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率
」 新冠肺炎 疫苗 疫情 Omicron 美國「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新冠肺炎威脅仍在!今年前三月死亡人數為流感8倍 這族群占6成最危險
許多人誤以為新冠病毒的威脅已經過去,但事實並非如此,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今年初疫情再次升溫,1至3月平均每月2158人感染新冠併發症,65歲以上長者就占6成。根據統計,國內今年1到3月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是流感的8.3倍,顯示新冠肺炎仍是嚴重威脅,提醒高風險族群若出現症狀應自我快篩,若檢驗陽性,務必尋求醫療協助,把握5天黃金治療期。「慢性病友平時不見得特別虛弱,但確診時就被打回原形!」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分享一位洗腎病人的經驗,因為家人確診,自己也做了快篩,但結果是陰性,後來出現嘔吐、發燒症狀,到急診抽血驗出發炎指數很高,一度住進加護病房,幸好治療後順利康復。王復德說,已經確診過的民眾更要加倍小心,因為台灣一項研究也發現,新冠再感染者比起初次感染,30天內全因性死亡風險高出4.29倍。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陳宜君呼籲,65歲以上長者、孕婦、產婦、具慢性病(氣喘、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新冠高風險族群平時更應該警惕,若出現新冠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接觸,務必每間隔1天進行快篩,如果檢測陽性,應主動提供用藥紀錄,讓醫護人員快速掌握狀況並診斷,把握治療時機,減少重症或後遺症風險。王復德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發病5天內就醫治療,才能有效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若檢驗陰性也不能輕忽,可能是初期病毒量不高,若症狀持續未緩解,建議可以多做1、2次快篩來確定。
流感就診人次10年同期第3高!病人確診驚「我打疫苗了」 醫生揭真相
近期適逢入冬最強寒流肆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不管門診、急診或住院都人滿為患。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許多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不少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張弘29日在臉書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發文,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不少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許多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因為即便接種了流感疫苗,並不代表能完全免疫。雖然打了疫苗還是可能感染流感,但接種疫苗還是有很多好處。醫師說明,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平均可降低40至60%的感染率,同時可降低感染流感後的重症率、住院率,「打了流感疫苗,不代表就免疫喔!(新冠疫苗也是)所以出入人多公共場所,還是建議戴口罩、勤洗手,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疾管署表示,今年第4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14,75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惟仍高於過去3年同期,且為10年同期第3高。目前處高原期,須持續觀察寒流後疫情變化趨勢;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指出,截至29日止,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6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2.3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3.1%,尚未達目標值(55.0%)。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1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就醫檢查竟是躁鬱症影響
今年最暖心催淚的韓國神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精神科護理長老練又可靠的專業形象深植人心,讓人不禁對護理人員又增添了幾分敬意。而護理長妹妹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每天身陷難以辨別真實與幻想的泥沼中,面對一般民眾的不理解及異樣眼光讓二人搬家時吃盡苦頭,難被社會接納的心情無法言喻。「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家人)?精神疾患就是這樣的病,不知會在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會發生在誰身上,就是這麼無法預測。」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和介入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於患者盡早穩定控制病情,更可讓他們重返工作崗位、重拾生活自主權。是真是假難以分清 每次發病都將使腦部受損據統計,台灣約有13.4萬名思覺失調個案,平均每一千人約有3-6個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其症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正性症狀包括妄想、幻覺、幻聽;負性症狀則有無法自我照護、不想工作、不注重清潔、社交能力降低等。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侯伯勳科主任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如果沒有接受妥善且持續的治療,症狀反覆出現干擾,每次發病都是對腦部的傷害,將造成認知及社會功能的退化,復發越多次、大腦功能回復機會就相對越低。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有的穩定工作,因發病關係,情緒不穩定、影響人際關係,沒辦法好好工作,每次復發住院都要向公司請假,動輒兩週、一兩個月,不只工作銜接有困難,無法回到既有的工作及家庭崗位,難以融入社會。藥物治療多元化 控制病情有解方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維持穩定治療、擁有穩定生活與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發病時由於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病人對外在的思考知覺判斷出現異常或扭曲,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或是其他異常感覺,而這些感覺在當下對於患者都是很真實的。侯伯勳科主任表示,藥物治療是必須的,藉由藥物介入才能改善症狀,重新整合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狀況,加上其他治療輔助,病人的腦功能才可能慢慢回復。現代精神醫學藥物發展迅速,思覺失調症病人的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部分不規則就醫、甚至抗拒使用口服藥物的病人,往往因病情控制不佳而有極高機率再次復發及住院。為改善思覺失調症病人之服藥順從性,臨床上常藉由施打長效針劑,減少病人口服藥物次數,不僅可達成長期穩定病情之目標,亦能降低再住院率。長效針劑亦有不同成分的選擇,副作用多寡與藥物成分有關。在意副作用者,建議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更少的長效針劑成分施打,較不會引起代謝症候群和變胖,也可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導致月經不來等症狀。長效針劑需就醫評估 健保給付好安心侯醫師坦言,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慢性疾病,天天吃藥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一大壓力,尤其患者有時無法辨別真假、病識感薄弱,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導致漏藥、忘記吃藥、自行斷藥等情形發生。尤其思覺失調症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停藥之後血壓/血糖會明顯變高,通常在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復發,因此患者短期停藥並不會感受到急迫性,然而其中卻潛藏著極大風險。有鑑於此,施打長效針劑即可有效避免這個狀況,也減少照顧者每天需提醒吃藥、和患者長時間來回溝通交涉的負擔,對照顧者跟病人都是較好的治療模式。台灣近年積極建立社會安全網並推廣長效針劑的施打,對於社會功能的維持以及住院率的下降是非常顯著的。醫師指出,我國政府對精神疾病患者照顧十分周全,只要醫師評估病人施打長效針劑是有其必要性的,目前健保都有提供給付、不須病人自費,因此如果患者有相關需求都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不但能協助患者逐漸養成固定回診追蹤的習慣,亦能達到病情穩定,一步步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新冠變異株JN.1病例增加!全美又受流感、RSV影響 住院人數即將飆高
新冠肺炎新型變異株「JN.1」近期已在全球多國被檢測出,而美國呼吸道病毒季節來臨,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病例增加,而疫苗的低接種率也帶來了重症風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警告,「JN.1」在病歷中的所佔比例已經愈來愈大,醫療保健系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根據外媒CNN、CBS的報導,在截至11月25日的數據調查中,美國每10萬人就有超過8萬人因呼吸道病毒住院治療,其中Covid-19仍為多數,但因流感或呼吸道融合病毒住院的人數開始暴增。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指出,疫苗接種才是保護自己和親人免受該病毒重症影響的最佳方法,進而大大減少住院人數,但實際上疫苗接種率仍然很低,因此提高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已經是「迫切需要」的重點。報導指出,美國南部地區因為流感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或喉嚨痛)就診的人數已連續六周高於全國基線,部分州療養院的感染率也已經高出去年的水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預估,這次的流感季至少有370萬人罹患流感,3.8萬人住院,2300人死亡。整體而言,老年人的住院率最高,自10月初以來,每10萬名65歲以上的人裡,就有230人因呼吸道病症而住院。另外,兒科醫院的住院人數也是爆滿,學齡前兒童前往急診室就醫的人數比起以往增加了1倍,根據資料顯示,每10萬名5歲以下兒童,就有33人是因為呼吸道疾病住院,其中幾乎所有症狀都是因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當地公衛人員指出,近幾個月來,一直有在持續追蹤新冠病毒Omicron BA.2.86和其變異株「JN.1」,全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測出「JN.1」的就達29%,而在針對國際旅客的機場檢測計畫中,更有超過4成檢驗結果都發現了這些菌株。不過,到目前為止,「JN.1」的快速傳播並未導致Covid-19的嚴重程度上升。
英國研究:每晚睡不到5小時 死亡風險恐增25%
我們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隨著年齡漸增,年長者的睡眠時間也會逐漸縮短。對此,屢獲殊榮的眼科醫師弗里德里希(Dan Friederich)也援引2022年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進行的研究示警,每天只睡4到5個小時可能帶來嚴重的致命風險。據UNILAD的報導,弗里德里希醫師表示,「研究一再表明,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每晚6至8小時,而且至少7小時為佳。」雖然睡超過9小時也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但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卻比吸菸、吃垃圾食物還糟糕。他還援引倫敦大學學院2022年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50歲以上成年人如果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被診斷出慢性病的風險增加20%,且罹患2種以上慢性病的風險更是比睡7小時以上的族群高出40%。且每晚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者將增加25%的死亡風險。該項研究一共蒐集了7864名50歲至70歲年長者的數據,並分析他們的睡眠時間,與死亡率及同時罹患2種以上慢性病(包括心臟病、癌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研究主要作者、倫敦大學流行病學與健康研究所博士賽比亞(Severine Sabia)也表示,已開發國家的多重慢性病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且超過一半以上的年長者至少罹患2種慢性病,「事實證明,這對公衛保健體系構成重大挑戰,因為慢性病與醫療服務使用率、住院率等數據呈現正相關。」賽比亞也建議,為了確保更好的睡眠品質和時間,可以在睡覺前確保臥室呈現安靜、全暗,且舒適的低溫。此外,睡前1至2小時內還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電子設備,以及進食和喝水。而白天的激烈運動和體力活,以及曬太陽也能促進更好的睡眠品質。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驚現首例死亡個案! 專家:注意「這些症狀」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大角星」(Arcturus)近期再度肆虐印度。對此,新德里當局為了阻止疫情大規模爆發,除了下令恢復疫苗生產外,還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而據稱「大角星」目前已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並在泰國出現全球首宗死亡個案。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與眼睛疾病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綜合《泰國公共電視》、英國《鏡報》的報導,泰國公共衛生部醫藥科學署署長蘇帕吉(Supakit Sirilak)20日通報,截至4月17日止,泰國共記錄到27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變異毒株「大角星」病例,包括1例病殁。蘇帕吉指出該名死者是「年長的外國人,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死亡原因未必確切反應出這款變異株的嚴重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然而,曼谷朱拉隆功大學臨床病毒學研究中心主任永(Yong Poovorawan)示警,「大角星」可能已無可避免的將成為泰國的主流變異株。報導稱,在4月9日至15日期間,因感染該病毒而住院的患者人數,比前一周增加了兩倍半。俄羅斯衛生監督機構Rospotrebnadzor在18日則表示「大角星」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不具有高致命性的特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WHO自3月22日以來也持續對其進行監控。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在20日證實,國內上周檢出11例,主要來自日本、泰國。而國內累計迄今已檢出14例。不過羅一鈞強調,雖然XBB.1.16傳播力較強,但世界衛生組織並未觀察到重症率、住院率有增加情形,目前暫列為觀察病毒。另有專家指出,這款Arcturus變異株傳播力較強,有個案顯示年輕患者會出現結膜炎或眼睛發炎、紅癢的症狀,但目前未見其可引起大量重症及死亡個案。
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BA.2.75取代BA.5成主流 CH.1.1獲國際關注!台灣已出現11例
根據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的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監測結果,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確定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本土BA.2.75佔比已超過50%,大於BA.5所佔比例,BA.2.75目前已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此外,近日又有Omicron變異株「CH.1.1」,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監測名單,受到全球關注。羅一鈞表示,過去本土就陸續有零星檢出,但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不過還需持續監測觀察CH.1.1後續的威脅。BA.2.75佔比超過一半 取代BA.5成主流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0例本土個案(21例BA.2.75、14例BA.5、5例BQ.1)及85例境外移入(46例BA.5、28例BF.7、8例BA.2.75、3例BQ.1)。目前,台灣本土仍未檢驗出國際關注的XBB.1.5,但本土變異株佔比出現了變化。羅一鈞表示,先前指揮中心曾提醒,BA.2.75有可能會超過BA.5成為主流病毒株,而在上週BA.2.75佔比來到53%,超過BA.5所佔的比例,已確定成為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是BA.5,再其次是BQ.1。而在85例境外移入中,共檢出46例BA.5個案分別自中國(43例),日本(3例)移入;28例BF.7個案自中國移入;8例BA.2.75個案分別自日本(3例),韓國(2例),中國、泰國及澳洲(各1例)移入;3例BQ.1個案分別自日本(2例),美國(1例)移入。台灣11例CH.1.1屬輕症 威脅性需再監測近日,全球相當關注的CH.1.1變異株,羅一鈞提到,台灣最早在2022年11月20日就已有檢測出相關病例,目前共偵測到11例CH.1.1病例,其中4例為本土病例,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日本(2例)、韓國(2例)、紐西蘭(1例)、新加坡(1例)、泰國(1例)。CH.1.1變異株屬於BA.2.75的分支,澳洲病毒學家哈尼將它命名為Orthrus,俗稱為「雙頭犬」。羅一鈞指出,目前對於CH.1.1的資料相當有限,去年11-12月CH.1.1在澳洲、紐西蘭曾引起流行,從當地資料看起來住院率、重症率等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而國內偵測到的CH.1.1確定病例,不論本土或境外移入個案都屬於輕症個案。羅一鈞表示,CH.1.1有免疫逃脫的情形,不過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重症發生,僅有零星檢出,但指揮中心還是會持續監測、收集國際資料,觀察CH.1.1病毒株後續的威脅。
氣喘列新冠重症危險因子 三軍總院簽「健康肺計畫」推創新科技助肺健康照護
全台灣確診COVID-19人數超過9百萬大關,加上進入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三軍總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簽署「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合作備忘錄,針對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運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許提升疾病診斷與照護品質。台灣大約有200萬氣喘患者,死亡率雖為全球最低,但疾病控制與住院率仍居後段班 ,造成醫療體系沉重的負擔。根據統計,台灣氣喘病人的平均住院花費為非氣喘病人的2.7倍 ,且每年氣喘患者光住院費用便高達4.7億新台幣 。有鑒於此,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於2017年創立「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旨在精進台灣氣喘管理與照護。此計畫已推動5年,獲得各大協會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龍雲合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合作內容包括應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盼精進呼吸道疾病的管理與照護,共同為台灣呼吸道疾病診治做出更多努力。氣喘的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張峰義表示,三總胸腔內科近年的治療走在台灣前端,無論是肺癌或呼吸道疾病,皆擁有重要的研究成果與治療品質。近期疾管署將氣喘列入新冠重症的危險因子,醫師可開立相關抗病毒藥物,顯示在疫情期間,氣喘的診斷、追蹤與治療更為重要。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可小覷近期Omicron BA.5誘發喘和咳等類似氣喘與過敏現象,三總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指出,呼吸道疾病不只有氣喘,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鏈球菌肺炎與支氣管擴張症等。近來,許多民眾確診新冠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喘,胸悶。加上氣喘為新冠重症危險因子,代表許多病患有照護的需求。除了治療藥物以外,疾病的診斷也很重要,其中,肺功能檢查是氣喘、肺阻塞患者的重要檢查,包括呼氣流速、肺活量、是否有呼吸道阻塞通氣不順的情況。然而,民眾跑醫院一趟不僅耗時也耗力,現在只要利用新型可攜式肺功能機搭配APP監測,不用舟車勞頓即可立即了解健康狀態。彭忠衎也呼籲患者與長者施打流感疫苗,以減少疾病發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創新科技檢測肺功能助復原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在台灣呼吸道疾病領域深耕多年,此次合作目標為了解新冠肺炎病患癒後肺部復原狀況,並持續促進三軍總醫院與衛星診所之交流,落實分級醫療上下轉診的精神,可減少無謂的醫療資源浪費。總裁龍雲合表示,台灣各家醫院治療氣喘各有不同的狀況與需求,健康肺計畫這5年來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此次與三總合作的最大特色為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與新冠肺炎引發之肺功能異常,透過可攜式肺功能機有助提高診斷率、找出潛在病患,積極監測與治療以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兒科醫揭秋冬「超凶狠3大病毒」 預防從生活習慣做起
隨著世界各國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各項活動也逐漸解封,從今年秋天開始,生病住院的孩子變多了。時逢冬季,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十分活躍,且對孩童極不溫柔,若輕忽則易造成生病受苦。孩子秋冬呼吸道 易感染3大病毒柳營奇美醫院兒科部王信驊醫師表示,呼吸道病毒傳染途徑通常是由病人的飛沫傳染給他人,或接觸受病人鼻涕口沫汙染之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等而感染。以下介紹幾種常見造成孩子們秋冬呼吸道感染的病毒:1、「流感病毒」:主要由A型和B型引起,好發於冬天。年紀小於5歲,特別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是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典型的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伴隨咳嗽、喉嚨痛、鼻炎等,但年紀較小的嬰幼兒,除了高燒外,還有可能引起熱痙攣、嘔吐、拉肚子等。而B型較容易引起肌肉痠痛,A型流感則較易引發肺炎等重症,尤其是小於兩歲的嬰幼兒。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分為A型和B型,兩者在大流行期都一樣常見,A型通常會引起比較嚴重的疾病,在台灣的流行期比較不固定。RSV是引起1歲內嬰兒下呼吸道感染及導致5歲內孩童嚴重肺炎的最常見病因,且重複感染很常見,亦即不會終身免疫。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小朋友會因此而氣喘急性發作,在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導致呼吸急促、喘鳴甚至呼吸衰竭,尤其是小嬰兒可能因此有呼吸暫停的情況發生,家長須特別留意。3、「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可分為四型,其中PIV-3最常見,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一開始會感染鼻和口咽部,若嚴重度時可能會傳播至遠端的呼吸道,影響到大、小氣道。重複感染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嚴重度通常會比第一次感染輕微,且侷限於上呼吸道;部分5歲以下的小朋友在感染後,會引發急性細支氣管炎、哮吼或肺炎而住院,尤其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的住院率會更高。不同分型的副流感病毒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症狀:PIV-1和PIV-2較容易引起哮吼,亦即聲門下氣管腫脹而造成呼吸困難;PIV-3較易引起下呼道感染,造成細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IV-4通常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還是可能會讓小嬰兒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哮吼、呼吸暫停等。孩子免疫負債危機 這樣做有助預防王信驊醫師提醒,台灣跟著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腳步減緩防疫措施,隨之而來要面對的是孩子們免疫負債的危機,因此,積極接種流感疫苗、戴好口罩、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儀,持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都是保護幼童避免嚴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WHO再敦促大陸 提供更全面疫情資訊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對中國大陸新冠感染激增表示關切,暫時沒有發現出現新的新冠病毒株,再次敦促中方政府迅速並定期提供更全面的資訊。WHO總幹事譚德塞當地時間周三(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簡報會上表示,非常關注中方疫情對當地民眾生命帶來的風險,重申接種疫苗和加強劑的重要性,正尋求獲得更多數據,包括當地住院率、染疫死亡情況及病毒基因序列。以協助世衛對全球疫情進行定期、快速和有力的風險評估。WHO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認為,目前中方公布的數字未能充分反映新冠病人的住院以及需要接受重症加護治療的情況,只統計有呼吸衰竭死亡個案的定義太過狹窄;雖然中方近期已經較頻密與世衛接觸,但世衛期待獲得更全面的資訊。
中國解封邊境 醫師:提高全體免疫覆蓋就無礙!
COVID-19疫情已持續三年,而中國為了防堵疫情,進行嚴格的邊境管制將近3年之久,如今在12月26日宣布,2023年1月8日起將正式解封國境,這也代表中國將轉向「與病毒共存」。然而目前中國確診數持續創新高,突然宣布解除邊境管制,許多人便擔心會加重疫情,而台灣鄰近中國,春節又有許多台商、國人返台,相較其他國家更受其影響。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表示,只要將該做的「免疫覆蓋」做好,其實對台灣影響不大,並提醒民眾「且戰且走,做好自己的事」。1月8日起入境中國不須隔離 入境核酸檢測也取消中國在26日宣布,明年1月8日COVID-19將降為「乙類乙管」,取消入境核酸檢測,出示入境前48小時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者就可入境中國,也無須向中國駐外使領館申請健康碼。此外,入境中國也不再需要強制集中隔離,健康申報正常且海關常規檢疫無異常者就可入境。而對於新冠確診者,也同樣不再需要隔離,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也不用劃定高低風險區,中國形同正式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也準備開放中國民眾出境旅遊,嚴格的邊境防疫,即將要走入歷史。民眾憂心疫情影響台灣 醫師籲做好「免疫覆蓋」然而面對明年1月8日中國解封,許多民眾相當憂心,在中國每日確診數逐漸攀升之際解封,可能會使未來疫情更趨嚴重,甚至影響周邊鄰近國家,其中台灣更是首當其衝。對於民眾的擔心,姜冠宇醫師表示,且戰且走做好自己的事,該做的都做了,自然就不用擔心了,套用新加坡疫情模式,本來就預估明年1月6日會有新一波疫情高峰,民眾1月起本來就應該要開始有戒心。姜冠宇也指出,根據新加坡的情形來看,新一波疫情的住院率只有上一波疫情的三分之一,所以只要有接種二價次世代疫苗,將該做的「免疫覆蓋」做好,其實對台灣影響不大。中國更名「新冠感染」 醫師:對脆弱族群威脅不變此外,中國國家衛健委也公告,「新冠肺炎」4個字將從此消失,往後一律稱為「新冠感染」。對於中國更名一事,姜冠宇醫師表示沒有意見,不過他指出,無論怎麼命名,對脆弱族群的危險都不會改變。姜冠宇提到,雖然現在新冠重症率的確下降,但對於許多身體較為脆弱的年長者,其上呼吸道黏膜防禦較弱、T細胞反應較差,一般感冒都有可能致命,就算急性期當下沒有重症,後續在後遺症上也會進入相當麻煩的狀況。他提醒,這類族群不只需要接種疫苗預防,還需要抗病毒藥物雙重保護,更是要減少其遭感染的機會,應該做好境外移入階段性觀察,控制好社區感染母數,保護脆弱族群。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疾管署估「春節後再掀新冠高峰」 防疫認知調查揭關鍵原因
新冠肺炎已威脅全球達三年,近期隨著新冠肺炎防疫政策陸續解封,不少民眾已迫不及待迎向疫後新未來。如何維持防疫好表現及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為下一步重要關鍵。2022年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瞭解國人防疫認知水平,進行千人防疫認知調查,其中發現仍有3成民眾防疫認知不足,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為了解國人是否做好充足準備以迎向疫後新未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年11月進行千人防疫認知問卷調查。結果如下:1.7成民眾對於未來疫情走向樂觀,期待各項防疫政策可正式解封。2.3成民眾對於新冠肺炎基礎防疫認知不及格,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其中,對於疫情樂觀者,在認知答題表現最差,恐成未來開放後的一大威脅。4.進一步觀察民眾答題狀況,民眾對新冠肺炎症狀、確診後應對流程認知程度高,然而提及預防或治療等資訊,認知水平仍低,為下一步應努力的目標。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認知程度仍有待加強,若在此情況鬆懈,恐成為下一個防疫漏洞,使新冠疫情再次反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防疫政策陸續解封後,近期觀察到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回升,增幅超過20%,指揮中心也曾表示確診數恐進入快速增加期,預估接下來可能會有下一波疫情高峰。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仍不斷變異且具一定死亡率,提醒民眾目前仍不可鬆懈。根據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有高達9成患者為慢性疾病患者、7成為65歲以上長者,顯示高齡及慢性病族群仍應小心。王鶴健醫師進一步提醒,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後,相較一般人更容易轉重症或引發嚴重併發症,而近期政府也新增氣喘為新一類族群,若是感染後病毒以侵犯肺部為主,患者容易覺得喘或持續咳嗽,對肺部有一定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則指出,依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相較一般人重症風險約高5-10倍,然而近年已有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若能把握時機好好使用,相信可降低新冠肺炎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王治元醫師補充提醒,已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無法正常控制血糖,甚至一般民眾若因新冠肺炎重症住院,一年內也可能會有血糖異常現象,恐影響免疫功能。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楊志新理事長也特別提醒癌症患者,癌友本身免疫力較差,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即使身旁親友防疫逐漸鬆懈,自己還是要持續維持警覺。除了新冠肺炎病毒仍持續潛伏,長新冠可能也將成為下一步需重視的威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黃信彰理事長指出,在大量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診間長新冠患者比例約增加1至2成,其中以失眠、長期咳嗽等症狀最為常見,也較容易影響日常生活。而造成長新冠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病毒侵犯器官所引起、免疫發炎性的反應以及疾病轉中重症的後遺症。同時,相較於一般民眾,長新冠又更常見於高風險族群,黃信彰醫師說明,若能在感染新冠肺炎時就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僅能夠降低重症住院率,更能幫助快速降低體內病毒量,預防長新冠症狀的出現。王復德醫師也進一步說明,目前研究顯示,若民眾可於感染新冠肺炎後5日內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將有助於降低重症、住院風險。此外,提醒民眾,因應新冠肺炎病毒變化快速,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後,仍應遵照醫師指示完整服用5日,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疾管署周志浩署長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並不會一夕消失,而是會持續存在,疾管署也預測一月底二月初可能為下一波疫情高峰,雖然影響不大,但要維持台灣防疫表現,仍有賴民眾共同肩負防疫責任,落實四大防疫守則,才能共同迎向疫後新未來。此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了幫助民眾更加了解新冠肺炎衛教資訊,今年也首度打造了新冠肺炎衛教網站,將最新防疫資訊、衛教資訊進行整理,幫助民眾快速瞭解各項資訊。衛教網站:https://reurl.cc/lZAMoq
新冠變種病毒株流行…確診常見症狀跟著變 流鼻涕、打噴嚏也可能染疫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英國佐伊健康研究發現,隨著變種病毒株出現,染疫最常見症狀已經從疫情流行初期的發燒、嗅味覺失常,轉變為流鼻涕和頭痛,此外喉嚨痛和咳嗽也是在幾週前最常見的症狀。根據《鏡報》報導,英國大部分地區的新冠病毒水平目前在穩定上升,確診率在10天內上升31%,尤其疫情在老年族群的增長特別明顯;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9月23日至10月3日期間,英國約有17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較9月18至26日期間的130萬人增加,若以年齡段區分,70歲以上族群染疫率最高,最新調查中約有3.7%的人染疫。此外,根據英國佐伊健康研究項目(Zoe Covid),由於新形態的新冠變異病毒株出現,感染後出現的症狀已經出現變化;在大流行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嗅味覺失常以及喉嚨痛,但最新研究指出,接種過1劑或多劑COVID-19疫苗的人,染疫後最常見的症狀是流鼻涕和頭痛,接著依序是打噴嚏、喉嚨痛、持續咳嗽。數據還表明,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喉嚨痛,接著是頭痛和流鼻水。根據佐伊健康研究項目數據,隨著病毒變異,因為新冠肺炎而呼吸急促的人比以前少了,而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過疫苗的感染者更有可能出現打噴嚏。對此,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公共衛生專家拉姆齊(Dr Mary Ramsay)表示「我們觀察到COVID-19病例和住院率持續上升,因此我們繼續敦促那些有資格接種疫苗的人挺身而出,疫苗是今年冬天預防重病和住院的最佳保護措施,接種第一劑疫苗永遠不會太晚」。
打4劑還是中!台灣BA.5燒起來 重症醫曝嚴峻現況:身邊越來越多人確診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在暑假之後有趨緩的態勢,但疫情遲遲沒有明顯降溫,而就在各級學校9月開學之際,BA.5病毒又來勢洶洶,指揮中心甚至推估出,BA.5將於9月下旬將在社區掀起一波流行,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提醒,台灣BA.5病毒已經超過50%,且BA.5病毒傳播比BA.2強,他甚至觀察到,「身邊越來越多確診的人了!」提醒外界不能輕忽BA.5病毒的傳染威力。黃軒醫師今(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在台灣BA.5病毒已經超過50%,過去BA.2的傳染主流地位,現在換被BA.5取代。他並警告,BA.5跟BA.2這兩款病毒,最大差別在傳播力,整體而言,BA.5傳播力比BA.2強,「因為BA.5變異株突變位點多,進而導致免疫逃脫,BA.5比BA.2約高出2到3成」,不過比較兩者在住院率、重症率與症狀,發現彼此沒有明顯差別。黃軒也提醒大眾,新冠確診者務必遵守7+7 的隔離措施,接觸者且完成三劑的,則要遵守0+7 的隔離措施,未完成三劑的,則是遵守3+4的隔離原則,他更強調,「在你未確診前或你的親朋好友未確診前,接種三劑疫苗,真的很重要。」對於黃軒的提醒,則有網友無奈回應,即使已經打了4劑,也過了3個月,再加上很少出門,卻還是中獎;且不少網友也紛紛回應,最近明顯感受到,周圍親友確診的比率,最近真的有變多。
美國BA.5兒童住院率「完全沒降」 醫籲:小朋友快來打疫苗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才稍見鬆綁曙光,但BA.5病毒來勢洶洶,昨天一口氣就增加9起病例,確定進入台灣本土社區,有醫師提出美國的現況警告,兒童BA.5感染率大量增加,住院率也完全沒降,呼籲家長快打小孩接種新冠疫苗,因應後續可能再掀一波的社區感染疫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最近在北部看到的,是不同源的BA.5病毒,這顯示社區感染病毒已經開始蔓延了;他並提到,美國的小朋友,在BA.5病毒肆虐社區下,病例大量增加,尤其小朋友住院率,完全沒有下降過,推判是因為美國在校學生,已經沒有強制戴囗罩,還有一個原因,是小朋友的疫苗接種率,尤其是加強劑,接種率非常低所造成的。黃軒並表示,台灣目前已累計84例兒童MIS-C個案,5歲以下兒童的MIS-C感染者亦超過60%,他強調:「小朋友,沒有接種疫苗,容易有MIS-C發生的」。他並推估,近期會進入MIS-C高峰期,呼籲家長注意孩子身體健康症狀。黃軒指出,台灣小朋友疫苗接種覆蓋率偏低,指揮中心也提到,要等嬰幼兒新冠疫苗覆蓋率達一定程度,才會進一步鬆綁邊境管制;他呼籲,家長應趕快帶小孩子接種新冠疫苗,因為沒有接種疫苗的小朋友,確診後容易引發MIS-C併發重症;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2劑疫苗,「可避免掉8到9成的MIS-C」。
重症醫示警「BA.5有黑力量」 疫情受控制?要看這3點
本土疫情逐漸趨緩,但有專家示警,預估8月中旬至月底可能再掀一波BA.5疫情。重症醫師黃軒指出,BA.5有黑力量,新增的不再激增,死亡的會再揚升,隱性症狀仍到處飛揚。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澳洲最近發現一個現象,新增的BA.5病例,不再持續激增,但是BA.5住院和死亡率,卻在一直增加;專家認為有2個原因,一黑數很多,導致低新增病例的診斷,二BA.5的Omicron 病毒病情嚴重程度,是不太輕微的、至少是比BA.2 Omicron 病毒更嚴重的。黃軒指出,由於Omicron病毒感染的症狀,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的,大家都以為自己不會被感染,也不會因為輕症或無症狀,還會自己主動去做快篩,所以專家學者提醒,如果你的新增病例,像澳洲平平的,沒有什麼大上升趨勢,但是你的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一直攀升中,小心,那有可能是BA.5黑數力道正在發生。黃軒直言,「我們不是看到新增的病例下降,我們的疫情,就越來越受到控制了,還是同時要看看一下,在同一個時間內的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是否有一直在攀升,如有,那是黑力量正在影響疫情,如沒有,恭喜我們真實的走出了黑力量的範圍了。」
新冠疫情撼動流感傳播 澳洲「過去2周增逾4萬例」19歲以下最慘
新冠病毒大流行讓全球警醒,不過在澳洲,受到疫情影響,流行性感冒的盛行季節也出現變化,令人難以預測。澳洲媒體報導,當地流感季節提早到來,5月份感染人數飆升10倍,就連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出現兩次流感高峰,流感季節延長。墨爾本的流行病學家蘇利文(Sheena Sullivan)表示,這是新冠疫情撼動了流感季節。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進入嚴重流感季節,澳洲國家法定疾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從年初至今已經有8萬7989起流感病例,其中超過54%是在過去兩周被感染。(圖/翻攝自News.com.au)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報導,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進入嚴重流感季節,過去2周新增超過4萬起流感病例,澳洲國家法定疾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從年初至今已經有8萬7989起流感病例,其中超過54%是在過去兩周被感染。澳媒《ABC》也指出,澳洲的流感病例增長速度和感染性質令專家擔憂,從2022年4月中旬起澳洲每周新增流感病例已突破過去5年平均,5月份的感染人數較前月飆升10倍,達到3.5萬人,其中98%屬於A型流感病毒。數據指出,自今年4月以來,已經有733人因流感住院治療,其中19歲以下年輕人是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占整體住院率的一半以上,其中有27人不幸病逝。目前澳洲提供孕婦、原住民、特殊疾病病患、6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成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圖/達志/美聯社)墨爾本的多爾蒂感染與免疫研究所與世衛組織(WHO)合作的流感研究參考中心資深學者蘇利文博士表示,新冠大流行基本上是撼動流感季節變化的巨大推手,但她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基本上沒有看到任何社區傳播的流感疫情,全球傳播情況也很有限。另外,澳洲代理首席醫療官貝內特(Sonya Bennett )表示,澳洲面臨流感跟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威脅,「因為國際旅行限制、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等一系列防疫限制,讓澳洲過去兩年的流感病例非常少,但隨著限制逐漸鬆綁,流感病例正逐漸增加」。貝內特指出,目前5歲以下兒童的流感疫接種率低於往年,而這年齡區間也是受到流感影響最嚴重的人群之一,目前澳洲提供孕婦、原住民、特殊疾病病患、6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成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質疑沒有超前部署兒童疫苗 謝衣鳳:指揮中心置孩童於險境
新冠疫情延燒,兒童染疫與致死成為這波疫情,社會最關注的議題,立委謝衣鳳今(1)日表示,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到5月的部署過程,發現兒童疫苗的採購完全沒有超前部署,但政府就率先展開「防疫新生活」,根本是讓全國孩童置於險境當中。謝衣鳳表示,總統蔡英文4月6日宣布台灣進入重症減災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但4月17日才通過6到11歲的莫德納EUA(緊急使用授權),4月28日通過BNT的EUA給5到11歲兒童接種,5月16日指揮中心首批自購77.76萬劑兒童疫苗才到貨。她質疑,政府根本沒有超前部署?謝衣鳳說,國民黨立法院黨團4月30日就開過記者會,指出衛福部當時尚有58%特別預算未使用、大約是262億,總體疫情防治紓困預算也尚有1000多億未使用,但政府為什麼不超前部署兒童疫苗?謝衣鳳也表示,根據美國CDC的一份3月醫學報告指出,美國Omicron去年12月開始盛行,發現4歲以下嬰幼兒,得到Omicron的住院率是得到Delta的5倍,進兒童加護病房的比率也是Delta的3.5倍。她指出,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住院率是最高, 這些早已發生在其他國家的事情,指揮中心怎沒有加緊準備,讓重症減災?這不是讓全國的小孩在險境當中嗎?謝衣鳳說,從疾管署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發現,台灣新冠肺炎Omicron流行期間,長輩只要施打疫苗之後,確診致死率就大大降低,但死亡數仍占絕大多數,究其原因就是指揮中心對於確診後的醫療流程效率根本沒有超前部署,才會讓確診的長者沒有辦法在3日內,拿到口服抗病毒的藥物。 她呼籲,指揮中心趕快醒醒,救救小孩和長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