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
」 新冠肺炎 伊波拉 伊波拉病毒 馬堡病毒 剛果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乘客疑染致命病毒!德火車站急封閉 馬堡病毒死亡率達5成
伊波拉病毒(Ebola)入侵歐洲?德國北部漢堡火車總站(Hamburg Central Station)一座月台2日一度封鎖,原因是一對從東非盧安達入境的情侶疑似感染危險病毒,他們在火車上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經了解,他們疑似感染了與伊波拉病毒同一病毒家族的「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而這種病毒已在當地造成9人死亡。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圖/達志/美聯社)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報導,2日上午,一名26歲的醫科學生與他的女友剛從盧安達飛抵法蘭克福,同日下午,兩人在搭乘火車期間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由於該醫科生在盧安達期間,曾治療患有馬堡病毒的患者。當地警消獲報後不敢大意,立即將兩人送往專門治療熱帶疾病的埃彭多夫大學醫院(UKE)治療。另外據德國《世界報》(Die Welt)引述當地消防隊發言人說法,「他在火車上開始嘔吐,懷疑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隨後打電話給消防隊」,通報後,火車上的其他乘客隨即被疏散,該區域也被封鎖數小時。盧安達目前爆發馬堡病毒疫情,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而盧安達自9月27日首例病例被通報以來,已有至少9人死亡,數十人感染。這種疾病不會透過空氣傳播,可能透過接觸果蠅或接觸果蝠(fruit bats)傳播,也可能因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或皮膚傷口,透過體液人傳人傳染。這種病毒最早在1967年現蹤,因德國馬堡及法蘭克福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一種未知病毒,接著又在塞爾維亞被發現,經溯源,疫情源自一批受感染的綠猴。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者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嘔吐、腹瀉等類似流感症狀,致死率高達5成。
無國界醫生3/為理想一個月僅賺4萬4000元 熱血醫坦言「還是要兼顧現實」
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戰火中,連加薩走廊醫院也遭攻擊,有數名無國界醫生喪生,震驚世人,卻嚇不跑外科醫師夏肇聰再出任務的決心。儘管這份任務有危及性命風險,一個月只有3萬多元台幣收入,CTWANT記者問育有一歲多孩子的夏肇聰「難道不怕太太抱怨嗎?」他笑著回答,「我就間隔一年多再出任務,盡量兼顧家庭啦!」堅定不移。成立53年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致力為受武裝衝突、流行病、傳染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醫療體系排拒者提供緊急醫療援助,所到之處多有風險,每趟任務團隊由醫療及非醫療專業者組成,醫療人員包含流行病學專家、醫生、護理師、藥劑師等,非醫療人員包含行政、供應鏈、人資及財務等人員。無國界醫生募款部協理鍾子文告訴CTWANT記者,「在填寫申請報名表時,上面會有選項讓你勾選不想去哪些國家,同時也會針對前線人員進行心理諮商,照顧他們的身心健康。」至於出任務時間,則無定數。「平均是3~6個月,但也會根據任務來調整,例如台灣曾有一位流行病學專家出任務長達2年,但也曾有夥伴參與伊波拉病毒的任務,時間僅有2周,因為身心壓力太大了,所以不能待太長時間。」鍾子文說。「其中,國際救援人員的生活補助、津貼和交通等,組織會提供往返任務地點的交通和住宿費用,並包含旅遊和醫療保險。生活補助和津貼目前為一個月約1300歐元的生活補助和津貼,換算台幣約4萬4000多元。」鍾子文說,疫情期間,許多非營利組織捐款都受影響,還好無國界醫生在台灣募得的捐款持續上升,2022年支出費用約2.8億,當中八成用在救援專案及支援工作,捐款收入剛好打平。無國界醫生也補充,工作人員的安全也是無國界醫生的重要考量,組織嚴守風險管理程序,經常更新安全指引,並建立安全措施。工作人員出任務前會接受安全簡報,到達任務地後,組織也會提供每個人詳細任務地點的安全規則和指引,例如是否有宵禁等,並要求工作人員遵守相關規則,且注意個人和團隊的行為及安全。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表示,在前線工作時所有的生活開支都由組織張羅,包括食材、日常用品等,所以幾乎不必額外花費。「只有偶爾思鄉時,才會特別煮一些家鄉味的食物!」喜愛吃茶葉蛋的夏肇聰,就特別先準備滷包帶去前線,其他國家的同事也會準備義大利麵等家鄉名菜,「就有點像大學宿舍那樣的生活!」夏肇聰表示自己會一直持續為無國界醫生出任務,鍾子文(右)則感嘆跟戰亂國家的人民相比,才深覺自己已經非常幸福。(圖/趙世勳攝)夏肇聰2022年3月去南蘇丹執行第一次任務,為期3個月後返台,休息快一年後再度提出申請,於2023年4月再次到前線工作,這次同樣是南蘇丹,6周後結束任務。對夏肇聰來說,無國界醫生是一生的志向,所以再辛苦都甘之如飴,但真實的人生中,他已經結婚生子,目前小孩已經1歲多。算算時間,孩子出生時夏肇聰似乎還在前線?夏肇聰尷尬地大笑說:「沒有!沒有!孩子出生時我有陪在身邊啦!」夏肇聰說,家人都很支持他參與無國界醫生,所以他會一直持續到前線出任務。但畢竟3萬多的收入與醫師薪資相差甚多,「嗯,我留在台灣時就盡量多認真賺錢囉!」夏肇聰說,目前他打算再進修其他的次專科,大約年底再申請出任務,「就是維持間隔1年多再到前線,盡量兼顧理想與家庭。」也有許多賺辛苦錢的人,願意將他們資源回收的收入捐出來,只為了幫助那些戰亂國家的人民。「雖有千萬捐款,也有不少硬幣捐款。」鍾子文說,有一筆捐款令他們印象深刻,都是一小筆一小筆從超商支付系統捐款,後來才知道是一對開早餐店的夫妻,每次都是用當天賺來的零錢來捐款。「我也是做了這份工作之後,才震撼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陷於苦難之中,比起這些,我們每天的煩惱多麼微不足道!」鍾子文說。無國界醫生致力維持高比例的公眾捐款,以減少干擾救援行動的因素,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圖/MSF提供)
「X疾病」爆發是時間問題…致死率高新冠20倍 羅一鈞揭3大危險病毒
新冠疫情未止,其他流行病已經在蠢蠢欲動。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明確點出「X疾病」是最大隱憂,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必須做好準備。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下波新型病毒可能是流感、新的冠狀病毒或伊波拉等其他出血性疾病。譚德塞在世界政府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中指出,他在2018年就警告過可能會爆發流行病,新冠疫情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但全球尚未對「X疾病」做準備,下一場疫情大流行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機率問題。譚德塞坦言,如果疾病明天就來臨,大家仍會和新冠發生時一樣,面臨重重問題。各國科學家分析,X疾病發生時,致死率可能是新冠疫情的20倍。各國科學家分析,X疾病的致死率可能是新冠的20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對此,羅一鈞示警,X疾病可能會是流感、新的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及其他出血性病毒,應該小心防範,台灣雖然不是WHO會員國,但有自己的管道可以偵測國際疫情,包括會與多邊、理念相近的友好國家合作,及從國際上公開的平台取得相關資訊。羅一鈞提到,國際上公開的平台都有病毒基因序列或抗原性分析資料,WHO網站也會公布,並沒有限定會員國才能取得,另外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友好國家,也能提供相關資訊,社群媒體會搶先公布科學家發現的資訊,疾管署會設法從各種管道掌握國際動態。
旅客稱行李有鹹魚護國神犬一聞有異 打開看4隻乾屍猴子嚇壞人
美國海關在波士頓機場遇上一起離奇事件,一個從非洲剛果回國的乘客行李,被機場邊境保護犬(檢疫犬)聞出行李有異狀,旅客聲稱行李中有鹹魚,沒想到壹打開竟然是4個猴子的乾屍,連頭骨都已經只剩骨頭,相當可怕。從非洲帶回來的野生肉品,很可能有伊波拉病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綜合外媒報導,波士頓海關與機場檢疫犬發現一名從剛果回到美國的旅客,他的行李中被聞出有特殊氣味,他一開始供稱是鹹魚,沒想到打開一看發現是4隻已經成乾屍的猴子,這讓海關當場嚇到,而形跡敗露的旅客則自稱是為了自己食用而帶回來。這樣帶回野生動物的生肉與加工肉品在美國是被禁止的,這些從非洲野外被帶回來的肉,很可能有伊波拉病毒,甚至是非洲豬瘟等疾病,造成本土牲畜或居民受到感染等狀況。而這起離奇的猴子肉事件,是在一月被發現,直到近日才被公開,這名從中非剛果回來的旅客,他所有行李均被沒收檢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將其中近9磅(4公斤)的野生肉品標記並銷毀,以防後續出現更多問題。
WHO:下一場大流行「恐比新冠更致命」 譚德賽:世界須做好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於22日在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示警,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可能即將到來,世界必須做好準備,「當下一場疫情襲來時,我們必須集體制定出果斷且公平的應對措施」,並強調「它勢必會降臨」。綜合《路透社》、UN News的報導,譚德賽22日在瑞士日內瓦(Genève)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取消並不是COVID-19威脅的終結。另一種變異株的出現,都會引發新的疫情與死亡。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可能深具威脅」。報導指出,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會議上,WHO及其合作夥伴已正式啟動一個新型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包括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推動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享和利用。WHO認為,雖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在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與此同時,WHO成員國近期也決定起草一份流行病條約,同時批准提高預算。譚德賽對此表示讚賞,更呼籲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最新談判,IHR概述了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進行的準備及應對,「如此一來,世界將永遠不再面臨像新冠這樣的疫情大流行的破壞。」此外,WHO已列出目前威脅最大、應該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茲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WHO對尚未發現的病菌所引發之疾病的統稱X疾病(Disease X)。公衛專家一致認同,下一場大流行很可能又是肇因於人畜共通疾病,也就是起源於動物,後來才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而伊波拉、愛滋病及新冠肺炎都屬於這個類別。
致死率最高88%!馬堡病毒在非洲國家爆發 9確診與20可疑病例全死亡
非洲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等國家近期正面臨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的肆虐,其中在赤道幾內亞確診的9名病例目前均已死亡,另外有20例疑似病例患者也死亡。目前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已經派員前往當地防堵疫情。根據《Fox News》報導指出,西非赤道幾內亞於2月通報境內出現首例馬堡病毒感染者,這是一種與伊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us)的病毒性出血熱,截至目前為止累計9例確診案例、20例可疑案例,而所有個案均全數病逝。而在東非的坦尚尼亞也出現8名確診案例,其中有5名個案已經身亡。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至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在發病後5至7天起,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而高燒依舊持續,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至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個案致死率約在24%至88%。報導中也指出,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目前已經針對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的旅客發出警告,呼籲避免與病患接觸,因為馬堡病毒可以透過接觸死亡患者的血液、體液、受汙染物來傳播,以及透過蝙蝠等動物途徑傳播。與此同時,CDC也宣布已經派遣相關研究人員前往疫情爆發國家,目前至少有9名CDC工作人員在赤道幾內亞國家成立實驗室,正在進行篩檢、識別與病例追蹤等工作,協助當地國家來防堵馬堡病毒的蔓延與爆發。
18歲學生腹瀉流鼻血24hr內過世 這國爆發神祕疾病釀3死
非洲中部盧安達南方的蒲隆地(Burundi)在15世紀前和盧安達屬於同一王國,直到 1962 年比利時結束殖民統治後才獨立出來,未料當地近日出現一種神祕疾病,症狀像是流鼻血、發燒、腹痛和嘔吐等,3天內已有3人死亡,當地民眾被迫接受嚴格隔離措施。蒲隆地近日出現一種神祕疾病,症狀像是流鼻血、發燒、腹痛和嘔吐等,3天內已有3人死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每日郵報》引述了當地新聞網站「SOS Media Burundi」的報導,境內的3例死亡個案均在當地東北部,靠近坦尚尼亞、盧安達邊境,死者在症狀出現後的24小時內過世,其中一名死者為18歲學生,曾出現流鼻血、腹瀉等症狀,當天就過世。根據報導,這款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痛、流鼻血、頭痛、發燒、嘔吐、頭暈等,與可能致命的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相似。衛生專家原先懷疑這名學生感染的是馬堡病毒,因為鄰國坦尚尼亞目前正爆發馬堡病毒疫情,但經調查分析,死者對伊波拉與馬堡病毒均呈陰性。該國已有數十人接受嚴格隔離措施,衛生機構負責人目前已前往基隆多省(Kirundo)與穆因加省(Muyinga)進行調查,但對於疾病的相關資訊目前依舊相當匱乏,衛生當局敦促當地民眾要經常清潔手部、避免食用野生動物。
赤道幾內亞爆發「馬爾堡病毒」釀9死 WHO警告:目前已派員協助
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發出警告,指稱赤道幾內亞首次爆發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目前在赤道幾內亞西部的基埃-恩特姆省(Kie-Ntem)已經有9人染疫後喪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公告表示,赤道幾內亞衛生局在向WHO所屬的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所發送病毒樣本後,其中檢驗出病毒陽性反應。而赤道幾內亞當地除了有9人因為染疫身亡外,另外還有16名疑似病例,這些患者都出現發燒、疲勞、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目前WHO已經在當地受影響區域派出先遣部隊,以便進行追踪接觸者、隔離並為出現疾病症狀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目前WHO也在運送用於檢驗樣本的實驗室帳篷、與相關設備,其中包含了一套病毒性出血熱試劑與可供 500 名衛生工作者使用的個人防護設備。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莫帝(Matshidiso Moeti) 表示,馬爾堡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有賴於由於赤道幾內亞當局在確認該病方面迅速果斷,這也讓WHO的行動得以迅速全面展開。公告中也指出,馬爾堡病毒病是一種引起出血熱的高毒力疾病,與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家族,病死率高達88%。感染馬爾堡病毒後出現的症狀有高燒、嚴重頭痛和嚴重不適,許多患者會在7天內出現嚴重的出血症狀。而目前馬爾堡病毒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透過口服或靜脈輸液補液、針對特定症狀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該病毒主要是透過果蝠傳染給人類,而病毒也能透過受感染者的體液、直接接觸在人類之間傳播。WHO表示,馬爾堡病毒疫情自1967年首次爆發以來,已經有10多次疫情發生,大部分都是在非洲東部、南部爆發,而赤道幾內亞是首次爆發該疫情。根據WHO資料顯示,過往疫情爆發時,當地死亡率介於24%至88%之間。
下一個魔王3/超致命!馬堡病毒爆發「已死3人」 全球皆無疫苗與藥物
擁有「最危險病毒」封號的馬堡病毒,上個月在西非國家迦納出現確診案例,並且短短一個月就已經造成3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3表示,第3名死者是一名兒童,但未透露年齡與身分。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尚無疫苗或治療方式可預防或醫治馬堡病毒,醫生僅能透過輸入電解質、葡萄糖等方式,協助病患維持身體機能。根據《美聯社》報導,迦納的阿善提(Ashanti)地區6月底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病患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27歲和51歲,前者於6/26就醫、6/27死亡,後者則於6/28就醫並在同日辭世,疫調顯示兩者並無關聯,也是迦納首次爆發「馬堡病毒」疫情,目前共計有98位接觸者已被匡列隔離,隨後在8/3再爆一名兒童染疫死亡,總計3名死亡案例。馬堡病毒最早在1967年於德國馬爾堡出現,主要病毒帶原者為「埃及果蝠」,病毒傳染給人類後,再透過人類的體液傳染給其他人,就算患者康復,精液與血液仍有傳染力,男性患者康復後,1年內都必須使用保險套,或直到精液檢測兩次呈陰性為止。根據疾管署資料,馬堡病毒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曾被描述像鬼魅般憔悴。發病後5~7天起許多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此時期亦伴隨持續高燒,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疾病晚期有時會有睪丸炎(發病後15日)。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致死率最高可達88%,和伊波拉病毒差不多。馬堡病毒帶原者為埃及果蝠,迦納政府已呼籲民眾盡量遠離蝙蝠棲息洞穴,同時要吃煮熟的肉類食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目前迦納衛生署已呼籲民眾盡量遠離蝙蝠棲息的洞穴,由於豬也是宿主之一,也不要接觸當地的豬隻,並在食用各種肉製品前確保已徹底煮熟。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尚無疫苗或治療方式可預防或醫治馬堡病毒,醫生僅能透過輸入電解質、葡萄糖等方式,協助病患維持身體機能。WHO表示,目前正在研發一些血清製品、藥物和免疫療法來治療此一感染疾病,針對患者嚴重失血,則透過輸血減緩病情惡化。
迦納爆馬堡病毒疫情!染疫8天奪命…死亡率近9成 康復者精液仍有病毒
非洲國家迦納17日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當局立即隔離98名疑似接觸者。馬堡病毒傳染力極強,和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科,且致死率最高可達88,目前還沒有治療方法,令該國衛生單位相當緊張。根據衛福部資料,這種恐怖的病毒與伊波拉病毒相近,最早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共有31人與來自烏干達的非洲青猴接觸後遭受感染,其中7人死亡,而後於1975年南非出現3起病例,指標病例肇始於辛巴威地區。接著在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及烏干達陸續出現疫情,其中2004年至2005年安哥拉疫情最為嚴重,共有374人染疫,其中329人死亡;2008年美國、荷蘭旅客至烏干達一處果蝠洞穴,回國後發病,其中荷蘭籍旅客死亡。馬堡病毒傳染途徑除了前面提到的非洲青猴外,主要病毒帶原者是埃及果蝠,此外在有實驗顯示豬隻也是可能的潛在「增幅宿主」(amplifier host)。因此,透過接觸受病毒感染的果蝠,如長期暴露在果蝠棲息的洞穴內,此病毒可以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接觸到受感染者或是接觸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受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也會遭受感染。感染馬堡病毒後,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倦怠和肌肉痠痛等,通常於發病3至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並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發病後5至7天許多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嘔吐物、糞便、牙齦、鼻子和陰道等處會自發性出血,期間同樣伴隨高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最終病患多於發病後8至9天,因為嚴重失血及休克導致死亡。由於目前該病毒並沒有特別的治療方式和疫苗,僅能透過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同時避免接觸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汙染的環境等。同時根據WHO建議,為預防病毒,非洲地區居民應該避免食用野生動物肉類、避免處理叢林肉,同時因病患康復後其精液仍可能存在病毒,因此康復後的男性在1年內務必配戴保險套,才能發生性關係,但是最重要的,應是避免和患病接觸。
迦納首現「馬堡病毒」2死亡例! 病歿率高達9成、暫無藥可治
非洲國家迦納17日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當局已隔離98名疑似接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馬堡病毒傳染力極強,和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科,目前尚未找到治療方法,且致死率最高可達88%。據《路透社》報導,迦納衛生部門表示,有2名患者近日在南部阿散蒂大區(Ashanti region)的醫院死亡,經檢驗後證實2人皆感染馬堡病毒,迦納當局已經隔離至少98名接觸者,目前皆未出現頭痛、發燒、肌肉疼痛、吐血與出血等相關染疫症狀。去年幾內亞曾出現一例馬堡疫情,如今這是西非第二次爆發。WHO表示,馬堡病毒首次出現於1967年的德國,當時有7人感染病逝,非洲的安哥拉、剛果、肯亞、南非和烏干達都曾出現馬堡疫情。根據WHO數據指出,從過去疫情爆發分析,馬堡病毒致死率約24%至88%之間。幾乎和伊波拉同樣致命的馬堡病毒,目前沒有治療方法或疫苗可施打,據研究指出,馬堡病毒可能是經由蝙蝠傳染給人類,再透過人們的液體接觸傳播。迦納衛生當局已呼籲民眾,避開蝙蝠群居的洞穴、徹底煮熟所有肉類產品。
確診亡火化爭議⋯陳時中秀公文:沒有變過 估6月10日疫情反轉
確診者死亡24小時內需火化爭議,指揮官陳時中今(5日)表示,有關遺體的處理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對於疫情趨勢,陳時中分析,6月10日到月底前整體病例數會往下降。現場記者提問,去年6月8日副指揮官陳宗彥說,24小時內要火化,對此立委質疑,標準到底是哪一天,指揮中心沒有說清楚;另外,新北市政府認為說,一樣是第五類法傳,可是伊波拉規定24小時內火化,新冠卻只有寫儘快,希望可以把火化時間明定下來,讓地方有所依據。對此,陳時中回應,兩者狀況完全不同,不同傳染病就有不同處理的方式,所以大家不要說為什麼這個傳染病處理方式跟那個傳染病方式不一樣,一定會不一樣,根據它的傳染力、致死率以及對社會危害情況,當然每個傳染病都會不一樣。針對火化一事,陳時中指出,一開始時候其實有兩邊的想法,有家屬希望時間稍微久一點,但殯葬業者也很擔心這樣高傳染力的遺體,放在殯儀館相關會所裡面,會增加染疫風險;而第一時間到現在跟大家講的都是一樣的,第五類傳染病需要24小時內通報,至於新冠肺炎要求要火化,深埋要報准,時間上是儘速,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的態度,到了今年5月31日特別再行文。陳時中表示,2020年1月15日就有公告,公告中很清楚提到,在處理是儘速火化為原則,若因宗教等因素不得火化,可報請地方主管單位核准後,依傳染病防治法施行細則,儘速深埋。陳時中強調,有關遺體的處理到現在都沒有變過。陳時中說,「我發覺有些電視台或有一些是誰我不知道,我有看到,他們拿著這個文來做一些,我不知道是沒有看懂,還是故意這樣來做,但我確實承認這個文很容易讓大家誤解。」他指出,2021年5月26日出現相關爭議,所以又再重申了一次,這次這個文最主要是要做第五類的病人處置措施,只有在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大家知道現在有居家照護,去年有思考到這點,所以處置改為「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或指定處所施行隔離治療或其他必要之處置」。陳時中表示,這文剛好把第五類,後面寫24小時要處理,可第五類有很多種,這第五類是指裂谷熱、馬堡性出血熱、伊波拉病毒等,這裡面都是規定24小時要入殮火化,但對新型的、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跟原來的沒有變,一樣是儘速,並沒有定時間。針對疫情趨勢,陳時中回應,端午節帶來一波確診可能性不高,6月10日到月底整體病例數往下降是確定的,當然致死相關減少會跟著而來。
死亡確診個案火化時間未明 殯葬業者批:政府只會甩鍋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2年多,死亡確診個案先前皆在24小時內火化,家屬往往無法見到最後一面。不過,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卻指,未要求24小時內火化遺體,引發譁然,新北市府及殯葬業者都盼中央能說清楚火化時間,地方才能有所依循。殯葬業者更痛批「對民眾的質疑與批評,政府只會甩鍋」,衛福部不要將問題丟給家屬及殯葬業者。殯葬業者表示,許多家屬近期紛紛來電稱,「部長不是說24小時不用火化,為什麼之前還那麼快燒掉?」、「現在遺體可不可以晚一點燒掉,完整處理後事」、「那麼快燒掉感覺會對不起家人」,導致業者要頻頻解釋。業者指出,陳時中說,未規定確診者過世須在24小時內火化,衛福部根本是在玩文字遊戲。去年1月衛福部修訂的「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中,對「屍體處理」一項表示,遺體裝入屍袋後,就不可再打開,且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盡速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深埋。為減少風險,建議在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業者說,疫情爆發以來,他們一直得面對家屬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的遺憾與痛苦,但他們也無能為力。就算不急著24小時內火化,但仍不得申請遺體寄存,且在屍袋不能打開下,也不能申請遺體洗身、著裝、化妝、大殮等服務,民眾希望能好好送家人最後一程的願望還是一場空。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去年6月就認為,依衛福部的指導建議,將遺體於接體車上實施入殮,實有不妥,處理遺體已完全忽略傳統喪儀善終的做法,要求同業盡可能彌補不盡人情盡速處理遺體的遺憾。業者不滿表示,對民眾的質疑與批評,政府只會甩鍋,現在又改口不必在24小時內火化,但殯儀館的遺體暫存室的空調、冰櫃系統都互通,在擔心疫情擴散下,從以前到現在都不允許確診遺體暫冰存,也只能盡速火化。雖然有同業說要快準備冰櫃,但可行性不大,「這些活動式冰櫃要放哪?能放在民眾家中嗎?況且屍袋也不能打開,意義不大」,痛批衛福部不要只會將問題丟給家屬及殯葬業者。新北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孟宗說,家屬因一句話產生誤解,導致殯葬業者要頻頻解釋,造成業者負擔,希望部長可以說明清楚,避免產生誤會。新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衛生所確曾接獲這2天往生確診者的家屬反映,「既然不用24小時內火化,那可挑選適合火化的好日子嗎?」但因中央目前仍未說清明確時間,他們也只能回答「仍須盡快。」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新冠肺炎被列入法定傳染病第五類,跟伊波拉病毒屬同類,均須在24小時內通報,遺體24小時內盡速入殮火化,新冠肺炎則是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報准後深埋,因未訂出明確時間,卻又列在第五類,兩年來各地方主管機關都一直問中央時間點,但中央的回覆都是「盡速」,因未講清楚明確時間,所以大家都比照第五類傳染病在24小時內火化。
比爾蓋茲提組「抗疫世界隊」集結3千專家 每年砸290億抗未知傳染病
近2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人類該如何面對不斷變易的未知傳染病?世界富豪、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本週二(12日)在溫哥華舉行的TED大會中提議,全球領導人應創建一支由專家、醫師和外交官員組成的流行病對應隊,幫忙鑑別、追蹤各種新出現的病毒,他預估該組織每年需投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290億)。根據《溫哥華太陽報》報導,比爾蓋茲12日於TED大會上發表演說,談及過去2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稱「過去幾年我們經歷的就像一場可怕的全球災難,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殺死了數百萬人並顛覆經濟系統,我們希望阻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演說中他重新談到自己曾於2015年發表的一場TED演說,他當時針對西非爆發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警告全球當權者必須為下一次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做好準備,「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現在我的希望很明確,如果我們採取正確措施,新冠肺炎可能是最後一次病毒大流行」。比爾蓋茲表示,在許多公眾都對目前仍持續流行的疫情感到疲憊之時,他提出「全球流行病應對與動員」計畫(Global Epidemic Response and Mobilization;GERM),實際內容為組建一支由3000名醫師、流行病學家、公衛專家和外交官員組成的團隊,由世界衛生組織管理、協調,幫助各國衛生部門盡速控制可能爆發的流行病。「這不會便宜,但他能夠拯救性命」,比爾蓋茲透露他預估這支團隊每年將需要10億美元資金,同時呼籲富裕國家的政府能夠加緊支持他的想法。比爾蓋茲坦言,GERM目前只是一個初步提議,他希望在接下來幾個月內,世界各國能夠對此達成某程度的共識,雖然對於組織結構、資助計畫等還需要經過討論才會清楚,但他強調財政負擔應該落在富裕國家身上。比爾蓋茲呼籲,雖然GERM的準備工作耗資巨大,但如果不及時替下一次的疾病大流行做好防護,世界將花費將會更大,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新冠肺炎目前已經造成全球政府損失近14兆美元,「我們必須花費數十億美元,以節省數兆美元」。
英國婦遭蜱蟲咬罹患「類伊波拉出血熱」 致死率高達40%
西非地區2014至2016年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病毒疫情,曾導致至少1.1萬人死亡,超高致死率與傳染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病毒」。令人擔憂的是,英國一名婦女日前被診斷出罹患「類伊波拉出血熱」疾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致死率高達40%,幸好科學家發現,此種疾病主要透過蜱蟲傳染,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根據《鏡報》報導,英國一名婦女近日被劍橋大學醫院診斷患有「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CHF),目前正在倫敦皇家自由醫院接受治療;該病有40%的死亡率,感染後將出現與伊波拉出血熱類似症狀,幸好其病毒主要是由蜱蟲傳染,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對公衛的影響較低。這名婦女先前去過中亞地區,醫院正在努力聯繫與其接觸過的民眾,以便對此疾病傳播情況進行評估。據了解,此案已經是英國第3例CCHF已知病例,先前2例分別發生於2012與2014年,不過都沒有造成傳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CCHF致死率相當高,若未積極治療,通常在感染2週後患者就會死亡。而此種疾病最早於1944年在克里米亞被發現,因此最初被命名為「克里米亞出血熱」,不過在1969年,專家發現其病原體在1956年也於剛果被發現,因此遂將疾病名稱改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亦表指出,CCHF通常由蜱蟲傳播,不過病毒也可透過接觸染疫動物血液傳染給人類,2種傳播方式潛伏期不同,遭蟲咬潛伏期通常為1至3天,接觸受感染動物血液則通常在5至6天會發病,最長則為13天。染感該疾病時,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痠痛、頭暈、肌肉痠痛、眼睛痠痛與畏光,還有可能出現噁心、腹瀉嘔吐、喉嚨痛,同時伴隨強烈的情緒波動與意識混亂,由於此疾病死亡率高,一旦病毒出現大流行,將對公共衛生、醫療資源造成嚴重打擊。
伊波拉病毒再現非洲 剛果3歲男童確診死亡…接觸者近100人
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5個月前才剛結束一次伊波拉病毒疫情,但日前疫情再起,一名3歲男童確診,於本月6日死亡。他的接觸者將近100人,目前均已列為監測對象。據《路透社》報導,剛果衛生部長姆邦加尼(Jean Jacques Mbungani)稍早於當地時間9日宣布,在東部發現了伊波拉病毒的確診案例,一名3歲男童在貝尼市(Beni)附近確診,且已於上週三死亡。他表示,目前無法確定此案病毒與2018至2020年疫情是否相關,或者是與5個月前曾造成6人死亡的疫情有關,但已監測了近100位疑似男童的接觸者。剛果生物醫學實驗室一份內部報告指出,貝尼市中人口相當密集的布西里社區(Butsili),9月時也曾出現3名幼童死亡,而且他們死前都出現了感染伊波拉病毒後的症狀。但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任何檢驗,所以無法確認他們是被感染者。報導指出,自從1976年在伊波拉河附近的赤道地區發現了伊波拉病毒之後,剛果已經出現過12次疫情。伊波拉病毒是透過體液接觸所傳染,會導致嚴重嘔吐、腹瀉。姆邦加尼表示,過去在伊波拉疫情期間已有許多管理經驗,相關單位將會設法盡快控制這波疫情。不過,專家認為在大規模疫情之後出現零星確診並不罕見,確診者痊癒後,病毒還能在體液中保留數月之久。
曾是劉德華小跟班!綠葉男星驚人現況曝 陪發哥訪台「和梁朝偉平起平坐」
香港天王劉德華、梁朝偉相隔18年再合作新片《金手指》,並夥同任達華、方中信、蔡卓妍等人合演,投資逾3億的重頭港片預計2022年上映。值得一提的是,《金手指》監製之一的黃斌,約30年前曾在《賭神》、《賭俠》中飾演劉德華的跟班「烏鴉」,如今已成為知名大監製,曾參予多部賣座電影的製作。事實上,黃斌也是資深演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除了《賭神》的烏鴉,在80、90年代的港片中,也不時可見他出現,例如《殭屍至尊》、《旺角卡門》、《至尊無上》、《伊波拉病毒》、《中華英雄》等,曾和張學友、張曼玉、舒淇、黃秋生等知名演員合作,最後一次演出是2005年與黎明、杜汶澤的《情義我心知》。自1986年開始,黃斌亦擔任幕後工作,分別做過場記、道具、美術、製片,曾參與經典港片《無間道》製作,也執導過《何以笙簫默》,2013年監製的《竊聽風雲3》更入圍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2019年,黃斌靠著《無雙》奪下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當時的頒獎人恰好就是劉德華,讓影迷再度有幸目睹刀仔與烏鴉同框。據了解,預計2022年上映的《金手指》投資超過港幣3億元,找來梁朝偉、劉德華、任達華等超豪華卡司主演,而監製正是黃斌,他在記者會上與劉德華、梁朝偉等巨星平起平坐,昔日小跟班儼然已化身大製片。不僅如此,周潤發2019年來台宣傳時,亦曾跟黃斌一起現身台北捷運,還到大安森林公園晨運,造就「賭神」跟「烏鴉」重聚。
恐流血致死!超恐怖「馬堡病毒」西非現蹤 155人遭隔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西非國家幾內亞(Guinea)7月25日出現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的確診病例,他在8月2日死亡,目前已匡列155位親密接觸者。馬堡病毒是伊波拉病毒的近親,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出血熱,有使人流血致死的可能。綜合《路透社》、《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鏡報》報導,死亡病例是在幾內亞東南部與獅子山共和國交界的蓋凱杜(Gueckedou)地區發現,馬堡病毒的症狀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上吐下瀉、皮膚出疹等,甚至還會有肝衰竭現象。這種病毒的出血熱與伊波拉病毒非常像。馬堡病毒是1967年在德國被首次發現,當時是病毒研究所裡的猴子感染研究員,而現在被普遍認為是經由蝙蝠等野生動物為傳播媒介,再靠生物體液或污染物表面接觸傳播。伊波拉病毒研究所專家指出,馬堡病毒一直都在中非肆虐,這次出現在西非,仔細想想,其實西非這片區域一直都有蝙蝠群體在活動,而這裡在2014至2016年也是伊波拉病毒很嚴重的區域。幾內亞衛生當局表示,今年當地曾短暫出現伊波拉病毒,被認為是因為人類到叢林中狩獵並食用那些肉,才會被感染,因為獵人的燻制、乾燥和醃製,無法有足夠的高溫來殺死病毒。專家表示,目前沒有針對馬堡病毒的有效藥物,但或許可從伊波拉病毒著手研究。
確診者4分鐘前「坐過同張椅子」!2大學生進咖啡廳慘染疫
新冠肺炎Delta變種病毒株入侵世界各國,讓不少原本已經趨於緩解的疫情再度升溫。南韓近日出現2名確診者,他們沒有和確診者直接接觸,但仍染疫,經查才發現,他們曾和確診者在「不同時間」坐了同張椅子而染疫,由此可知Delta變種病毒株傳染能力之強大。綜合韓媒報導,全羅道木浦市3日有2名學生出現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前往醫院檢查,確診為新冠肺炎,不過這2人並未直接接觸確診者,後來政府疫調時發現,這2名大學生進入一間咖啡廳,坐在了確診者4分鐘前坐過的桌椅長達20分鐘,雖然過程中他們都沒有拿下口罩及飲食,但仍因此染疫。全羅南道保健福祉局局長姜英久指出,「多數的感染病例通常在與確診者處於同一空間時發生,但如果沒有與確診者共處一室,那病毒仍有可能會透過環境或其他接觸傳染。」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印度「Delta」變異株株去年10月在印度發現後,快速蔓延全球92國,此變異株是目前傳播速度最快、最強壯病毒株;美國CDC內部一份簡報透露,表示Delta變種病毒株擁有與水痘相當的高度傳染力,即便是接種過完整疫苗,但被感染的機率仍然跟未接種疫苗的患者相當,每位患者的感染人數(R0值)高達8至9人,傳染能力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伊波拉病毒(Ebola)、流感、天花等病毒還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