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
」 血糖 減肥 糖尿病 低血糖 胰島素吃飽想睡怎辦? 醫驚曝「吃飯順序」竟是關鍵
不少人吃飽就有睏意,想睡一下。近日本醫師表示,想防止睡意,吃飯的順序很重要,飯後走個5到10分鐘也能穩定血糖,不過如果有異常嗜睡問題,要盡速就醫。據日媒hint pot報導,筑波胃腸病醫院醫師鈴木隆二表示,吃完飯想睡是因為身體集中能量在消化,尤其吃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血糖會飆升,身體分泌大量胰島素穩定血糖,血糖會驟降,血糖快速速上升和下降都會給身體壓力,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進而感到疲倦。鈴木隆二說,想防飯後瞌睡,可以一天多餐,如原本一天3餐,增到4到5餐,吃飯的順序也很重要,要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大約吃一碗的量,可以慢慢降低血糖波動,種類可選花椰菜或是菠菜、蘑菇等,吃碳水時也要盡量慢慢吃。鈴木隆二表示,吃完飯也可以走5至10分鐘,穩定血糖,或是喝茶和咖啡。不過,鈴木隆二也說,如果飯後還是異常想睡,可能有糖尿病或低血糖,如果在白天進食後感到極度困倦,也可能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有以上症狀要趕快就醫。此外,美國《Springer》也曾做過一項研究,比對飯後久坐的成年人跟站立組,站立組可以減少9.51%的飯後血糖值,飯後散步則是少17%的飯後血糖值。
婦女3餐吃蘋果減肥!出現罕見耳鳴 就醫檢查竟是這1原因
有些人為了維持體態,會選擇很極端的方式減肥,而減重醫師陳威龍近日就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過去他曾遇過一名女病患,3餐狂吃蘋果,短短2個月內減了20公斤。沒想到,卻發生低血糖、月經失調、失眠、掉髮的情況,還出現罕見的耳鳴,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患者短時間瘦身,導致其「耳咽管脂肪快速消失」,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減重醫師陳威龍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陳威龍醫師|從急診到減重,走過慢病的體能大叔」中發文,表示臨床上的瘦身方式包羅萬象,不過有些方式比較特別,像是「單一食物減肥法」、「極低熱量飲食」、「代餐減肥法」及「間歇性斷食」。陳威龍建議,每個人都要在健康的原則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瘦身。以單一食物減肥法來說,前陣子流行的花椰菜減肥法、小黃瓜減肥法,甚至有蘋果減肥法等,都是攝取單一蔬菜或水果來取代三餐,就有可能出現副作用。陳威龍指出,過去他曾遇過一名40歲女性病患,體重100公斤,三餐只吃蘋果減重,短短2個月瘦了20公斤。但也引發很多副作用,不僅低血糖、月經失調,還掉髮、失眠,甚至出現罕見的耳鳴。後來經過看診才知道,原來因為患者短時間暴瘦,使得「耳咽管脂肪快速消失」,最終導致耳咽管兩側的壓力不平衡。除此之外,患者也因為蛋白質攝取不夠,出現憂鬱和極度疲憊的狀況。對此,陳威龍也呼籲,減重雖然是治療三高和代謝症候群最好的方法,也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根本策略。但選擇正確的飲食方式,配合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調適壓力才是減重及避免復胖的鐵律。
小心「胰島素阻抗」害你患上糖尿病!減重醫曝4招預防 「少滑手機」也有效
關注健康的朋友都知道,「胰島素」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我們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我們的身體。但在健康檢查的時候,可能會聽到醫師說,「你有一點胰島素阻抗的狀況喔!最近要多注意血糖。」那麼,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胰島素」是身體控制血糖的機制,正常情況下,胰島素會分泌適當分量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而「胰島素阻抗」就是胰島素的訊號不良,身體對胰島素出現「阻抗」反應。當身體出現這樣的狀況,正常份量的胰島素就無法有效控制我們身體裡的血糖,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工作。而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形成胰島素阻抗後,長期就會導致糖尿病。對此,減重醫師陳威龍在YT影片中提到4招可避免胰島素阻抗的方法,包括「減少餐間的零食」、「飯後運動」、「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食物」、「避免長期暴露於藍光(手機、電腦)照射」。一、減少餐與餐之間的零食:陳威龍醫師指出,頻繁進食會讓胰島素一直分泌,久而久之,人體細胞就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因此應該避免過度頻繁進食,尤其是餐與餐之間的零食。二、記得飯後運動:陳威龍醫師提醒,即使是簡單的飯後散步,也可降低血糖波動,進而讓胰島素的分泌更為平穩。三、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食物:陳威龍醫師表示,高GI食物容易使我們的血糖大幅波動,尤其是精緻澱粉、精製糖,如含糖飲料、麵包、蛋糕等,應該要少吃。四、避免長期暴露在藍光下:陳威龍醫師指出,根據研究,人造光害與體重增加、代謝功能異常、胰島素過度分泌等都呈現正相關關係。人體若長時間接受藍光照射,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與高血糖,因此生活中應減少手機、電視、電腦的使用,以降低藍光對身體的危害,進而避免胰島素阻抗。
王ADEN虧歌迷「小色魔」 大秀猛肌放送原味上衣
王ADEN日前在台北華山Legacy舉辦首場個人演唱會,不僅又唱又跳,更重拾久違的木吉他和電吉他,在音樂圈擁有好人緣的他,嘉賓陣容同樣給好給滿,好朋友黃祝賢儒、Jinbo、《原子少年2》小行星和PIZZALI都來助陣演唱會。為了演唱會積極飲控健身的王ADEN,平常就保持健身和跳繩的習慣,認為最辛苦的部分就是要忍受低血糖,他也大秀身材,更在演唱會尾聲加碼脫下演唱會限定T送給台下粉絲,瞬間讓全場嗨翻。演唱會上,王ADEN特別用了4段口白配上4首在剛踏入音樂產業時獨立「全製作」完成的歌曲,象徵在學生時期可以整天坐在錄音室中,挖掘音樂的更多可能,當時一起玩音樂的夥伴Jinbo現身與他合唱〈December〉。平常給人陽光活潑印象的王ADEN,在演唱會上特別精選「失戀組曲」,以電吉他自彈自唱的方式呈現,好友黃祝賢儒也驚喜現身與他合唱〈我就是白浪〉,同年出生的兩 人在音樂上有著相當好的默契。王ADEN在唱完心中最難的曲目〈最會唱的21歲〉後,突然問台下歌迷自己有沒有走音,笑說:「不曉得是不是我腎上腺素太強,現在耳機裡的聲音,聽起來都像走音。」他也坦言:「當初寫的時候就是加入比較多的歌唱技巧來符合這首歌的歌名,但現在反被當初的自己反咬一口,要特別專心的去唱去詮釋這首真的很難唱的歌。」王ADEN又唱又跳誠意十足。(圖/愛騰音樂+KKLIVE提供)緊接著王ADEN邀請另一位同為千禧世代的音樂人,近期發行全新專輯《赤子》的PIZZALI,共同演唱PIZZALI的〈千禧囝〉,PIZZALI近期因為宣傳期和王ADEN成了短期室友,王ADEN笑說:「這段時間發現跟另外一個男生住在一起的時候,會不自覺變得更自律,會更認真去面對自己的工作,跟PIZZALI相處都會有互相都想要變得更好的魔力。」正當歌迷們沉醉在〈想了你6次〉木吉他版本時,演唱會現場突然響起電話鈴聲,是在《原子少年2》節目中與王ADEN合作的小行星來電,重現節目中經典舞台〈想了你6次〉,滿場尖叫聲不斷。王ADEN相當欣賞小行星,「小行星看到都會叫我老師,其實我心底的某一塊認為是我才要叫他們老師。」直呼:「他們叫我老師也合理,所以他們每次叫我老師的時候我心裡都會害羞個0.5秒。」到了演唱會尾聲,王ADEN回應歌迷的期待,掀起上衣大秀精實腹肌,笑虧台下歌迷是「小色魔」,搞笑求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次請粉絲先說。」逗得全場歌迷笑不停。寵粉的他更在安可曲唱完後,直接脫下演唱會專屬的T-Shirt, 丟向舞台送給幸運粉絲,用近乎180度的鞠躬,感謝一路相挺的歌迷朋友們一起參與他的首場專場演唱會,為台北場演唱會畫下完美句點。王ADEN大秀精壯好身材。(圖/愛騰音樂+KKLIVE提供)
砂石車輾死黑狗!駕駛神隱12天現身 辯稱彎腰吃早餐惹眾怒
嘉義縣永欽二號橋旁的防汛道路,10月13日發生一起砂石車撞死黑狗的事件,時隔12天後,肇事駕駛終於於24日出面說明,駕駛表示當天因肚子餓導致低血糖,彎腰拿早餐時未注意車輛偏移,不慎撞上在路邊行走的小黑狗,並坦承事發當時並未發現撞到狗,只是在返回工地後,聽同事提起此事才知情,對於這起意外表達深深的惋惜。根據警方調查,這起事故發生於13日中午,當時小黑狗正在防汛道路旁行走,砂石車行駛時,突然偏離方向,直衝黑狗而去,下一秒後輪輾過小黑狗,導致其內臟外露,當場慘死,更加令人難過的是,砂石車駕駛在撞擊後並未停車查看,而是直接離開現場。事故發生後,嘉義縣警方及家畜疾病防治所根據民眾檢舉展開調查,從監視器畫面中確認砂石車車牌,鎖定了涉案車輛的公司,並行文要求調查車主資料,經過12天的調查,駕駛終於到案說明,解釋自己當時肚子餓、低血糖發作,彎腰拿早餐時沒有注意到車輛偏移,無意間壓過黑狗,直到事後被工地同事告知,才知道自己肇禍。駕駛表示,對於自己的疏忽和造成生命的傷害感到非常遺憾,警方訊後將案件送交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進一步處理,並提醒駕駛人務必專心駕駛,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與死神搏鬥!南投7旬婦昏迷OHCA 消防線上指導CPR搶命
南投縣竹山鎮9月底發生一起驚險意外,1名79歲老婦疑低血糖昏迷倒地,其兒子發現後趕緊撥打119求助,消防局獲報立即派遣救護車趕抵救援,同時透過電話指導施做CPR心肺復甦術,救護員火速在10分鐘後抵達並接手搶救,但老婦1度失去呼吸心跳,情況危急送醫,幸虧挽回一命,事後家屬頻頻致謝。消防局表示,南投縣消防局9月底獲報,竹山鎮有1名老婦昏倒,疑低血糖惹禍,消防局立即派遣救護車前往,並以電話指示家屬實施CPR心肺復甦術直到救護員抵達,事發10分鐘後救護員到達並迅速接手,初步檢傷病患當時已無脈搏及呼吸,血氧僅剩百分之70低於正常標準值,且血糖更是掉到低點,體溫則為32度,情況相當危急立馬送往醫院急救。據了解,因救護員不斷實施CPR,病患因按壓疼痛發出聲音,脈搏及呼吸也因此逐漸恢復,所幸病患到院時已恢復意識,經再三檢查後確定無大礙,腦部也未受損,隨即轉住普通病房觀察,休養數日後病患目前已平安出院,事後家屬向救護員不斷表示感激。消防局說明,一般人在失去呼吸心跳長達4到6分鐘,腦細胞將逐漸缺氧受損且無法復原,若再晚一點搶救病患可能會變成植物人,提醒民眾若遇類似情形盡快在4分鐘內實施CPR或使用AED搶救,才能防止造成腦損傷。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這運動」做3個月逆轉糖尿病! 醫曝不只控血糖「還有5好處」
糖尿病患者可多嘗試透過跑步控制血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方式之一,「這類短期耐力運動能夠提升血清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這能激活胰島β細胞中AMPK信號,減輕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衰老速度。」黃軒醫師昨(2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門診來了1名糖尿病患者,對方好擔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問黃軒有沒有日常的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血糖控制,「我告知他:跑步,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平穩的。」3個月後,對方再來門診,氣色變得很好,糖血色素也恢復正常。黃軒接著補充,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日常習慣之一,這些減緩,包括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老化現象!「糖尿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細胞老化加速現象,例如端粒縮短了、線粒體DNA耗竭了、膠原蛋白老化了等問題。這些細胞老化,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組織,也完整性受損,甚至功能逐漸喪失!而預防這種老化,逆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跑步運動了。」黃軒也整理出運動不只可以控制好血糖,還對糖尿病患者有5大好處:降低血糖:運動有助於肌肉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控制體重:運動能消耗熱量,有助於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細胞老化速度,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血糖自然更穩定。保護心血管: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提升心理健康:運動可減少壓力和焦慮,提升整體心理健康,使精神也變好。黃軒也解釋,運動之所以能改善身體狀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且通過消耗能量來調節代謝過程。此外,運動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固定堅持,持續連續三個月後,你就會感受到你的身心更健康了!」
早餐熱量炸彈大公開!減重名醫驚吐「必點1品項」超NG:我特別有意見
中西合併、琳瑯滿目的早餐選擇,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不過若是吃錯早餐,不僅容易導致水腫的發生,一整天還會昏昏欲睡。對此,減重名醫也直言,民眾常吃的「巧克力吐司」是NG早餐之一,恐引發低血糖不適症狀。「巧克力吐司我特別有意見!」減重名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最近在節目《健康零距離》分享飲食相關健康知識,透露許多人喜歡吃巧克力吐司當早餐,但含有醣類的吐司加上甜膩的巧克力醬,若是又搭配一杯含糖飲料,整份吃下血糖就會大幅度飆升,直至幾小時過後血糖急速下降,便容易引發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而有些重口味的早餐因「鈉含量」過高,身體內的水分來不及排出,整個人就會呈現水腫狀態。蕭敦仁提醒,早餐吃太多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大量食物堆積在胃裡等待消化,血液便會湧進胃部作業,這時大腦就會「暫時性缺血」,因此導致腦袋昏昏沉沉哈欠連連,還沒到中午就精神不濟。對此,蕭敦仁也教戰完美早餐「3比例原則」,主食份量占比控制在50%~60%、脂肪30%、蛋白質20%,像是地瓜、一把堅果、無糖豆漿或是茶葉蛋,都是非常不錯的早餐選擇。營養師高敏敏分享「中式早餐熱量圖鑑」,示警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圖/擷取自Facebook/高敏敏 營養師)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曾分享,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以下為「中式早餐熱量圖鑑」:飯糰/一份185g(熱量357kcal)、燒餅夾油條/一份(熱量554kcal)、蔥抓餅/一份53g(熱量480kcal)、小籠包/8顆(熱量440kcal)、炒麵/一份410g(熱量415kcal)、蘿蔔糕/一份115g(熱量357kcal)、鍋貼/一份5顆135g(熱量350kcal)、油條/一根54g(熱量298kcal)、韭菜盒子/一個138g(熱量295kcal) 、原味蛋餅/一份115g(熱量265kcal)、燒餅/一片80g(熱量256kcal)、饅頭/一顆100g(熱量246kcal)、水煎包/一顆116g(熱量193kcal)、鹹豆漿/一碗500ml(熱量185kcal)、荷包蛋/一顆50g(熱量96kcal)。
喜愛這類食物「大腦恐變漿糊」 醫示警:容易得糖尿病
吃錯東西竟會讓大腦變笨!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有研究指出食用高油高糖飲食,幾個星期就能使大腦神經發炎,腦神經細胞外基質變得「漿糊化」,進而阻擋胰島素進入大腦,容易得糖尿病。黃軒也分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胰島素發揮作用,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且保持好腦力。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出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只要幾個星期內不健康飲食,容易使大腦神經元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厚又黏;簡單來說,只要常吃高糖油脂食物,就是在破壞大腦神經,使其變得像一片漿糊。而大腦變漿糊後,阻攔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造成更多血糖堆積,就變成「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不敏感」,很快就會導致糖尿病。不過黃軒透露,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發人員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一種消除粘膠質的酶「氟胺的分子」,可以成功消除動物大腦中因漿糊粘性造成的堵塞,增加大腦飢餓神經元對胰島素的攝取,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若將來能應用於人類,就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最後黃軒表示,「高油高糖食物,就會高黏高稠,漿糊化了你的腦袋瓜」,健康飲食習慣才是保護大腦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呼籲「好的習慣,你就是天堂!不好習慣,你就得上天堂!」
竹科工程師豪飲猝死 醫師警告酒後1狀況「最危險」:一不小心就送命!
一位25歲竹科工程師8日陳屍台北ATT 4 FUN百貨廁所,警方事後調查發現,死者生前在8分鐘內喝下700C.C.的「斷魂百香果」調酒,初步相驗疑為瞬間飲酒過量導致心因性死亡。對此,胸腔外科醫師蘇一峰提醒,飲酒過量導致神智不清、大量嘔吐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蘇一峰醫師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就算再年輕,飲酒還是要適當」,表示飲酒過量時,最要小心的狀況就是飲酒後「大量嘔吐」。蘇醫師指出,飲酒過度的人往往全身無力,又神智不清,萬一身旁無人幫忙照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自己的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要灌酒也不是這樣玩的,好好一條命就這樣沒了」、「年輕的朋友喜歡玩挑戰,但是不知道許多是致命的」、「台灣工程師平日操肝+假日再操,即使再新鮮的肝也禁不起折騰」。還有人表示:「我以前在日本唸書時,有看過學校販賣部貼公告,叫學生迎新會時不要「一気飲み」、不要灌別人酒,應該是真的有學生在這種場合被灌酒就直接送急診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也指出,喝酒過量會造成酒精中毒,不僅傷腸胃、傷肝,還會導致死亡,由於酒精中毒者可能不自知,甚至失去知覺,旁人分辨徵兆給予正確協助非常重要,如沖冷水,喝咖啡或濃茶都是錯誤行為,也別放任昏睡不管,可能會出現呼吸或心跳停止。另外根據《Heho健康》網站報導,只有極少數的酒醉者是真正「醉」到酒精中毒而死,大多數的死亡酒醉者,都有其它死亡原因:一、嗆食嘔吐物:根據亞洲人的飲酒習慣,酒醉的人胃部常常會有食物。如果嘔吐時,胃部的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導致酒醉的人窒息而死。因此酒醉的人一定不能仰臥,頭一定要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二、橫紋肌溶解:酒醉者常昏睡很長時間,如果肢體不活動,長時間壓迫部位,肌肉會缺血壞死,導致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因此一定要定時幫酒醉者翻身,防止肢體長時間受壓。三、心臟疾病:喝酒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急診室中,酒醉者都需要做心電圖,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昏睡的人發生心臟疾病時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另外,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臟損害,急性酒精對心臟損害程度,與中毒的時間和程度呈正比。四、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種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綜合症,避免方式是不要空腹或飢餓時大量快速飲酒。五、醉酒後的意外:酒駕引起的車禍,是急診科外傷病人的「禍首」,外科患者佔急診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其中大多是酒駕引起的車禍傷者。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被勸酒不妥協、請代駕,都是避免酒後駕車的方式。◎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全肉飲食法」暴紅 醫示警:長期恐增失智風險
許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會嘗試不同的飲食方法,近期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就深受歡迎。然而英國一位家醫科醫師警告,這種飲食法只能作為某些特定人士或病患的短期療程,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根據英國《快報》的報導,著有《醫生的廚房》等健康食譜書籍的英國知名全科醫師歐吉拉(Rupy Aujla)近日在他的播客節目中明確表示,嚴格執行全肉飲食或生酮飲食的民眾應謹慎,因這些飲食方式可能對心臟和腎臟造成損害,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是指僅食用包含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物,並以高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為賣點,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此達到降低血糖和減重的效果。然而歐吉拉提醒,有研究顯示,全肉和生酮飲食法可能會增加身體的發炎風險,加速老化。他指出,研究觀察發現這些飲食方式會導致心臟和腎臟等重要器官積累衰老細胞,進而引發全身性發炎和毒性反應。免疫系統無法清除這些細胞,會使全身系統進一步發炎。此外,歐吉拉還表示,長期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增加「心臟纖維化和粒線體功能失調」的風險,並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這可能使人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失智風險。歐吉拉強調,全肉飲食在短期內可能對那些無法耐受碳水化合物和蔬果的人士有益處,例如幫助血糖調節,但長期堅持這種飲食方式的風險不容忽視。
不只麻油雞、薑母鴨!「9種含酒料理」小孩易吃到 醫示警:煮再久仍有殘留
酒精會對發育中的腦部造成造成不良影響,兒童一旦食用後,長期下來,可能因酒精作用導致情緒失控、暴力問題。兒科醫師傑登指出,除了大家熟知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之外,還有許多單從名稱不容易察覺的酒精料理,而他也整理「9種含酒料理」,提醒民眾要避免讓孕婦和孩子接觸。傑登日前在臉書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發文分享,若兒童過量食用酒精,可能出現低血糖、精神不振、嘔吐、頭痛,甚至代謝性酸中毒,雖然家長都努力不讓孩子接觸酒精料理,但像是提拉米蘇、紅酒燉牛肉、酒釀桂圓麵包、鳳梨苦瓜雞、紅糟肉或紅麴排骨、三杯雞、東坡肉、蛤蜊湯、酒釀桂花湯圓等,都是外食容易吃到的含酒精料理,建議在點餐時可和廚師溝通,將改成其他調料,減少孩子接觸機會。接著,傑登說到,時常有人問「我知道酒精對小孩不好,但先拿去煮過把酒精蒸發掉不就可以了嗎?」但實際上,根據實驗發現,悶煮1小時的食物,酒精殘留約25%,而超過2小時的含酒料理,仍會殘留5至10%或以上的酒精量。傑登引述《烹飪的科學》一書的內容指出,即便是直接點火在菜餚上,當火熄滅時,鍋裡的酒精還會殘留3分之2以上,這是因為當菜餚「上方空氣的酒精濃度」降到3%以下,火焰就會熄滅,「鍋裡的酒精會剩下很多沒燒掉,所以再怎麼煮都還是有酒精被吃到喔」。而關於「小孩吃到多少酒精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問題,傑登坦言,只知道長期累積會有害,但不知道精準的劑量,「因為不會有人明知有害還去做這個實驗」。另外,如果孩子已經吃過含酒精料理,傑登則認為,「都吃下去了也不能怎麼辦」,未來只能盡可能減少接觸,給他們更安心的用餐環境。
飯前喝醋降血糖?醫師實測吃「這個」更有效 飯後血糖降近2成
網路傳聞中,「飯前喝醋」能降低血糖。知名Youtuber、現役醫師「蒼藍鴿」親身實測,發現同樣吃1個便當,只吃便當的飯後血糖值為129mg/Dl,若飯前喝醋,飯後血糖可降至120mg/Dl,降幅約7%。若是飯前吃「膳食纖維」,飯後血糖更可降19%至105mg/Dl,研判是膳食纖維先進胃裡,能延緩消化與血糖上升速度。因此他建議民眾,用餐時可採用「先吃菜,最後吃飯」的方式控制血糖。近日,蒼藍鴿在YouTube頻道發布影片,片中提及糖尿病患因身體器官泡在糖水裡,會造成身體多方面危害,主要是影響血管,可能造成視力受損,也會影響腎臟,甚至造成洗腎。蒼藍鴿指出,坊間有傳聞,飯前先喝蘋果醋再吃正餐能降血糖,也有人說飯前補充膳食纖維,能延緩食物吸收速度。為此,他戴上血糖偵測儀,連續3天進行實測,同樣在10分鐘用餐時間,吃同樣菜色的便當,來觀看「單純吃便當」、「飯前喝醋再吃便當」,與「飯前吃膳食纖維飲再吃便當」,其飯後血糖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單純吃便當飯後血糖峰值最高為129mg/Dl;若是在飯前喝15至30C.C的醋,飯後血糖峰值最高為120mg/Dl;若在飯前吃膳食纖維飲,飯後血糖峰值最高為105mg/Dl。結果顯示,飯前喝醋或吃膳食纖維,都能降低飯後血糖,讓血糖更平穩,其中又以膳食纖維效果最好,研判是膳食纖維先吃下肚,會讓消化吸收速度更穩定。因此,蒼藍鴿推薦民眾可採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澱粉方式,來避免餐後血糖飆太高。至於飯前喝醋,蒼藍鴿表示,在他的實測中,確實也看到降低飯後血糖上升的效果,但醋本身是酸性,直接飲用可能傷害牙齒,若加糖水再飲用,反而本末倒置,反而可能讓血糖上升。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多來自於植物中,是一種無法被人體吸收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物質,吃下的膳食纖維會透過消化道進入腸道中,最後被人體排出。膳食纖維雖然在消化過程中,無法直接被人體利用,但對於健康有許多正面的影響,除了一般較為人知的便秘預防及緩解外,還有控制餐後血糖上升、吸收膽固醇、控制體重等多種好處。事實上,膳食纖維可從許多天然食材中攝取,國民健康署就指出,民眾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木耳、燕麥、蘋果、花椰菜、胡蘿蔔等蔬果,以及全穀物食物及豆類等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專家曝「超慢跑」7大好處! 不過「4族群不適合」多加留意
近年來非常流行「超慢跑」,你跟上了嗎?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步伐小、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甚至唱歌,所以也被稱為「微笑慢跑」,是能夠輕鬆上手的健康活動,但到底該怎麼跑,你知道嗎?此外,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超慢跑的好處台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教授表示,超慢跑是一種受歡迎的有氧運動,特點在於高效能、低強度,適合各種年齡層,甚至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進行。以下是超慢跑的好處:有氧運動提升全身健康:強化心肺功能與呼吸、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促進循環和代謝。鍛練全身各部位肌肉:特別訓練慢肌纖維,能有效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健康狀況。輕鬆減肥燃脂:超慢跑雖然速度慢,但能有效消耗能量,能量消耗比走路多了2.5倍,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但不容易疲勞或造成運動傷害。不傷膝蓋:超慢跑步幅小、動作輕,避免了足底筋膜炎等問題,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度壓力,適合各年齡層。穩定血糖:特別適合飯後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改善肝功能: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不用出門、不用器材、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最適合長輩或時間有限制的人。你可以在室內(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原地跑,也可以到室外跑,甚至邊跑步邊聊天,增進情感交流。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可開始超慢跑。超慢跑的建議速度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1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比健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可以保持自然呼吸,是輕鬆而有效的運動方式。超慢跑一次要跑多久?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超慢跑的運動效果最好的時間是30~50分鐘,但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初學者:建議每天跑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有運動習慣者:每次跑30分鐘,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鐘,目標是每週至少達到180分鐘的運動時間。想要瘦身:建議每天至少超慢跑30分鐘,隨著功力增加,時速可以逐漸加快到7公里。超慢跑講求持續度,記得先從輕鬆的節奏開始,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著體力的增加,慢慢提高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益處。正確的跑姿與訣竅陳俊忠強調,超慢跑的正確跑姿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正確姿勢建議與訣竅: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含胸駝背。稍微抬起下巴:眼睛看著水平前方,保持自然呼吸。手臂自然擺動:雙手手臂稍微彎曲,大約維持在髂骨上方,隨身體自然擺動。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重心放在前腳掌,而不是後跟,有助於減輕對關節及膝蓋的壓力。不可以只讓前足著地,變成墊腳跑,因為這樣會造成腳踝和小腿緊繃、痠痛,甚至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狀況。避免用力踏地:超慢跑的目的是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的60%左右,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保持膝蓋微彎:如注音符號ㄍ字型,有助於增加膝蓋的緩衝力、減輕膝蓋負擔。步伐要小,步頻要快:保持每分鐘180步的節奏,可以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使用手機下載節拍器App,調整為180 bpm,選擇2拍,跟著節拍器跑,就很容易掌握節奏。記住「不痠、不痛、不硬(肌肉不會僵硬)、不喘」的原則,超慢跑時保持自然呼吸、微笑的步調,避免過快的速度造成肌肉疲勞和不適感。超慢跑的注意事項超慢跑對關節相對較安全,因為它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關於超慢跑對關節的注意事項:低衝擊性:超慢跑的步伐較小,不像高速跑步或激烈運動,會對關節造成過大的衝擊。肌肉支持:超慢跑有助於增強肌肉,特別是腿部和核心肌肉,這有助於支持關節。適度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以免對關節造成壓力。選擇適合的地面:選擇較軟的地面,例如草地或跑步機,在室內也可以舖瑜伽墊原地超慢跑,以減少對關節的壓力。適當的鞋子:穿著適合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持。哪些人適合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超慢跑適合以下人群: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即使是肥胖族群,也可將超慢跑作為初階有氧運動。久坐少動的民眾:超慢跑是初階入門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且方便,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高齡族群:超慢跑不特別追求速度,負擔較小,適合長輩輕鬆上手。超慢跑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適合運動初學者、沒有太多時間運動的人,或是患有三高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哪些人不適合超慢跑?雖然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有些人不適合進行這種運動,不適合超慢跑的族群包括:嚴重關節問題的人:如果你有嚴重的膝關節或踝關節等問題,超慢跑可能不適合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謹慎選擇運動方式,以避免低血糖。過度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需謹慎選擇運動方式。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超慢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陳俊忠提醒,超慢跑也有其缺點,包括:強度太低,不適合一般人:從來沒有運動的人,能以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這是很好的,不過它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點或目標,因為它的運動強度太低了,如果沒有重大疾病或是身體特別虛弱,花費時間透過超慢跑增加活動量,對身體的益處沒有想像中來得大。比較單調無趣:雖然超慢跑不受地點限制,反覆原地慢跑就能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沒有配合看電視或聽音樂,容易覺得枯躁乏味,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後甚至因為覺得無聊而放棄了。建議根據個人喜好來嘗試多元運動,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像是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或氣功,或是登山健行等。專家的建議陳俊忠認為,只要是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好處,不一定要跟隨流行,每天只侷限於超慢跑。建議除了超慢跑之外,再多找些自己喜歡的其他運動,搭配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運動,讓運動多元化與兼容性,既有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達到提升心肺功能與肌力的目的,同時將運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活得快活、健康又長久。(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水果迷思…香蕉比芒果更甜「熱量高」 醫揭關鍵原因
夏天是許多水果盛產的季節,一般人以為香蕉的糖份和熱量比芒果低,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三餐飯後都吃香蕉,結果血糖飆到1.5倍,讓醫師笑虧:「真的不要再誤會芒果了!」。減重專科暨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分享案例,有一名50歲男子患有糖尿病,原本血糖穩定控制,但3個月後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飆到7.5,追問下才知,男子因為想吃水果,選擇將「感覺糖分較低、熱量也低」的香蕉當作三餐飯後的點心,才會導致血糖失控。周建安說明,香蕉比芒果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因為糖分高於芒果,加上購買便利性,常被大量食用,糖分總攝取量就很容易過量,其升糖指數(GI值)51,高於芒果的41,GI值越高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而芒果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減緩糖分吸收,成分中的「芒果苷」還具有抗發炎與降血壓的特性,更能穩定血糖。醫師建議,芒果是更好的選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周建安提醒,糖尿病患者選擇水果要更嚴謹,並注意份量。芒果中的芒果多酚與各種礦物質、維生素,雖然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延緩糖分吸收,但就品種而言,糖尿病患者以「愛文芒果」最為恰當,且一次以半顆中型為限,1天不超過2份,並搭配纖維與蛋白質,降低血糖波動。至於什麼時候吃比較好?白天優於晚上、飯後勝於飯前,1天不能超過2份,也最後分散在餐後,一餐最多1份,才能在口腹之慾和健康飲食間取得平衡。
正妹主播突「雙眼瞪大倒地」 遭傳猝死…公司出面揭真相
嚇人!中國一名正妹直播主昨(27日)現身雪糕品牌鍾薛高老林的直播中,沒想到期間突然雙眼瞪大、身體僵硬倒地,畫面在網路放送,引起網友熱議,甚至傳出直播主猝死的消息。對此,品牌方也出面發聲了。據《極目新聞》報導,雪糕品牌鍾薛高老林的直播中,一名女直播主原本很正常在講話,突然間發眼瞪大,身體不斷往旁邊倒,看起來無法平衡,好不容易回來鏡頭中,卻直接往後倒下。畫面嚇壞網友,紛紛關心女直播主的身體狀況,「中暑了?還是直播時間太久低血糖了」、「好想哭啊,好拚但好疲憊的女孩子,希望她一切都好」、「這狀態像熬了好幾個夜晚…」,不過也有人質疑真實性,「太假了,炒作無底線」、「我感覺是假的」。有傳聞女主播猝死,但公司強調是謠言。(圖/翻攝自微博)此外,更有傳聞女主播猝死,也有人懷疑是公司壓榨員工。針對此事,公司和品牌方出面駁斥謠言,透露女直播主生理期帶病上班,加上天氣因素,以及直播場地燈光照射較悶,才會身體不適暈倒,後續已經安排她休息並送醫檢查,希望大家不要過度關注這件事。事後,該名女直播主也澄清,在公司已經很多年,「此次事件不是劇本,不要以訛傳訛,謠言止於智者」,等檢查結果出爐後,之後會在直播中分享。
如何「吃」出天然美肌?營養師教你與痘痘肌說再見!
面對肌膚問題是不少人的日常困擾,臉部膚況不只是我們的門面,一部分也反映著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營養師黃品瑄日前在個人粉專《營養師品瑄》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夥伴天天戴口罩,結果並非感冒,而是面臨著「大爆痘」的危機。然而痘痘的形成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許多生活因素對於肌膚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天然美肌從飲食著手 七種食物抗炎抗氧營養師黃品瑄指出,痘痘的形成除了睡眠、壓力、衛生習慣等因素外,飲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建議從飲食著手,由內而外保養出天然美肌,以下是營養師黃品瑄推薦七種對抗痘痘的食物:1. 低GI水果低GI水果如蘋果、藍莓、芭樂、蓮霧等,能幫助穩定血糖,透過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進而減少皮脂過度分泌的可能性,其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和抗炎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多酚等,則可以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痘痘的發生。2. 礦物質鋅鋅可抑制引起痘痘的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細胞的生長和修復有益,能夠加速皮膚的癒合過程,幫助痘痘更快地消退。 富含鋅元素的食物有牡蠣、蝦蟹、牛肉、南瓜籽等。3.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菜、青江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纖維,有助於排毒和改善皮膚健康。此外也包含如異硫氰酸鹽的成分,有助於維持荷爾蒙平衡,降低因皮脂過度分泌導致生長痘痘的機率。4. 含硒食物硒是一種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皮膚的氧化壓力。硒還可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減少發炎反應,有助於降低皮膚痘痘的發生。含硒食物如巴西堅果、雞蛋、雞肉、動物肝臟等。5. 益生元/益生菌益生元作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具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特性,經細菌發酵後為腸道內的益生菌提供營養,常見的食物有蘆筍、洋蔥、大麥、燕麥等。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味噌、納豆,則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可補充腸道有益細菌,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間接改善肌膚狀況。6. 維生素D維生素D具抗炎與抗氧化作用,以及免疫系統及皮脂調節的功能,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皮膚抵抗力。常見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黑木耳、秋刀魚、吳郭魚、鴨肉等。7. Omega-3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少皮膚發炎和預防青春痘生長。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奇亞籽、亞麻仁油、鮭魚、鯖魚、沙丁魚等。保持良好飲食與習慣 告別痘痘保有健康肌最後,營養師黃品瑄也提醒大家應避免攝取過多可能使痘痘惡化的食物,像是麵包、餅乾、蛋糕等精緻澱粉,以及乳製品和含糖飲料等。鼓勵大家面對痘痘問題並不可怕,只要從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開始著手改善,就能有效控制和減少痘痘的發生,讓我們都能擁有健康光滑的肌膚。
「依託咪酯」是什麼? 電子菸濫用成國人健康隱憂
】近期,台灣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俗稱“上頭菸”)濫用問題日益嚴重。「依託咪酯」是一種超短效靜脈麻醉藥物,通常在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由專業醫師控制劑量,以達到鎮靜和麻醉效果,然而有些不肖業者將其添加到電子菸油中,並在夜店或社群媒體上向年輕族群兜售,宣稱這些電子菸為“客製化調製配方”,引誘年輕人嘗試。這種行為對於國人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依託咪酯」有哪些危害?依託咪酯的主要作用是鎮靜和麻醉,但其濫用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何逸群解釋,濫用依託咪酯電子菸可能引發精神恍惚、情緒易怒、行為紊亂、語無倫次、專注力顯著缺損、肌躍症(短期、不規律的肌肉不自主收縮)、皮膚發黑等症狀。更嚴重的情況下,依託咪酯濫用會導致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像“殭屍”般渾身顫抖,無法站立。抑制呼吸中樞,若與酒精等其他中樞抑制劑合併使用,極易引發呼吸衰竭、昏迷等致命症狀,依託咪酯具腎上腺毒性,會抑制腎上腺素的合成,導致脫水、噁心、嘔吐、厭食、發燒、胸腹背痛、關節痛、虛弱無力、低血糖等症狀;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腎上腺危象,導致低血壓、休克、低血糖而危及生命,長期濫用可能對腦部及內分泌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濫用問題的嚴重性何逸群醫師指出,最近在急診與成癮科的門診中,陸續出現因使用含依託咪酯電子菸中毒或成癮而求診的個案。這些個案多在朋友推薦下開始使用,逐漸增加使用量與頻率,最終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了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對社會的威脅。有不肖業者甚至聲稱這些電子菸是“合法替代大麻”的選項,吸引民眾嘗試,進一步加劇了其濫用的嚴重性。這些電子菸的泛濫不僅危害使用者個人的健康,也對其周圍的親友和整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呼籲一:政府加強管制與查緝面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日益嚴重,政府相關單位應立即採取行動,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加強對依託咪酯的管制,應該加強查緝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及其原料來源,並嚴厲取締製造與販售這些產品的不法業者,只有通過嚴格的法規和有效的執法取締,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這一問題的蔓延。呼籲二:醫療界提升警覺與戒毒資源醫療界應該提升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警覺,並提供相應的戒毒資源,並讓醫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對依託咪酯的危害加強應對,診斷和治療相關病患時提高警覺。此外,醫療機構應加強對成癮治療的資源投入,為受影響的個案提供專業的幫助和支持,幫助他們回歸健康生活軌道。呼籲三:教育單位與民間反毒團體協作教育單位和民間反毒團體也應攜手合作,加強對年輕族群和廣大民眾的宣導工作,學校應該在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有關依託咪酯及其濫用危害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防範意識,民間反毒團體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宣傳活動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傳遞正確的信息,幫助他們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媒體也應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報導和專題節目,揭露依託咪酯電子菸的危害,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不要輕信不法商人的虛假宣傳,通過反毒教育,有效防止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健康。呼籲四:年輕人提高警覺,拒絕不明來源電子菸年輕人是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的主要受害群體,因此他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年輕人在面對同儕引誘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輕易嘗試來路不明的電子菸產品。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反毒宣傳活動,將所學知識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共同抵制這些危害健康的產品。電子菸危害你應該知道的事在國內根據藥事法,擅自走私進口的人,不是沒有刑事責任就沒事,依托咪酯依法應該由醫師診斷評估後,開立處方才能使用,沒有執照就販售,或是沒有拿到處方調劑供應,違反藥事法最高罰200萬,未經核准擅自輸入或製造屬於偽禁藥,最高可處十年徒刑,併科最高一億台幣想鑽漏洞罰則不會比較輕。年輕人應該學會辨識虛假宣傳,不要被不法商人的虛假所迷惑,非法買賣依托咪酯不僅成為口袋肥羊,還可能受罰,可謂害財又害命,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已經對台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能對此掉以輕心。政府、醫療界、教育單位、民間反毒團體以及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這一挑戰,才能有效遏制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建設一個健康、安全的台灣共同努力。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成癮防治科何逸群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