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鈉症
」 水中毒她感冒「聽醫囑狂喝水」 1天喝下4公升險喪命
雖然說多喝水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喝太多也可能會出事。澳洲一名41歲女子尼娜蒙若(Nina Munro)因感冒不舒服,為了加速康復,她按照醫師指示大量喝水,卻差點因此喪命。根據外媒《鏡報》的報導,蒙若起初出現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6週內就診了5次,期間接受了多輪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並使用鼻噴劑與退燒藥。然而她的病情未見改善,反而因服藥使鈉含量下降。當地醫師認為這是類固醇戒斷現象,建議她多喝水以改善症狀。隨後蒙若連續嘔吐3天,某天喝下約4公升的水但未進食,她表示,「我以為需要喝掉大量的水來排出體內毒素。」然而當晚她的情況惡化,丈夫緊急呼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結果顯示,蒙若的血液鈉含量降至每公升100毫當量,遠低於正常範圍的135毫當量。經過5天住院治療,醫師確診蒙若的低鈉血症是由於過量飲水和藥物引起。所幸經治療後她的健康逐漸恢復,並已順利出院。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水分可透過腎臟幫忙排除體內廢物,並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連細胞內脂肪代謝時也需要水。適當的飲水能預防便秘發生,所以水真的很重要。水分過多或不足都會由腎臟來調節,所以如果有腎功能異常,則可能因水分無法排出而產生水腫。會以為喝水體重增加,通常是因為吃太鹹,鈉的攝取過多,身體為了稀釋鈉濃度而保留水分,就造成水腫。不過衛福部提醒,水分固然重要,但是喝太多反而會過度稀釋體內的鈉濃度造成低血鈉症,也是俗稱「水中毒」(例如在正常情形下,飲水量卻高達4000至5000 cc/ 日),導致身體浮腫和頭痛,嚴重的話會致死。腎臟功能差、血壓高,則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飲水量。
浙江妹腹痛「吐黑水」以為痛經 竟罹超罕見「吸血鬼病」
在許多鬼怪相關的電影或戲劇,若出現「吐黑水」一幕,通常代表體內不乾淨的東西被清除了。不過,若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健康出問題。中國浙江有一名25歲女子,長期腹痛還吐出黑色液體,但每次月經結束後,症狀就好了,讓她以為是「痛經」,卻沒想到自己患有罕見的「吸血鬼病」。據《錢江晚報》報導,女子1年前生活飽受困擾,每次月經來就會出現劇烈疼痛,但一結束腹痛就消失,因此她理所當然認為是痛經,於是輾轉到多家醫院治療,做了無數檢查,包括胃腸鏡、小腸掃描等,但一切正常,有醫生甚至懷疑是心理問題,建議她去看心理科。女子不久前腹痛又發作,連續痛了4天都沒好,還出現發熱和胸悶等症狀,到醫院做了全身檢查依然「一切正常」,連藥都沒開就回家了。沒想到,隔天她開始嘔吐,還吐出黑色液體,只好又到醫院就診。醫生仔細詢問病史,體檢並研究病例後,想到幾年前診斷的1例「急性間歇性紫質症」,同樣是年輕女性,都有反覆腹痛,經期容易誘發精神神經症狀及低血鈉症,當下立刻要求患者曬尿,結果在陽光照射下,不到半小時,尿液竟變成醬油色。正如醫生猜測的一樣,女子罹患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發病率只有5萬分之一,又被稱為「吸血鬼病」,在對症治療用藥後,病情得到緩解,困擾許久的經期腹痛終於消失。
醫護只顧滑手機!精神病患狂灌水 把自己「活活喝死」
英國有名女子因為「喝太多水」在醫院去世。其丈夫指控,院方並未診斷出老婆患有心因性煩渴(psychogenic polydipsia, PPD),且當時護士還顧著滑手機,讓老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取水,最後體內鈉含量嚴重過低,導致大腦腫脹,不幸造成意外。綜合外媒報導,懷特海德(Michelle Whitehead)患有心因性煩渴(psychogenic polydipsia, PPD),又稱原發性煩渴,其特徵是自主攝入過多的水,常見於患有精神障礙或神經發育障礙的患者,雖然對生理影響不大,但可能會出現低血鈉症。此案發生於2021年,懷特海德因嚴重精神崩潰入院,而當時護士竟只顧著滑手機,導致45歲的懷特海德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取水,過量飲水後,護士還給她注射了鎮定劑,而後護士以為女子睡著了,但其實她已陷入昏迷。離譜的是,護士直到4個小時後才意識到懷特海德的呼吸變化,經急救後,還是不幸在2天後去世。其死因為體內的鈉含量嚴重過低,導致大腦腫脹,造成致命意外。目前院方承認8項指控,院方代表則說「我們承認在某些方面我們沒有達到應有的質量,我們將解決問題,以便改善患者現在和未來的照護體驗。」並表示院方正在接受陪審團的調查。
他天天喝超過10罐啤酒,頭暈、走路不穩不是醉 竟是罹「1症」險喝掛
56歲王先生長期酗酒且有肝硬化病史,卻依然從白天喝到晚上,直到步態不穩、頭暈被帶到門診就醫,檢查後發現嚴重低血鈉,加上血液滲透壓及尿液滲透壓都偏低,合併家屬敘述連假期間,他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警告務必戒酒,以免危及生命。鈉是重要電解質 缺乏產生低血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對於神經和肌肉系統的運作非常重要,一旦發生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其中以「啤酒性低血鈉症」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啤酒性低血鈉症 酗酒程度決定形成時間林軒任主任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卡路里飲料,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導致腎臟中的抗利尿激素(ADH)被壓抑,尿中滲透壓急劇下降,但鈉離子依然攝取不夠,進一步加重低血鈉的形成,而啤酒性低血鈉症往往需要2-5天以上的時間形成,端看患者酗酒的程度。飲酒過量壞處多 節制飲酒量為不二法門林軒任主任建議,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後幾乎都不進食或應尋求專業來幫助戒斷。
56歲男日飲超過10罐啤酒 診斷出「啤酒性低血鈉症」險送命
長期酗酒又有肝硬化病史的台中56歲王先生,日前在中秋和國慶連假期間從白天醉到晚上,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直到暈倒後才被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惹的禍,醫師也警告他一定要戒酒,以免危及生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王男每天幾乎都會喝超過6罐以上的啤酒,且因為酗酒,常常有一餐沒一餐,沒想到王男在中秋及國慶連假期間,更是天天「無限暢飲」,直到送醫後檢查,才發現已經是嚴重的低血鈉症(116 mEq/L),進一步檢查更被診斷出罹患「啤酒性低血鈉症」。林軒任解釋,對神經和肌肉系統運作非常重要的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一旦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低血鈉者(<125mEq/L) 常常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而導致低血鈉的原因也非常多,包括心臟衰竭、腎臟病或是肝臟疾病等都有可能。林軒任強調,其中「啤酒性低血鈉症」更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根據統計,住院中有酗酒病史的患者約有17.3%可能會有啤酒性低血鈉症,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在初期幾天會出現大量利尿效果,導致患者尿量暴增。林軒任也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熱量飲品,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林軒任也警告,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又不進食,若有酗酒問題也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戒斷。
追求養生「天天灌水7公升」!她「冒2症狀」才驚覺水中毒
人人都知道喝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但就有一名48歲熟女「日飲7公升水」導致下肢水腫、頭昏無力,最終被醫師診斷出「水中毒」。對此,書田診所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洪峻澤提醒,正常人每天喝1500毫升的水就已足夠,不過這「3類人」則須限制水分攝取量。泌尿科醫師洪峻澤分享診間病例,透露該名女子非常注重養生且喜歡喝水,不過卻經常頻尿、腳背水腫長達數月,直至病患開始感到頭暈、全身無力懷疑是腎臟出問題,這才前來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患者腎功能正常,但血鈉值卻偏低,且對方每天喝水量多達7000毫升,因此診斷為喝水過量造成「低血鈉症」,也就是俗稱的水中毒。洪峻澤指出,一般人飲水過量引起「水中毒」的情況並不多見,但心臟衰竭、腎衰竭洗腎和肝硬化等3類人,礙於水分和鈉離子難以排出、水分易滯留體內,因此需要特別控制水分攝取,否則恐導致疲累、頭暈、肌肉無力、嗜睡、意識不清等水中毒症狀,嚴重甚至休克死亡。洪峻澤也提醒,每天尿量應維持在1500至2500毫升,尿液顏色若是呈現「清澈淡黃色」代表飲水量正常,若呈現「深黃色」則意味水喝太少,最後顏色若「清淡如水」就是喝水過量,建議民眾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調整自己的喝水量。
她挑戰每天喝水近4公升 網紅嚴格控制飲食「第12天水中毒」
國外先前掀起一股瘦身鍛鍊法「75艱難挑戰(75 Hard Challenge)」,也就是75天內嚴格控制飲食,不喝酒、不吃零食,且每天需健身2次、喝近3.8公升的水,未料一名房地產經紀人網紅堅持到第12天就因為水中毒送醫。蜜雪兒因為水中毒相當不適,不得不就醫治療。(圖/翻攝自TikTok)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這名網紅蜜雪兒(Michelle Fairburn)25日PO出一段影片,只見她虛弱表示,「我水中毒了,感覺一點都不好」,她透露自己半夜多次起床上廁所、肌肉無力且毫無食慾,讓她驚慌失措。由於這項挑戰只要一天沒有遵守就必須從頭開始,「我可不想失敗,我不想從第一天開始。我可以強迫自己完成,我可以的,只要慢慢訓練就好」,不過蜜雪兒事後就醫後被醫生強迫住院,因為她連續12天來每天灌1加侖(近3.8公升)的水,導致身體缺鈉,若未進行治療恐會出現嚴重缺鈉以及低血鈉症,甚至會危及性命。根據報導,這項挑戰是由企業家兼網紅弗里塞拉(Andy Frisella)發明,號稱用來測試心理韌性,標榜是給大腦的鐵人運動,而不是健身計畫,不過看在專家眼中,認為這項挑戰根本不實際,且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安全,也沒有促進健康的運動、飲食與休息,反而會浪費很多精力。蜜雪兒因為水中毒相當不適,不得不就醫治療。(圖/翻攝自推特)
自然災害的頭號殺手 極端高溫致死難察覺
根據外國研究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極端高溫是頭號殺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颶風和龍捲風死亡人數的總和更多!好在大多數高溫導致死亡和健康危害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最常見的3種高溫造成的疾病為脫水、熱衰竭和中暑,嚴重度依次遞升。尤其中暑來的突然且容易迅速惡化,輕者器官受損,嚴重恐導致死亡,預防勝於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據《CNN 》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環境流行病學家塔里克本馬尼亞(Tarik Benmarhnia)表示,酷熱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鬼鬼祟祟」,它不像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引人注意,而是偷偷摸摸的奪走人命。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80 年以來,高溫致死的人數增加了74%。隨著氣候變遷,預計高溫將變得更加嚴重,熱浪將持續更長時間;另一項研究顯示,極端高溫與至少17種死亡原因有關,大多數與心臟和呼吸問題有關,令外還包括自殺、溺水和他殺。脫水:難以察覺缺水警報人體需要水和液體才能運作,當流失的水分大於攝取的水分時,人就會脫水。輕度或中度脫水可以透過多喝水來穩定健康狀況,但嚴重脫水則需要就醫治療。問題在於,身體無法及早讓你知道「缺水警報」,當人口渴時才喝水就已經遲了,而且老年人通常在脫水之前不易感到口渴。專家表示,當人不得已在炎熱的天氣外出時,出門前務必喝水,以確保提供身體所需。尤其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議至少每15-20分鐘喝一杯水(8盎司,約227ml),但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48盎司(約1360ml),否則會導致「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引起混亂、噁心、頭痛等症狀。從炙熱戶外進入室內後,民眾仍應保持水分,喝足夠的水分來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以免慢性脫水增加罹患腎結石、尿路感染等機率。熱衰竭:嚴重恐失去知覺、變成中暑當身體出汗過多而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鹽分時,就會發生熱衰竭。例如暴露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或者進行跑步或踢足球等激烈體力活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熱衰竭的症狀包括皮膚濕冷、起雞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覺虛弱或疲倦、心跳異常、肌肉痙攣、頭痛或噁心。一旦發現自己或其他人中暑,建議到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一下並補充冷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務必及早就醫,「到那時就沒那麼舒服了」西北大學急診醫學助理教授史考特德雷斯頓(Scott Dresden)表示,急診室治療熱衰竭的方式為浸冰塊浴、濕敷床單和吹大風扇。中暑:損害大腦甚至造成癲癇與死亡根據美國CDC統計,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是美國高中運動員死亡和殘廢的主要原因。德雷斯頓強調,極端高溫造成最嚴重的後果是「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靈。身體在正常溫度下,會透過流汗、呼吸和上廁所排出水分,但當濕度超過75%時,汗水無法排出就會增加中暑風險,只有當外界溫度低於體內溫度(約為攝氏37度)時,身體才能散發熱量。如果人體的溫度快速攀升,身體的自然冷卻機制「出汗」就會失效,體溫可能會在短短10-15分鐘內飆高至攝氏41度甚至更高,導致殘廢甚至死亡。中暑患者會大量出汗(也可能不出汗)、意志不清、昏倒,甚至發生癲癇。若無及時治療,中暑會迅速損害大腦,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造成身體停止運作。中暑高風險族群包括兒童、銀髮族、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抗憂鬱症藥物。還有脫水、飲酒、穿太多、曬傷,也都會使身體難以調節體溫,進而中暑。要避免中暑,專家建議穿著寬鬆輕便的衣服、防曬、補充大量水分,並且避開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若要在夏季跑馬拉松或從事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建議先讓身體適應高溫。當發現有人神智不清、皮膚潮紅、呼吸急促或頭痛,請協助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或有冷氣的地方,並用冷水、冰袋或濕毛巾敷在脖子、頭部、腋下和腹股溝處以降溫,並儘快尋求醫療協助。如何在酷暑下保持健康?除了身體健康,研究顯示,暴露在極端高溫下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孕婦健康問題和不良分娩結果。因此即使沒有在戶外工作或運動,在極端高溫下都應小心。維吉尼亞州洛磯山的急診室醫生史蒂芬妮拉羅(Stephanie Lareau)提醒,不僅要注意溫度,還要關注「酷熱指數」(heat index),是一種綜合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熱指標,這對於與極端高溫造成的疾病至關重要。專家呼籲民眾在計劃活動時,盡量讓大家遠離高溫,特別是小孩與老人較不能承受高溫,應確保每個人都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拉羅表示,不用攝取特別大量的水,重點是在口渴前與口渴時適度補充,就能夠預防高溫造成的疾病。 原文出處:How extreme heat can kill and how you can stay safe
喝水也會中毒?毒物專家曝「這時刻」猛灌水最NG 高危險族群出爐
常聽長輩說「沒事多喝水」,除了可以幫助體內代謝,還有助於排毒。不過,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不是什麼時候多喝水都多多益善,尤其是運動完後喝水,如果只是一昧猛灌水,讓身體裡一下子多了大量的水份,反倒是會瞬間造成體內電解質的失衡,就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嚴重的話,就可能會造成「水中毒」。招名威指出,「為什麼喝水也會中毒?說穿了,水也是一種物質,當然也會有劑量超量的問題。其實水進到身體內,雖然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正常運作、調節體溫、維持新成代謝、排出毒素,但一次喝太多水,反而會稀釋體內鹽分,破壞鈉、鉀、鎂離子的平衡,從正常的血鈉含量 135-145 mEq/L 降到 120 mEq/L 以下」。專家表示,「電解質失衡後,就會產生低血鈉症的中毒症狀,包括感覺遲鈍、頭暈眼花、神智不清、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痙攣、身體麻痺、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等。所以只要掌握其在體內的劑量,不過少,也不過多,其實上述的症狀都不易發生。」招名威說明,「水中毒,最擔心的就是低血鈉症。它最常出現在運動時間長、低強度的耐力性運動中,例如馬拉松、三鐵、騎車環島、登山健行等運動。發生的原因可能是長時間(2 小時以上)的運動造成過度流汗,電解質大量流失,讓抗利尿激素荷爾蒙(antidiuretic hormone, ADH)持續分泌,但若只補充水分,就很可能造成潛在水中毒,這尤其容易發生在有過高或過低的BMI的人身上。」至於喝多少水會中毒?招名威提到,根據衛福部的規範,若用簡單公式計算成年人水份攝取量(每公斤體重需攝取 30 c.c 的飲水量),70 公斤的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最少 2100 c.c,若從事高強度運動、工作的人則需要再依身體狀況自行增加水分攝取量,但以不超過 3500 cc 為原則。
李小龍死因非「止痛藥過敏」? 西班牙腎臟專家曝:體內「這個」過量
好萊塢傳奇功夫巨星李小龍(Bruce Lee)於1973年夏天在香港英年早逝,享年32歲,死因迄今成謎。雖然醫界普遍認為他是死於「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但西班牙腎臟專家卻在《臨床腎臟期刊》上以「誰殺死了布魯斯李」為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李小龍應該是死於「水中毒」,也讓李生前的那句名言「成為水吧!我的朋友」略顯諷刺。綜合1 News及《洛杉磯時報》的報導,李小龍於1973年5月在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時突然嘔吐、抽筋,陷入半昏迷狀態,情況一度危殆,不過經醫生檢查後一切如常,但當時並未照X光檢驗腦部,李小龍也在住院1個禮拜後再度投入電影工作。沒想到2個月後便傳出憾事。事後驗屍報告指出,李小龍的死因為「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雖然他生前有服食大麻的習慣,驗屍解剖時也發現其胃部有少量大麻,但法庭認為吸食大麻並不至於致命。但疑點就在李小龍服用的止痛藥對一般人而言並不會產生高度敏感,因此他的死因迄今也傳出多種版本,包括中國黑幫暗殺、嫉妒情人下毒,過度服用春藥,以及中暑死亡等。不過在經歷近半世紀的解密後,西班牙聖尼塔利亞-基金會衛生研究中心認為,李小龍可能是死於低血鈉症,「換句話說,我們認為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導致李小龍死亡。我們假設李小龍死於一種特殊形式的腎功能障礙,也就是無法排出足夠的水來維持體液平衡(Homeostasis),而這主要是腎小管的功能。」「這可能會導致低鈉血症、腦水腫,如果過量飲水與尿液排泄不匹配,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這與李的死亡時間線相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小龍生前曾講過『成為水吧!我的朋友』,但過量的水最終似乎殺死了他。」該研究稱,透過多項證據可以表明,李小龍生前存在多種構成低血鈉症的風險因素,包括他飲用了大量液體、吸食會讓人口渴的大麻,以及使用可能降低腎臟功能的止痛藥和酒精。李小龍的妻子琳達(Linda Lee)透露,他在辭世之前主要以流質飲食為主,包括胡蘿蔔和蘋果汁。另外,2018年《李小龍傳》的作者波利(Matthew Polly)也指出,李小龍在去世當晚曾反覆飲水。研究人員稱,喝水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被特別注意到,代表他去世當晚的飲水次數真的異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