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維菌素
」 伊維菌素 新冠肺炎皮疹會蠕動、腸胃塞55個電池! 10離奇病例令醫生震驚
皮疹蠕動、膀胱爆裂、腸道塞了超過55個電池,令人聽了就害怕!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science)報導,2022年發布的這10份就醫報告記錄了各種詭異的醫療案例,連醫生也難以置信。1. 「會蠕動的皮疹」竟肇因於蛔蟲西班牙一名64歲的男子身上長出了紅色的波浪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紋路似乎會在皮膚上移動。該男子就醫檢查才發現這些會蠕動的線條,竟然是蛔蟲在他的皮膚下蠕動。幸好,該男子及時接受了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的治療,皮疹終於消失了。2. 帶狀皰疹導致膀胱爆裂一名患有帶狀皰疹的77歲男子,因不尋常感染併發症需要動手術:他的膀胱爆裂。在極少數案例中,帶狀皰疹會導致「尿瀦留」,當膀胱不能正常排空,就會導致尿液淤積,進一步導致感染或膀胱結石。根據病例報告,這是第一份因帶狀皰疹相關尿瀦留導致膀胱破裂的報告。3. 泡水就產生奇怪的皺紋有位年輕人的手一浸到水就會異常產生皺紋,這種奇怪的症狀原來是由一種罕見病引起的。這種稱為「水源性注射器性肢端角化病」的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外界認為它可能部分源於基因突變,並與汗腺異常有關。4. 耳內膜「自發撕裂」一名婦女突然無緣無故感到極度頭暈,趕緊求助於醫師,診斷後發現她耳朵裡有氣泡。醫師認為,如果病人碰到頭部外傷、耳朵手術或顳骨骨折,是有可能導致耳內產生氣泡。然而,該名婦女並沒有上述狀況,因此醫生猜測她的異常情況是由「耳內膜自發撕裂」所引起的。5. 真菌導致聲音變嘶啞一位男性患者的聲音在幾個月內變得沙啞,或是尖銳刺耳。男子就醫檢查後,被診斷出聲音嘶啞竟然肇因於真菌「皮炎芽生菌」長在他的喉頭與聲帶。6. 喝苦味飲料竟然中毒休克一位女子喝下葫蘆製成的飲料後,竟然出現休克。休克的症狀為體內血流驟降,且器官可能因缺氧而受傷,恐危及生命。葫蘆是一種淺綠色、性質溫和的植物。然而,這種植物會產生一種叫做「葫蘆素」的化學物質,帶有苦味,若大量食用這種物質就會食物中毒。7. 一天乾嘔30多次一名婦女會經歷劇烈的嘔吐,有時一天會乾嘔 30 多次。根據她的症狀,醫生診斷該女子罹患「週期性嘔吐綜合症」,疾病特徵是會突然嘔吐,另長時間卻又無症狀。醫療團隊研究具體病因,推測女子嘔吐的原因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8. 男子胸部種塊「極度增大」一位22歲男子原本身體很健康,因咳個不停而去看醫生。經掃描診斷顯示,該男子右半邊胸部潛伏著一個長約17.2公厘的巨大腫塊。幸好進一步檢查發現該腫瘤並不是惡性腫瘤,沒有癌症危險,該男子最後進行手術成功切除腫瘤。9. 腸胃竟塞55個電池一位女子因為有「吞電池」的自殘行為就醫,手術前已先排出5節 AA 電池,加上醫生動手術取出了50顆電池,總計為55顆!女子術後照X光,腸胃道終於顯示清空無電池,目前平安恢復中。10. 200杯的過量咖啡因致死一名男子在意外食用幾克「強效咖啡因粉」後,死於咖啡因過量。該粉含有相當於約 200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致命劑量使該男子心臟驟停,送往醫院後不幸喪命。 原文出處:https://www.livescience.com/health
認買到超過1萬份默克新冠口服藥 陳時中:若輝瑞成效佳也考慮
治療新冠肺炎的默克(默沙東)新藥,我國買到了!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時透露,我方已與默克完成簽約,至於採購量會超過一萬份,接下來還會邀輝瑞向專家委員會報告,若評估後認為效果不錯,我們也會買。民眾黨立委蔡璧如今在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詢問目前採購新冠肺炎藥物的進度,陳時中透露現在已與默克簽約,至於價格連我自己都不清楚,畢竟新藥出來國際上的價格一般都不太過問,何時能到貨也還未定案。陳時中也說,接下來還會請輝瑞來向專家報告新藥開發進度,初步看來滿不錯的,專家若認為不錯我們也會買,至於伊維菌素目前醫界正反討論很多,雖然價格便宜,但專家認為治療無效,所以還不考慮購買。
新冠偏方瘋傳「美民眾搶購寄生蟲藥回家嗑」 中毒人數狂飆20倍
9月初美國知名Podcast主持人喬羅根(Joe Rogan)對外證實自己確診新冠肺炎,同時宣稱自己使用包含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內的多種藥物治療新冠,引發專家憂慮。事實上,美國8月時就掀起伊維菌素搶購風潮,因為服用該藥物導致身體嚴重不適、中毒的事件也隨之暴增。綜合「彭博」、「Yahoo news」等媒體報導,根據奧勒岡州毒物中心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的數據,今年8月份該中心接到21個因為服用伊維菌素,導致身體出現嚴重副作用案例,跟過去平均1個月可能會有1個案例情況相比,暴增20倍,這些患者中有6人被緊急送醫治療,4人需住進加護病房;其症狀包括腸胃道不適、意識模糊、身體虛弱、肌肉協調性喪失、低血壓和癲癇發作等。伊維菌素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抗寄生蟲藥物,1988年用於治療被稱為「河盲症」的盤尾絲蟲病,雖自2012年以來,有若干研究發現,伊維菌素對不少RNA病毒如流感病毒、愛滋病毒或登革熱病毒等,具有抗病毒特性,但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世界衛生組織(WHO)仍反對將其運用於新冠患者。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一名研究者就表示,伊維菌素在實驗室內確實能抑制培養皿中新冠病毒複製,但不代表能用在治療新冠肺炎,衛生部門更警告若不當使用伊維菌素,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呼籲民眾不要再聽信謠言。
耶穌說打「mRNA疫苗上不了天堂」?婦人聽信教會朋友慫恿亂服藥反送醫
新加坡一名女網友揭露,她的母親因為受到教會朋友慫恿和影響,胡亂服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而送醫治療。「這是你嘗試自己當醫生時發生的情況…。」一名網友凡妮莎(Vanessa Koh Wan Ling)在臉書發文指出,她的母親受2名教會朋友影響,服用伊維菌素後出現頭暈、嘔吐或噁心、食欲不振、嚴重的關節疼痛、疲倦及無法行走和站立的副作用,而被送醫急救。根據《中國報》報導,凡妮莎說,母親友人一直灌輸信徒,核糖核酸(mRNA)疫苗有違他們的宗教信仰的想法,若他們獲准接種,耶穌會直接告示他們,因此大力阻止母親接種中國國藥疫苗,還指接種第2劑疫苗者無法上天堂。更聲稱伊維菌素可助清除疫苗和新冠病毒,結果最後她的母親聽信謠言亂服藥,反倒被送醫治療。凡妮莎強調,伊維菌素是用於治療某些寄生蟲引發的感染,而新冠肺炎並非寄生蟲,不應透過伊維菌素治療。她抨擊那些因為Google而覺得自己比醫生更厲害的人,包括她母親友人和母親自己,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她告誡大家:「不論你怎麼覺得你的好朋友更虔誠,所以更可信,你都應該先和家人商量。」凡妮莎提醒,出事時,站在急診室外的不會是教會友人,而是家人,坐在醫院外焦急等候的也不是教會友人,而是家人,在醫院入院櫃檯處繳付醫藥費的更不是教會友人,而是家人。她呼籲大家,不要任由這類友人,忽視自己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瘋搶驅蟲藥抵抗新冠肺炎無效 美國民眾因此送醫浪費醫療量能
美國當地的疫苗接種率遲遲無法提高,但部分民眾對於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十分堅信。他們認為只要服用伊維菌素就可以抵抗新冠肺炎,甚至有多個地區的伊維菌素遭到搶購,也有民眾因為服用過量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最後反而落得送醫治療的下場,徒然浪費醫療資源。根據《衛報》報導指出,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名醫生表示,現在當地正在流傳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不少民眾聽信傳聞購買大量伊維菌素服用,結果導致許多民眾因為身體不適而被送醫治療,因為占用了醫院的醫療量能與救護車,反而讓其他需要的患者出現了延誤送治的問題,其中包含了受到槍擊的患者。該名醫師表示,救護車載著患者,但醫院方面卻因為人手不足,沒有人可以接聽電話,導致患者只能在救護車上等待。之前甚至有一名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被迫送到距離當地有3個州之遠的南達科他州的醫院進行救治。奧克拉荷馬州醫生麥伊萊(Jason McElyea)受訪時表示,伊維菌素是當地常見的農村藥物,所以當地民眾對其非常熟悉,而也有不少民眾完全無視原本藥劑的指示用量,也有民眾聽信傳聞,為了預防新冠肺炎,整整服用了一匹馬的份量的伊維菌素,而其實一般人類所推薦使用伊維菌素的劑量十分的低。其實早在6月時,台灣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有為此提出解釋,關於寄生蟲藥「伊維菌素」的使用,如果仔細看研究論文的話,可以得知,要達到足以治療新冠肺炎的程度的話,所使用的藥物濃度需要十分的高,並非是一般用藥習慣就可以達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證明「伊維菌素」可以降低新冠病患的死亡率、插管率,也無法加速病毒的清除。張上淳也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產生反效果。
無症狀猝死2/走7步直接倒地!新冠肺炎引發動脈栓塞死亡風險增50%
本土確診數雖然下降,但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卻一路從2%、3%逐漸上升,截至6/28為止,死亡率已經升至4.6%,比起全球平均值2%多出一倍,新冠疫情的陰影仍然壟罩著台灣。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死亡患者中有將近1成是到院前死亡,許多確診者在家突然暴斃,從發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令人心驚。其實國外早有前例,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台灣此刻彷彿重演悲劇。醫師指出,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差,就算染疫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瞬間倒地身亡,是新冠肺炎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除了隱形缺氧之外,肺栓塞也是慢性病患預防猝死的重點之一。德國曾針對12名新冠猝死病患進行解剖,發現其中4人是因為肺栓塞而死,機率為1/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台灣確實也有這樣的死亡案例。莊子儀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造成全身的發炎反應,導致免疫失調,進而導致血管栓塞,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簡稱肺栓塞),會更加重患者缺氧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李建璋指出,確診者若發生肺栓塞(右圖紅圈處)會使得病情急轉直下,猝死機率高達5成。(圖/報系資料庫、豐原醫院提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會引起高凝血狀態,若發生在肺主動脈,就會引起肺栓塞,症狀為胸痛、咳血、咳嗽,病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急轉直下,甚至有些人走了7步就直接倒地,猝死風險增加5成。「為預防血管栓塞,國外的做法是針對住院新冠患者都會施打抗凝血劑,一直使用到出院為主。」莊子儀說,由於亞洲人的血栓機率較歐美人低,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若確診個案已經需要使用氧氣時,就應該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後續肺動脈栓塞,甚至腦血管栓塞併發症的機率。儘管有方法預防慢性病患或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轉重症的機率,但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才是終結疫情的最大關鍵。(圖/宋岱融攝)別亂買!伊維菌素是處方用藥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近來一款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引發討論,由於印度、巴西用此藥治療患者獲得不錯的效果,因此讓很多人寄予厚望。不過,由於沒有嚴謹的科學證據顯示伊維菌素有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藥局(FDA)、歐盟等組織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
mRNA技術發明者後悔打莫德納了? 他揭穿事件真相
美國醫學權威、同時也是mRNA疫苗技術發明人之一的馬龍博士(Dr. Robert Malone)14日在推特發文,質疑美國FDA等機構腐敗,強推施打卻未考量mRNA疫苗的副作用,並在Podcast談話中提及「後悔打莫德納疫苗」,不過醫學作家林慶旺指出,這篇報導有嚴重錯誤,因為mRNA疫苗技術發明者「另有其人」。資深汽車部落客Hank日前在臉書轉發美國醫學權威馬龍博士的推特,介紹他是「mRNA疫苗的發明者」。(圖/翻攝自Hank汽車部落格臉書)資深汽車部落客Hank日前在臉書轉發美國醫學權威馬龍博士的推特,介紹他是「mRNA疫苗的發明者」。(圖/翻攝自Hank汽車部落格臉書)資深汽車部落客Hank日前在臉書轉發馬龍博士的推特並翻譯,介紹他是「mRNA疫苗的發明者」,內文指出他不滿美國官方強行施打,卻忽視疫苗的副作用,「萬一有一天真相證明了 #伊維菌素 可以安全地控制疫情,而且證明了 #基因疫苗(#mRNA)是有重大安全問題時,社會大眾是否還能繼續對公共衛生與美國政府保持信心」,消息曝光後,許多媒體也跟進引用這篇貼文報導。不過《ETtoday新聞雲》報導,長年分享國外先進醫學知識的作家林慶旺表示,這篇報導有嚴重錯誤,首先馬龍博士並不是mRNA疫苗技術的發明者,而是另有其人,其中一位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Kariko)博士;還有她的合作夥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 博士。 生技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圖/翻攝自Katalin Kariko推特)林慶旺也表示,今年66歲的卡塔琳卡里科博士,對mRNA技術的早期研究,促成了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的開發,儼然成為新冠疫苗開發的英雌。她和魏斯曼博士的研究成果,讓輝瑞、BioNTech和莫德納製造出疫苗,2人也成為今年10月諾貝爾醫學獎或化學獎呼聲最高的熱門人選。林慶旺接著說明來自美國的馬龍博士,曾經研究過mRNA技術,「但沒有成功」,不過Hank在PO文中強調,馬龍博士是美國醫學權威,並表示若網友多查詢他分享的資訊,會對即將要去施打的疫苗有更多的了解,還說「絕對不是WHO或FB的事實查核中心告訴你的那樣」。長年從事英日文醫學書籍翻譯、審譯工作的林慶旺,近來也在台灣發行新作《太陽醫生》,針對台灣民眾施打AZ疫苗產生不適情況,他也做出回應,由於AZ疫苗採用的是腺病毒載體,會將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送到細胞核,「一旦腺病毒鑲入細胞核中的DNA,極有可能病變、產生癌症」,但這情況卻被醫生和專家所忽略。
專家小組決議不使用寄生蟲藥「伊維菌素」 張上淳:民眾不要自行購買服用
《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日前報導,表示寄生蟲藥「伊維菌素」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也有國內的醫生表示在巴西、祕魯等地,都有相關論文證明伊維菌素可以有效治療。而指揮中心在14日公布專家會議討論結果,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產生反效果。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有關於寄生蟲藥「伊維菌素」的使用,如果仔細看研究論文的話,可以得知,要達到足以治療新冠肺炎的程度的話,所使用的藥物濃度需要十分的高,並非是一般用藥習慣就可以達到。張上淳表示,許多人都希望在這次的疫情中,可以「老藥新用」,讓一些老藥能夠扮演一些角色,但目前為止,研究都是少數、樣本數量也不大,也有一些統合分析的研究指出,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證明「伊維菌素」可以降低新冠病患的死亡率、插管率,也無法加速病毒的清除。張上淳也補充說道,包含WHO、歐盟等多個治療指引,均不建議常規使用此藥物來進行「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對於近日的討論,張上淳也表示的確有看到一篇新的報導,指出伊維菌素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的成效,但經過專家諮詢小組檢視後,發現報導中的個案數量非常的少,所以決議不建議常規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新冠肺炎。張上淳也提到,在這個消息曝光後,國外有民眾就自行採買伊維菌素服用,結果不僅沒有獲得治療效果,反而還出現副作用。張上淳解釋,伊維菌素是處方藥物,民眾要有醫師處方才能夠購買。同時國外也有民眾購買「動物用」的伊維菌素來服用,但因為劑量完全不正確,反而讓身體出現反效果。澳洲先前曾有意與台灣研究伊維菌素在臨床上的使用,但是澳洲後面也自行叫停。而FDA也在官方網站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伊維菌素服用,張上淳也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造成身體傷害。
治療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可望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 陳昌明教授:呼籲政府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在台灣因為疫情嚴峻,又陷入疫苗嚴重短缺的困境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教授在大量閱讀全球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報告,以及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他建議政府應該儘速推動臨床試驗或召開專家會議,評估這個藥物對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效果。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為此,發表文章闡述一種治療寄生蟲藥物的「伊維菌素」,陸續用於印度、巴西與秘魯的治療情況,並將期刊題為《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的評審報告,發現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率大幅改善,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介紹給本刊讀者。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圖/陳昌明提供)以下為陳昌明教授說明的全文。新冠病毒(COVID 19)自2020年起肆虐全球,各國政府無不想盡辦法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許多科學家也全力投入研究,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自從2003年SARS疫災發生後,國際對於抗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究一直持續著。其中有一個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得到特別的關注。這是一種治療寄生蟲的藥物,過去在治療許多惡名昭彰的疾病(例如河盲症、眼絲蟲症等等)獲得重大的醫學成就,兩位藥物發明者也於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科學家發現這個藥物也可以殺滅SARS等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爆發後,澳洲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證實伊維菌素可以有效滅除新冠病毒,但是它的臨床療效則尚未被證實。當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許多貧窮國家時,面對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這些國家別無選擇的直接將伊維菌素用於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富有的國家則因為種種法規的限制,無法隨意使用這個尚未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抗病毒療效的藥物。伊維菌素對抗新冠肺炎的臨床運用就從南美洲與中東地區開始。漸漸的,許多臨床個案報告,小型到中型的臨床試驗,小型到中型的預防性給藥,到大規模的預防性給藥的研究報告逐一被發表。許多學者與民間團體開始注意到伊維菌素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的角色,並且要求各國政府與WHO開放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上。這些發表的文獻作者集中在第三世界的國家,可信度難免受到西方進步國家的質疑,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上一直沒有得到美國、歐盟與WHO的背書同意。然而,今年四月起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竟為伊維菌素的臨床價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舞台。印度正持續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自然實驗,不同的邦(省)對於是否大規模發放伊維菌素給所有成年(18歲以上)民眾作為防疫的重要措施,持不同看法。印度醫學科學家學院強烈支持這種做法,並提出建議的臨床劑量與服用日數;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少,其中包括一位印度的WHO首席科學家。這導致各邦各自為政,疫情也隨之發生極為不同的變動。從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大規模施用伊維菌素的邦,疫情呈現大幅度的改善,德里的感染個案在這期間內銳減9成以上。在禁止推動伊維菌素政策的泰米爾納德邦,疫情則呈現持續擴散,甚至染疫個案成長超過三倍。這極大的差異除了使用伊維菌素以外,無法用任何其他的因素來解釋。類似的情況去年也發生在南美洲的巴西與秘魯,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廣發伊維菌素來控制疫情後,個案發生率與死亡率快速下降,沒有推動這項政策的地區則是疫情持續擴散。這已經被紀錄並且發表在國際期刊。雙盲、隨機分組、控制研究條件的臨床試驗(double blind RCT)一直是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檢驗真理的最佳(或是唯一)方法。但是我相信,這場在印度發生的自然實驗在未來將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智慧與理解。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期刊上,有一份經過包括三名美國政府高級科學家在內的醫學專家評審(peer review)過的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題為《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的評審報告,全面審查來自臨床、體外、動物和全球相關研究的可用數據,並且將專家評審過的臨床資料進行彙萃分析。他們發現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率大幅改善,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在藥理上,這個藥物有許多抑制新冠病毒的機轉。例如,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可以和人體的ACE2受體結合(這好比是病毒入侵細胞的大門)藉此侵入人體,而伊維菌素可以和病毒的S1棘蛋白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結合,改變「病毒打開細胞的鑰匙」讓新冠病毒不得其門而入,如此可以產生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其次,新冠肺炎病毒是透過特定的核糖核酸聚合酶進行複製,而伊維菌素可以抑制這個酶,進而阻止病毒複製,如此即可產生治療效果。雖然美國、歐盟和世衛組織都尚未核准伊維菌素用於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是《美國治療學雜誌》這篇論文發表以後,情況可能會改變;然而,有了這款已在1996年失去專利的學名藥後,損失慘重的將是其他抗病毒治療藥廠與疫苗製造廠商。同時也令人擔心,這些廠商背後龐大的商業與政治利益很可能會反對或設法拖延伊維菌素的臨床與公共衛生使用,因此呼籲媒體與正直的政治家應該出聲協助,加速推動。該論文最後提到,「英國實證醫學諮詢團體」與「伊維菌素推薦發展委員會」於近期審查依維菌素相關研究文獻與臨床證據後,確認此藥物增加新冠肺患者存活的證據強烈,並且建議無條件開放使用,以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此外,也有許多伊維菌素用於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每個月服用兩天至四天的伊維菌素,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竟然與注射疫苗的效果相當,而且是立即有效,這在目前疫苗極度短缺的台灣,無疑是大好消息。因此,呼籲政府應該考慮儘快召開專家會議,將伊維菌素列入治療指引,並且考慮導入疫情熱區作為預防感染的處方,藉以解決我國疫苗嚴重不足的困境,降低個案死亡率,並使我國疫情獲得迅速與有效的控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疫情爆發至今,國內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有411人病逝。這也是今天說明此案的原因,希望政府能夠儘快撥出一點時間,來討論與評估伊維菌素是否能夠在台灣成為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的用藥。希望在有足夠疫苗供給前,有機會拯救更多寶貴的生命。陳昌明部定教授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所兼任副教授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研究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監事經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臺北榮總經營)院長、副院長臺北榮總腦血管科主任臺北榮總腦中風暨腦血管疾病中心主任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總醫師、住院醫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研究員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
杏鮑菇不是吃素的! 秘密大公開:餓了就「分泌毒素癱瘓」殺蟲吃
通常去素食餐廳都會見到杏鮑菇,但原來杏鮑菇不是吃素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團發現,蠔菇、杏鮑菇等側耳屬(Pleurotus)真菌為相當常見的食用菇類,亦稱為食肉真菌;在貧瘠環境中,這些菇類的菌絲會麻痺並殺死線蟲以獲取養份。中研院指出,利用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來研究食用菇類麻痺線蟲的分子機制,發現當線蟲碰到蠔菇的菌絲時,線蟲肌肉裡的鈣離子濃度會異常的飆高,使得肌肉過度收縮而麻痺癱瘓。接著,研究團隊篩選隨機突變的線蟲並找出具有真菌抵抗性的突變株,發現真菌的毒素需要透過線蟲的感知神經纖毛進入線蟲體內使其麻痺,當線蟲因突變而失去感知神經上的纖毛結構時,他們就對蠔菇毒素產生抗性,但是只要恢復一種感知神經元的纖毛結構,真菌便能再次麻痺突變線蟲。(圖/中研院)研究團隊還發現,此真菌毒素能造成神經與肌肉細胞快速的壞死,造成線蟲細胞快速死亡的機制與現有的寄生蟲藥物如伊維菌素、涕滅威和左旋咪唑等截然不同。現在的抗寄生蟲藥物是影響寄生蟲的神經活性,菇類的毒素則是能直接造成細胞死亡,因此在未來可望發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應用在農業上,或是開發出新藥物,以對抗感染人體及動物的寄生性線蟲。除了上述提到的食用菇類之外,科學家已知在土壤中有另外一群「線蟲捕捉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 NTF)」,在環境養分不足的條件下可以感知到線蟲的存在,發育出具黏著力的陷阱(捕捉構造)來捕捉線蟲。為了瞭解線蟲及線蟲捕捉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薛雁冰研究團隊也在台灣各地採集了許多土壤樣品來研究線蟲捕捉菌與線蟲的分佈。研究發現,線蟲捕捉菌與線蟲普遍存在於野外的土壤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臺灣土壤樣品,都可以同時分離到線蟲捕捉菌與線蟲。實驗也發現,線蟲捕捉菌可以補食多種線蟲。研究團隊將一株產孢、生長能力與製造陷阱能力均突出的線蟲捕捉菌進行基因體定序解碼,以期深入研究線蟲捕捉菌捕捉線蟲的分子機制;進一步發現,線蟲捕捉菌需要G蛋白的訊息傳遞才會產生捕捉構造,證明了G蛋白在線蟲捕捉菌的捕食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此研究不僅建立了新的模式菌株,並發展出多項有利的分子生物工具,將有助於後續了解線蟲捕捉菌捕捉線蟲的機制,以期在未來發展出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來防治危害農業的各種寄生性線蟲。
澳研究證實「治頭蝨藥物」 能在48小時殺死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研究團隊發現,用來治療頭蝨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可在48小時內殺死病毒細胞,這份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抗病毒研究》(Antiviral Research)雜誌上,引起廣泛討論。據《每日郵報》報導,蒙納許大學瓦格斯塔夫(Kylie Wagstaff)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發現,普遍被拿來治療頭蝨的「伊維菌素能」,在單劑量中,24小時內病毒核糖核酸 (RNA)能夠明顯減少,甚至在48小時內能將病毒清除。伊維菌素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寄生蟲藥,能有效的治療愛滋病毒、登革熱及流感等病毒。而目前尚不清楚伊維菌素是如何殺死病毒,但該研究中的測試是在體外進行,下一步將確定適合的人體劑量,以確保體外的劑量是否對人體安全及療效。瓦格斯塔夫也透露,若這個藥物能被證實有效,一定可以在短期間內治好更多病患。他也表示,若要廣泛使用疫苗還需要一段時間,該團隊也需要資金進行臨床實驗與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