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
」 代耕 休耕 長生製茶廠 林和春公糧遲暮1/公糧收購價喊漲 在地批老農呷無只肥農會代耕隊
立法院朝野立委折衝下,明年度總預算終於交付委員會審查,三大杯葛爭議中禁伐補償和健保點值都獲得解答,行政院卻唯獨不願承諾提高「公糧保價」收購。農民私下透露,公糧保價是50年前政府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政策,近年來國人稻米食用量銳減,政府應該要鼓勵農民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精緻米食,一味肉桶式補助政策反而突兀,其中更暗藏不少眉角。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8日終於付委,賴政府對禁伐補償、健保點值案皆做了不小讓步,唯獨對「公糧加價購」仍持保留態度。(圖/黃威彬攝)據了解,台灣實施「公糧保價」收購制度始於1974年,當時因為國際爆發石油與糧食危機,政府便開始實施這項政策,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從此公糧收購價格就成了國內稻米市場價格交易的絕對指標。目前國內公糧收購價每公斤新台幣26元,在野黨立委認為務農成本年年上揚,但公糧自2011年至今未漲,主張每公斤公糧應漲價5 元,但農業部認為公糧漲價將誘發更多稻米生產,形同以政策誘導擴大耕地面積,與休耕政策背道而馳,雙方各執一詞。本刊記者12日走訪新竹縣竹北東海與芎林下山一帶水稻田,這裡在日治時代生產上繳天皇的「東海米」,也是當今竹科「璞玉計畫」基地。四代務農的「客家舞獅文化協會」理事長張健銨直言,現今的公糧收購政策對基層農民是很不實際,在農村裡的實況是老農耕不了田、年輕人不願耕田,農地大多廉價租給擁有割稻機、耕耘機的代耕者,這些俗稱「農耕隊」的代耕者與地方農會「緊密結合」,選擇「臺南11號」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米,每年第一穫每公頃9,000公斤收成不是問題,其中可撥交4,800公斤公糧,等於「插了秧就等著領補助」,除了土地使用大量化肥,也因銷路「基本盤」穩固,根本不需擔心市場競爭。關心農政已久的芎林鄉代表劉名揚指出,台灣的公糧收購分為「計畫收購」、「輔導收購」與「餘糧收購」三種,其中計畫收購價格最高,餘糧收購價格最低,約略等於民間市價。他舉例,以2024年第2期稻作來講,「計畫收購」每公頃上限約為1,500公斤,每公斤單價26元,略高於市場平均單價。劉名揚直言,這樣的價格對高產量「農耕隊」來說相當划算,穩定的銷路更可讓農耕隊不必擔心市場競爭。然而,對於追求品質的一般農民來說,就是種植品管和價格高的「越光米」或「牛奶皇后」等品種,他們其實無法受惠到公糧收購價,建議農業部不如把錢來協助技術革新,遠比肉桶式撒錢好。張健銨回顧,過去「戒嚴」時代,工業和商業活動不發達,國家收入主要向農業「吸血」,當時1公頃每穫約2,400公斤,超過9成收穫必須繳給國家、地主以及換肥料,農夫的收穫就剩不到1成稻米,食指浩繁根本不夠吃,只好種地瓜葉配稀飯度過三餐。他說,如今社會開放了,農者能自由去化米製品,多數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不怕市場洗禮,根本「不屑」繳交公糧。近年不少老農後繼無人,紛紛廉價或免費將土地租給地方代耕者,代耕者則引進現代化機具,以低成本方式大量生產稻米,也是當今「公糧」的重要來源。圖非當事農者。(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張健銨批評,不少人打著「照顧農民」的大旗,嚷嚷著要提高公糧價格,實際上只是肥了與各地農會與農耕隊,繼續鼓勵他們以低成本方式大量栽種品質「能驗收領錢就好」的稻米,且各地公糧農會與盤商互通有無輕而易舉,即使每公斤收購價漲了5元,屆時到末端收購時,又是原物料價格上漲等一堆藉口,收購價哪會漲,無力耕田、便宜出租土地給農耕隊的老人根本不可能收到更多田租。劉名揚則示警,如果公糧價格一漲,第一年看似公糧與盤商私糧能稍稍漲了收購價,卻也將吸引玉米、大豆等農者紛紛改種稻米,「第二年又會崩盤」,而稻米的栽種環境相對寬鬆,像芎林下山便因風大,種玉米沒幾天便會被風吹垮,若放棄其他經濟作物,一窩蜂地搶種稻米,除了不久後稻米價格潰堤,更影響了經濟作物供給,「那才是國安危機」他憂心地說。
稻作收益低 地主代耕業者難接受新技術
桃園市推行智慧農業感監測系統近3年,但無法全面普及,有稻農指出多數農田都是代耕,每期合約不固定,種植項目也不見得一樣,旱季連水源是否穩定都無法掌握,更不可能花大錢投入智慧化系統,加上產值無法與花卉、溫網室蔬果及茶園相比,農友多持觀望態度。徐姓稻農指出,水稻的產值與高經濟價值農產收益差別甚大,一般種植水稻、蔬菜的農民大多不願嘗試,因作物的產值並不高,要投入百萬元建置,在不確定未來效益如何下不敢輕易投資。徐姓稻農說,桃園許多稻田都是地主交由代耕業者協助管理,智慧感監測系統設備一旦建置完成,若沒有長期耕種就是浪費,但地主與代耕業者是簽定期契約,對代耕業者本來就沒有保障,不論是地主或代耕業者都不會有投資智慧感監測系統的意願。李姓稻農指出,水稻生長期分為好幾個階段,現今因氣候變遷造成水源時序不穩定,有時需大量水源、有時不需用水,但無法適當調配,導致「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一直來」,光是水源不足就足以造成稻農憂慮,更遑論費心思了解智慧化系統的運作。李姓稻農說,桃園的水稻田幾乎是1年1期,2期休耕,若要為了每年1期的收成花費高金額投入智慧化系統監測,多數稻農認為並不划算,且農民只要將水稻種植前期的作息做好,後續施水、施肥都會很精準。目前多數稻農及代耕業者皆為年紀大的農民,對於智慧化系統不熟悉,也很難放心去接受新技術。
雨彈襲擊彰化!即將收割稻作驚見「倒伏」現象 縣府呼籲:儘速收割
彰化縣今天降下間歇性大雨,即將收割的飽滿稻穗,不敵雨勢侵襲,南彰化部分水稻田傳出有稻作倒伏情形,讓稻農憂心若大雨持續,使田裡積水不退會「倒整面」;縣府呼籲農友,稻作倒伏後,如果已經可以收割,應儘速收割,避免穗上發芽,減少損失。整片金黃飽滿的稻穗,讓農民開心一期稻作即將收成,有農民請來代耕業者,安排好時間,準備進行收割;但受鋒面影響,彰化縣從今日凌晨開始下雨,雨勢雖不算太大,但間歇性大雨仍使溪州、埤頭、竹塘等鄉鎮傳出稻子零星倒伏災情。看著倒伏的稻穗,令農民相當不捨。適逢稻子進入收割期,農民擔心,沉甸甸的稻穗,碰到下雨會躺平,更憂心若瞬間大雨,使田裡積水不退,稻穗可能「倒整面」。有農業專家分析,稻作倒伏狀況可能與未正確施肥,氮肥過多,排水系統不佳,造成稻株根部弱,加上稻穗即將收成,所以稻子頭重腳輕,而容易造成倒伏;但詳細狀況仍需經專家實際會勘才能了解。對此,縣府農業處表示,彰化近日來的連續間歇性大雨,致使部分鄉鎮的稻作倒伏,因部分稻田下周起即可收割,在稻穗飽滿又吸收水分得情形下,容易造成頭重腳輕,因而倒伏;彰化縣政府呼籲農友,稻作倒伏後,如果已經可以收割,應該儘速請代耕業者趕快收割,避免穗上發芽,減少損失。
防治稻熱病 花蓮米倉開始啟動用藥補助
花蓮縣富里鄉素有「花蓮米倉」之稱,轄內稻米耕作面積約2320公頃,隨水稻進入分蘗盛期,若染上稻熱病且未即時防治,恐影響整體產量,衝擊收益,富里鄉公所展開防治用藥補助,每公頃補助300元,每人1年1次,即起受理申請至10月止。富里鄉位在花蓮縣境最南端,好山好水的環境成為縣內水稻種植面積前3大鄉鎮之一,隨春天來臨,高溫多雨的氣候易釀疫病蟲害發生,其中稻熱病是水稻常見病害之一,好發於3月至6月間水稻第一期施作。由於富里鄉內一期水稻陸續進入分蘗盛期,若未及時防治葉稻熱病,抽穗期可能發展成穗稻熱病,嚴重恐造成稻穗白化乾枯,導致水稻減產,影響農民收成。鄉公所農業課指出,穗稻熱病主要發生於穗頸、枝梗及穀粒等部位,初期呈淡褐色或暗褐色導致組織壞死,影響整穗發育,罹病部位彎曲,嚴重時造成稻穗白化乾枯;穀粒受感染時,病斑呈暗灰色或白色,易造成穀粒不充實或不稔,因此一旦發現葉稻熱病發展有增加趨勢就應施藥。鄉公所為保障稻農收益並減輕防治負擔,2月至10月期間補助水稻葉穗稻熱病用藥,每人每年1次,補助金額單價以每公頃300元為原則,農友可在期間檢具發票或收據等資料至鄉公所申請補助及核發。鄉公所提醒農友,申請時應攜帶資料包括身分證影本、發票或收據正本、存摺封面影本、稻田土地權狀影本或水田承租契約影本(代耕者檢附代耕契約書)、藥商登錄資料,補助對象為富里鄉民,補助項目以水稻葉穗稻熱病防治用藥為限。
時隔1年盼到復耕!曾文水庫水情穩定 一期作1/22起供灌
曾文水庫水情穩定,今年嘉南一期作預計1月22日起供灌,台南市後壁區是台灣西部最大的糧倉,歷經去年一整年的休耕,終於盼到復耕,稻農陸續開始整地,以利後續插秧作業,少數非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的農地,則已經進入插秧階段,去年糧價好,農友們期待今年一期作能夠風調雨順大豐收。後壁近3年已有4次休耕,包含2022年一期作輪值大區輪作,2021年一期作和2023年一、二期作因缺水停灌,衝擊許多產業鏈的業者;而2024年一期作原本當地也輪值大區輪作休耕,不過農業部評估今年不缺水、水庫滿水位,日前宣布大區輪作暫停實施1年,讓農民在一期稻作能如期復耕。農友說,後壁這幾年頻繁休耕,不僅造成實耕者、碾米廠或農藥資材等業者收入連帶大幅減少,損失慘重,甚至不少青年離農轉做其他工作求溫飽,長期下來不利整個稻作產業的發展,去年很多農友、業者都向地方民代和農政單位反映,今年若不缺水,就應放水給農民灌溉。進入春耕時節,許多農民早已開始下田整地,以準備接下來的耕作,後壁區上茄苳里里長黃崑茂自產自銷稻米多年,他說,因應氣候變遷,旱澇交替成常態,他會承租非灌區、靠井水灌溉的農田耕作,像去年雖然水庫停灌,仍有少部分農地可以耕作,才能維持一定供給量。黃崑茂提到,去年嘉南平原休耕稻田增加,使得溼穀每百台斤收購價最高達1270元,市場售價稍微調漲,消費者多半都接受,而今年契作價每百台斤也有1050元,但秧苗成本、代耕工資都上漲,對農民負擔不小,還是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稻米的品質顧好,價格自然就有競爭力。
極端氣候衝擊農業!現經常性休耕 恐面臨缺糧危機
嘉南平原今年破天荒一、二期稻作休耕,台南後壁等地明年一期作逢「大區輪作」休耕,農業部長陳吉仲雖曾口頭允諾若明年供水無虞,這些區域可不列入大區輪作範圍,但這幾年水情變化讓農民不敢太樂觀。面對缺水難關,為確保民生及工業用水,灌溉用水先被犧牲,此一惡性循環之下,未來將面臨稻米產量減少,是否引發缺糧問題,恐怕得未雨綢繆。面對極端氣候考驗,台灣連年面臨缺水危機,嘉南平原今年一、二期稻作休耕,育苗場、代耕業、碾米廠、肥料及農藥等產業鏈都受波及。後壁區育苗業者李明倉說,育苗需要經驗與技術,農村人口老化凋零快,所以必須傳承,現在經常性的休耕,不僅生意減少,員工也流失,想要回聘更是困難重重,明年一期作是否正常供灌仍是未知數,現在他都還不敢徵人。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早在2009年88風災過後,即曾針對極端氣候致台灣易澇易旱,示警糧食生產恐現危機。一晃眼10多年過去,極端氣候對台灣農業衝擊愈來愈劇烈,蘇煥智直言,「我們政府在因應極端氣候的農業政策,到底做了什麼?」他說,缺糧危機是全球性議題,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國內農業政策並沒有針對缺水議題提出具體有效解方,這幾年只要一遇缺水,農民就被迫休耕,衝擊農業甚鉅。蘇煥智也說,雖然國人食用稻米產量逐年減少,但台灣目前過度依賴進口麵粉、雜糧及飼料等等,一旦氣候變遷持續、國際通膨造成物價波動,極可能面臨缺糧危機。他指出,先前缺蛋就是讓國人都很有感的例子,自從禽流感後,蛋價就回不去了,今年初缺蛋議題發生後,讓全台灣吵了至少半年,不只淪為政治炒作,更造成民心不安,除了雞蛋漲價,國際飼料漲價,連帶國內畜牧業如雞肉、豬肉也喊漲。蘇煥智也提到,台灣可以參考日本的作法,以日本努力提高國內稻米需求為例,以米粉替代價格不斷上漲的麵粉,生產米麵包等,台灣也須努力提高糧食自給率,避免過度依賴國際進口糧食,才能降低缺糧風險。
雲林虎尾最後一隻耕田水牛退休了 老農親送安養中心享福去
雲林縣虎尾鎮最後一隻耕田水牛因主人黃松勇高齡74歲不再耕田,11日主人親自載牠到土庫鎮回鄉米水牛安養中心,祝福牠「不知道是我欠你,還是你欠我,去吧,去過好日子吧!」黃松勇一輩子幫人耕田,50年來每逢一期、二期稻作插秧前,就會帶著水牛上工耕田,整平的水田比機械效果還好,老顧客習慣找他,代耕一分地500元。10年前黃松勇以原本養的老牛及3萬元代價,換得這隻2歲小母牛,開始教牠耕田,雖然每年上工僅約1個月,但黃松勇每天仍定時餵牠2餐的米葉、玉米梗、牧草,牛長得相當壯。不過,黃松勇卻不曾幫水牛取名,但叫牠來就來,牛還偶爾會發聲回應,雖還不到退休年紀,但主人老了,須替牠另找出路。虎尾鎮北溪里長陳俊旗表示,黃松勇問他可不可以接手養,原本想養在村莊內吃草讓小朋友欣賞,但心有餘力不足,經透過虎尾鎮公所農業課介紹,得知土庫鎮林家良的水牛安養中心或許可以接手。水牛安養中心籌備4年於去年5月正式收容,目前養1隻9歲公牛「安心」、14歲母牛「阿樂」;「安心」原是一隻被搶救下來的小牛犢,「阿樂」是去年來自新北市新店老農所養。昨天黃松勇載牛到水牛安養中心時,牛與人都顯得很放鬆。黃松勇說,「放你過好日子啦」、「還你了啊」;牛站在車上不斷發出叫聲,與圍籬內盯著牠看的2隻牛溝通,一下車就猛吃草。黃松勇親自牽牠進入一個有著水池、2隻牛住的新宿舍,「安心」、「阿樂」等不及要打招呼,3隻牛追逐、鬥牛角、互相打量,展開新生活第一天。
1400天無颱風登陸創歷史紀錄 嘉南水情嚴峻「全面停灌」影響對象曝
因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自去年下半年起,嘉南地區遭逢30年來最大旱象,在中央及地方努力節水調度下,使民生用水可穩定供水迄今;惟今年梅雨降雨不如預期,且臺灣自從2019年8月下旬白鹿颱風登陸後,已1,400餘天無颱風登陸,為歷史之最長紀錄,氣候異常較往年更甚;統計曾文水庫5月迄今降雨量614mm,僅為歷史同期 59%,而曾文-烏山頭水庫目前蓄水量僅約1.12億噸,蓄水率不到2成,較歷年同期平均少了2.4億噸,水情非常嚴峻;且依氣象單位天氣預報,7月15日前有颱風登陸的機率甚微,未來一週無明顯降雨機率,因應近期水情變化及未來降雨不確定性,需審慎面對。嘉南地區第2期作灌溉面積達4萬2千餘公頃,往年皆分成1~6組,依水庫蓄水量情形,依序宣布供灌時間,第1組及第2組已於本年6月21日開始供灌;面對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情形不佳,近期亦無明顯降雨訊號,經濟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跨部會研商,依據旱災災害應變小組所提供的數據,經過精密計算並審慎評估,以目前水庫蓄水量1.12億噸已無法滿足嘉南地區今年第2期作第3組到第6組灌區約2萬8千餘公頃之所需水量2.7億噸,倘勉強進行供灌,除影響明年上半年民生及公共用水、一期作與春季雜作供灌外,屆時可能供灌一半,因水量不足造成農作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收成之風險;為使該地區農民損失減到最小,經多方考量下,決議今年嘉南灌區2期作第3~6組實施全面節水停灌措施,並給予受影響農民及相關產業最大的照顧。農委會表示,此次全面節水停灌措施之補償對象為公告範圍內之實際耕作者及受影響之相關產業業者;補償態樣分為︰公告區域不種稻作且種植符合「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之綠肥、景觀或各項獎勵作物者,每公頃補償9.6萬元;如不種稻作,辦理翻耕或種植非獎勵作物或由農田水利署管理處供水養殖者,每公頃可補償8.5萬元。農民可自行選擇辦理。農委會進一步說明,針對此次受停灌影響之相關產業,包括育苗業者、代耕業者、稻穀烘乾業者及良質米集團產區,該會已提供相關輔導配套措施;另外,倘農民因停灌導致償還農業專案貸款有困難者,本金償還期限可展延6個月,展延期間利息由政府補貼。最後,農委會強調,本次嘉南地區2期作1-2組已展開供灌並完成整田,該會農水署將加強灌溉管理,以順利完成供灌收成為目標;至於其餘4組因氣候變遷缺水,實施全面節水停灌措施部分,該會積極協助受影響的農民及業者,以保障其權益,渡過缺水難關。
台南水情仍吃緊 農民憂二期稻作又得休耕
台南市溪北地區一期稻作即將進入收割期,今年溼穀收購行情每百台斤破1000元,但因水庫缺水,灌區內的田地幾乎休耕,稻價好農民卻沒米賣。鑑於目前水情依然吃緊,二期作是否休耕?農水署嘉南管理處等相關單位預計6月底評估決定。台南從去年底至今面臨嚴重乾旱,衝擊水稻產業鏈,農委會雖祭出補貼保障農民生活,但代耕業者、碾米廠、農藥行及代收公糧的農會卻是苦哈哈。下營區農會說,今年一期作下營地區僅西連里、紅甲里少部分的農民種稻,不僅代辦公糧的手續費等報酬都減少,農藥、肥料等營收也下降,近期降雨情形不佳,擔憂二期稻作再度休耕。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歆也提到,後壁區歷年一期稻作面積都超過3000公頃,今年則因停灌休耕,只剩約350公頃,預估再10天進入收割期,如果稻價行情高於公糧收購價格,農民可能會繳售給民營糧商。供應嘉南地區灌溉用水的曾文水庫正值汛期,但蓄水率卻下探6%;尤其後壁區因缺水停灌、大區輪作制度,一期作已連續3年休耕,現在水情堪憂,當地農友說,過去從未一年連續2期作都休耕,如果再不下雨,可能就會破記錄。有農友無奈嘆道,缺水總是犧牲農業,但根據《水利法》的規定,農業用水順序在工業用水之前,希望政府拿出更積極的作為,解決這幾年農業缺水的困境。農水署嘉南管理處說,今年雖然一期稻作休耕,但運用埤塘、溪流、水井等多元水源,已經讓春季雜作如期供灌,未來將透過使用多元灌溉水源等方式,全力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被科技業耽誤的農三代 每天上班20小時決定機械化
清明節過後,桃園市龜山區靠近長庚高爾夫球場一帶的老茶園,進入春茶採收季節,粉絲已敲碗嚷著要喝此區老茶園「長生製茶廠」的蜜香綠茶。CTWANT記者趁著採收前,採訪第三代茶農、46歲的林和春,聽他18年前辭去在日商半導體業工作,返鄉從一天苦做20小時,到建立起全台最大代耕機隊的科技農青故事。
三代茶農變神農1/「採茶旺季每天工作20小時」 他辭去半導體工作返鄉10年終於說服父親機械化
清明節過後,桃園市龜山區靠近長庚高爾夫球場一帶的老茶園,進入春茶採收季節,粉絲已敲碗嚷著要喝此區老茶園「長生製茶廠」的蜜香綠茶。CTWANT記者趁著採收前,採訪第三代茶農、46歲的林和春,聽他18年前辭去在日商半導體業工作,返鄉從一天苦做20小時,到建立起全台最大代耕機隊的科技農青故事。採訪這天,茶廠正在打掃、機器運轉,年輕工作人員進進出出,準備迎接春茶採收製茶旺季。林和春領著一行四人的採訪團,換上拖鞋,進入製茶廠辦公區,2017獲得全國十大神農獎的他,坐定後,一邊泡茶一邊說,「從農以後,我反而成長到另外一個人生階段,更看懂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哪裡。」長生製茶廠占地約1公頃,做茶已超過一甲子,種植東方美人茶、蜜香綠茶等。林和春是第三代,赴日讀機械工程系,畢業後進入日商半導體設備及建廠公司,工作十年後,也就是28歲那年,他毅然放棄鍾愛的科技產業,返鄉進入茶園。其實,林和春完成學業時,父親林文經曾提過希望兒子接家業,但當時他對傳產完全沒有興趣,「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時代一直在進步,可是這些技術都是舊有的,會覺得好像不值得投入。」「在科技公司上班,外表是非常光鮮、亮麗的,每天接觸到的都是最先進科端產業」,他難掩得意,「可是在大滾輪裡面,自己好像小螺絲,外表光鮮亮麗,沒法成為心靈養分。」真正讓林和春主動回家的理由,是因為父親已年邁。林和春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份毫無興趣的傳產業,反倒深耕了他的生命,使三代茶園長出新生命。林和春坦言,「回家沒多久,就跟父親說一定要機械化,我說其他國家都用機器運作了,你還用人手一個一個搬,但是他的經驗值裡面沒有我那10年的科技業生活,他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所以通常都是給我臭臉。」林和春不斷說服父親要機械化,不過剛開始父親無法接受「機械取代人力」的模式。(圖/趙世勳攝、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提起這段「機械取代人力」的父子之戰,「父親認為要了解產業的面貌,必須要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最後,林和春妥協順服,因為他真的通通都不懂,「如果早10年來採訪我,我會告訴你我連除草和怎麼拿鋤頭對我來說都是困難。」眼前膚色黝黑、身材精實的林和春幽默地追述著,「你能想像一個工作從睜眼睛那刻開始,做超過20個小時嗎?」茶園每年六到九月的採茶旺季,幾乎每天都是戰鬥日。在製茶師傅眼裡,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採收的茶葉,較容易製出最香、最好喝的茶,因此茶農多在中午上山採收,所以採收旺季時,林和春隨父親一起到桃園龜山山上約1公頃的茶園摘採,從十一點到一點,剛好太陽正熱下採摘一天的量。全身流汗夾背採摘完,可以休息一下吧?「並沒有!葉子一但從樹上摘下來,水分就開始蒸發,所以一回來就得跟時間賽跑。要馬上把葉子鋪在廣場上,讓太陽做日光微調。就這樣一袋、一袋從茶園搬上車,再到茶廠搬下車。」林和春苦中作樂地說,「我都快發瘋了,好幾次真的是中暑收場。」新採茶葉在廣場曝曬10到20分鐘,下午約兩點左右結束,接著要把翠綠茶葉搬入製茶廠,不是一袋一袋存放,而是要重新鋪好,透過時間讓葉片裡面的水分散發,大概兩個小時翻面一次,不然茶葉會變成落葉,本身的香味會漸漸散去。「這兩個小時可以休息了吧?」林和春再度激動,「不對。因為你要從第一片開始翻,翻到最後就大概一個小時半了,然後休息一下喝個茶,又要再下一輪了,這樣要持續4到5次,結束也差不多晚上十點了。」晚上十點後還不能收工,林和春得做最後整理到半夜十二點,小睡一下到凌晨兩點,再把葉子丟到炒鍋裡殺青,讓它停止發酵,整批做完大概都到隔天早上的七、八點,「你以為可以睡多久呢?大概九點、十點,父親又來叫我起床準備隔日的產能了。」往日歷歷在目,「這要維持一個月,通常第一個禮拜可能還知道自己在幹麻,但後面的日子真的是行屍走肉,而且,產季結束後的空檔還要整理茶園、下肥料,場內的貨也要整理、烘焙和包裝,所以根本就沒有休息時間。」他補充道,「一年平均會有5至7收,受到氣候因素,一收大約4頓/公頃。」10年來林和春都經歷人生中最痛苦的學習歷程,但是最後他也非常感激父親當初的磨練。(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十年。」林和春痛苦、漫長又難熬的學習歷程,以及謙卑的態度,終於讓父親點頭,2014年引進日本新式的自動茶葉採收機,包含育苗、鬆土、採摘,均已機械化作業,成為全台最早機械化的茶園,不僅節省人力且更有效率。「一開始投入開發其實失敗好幾次,踢了很多鐵板後才理解到,不能以自己的想法為出發點,而是要思考關於『茶葉』本身的需求。」林和春終於懂得換位思考,「很感謝父親抓著我完成最基礎的部分,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加上原本在科技業的經驗,才能找到共通之處並連結。」如今父親也已完全放手。提到父親,林和春笑說,「他比我還要勤勞,他每天上山巡視,然後依照以前習慣的生活模式去管理菜園、茶園、果樹園、養雞,豐富他的退休生活。」當天參觀茶園時,正好遇到林和春的父親林文經,他正拿著鋤頭鋤草、管理果園。林文經向記者憶起民國60年代,他赴日展示茶葉,「我去了6年都沒有收到訂單,但我照樣去,到第7年,終於獲得大訂單」,「做生意不可以騙人,加上日本人非常忠心,即使有其他更便宜的茶廠找他們,他們依然只跟我們合作,甚至一直到現在。」這也道出日本客戶對長生茶葉的滿意。現在,長生製茶廠在林和春的打理下,不僅傳承父親林文經傳統、智慧的茶業知識及經驗,更結合新世代機器的引進,為茶業創造新的生產模式。「這幾十年來,原以為自己是配角,走著、走著結果突然變主角。」走在茶園科技升級路上的林和春說,「沒人知道下一刻該做什麼,要經過一系列的挑戰、越過困難、重複練習,才會找到可發揮之處。」
三代茶農變神農2/「茶葉產業要改革!」 長生建立全台最大機隊代耕一百公頃+導入智慧管理系統
就全台缺工痛點,桃園縣老茶園長生製茶廠早10年前就引進採茶機,如今已建立12台設備、8人操作員的最大代耕機隊,為全台茶園代耕達100甲,並建置「農機智慧管理系統」進行數位管理。領軍的三代茶農、原從事科技業的林和春告訴CTWANT記者,「希望透過服務他人,讓其他茶農看到機械化、數位化的好。」面對茶園機械化議題,一般茶農或民眾最常問的是要花多少錢?「採茶機從日本引進,一台費用大概300萬至600萬。」已習慣這樣提問的林和春笑著說,「大家都習慣以花費多少去思考,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長生製茶廠投入機械化以前,其實缺工問題非常明顯,「因為真的太累了,不論聘請台灣工人、假日勞工、非法外勞,沒有人待得住。」林和春和父親爭議十年才購入採茶機,「如果能以產出多少價值的角度去思考,就會覺得非常值得。」林和春以過來人經驗,嚴肅又認真地說,「現在這個世代,難道要叫兒孫輩每天工作20小時嗎?就算他願意做,一個月也賺不到他該賺的,因為他的生命、經歷、邏輯全都葬在這裡,我不覺得這是成就一個人,這是在埋沒。」為提高採茶機的產出,林和春透過代耕方式,向茶農傳遞機械化優勢。目前長生代耕、代採規模拓及花東、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合計面積超過100公頃。林和春利用托運或自有貨車運送機器,「為了推動產業的改變,我希望藉由代耕服務他人,並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好,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如今,全台茶園機械化已小有成績。他透露,「全台目前大約有70、80台採茶機在運作。以師傅來講的話,會開的大概40、50個,那如果要到很懂的大概不超過10個,不過它其實是好操作的,只要會前進後退就可以。」究竟機械化可為茶園省下多少人力?「在自家約1公頃茶園的採收季,平常兩天需要6個人力,1台採茶機只要半天就可以完成,而且不需要預留太多人力採收的空間,採收量會是人力的兩倍。」林和春精確地說。長生茶園機械化有成,林和春獲選2017全國十大神農獎。同年,長生製茶廠得知資策會團隊研發神農產銷平台,雙方決定針對農機智慧管理進行合作;2018年成功爭取農委會業界科專支持,開啟「農機智慧管理」的系統開發路程。在這之前,林和春吃過不少閉門羹。「因為有在半導體業做過,所以也認為在農業上可以導入電腦設定模式。剛開始我們只是一個沒什麼經營概念的小農,所以也被很多資訊公司拒絕,可能他們覺得從可以撈到的好處不多。」林和春並沒有放棄,「剛好資策會找上門,他們將重心放在農業開發上,因此一拍即合。」這套「農機智慧管理系統」,5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及實地驗證,可透過農機上的感測器及行車電腦數據蒐集,管理系統可依不同品種的茶葉、耕作方式及採收狀況作成生產履歷、修正工作效率,「現在優化算還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他說。最欣慰的是,「農機智慧管理系統」不只用在台灣茶園,2021年4月起,還出國到日本第一大茶葉產區—靜岡縣,展開跨國應用實證,日本採茶機操駕數據回傳台灣管理後台,由後台負責分析工作數據,進行農機維護診斷,再將農機管理建議提交給日本。5年前開始投入研發的「農機管理系統」,於日本第一大茶葉產區靜岡縣展開跨國應用。(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至於如何提升派赴外地茶園機器運作的稼動率?林和春回答,「地多大塊、幾行、轉彎多寬,所有資料都顯示很清楚,那機器跑過後,會發現同樣面積大小,只要做像不同、排像不同,那工作時間點就不同,可以從一些很細微的細節去比對出問題點。」舉例來說,如果轉彎角度不夠,那在茶園是不是就要多挖掉一棵樹?「有些茶農會覺得這樣就損失那一棵的茶樹,但換個角度想,因為那棵茶樹,你可以讓以後的100次都省10分鐘,這樣值不值得挖?」林和春說,許多這樣的案例都不斷透過收集回來的資訊去回推,並判斷怎麼做更好。面對今年ChatGPT問世點燃的AI熱潮,會不會進入茶園?「農業要一下子從零跳到智能AI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從農業跳到機械、機械跳到一個規格,才會走向數位,然後到所謂的智能,所以他是有一個流程必須要去越過的。」曾在日商半導體產業工作10年的林和春這麼說。林和春希望透過機械化的推廣和茶園管理的分享,讓更多年輕一代願意加入茶產業。(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
三代茶農變神農3/「疫情3年剛好是翻牆的機會」 林和春科技魂發作:想完成一間無人製茶廠
在Google評論上,桃園老茶園長生製茶廠獲4.9顆星好評,「超級推薦蜜香紅茶、蜜香綠茶及東方美人茶,我們一家都很愛,已穩定回購喝好幾年了」、「深入瞭解才知道長生製茶廠早已獲獎無數」、「老闆很親切,茶也很棒」。茶廠46歲的老闆林和春是有著科技魂的三代茶農,他仍有夢,「想完成一間無人工廠!」林和春18年前回到家裡茶園工作,目前長生製茶廠已步入正軌,除了1公頃的自有茶園以外,還有約20公頃的租賃茶園、約60公頃的代耕茶園。問到下一步?林和春告訴CTWANT記者,「我的目標是變更好,只要有新技術或是更好的東西,我就想要引進。」面對過去疫情衝擊百業,茶園也難逃。「其實疫情是一個很好的翻牆機會,讓我有時間思考流程是不是可以更簡化,同時檢視內部體質,並更精進。在疫情這3年裡,我投入更多茶園的更新種植,今年訂單回來了,我也有準備好的茶園可以供給市場。」林和春說。林和春認為疫情更可以檢視茶園體質,並且精進。(圖/趙世勳攝)「我覺得接下來的20、30年裡面,台灣茶葉產業應該會進入打團體戰時代。」林和春語重心長地說,「私心太重的人,會被『家庭代工』市場淘汰,茶園只能彼此依附透過整個團隊晉級」。1970年代,全台粗製茶生產量達2萬8千餘公噸,外銷量為2萬3千餘公噸,佔總產量約80%;不過後來台灣工業化迅速導致人工成本提高,外銷量也逐漸下滑,「如果台灣茶產業要走回國際市場,我覺得要先精進生產流程、加工流程、精緻流程,改善種植生產部分,未來也許透過APP瞭解到喝的產品在哪裡、用什麼方式被生產出來,進而提升台灣茶的價值。」林和春說。林和春於2019年帶著長生製茶廠的產品參展,讓更多人認識。(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有著10年半導體產業經歷及18年茶農歷練的林和春,總想提醒茶農們眼光放遠,「不像工業,今天投入多少明天就產出多少,農業需要一段時間經營,才有辦法應付市場需求,身為一名農業從事者,若永遠只看眼前問題,那一輩子都會是問題,若看出未來3年、5年的動態,並提早做準備,那經營起來就會比較輕鬆、自在。」這位率先將茶園機械化的林和春還語出驚人地說,「我想完成一家無人工廠,這是我一直以來覺得需要被突破的一個瓶頸。我們前面提到田間的生產,在摘採時可以透過機器採收,但是生產出來的綠色葉子必須經過加工;這個過程其實依現在科技技術,是可以被自動化的。」林和春希望未來可以完成一家無人工廠,將繁瑣的工作透過科技的進步完成。(圖/趙世勳攝)由於自己是茶農三代,對於兒子未來的接班,他擺擺手表示,「談這個都太早了,現在他還只是學生而已,一切都是未知數」,能把長生製茶廠更發揚光大,林和春提到,「就算不是我的血脈來接這份工作,我也很樂意,因為我看的是這個產業的延伸,而不是我個人的延伸。」
奇亞農夫吃癟4/農夫賺不到錢 換跑道改當代耕
奇亞幣5月3日上市首日,國內硬碟大廠威剛(3260)、群聯(8299)的股價受惠「農家樂」,分別來到121元及604元的相對高點,但隨著「種田」熱潮漸退,股價也隨著奇亞幣下修約20%。「1顆8TB傳統硬碟差不多新台幣8,000多元,若加上固態硬碟的耗損及電費,現在種奇亞幣根本不划算。目前1枚奇亞幣不到新台幣7,000元,但拿到1枚奇亞幣的機率跟中樂透差不多,如果不加入大陸的奇亞幣礦池,每天收益都是零。」1名已經退坑的農夫抱怨。除了選擇退坑,也有不少農夫兼差幫其他農夫整地(代P),代P1TB的地,約200元至300元,藉此填補添購設備的成本。1名奇亞幣LINE社群的管理員表示,無論是挖礦還是種田,大家賭的都是後面幣值上漲的可能性,也算是投資的一種,「當然有相當的風險。」目前全網算力高達19.8EB的奇亞幣,即使農夫擁有8TB的傳統硬碟,可能需要2年才能獲得預期分潤。(圖/讀者提供)以驗證 獲獎勵奇亞幣雖是新出爐的加密幣,但全球礦工們對他的創辦人柯恩(Bram Cohen)卻不陌生。柯恩開發的「BitTorrent」(BT種子)全球有數億人使用過,因此被稱為「BT之父」。「BitTorrent」是一種用戶群對用戶群(peer-to-peer)的網路協議程序,也就是下載同一檔案的人愈多,下載該檔案的速度就會愈快。為了和比較浪費能源的加密幣做出區別,奇亞幣主打耗能相當低,甚至「樹莓派」(以Linux為基礎的電腦,耗電量僅15W)也能夠「耕種」,因此奇亞幣的圖案,特地以綠色Chia的字樣呈現。簡單來說,奇亞幣是以時間、空間換取的「工作量證明」(PoW)來進行驗證,進而獲得獎勵。
管理人未關閘門 香山稻田遇海水倒灌枯死
桃竹苗農田正面臨停灌衝擊,新竹市香山區卻有約3公頃農田遭海水倒灌,預計月底收成的稻田像腐蝕般漸漸繡黃,田間還出現白色的鹽分結晶。農民追溯原因發現是上月大潮時,灌溉溝渠下水道閘門未能關緊,導致海水湧入,甚至影響農田鹽化,讓農民憂心復耕不知還要等多久。土壤鹽化恐影響復耕香山區彩虹路旁約有3公頃原本綠油油的稻田,所處位置較為低漥,因灌溉溝渠閘門未關緊,正逢停灌打擊的稻田又遭海水倒灌,原定月底可收割的稻田如今一片死寂,出現大面積枯黃,部分遠離灌溉溝渠的稻田也半是翠綠半枯黃,農民們預料凶多吉少無法收成。採樣送驗管理人撤職記者實地走進田間,還能看見白色的結晶體,有農民用手指沾田間的水嘗味道,有微微的鹹味。面對大片已枯死的稻田,農民們表示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已出穗的稻穀也無法收成,最擔心的反而是鹽化的土壤不知要多久才能復耕,向市議員陳慶齡陳情,希望公部門幫忙改良土壤,讓稻田能續作。工務處近日前往檢查,發現水閘門未有損壞,經調查是管理人員未確實管理,確認疏失,已將該名人員依照程序撤換。工務處長吳堂安指出,管理人員委請附近農田代耕者顧水門,既然代管失職,依規定撤換。產發處則表示,4日當天已偕同農民們到取水口採樣,也針對土壤採土,送交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檢測鹽分與酸鹼值,需耗時3到4周,將待桃改場的檢驗報告出爐,並提供專業建議後,才能針對農民需求與地主意願輔導改善。
水情拉警報 石門水庫蓄水率剩4成創5年來新低
水情拉警報,石門水庫蓄水率僅剩42.8%,創近5年新低點,農委會14日宣布桃竹苗地區約1萬9000公頃農地停灌二期稻作;而供應大台中用水的德基水庫,目前水位降至往年同期平均值的1400公尺以下,且持續下降,台中區二期契作已採分區輪灌,讓農民很擔心,若再不降雨,導致明年一期稻作休耕,生計將大受影響。對於中央宣布停灌桃竹苗地區今年二期稻作,桃園青農胡毓樹表示,許多老人家把自家田地交給代耕業者耕作,政府的停灌或休耕補助款卻是給地主,代耕業者根本拿不到補償金,政府照顧農民應該要有更具體完整的配套措施。此外,供應大台中用水的德基水庫今年4月間水位下探僅剩1369.05公尺,創26年新低紀錄。大甲溪發電廠人員表示,德基水庫滿水位為1408公尺,往年同期至少1400公尺,雖然近期有降雨,但水位仍未回到往年水準,13日水位1387.66公尺,水情雖未如石門水庫嚴峻,但蓄水率也僅62.38%。農田水利署台中管理處長陳榮福表示,目前烏溪水系水情尚稱樂觀、大甲溪稍嫌吃緊,大安溪比較嚴重;台中區二期稻作目前採分區輪灌、尚未停灌,正全力調配水源搶救。至於明年一期稻作是否停灌,中央應會在年底前宣布。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鄒漢貴表示,目前南部地區尚可穩定供應民生及產業用水,主要水庫如嘉義地區蘭潭、仁義潭水庫蓄水量合計3129萬立方公尺、台南南化水庫蓄水量8991萬立方公尺、高雄阿公店水庫蓄水量1514萬立方公尺,各主要水庫都有9成以上蓄水量,僅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水情較吃緊。鄒漢貴表示,今年受反聖嬰年氣候影響,10月及11月仍有颱風生成的可能,南水局寄望這2個月間南部水庫降雨蓄水,明年一期稻作是否休耕,將視水情滾動性做決定。
林務局違憲3/農婦家沒門牌下山要5小時 世代窮苦耕地被父抵債嫁掉
65歲老農婦郭美凰在先生過世後,就獨自居住在嘉義縣番路鄉「林務局大埔事業區第54林班」,而這個地方也是她的先祖世代耕作居住的地方,自她出生至今,這裡始終沒有門牌地址,「我是大姐,還有個哥哥,下面有4個妹妹、2個弟弟 」,過去一家10口就靠山裡的農作換米、換錢,日子很窮苦,每次下山一趟都要背米走5小時的山路。郭婦說,她16歲那年,山裡出現一個大她32歲的老榮民陳國明,「因為家裡窮,阿爸有向他(陳)借錢,而且愈欠愈多,最後就把我嫁了抵債,連家裡的土地也一起交給他」。一想到當年爸爸為了幾萬塊錢把她賣了,郭婦泣不成聲,頻頻拭淚。當年沒有嫁衣、沒有婚禮,更遑論親友的祝賀,郭婦從此就和「頭家」(先生)休戚與共,18歲就生下了女兒,「阮頭家也沒什麼錢,山裡的收成不好,連吃都沒得吃,有了小孩就更辛苦」。19歲那年,郭婦1家3口在山裡再也無法生活,便把小孩交給親友照顧,夫妻兩人北上到新莊當臨時工,每天在工地搬磚挑砂,平日就住在工寮,收入百餘元,3年後,才又回到山裡討生活。如今林務局除了下令郭婦要拆屋還地、甚至要將檳榔樹全數砍除,還直接向法院聲請債權,已查封郭婦在中埔鄉一棟價值百萬的民宅。郭婦的義務律師曾勁元指出,《憲法》第143條第4項規定「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扶植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為原則,並規定其適當經營之面積」。郭婦兼具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兩種身份,林務局竟以《民法》凌駕《憲法》之上,而各審級法官也故意忽略《憲法》保留,監察院應該提出糾舉,並將公道正義還給郭婦。林務局表示,本案租地造林地內有違規作物及設施,暫准建地亦有擴大使用等情事,經過嘉義林管處多次與郭婦溝通及通知改善未果,也以違反契約規定向法院對郭婦提起民事訴訟,訴請返還林地,且本案經最高法院判決郭婦必須返還租地造林地。但對於所作所為是否違憲一事,林務局避重就輕不願正面回應。
【無人機提30%效率3】赴陸當台幹年薪百萬 他返台代噴賺更多
在台北、新北等看不到農田的地方,能看到的無人機只有空拍機,但目前無人機應用相當廣泛,包含可以針對農作物噴藥、施肥,曾在大陸製鞋廠擔任台幹的施偉皓,有感跟家人相處時間變少,返台投入無人植保機代噴,反而賺得比以前更多。本刊記者聯繫上最早自大陸引入植保機的彰化農青施偉皓。三十三歲的他,原本是知名鞋子大陸代工廠的台幹,年薪破百萬,不過,一年回家不到五次,「我希望多與孩子相處,最後決定回台。」其實,施偉皓的家裡經營農機行,也有農地耕作,「我算是比較早投入植保機的那批。」他說,早期在大陸當台幹時,已經看過當地農民使用植保機噴藥,噴藥速度相當快,回台後,二○一七年索性從大陸「一架植保機的成本大概要五十萬元,工作時間短、收入高,閒暇時可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更多時間陪家人。原本以為回台灣工作的收入,未必會比在大陸當台幹好,沒想到收入更多。」施偉皓笑嘻嘻地說,光是去年在彰化代噴農地就高達八百甲(約二百三十四萬五千坪),「曾聽說有代噴團隊,認真做一個月就可賺三十萬元。」無人植保機(後)滿載時將近25公斤,與一般空拍機(前)大小相差10倍。(圖/馬景平攝)由於植保機的噴頭及農藥比例的應用不同,施偉皓摸索好一段時間,才漸漸掌握訣竅,他發現不但效率快,連防治病蟲害的效果也相當好,只是向老農民們推廣時卻遇到阻力。「老農民傳統思維裡,認為一公斤農藥就要配一公噸的水才有效果,如果噴完農藥後,葉面上沒有殘留水滴,就是噴藥效果不好。然而,植保機因裝填的農藥減量,水量也減為二十公升,噴灑後,植物上更沒有水滴殘留。」施偉皓說。這些年,施偉皓不停向老農民解釋,「農藥使用量更少,效果也沒有降低。」他還走訪彰化田間,四處請老農民劃分一小塊區域試做,「到今天,光是彰化就有七十多台植保機加入,今年荔枝椿象疫情爆發時,果農找我幫忙噴藥,結果發現植保機的效果很好,能輕易除去在葉背產卵的椿象。」「無論拉管子(人工噴灑)還是揹桶子,每分地噴藥將近一小時,要價約二百五十元至三百元,如果以植保機噴藥的話,把區域路徑設好,只需幾分鐘,不必擔心會吸入農藥,價格和人力噴藥差不多。」施偉皓接著透露,「我去噴藥的時候,常常穿Timberland的靴子,老農還懷疑,來作田怎麼穿皮鞋?因為飛手到農地現場時不用下田,只要把農藥調好,躲遠遠地就可以作業。」,但主要還是能夠在台灣工作,收入也不比以前差。彰化青年農民聯誼會舉辦活動時,找來多台無人植保機到場,希望可以吸引更多青農加入。(圖/施偉皓提供)
【無人機提30%效率2】代耕3萬5200坪農地 噴藥不用1天
台灣農村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占約二五%,即使近年來青農不斷回鄉,仍然嚴重缺工。「用無人機噴藥真的非常省時間,不用再很累地拉管子了!」本刊記者前往新竹芎林採訪青農「小張」。二十七歲的他,正在操控植保機,替父親的水稻田進行防病蟲害農藥噴灑,皮膚曬得黝黑。「從我有記憶以來,就幫著父親一起代耕十二甲(約三萬五千二百坪)大的農地。無論是上學前或放學後,只要父親有需要,我就下田工作。」大學就讀電機系的小張,因擔心父親務農太累,而畢業後回鄉幫忙,「早知道就不用讀大學!」二○一八年中,小張看到一名彰化青農利用植保機噴藥的新聞後,不但上網查詢,甚至找上門請教這位彰化青農,才知道原來植保機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及人力。使用無人植保機約1年的青農小張,直言大幅縮減了人力成本及時間。(圖/馬景平攝)「雖然一台植保機要價五十萬元,爸爸知道可以節省很多人力後,卻直接說『買了』!」小張抿了下嘴唇笑說,「不過不是貨到後,看看說明書就會操作,實地操控及農藥應用都要從頭學起。」小張解釋,「植保機跟一般商業空拍機大不同,體積大、機槳也大,操作上有相當難度,加上飛行時有風壓會讓植物受傷,所以飛行高度不能過低。」此外,植保機使用的農業藥量比起人工噴灑更為濃縮,噴太多或噴太少,對植物都不好。與傳統噴藥不同的是,無人植保機飛手只需倒入調好的農藥,就可以作業,但農藥的比例該如何,還是需要農民的經驗累積。(圖/馬景平攝)無人機所需的農藥大多都是液體,飛手會視當天的天氣調整濃度。(圖/馬景平攝)過去,小張因為家裡代耕的水稻田占地廣大,每年噴藥除草、預防疾病以及消滅病蟲害時,他得先調好大量農藥,再拉管子到農田中,以人力一步一步噴灑,十二甲地要噴上將近一周,才能完成。現在,小張使用植保機,只要設定好需要噴藥的農地路徑,啟動植保機後就會開始自動噴灑,不用一天就完成。他還嘗試不同地形的風壓,以及不同作物的藥劑濃度,也跟其他「飛手」交流。「現在這台使用一年多,有點舊了,我在考慮升級更新的植保機,希望可以增加噴藥的效率。」小張望著他們家第一台的植保機說。利用無人機的軟體規劃,小張將自己要噴的農地全都建檔。(圖/小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