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藥養醫
」缺藥情況嚴重!健保署擬刪15款指示藥 遭專家痛批打假球
國內缺藥問題嚴重,近期外界不斷有呼聲要求指示藥品退出健保給付,健保署上周雖宣布15款指示藥擬退出健保,但仍遭專家質疑打假球,認為應先讓使用量大的指示藥退出,且應制定出指示藥廠自行退出健保的相關辦法。健保署上周召開會議,初步共識有15項指示藥未來不再由健保給付,主要是針對廠商已無生產、消化酵素、維生素或保健食品成分等品項,至於未來也會發函給醫界,詢問每年用量藥錠低於五千顆、藥膏少於一千條以及眼藥水低於一千瓶者,未來是否應持續納入健保。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指示藥品退出健保是她一直以來的建議,但健保署的做法是先將用量低的踢出健保,「根本是在打假球」,因為這些用量不到5000顆的產品,藥廠早就不願意生產,還需要健保署來踢嗎?沈采穎指出,健保一年在指示藥上花了將近17億,其中前五大項目依序為止痛藥、咳嗽感冒藥、抗組織胺、腸胃機能藥、鼻用製劑等,但在這次會議的初步共識中,並未看到這類藥品,顯見健保署仍不敢切入問題核心處理。以去年健保給付指示藥品用量前五名排序,番瀉苷(Senna glycosides)、乙醯胺酚(Paracetamol)、氧化鎂(Magnesium oxide)、Silicone、愛克痰(Acetylcysteine)為使用量最高的指示藥,沈采穎質疑,如健保署真有心解決缺藥問題,應優先將這些用量高的藥品剔除,而非只拿用量少的開刀。沈采穎強調,健保署面對缺藥問題短期內應針對處方藥進行價格保護而非指示藥,並依法讓指示藥回歸自由市場機制,例如氧化鎂就不應調高地板價,應直接剃除健保給付,由使用者來付費。至於中期因應方針應採用成分給付,而非齊頭式平等,沈采穎說,民眾應自負差額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民眾能有自由選擇廠商的權力,這才是真正以病人為中心,而非以醫院為中心。最後,沈采穎認為長期目標應落實真正的醫藥分業,才能避免藥品過於集中在某些大型醫院,進而導致「以藥養醫」與藥物浪費。
【醫院「藥」不得1】監察院糾正無效 數字證明「藥價黑洞」多可怕
「以藥養醫」已成現在各家醫院經營的主要收入,「健保藥價黑洞」有多可怕,本刊記者實際從藥商處取得合約書,讓民眾實際參考一下。藥價差多少,就知道醫院採購力量多驚人。(圖/資料合成)同樣一顆減緩嘔吐的藥,在長庚醫院合約上載明的定價是新台幣4X元,馬偕醫院的定價是5X元,而健保給付藥價是12X元;抗憂鬱的藥則是定價2X元,健保給付藥價是8X元,差價高達6X元,提供合約的藥商表示,前款藥一年將近30萬顆,後款一年也超過10萬顆,就可以算出醫院光靠一顆藥就能有多少元的進項!監察院曾要求健保署提供相關的資訊,認定藥價差過高。(圖/整理監察院電子報資訊)監察院在調查後發現,醫院為強調績效,管理人員在電腦內就會把醫生的處方權鎖定,讓醫生只能選擇特定「高獲利」的品項,病患因此只能被動接受健保藥價差較大的學名藥(原廠藥專利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公開資訊,產製相同成分藥品),降低病患使用原廠藥的機會,同時也打擊重大疾病治療用藥的持續研發,反而造成人民的「健康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