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罕大學
」 長新冠「AI辨識精子」比人工快1000倍! 有效輔助治療男性不孕症
不孕症影響了7%男性,讓許多夫妻備孕過程中備感煎熬。現今有AI人工智慧軟體可以識別嚴重不孕男性的精子,比訓練有素的胚胎學家眼睛快1000倍。史蒂文瓦西萊斯庫(Steven Vasilescu)博士表示:「AI可以在人類看到之前,凸顯出潛在的可用精子」。團隊現在準備將此技術投入臨床試驗,「下一目標是真正的人體受孕」。據《CNN 》報導,瓦西萊斯庫是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TS)生物醫學工程師暨醫療公司NeoGenix Biosciences創辦人,他率領團隊開發軟體,命名為「搜尋精子」(SpermSearch),旨在幫助射精中沒有精子的男性,即10%的不孕症男性,這種情況稱為非阻塞性無精症 (NOA)。不孕症日益嚴重 人工辨識精子如大海撈針精子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了一半,導致不孕症的問題日益嚴重。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因素包括下列多種因素:污染吸煙不良飲食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無精症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阻塞性無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與「非阻塞性無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患有非阻塞性無精症的男性患者,通常會進行手術切除一小部分睪丸,送到實驗室,由胚胎學家拆解睪丸組織並放在顯微鏡下檢查,以人工方式搜尋健康精子,若發現任何有活力的精子,就可以將其提取並注射到卵子中瓦西萊斯庫表示,此過程需要多名人力、耗費6-7小時,而且有人力疲勞和不準確的風險,當人力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看到的只是一團糟的細胞狀況,「裡面有血液和組織,總共有數百萬個細胞,但其中可能只有10個精子,宛如大海撈針」Vasilescu 博士說。相較之下,當精子樣本照片上傳到電腦時,SpermSearch可以在幾秒鐘內找到任何健康的精子。為了達到這個速度,瓦西萊斯庫和他的同事藉由向人工智慧展示數千張此類圖像,來訓練人工智慧識別這些複雜組織樣本中的精子。UTS生物醫學工程團隊發表研究論文表示,SpermSearch的速度比經驗豐富的胚胎學家快1000倍。不過,SpermSearch並非要取代胚胎學家,而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提升受孕機率 時間就是關鍵 英國鄧迪大學生殖醫學臨床領導者、莎拉馬丁斯達席爾瓦(Sarah Martins da Silva)博士表示,要快速找到精子,時間至關重要,「若有人收集了卵子,而且需要受精,我們只有很短的時間可行,加快此過程是非常有利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系統建模和定量生物醫學中心的助理教授莫里格加拉格爾(Meurig Gallagher),同樣致力於幫助不孕症男性患者,他的新技術使用成像軟體來追蹤精子尾部的速度和活動,可以洞察樣本的健康狀況,「微小的變化可以顯示精子是否處於環境壓力、快要死亡,或者正在對生物信號做出反應。」英國生育公司Examen則使用一種稱為「單細胞凝膠電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的技術來識別單一精子中的DNA損傷。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生殖醫學榮譽教授、Examen執行長希娜路易絲(Sheena Lewis)和她的團隊已經開發這項技術20多年。對於SpermSearch的發展,路易絲則表示,雖然AI人工智慧應用的發展令人興奮,但醫學發展卻非常緩慢。例如SpermSearch目前正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先前進行的小型試驗僅對7名患者進行測試,這還沒有任何意義,從概念驗證階段到上市可能需要2到5年,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技術適合少數患有NOA的男性,這很棒,但不會成為主流。瓦西萊斯庫表示,他們研發的AI技術識別精子是不孕症治療的「最後一站」,有望成為讓卵子受精或停止不孕症治療的分水嶺,「如果我們能輔助胚胎學家更有效率、更準確的作業,他們有可能會發現原本找不到的精子。這讓男人有機會成為自己親生孩子的父親」。UTS團隊現在準備將此AI技術投入臨床試驗,「下一目標是真正的人體受孕」。 原文出處:How AI may be a powerful tool in treating male infertility
長新冠索命2/真的變短了!5%男性陰莖慘變萎縮 醫:病毒攻擊導致血管受損
隨著確診人數愈來愈多,長新冠症狀也愈來愈廣泛,其中「小弟弟縮水」,令所有男性膽戰心驚。國際醫學期刊證實,5%確診男性出現這樣的後遺症,美國一名男子的陰莖因此縮短4公分,醫師認為原因是血管受損導致陰莖無法伸展所致。英國伯明罕大學針對240萬名輕症者進行研究,發現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為疲勞(55%),其次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危險族群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者。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比較可能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這項研究也發現一些新的慢性症狀,包括禿頭、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等。美國甚至傳出有一名男性因為染疫,使得該男子的生殖器縮短4公分,僅剩3.8公分,且確定無法恢復至原先長度,引發各界譁然。美國泌尿科醫師溫特(Ashley Winter)表示,男性確診後導致生殖器縮短的「新冠陰莖」是真實情況,因為陰莖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充血、伸展,會間接導致生殖器因血管受損而縮水。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進行的一項3400人研究發現,男性生殖器縮小雖然是罕見症狀,但的確會發生。肥胖者不僅比較容易染疫,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顯示,也比一班人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候群。(示意圖/莊立人攝)醫學期刊《柳葉刀》研究也指出,確診男性中近5%會發生睪丸或陰莖萎縮的問題,但更高比例是性功能障礙,將近15%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就連台灣也出現類似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分享案例,一位男大生染疫完全康復後,卻發現自己「晨間勃起」消失了,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想跟女友親蜜時,才赫然發現「小老弟」不聽使喚,不但無法挺起且硬度不佳。許哲維表示,越來越多國際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影響男性勃起功能,依據門診經驗,這種狀況大多出現在原本就有慢性病的患者身上,例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人的身上,染疫後勃起功能變得更糟。新冠病毒主要透過3個不同路徑影響勃起功能:降低肺部血氧飽和度、破壞陰莖海綿體血管內皮細胞、感染睪丸造成雄性素降低。許哲維說,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
長新冠症候群分3大類 這種最易變重症
近期英國伯明罕大學透過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嗅味覺喪失、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今天(8日)發文指出,長新冠症候群可分3大類,其中一種症狀為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的族群,更容易演變成為重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8日在臉書分享表示,他閱讀英國最新研究後發現,長新冠症候群主要有3大類:首先是神經系統症狀(Neurologic)的長新冠,這些人的症狀以疲倦、腦霧和頭痛為主,是2020~2021年冬季感染過Alpha病毒最常見的症候群,也是2021年Delta病毒流行期間的主要症狀。二為心肺系統症狀(Cardiopulmonary)的長新冠,這類人會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的症狀,主要是由2020年初期的COVID19原始株感染導致,易引發肺部病變。三為其他系統症狀(Others)的長新冠,起初這些患者都會出現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等症狀,而這類病患也最容易演變成重症,最後都會以多重器官症為主。黃軒還在文章最後補充,該研究表明,有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而且臨床人員還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提前得知患者是感染哪些病毒株,以利即早診治,也能夠藉此提早預防第3類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英大學公布研究結果 脫髮、快感缺乏、性功能障礙、排便失禁皆為長新冠症狀
日前伯明罕大學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以協助衛生官員認定新冠肺炎的確切症狀,以及如何治療「長新冠」(long COVID),也就是感染新冠肺炎後12週以上出現的慢性後遺症。據該份研究數據顯示,這些被發現的症狀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據英國ITV新聞的報導,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的慢性症狀非常廣泛,生活方式的風險因素或慢性疾病也沒辦法完全解釋。哈倫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某些族群的統計數據更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的症狀。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等種族的人面臨更大的風險。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症患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哈倫博士指出,研究數據所顯現的症狀有助於醫生在臨床上對長新冠的診斷和治療,還可以協助新冠疫情指南人員改善對長新冠的影響評估。
咖啡喝太多真的會「脫水和骨鬆」? 國外研究闢謠
許多民眾每天一定要喝一杯咖啡提神,一天才算真正開始,咖啡喝多了會脫水、造成骨質疏鬆嗎?對此,金鶯診所表示,研究指出喝3杯shot的咖啡,人體僅脫出一百多cc水分;骨鬆主要是缺鈣和維他命D。金鶯診所近日在粉專上發文表示,有些人說想戒掉咖啡,因為怕喝多了會脫水、骨質疏鬆,「研究:3個shot的咖啡因僅脫出人體105cc水分,而且不影響骨質。骨質疏鬆,主要是鈣和維他命D缺乏,以及不運動造成的」。金鶯診所指出,茶和咖啡喝了會利尿,但利尿的狀況是溫和的,不代表身體會因此脫水,有喝咖啡會造成骨鬆的謠言,主要是每100ml的咖啡,有0.9mg的草酸,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事實上,每100g的波菜含有400mg草酸,韭菜有166mg,超過咖啡的千百倍,怎麼沒有人說吃菠菜會造成骨質疏鬆」?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指出,他們讓50未受試者喝800ml的咖啡或是水,連續喝50天,「研究結果發現,這2組受試者的身體含水量差異非常小。在另外一個研究中,我們發現,每天喝小於6杯的紅茶,身體的含水量幾乎沒有差異」。2014年一篇文獻整合16篇研究指出,「每攝取劑量300毫克咖啡因(相當於3杯中熱美),會多排出109毫升的尿液。3杯中熱美的水分絕對超過700cc」,所以喝咖啡不會脫水,除非喝濃縮咖啡。而2006年研究指出,平常鈣質攝取足夠,喝咖啡不會提高骨鬆風險,金鶯診所說,如果民眾還是很怕,那就喝拿鐵吧,「記得選低脂牛奶喲,以避免過多的油脂攝取」。
為逃學出奇招!英學童「柳橙汁加入新冠快篩呈偽陽」挨批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紛紛推出快篩試劑,方便民眾在家篩檢,以盡早找出染疫者並盡快就醫。不過英國竟有學童為了逃學,將柳橙汁倒在快篩試劑上,製造出假的陽性結果。根據《衛報》報導,英國一名科學老師表示,有學生將倒入柳橙汁的快篩試劑拿出,並表示「這是讓學校停課2週的最好方法」,有記者也實際測試,發現試劑倒入柳橙汁會呈現陽性反應是和其中的酸性有關,若是加入可口可樂和番茄醬,也會有相同結果;還有不少人也嘗試在快篩試劑上倒入不同液體,並將影片上傳到TikTok,標記#fakecovidtest,據悉已超過650萬次點閱率。赫爾大學科學傳播和化學教授羅契(Mark Lorch)表示,只要在快篩試劑中加入緩衝溶液,回復正確的pH值,就能讓假的「陽性線」消失,且當局也有規定,若快篩結果為陽性,還要進一步進行PCR核酸檢驗。對此,伯明罕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德克斯(Jon Deeks)認為,用假的快篩結果來逃學是相當自私的行為,因為這會造成他的家人與同學必須隔離,英國學校和學院協會理事長巴頓(Geoff Barton)也指出,將會嚴厲譴責此行為,也會提醒家長不要讓小孩誤用測試「我們建議對化學有興趣的學生,學校的化學課還是他們學習的最佳場所」。
新冠肺炎症狀讓專家「想不透」 伯明罕大學:病毒觸發免疫系統攻擊人體導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仍然有許多症狀考倒不少專家學者,之前就有研究發現,在病患的治療期間,或是康復出院後,病患身上還是有可能會出現讓專家學者們「想不透」的症狀,其中包含了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心肌心包炎等病症。而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新冠肺炎病毒會觸發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被病毒誤導來攻擊人體的組織器官所導致。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由英國伯明罕大學免疫學和免疫治療研究所教授及臨床免疫學名譽顧問黎克特(Alex G. Richt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將研究成果刊登在醫學期刊《臨床與實驗免疫學》(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他們調查了84名新冠肺炎的患者,其中包含重症期患者、恢復期的重症患者與無須住院的輕症患者。他們透過比對後發現,從血液檢體的檢驗結果來看,新冠患者體內的自身抗體數量偏高,而且抗體持續時間長達6個月。而對照組非患者的抗體表現更為多樣,而罐患者的抗體表現則十分有限,其中包含了皮膚、骨骼肌與心臟抗體。據悉,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可以對抗入侵的病原體,讓身體保持有免疫的功能。但某些狀況下,病毒會感染自身免疫系統,先前就有資料表示,新冠病毒可以引發自身免疫系統併發症,同時也發現新冠病毒與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似乎有關連。研究團隊表示,在重症患者體內的自身抗體數量更多,而皮膚、肌肉與心肌產生多種與自身免疫疾病相似的抗體,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死自身免疫疾病相似的抗體,與患者的症狀是否有直接關聯,也不確定這些抗體是否是導致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元兇,未來要更進一步的確定,如果確定後,將可以開始研究針對性的治療方式。
英研究發現對老人施打輝瑞疫苗 間隔12週較間隔3週抗體更強
疫苗成為人類抗擊新冠肺炎唯一救星,不過疫苗到底要怎麼打才最有效?英國一項研究發現,若對長者施打輝瑞(Pfizer)&BNT的新冠肺炎疫苗,並將施打第2劑的間隔拉長到12週,產生的抗體竟然會比間隔3週的對照組增加3.5倍。這項由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所做的研究受到英國冠狀病毒免疫學聯盟(UK Coronavirus Immunology Consortium,UK-CIC)等單位支持,是第一項針對疫苗不同施打間隔產生免疫反應進行的研究。研究針對175位,8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學者派瑞(Helen Parry)表示,對長者施打輝瑞&BNT疫苗時,將2劑之間的間隔拉長為12週,其抗體反應峰值會最強,較間隔3週的個案高出3.5倍;伯明罕大學血液學教授莫斯(Paul Moss)也表示,這項研究對全球疫苗接種工作至關重要,因為延長老人的疫苗接種間隔,可能可以降低全球對疫苗的需求。不過目前這項研究還沒經過同儕審查,輝瑞公司和德國生技也表示,並無資料支持這項研究的作法,但臨床試驗以外的公共衛生考量,再斟酌時可以納入。另外疫苗接種後身體會產生T細胞,但此研究發現,仍以間隔3週施打者體內產生之T細胞較高,因此研究者表示,目前仍不好對疫苗施打間隔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