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健康
」 糖尿病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168斷食恐增9成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醫示警:「2類人」更危險
目前全球肥胖人口已超過10億人,為了改善健康,許多人會選擇嘗試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其中最為常見的方式有168斷食、5:2間歇性禁食以及隔日禁食。不過,重症醫師黃軒就提醒,這樣的斷食法對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來說,若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少於8小時,心血管死亡風險將增加2至3倍以上。黃軒今(26)日上午在其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全球肥胖率的上升已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全球肥胖人口也已超過10億,人們尋求各種飲食方法來改善代謝健康,其中間歇性禁食就受到了大量的注意和實踐。黃軒提到,間歇性禁食的健康益處,曾經被眾多研究所支持,包括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強大腦功能,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並被認為具有抗衰老和延長壽命的潛力,其常見的形式就包括168斷食(進食8小時而其餘16小時禁食)、5:2間歇性禁食(每周正常飲食5天,另外2天進食量減少)與隔日禁食。黃軒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分析超過2萬名成年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8年的追蹤期間,能發現進行168斷食的民眾,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相較一般人增加了91%,癌症風險也增加了20%,而在相關的2797例死亡案例中,就有840例是死於心血管疾病。對此,黃軒就提醒,若是已患心血管疾病者,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少於8小時將使得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倍以上,而已患癌症者更會增加到3倍以上。不過,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如果每天進食時間超過16小時(少量多餐),死於癌症的風險就能降低54%。另外,黃軒也補充道,該研究其實具有侷限性,包括參與者飲食模式的自我報告,可能存在記憶偏差,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都未被納入分析。因此,目前研究結果並不能確定間歇性禁食與心血管死亡之間完全為「因果關係」。
增肌減脂要多吃「蛋白質」? 最新研究:攝取過多很傷動脈
2月19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雖然攝取足量蛋白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因為蛋白質不易分解,身體需要消耗更多卡路里才能消化,但攝取太多蛋白質會增加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外積聚,也就是血管出現斑塊,恐引發動脈粥狀硬化。據《紐約郵報》的報導,該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匹茲堡大學心臟病學教授拉札尼(Babak Razani)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為了追求更有效的新陳代謝率而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並非健康萬靈丹,因為此做法很可能對動脈造成傷害。」很多人認為蛋白質的攝取對健康至關重要,但從長遠來看,攝取過多恐是有害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攝取過量蛋白質會讓脂肪、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累積在動脈壁,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倘若超過22%的飲食熱量來自蛋白質,可能導致免疫細胞活化程度增加,並對動脈血管斑塊的形成發揮關鍵作用。拉札尼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新陳代謝專家米登多弗(Bettina Mittendorfer)合作的研究團隊,也經由小鼠研究發現,人體必需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會透過特定訊息機制引發疾病,改變特定細胞新陳代謝,例如血管系統稱為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小型免疫細胞有可能因白胺酸出現異常,進而觸發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數據,要維持正常的體重,女性平均每天應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男性每天應攝取2500卡路里的熱量。因此平均來說,如果女性攝取超過440卡路里的蛋白質,男性攝取超過550卡路里的蛋白質,就可能有對動脈造成損傷。然而,根據過去10年收集的數據顯示,美國人攝取大量蛋白質,且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近4分之1美國人每天從蛋白質獲得的熱量佔比超過22%。雖然雞蛋、肉、魚和豆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但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之間的白胺酸濃度差異,可能就是對心血管、代謝健康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對於營養師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經常建議罹患重病者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拉札尼也建議:「也許盲目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角度看待飲食、均衡膳食,這樣才不會在無意間加劇心血管負擔,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他也非常興奮地表示,該項研究能激發針對如何以精確方式改變飲食的討論,並為未來的飲食指南提供極具潛力的資訊。
研究曝「睡覺1習慣」超母湯 醫示警:睡眠問題與糖尿病存在緊密關聯
有些人睡覺習慣開燈睡,認為這樣比較有安全感,然而此舉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代謝健康。一項研究發現,開燈睡的受試者隔天血糖數值偏高,顯示產生胰島素阻抗。而許多研究也都顯示,睡眠問題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表示,在美國研究中,20位年輕人輪流在漆黑及明亮的臥室中睡覺,照度約是4顆60瓦鎢絲吸頂燈,沒有學校教室那麼亮,但比樓梯間亮一些,結果學者發現,開燈睡覺使受試者隔日服用葡萄糖後的血糖數值偏高,這代表他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王思恒指出,明亮環境更使受試者的深層睡眠縮短、睡眠時的心跳升高,因此學者推測,夜間光線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興奮、緊張狀態),改變了睡眠結構,進而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王思恒也提到,許多研究顯示,睡眠問題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改善睡眠品質從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下手,不只提振白天精神,更能保護代謝健康。
關不關燈差很大! 醫:睡眠問題與「糖尿病」緊密相關
睡覺總是喜歡開燈或忘記關上燈,恐怕會傷害代謝健康。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近日發文分享新知,根據美國研究指出,開燈睡覺將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也就是說,睡眠問題是與糖尿病有密切相關的,因此在睡覺時,建議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來保護代謝健康。王思恒醫師於4日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提到,他參考了美國一項有關睡覺與光關聯性的研究文獻「睡眠期間的光照會損害心臟代謝健康(Light exposure during sleep impairs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發現開燈睡覺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代謝健康,睡眠問題也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他表示,在該美國研究中,他們讓20位年輕人輪流在漆黑及明亮的臥室中睡覺,照度約是4顆60瓦鎢絲吸頂燈,沒有學校教室那麼亮,但比樓梯間亮一點。研究學者發現,開燈睡覺使得受試者隔日服用葡萄糖後的血糖數值偏高,這代表著他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而明亮環境更使得受試者的深層睡眠縮短、睡眠時的心跳升高。對此,該研究學者推測,夜間光線會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興奮、緊張狀態),改變了睡眠結構,進而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而王思恒醫師也提醒,若要改善睡眠品質,可以從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下手,不只能提振白天精神,更能保護代謝健康。
食物雙胞胎3/小黃瓜完勝大黃瓜 聖女小番茄健康CP值最高
食物雙胞胎中,大小不同也有極大差異,大小黃瓜正是如此,自行開業營養師程涵宇說,「小黃瓜雖然體積迷你,但是鈣、鉀、纖維、β-胡蘿蔔素都勝過大黃瓜,不過,若腎功能不佳就不可攝取過多的鉀,這時選擇大黃瓜比較適合。」大小差很大的食物雙胞胎還有很多,「玉米筍屬於蔬菜類,含有較多纖維,長大之後變成玉米,就變成澱粉類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另一個例子是番茄,國泰醫院營養師張斯蘭說,牛番茄因為甜度較低屬於蔬菜;眾多小番茄甜度高就屬於水果,要酌量食用。大、小黃瓜。(圖/頂好提供)程涵宇說,「其中聖女小蕃茄含有最多的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有助提升上呼吸道抵抗力,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增強身體保護力、抗發炎。」玉米、玉米筍。(圖/黃鵬杰攝)其他水果雙胞胎還包括奇異果、火龍果、柳丁與柳橙等等。程涵宇說,「綠奇異果有奇異酵素可以幫助消化,適合大餐後、年節粽子節中秋節吃幫助腸道代謝健康;黃奇異果維生素C含量高,適合平常壓力大的上班族有助提升活力跟心情。」牛番茄、聖女小番茄。(圖/黃鵬杰攝、陳琪閔提供)紅肉火龍果含有花青素、鐵質較高;白肉火龍果的纖維略多一些,可憑各自喜好選擇。柳橙的鈣、維生素C都高於柳丁,但由於屬於進口水果,因此售價會高於柳丁許多。紅、白色火龍果。(圖/報系資料照、全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