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團體
」 石虎 金門泰男「假愛心」收養流浪狗 送往非法屠宰場出售牟利
近日,泰國清萊省發生一起假藉愛心收養寵物,實則虐待並且殺害牠們的事件。一名男子假借愛心收養名義取得至少4隻流浪狗作為寵物,事後卻將牠們出售給非法屠宰場,甚至疑似自己也食用了這些狗狗的肉。如今這名男子正接受有關單位的調查,如果罪名成立,將面對最高2年的牢獄生涯與泰銖4萬元(約新台幣3.7萬元)的罰金。據《Thai PBS World》報導,這起事件是由泰國動物保育團體「看門狗基金會」(Watchdog Thailand,WDT)揭露。起因是他們在追中調查一隻名為「壽司」(Sushi)狗狗被收養後的處境時,發現牠的收養者阿奇武伊(音譯,Ache Wuyi)並未依照約定,向送養壽司的原主人家庭報告牠的近況,進一步走訪後還發現了疑似動物遭受虐待的跡象。虐待的行為還牽涉到武伊此前收養的「熊」(Mhee)、「幸運」(Lucky)和「相撲」(Sumo)等3隻狗狗。看門狗基金會立刻將狀況通報有關當局,經傳喚後,武伊先是宣稱自己殺死並且吃掉了這些狗狗。他宣稱自己在收養安置過程中遭到困難,於是殺死了牠們並且吃掉。但在當局的進一步追查下,他坦承自己是替清萊省一間非法屠宰場供應狗肉來源的團夥之一。目前看門狗基金會還在聯合當局相關部門進行追查,希望能逮到武伊的同夥並將他們起訴。而武伊則將面對虐待動物的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能面臨最高兩年的監禁和最高4萬泰銖的罰款。
百萬網紅「爬進棕熊巢穴」拍片!還試圖用嘴餵食 網怒轟:沒見過這麼蠢的
塞爾維亞一名百萬網紅斯特凡(Stefan Janković)近日曬出一段「玩命」影片,只見他帶著攝影機,跑進棕熊的巢穴裡,而棕熊還擋住入口,一度將頭伸進洞裡嗅了嗅,所幸最後平安無事。不過,這段離譜行徑曝光後,也引來大批網友批評「這輩子沒見過這麼蠢的人」。綜合外媒報導,網紅斯特凡在YouTube擁有超過140萬名訂閱者,TikTok、IG也分別有超過110萬、96萬名粉絲追蹤。本月14日,他於IG上傳一段新影片,是他帶著攝影機爬進棕熊巢穴裡的樣子。從影片畫面顯示,斯特凡坐在洞穴內,一頭棕熊發現他的蹤影後,試圖走進洞穴中,聞了聞入口的味道後退了出去,而斯特凡爬出洞穴後,與棕熊近距離接觸,棕熊則是朝他的頭頂、胸前和攝影機嗅了嗅,並沒有出現攻擊行為。而在另一段影片裡,斯特凡爬到一棵樹上時,有2隻棕熊在樹下不斷徘徊、抓著樹幹。斯特凡表示,「你不會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在森林裡待了24小時,一隻熊正在等著我,還有另一隻,我會待在樹上直到危險消失」。斯特凡與棕熊對峙。(圖/翻攝自Instagram/stefan_jankovich)影片曝光後,不少網友留言抨擊,「這輩子沒見過這麼蠢的人」、「千萬不要嘗試」、「他是怎麼到那裡的?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只是為了滿足感」;也有人猜測,「熊應該認得他,否則他早就被撕成碎片了」、「這些熊應該是私人飼養的,看起來跟他非常熟悉」。報導指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影片是在何處拍攝,但當地保育團體指出,影片中出現的是塞爾維亞本土的棕熊,目前野外數量還有700至800隻。不過,斯特凡再次上傳了2部相關影片,可以發現他正在撫摸棕熊,並且親手、親嘴餵食牠,而這所有的舉動都在另一名負責人的監督下完成。對此,斯特凡直言,「沒有人相信一個人可以和一頭熊成為朋友」。斯特凡用嘴餵食棕熊,與棕熊親密接觸。(圖/翻攝自Instagram/stefan_jankovich)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撿到蝙蝠別伸手去碰!防檢署驗出麗沙病毒 恐有人畜互通風險
台灣有許多野生動物,但有些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有「人畜共通」的風險,因此民眾在野外或是住家遇到時,務必小心為上,而防檢署也於今(24)日表示,近日接獲民眾在家中拾獲的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有人畜共通之風險,請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簡稱獸醫所)於4月22日接獲臺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協助送檢中和區民眾於家中拾獲1隻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雖然麗沙病毒不是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之風險,目前沒有人類感染案例,防檢署已通報疾病管制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蝙蝠保育團體及動物防疫機關共同宣導防範,提醒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麗沙病毒屬內共有17種麗沙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為其中一種,與本次案例中所檢出麗沙病毒不同種。依據獸醫所檢驗報告顯示,本次檢出之麗沙病毒與我國107年於新北市新店區絨山蝠檢體中發現蝙蝠麗沙病毒相似,經核蛋白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本病例所檢出之病毒同屬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防檢署說明,105年至109年間共有4隻東亞家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一型,另於107年6月於新北市拾獲之絨山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迄今已累計檢出6例蝙蝠麗沙病毒案例。蝙蝠可作為麗沙病毒的自然宿主,防檢署提醒民眾無論於何處,倘見到衰弱或死亡蝙蝠,切勿自行接觸,並請通報當地動物防疫機關或蝙蝠保育團體協助安排救傷或採樣送檢,如遭蝙蝠抓咬傷時應立即就醫評估施打人用疫苗等必要處置。本案例病毒雖非屬狂犬病病毒,然而家中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仍可以產生交叉保護效果,所以防檢署再次呼籲民眾務必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要每年帶家中犬貓及人工飼養陸生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
鯊很大!南非大白鯊成虎鯨美食 120秒現殺取肝「最青」
南非西南部的干斯拜(Gansbaai)漁村,先前出現大批鯊魚慘被開膛剖肚、宛如外科手術般陳屍在海邊,對此,海洋保育團體「海洋動態(Marine Dynamics)」的海洋生物學家直指,嫌犯就是前科累累的虎鯨「左舷(Port)」和「右舷(Starboard)」,原來,一向被視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獵殺者的大白鯊,在虎鯨,又稱為殺人鯨(Orca)眼中,只是食物的一種,而且,大白鯊全身上下只有「新鮮的肝」,才算得上是牠們的美食。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Christiaan Stopforth/Drone Fanatics SA)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非洲海洋科學雜誌》(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一群海洋生物科學家2023年搭船赴南非錫爾島(Seal Island)附近海域時,發現一隻大白鯊浮出海面,接著一條名為右舷的虎鯨現身。這隻虎鯨直接咬住大白鯊的左胸鰭「猛甩大白鯊數下,直到將牠的內臟活活扯出來為止」,整個「現殺」的過程僅僅在120秒內完成。過去科學家認為,虎鯨一般會聯手合作,以「較優雅」的方式先跟大白鯊「玩耍後」再獵殺,通常會耗費2個小時,不過這親睹右舷輕輕鬆鬆在2分鐘內現宰大白鯊,讓科學家震驚到說不話來。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根據直擊整個過程的義大利鯊魚研究中心生態學家密卡瑞利(Primo Micarelli)表示,「看著『右舷』吞食大白鯊的肝臟,這影像讓人難忘」,海洋生態科學家已經知道虎鯨喜愛大白鯊的新鮮肝臟,特別是這兩隻特別活躍的虎鯨、右舷和左舷。左舷和右舷最初於2015年在南非開普敦附近海域現蹤,與其他虎鯨不同的是,左舷和右舷喜歡在海岸附近捕獵,當地人因此時常看到牠們奇特的背鰭。虎鯨是海洋中最頂級的掠食者,通常在這些地區獵捕海豚,外界也知道牠們會捕獵體型較小的鯊魚種類,但過去,牠們攻擊大白鯊的行為的相關證據十分有限。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X)左舷和右舷的目標是鯊魚的肝臟,因為肝臟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器官,富含油脂」。右舷現殺大白鯊的畫面曝光,也讓生物學家憂心,因為這種獵殺行為正在蔓延,多項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指出,虎鯨有能力傳授狩獵技術,但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右舷和左舷對南非鯊魚群構成的風險,整體來說仍十分有限,「兩頭虎鯨不會就此消滅一個物種」。
十年數量少一半! 金門僅剩94隻歐亞水獺 犬隻攻擊恐成主因
歐亞水獺為台灣的瀕危野生動物,已經在台灣本島絕跡 ,目前僅在金門保有少量族群。金門縣政府視其為吉祥物,然而,近10年來,水獺數量急遽減少,由約200隻減至100隻以下,最新調查顯示僅存94隻。這一現象引起保育團體的強烈憂慮,警告若不積極因應,歐亞水獺可能會走向滅絕。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指出,去年發生多起水獺疑似遭遊蕩犬攻擊事件,6起死亡案例是2015年以來單年度數量最多的紀錄,其中包括2起確認為車禍路殺,其餘死因不明。保育團體呼籲加強對各棲地遊蕩犬的管控,尤其是在年9月至隔年3月,水獺活動的高峰期。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袁守立指出,水獺主要棲息於水域環境,但由於氣候異常、人為開發和遊蕩犬攻擊等因素,族群數量迅速減少。除了遊蕩犬威脅外,居民放養家犬防賊的做法也對水獺構成威脅,他呼籲縣府和中央政府應加強棲地保育,並考慮將部分族群轉移到專屬圈養處繁殖,以維持族群數量。 為因應水獺生存危機,金門縣政府已實施水獺生態給付機制,鼓勵民眾通報傷病或死亡的水獺個體,以領取獎勵金。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同時呼籲民眾以「認養代替購買」、「認養不棄養」的方式,強調家犬應進行登記和結紮,戶外飼養時應繫繩,避免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金門縣可向農業部申請「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於水獺重要棲息地點設置熱區,實施家犬管制、遊蕩犬誘捕認領養、禁止餵養等措施,並提供經費協助。他強調,金門雖然相對於本島遊蕩犬流動較穩定,但地理環境使得捕捉移置遊蕩犬相對複雜。
外來種入侵!八哥變「一哥」強勢繁衍 本土鳥類面臨生存浩劫
台灣農村過去一直是麻雀的天下,但外來種八哥鳥入侵且強勢繁衍,近年農夫耕作時尾隨在後爭食小蟲的鳥類已變成八哥,幾乎看不到麻雀,農友戲稱「八哥已變成一哥」;都會區也是牠們的地盤,民眾停等紅綠燈屢被在號誌管洞築巢、棲息的八哥糞便空襲。專家感嘆政府錯失防治時機,導致本土鳥類面臨生存浩劫。會學人講話的八哥曾是熱門寵物鳥,業者從國外引進白尾八哥、家八哥,風潮退燒後遭棄養或逃逸,因繁殖力強、性格凶猛,將2級保育類的原生種台灣冠八哥逼離棲地,如今在都會與田野均廣布的八哥,逾9成是外來種。全台鳥類志工先前調查發現,2009到2021年白尾八哥占62%、家八哥占31%,台灣冠八哥僅剩5%,其中家八哥成長約550%,白尾八哥成長250%。花蓮鳳林農友吳翰有說,農田常見八哥、麻雀及環頸雉,其中外來種八哥族群龐大,既破壞野鳥生態、也不怕人,3、400隻群起飛舞已是日常畫面;他的農田種玉米及稻作,周邊果園對八哥的吸引力較大,損失慘重,果農紛紛申請架設鳥網、放鞭炮甚至以漆彈槍、彈弓移除,但很難精準打中八哥,只能暫時嚇阻。花蓮縣政府委託東華大學田野調查發現,花蓮本土八哥數量稀少,白尾八哥數量最多,偏好利用各種人造管洞築巢,在都會區密度大量增加,也威脅同在都會地區結群覓食的麻雀生存空間。雙北市常有八哥在號誌燈罩、管洞或電箱孔洞築巢、藏身,還利用太陽照射的高溫孵蛋,不但停等紅燈的人車慘遭鳥糞空襲,也影響交通號誌運作。台北市交通局為此自2017年起陸續封閉號誌管洞,但八哥數量僅略微減少,效果有限。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理事黃蜀婷指出,嘉義故宮南院出沒一大群白尾八哥,大量築巢擴張族群,並捕食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等幼雛,威脅本土物種生存。她直言,十多年前已有保育團體示警,政府卻未重視,直到去年將「限制輸入貨品表」擴大至8478種動物,白尾八哥、家八哥名列其中,但已錯失防治良機。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說,外來種八哥數量難以管控,目前恐怕只能以共存做為保育方向,可加強保育台灣冠八哥僅剩的棲息地,例如基隆市幾處台灣冠八哥棲地,須小心做好保育措施,防止遭外來種掠奪。
澳洲猛男消防員訪台!2024月曆為台灣打造6版本
澳洲消防員猛男月曆每年推出就引起廣大女性為之瘋狂,2024年以強壯帥氣又有愛的消防員們為主角,配上超萌的小動物,這樣的反差感讓不少台灣人為之瘋狂,更被網友封為年度必買月曆之一。除了引人注目的猛男畫面外,2024年更有特別為台灣所打造的6款特別版本,帥氣的消防猛男也將於近日來台參訪宣傳,並與多位知名YouTuber合作推出趣味影片。澳洲消防員猛男月曆從1993年開始推出,初衷是為燒傷兒童研究提供資金,如今募款已支持更多公益團體,此月曆每年都會邀請身材精實、長相俊俏的消防員猛男們一同拍攝月曆,並將出售月曆的部分所得捐贈給慈善機構跟兒童照護機構和癌症兒童基金會等。2024年由澳洲政府單位協助與台灣友好合作推出6款台灣特別版本,分別是貓咪款、小狗款、馬匹款、綜合動物款、經典款以及今年新增的「救火英雄」主題。澳洲猛男消防員此次訪台將有一系列宣傳活動。(圖/BVG提供)因應台灣民眾月曆的使用習慣,台灣版消防員月曆不但有超足夠的書寫欄位空間,還貼心的以不同顏色標示出台灣的節日、連假。銷售所得將捐助約10家公益及保育團體,主要捐款對象包括昆士蘭無尾熊協會、癌症兒童基金會、拜倫灣野生動物醫院、安全天堂動物救援。在本次來台的行程中,澳洲消防員將參與新北市的記者會,和新北市消防局進行探訪與深度交流,並與多位知名的YouTuber合作拍攝趣味的影片。此外,他們也計畫享受自由行的樂趣,品嚐台灣美食,並表達對台灣的喜愛與期待,消防員中的Ben更於宣傳影片中用中文大喊:「我們愛台灣!」隊員們還偷偷透露,除了台灣美食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去KTV唱歌,迫不及待地想要親身體驗台灣的獨特魅力,感受台灣民眾的熱情,並希望透過此次造訪,傳達對台灣的感謝與祝福。
零撲殺政策…浪犬數量有增無減 攻擊案件層出不窮農損加劇
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自2017年上路,浪犬數量逐年增加。農業部統計全國遊蕩犬近16萬隻,各地收容所爆量,除爆發人犬衝突,還接連發生浪犬攻擊家禽家畜、野生動物遭犬殺數量暴增,民代抨擊中央拿不出有效對策,要求比照天災補償受害農民,野保團體也痛陳全台遊蕩犬威脅生態的問題日益嚴重,預計29日赴立法院遊行陳情。各地收容所爆量 結紮後原地放養2013年紀錄片《十二夜》揭露浪犬安置收容所12天無人領養就被安樂死的殘酷過程,引起關注,間接促成《動保法》修法,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2017年上路。然而,各地收容所不敷使用,流浪動物只能結紮後原地放養,全國遊蕩犬有增不減,屢見攻擊人畜、野生動物。農業部調查推估,2022年全國遊蕩犬達15萬9697隻,各地人犬衝突頻傳,並有農損事件。今年5月台南安南區雞舍慘遭浪犬侵入「屠城」,雞農一早見200隻蛋雞屍橫遍野,6月則有台東池上鴨園鴨籠被浪犬撬開,20餘隻鴨仔無一倖免。彰化是畜牧業大縣,流浪犬隻攻擊養雞場更層出不窮,今年7月永靖鄉1處養雞場遭浪犬「滅門」,100多隻雞身首異處,或肢體遭分解,怵目驚心。受害雞農沉痛說,附近野狗群屢屢破壞圍籬衝進來,禽畜被攻擊就算不死,也因受驚嚇或受傷,導致健康變差,相關單位應正視浪犬成群結隊滋事,「別等到有人被咬傷、甚至死亡才要重視」。雞鵝豬牛場遭屠城 農民求償無門嘉義縣布袋鎮養豬場8月底也遭浪犬入侵3次,豬隻11死、90多傷;另有養鵝場也遭浪犬襲擊3次,咬死600多隻鵝,損失40多萬元。9月苗栗銅鑼鄉養雞場遭8隻浪犬破壞圍籬,一個晚上咬死160隻雞,場主心痛嘆「防得了石虎,防不了野狗」,求償無門。就連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牛舍4年前也曾遭6隻浪犬闖入,導致成年乳牛1死2傷。野生動物同樣遭遊蕩犬威脅,據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和林業署統計,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致傷逐年倍增,2022年有128隻穿山甲、41隻山羌、石虎等遭浪犬攻擊。依據調查,壽山地區山羌較10年前減少逾9成,元凶也是浪犬。桃園大園海濱也有遊蕩犬侵擾,導致候鳥棄巢。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理事黃蜀婷指出,全台溼地從北到南都有野狗危害鳥類及各樣生物,多個生態保育團體已發動「為野生動物而走」活動,29日將赴立院。民代促比照天災補償 專家倡修法彰化縣議員鄭俊雄表示,遊蕩犬隻有增無減,農戶受害、生態破壞頻傳,農業部須重新檢討政策及落實執行植晶片等作為,以防杜農損、保護生態,尤其政策執行失敗就該負完全責任,比照天災補償受害農戶。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坦言,遊蕩犬造成農損的形況較為複雜,若是放養的有主家犬就能對其求償,反之若是無主遊蕩犬就難有相關賠償。《動物保護法》今年4月28日預告修正,修正的重點不僅在於保護動物,避免遊蕩動物傷害民眾也是修法主軸,但修法爭議性大,目前尚在凝聚共識。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提出改善專案計畫的倡議人黃微微表示,整部《動保法》更應該回歸「避免遊蕩動物迫害民眾」與「防疫」主軸,修法應在不分社會角色下,要求飼主落實責任,減少遊蕩動物對野生動物、老弱婦孺、畜牧農民迫害才對。
疑受颱風影響 台南黑面琵鷺數量仍稀少
國際保育候鳥黑面琵鷺每逢秋冬從北方飛抵台灣度冬,台南是黑琵主要度冬棲地之一,今年疑因氣候影響,出現在七股、學甲等棲息地的黑琵族群數量仍然稀少,保育團體預估要等到10月下旬時,數量才會明顯增加。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黑面琵鷺就會陸續抵台度冬,去年台南停棲黑琵數量達2158隻,主要分布於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頂山賞鳥亭及北門區雙春溼地等區域停棲。台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郭東輝表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巡守員9月17日發現今年首批「先頭部隊」飛抵七股曾文溪口,至目前飛抵的數量較以往偏少,他推測跟今年颱風侵台時間有關,從大陸沿海南下的黑面琵鷺可能因為颱風打擾而延遲,等到天氣好的時候再南下度冬。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也指出,黑面琵鷺目前來的數量確實不多,預估10月下旬之後,族群數量會明顯增加。根據香港觀鳥會2023年1月黑面琵鷺全球同步的普查成果,全球度冬族群數量達6603隻、創下新高,而且在台灣過冬也突破4000隻,同樣創下歷史紀錄。因應候鳥季到來,且每年都會發生數起黑琵因食用死亡魚貝類導致肉毒桿菌毒素中毒事件,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日前舉辦傷鳥救護醫療等演練,強化各相關單位配合聯繫默契,發現傷鳥時能第一時間做好緊急處理,把傷害降到最低。
為拯救境內野生鳥類 紐西蘭打算「完全殲滅」這生物
為了保護境內的野生鳥類,尤其是保護國鳥奇異鳥(Kiwi),日前紐西蘭宣布啟動「全境滅鼠計畫」,計畫在2050年之前,會全面殲滅境內老鼠。根據《BBC》報導指出,紐西蘭原本境內有豐富的原生物種,但由於歐洲齧齒類動物隨著移民人口的進入後,當地有三分之一的原生物種遭到消滅,而為了保護這些原生物種,尤其是原生鳥類,紐西蘭就發起了大規模的滅鼠活動。報導中也指出,紐西蘭從大陸分離之後,是全球人類「最後定居」的土地,一直到13世紀,老鼠跟著波利尼西亞人的腳步抵達紐西蘭,19世紀時,以貂為主的更大齧齒類動物也來到紐西蘭。紐西蘭當地的野生鳥類就遭遇了浩劫。奧克蘭大學生物學家拉塞爾 (James Russell) 表示,一名生物學家估算過,紐西蘭每年會因為齧齒類動物,而有2600萬隻鳥類不幸喪命。也因為野生鳥類的死亡實在太過誇張,紐西蘭政府後來於2016年介入,誓言要在2050年之前,滅絕境內的3種齧齒類生物,分別是老鼠(太平洋鼠、船鼠、挪威鼠)、鼬科動物(白鼬、黃鼠狼、雪貂)和負鼠。保育團體也會透過紅外線攝影機來觀察這些齧齒類生物的出沒跡象,在適當的地點投放毒餌,報導中也提到,自從紅外線攝影機問世後,滅鼠的行動快速多了,但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犬類動物的協助。
停止餵食!穿山甲慘遭浪犬咬死 陳屍花蓮鯉魚潭
石虎跟穿山甲都是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農委會追蹤發現,棲地恐面臨遊蕩犬隻的威脅。花蓮就發生保育類穿山甲陳屍鯉魚潭風景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獲報並轉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經獸醫師解剖,傷口是被狗咬的。當地常可見到貓狗飼料,明顯有心人士餵養,呼籲民眾不要隨意餵食,也可能破壞生態。農委會特生中心本月公布,這3年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穿山甲共有50隻,有一半都是被犬隻咬傷,穿山甲在野外生存重要部位尾巴都有明顯咬痕。另該中心自2017年追蹤迄今的21隻石虎,高達1/3都遭犬隻攻擊身亡,引起學界及野生動物保育團體聯署聲援,支持農委會的遊蕩犬移置試辦計畫。花蓮鯉魚潭風景區動植物生態豐富,本月14日傳出園區潭北停車場草皮,被清潔人員發現有隻台灣穿山甲死亡,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獲報,並通知鯉魚潭管理站的環境教育講師協助,由於台灣穿山甲屬特有亞種又是台灣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同時通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園區張姓環境教育講師說,穿山甲背部和左腿都有穿刺傷口,原本以為是被獵槍打中,經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獸醫帶回解剖,獸醫告知身上傷口是被狗咬傷,穿山甲鱗片破損,已有蒼蠅在旁飛舞,顯示已死亡多時。鯉魚潭「環潭道路」是民眾休閒散步所在,常發現在路上有犬貓飼料,為此在環潭道路及園區內都設置告示,呼籲民眾不要隨意餵食,避免犬貓傷害在地原生的野生動物,飼主如帶寵物來遊玩也建議上牽繩,勿讓犬隻亂跑、追人。另這些飼料也會改變野生動物的進食行為,破壞生態。
拯救瀕危「飯島氏銀鮈」 林管處攜手台大推生態保育
苗栗縣後龍溪與多條支流,是瀕危的1級保育類野生魚種「飯島氏銀鮈」重要原生棲地,新竹林區管理處最近特別與台灣大學,舉行飯島氏銀鮈保育行動平台會議,邀請政府機關、保育團體針對族群現況、生存危機與保育策略等議題交流,希望藉此透過各方參與與公私合作來推動保育。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飯島氏銀鮈」是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北部後龍溪、頭前溪及其支流等溪流,喜歡棲息在河川中下游水流比較慢的水潭區,農委會在2009年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幾年各單位在河川治理工程,相繼引發「飯島氏銀鮈」保育議題及關注,像是苗栗縣府水利處去年1月向水利署爭取7200萬元,改建頭屋鄉沙河橋並整治沙河溪,經過專家學者勘察,發現沙河溪右岸箱籠區前水域,是飯島氏銀鮈族群繁衍的棲地,因而緊急停工確保生態不被破壞。新竹林管處後來也委託台大森林環境及資源學系團隊,執行飯島氏銀鮈族群生態調查與保育行動研究計畫,發現飯島氏銀鮈多分布於後龍溪支流的沙河溪、鹽水坑溪及南湖溪,偏好棲息在水流緩慢且覆有砂泥底質的環境,推測1年內約有兩個繁殖期。為更深入推動生態保育,林管處與台大舉行飯島氏銀鉤保育行動平台會議,會中,水利署第2河川局與代表苗縣府的逐跡生態顧問公司,再次分享後龍溪、沙河溪的河川治理與物種保育經驗。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則指出,淡水魚的保育不僅僅是學術研究人員的責任,最貼近物種棲地的第1線水利工程人員,跟在地民眾願意投入守護與關懷,才是讓保育工作得以推動的重要助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則認為同為1級保育類的「巴氏銀鮈」,其保育工作也應加強與水利工程人員的溝通;新竹林管處長夏榮生說,平台會議是保育工作推動的開端,希望透過保育平台建立各方溝通管道,共享保育資訊並交流知識。
知本濕地大火害鳥巢蛋被烤熟 專家曝現場一跡象心酸又感動
「蛋蛋的悲傷與濃稠的感動!」,台東知本溼地3月26日發生雜草火警,保育團體最近到災區巡視,發現數窩鳥巢的蛋幾乎都已經被烤熟,但是巢邊還留有新鮮的絨羽,可見鳥媽媽重新回到火場,看到形狀完好的寶貝蛋,鬆了一口氣,發揮天性及母愛繼續孵蛋,此情此景,令人動容。台東生態工作者呂縉宇說,知本溼地生雜草火警,燃燒面積難以估計,由於正值野鳥繁殖季,擔心對當地的鳥類造成危害,日前與荒野保護協會人員進入災區巡視,果然發現4個鳥巢,巢內的蛋都已經焦黑、熟透。而令人揪心的是,他們發現鳥巢周邊布滿鳥媽媽新鮮的絨羽,表示鳥媽媽回來過!呂縉宇說,部分野鳥會利用自己的絨羽把巢布置成溫暖的家,以提高孵化率,但是大火後,原先的絨羽早已飛灰湮滅,推測是災難過後,鳥媽媽重新回到火場,看到形狀完好的寶貝蛋,鬆了一口氣,發揮天性及母愛繼續孵蛋,「這一幕非常心酸,卻帶有更多感動」。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環境議題組長蘇雅婷表示,知本溼地是環頸雉重要棲息地,所以他們原本以為是環頸雉的蛋,但是連續兩天都在巢區附近看到花嘴鴨飛起,鳥類專家也研判,應該是花嘴鴨的蛋。她說,一般人對花嘴鴨的認知是棲地比較接近水岸,這次卻發現牠們也在乾旱的草原築巢、繁殖,可見草原與溼地有著緊密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也呼籲民眾不要擅自進入,避免對野生動物造成干擾。
台東知本溼地大火狂燒恐釀生態浩劫 環團:可能是人為縱火
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發生雜草火警,今凌晨1許完全撲滅,燃燒面積約6公頃,荒野協會人員表示,目前正值環頸雉等野鳥繁殖季,這場大火對生態勢必造成影響,知本溼地火警頻度太高,可能是人為縱火,應由地方政府、部落及保育團體3方合作,進行保育及適當管理。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熊熊大火吞噬灌木叢林,火勢相當驚人,所幸消防局增派人手,在今天凌晨1時許火勢撲滅,白天溼地草原的南邊、靠海區域,可以看到一大片被大火燒過焦黑的樹林。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火勢驚人。(圖/翻攝畫面)荒野保護協會和台東縣野鳥學會等環保團體,在火災前才調查記錄到196隻環頸雉,打破往年紀錄,這場大火可能造成牠們的棲地受到破壞。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組長蘇雅婷表示,知本溼地兩年前也曾發生大火,火警頻率太高,令人匪夷所思,人為縱火的可能比較高,所以也涉及到管理不當的問題,未來迫切需要的是移除銀合歡,種回先驅性的原生種植物的復育工作。蘇雅婷指出,縣府的管理措施可能還要再加強,尤其知本溼地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的傳統領域,而且也是國際鳥盟認證的野鳥重要棲地環境,需要縣府帶頭和部落、環團共同討論更積極的管理機制,避免再次發生大火。台東縣政府觀旅處觀光管理科長徐一中表示,縣府一向都很重視知本溼地,現場設有告示牌及人員巡視,希望大家關心這塊土地,不要亂倒垃圾或燃燒廢物,讓知本溼地保留最自然的狀態。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火勢驚人。(圖/翻攝畫面)
20隻鯊魚慘遭「虎鯨界開膛手傑克」剖肚 專家:南非海岸鯊魚族群威脅
南非西南部的干斯拜(Gansbaai)漁村,近日出現大批鯊魚慘遭開膛剖肚、宛如外科手術般陳屍在海邊。對此,干斯拜海洋保育團體「海洋動態(Marine Dynamics)」的海洋生物學家就直指,嫌犯就是前科累累的虎鯨「左舷(Port)」和「右舷(Starboard)」。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從社群平台的照片可見,一隻隻殘缺不全的鯊魚屍體被沖上岸,這些鯊魚屍體都從下腹部被剖開,胸鰭上甚至留下牙齒咬痕,而肝臟都不見了。綜合外媒報導,位於南非開普敦(Cape Town)的干斯拜漁村,有村民在散步時就發現這些殘破不堪的鯊魚屍體。根據當地「戴爾島保育基金會」的海洋生物學家湯納(Alison Towner)前往查看後表示,殺害這些鯊魚的真兇,竟是虎鯨「左舷」和「右舷」。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這對惡名昭彰的虎鯨在當地早已出名,且在事發3天前,有目擊者就在干斯拜外海目擊這兩隻虎鯨。據湯納指出,這起事件值得關注的點是,這對虎鯨是第一次在這個海域行兇,而且「頭一次就有這麼多鯊魚屍體被沖上岸」。另外,海洋生物學家華森(Ralph Watson)說明,「我們總共發現了20隻鯊魚」,受害者包括19隻扁頭哈那鯊和1隻銳齒皺唇鯊。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圖/翻攝自推特)然而,這並非左舷和右舷最大膽的獵殺行動,專家表示,之前開普敦附近水域的一群大白鯊也慘遭這兩隻虎鯨殺害,去年也有拍到右舷和另外4隻虎鯨在摩賽灣(Mossel Bay)追殺一隻大白鯊。早在去年,就有右舷追殺大白鯊的影片曝光,這也讓生物學家憂心,因為這顯示類似行為已在虎鯨群中傳開,且研究顯示,虎鯨有能力教導同伴獵食技巧。專家認為,雖然虎鯨獵食海豚或體型較小的鯊魚並不罕見,但虎鯨獵食大白鯊的證據卻相當稀少,左舷和右舷獵殺大型鯊魚的行為並不尋常,華森表示,「牠們的獵殺手法『如外科手術』,針對鯊魚的肝臟下手,因為這是很營養、富含油脂的部位」。
澳洲宣布無尾熊升級「瀕危物種」 天災人禍導致數量20年來減少一半
毛茸茸的無尾熊是澳洲國寶,過去被列為易危物種,但近年來隨著澳洲乾旱、大雨、火災、疾病等因素,讓無尾熊棲地受到破壞,甚至2019年澳洲野火更曾造成超過350隻無尾熊命喪火場,獲救的無尾熊更放聲大哭,讓人印象深刻,如今澳洲政府無法扭轉環境困境,環境部長萊伊(Sussan Ley)宣布,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首都特區都提升無尾熊的保護級別,成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可愛的無尾熊受到不少民眾喜歡,但隨著棲地遭到破壞與天災人禍不斷傳出,讓牠們生命受到不少威脅。(圖/達志/路透)據《德國之聲》報導,澳洲受威脅物種科學委員會數據分析,認為無尾熊的數量已經從2001年的18.5萬隻,下降到2021年的9.2萬隻。這樣的數量銳減,也在澳洲無尾熊基金會去年報告中指出,光是這三年無尾熊數量就下降了30%,其中新南威爾斯州更是下降了41%。會有這樣無尾熊銳減的原因,包含2019年開始澳洲野火不斷,導致無尾熊棲地被破壞,不少無尾熊深陷火窟,加上乾旱、熱浪、大雨、疾病,甚至澳洲政府還曾被爆秘密撲殺多次無尾熊,原因為當時維多利亞州的無尾熊太多,導致安樂死686隻無尾熊。過去就有大火導致不少無尾熊陷入火場,被救出的無尾熊也緊急送醫。(圖/達志/路透)據統計若繼續下去到了2050年,無尾熊將在新南威爾斯州完全消失,而環境部長萊伊除了宣布無尾熊將在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首都特區成為瀕危物種外,也公布一項7400萬澳幣(約台幣14億6618萬元)的無尾熊復育計畫,但環保團體認為這只是杯水車薪,因為澳洲政府上個月才宣布投入5000萬澳幣(約台幣9.9億元),但若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無尾熊保育效果有限,不過保育團體也認為升級為瀕危物種也是關鍵一步。
金門今年首起 窄脊露脊鼠海豚「船型堡」岸際遇難亡
金門金沙鎮祕境級景點「船型堡」岸際昨發現1隻死亡鯨豚,當地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確認是「窄脊露脊鼠海豚」,保育類海洋生物在大年初二不明原因遇難,從此回不了大海的娘家,讓保育團體扼腕不已。通報個體死亡原因不明,現場採樣進一步檢驗。(圖/海巡署提供)海巡署第12區指揮部昨接獲民眾118報案轉知金沙鎮「船型堡」岸際附近發現1隻死亡鯨豚後,立即通報金門岸巡隊第一機動巡邏站人員趕至現場,並聯繫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中華鯨豚協會及海洋保育署金門海洋保育工作站派員到場。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確認是「脊露脊鼠海豚」,體長110公分、寬30公分。(圖/海巡署提供)這也是金門地區今年通報的首起保育類鯨豚死亡個案,縣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長陳光耀檢視後,確認為「窄脊露脊鼠海豚」,體長110公分、寬30公分,死亡原因無法確認,現場採樣等待進一步檢驗,其餘殘體則就地掩埋。通報個體死亡原因不明,現場採樣進一步檢驗,其餘殘體則就地掩埋。(圖/海巡署提供)金門近3年來,鯨豚死亡通報個案頻傳,2020年逾20起,2021年也有10餘起,發現地點涵蓋大、小金門島周界海岸,包括偏遠離島在內,爆量個案和超高頻度,引起保育團體和學術單位的關注,憂心大海到底發生甚麼事?海巡署呼籲,保護大自然資源人人有責,民眾若發現鯨豚擱淺,可撥打118免費報案專線,協助海洋保育工作。
成群字紋弓蟹大遷徙 屏東滿州港口溪現蹤
隨著東北季風來襲,加上前陣子颱風外圍環流帶來雨勢,屏東恆春滿州鄉港口溪字紋弓蟹大眼幼體回溯現象再現十月,港口村一處橋梁邊坡溪流湍急處,這些身體呈透明狀的蚤狀幼體,利用清晨陽光較弱時刻,一隻隻從水中突然冒出,然後快速攀爬水泥邊坡往中上游處遷徙,展開陸蟹生命循環的重要一步。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字紋弓蟹大眼幼體回溯,從河堤斜坡處上岸後,有如千軍萬馬,沿著河岸牆面往中上游遷徙。(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字紋弓蟹大眼幼體長度僅約0.35公分,呈透明狀,現場不易觀察,透過微距攝影可以看到牠的外型細節。(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居住港口村的陸蟹達人古清芳18日表示,今年字紋弓蟹大眼幼體從國慶日前開始陸續上岸,但每天登陸數量較往年少,也較為分散,具體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確認,但他個人研判可能跟風向、海流有關。居住屏東滿洲鄉港口村的古清芳(見圖)從小抓陸蟹,如今協助學者研究進而保育陸蟹生態,他甚至也曾發現新種陸蟹「古氏擬相手蟹」,並以他的姓氏命名。(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屬於方蟹科的字紋弓蟹大眼幼體長度僅約0.35公分,每次回溯登岸都數以萬計,可愛模樣令許多到場觀看民眾大呼療癒,但牠們必須面對許多天敵威脅,當地河川中溪蝦或魚類,經常在大眼上岸季節恣意獵殺飽餐一頓,能夠順利變態長成稚蟹機率只有千分之一,變為成蟹的比例更少,等到成蟹進入抱卵期,再回到海中釋卵繼續生命循環。恆春陸蟹雌蟹下海釋卵經常遭來往車輛路殺,墾管處近年除了在釋卵季節實施封路護蟹,也興建陸蟹通道,讓雌蟹經由隱密地下通道從山丘入海釋卵。(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已發現的陸蟹種類多達49種,成為當地重要觀光與生態資源,在資深解說志工帶領下,遊客晚上在溪口海灘上觀賞陸蟹。(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恆春半島陸蟹極具多樣性,據國家公園統計,已知種類高達67種,在全球已知的陸蟹棲地中,歧異度高居第一,堪稱是「陸蟹半島」,與澳洲聖誕島享有齊名;長期研究陸蟹的中山大學博士候選人李政璋,歷年在恆春就發現9種世界新種類,2020年他在港口溪又發現新種及新紀錄共4種,讓有「陸蟹之河」美名的港口溪陸蟹達到49種,其他主要熱點還有保力溪、後灣、香蕉灣、出風鼻等地。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已發現的陸蟹種類多達49種,成為當地重要觀光與生態資源,一隻中型仿相手蟹正準備跨過馬路到海裡釋卵。(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字紋弓蟹大眼幼體回溯,吸引許多陸蟹愛好者前往觀察拍照。(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近年恆春地區河川進行許多護岸相關工程,水泥構件的施作,破壞陸蟹棲息及遷徙天然環境,李政璋、古清芳等護蟹人士及保育團體不斷呼籲,希望減少對陸蟹生態造成衝擊,加上墾丁原本就是熱門旅遊景點,雌蟹下海釋卵經常遭來往車輛路殺,雖然墾管處近年在釋卵季節實施封路護蟹,但仍難以避免傷亡,這些對恆春陸蟹都是人為災難。屏東滿洲鄉港口溪已發現的陸蟹種類多達49種,成為當地重要觀光與生態資源,一隻角眼沙蟹正準備埋進沙堆中躲避威脅。(圖/中國時報黃子明攝)
警方突擊!屋主「160公斤大老虎」放冷凍櫃 竟是拿來當藥吃
越南警方日前對一戶民宅突擊檢查,在屋內冷凍櫃起出一具老虎屍體,重達160公斤,另外還有34公斤的不明動物骨骸。屋主辯稱這些東西都是別人寄放的,而越南媒體稱當地人會利用老虎入藥,所以才會有非法養殖、販運老虎等問題。據《中國報》、《越南自然教育》報導內容,越南警方9月16日突襲河靜省一間民宅,阮姓屋主被警方查到在冷凍櫃中凍著一隻大老虎的屍體和大量動物骨骸。事後警方測量發現,老虎屍體重160公斤,動物骨骸重34公斤。由於老虎屬於瀕臨滅絕危機的物種,越南政府有相當嚴格的保護法規,所以警方合理上門逮人;屋主阮男表示這些違禁品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去年一名卡車司機寄放的。阮男一開始沒有答應,但後來因為酬勞高達900萬越南盾(約127萬台幣),所以改變心意,決定讓卡車司機寄放。報導指出,雖然越南政府有保護老虎的法規,但是民間卻一直有需求,人門用老虎的骨頭煮成「虎骨膠」來製作傳統藥物。警方將根據阮男供詞繼續深入追查,而依照法律規定不得任意補獵、轉移、宰殺、交易保育類動物,否則將面臨最高15年有期徒刑或150萬越南盾的罰款(約21萬台幣),但保育團體認為罰責太輕,應該要嚴懲重罰。
「最美粉紅天使」恐剩不到100頭 瀕危「中華白海豚」又陳屍小金門
「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在香港和台灣海域,是公認的瀕危超珍貴物種,目前在台灣海域恐剩不到100頭,昨日晚間卻又在小金門九宮碼頭右側岸際發現白海豚遺體,動保協會獸醫師王鈺明檢視後無法確認其死因,目前已將部分屍體採樣帶回,剩餘遺體則就地掩埋。據了解,白海豚擁有超夢幻粉紅色外型,擁有「海上最美的粉紅天使」美稱,在台灣被稱為「媽祖魚」,更是香港人心中最受歡迎的吉祥物,但牠們近年遭受水質汙染、沿岸填海工程、海底聲音汙染和大量魚類捕捉的影響,族群明顯下降,台灣沿海恐剩不到100隻,金門岸際還屢屢發現白海豚遺體。金門海岸在5月底和8月中各發現1隻死亡的中華白海豚幼體後,昨日傍晚又在小金門九宮碼頭右側岸際發現白海豚遺體被沖刷上岸,該海豚體長約260公分、寬約40公分、高約60公分,暫時無法確認死因,動保協會已將鯨豚部份屍體採樣帶回冰存,其餘殘體就地掩埋。而白海豚死亡消息不斷,也讓保育團體憂心忡忡,懷疑大海「生病了」導致保育類海洋生育接連死亡,海巡署則呼籲,若民眾遇到鯨豚擱淺的狀況,可撥打118免費報案專線,共同守護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