及藍均齊等股東們試吃同意,方才將配方委由代工廠生產。除應給付給代工廠之代工費用外,原公司收取合理之研發及材料費用實係天經地義,倘若本人動用原公司的資源,用以無償協助辣杯杯公司獲利,豈非係本人對原公司涉犯圖利或背信等罪責?這是簡單的商業與法律邏輯,卻一再遭陶小姐曲解,深感遺憾。以下提供相關爭議的進貨始末110年12月9日,12月16日,12月21日,會議中均有相關產品的簡報內容,其中資訊討論包括商品的市場售價,包裝克數與毛利結構等等,根據辣杯杯公司的需求在110年12月23日生產三款休閒食品各1萬包,並於111年 1 月 17 日交貨予辣杯杯公司。由於銷售成績不錯,辣杯杯公司於111年3月份再次下單三款休間食品各1萬包,並於111年3月30日到貨。此三項休閒食品並非是辣杯杯公司研發的產品計劃,明確為我原本公司開發,設計,管理供應商,(均有包括研發紀錄等相關證明)。至於與本爭議有關零食,陶小姐在直播中提及其無意願以之獲利,然而,本事實經法院審理,確認其銷售部分零食之所得約為新台幣469萬9,823元。2. 李李仁曾於112年間對本人提出之背信、詐欺得利等罪之刑事告發,並由台北地檢署於112年6月12日做成不起訴處分,陶小姐於直播中所述「刑事案件尚在進行中」云云,實有混淆大眾視聽之嫌。3. 至於陶小姐「一口吞」之範圍,除了貨款不給付予本人原公司外,更確曾要求本人無償轉讓辣杯杯股權予陶小姐,相關物證(由對方發出的存證信等)俱在,陶小姐竟敢在在直播中否認之,其作為實令人不敢苟同。4. 身為辣杯杯股東,本人運用時間、Knowhow或介紹相關廠商,均以身為辣杯杯股東的責任與義務進行,其間為了協助從零開始的辣杯杯,不論是會議,產品口味研發,人員協助等均由原公司盡力承擔,當時本人對原公司的股東也進行過溝通,表達與陶一行人的合夥若能培養出好的合作夥伴及通路,也對原公司有所助力,這些商業細節,我想陶小姐過往並不熟悉。合資經營事業原本就是互相幫忙,身為藝人名人對事業一定有所加持,但任何0到1的工作也並不容易,相信陶小姐當時會選擇與我合作,也是我們有相關的產業經驗,很遺憾最終需與陶小姐對簿公堂。5. 個人對於與名人的合作也屬生疏,此次事件更想起老人言「朋友容易合夥難」,希望陶小姐能循法院判決解決爭端,不要再無謂浪費社會資源。
元大證東元委託書大戰拿上億!律師4點質疑 相當「每天花60萬出動大軍做事」
東元「長子的逆襲」黃育仁派,其提名公司菱光與東友科技竟砸了上億元委託元大證,處理東元委託書徵求案,一份委託書高達515元,遠高於同業。有律師提出4點分析,業者可能派出一支大軍,否則對照此價格「顯不相當市場行情之虞」。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有小股東向金管會檢舉,黃育仁擔任董事長的東友和菱光科技,去年就和元大證簽約,負責處理股東會徵求事務,若有選舉議案時支付4000萬元,今年4月新增協議,以每張515元價格收取東元委託書,並另外支付元大證2000萬元的特別處理費,總計菱光、東友支付最少1億元給元大證打今年東元經營權之爭。大成台灣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律師王政凱,對於菱光、東友花費上億元爭取東元電機經營權,提出四點可供股東們質疑之處。(圖/王政凱律師提供)大成台灣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律師王政凱,擁有我國及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他對此事件,認為可從金管會頒布的《委託書徵求問答集》問題16、以及《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規則》第11條規定,徵求人支付予代為處理徵求事務者之對價應為「合理費用」。有關費用「顯不相當」這個部分,在實務上,以此案來說,徵求人(菱光、東友科技)支付給代為處理徵求事務的業者(元大證券)是代工費用,由於代為處理的業者必須要提供徵求事務的場所,也要有必要人力,以及負責郵電、廣告文宣等作業,本身有支出成本,因此才能收取「勞務費」。王政凱律師表示,分析此案可從四個角度來看,首先是據他了解這一類代為處理徵求委託書機構的行情,對沒有經營權爭議上市櫃公司簽約費約十多萬元,有經營權之爭的則約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而在據點較多的龍頭業者來說,價格略高達上千萬元。但以東元這一場董事會改選大戰來看,菱光科技委託元大證券的費用高達上億元,對菱光、東友科技的股東的權益來說,很明顯有遠高於市場行情價格的不相當之虞。菱光科技董事長黃育仁,為東元會長黃茂雄的長子,脫隊參加董事改選,引爆父子之爭震撼各界。(圖/報系資料照)其次,報導中提到的一筆2000萬的「特別處理費」,應屬於勞務費性質,對照東元公開徵求委託書從4月23日起至5月25日召開股東會前來計算的話,約一個月2000萬的費用來平均每日則達60萬元,「感覺元大證是出動了一支大軍來為菱光、東友處理徵求委託書的工作,才會每天要花上60萬元的勞務費」王政凱律師進一步分析說。再者,媒體報導說菱光有董事質疑公司與元大證的簽約費,未經董事會充分討論,王政凱律師認為董事應還要再了解「上億元的費用,菱光與東友科技是要如何分擔?才不會損及兩家公司各自的股東權益」。王政凱律師並強調最重要一點就是,就算該案與預算金額有通過董事會決議,從公司治理與董事長等決策者的職權中,是否有就「特別處理費」的細節執行過程中,給予詳細的說明,「光是看委託書一份定價高達515元,就覺得主管機關應會高度關切了解此案!」本刊記者也依此詢問元大證券,關於「特別處理費」的工作內容,公關回覆說「皆屬商業機密」,而無法得知細節。
緬甸政變台商慌4/滋事工人、台幹全住工業區 送禮、加薪求順利生產
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為了避免外資企業再度遭受攻擊,目前軍政府已對蘭達雅與雪碧達等6個工業區進行戒嚴。依緬甸台商總會估計,約2成台廠生產線處於停工狀態。「一下斷電一下斷網,大家仍死撐等待戰火平息。」緬甸台商無奈透露:「最怕銀行落井下石抽銀根!」「蘭達雅是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最大工業區,台商也最多,同時聚集很多沒身分證、來自鄉下的非法工人,他們沒錢租房,隨處搭茅草屋,甚至在水溝上搭房,生活水平不高,沒有路燈,以前晚上走在街上講電話,手機都會被搶,工廠停工這些貧民戶在沒收入的情況下,更容易趁亂滋事。」一名台商解釋。另一名台幹則說:「為求自保,有的(台商)乾脆送禮給附近派出所、軍人,請他們多『關照』。」蘭達雅工業區有不少沒身分證的移工與貧民戶,在三不管地帶的河道上搭建茅屋居住,生活水平不高,且容易滋事。(圖/台商提供)緬甸台商總會秘書長楊仲青說明:「停工有幾個原因,包括工業區狀態是否穩定、有沒有充足人力與進出口問題等。很多外來就業人口在政變後陸續離開仰光,或是區域危險性高,大家不願意出門,工廠就會選擇停工。」一名擁有近3000名員工的工廠台幹告訴本刊記者:「政變後,不少緬籍勞工請假要去參加抗議,3月14日流血衝突達到高峰,怕被波及,住宿舍的外地員工吵著要回鄉,一群人包車就走了,住在廠外的則是看情勢決定來不來上班。」工廠只好提高日薪,人力才陸續從200多人回流到約800人。擔心緬甸有更大規模的抗爭活動影響生產及進出貨,不少廠家已盡可能將後續訂單轉往其他國家生產。圖為某台廠先前正常生產狀態。(圖/台商提供)「物流有不定期關閉問題,因此大多數台商考量將訂單分散其他國家代工,若是外包,代工費高,幾乎是貼錢出貨,目前策略是著重手工的生產留在人力成本低的緬甸,其他考慮外包或乾脆不接單。」一位紡織業的台商表示。而目前緬甸場完全停工的寶成國際,旗下寶成工業發言人何明坤也表示,該公司目前緬甸廠區、設備及人員均安,訂單則視情況,轉由本公司在越南或印尼的廠區支援。(續)
聯手飲料杯廠商做假帳!2公司4年短報4億 清心董事長等6人遭起訴
國內知名連鎖手搖飲品牌「清新福全」爆出涉嫌替飲料杯廠商「大隆保利龍股份有限公司」製作假帳,4年來讓大隆公司詐得回收清除處理費超過3億元,而清心也在大隆幫忙下短報營利所得稅4000多萬元。高雄地檢署近日偵結,依詐欺、逃漏稅等罪嫌將包括清心董事長在內的6名被告起訴。雄檢指出,大隆公司生產製造之「發泡PS」(EPS)材質保利龍冷飲杯及「PP」材質冷飲杯,均屬廢棄物清理法列管應回收清除物品,身為責任業者,大隆公司本應據實申報營業量(即銷售量),據此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然因不堪負荷逐年調升之杯品回收處理費用,與其客戶清心福全股份有限公司就杯品重新議價未果後,被告莊姓大隆集團實際負責人、賴姓會計課長、莊姓登記負責人兼財務長,遂於民國105年1月前某日,與被告趙姓清心福全集團實際負責人、李姓財務部經理、戴姓副總經理共同謀議,由大隆公司以短報冷飲杯營業量之方式逃漏回收清除處理費,藉此降低其生產製造成本,並使清心福全公司得以低價持續採購杯品。105年1月至109年4月,大隆公司僅申報實際生產製造杯品營業量中不到 20%之營業量,其餘部分先以代工生產「非列管責任物」之「代工費」名義,虛開不實發票予同集團所屬3家公司,再由彼3家公司開立銷售銷貨發票予清心福全公司及其他業者;而因彼3家公司非屬應回收清除物品之責任業者,毋須提供查核帳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無從稽查而陷於錯誤,乃以大隆公司短報之營業量作為核算回收清除處理費之基準,大隆公司因此詐得短報回收清除處理費之不法利益高達3億5,555萬8,653元。此外,清心福全公司向大隆公司購入冷飲杯品後,會再轉售予旗下多達900餘家之加盟店,進出貨價格有別,買賣間尚有價差可圖。然清心福全公司無意就此轉售所得繳納稅捐,大隆公司遂就其銷售冷飲杯品之8成銷售額,以同集團所屬公司名義虛開與清心福全公司轉售價相同金額之發票,幫助隱匿清心福全公司先向大隆公司購入冷飲杯品,再轉售旗下加盟店之交易過程及銷售所得,以此「跳開發票」申報不實銷售額之詐術,4年多來幫助清心福全公司逃漏淨營業稅額及營利事業所得稅額計達4,764萬6,904元。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指揮調查局南部地區機動工作站偵辦後,業經偵查終結,檢察官認定相關公司負責人、副總經理、主辦會計等被告 6 人,涉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得利、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填製不實會計憑證、商業負責人為納稅義務人以詐術逃漏稅捐、幫助逃漏稅捐等罪嫌,於近日向法院提起公訴,並將在押之李姓被告移審法院。對此,清心福全發出聲明,強調本案是公司杯品(除紙杯外)之供應商有行為不當之情形,同時亦違反雙方約定,公司深感遺憾,日後將加強對各供應商之約束與管控;至於檢方所指逃漏稅部分,清心福全表示,公司已於偵查結束前主動向國稅局完成申報並補繳;另針對受該杯材廠商行為不當牽連而遭起訴,清心福全也會主動向法院說明、澄清事實,以便院方釐清法律責任歸屬。
【神秘鞋王1】庫克勒令製鞋「蘋果化」 傳鞋王宏福裁員3萬人
台灣製鞋業在全球共有3000家鞋廠,每3雙鞋就有1雙是台商製造,今年以來,製鞋業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品牌大廠砍單逾8成,製鞋業龍頭「寶成」日前也傳出放無薪假。此外,根據本刊掌握的獨家消息,鮮為人知的全球第二大鞋廠──宏福實業(宏福),驚傳要裁員3萬人。本刊記者多次聯繫宏福的在台部門,均無人回應。一名知情人士說,「鞋廠和品牌商都有明文協議不得對外發言,非常嚴格。」台灣製鞋業聞名全球,每3雙鞋就有1雙出自台商企業代工製造。(圖/翻攝自網書)一名製鞋業者透露,目前製鞋毛利僅約8%,「台灣鞋業現正面臨的頭號威脅,除了疫情,另一個不可說的祕密就是『NIKE生產蘋果化』,蘋果CEO庫克2016年升格為NIKE首席獨立董事後,近年曾在會議中拋出震撼彈,質疑『為何手機代工製造毛利率可壓到3%以下,鞋子代工製造卻有8%?』這無異成為製鞋業營運的一大挑戰。」庫克身兼蘋果CEO與NIKE首席獨立董事,一手掌握全球手機及運動鞋產業脈動。(圖/報系資料庫)「現在NIKE一堆高層來自微軟和蘋果,順勢把科技業的經營模式帶入製鞋業。不過,手機單一規格一次可量產1000萬支,而鞋子尺寸多,不同尺寸都要調校換模組,產業環境不同無法相比,因此業界還是會據理力爭,盡量維持毛利。」該製鞋業者解釋。受新冠肺炎影響,全球消費力大減,運動鞋品牌商砍單8成,製鞋龍頭寶成執行長蔡佩君因而拍板宣布放無薪假因應。製鞋業者感嘆,這1、2年製鞋業變化巨大,除了集體擔憂「NIKE生產蘋果化」,還有愈來愈多品牌商直接向供應商叫料,再到鞋廠生產,「在品牌商的嚴格監管下,成本完全透明,只剩代工費可賺,毫無拉高毛利的可能。」庫克擔任NIKE董事後,意圖將NIKE生產蘋果化,讓台灣鞋業「皮皮挫」,加上近期疫情衝擊,據傳「神祕鞋王」張聰淵領軍的宏福將大幅裁員因應。(圖/報系資料庫)
【國「慘」車4】福斯來台設廠之路 被太陽花斬斷
國產車近年最關鍵的翻身機會之一,就是加入ECFA。業界眾所周知,德國福斯汽車原廠高層曾三度來台談設廠,但不為人知的是,福斯原廠還拜會過當年的副總統吳敦義,裕隆汽車和福斯總代理太古汽車等高層也有參與。據了解,2010年福斯原廠第二度來訪後,隨即派員進駐101大樓的福斯總代理太古汽車辦公室,並前往三義拜訪裕隆;裕隆也曾率隊赴德國狼堡與福斯原廠開會。「這場合作案沒談成,回想起來有點可惜,當年連每輛3-4萬元的代工費都談好了。」一位已退休的裕隆高階主管惋惜地說。加入WTO後,台灣整車進口關稅由30%降至17.5%。(圖/報系資料庫)2013年,福斯原廠第三度來台,甚至連在高雄設廠的地點都選好了。知情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福斯汽車之所以積極來台,主要是看好台灣通過ECFA及加入TTP後,能成為連結大陸、串聯亞太甚至北美市場的中樞。後來台灣加入TT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現改為CPTPP)失敗,接著又逢太陽花學運導致『貨貿』擱置,福斯最終放棄。」隔年,福斯大中華區及東協營運總裁蘇偉銘蘇偉銘於「奧迪福斯」在台營運的記者會表示:「ECFA是福斯汽車在台國產化的重要基礎,目前政策面不足以支持福斯在台生產。」隨後又補了句:「我們的願望永遠不改。」福斯來台設廠的故事,就此畫上句點。太陽花學運導致「貨貿」擱置,讓國產車業者雪上加霜。(圖/報系資料庫)台灣需要外銷汽車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台灣國產車廠每年總產能約65萬輛,國內銷售最多不過30萬輛,產能利用率不到5成,如果不積極推展外銷,體質較弱的車廠勢必被淘汰。但以台灣6家車廠的連結度,無論關了哪一家,對整體產業都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