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樂活
」國際老人日前夕 弱勢長者用餐、志工物資陷「雙缺危機」
在10月1日國際老人日前夕,最新「台灣弱勢長者營養補給現況調查」顯示,弱勢長者「平均2天、才有1餐」,而台灣社福機構也面臨物資與人力「雙缺危機」。「以愛樂活營養安老計畫」以2.2萬物資與志工招募推動營養安老,邀請資深藝人齊豫擔任公益大使,分享投身公益經驗,並鼓勵健康長者加入社福機構行列、共同達成在地安老、營養安老。超高齡社會挑戰:低收入戶長者再創近10年新高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最新統計低收入長者登錄人數再創歷史新高[i]。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長者關懷對象包括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邊緣戶及孤獨長者,邊緣戶同樣經濟弱勢卻無苦政府資源,更需要社會關懷。「平常就是有一餐沒一餐的,之前連講幾句話都很喘。」65歲吳姓獨居爺爺就是典型的經濟邊緣戶,房租水電與醫藥開銷,早已把儲蓄消耗殆盡,在家會盡量不開燈;因為總是省吃儉用、缺乏營養,甚至一度中風!社福機構最新調查 呼籲關懷弱勢長者3大現況聯合國通過每年10月1日為國際老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旨在全球老齡化趨勢下,保障長者的基本人權。最新一份「台灣弱勢長者營養補給現況調查」透過3家社福單位: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及老五老基金會,調查涵蓋全台105個據點、4,960位弱勢長者,顯示3大現況需要外界關注:現況1 弱勢長者「平均2天、才有1餐」弱勢長者的營養問題,比起「有一餐、沒一餐」更嚴重!每位長者平均每月供餐次數為16.8次,換算約為「每2天、供應1餐」,84%社工督導表示,這些餐食供應,幾乎是弱勢長者最重要的三餐來源。弱勢長者營養不足恐衍伸4種風險牙口不好、食慾不振-需補充蛋白質、鋅營養不均衡-補充蛋白質、鎂、維生素D吸收容易有狀況-多補充益生菌及膳食纖維走不快-建議補充鈣、葡萄糖胺、蛋白質現況2 逾6成弱勢者飢餓、過半餓到不適高達63%社福據點表示弱勢個案1個月內曾有飢餓經驗、甚至有56%社福據點認弱勢案例餓到疲累、不舒服。由於營養是長者維持健康的關鍵環節,因此除了供餐,也需要營養物資做為補充品,才能避免疾病臥床風險、降低醫療負擔。現況3 近8成社福機構志工人力短缺要穩定提供長者營養照顧,物資與人力同樣重要。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理事長方荷生表示,全台共有5個倉庫接力運送物資,但即使送到當地據點,不少弱勢長者仍無能力出門,需要志工送餐與關懷,越是偏鄉越有需求。且隨著物價攀升、明年調漲基本薪資,社福團體面臨的困境將加劇。同時,台灣社福機構面臨物資與人力「雙缺危機」!78%社福據點需要志工支援。老五老基金會北區區長王淑芬補充,50歲以上健康長者志工佔7成、63歲以上更佔全體志工的5成,志工面臨老齡化趨勢,且社福機構平日忙碌作業更難進行系統性的志工招募工作。2.2萬物資與志工招募 齊豫呼籲推動營養安老有鑑於社福機構的需要,齊豫現身細數自身豐富的志工經驗,表示自己從出道以來就投身公益,由於現在空閒時間變多,演唱會行程之餘擔任志工,不僅可以創造利他的社會氣氛、對自己而言也能感受到助人後的滿足感,「擔任志工」真是閒不下來的資深青壯年的好選擇。佳格食品集團發言人王馨敏表示,「以愛樂活營養安老計畫」從長者所需蛋白質、鈣質、葡萄糖胺等營養出發,今年度將提供總計2.2萬罐營養補充品,以分批供應的方式提供社福機構運用,供應對象不限中低收入戶或邊緣戶。此次計畫也協助3大社福機構招募超過425位志工員額缺口,並巡迴全台舉辦「營養志工」教育訓練,讓志工透過營養知識,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我要報名志工招募[i] https://dep.mohw.gov.tw/dos/cp-5223-62358-113.html
卜學亮自招因女兒出生爆哭 感恩幫95歲父剪指甲
卜學亮5月31日出席「以愛樂活」公益記者會,宣導陪伴關懷長輩,了解家人說不出口的需求。提到最近台灣疫情,他坦言會因此擔憂家中長輩,雖然這段期間工作取消常常待在家,卻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高齡95歲的父親及80多歲的母親,讓他相當感恩與慶幸。他表示父母很有防疫觀念,都在第一時間接種疫苗,日前還主動向他提及要接種第4劑。好友黃子佼剛升格當爸爸,卜學亮說自己還沒送禮:「沒那麼快啦,而且他們什麼都不缺,這時候他們最辛苦啦,我們就送祝福就好,說聲恭喜恭喜,之後他要是滿月要請我們吃油飯,再送他們禮物,尿布啊或者現金啦。」他回憶當大女兒出生時,曾獨自趴在車上大哭一場,「太感動了,媽媽在生產的時候就是在鬼門關走一遭,自然產真的很勇敢、很厲害,所以我都想說小孩不太孝順爸爸沒關係,但媽媽一定要孝順,因為女人在懷胎、生產過程真的很辛苦,媽媽真的很偉大。」他透露因為疫情,與爸媽有更長時間的相處,不僅會幫忙兩老去市場買菜,還初次幫爸爸剪指甲,「他會說不讓我幫他,長輩都是這樣,會怕麻煩到我們。」他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在父母身邊,同時也會更注意自身健康,「能夠被照顧當然是開心,但希望小孩以後不要為我的身體健康擔心,希望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