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
」 癌症 疫苗 疾管署 肺炎鏈球菌 肺炎40歲職場媽媽乳癌點滴打到怕 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助重拾笑容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40多歲居住在高雄的媽媽,平日忙於事業,也要兼顧年幼的孩子,生活安排非常緊湊,有天驚覺乳房出現硬塊,經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在化療和HER2標靶治療的點滴注射過程中,她深感治療非常耗時,難以兼顧家人與工作;經醫師建議下,她改為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兼顧療效的同時又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她的生活能回歸正常。近期,健保局已宣布自113年12月1日起,將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不論是早期或轉移的患者,只要符合給付條件都有機會申請。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大幅延長乳癌病患存活期!成大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表示,HER2 陽性乳癌屬於高度侵襲性的癌症。在過去缺乏標靶治療的時代,病患僅能依賴化療藥物,存活期普遍偏低,治療成效也相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成績的不斷進步,若HER2陽性乳癌病患接受化療搭配HER2標靶治療,存活期可大幅提升。第一期與第二期病患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三期病患存活率亦可達到7成,而第四期轉移性乳癌病患在HER2雙標靶治療下,平均存活期也有望達5成以上。李國鼎醫師指出,對於HER2陽性乳癌病患,可以先進行化療與HER2標靶治療以縮小腫瘤,然後再進行手術,如果可以達到病理完全反應(pCR),即腫瘤完全消失,可以提升預後。與單純化療藥物相比,HER2單標靶藥物治療達到pCR的病患可提高至4至5成,而若使用HER2雙標靶藥物,更可提高至7至8成。至於第四期病患,則主要以標靶藥物來穩定病情、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品質。施打傳統HER2標靶藥耗時 皮下注射劑型5-8分鐘就能完成治療!李國鼎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病患手術後仍需每3周施打標靶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但傳統靜脈注射或人工血管給藥治療需耗時3至4小時,常讓病患在醫療、工作、照顧小孩上,時間安排上感到困擾。且人工血管則要手術放置,定期清潔內部,這增加病患感染風險與負擔。相較之下,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如同接種疫苗,能快速完成給藥時間,首劑施藥僅需8分鐘,後續每次療程僅需5分鐘,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病患可以輕鬆完成治療後回家或返回工作,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李國鼎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且每條靜脈一般僅能用於一次注射。手術前後病患可能需接受18個標靶藥物療程,在治療中後期,常常面臨難以找到可用靜脈,病患也因此可能對治療產生排斥感。而皮下注射劑型不僅療效與靜脈注射劑型相同,且避免了對血管的損傷,大幅降低病患治療過程中的身心壓力。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12月起納健保!規律篩檢、及早治療提升生存機會李國鼎醫師呼籲,癌症治療越早越好,具有家族遺傳等高風險因子,一定要規律接受檢查。確診乳癌也不要害怕,在雙標靶藥物協助下,不論存活率與存活期都大幅提升,加上皮下注射劑型自12月1日也已納入健保,讓治療便利性顯著增加,切勿猶豫延遲就醫,有任何需求和想法都可以與醫生討論,找到最適合治療方式。
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流感重症死亡創10年同期新高 重症死亡率飆5倍
今年台灣流感疫情嚴峻,自10月以來已累積250例流感重症病例及41例死亡病例,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指出,隨著冷氣團接連來襲,疫情恐在12月進一步升溫進入流行期。微創手術重症醫師黃軒警告,流感一旦變成重症,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4到5倍以上。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看似健康的年輕人,由於抽菸、熬夜、飲酒及失眠等不良生活習慣,健康狀況惡化,更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流感病情加重。他感嘆「大家都認為季節性流感不會致命,但每年都有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卻提早結束了生命」。黃軒還提醒,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患者在社區中感染的肺炎,約5%至10%的患者病情會惡化,ICU患者死亡率更高達20%至50%。他指出,加護病房的肺炎重症個案,通常具以下共同特徵,包括未注射疫苗、慢性病、過度肥胖、孕婦、小於5歲的兒童以及大於65歲的老人。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肺炎鏈球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黃軒表示,肥胖年輕人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成人(19至64歲),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3到17倍,且感染肺炎鏈球菌後,這些患者原有的慢性病也可能因併發症加重。隨著流感疫情不斷升溫,黃軒強調「肺炎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的致命疾病」,免於重症和死亡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這兩種疫苗。他呼籲高風險族群,包括幼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應及早接種疫苗,減少感染風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提醒,感染者是以「沒有打疫苗」為主,特別呼籲盡速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有更多的重症跟死亡的發生。
「星爺御用配音員」石班瑜上月才當阿公爆驟逝…訃聞曝光 周星馳9字悼念
有「周星馳御用」封號的知名配音員石班瑜(石仁茂),17日上午病逝北京,享壽66歲。石班瑜在2022年曾罹患「肺曲黴菌」(侵襲性肺麴菌病),經紀人也證實他因心臟驟停,17日離開人世,而他上個月才剛當阿公,驟逝令親友很不捨;周星馳本人今(18)日也在社群發聲,9字悼念他的御用配音員。微博今日晚間流出「周星馳御用」配音員石班瑜在朋友圈的最後貼文,他向老朋友和新朋友們告別,「本人急著去另一個世界開錄音棚,先不陪大家玩了!拜拜我走先!哈哈哈哈」;與石班瑜共事多年的配音員葉清,也在微博透露石班瑜的死訊。周星馳御用配音員石班瑜(右)驚傳病逝,享壽66歲。(圖/報系資料照)不久後石班瑜的經紀人證實他因心臟驟停,17日病逝北京,隨後家屬也發出訃聞,內容指出,「我們最敬愛的石班瑜老師(本名石仁茂)先生働於2024年9月17日上午11點41分,北京安詳辭世,享年六十六歲」;告別式將於9月20日上午11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西4門的《蘭廳》。事實上石班瑜在2022年傳出久咳不癒,身形突然暴瘦,住院治療長達1個多月,本人還在抖音報告病況,他因抵抗力差罹患了「肺曲黴菌」(侵襲性肺麴菌病),令粉絲很擔憂。石班瑜上個月才剛當上阿公,沒想到才1個多月就祖孫天人永隔。(圖/翻攝自微博)石班瑜今年6月曾來台為中華職棒開球,身體看起來已恢復健康,還讓球迷聽到熟悉的聲音。8月石班瑜還有在微博曬出小寶寶的影片,透露自己當外公了,怎料,過了1個多月後卻祖孫天人永隔。石班瑜不僅是周星馳的御用配音員,兩人也有私交,今日晚間周星馳也在IG限時動態發文,PO出一張石班瑜年輕時期的照片,寫下「永遠懷念石班瑜先生」9字表達悼念之意。周星馳在IG發限時動態悼念石班瑜。(圖/翻攝自周星馳IG)石班瑜1958年出生於台灣,從1991年開始為周星馳電影進行國語配音工作,從此成為周星馳御用配音,包括《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和《功夫》等。
台南8歲女童感冒求診...竟是「食人菌」險截肢 住院6週救回一命
台南一名8歲女童2024年4月因陸續出現感冒、嘔吐等症狀,前往成大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女童已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毒性休克症候群,且病情迅速惡化,收治至加護病房,後研判為感染又被稱為「食人菌」的「侵襲性A型鏈球菌」,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住院6週後總算順利康復出院。今年4月,台南一名8歲女童突然出現感冒狀況,發燒、咳嗽,後來開始嘔吐、拉肚子,父母原本以為只是一般腸胃型感冒,但後來發現,女童燒退了卻極度倦怠、喘不過氣,甚至抱怨「肩膀會痛」,才趕緊帶女兒到成大掛急診。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表示,女童到院即診斷出肺炎併發嚴重膿胸,需進行胸管引流;12小時後還併發呼吸衰竭、毒性休克症、急性腎衰竭,立即住進加護病房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檢驗結果顯示,女童感染了惡名昭彰的食人菌,即「侵襲性A型鏈球菌」,還出現的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Purpura Fulminans),醫療團隊創新使用局部血管擴張劑處理,才改善四肢血流狀況。女童住進加護病房後,經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和檢驗、護理、復健及兒童心理專業的緊密合作,在住院6週後順利康復,且無後遺症地出院。返家後院方持續追蹤女童狀況,幸運地沒有出現任何後遺症。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圖/翻攝FB/成大醫院)沈靜芬主任醫師說明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咽喉痛、發燒、皮疹,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且當感染擴散至肺部時,可能出現咳嗽的情形。特別需注意的是,少數A型鏈球菌感染患者會進展為重症,而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可能是重症的早期症狀。A型鏈球菌釋放的外毒素會干擾身體正常功能,導致少數嚴重感染併發毒性休克症,引起低血壓和多重器官損傷。若患者進展至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且死亡率超過50%。A型鏈球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為及時使用抗生素,若能及時識別疾病並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在幾天到幾週內能順利康復。然而,若未及時就醫或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民眾應密切注意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狀況,及早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沈靜芬醫師表示,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緊繃的狀況仍持續存在,也反映出重症兒童患者的治療困難。兒童醫療人力的培養需要時間,而兒童健康照護不可有任何中斷。期盼更多人能重視兒童醫療的發展,讓更多新生代醫師參與兒童的健康照護行列。
愛犬行為異常…竟是聞到癌症 2寶爸切除半邊臉「7年後現況曝」
狗狗的嗅覺敏銳,除了擔任緝毒犬的角色,還可能聞出癌症。英國有一名男子,罹患了第4期癌症,由於愛犬的不尋常舉動,讓他決定就醫檢查,結果發現自己若不治療,「只剩幾周生命」,但他幸運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據《太陽報》報導,65歲的馬克(MarkAllen)是一間顧問公司的執行長,也是2個孩子的爸爸,愛犬在他檢查出癌症前表現異常,「牠的行為很奇怪,緊貼著我的腿,表現出以前沒做過的親密舉動」,但他不以為意,直到1年後身體出現毛病,「由於息肉,右鼻孔無法呼吸」,這才決定去看醫生。愛犬在馬克檢查出癌症前表現異常。(圖/翻攝自太陽報)馬克被診斷出侵襲性腫瘤「頭頸癌」,而且已經發展到第4期,假如不動手術,在幾周內就會死亡。2017年11月他在手術台度過10個多小時,切除腫瘤和右半邊臉,用骨盆骨、鈦板以及其他組織重建,同時也將眼窩、頸部右測的淋巴節和唾液腺切除,防止癌症擴散。手術完成後,馬克進行術後護理,接受放射治療,他失去所有的味覺,因此吃飯就只是為了活著,當時的愛犬在2019年去世,「幸運的是,7年過去了,我仍然在這裡講述這個故事」。馬克呼籲不要忽視症狀,如果有不對勁,就去尋求協助,「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希望和生活,但也是現實,你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進而改變你的生活」。
6歲童跌倒感染「食人菌」險截肢 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A型溶血性鏈球菌又稱為「食人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蔡璟忠提醒,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
日爆發「食人菌」疫情! 台大醫警告: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
日本近千人感染「食人菌」 疾管署:國內持續監測中
日本近年爆發「食人菌」疫情,有越來越多民眾遭受感染。今年自1月以來,短短5個月已經有超過977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今年以來,每周均檢出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未見異常狀況,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綜合《讀賣新聞》與NHK等日媒報導指出,截至6月2日為止,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雖然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但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另為及早發現新的致病病原株,曾淑慧表示,疾管署亦持續針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做基因定序,以了解主要病原株致病力與傳播力狀況。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增加,可能是有新的病原株的出現,亦有可能導因於環境的改變,而有利於病原之傳播,如新冠疫情趨緩,放寬防疫措施,人際接觸增加,惟仍須持續監測中。
手腳要快!免費「肺鏈疫苗」快沒了 僅剩約2.9萬劑
自5月28日起短期開放之50-64歲民眾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狀況踴躍。疾管署今(6日)表示,目前各縣市庫存剩約2.9萬劑,因疫苗數量有限,實施至本周各縣市疫苗用罄為止,請民眾欲接種前,先依各縣市公布之接種地點洽詢疫苗供應情形,再行前往。疾管署說明,本周提供50-64歲民眾接種之PPV23疫苗用罄後,恢復提供原65歲以上民眾與55-64歲原住民之PPV23公費實施對象,提供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PPV23,兩劑接種間隔至少1年,如為65歲以上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上述兩項疫苗則間隔至少8周即可;另55-64歲原住民則公費接種1劑PPV23。疾管署強調,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75%,能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且PCV13及PPV23都是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PCV13為結合型疫苗,含13種血清型,可產生抗體與激發免疫記憶,因此保護效果較長。疾管署提到,PPV23為多醣體疫苗,含23種血清型,可產生抗體與提供更多種菌株血清型防護,因此接種2劑疫苗可有較長免疫保護力,且範圍更廣,獲得更完整保護,使保護效益最大化,呼籲65歲以上符合資格民眾請踴躍接種。疾管署提醒,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 https://gov.tw/eU4 )/疫苗接種院所查詢/【肺炎鏈球菌疫苗】各縣市合約院所名冊網址查詢。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3種大腸桿菌感染一次看「嚴重恐致命」 老舊水管恐藏排便髒水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台北市自來水處派員至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協助進行採樣檢測水質,9日檢驗發現大腸桿菌群有偏高情形。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截至4月11日下午6點,共計有20人分別自3日起陸續嘔吐、發燒、腹瀉,部分民眾自行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目前並未出現重症。 為什麼居家水源也可能受大腸桿菌汙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撰文指出,有些老舊的水管會漏水,出現「養死水」、「養微生物」的狀況,這些髒水很可能會再進入飲用水源或自來水源。更糟糕的是,排便的水管滲漏,也有可能會進入飲用水、自來水源。因此建議「老舊樓層的水源要做大腸桿菌檢檢測。」根據食藥署資訊顯示,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所以食品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的被糞便污染,故在衛生學上常被用做飲水、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行者腹瀉」的元兇就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引發的食物中毒潛伏期平均為5~48小時,主要症狀包括:下痢、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因大腸桿菌侵襲型態不同,症狀差異程度也很大。例如侵襲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產毒性大腸桿菌會水便、脫水等,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則會嚴重腹絞痛、血狀腹瀉等,沒有發燒,多數健康成人可在一週內恢復。少數患者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有致命風險。大腸桿菌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只要補充水分,4至5天後會自行痊癒;但不可使用止瀉劑,以免助長人體吸收毒素而增加發生合併症的機會。感染大腸桿菌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以支持療法為主,並給予等張靜脈輸液補充和維持體內足夠水分,以提供腎臟的保護力。當患者出現腹瀉症狀時,須給予支持性治療及補充水分。對脫水或嘔吐、腹痛等不能進食之患者,給予靜脈輸液。
德州媽媽確診罹癌接受「密集化療」 最後被告知自己從未得病
美國德州一名女子日前因胃痛就醫,被診斷出罕見癌症「侵襲性血管癌」,且被告知只剩15個月壽命。當她與家人道別並開始接受了大約一個月的密集化學治療,之後卻被院方告知她從未罹患過癌症。更讓人難過的是,在她因為化療而出現因痛苦而嘔吐、皮膚變色、頭髮掉光等破壞她健康的後遺症後,還不得不支付高額的醫院帳單--在美國,癌症治療的費用極貴,而醫院不願意免除她的帳單。據《紐約郵報》報導,來自德州大學城(College Station)的39歲女子蒙克(Lisa Monk),2022年因胃痛就醫,檢查發現她有2顆腎結石,且脾臟上有腫塊。她2023年1月接受手術切除腫塊後,將腫瘤送往四個不同的病理實驗室進行化驗後,其中一家實驗室告訴她,她罹患了罕見的「侵襲性血管癌」( aggressive form of blood vessel cancer),樂觀的話,大概還有15個月的壽命。蒙克告訴媒體,自己告訴了丈夫和她的一對子女這個壞消息,並向他們保證自己會頑強抵抗,隨即從2023年3月起進入癌症醫院接受積極化學治療。在為期一個月的化療中,她常因為痛苦而嘔吐,皮膚變成了銀色,頭髮也大把大把的脫落。但到了4月,院方卻通知她「你實際上從未罹患過癌症」、「早先那份病理報告是錯誤的」。蒙克回憶,自己當日在診間接受診療時,護士一邊問著她的情況,一邊用滑鼠不斷滾動著電腦螢幕上的資料。忽然,護士停止了動作,臉上露出驚恐的邊情看向她,告訴她自己需要去找醫生,然後立刻衝出了診間。她等待了大約15分鐘後,醫師來到診間,對她說了很多醫學術語,然後告訴她沒有罹患癌症。蒙克一開始感到相當困惑,「如果我『沒有癌症』,不就代表我的化療生效了嗎?」,但醫生隨即糾正了她,告訴她「從未」得過癌症。蒙克回憶:「接著他開始向我道賀,這讓我覺得很震驚又困擾,因為我覺得當下更適合的話語應該是『對不起』。」蒙克後來發現,當她進入癌症醫院治療時,院方為了謹慎起見,曾單獨為她做過一次脾臟檢查。但院方一開始根本沒有認真閱讀這份檢查報告,就對她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化療,直到4月時這份病理報告才被注意到,但密集的化療已經嚴重破壞了她的健康。蒙克告訴媒體,那怕事情已經過去一年,他們現在仍然在持續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因為癌症治療的費用極貴,醫院拒絕免除她的帳單。她表示:「我看起來仍然像得了癌症,看起來非常糟糕。這每天都在提醒我們,這是我們曾經歷過的事。」
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4歲女童冒紫斑「匡列19人」
國內出現本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注意呼吸道衛生,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為北部4歲女童,無國外旅遊史,於今年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一週後咳嗽加劇,並陸續出現發燒、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多次至診所就醫未改善。13日女童因四肢出現紫斑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收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並出現痙攣及意識改變情形,醫院於15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目前病況尚穩定,轉入小兒科病房治療中。衛生單位並進行疫情調查,至16日已匡列同住、非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共19名,均無出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相關接觸者已全數給予預防性投藥,並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進行健康情形追蹤。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5年至2023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3例)相當,2015年至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為多(占33%),並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吃了隔夜披薩「頭痛欲裂」 中國30歲女子急送醫開顱與死神搶命
中國一名30歲女子小靜(化名)日前吃了一口冰箱中的隔夜披薩,結果睡醒後頭痛欲裂,前往醫院就診時,醫院發現其腦室已經出現腦脊液分層情況,醫院不得不緊急幫該名女子進行開顱手術,從死神手中搶人。而後面也才知道,該名女子之所以會遇到如此嚴峻的情況,主要是「李斯特菌」在搞怪。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日常過的休閒自在的小靜,僅是某日中午偷懶,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就直接吃了放在冰箱中隔夜的披薩。沒想到幾天後,他開始莫名頭痛、肌肉痠痛。一開始小靜不以為意,想說吃個藥睡個覺就會好。沒想到在吃完止痛藥、睡醒後,小靜不僅頭痛欲裂,還開始嘔吐,就連脖子也出現僵硬的情形。小靜前往醫院就醫時,醫院發現小靜已經出現腦膜炎現象,腦室有明顯感染的跡象,甚至出現腦脊液分層,從腦膜炎惡化成腦室炎。而為了搶救小靜的生命,醫院也不得不緊急幫小靜進行開顱手術。當時負責主刀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病區主任黃賢鍵也表示,在手術過程中,他們發現小靜的腦室已經被細菌嚴重感染、繁殖,整個腦室像是盤絲洞一樣結滿各種菌絲。好在搶救及時,再加上後續照顧良好,目前小靜已經脫離生命危險。讓小靜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那口隔夜沒加熱的披薩所導致,其中的「李斯特菌(Listeriosis)」就是最直接的元兇。報導中提到,李斯特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菌株,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爆發的主要病原菌,致死率高達20至50%。也由於其對各種環境的耐受性極強,又適合在4至10度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因此也稱為「冰箱殺手」或是「冰箱細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李斯特菌有3至70天的潛伏期(通常為21天),感染李斯特菌後的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然而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由於目前李斯特菌無疫苗可預防,要避免感染李斯特菌最好的方式就是「謹慎處理食品」,衛福部也建議以下方式避免感染:1.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2.處理生食後須徹底洗淨雙手及器具。3.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應澈底煮熟。4.分切瓜果後應儘早食用,避免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或冷藏超過保存期限。5.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6.對於易腐敗的食品(如:海鮮、禽及畜肉類等)以及即食性食品(如:分切的生鮮蔬果、涼拌蔬菜及肉類等),宜儘早食用完畢。7.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之肉醬、即食肉類加工品(如:熱狗、煙燻海鮮)、即食食品(如:先行製成並存放供人即食的生菜沙拉、三明治或壽司)、剩菜及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等;若要食用,請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處理食物時,應避免熱狗等即食肉類加工品的汁液接觸到其他食品,並於處理後澈底洗淨雙手及器具。
兒童反覆感冒勿輕忽! 嚴重恐會併發肺炎和鼻竇炎
一名4歲男孩林小弟連續咳嗽一個月,原本家長以為是一般感冒,因為家族有過敏史,感冒時有陸續服用診所開立的感冒藥及抗生素,但仍未好轉,之後發燒由媽媽帶至臺北醫院兒科,由兒童感染專科楊子毅醫師檢查。結果確定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系列病毒檢查 肺炎又鼻竇炎楊子毅醫師表示,檢查時發現林小弟鼻塞鼻音嚴重、喉嚨有許多黃膿鼻涕倒流,精神活力不太好,透過聽診發現痰音很重,進一步進行身體檢查和照X光,確定是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且經過病毒檢查,林小弟鼻腔中感染的肺炎鏈球菌還具有抗藥性。所幸在安排林小弟住院之後,透過抗生素治療、搭配口服藥物與蒸氣輔助化痰及抽吸鼻涕等治療,在四天後即緩解所有症狀順利出院,返家後繼續服用短期抗生素,一週後回診檢查確定已完全痊癒。盡快接種疫苗 注意呼吸喘息楊子毅醫師說明,肺炎鏈球菌平時會帶原在健康人的鼻腔中,在感冒嚴重時細菌增長形成疾病,是經常造成五歲以下兒童感染肺炎、鼻竇炎及中耳炎等感冒併發症的細菌,也有一定的機率再造成侵襲性的血液和腦部感染,但近年常規疫苗施打之後,細菌帶原率及嚴重病例已減少許多,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流感疫苗,提升免疫力,並要經常留意檢查孩子是否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過敏或氣喘,也要觀察孩子是否有呼吸喘或是精神胃口下降。透過多方位的控制及呼吸道保養、施打常規疫苗,留意孩子狀況,讓孩子能在症狀初期及早就醫,若有發燒症狀不能大意,盡快就醫,讓醫師能針對細菌感染選正確的抗生素和劑量以對症下藥有效治療,預防呼吸道感染並提高兒童免疫力,降低感染機會及減輕症狀。小心免疫負債 把握早期治療楊子毅醫師提醒兒科門診出現許多免疫負債的小病人,例如久咳不癒、反覆發燒、吃不好、睡不好,孩子感冒不容易痊癒,或是感覺快好轉卻又突然發燒,也有孩子經常在半夜咳不停,甚至因精神與胃口一路下降,嚴重至半夜急診掛號、住院才緩解惡性循環,使孩子與家長身心俱疲。這些「免疫負債」的病人對所有病毒都缺乏免疫力,容易受到疾病侵襲。由於身體抵抗力低,當受到許多病毒輪番攻擊時,就可能出現「感冒好久怎麼還沒好」的狀態,而這不一定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所造成的,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感冒很久無法痊癒,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由醫師進一步檢查。
55至64歲原住民也可接種! 疾管署宣布擴大「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對象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疾管署於今(9)日表示,為避免55至64歲原住民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風險,並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死亡機率,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在去(2023)年11月22日專家會議討論決議,建議將55至64歲原住民,亦即1969年(含)以前出生者,納入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實施對象。另外,自1月9日起,將提供1劑PPV23接種,符合資格者約7.7萬人,呼籲民眾踴躍前往接種。 疾管署提醒,55至64歲的原住民,接種PPV23時請備妥健保卡及原住民身分證明文件(如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以維護自身權益。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希望符合接種資格者儘速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才能減少冬季疾病的威脅。疾管署進一步指出,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75%,以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死亡機率,近期呼吸道感染疫情升溫,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就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其症狀會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此時接種疫苗就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另外,目前針對65歲以上民眾累計已接種PCV13(或PCV15)共達77.6萬人、已接種PPV23計185.3萬人,整體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則達47.8%(施打至少1劑),且PCV13及PPV23之庫存量共約47.8萬劑,並將視接種情形陸續供貨,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各縣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冊。據疾管署的介紹,「肺炎鏈球菌」通常潛伏於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染,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就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其中又以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2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則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疾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