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帝國學院
」 新冠肺炎 氣候變遷 世界大學排名 台灣大學 疫苗
熱浪襲擊歐洲!西班牙、葡萄牙逼近50度 科學家警告:會越來越嚴重
隨著季節邁入夏天,目前歐洲多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氣溫動輒飆破攝氏40度,甚至在西班牙、葡萄牙測得逼近50度的高溫。義大利道路甚至因高溫而出現熔化情形,希臘、土耳其則傳出猛烈山火。科學家警告,這波高溫只是開端,未來熱浪將愈加頻繁且致命。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艾倫教授(Professor Richard Allan)指出,人類活動推升溫室氣體濃度,使地球難以將多餘熱量排出太空,導致大氣乾燥,土壤水分流失,這正加劇熱浪的強度與頻率。他表示,過去只會造成「中等」災害的氣候條件,如今已轉變為「極端」事件。氣候模型預測,若不減少排碳,到了2100年,歐洲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高出攝氏3.1度,南歐與東歐城市每年的高溫日(超過攝氏35度)將增加至少10天,馬德里(Madrid)甚至可能達到77天。熱浪持續一整個月的情況也將變得稀鬆平常。專家警告,如此極端的高溫事件將從每50年一次,變為每5年一次。隔著大海的英國也難以倖免。研究指出,自1960年代以來,英國發生攝氏40度高溫日的機率增加了20倍。未來12年內再次出現攝氏40度的可能性為50%,且英國出現攝氏46.6度(華氏115.9度)高溫的情境已「有可能」發生。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更指出,這類酷熱日將在英國成為常態。來自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戴克博士(Dr Jamie Dyke)表示,若不立即淘汰化石燃料,這些曾經數十年一遇的高溫現象,將在21世紀中葉成為每兩年就發生一次的常態。他警告,歐洲正朝向「大規模死亡與農業體系崩潰」的風險邁進。6月19日至22日這四天,英格蘭與威爾斯的熱浪已估計導致570人死亡。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康斯坦提努迪斯博士(Dr Garyfallos Konstantinoudis)指出,實際數字恐怕更高,因為熱浪的死亡常被忽視。他表示,與洪水或風暴不同,熱浪是「無聲的殺手」,其帶來的傷害往往被原有疾病掩蓋,高溫鮮少被列為死因。醫療與氣候專家一致認為,極端高溫會對人體構成重大負擔。呼吸系統需努力降溫,進一步壓力則落在心臟、腎臟與消化系統上,尤其對兒童、老人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重症醫學教授蒙哥馬利(Professor Hugh Montgomery)指出,英國每年與熱有關的死亡數可能在2050年前突破10,000人,而若地球升溫攝氏3度(華氏5.4度),歐洲的熱致死率可能是現在的三倍。這場極端熱浪被歸因於一個持續滯留的「熱罩」(heat dome),這種氣壓穩定、無雲的天氣條件讓熱氣困在地表。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氣候學家拜恩博士(Dr Michael Byrne)指出,熱罩並不新奇,但由於歐洲比工業革命前平均高出攝氏2度,當熱罩出現時,氣溫也隨之飆升得更劇烈。他強調,氣候變遷未必增加熱罩的出現頻率,但每次發生時,影響更大。知名氣候科學家奧托博士(Dr Friederike Otto)也指出,這次的熱浪已無須進一步歸因研究就能確定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有關。她直言,已有充分研究證明氣候變遷讓熱浪在歐洲變得更頻繁、更強烈,尤其是最極端的情況。2022年的熱浪造成歐洲61,000人死亡,超過一半可直接歸因於氣候變遷。如今這波熱浪與當時相似,醫界正密切關注今年夏季最終的死亡數據。根據《Weather》期刊報導,若不採取措施,這樣的災難將會更常出現。目前,氣候協議如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仍是控制升溫的關鍵依據。其目標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2°C以內,並努力將升幅限制於1.5°C。研究顯示,一旦突破1.5°C門檻,將有25%的地區面臨嚴重乾旱化。全球能否達成協議目標,將直接影響未來世代的生存條件。

比抽菸、肥胖還可怕 英國研究:常做惡夢恐提高3倍早逝風險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與癡呆症研究所(UK Dementia Research Institute)最新研究顯示,常做惡夢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提早10年死亡,長期每周惡夢者的早逝風險甚至高出從未做惡夢者的3倍。這項研究結果於2025年6月23日在歐洲神經學學會(EAN)大會上發表。綜合外媒報導,帝國學院腦科學研究員阿比德米奧泰庫(Abidemi Otaiku)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2429名8至10歲兒童及183012名26至86歲成人,進行長達19年的追蹤調查。成人的惡夢頻率由本人於研究初期填報,兒童則由家長回報。結果發現,惡夢對身體的傷害比過去所知更為嚴重,每周平均一次惡夢者,在10年內於70歲前死亡的風險是從未做惡夢者的3倍。研究發現,惡夢者與吸菸、肥胖、不良飲食或缺乏運動等傳統早死因子相比,每周一次的惡夢頻率是更直接的早逝預測指標。研究也顯示,不僅是成人,連8到10歲的兒童若頻繁做惡夢,也會出現明顯的「生物老化」加速現象。這類生理變化可解釋為增加約40%的早死風險,就算每人每月只出現一次惡夢,影響也高於從不做惡夢的人。奧泰庫解釋,惡夢會引發強烈的壓力反應,導致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時間上升,這個荷爾蒙與細胞加速老化有密切關係。此外,惡夢會嚴重干擾睡眠品質,使身體無法在夜間充分修復與再生細胞。他進一步表示,「睡夢中的大腦無法分辨夢境與現實,惡夢觸發的壓力反應往往比清醒時更劇烈,也解釋為何有些人會在惡夢中驚醒、渾身冒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因為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已經觸發」奧泰庫也提供幾項可在生活中實踐的惡夢預防事項。他建議民眾避免觀賞驚悚內容,維持良好睡眠與衛生習慣、管理壓力並治療焦慮或憂鬱症等問題。他也推薦一項心理治療方法「意象預演治療(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民眾可在家自行將惡夢重寫為較平和版本並反覆演練,以降低夜間夢境壓力。奧泰庫建議已受惡夢嚴重困擾者,可尋求睡眠專科醫師協助,並考慮進行「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這項療法能針對失眠者調整錯誤的睡眠認知與行為,有助改善惡夢頻率與減緩大腦老化。除了惡夢研究,近期還有另一項睡眠相關研究指出,白天習慣性午睡者也可能面臨較高的早死風險。該研究追蹤8.6萬多名中年健康成人的睡眠習慣後發現,白天固定午睡者,尤其偏好午後小睡者,早死風險比不午睡者高出最多20%。研究人員推測,白天嗜睡可能是夜間睡眠品質差或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芝加哥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教授詹姆斯羅利(James Rowley)表示,這些發現對臨床醫師具有警示意義,並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醫生詢問患者的睡眠習慣,他們也應該詢問白天是否有小睡狀況」,幫助找出更多潛在睡眠健康風險。

台大躍升第63名!清大、陽明交大進前200強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曝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發布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此次共有3所來自台灣的大學院校進入全球前200名。其中台灣大學在全球排名第63,較上一次進步5名,創下有史以來最佳成績;清華大學拿下第176名、陽明交通大學則為第199名。QS的2026世界大學排名由5大指標組成,包含研究與發現(Research and Discovery)、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就業能力與成就(Employability and Outcomes)、全球往來(Global Engagement),以及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在上一次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台灣大學是唯一進入世界前100強及世界前200強的台灣大學院校。而在19日最新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台灣大學此次與香港城市大學並列全球第63。本次台灣還有2所大學院校進入世界前200名,包含第176名的清華大學;第199名的陽明交通大學,與位於英國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並列。QS指出,此次是清華大學在2023年排名第177之後,首度重回世界前200的名單內;陽明交通大學則是首度進入世界前200名。此外,本次世界排名最佳的台灣前10所大學院校,另依序還有成功大學(第203名)、台灣科技大學(第345名)、台北科技大學(第420名)、台灣師範大學(第435名)、中山大學(第439名)、中央大學(第587名)、台北醫學大學(第597名),皆比上一次進步。台灣部分大學院校在數項細部指標的表現,已達到世界前250強的水準,但在「全球往來」的整體表現較弱。而各項細部指標方面,台灣大學表現最佳,學術聲譽第38名、業界聲譽第54名、就業成果第11名、永續發展第74名等,榮登世界前100名。QS分析指出,台灣的大學院校在各項細部指標中,成績進步最多的是「教職員人均論文引用數」,而「全球往來」、「就業能力與成就」、「學習經驗」等領域仍需加強。世界排名前10名的大學依序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

油輪撞擊貨輪後起火燃燒 2船37船員全數獲救
英國赫爾(Hull)外海10日上午發生嚴重船難,一艘為美軍運送噴射燃料的油輪Stena Immaculate與一艘貨船Solong發生碰撞,後續兩船因此起火,船上的燃料也這樣洩漏至北海。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畫面顯示,2艘船隻在碰撞起火後出濃濃黑煙。後續有關當局隨即展開大規模救援行動,派遣救生艇、海岸警衛隊飛機以及商業船隻協助,最終2船共37名船員全部獲救,其中1人被送往醫院。根據《france24》報導指出,整起意外發生於10日上午9點48分,英國海事與海岸警衛局(Maritime and Coastguard Agency)獲報後,亨伯海岸警衛隊(Humber Coast Guard)立即透過無線電廣播請求配備消防設備的船隻前往現場。據了解,事發地點距離倫敦約250公里。皇家國際救生艇協會(RNLI)則提到,在發生船隻碰撞兩船皆發生火災,後續也有船員棄船逃生。根據船舶追蹤網站VesselFinder的資料顯示,掛有美國國旗的Stena Immaculate油輪於10日上午停泊於格里姆斯比(Grimsby)港口附近。Stena Immaculate油輪隸屬於美國政府的「油輪安全計畫」(Tanker Security Program),當軍方需要時可徵用運輸燃料。而掛葡萄牙國旗的貨櫃船Solong則是從蘇格蘭格蘭傑茅斯(Grangemouth)開往荷蘭鹿特丹(Rotterdam),航行途中撞上油輪船側,導致事故發生。負責營運Stena Immaculate的美國海事管理公司Crowley表示,貨櫃船的撞擊造成油輪船體貨艙破裂,Jet-A1噴射燃料大量洩漏後引發火災,船上甚至發生多次爆炸。所幸,油輪上的23名船員全數安全獲救。事故發生後,格里姆斯比東港(Port of Grimsby East)首席執行官博耶斯(Martyn Boyers)表示,他被告知現場出現「巨大火球」,傷者由Windcat 33高速船與港口引航船送上岸。事發當時,事發海域已有一艘執勤船隻,因此得以及時發出求救信號。英國交通大臣亞歷山大(Heidi Alexander)表示,目前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感謝所有參與救援的緊急應變人員。至於燃油洩漏後對環境影響,綠色和平英國(Greenpeace UK)表示,目前尚難評估燃料洩漏對海洋生態的衝擊,該海域為重要漁場且靠近海鳥棲息地。雖然噴射燃料洩漏引發擔憂,蘇格蘭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技術中心的哈特爾(Mark Hartl)表示,與原油洩漏相比,噴射燃料蒸發速度較快,對水域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有機地球化學教授塞普頓(Mark Sephton)進一步解釋,噴射燃料比原油更容易分解,較高溫度也有助於加速其生物降解。他認為,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將取決於洩漏量及細菌分解速度,希望生物降解能夠發揮作用,減少污染。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退步20名」 校長陳文章分析1關鍵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10月9日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則在排名第172名,比2024年退步20名。台大校長陳文章今(19)日於2024學年第1學期的首次校務會議中,指出台大論文引用數下降,直接影響到排名,但他也表示大學任務是培育人才,排名值得參考讓學校知道有哪方面需要加強。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學排行,台灣大學排行第172名,原本從2023年的排名第187名到2024年攀升到第152名,沒想到最新排行又下滑20名。台灣大學在2021年世界大學排行一度幾進前百名,位居第97名,但這也是台灣大學近年最好的成績。台灣大學今日進行2024學年第1學期第1次校務會議,校長陳文章會議中提到,大學最主要的任務是培育人才,但世界大學排名也是有值得參考和努力的地方。陳文章注意到在THE排名和QS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台大的論文因逐年被引用數下降,成為影響排名下滑的因素之一。針對這個狀況,陳文章表示,校方將推行新的鼓勵方案與措施,讓教師們產出更多高品質的研究論文,並加強重點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除了美國和日本,也要更積極與其他國家合作。此外,在台大學生部分,校方不是為了排名,也希望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增加與國外大學雙聯學位合作,強化全英語授課的課程、系所或學程,甚至鼓勵學生到海外實習。在THE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除了台灣大學,接下來有排名在第301名至第350名區間的中國醫藥大學,其他入榜的還有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排名都落在第401名至第500名區間。THE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前10名的大學院校,依序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及美國耶魯大學。

諾貝爾獎對「人類生活最大貢獻」是哪個?網友一致認同它:翻轉人類的生命
諾貝爾獎的設立,為獎勵前一年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大領域中傑出貢獻者。有網友好奇發文,諾貝爾獎這100多年來,有哪個能實際應用在人類生活中,其中最多人討論的,是1945年青黴素的發現,「抗生素。在抗生素發明之前,西醫根本看不到中醫車尾燈。」一名網友在PTT八卦版好奇詢問「諾貝爾奬實際使用於人類最猛是哪個?」原PO表示諾貝爾奬已經設立超過一百年,是世界上所有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一個獎,得到了一輩子不愁吃穿。有研究發現,諾貝爾奬得主的研究,實際普及於改善人類社會比例其實非常低,多數都淪於紙上談兵,令原PO不禁好奇「那諾貝爾歷代得主中,實際應用在人類生活中最猛的是哪個?」貼文一出後引起熱議,大部人都點名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研究青黴素做成抗生素」、「雖然我很想推物理相關,但是平心而論是抗生素」、「不是哈伯法製氨就是青黴菌抗生素」、「X光、青黴素」、「抗生素。在抗生素發明之前,西醫根本看不到中醫車尾燈。跟巫術治療一樣」、「我投抗生素一票」、「抗生素呀!翻轉了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此外,也有不少人提及X光及哈伯法製氨、藍光LED等等,「量子力學那幾個。現代科技哪個沒用到量子」、「還有1918年化學獎,用工業方法合成氨」、「藍光LED呀,燈泡、電視、手機都在用」、「哈伯製氨第一吧」、「鋰電池。沒手機玩人類會滅絕」、「哈柏法製氨,農業界的工業革命」、「居理夫人的X光也滿重要的,不輸抗生素。」青黴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現屬倫敦帝國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發現青黴菌具有殺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學的柴恩、弗洛里及希特利(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弗萊明因此與柴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世界大學排名出爐!台大全球第172、下滑20名 冠軍打破紀錄蟬聯9年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今(9)日公布了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前3名分別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其中英國牛津大學打破排行榜紀錄,已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1。台灣大學為台灣排名最高的大學院校,世界排名在第172,與上一年相比退步了20名。據網站顯示,台灣大學在2023年的世界大學排行中,排名第187,2024年攀升到第152,進步了35名,而2025年再下滑了20名,來到第172。在2021年,台灣大學一度到達了第97名。從所有台灣大學院校來看,世界排名位於台灣大學後面的是中國醫藥大學,排名在301至第350名區間,其他入榜的如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則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在世界排行榜方面,2025年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學院校,依序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及美國耶魯大學。至於中國的大學院校,世界排名最佳的前3所大學依序是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並列第36名)。泰晤士高等教育認為,這代表著中國於全球學術影響力逐漸擴大。泰晤士高等教育指出,此次總計是對來自1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92所大學進行比較,其中澳洲前5名的大學排名都有所下滑,係因名聲和國際視野下降;而有3個新國家進入前200名,分別為巴西、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示出高等教育領域的崛起。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排除隕石撞擊 火星大地震觸發原因讓科學家驚訝「來自內部」
火星也會地震!2022年5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探測器探測到火星出現規模約4.7的大地震,雖然這個震度對地球來說不算太大,但對於一個表層沒有活動中板塊的火星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程度的地震了。有鑑於火星沒有如同地球一樣的表層板塊活動,科學家懷疑這次是隕石撞擊導致的地震,不料火星上根本找不到隕石的撞擊坑,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本次的火星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所引起的,這意味著震源是來自火星內部的巨大構造力(也就是地球地震時內部的隆隆聲),而這巨大的力量可以讓火星震動長達6小時。地球的地殼上有許多不同板塊,板塊之間的移動與撞擊引發地震;而火星的地殼是單一板塊,因此沒有板塊撞擊而產生地震的理由。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行星科學家費南度(Ben Fernando)本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論文,表示「火星上仍然存在活躍的斷層。這顆行星仍在緩慢收縮和冷卻,儘管不再發生活躍的板塊構造過程,但地殼內仍然存在運動」,他認為這一重大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探索火星。洞察號自2018年服役以來,已經偵測過超過1300次的火星地震,其中只有8次確認是由隕石撞擊而成。對於此次地震,研究人員測量表示,這次震央位於火星南半球的Al-Qahira Vallis區域,在洞察號所在赤道的稍北東南方約2000公里處,他們認為地震可能源於地表下數十公里。同為論文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行星科學家查蘭博斯(Constantinos Charalambous)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偵測到的大多數火星地震都與位於洞察號以東一個名為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的區域有關」,並表明多數偵測到的地震位置都相當不確定,因為人們對於火星地震的觸發機制還沒有足夠的了解,「但這一特殊事件在揭示這顆紅色星球的地質歷史、內部和演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次發現讓人類對於火星又有更深入的了解,未來可利用這個資訊,讓人類在探勘火星時能更順利,規劃任務時能規避更多風險,對於火星的構造也有更多了解。

全球平均氣溫「連2天破紀錄」 專家:地球早已回不去了!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以及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在美東時間本週二(4日)繼續打破有記錄以來最熱溫度,達到攝氏17.18 ℃,超越前1天(3日)的17.01 ℃,以及2016年8月創下的16.92 ℃紀錄。據CNN的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氣象科學家歐托(Friederike Otto)表示:「這不是值得慶祝的里程碑,隨著北半球夏季的到來,聖嬰現象(El Niño)仍會持續發展……這是對人類和生態系宣判死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美國物理學家羅德(Robert Rohde)也指出,極端高溫是氣候變遷和聖嬰現象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他警告:「全球在未來6週內仍有可能出現連續數天甚至更熱的氣溫……這表明我們必須立刻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不是在幾十年後才這麼做,是現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在週二(4日)發佈聲明稱,聖嬰現象7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現身,上次出現已要回溯到2016年,而當年也曾在8月測得全球最高溫紀錄。WMO預測,聖嬰事件有高達90%的可能性仍會在2023下半年持續存在。報導指出,雖然各國政府試圖將氣溫上升的數值控制在工業化前1.5 ℃以內,但此目標已遙不可及,WMO也早在今年5月就悲觀地認為,氣溫增幅在未來5年內有超過6成的機率會突破1.5 ℃。加大柏克萊分校地球研究所的科學家豪斯法德(Zeke Hausfather)則示警:「不幸的是,這可能只是今年一系列新高溫紀錄的開始,隨著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伴隨著聖嬰現象的加劇,氣溫將持續突破新高。」對此,CNN首席氣候記者威爾(Bill Weir)也感嘆,各國需要努力適應新的氣候型態,因為「不幸的是,我們生長的地球以及穩定的氣候,早已回不去了!」

全球高溫再破紀錄!氣候變遷伴隨聖嬰現象 專家嘆:已被宣判死刑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的資料,本週一(3日)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隨著熱浪席捲全球,全球平均氣溫在3日這天,達到了攝氏17.01 ℃,超過了2016年8月創下的16.92 ℃紀錄。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隨著熱浪在最近幾周席捲正值夏季的北半球,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都遭遇了持續性高溫天氣,且氣溫都超過35 ℃,而北非的溫度甚至接近50 ℃。即便是目前處於冬季的南極洲也出現了異常的高溫紀錄。位於南極阿根廷群島(Argentine Islands)的烏克蘭沃納德斯基研究站(VernadskyResearch Base)便在近日以8.7 ℃打破了有紀錄以來最高的7月份氣溫。對此,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氣象科學家歐托(Friederike Otto)也表示:「這不是我們應該慶祝的里程碑,這是對人類和生態系宣判死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 Berkeley)的美國物理學家羅德(Robert Rohde)則指出,極端高溫是氣候變遷和聖嬰現象(El Niño)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已在週二(4日)發佈聲明稱,聖嬰現象7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出現。WMO預測,聖嬰事件有高達90%的可能性仍會在2023下半年持續存在。加大柏克萊分校地球研究所的科學家豪斯法德(ZekeHausfather)也警告:「不幸的是,這可能只是今年一系列新高溫紀錄的開始,隨著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伴隨著聖嬰現象的加劇,氣溫將持續突破新高。」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的浩斯坦(Karsten Haustein)則指出,7月很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且這個「有史以來」大概是從大約12萬年前的艾木(Eemian)間冰期開始計算。浩斯坦還表示,雖然南半球的氣溫在未來幾天會有所下降,但考慮到聖嬰現象正如火如荼地展開,7月和8月的氣溫可能會再創新高。

不冷的冬天!歐洲各地創下冬季高溫紀錄 滑雪場因沒雪而關閉
雖然現在北美洲正因為極地氣旋的襲擊,出現了破紀錄的暴風雪,但歐洲各地卻完全沒有冬天的感覺,甚至還測得創紀錄的高溫,也有不少滑雪場因為缺雪而宣布關閉。雖然這情形讓人憂心是否氣候變遷的腳步加快,但對於缺乏能源的歐洲政府而言,至少在不斷飆升的能源價格錢,算是爭取到些微喘息的空間。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在瑞士、波蘭、匈牙利這幾個國家,其中數百個測溫地點的溫度記錄打破過往紀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除了度過史上最溫暖的平安夜外,在1日當天測得18.9度的溫度。而在法國,跨年夜前後也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夜晚,在1日當天甚至測得25度的溫度。德國氣象局也表示,自1881年開始記錄溫度以來,竟然在這次的冬天紀錄到20度以上的溫度,一點冬天的感覺都沒有。捷克電視台也報導過類似的事情,一家私人花園中的植物竟然在冬天「開花」,而由於瑞士當地的椹樹也出現開花的情形,瑞士氣象局還對那些花粉過敏的患者提出警告。遠在歐洲最西邊海岸的西班牙也是如此,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畢爾巴鄂機場出現25.1度的溫度,當地一位81歲的居民受訪時表示,以前這裡冬天時總是一直下雨、非常寒冷,但現在的感覺卻很像夏天。針對歐洲的暖冬奇特景象,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科學家范柏格(Freja Vamborg)表示,由於全球氣溫升高,這就導致歐洲的冬天月來月溫暖。而其實早在2022年時,歐洲各地就遭遇破紀錄的熱浪。倫敦帝國學院葛蘭森氣候變遷研究所(Imperial College London's Granth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的氣候科學家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使得歐洲每年都很容易出現破紀錄的高溫,而每次夏季出現的熱浪也有可能會一次比一次更熱。報導中也指出,如果暖冬讓一些植物提前生長、動物提前解除冬眠的話,如果接下來出現寒流的話,這些動植物很有可能就因為無法抵禦低溫而死亡。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賽拉耶佛當地高山的滑雪中心情形。(圖/達志/美聯社)而歐洲的暖冬也帶來另外一個麻煩的事情「雪量不足」,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萊昂(Leon)和坎塔布里亞(Cantabria)地區的滑雪度假村,從聖誕節以來就因為雪量不足而宣布關閉。雖然異常的氣候讓人們十分擔憂,但在面對能源價格不斷飆升又十分缺乏的歐洲政府而言,暖冬的出現可以說是讓他們稍微喘了一口氣,因為在此之前,歐洲各國政府都擔憂冬季來臨時,人們會因為取暖而對能源需求上升,目前的情況也因為供暖需求下降,天然氣的價格有望降低價格。雖說如此,歐洲情報局一份報告也指出,雖然暖冬讓各國的能源壓力下降,但這不應該讓各國政府「沾沾自喜」,各國政府應該致力於趁這時候統一步調,共同在幾年內解除歐洲能源問題。

英國新冠疫情趨緩 「A型鏈球菌」又爆發!專家認難揪重症
英國近日已有至少7名孩童因感染A型鏈球菌身亡。對此,該國的衛生安全局(UKHSA)也罕見發布警告。醫學人士更指出,A型鏈球菌感染初期多為輕症,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草莓舌等,卻很難判斷是否會發展為重症,也令人擔心國民保健署(NHS)及前線醫護的負荷量能,以及抗生素短缺等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UKHSA近日指出,自9月以來,全國已有7名10歲以下兒童因感染A型鏈球菌後死亡。Α型鏈球菌是兒童常見的細菌感染症。 好發於3至15歲的兒童,一般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1至5天不等。報導稱,A型鏈球菌雖然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嘔吐,以及草莓舌等「猩紅熱」症狀,但通常都是輕症,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發展成侵入性的A群鏈球菌感染症(iGAS)。A群鏈球菌長久以來即已被查覺與咽炎、產褥熱、猩紅熱、菌血症、丹毒等疾病有關,嚴重更可能導致致命性的壞死性筋膜炎、多器官衰竭、毒性休克症等,近年來,此感染症來勢洶洶,不只威脅兒童,更會對青年與中年患者構成健康威脅。目前根據A群鏈球菌從M-蛋白質之抗原性又可分成80多種不同血清型,但仍有些鏈球菌無法分型。據UKHSA數據顯示,上述疾病的發病率比疫情前同期高出2至3倍,光11月14至20日這週全國就有851例猩紅熱通報,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86例,但無證據顯示是新血清型的鏈球菌正在傳播,病例上升的主因可能是社交活動頻繁而引起的病菌大量傳播。對此,英國無任所大臣(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扎哈維(Nadhim Zahawi)也於4日呼籲,家長應注意孩童是否出現感染A型鏈球菌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或皮疹,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保持警惕非常重要,因為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它會變得嚴重且需要緊急治療。」目前NHS也正在與UKHSA合作,儲備更多抗生素來應對這一波Α型鏈球菌疫情。不過,皇家藥物學會主席戈文德(Thorrun Govind)敦促家長不要自我診斷,更別讓身體不好的孩童隨便服用抗生素,相關投藥應向醫生諮詢。倫敦帝國學院新生兒科教授穆迪(Neena Modi)則直言,NHS應對這些情況時不夠敏銳,家庭科醫師和急診室都陷入困境,「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急診部門湧入憂心忡忡的家長。」但她認為,現在斷言A型鏈球菌感染病例是否超出正常範圍仍為時過早。

還沒確診並非「天選之人」 醫抖殘忍真相:身體比一般人還糟
隨著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許多國家逐漸開放邊境,台灣也將在10月13日實施「入境0+7」。不過,疫情仍在高原期,不少人陸續中獎,但仍有許多民眾沒被感染。對此,中醫師揭露真相,「天選之人」並不是身體超健康,反而是比正常人還糟糕。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透露,有名女病患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感冒症狀,怎麼驗卻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他搖頭,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根據近2年的研究,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王大元醫師坦言,還沒確診可能是早就被其他病毒感染了。(圖/翻攝自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臉書)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像是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此外,最新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南亞燒著了「氣溫飆50度」 氣候變遷促極端熱浪發生率增30倍
各地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南亞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和印度遭到攝氏40度以上高溫熱浪衝擊,民眾幾乎被烤到要昏倒,巴基斯坦城市上週日溫度甚至來到攝氏50度,根據專家在24日公布的報告中顯示,氣候變遷將使這類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大增30倍。印度、巴基斯坦3月和4月深陷熱浪煉獄。印度、巴基斯坦3月和4月深陷熱浪煉獄,印度民眾面對炎熱氣候,除了大清早以及傍晚時分之外,幾乎不會出門;在路上,許多計程車、三輪車停在樹蔭下,引擎蓋呈掀開狀態以便降溫,在貧民地區,一般家庭會使用所謂低配版的「冷氣機」降溫,這是一款鋪有稻草的水冷扇,據稱吹出的涼風可將室溫降低3到5度左右;富裕家庭則會利用週末到附近的山區避暑。三輪車停在樹蔭下,引擎蓋呈掀開狀態以便降溫。南亞部分地區氣溫達到史上新高,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人的死因與熱浪直接相關,然而根據過去10年的統計資料,死亡人數還恐會持續攀升達數千人。炎熱天氣加上比往常少60%到70%的降雨,造成印度可望豐收的小麥作物變成一場農業災難。有鑑於此,印度上週宣布即刻禁止小麥出口,進一步推高全球小麥價格,估計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還須花費數月時間,才能統計出所有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針對南亞地區在3、4月就遭逢熱浪來襲的情況,《法新社》就引述了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葛拉漢研究(Imperial College London’s Grantham Institute)科學家、資深作家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開始之前,這類事件發生的機率大約是每3千年一次。印度因為熱浪影響,上週宣布即刻禁止小麥出口,進一步推高全球小麥價格。不過奧托與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的團隊發現,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準超出攝氏1.2度,使得南亞地區發生這類持續時間和強度相似的極端高溫回歸期縮短至百年一遇。報告也指出,這波熱浪持續時間前所未見,氣溫飆升至攝氏40多度導致供電吃緊,多處停電,驗證易受氣候影響的國家必須爭分奪秒為氣候多變的未來做好準備。

3歲女童患神秘肝炎「狂吐後眼發黃」 急速惡化昏迷…父急換肝救女
「疫」波未平「疫」波又起!歐美等國最近通報出現近百宗兒童染上神秘肝炎,甚至有部分案例有生命危險,必須立刻進行換肝手術;據了解,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出現至少169例病例,其中有1人死亡、17人需要換肝,英國甚至出現一名年僅3歲女童病例,起初是母親發現她出現黃疸病症,將其送醫後病情迅速於1個月內惡化,最後昏迷失去意識,幸好醫院緊急將父親的肝臟移植到女童體內,才將她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綜合外媒報導,神秘肝炎起初被發現於英國北部蘇格蘭,4月初發現10起重症急性肝炎報告,患者都是10歲以下兒童,而後短短幾天內,英國境內病例數飆升,丹麥、愛爾蘭、西班牙甚至美國等國家也紛紛出現病例。根據《鏡報》報導,英國肯特郡3歲女童蘿拉蘿絲(Lola-Rose Raine)日前出現嘔吐症狀時,父母親還以為是腸胃問題,沒想到3月13日其母親就發現女兒眼睛變黃。蘿拉蘿絲緊急住進肯特郡的達倫特谷醫院,沒想到幾天後她就被發現肝臟衰竭症狀,轉到倫敦國王學院醫院專科病房後,她被診斷出肝炎;起初醫師認為肝炎是由於腺病毒引起,並為她注射專門藥物,沒想到2天後病情繼續惡化。由於蘿拉蘿絲的肝臟無法有效將氨排出體外,使得毒素攻擊大腦,導致她的大腦腫脹,醫師緊急將她列入捐肝名單,其父母都願意立刻捐肝。看著受苦的女兒,父親表示在等待肝臟匹配結果過程,讓他痛不欲生「就像有人把手伸進你的胸膛,撕碎你的心臟」,幸好最後父親與蘿拉蘿絲的肝臟匹配,醫師緊急進行換肝手術,父親捐出左邊肝臟。幸好,在經過手術後蘿拉蘿絲回復順利,黃疸消退、血液指數快速恢復正常,經過約1個月的治療後,本週終於可以出院,不過她接下來的人生都必須吃藥對抗排斥反應。報導指出,目前英國已經有約114例類似病例,專家警告,由於許多病症還沒被注意到,因此這些個案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表示,大多數患病的兒童都在5歲以下,病情始於腹瀉,接著出現黃疸病症;不過倫敦帝國學院肝科醫師泰勒─羅賓森(SimonTaylor-Robinson)也表示,99%情況下,肝臟都可以再生,只有極少數案例需要移植或死亡,家長不需太過恐慌。

確診辣媽「母乳顏色變螢光綠」 她嗨喊天然抗體...專家曝變色真相
新冠病毒會改變母乳的顏色嗎?英國一名還在哺乳的母親與女兒確診後,發現母乳顏色從奶白色變成螢光綠,這讓她堅信母乳出現「額外的營養」並繼續餵食女兒,甚至自己也嚐過。她將確診前後的母乳照片分享到IG後,引發網友熱議,就有專業機構表示,綠色母乳屬於正常現象,並分析人類母乳變色的機制。綜合外媒報導,這名母親艾希米爾(Ashmiry)10日在IG分享確診前後的母乳對照圖,表示自己與1歲女兒相繼確診後,自己分泌的母乳從奶白色變成奇特的螢光綠色。艾希米爾表示,她對這變化感到非常興奮,認為這代表身體正產生額外的營養,更堅信自己正透過母乳在「製造抗體」,並藉由哺乳讓女兒吸收到寶貴的營養與抗體。她也讚歎:「母乳真的很神奇,我很感激自己還能夠製造出它。」倫敦帝國學院母乳研究員申克(Natalie Shenker)指出,其實過去就有染疫女性出現母乳顏色改變的情況,已知案例中母親體內90%的抗體會進入母乳,並因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數量變化,導致母乳出現不同顏色,但申克亦表示,若母親服用大量綠色蔬果或濃縮的營養補充品,也可能讓母乳變色。泌乳顧問公司「Goldilacts」則表示,「女性的乳房是超級反應者」,女性的身體在哺乳期,會對母親與藉由乳腺接收到的嬰兒唾液做「掃描」,分析母乳裡應具備哪些營養素來促進孩子健康。兒童急救組織「CPR KIDS」則表示,目前尚未發現新冠病毒會經由母乳傳播的證據,而母乳除常見的乳白色外,也會因免疫反應,出現藍色、黃色、奶油色或棕色等顏色,但如果母乳呈現「粉紅色」,則可能是血液或病毒引起的反應,最好就醫檢查。

只打2劑AZ對Omicron「保護力等於0」 醫揭數據真相:打了等於白打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現在又多了新冠Omicron變異株快速傳播,連續攻破多國,就連台灣也已有3例境外移入個案,讓外界擔憂,台灣本土疫情就快守不住。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提出相關研究數據直言,現在新冠疫苗對Omicron保護力等研究陸續出爐,其中,打了兩劑AZ的血清中和病毒後,發現其保護力,幾乎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直言「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啦」。對此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公司,目前尚無回應。沈政男昨天(13日)在臉書分享最新研究圖表,表示20多個受試者打了2劑AZ,28天後拿血清去中和病毒,結果發現,中和Omicron的能力,保護力幾乎全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也就是等於零。而打了2劑BNT雖然也是明顯下降,但多少還保留一些對於Omicron的保護力。沈政男指出,就連英國官方的實打研究,也是類似結論,而南非的血清研究則是顯示,BNT多少仍對於Omicron有一些保護力,「所以,哥,再講一次: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啦。至於第三劑的保護力(BNT),目前顯示可以拉到7成多,但那是初步數據。試問,兩劑AZ如果沒效,再打一劑BNT,就可以變成神效啊?」沈政男並指出,Omicron的預測模型逐漸有人計算,現在倫敦帝國學院傳染病專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是認為,Omicron的傳染力是Delta的1.25至1.5倍左右,這也意味著,疫情很有可能因為Omicron,將會被打回到去年三月,而且病毒傳染力強3倍,若Omicron又從國門偷漏進來,很有可能就會回到三級警戒。沈政男提醒,感染Omicron雖然都是輕症,但案例如果一多,醫療照樣會崩潰,「到時候多數案例只能待在家中,繼續感染給家人,讓疫情延燒不盡。」因此他呼籲,第三劑疫苗能打就打,「兩劑AZ之後,應該打全劑莫德納啦!也不必等5個月,因為,保護力都是零了,繼續等下去只會變成負的。」對於沈政男提出的意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公司尚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