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標
」 三星 新冠肺炎65歲後平均牙齒少10顆 台灣未達國際健康老化標準
50歲林女士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導致牙周病加重,一開始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會影響咀嚼,沒想到隨著多顆牙齒缺損、脫落,不僅不方便進食,也不敢吃蔬菜及肉類,更出現口氣尷尬、記憶力衰退等困擾,對於工作及日常生活皆有重大影響,一直到進行牙齒重建治療,包括牙周病雷射清潔、牙周導版保養、3D列印輔助全導引雷射微創全口重建手術等項目,歷時半年後煥然一新,不僅換得一口好牙,咀嚼功能恢復正常外,連血糖和心血管指數都更加穩定。看牙醫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硬傷,調查統計發現,竟有高達半數的台灣人曾因為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容易導致口腔問題惡化,產生牙周病或牙齒脫落的狀況,甚至連帶影響全身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推動健康老化,鼓勵各國確保高齡長者能維持身體功能自主性,日本也曾提出「8020護齒行動」的口腔健康指標,指出一個人必須擁有20顆以上的功能牙,才算具備足夠咬合咀嚼的功能,並確保生活品質。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17.9顆牙齒,到了80歲後竟僅剩4成民眾仍能擁有20顆自然牙齒,遠遠落後國際間健康老化的標準。以蛀牙為例,傳統上治療會使用銀粉或複合樹脂進行填補,然而效果卻無法持久,銀粉填補過一段時間後導致牙齒變黑,且容易造成牙齒結構的破壞,維持兩至三年就得重新補牙,而複合樹脂則容易因收縮膨脹而產生縫隙,反而讓細菌侵入先前的蛀洞,導致再次蛀牙。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曹皓崴分享,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因而陷入「補牙、再次蛀牙」的惡性循環,飽受疼痛,然而,曾有調查統計,高達半數台灣國人曾因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得面臨後續牙齒脫落、產生牙周病的窘境。曹皓崴點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如何在蛀牙剛發生或尚未惡化之前就選對治療方式!」曹皓崴表示,最新的3D齒雕技術使用全數位口內掃描儀器於口中取模,再利用德國引進的科技儀器,製作出與牙齒缺損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陶瓷修復物,不僅與天然齒質相近,顏色自然、邊緣密合度佳,填補後更不易再度產生蛀牙,兼顧美觀與功能。口腔健康可視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曹皓崴院長表示,牙周病、蛀牙和缺牙等口腔問題,不僅影響咀嚼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許多國際臨床研究也發現,不良口腔保健將連帶提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提醒民眾多重視自我口腔管理。
抗生素濫用太危險! 新研究示警:「超級細菌」未來25年恐釀4000萬人死亡
抗生素雖能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一旦開始濫用,就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未來25年間,具有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恐怕會造成將近4000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風險最大,因此研究者呼籲,應該重視開發新型抗生素,著手解決抗生素使用控管問題。根據《CNN》報導,這份報告在16日被發布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在2025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視為「全球最大的公衛威脅之1」,原因是人類、動植物濫用抗生素。報導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份追蹤「超級細菌」長期對全球影響並估計未來可能情況所做的研究分析,以「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RAM)計畫進行,並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調查,評估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5.2億筆醫療紀錄,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數,同時預測2050年的可能情況。研究指出,從1990到2021年,每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同一時間,5歲以下兒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數降低逾50%,但70歲以上死於超級細菌者卻暴增逾80%。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IHME)專家莫森(Mohsen Naghavi)認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50歲以上民眾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呈穩定性上升。該報告的首席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穆雷(Chris Murray)表示,未成年人較不受因超級細菌感染致死,主要是疫苗接種、供水與清潔狀況改善等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嚴重感染。醫學教授梅斯特羅維奇(Tomislav Meštrović)也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與他們患有慢性疾病有關,係因患者需要經常插入靜脈注射或抽血,便會大大增加人體被感染的機率,進入血液的細菌更有可能具有高抗藥性。研究者依照當前趨勢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每年直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口將接近200萬,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造成至少3900萬人死亡,死因與超級細菌相關的人數則會達到1億6900萬人。研究報告還提到,因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感染致死的患者,恐怕會集中在南亞、其他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研究者呼籲,各國政府應精準落實預防各種感染疾病、勿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改善部分地區醫療護理、公共衛生制度,加速研發更多備用的抗生素,才能避免全球數百萬人因公衛危機死亡。
通話即時翻譯還能支援LINE!三星摺疊機Galaxy Z系列進化 AI讓你1秒跨過語言障礙
三星於10日晚間舉辦全球新品發布會,內容中除了公布新一代摺疊旗艦機Galaxy Z Fold6、Galaxy Z Flip6外,同時也公布了不少進化後Galaxy AI的全新功能,上次在S24上僅能用在電信通話的即時語音翻譯功能,這次能用運用在LINE、WhatsApp等第三方通訊軟體上囉!左為Galaxy Z Flip6,右為Galaxy Z Fold6。(圖/廖梓翔攝)Galaxy Z Fold6Galaxy Z Fold6搭載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3 for Galaxy處理器,相較前代,CPU效能提升了18%、GPU提升了19%、NPU提升了42%,這使得系統運算更為快速,為AI應用提供了強大支援。Galaxy Z Fold6。(圖/廖梓翔攝)而在螢幕部分,Galaxy Z Fold6螢幕尺寸也有所增加,封面螢幕為6.3吋Dynamic AMOLED 2X顯示螢幕,內頁螢幕則為7.6吋Dynamic AMOLED 2X顯示螢幕,較前代寬度增加了2.7毫米,高度略減少了1.4毫米,使視野更加開闊。而內外螢幕的峰值亮度提升至2,600尼特。Galaxy Z Fold6。(圖/廖梓翔攝)相機部分,Galaxy Z Fold6後置鏡頭採取3鏡頭設計,其中有5000萬畫素的廣角鏡頭、1200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和1000萬畫素的遠距鏡頭,支援3倍光學變焦和最高30倍超高倍變焦。封面螢幕鏡頭為1000萬畫素,同時也該裝置還支援Super HDR和超明亮暗夜攝影技術。Galaxy Z Fold6。(圖/廖梓翔攝)除了螢幕尺寸增加外,Galaxy Z Fold6也較前代輕薄,整體重量從253公克降至239公克,電池則為4,400mAh,是目前Galaxy Z Fold系列中最輕薄的機種。目前已知Galaxy Z Fold6將推出曜星銀(Silver Shadow)、鹽湖粉(Pink)及海谷藍(Navy)三種顏色,硬體版本則均為12GB RAM,但分有256GB/512GB/1TB ROM等3種版本,其中海谷藍僅有256GB/512GB版本。售價部分,Galaxy Z Fold6 12GB+256GB版本售價為新台幣59,888元,12GB+512GB版本售價為新台幣63,888元,12GB+1TB版本售價為新台幣70,888元。另外在三星線上商城賣鋼岩黑與霓月白兩種特別色,規格為12GB+512GB,售價為新台幣63,888元。Galaxy Z Fold6與Galaxy Z Flip6全色系。(圖/廖梓翔攝)Galaxy Z Flip6Galaxy Z Flip6搭載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3 for Galaxy處理器,首次內建Vapor Chamber,散熱效果明顯提升。而電池容量由前代的3700mAh提升至4000mAh。左為Galaxy Z Flip6,右為Galaxy Z Fold6。(圖/廖梓翔攝)在螢幕部分,Galaxy Z Flip6封面螢幕為3.4吋Super AMOLED顯示螢幕,具備60Hz畫面更新率,內頁螢幕則為6.7吋Dynamic AMOLED 2X,支援1-120Hz畫面更新率與智慧動態調節,並配置Dolby Atmos杜比環繞音效雙喇叭。而外螢幕提供了許多互動桌布和即時天氣桌布,同時也支援AI生成的桌布,用戶可以在外螢幕上進行更多個性化的編排和設定,或者是與特殊的桌布進行互動。Galaxy Z Flip6的動態桌布內的元素,會隨著角度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圖/廖梓翔攝)相機部分,Galaxy Z Flip6後置鏡頭採取雙鏡頭設計,一顆是從前代1200萬畫素被提升至5000萬畫素的廣角主鏡頭,另一顆則是1200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內螢幕則是搭載1000萬畫素的鏡頭。Galaxy Z Flip6的相機外框與手機本體作相同色系設計。(圖/廖梓翔攝)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透過Galaxy AI的加持,Galaxy Z Flip6內建非常方便的AI智慧變焦功能,該功能能自動辨識拍攝主體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並且會在0.6倍至3倍焦段間自動調整構圖,輕鬆拍出美照。Galaxy Z Flip6的自動追焦功能。(圖/廖梓翔攝)目前已知Galaxy Z Flip6將推出推出雲海藍(Blue)、初芽綠(Mint)、晨曦黃(Yellow)及曜星銀(Silver Shadow)四種顏色,硬體版本則均為12GB RAM,但分有256GB/512GB ROM等2種版本,同樣預計於7月24日起發售。售價部分,Galaxy Z Flip6 12GB+256GB版本售價為新台幣35,888元,12GB+512GB版本售價為新台幣39,888元。另外在三星線上商城賣鋼岩黑、霓月白與雲雀桃三種特別色,規格為12GB+512GB,售價為新台幣39,888元。Galaxy AI全新功能除了剛剛前面在Galaxy Z Flip6提到內建的AI智慧變焦功能外,其實這次Galaxy AI真的有很明顯的進化。其中包含如下:筆記智慧助理在筆記智慧中, 新增翻譯的功能 ,該功能能一次性翻譯PDF文件中的所有文字,實用度可以說是非常的高。另外在其中還有一個語音轉文字助理, 當使用內建的語音錄製 進行進行會議錄音後,語音轉文字助理能快速生成逐字稿,甚至還可以透過Galaxy AI進行編修、整合和翻譯。搜尋圈現在搜尋圈能解答複雜數學題,用戶只需啟動搜尋圈後進行拍照,AI就能幫助解題。而這次搜尋圈也新增文字翻譯功能,透過搜尋圈進行拍照、截圖,畫面中的文字也能被翻譯,讓螢幕上的所有內容都變得易懂。相片智慧編輯助理這次相片智慧編輯助理新增了人像攝影棚功能,使用者能透過AI,直接將一張普通的照片,生成為完全不同風格的人像照片。除了攝影棚模式外,另外在相片智慧編輯助理中,也能讓用戶可以輕鬆地將塗鴉直接轉換成高畫質的圖像,像是手繪一張椅子,AI自動幫你生成完美的圖片。或是在原有的照片上進行塗鴉編修,經過AI的巧手,便能直接把塗鴉的元素以高品質的方式融合在原本圖片中。即時翻譯即時翻譯分有對話模式與聆聽模式兩種,對話模式主要是利用摺疊機有內外螢幕的特性,可以直接在對談時將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比如當你要與日文使用者進行對話時,只要打開對話模式的即時翻譯功能,這時候,手機的封面螢幕就會呈現中文翻譯日文的內容給對方看,而內頁螢幕則會呈現日文翻譯成中文的內容。Galaxy AI即時翻譯對話模式展示。(圖/廖梓翔攝)內外螢幕呈現不同語言。(圖/廖梓翔攝)而聆聽模式主要適用於演講、導覽的情境,該功能即時翻譯聆聽到的內容。除此之外,即時通話翻譯功能也得到加強,不僅支援電信通話,現在連第三方通訊軟體也能使用,目前能支援Whatsapp Line Messenger跟IG Messenger,至於微信、Telegram等通訊軟體,目前尚不支援。智慧手錶Galaxy Watch Ultra、Galaxy Watch7這次新品發表會上,除了發布了摺疊機Galaxy Z系列外,同時也發布了全新的智慧型手表Galaxy Watch Ultra與Galaxy Watch7。兩款智慧手錶是全球首款搭載3奈米處理器晶片的裝置,從前代的2核心提升至5核心,CPU效能較前一代提升了3倍,處理速度更快。除此之外,手錶的感應器規格也大幅升級,LED數量從4顆增加到13顆,數值測量更加精準。這兩款手錶配備了L1+L5雙頻GPS,定位精準度比Galaxy Watch6系列提高了20%,能提供更準確的位置訊息。在外觀設計部分,Galaxy Watch Ultra採用鈦金屬材質,可以適應攝氏-20度至55度、海拔-500m至9000m的極端環境,並擁有10ATM與IP68防塵防水認證。其電池容量達590mAh,在日常使用中可達到100小時的續航時間,運動省電模式下則能維持最長48小時的續航力。Galaxy Watch Ultra還設有全新快速啟動鍵,透過四種按壓模式(1下、2下、長按2秒、長按5秒),用戶可以快速開始、暫停、重啟或結束運動模式,甚至開啟緊急警笛呼叫,提供便捷的使用體驗。此外,Galaxy Watch Ultra還配備AI抗風噪雙麥克風,確保通話品質更加優異。Galaxy Watch Ultra。(圖/廖梓翔攝)Galaxy AI在Galaxy Watch上的應用透過Galaxy AI的加持,這兩款智慧手錶的均內建身體能量指數(Energy Score)功能,透過綜合分析多項健康指標,包括平均睡眠時間、睡眠時長、前日活動、睡眠期間心率與心率變化等數據,讓用戶能全面掌握自身狀況。除此之外,另外還有AI健康顧問(Booster Card),能依據使用者的特定健康目標提供意見,或是提供激勵訣竅與指引,協助用戶達成理想的健康目標。另外,兩款手表中也都有強化後的AI睡眠分析功能,透過智慧手錶的偵測,精準掌握使用者詳細且精確的睡眠分析,除此之外,包括使用者在睡眠期間的翻身動態、入睡潛伏期、睡眠期間心率和呼吸速率等詳細數值,也都能透過智慧手錶進行掌握後,由AI分析討論該如何進行改善。目前已知Galaxy Watch Ultra會推出47mm單一尺寸,顏色方面有鈦雲白(Titanium White)、鈦光銀(Titanium Silver)、鈦霧灰(Titanium Gray)三種顏色可供選擇。Galaxy Watch7。(圖/廖梓翔攝)而在Galaxy Watch7方面,則推出40mm及44mm兩種尺寸。40mm提供森林綠(Green)、星光白(Cream)兩種顏色。44mm則提供森林綠(Green)、冰川銀(Silver)兩種顏色。目前兩款智慧手錶也都是計畫於7月24日上市。在售價部分,Galaxy Watch Ultra售價為新台幣21,990元,Galaxy Watch7 (44mm)分有藍牙版與LTE版,藍牙版售價為10,990元,LTE版售價為12,990元。Galaxy Watch7 (40mm)同樣也是分有藍牙版與LTE版,藍牙版售價為9,990元,LTE版售價為11,990元。
Galaxy AI化身健康神隊友 助攻加持全新Galaxy智慧手錶
三星於今年初發表Galaxy S24旗艦系列,奠定行動AI新紀元,同時宣布將在更多樣的裝置導入Galaxy AI。忠於此項承諾,三星正式將Galaxy AI應用於Galaxy智慧手錶中,強化其廣受喜愛的健康功能。憑藉強悍的終端裝置AI結合完善的Samsung Health應用程式,三星致力打造迄今最高度個人化且有保障的健康體驗。進階智慧功能 成就全方位情報與動力三星致力提供健康與保健先進體驗,首要之舉是運用深具意義且可付諸行動的洞察,協助用戶更深入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態。如今,透過整合Galaxy AI與Samsung Health,全新健康功能可歸納出更全面的健康分析,並搭配激勵性的鼓勵,協助用戶提升日常整體保健。身體能量指數(Energy Score)功能整合包括平均睡眠時間、睡眠時間一致性、就寢/起床時間一致性、睡眠時長、前日活動、睡眠期間心率與心率變化等健康指標的綜合分析,讓用戶全面掌握自身狀況,以最佳狀態迎接日常挑戰。此外,健康提示(Wellness Tips)則可依據使用者的理想特定目標提供見解、激勵訣竅以及指引,協助達成健康目標。(圖/三星提供。)精準度與準確性更上一層樓精確且全面的健康指標是打造完善智慧健康體驗的基礎。與AI結合後,升級的健康演算法及先進的追蹤工具將提供更宏觀、個人化且可付諸行動的洞察結果。良好的健康始於優質的睡眠,三星在強化睡眠AI演算法後,得以提供額外的深度睡眠分析。睡眠分析新增的睡眠指標則為用戶提供更詳細且精確的分析,能夠更清楚掌握自身睡眠模式,並建立更良好的習慣。除了原先支援的指標(例如鼾聲時間、血氧濃度及睡眠週期)外,再加入包括睡眠期間翻身動態、入睡潛伏期、睡眠期間心率和呼吸速率等詳細數值。全新運動功能提供智慧且輕鬆的體能測量數據,有助於安排更精準的訓練課表,此功能過去需透過高階設備方能實現。除了根據五種跑步強度劃分個人化心率區間外,全新有氧閾值(AT)/無氧閾值(AnT)心率區間詳細指標可讓跑步更有效率,同時可快速分析運動表現。此外,單車騎士還能比照專業選手的訓練模式,在短短10分鐘內輕鬆計算功能閾值功率(FTP)指標,依據AI數據分析出的個人化功率指標徹底發揮運動表現。運動追蹤工具亦可協助用戶更便利地記錄鍛鍊與進度。全新Workout Routine功能結合多種運動設計個人化課表,並可流暢轉換到下一種運動,無需暫停。使用Race功能可在跑步或騎單車時保持前進動力並追蹤進度,並可比較當下與過去在相同路線上的表現。三星電子行動通訊事業部副總裁暨Galaxy生態圈產品規劃團隊負責人Junho Park表示:「隨著將 Galaxy AI拓展到品牌生態圈,三星期望以更完善的串聯體驗,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和智慧服務,藉此開創嶄新契機。將Galaxy AI導入Galaxy智慧手錶只是此過程的開端,我們期待在不久的未來揭曉更多Galaxy產品陣容的新功能。」上述全新功能將支援於今年下半年即將推出、搭載One UI 6 Watch的Galaxy智慧手錶系列。自六月起,Galaxy智慧手錶部分用戶將可搶先體驗Beta測試版。這僅是為用戶準備的冰山一角,我們迫不及待展示緊接登場的Galaxy Watch系列新作,新機結合升級版硬體,更有Galaxy AI神助攻,釋放強大威力,敬請期待。
追蹤8年!國衛院發現PM2.5濃度下降 4疾病死亡率也變低
空氣品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國內外許多研究也提出空氣污染物,如PM2.5、O3、NO2等等,對人類疾病的影響,我國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訂定國內各項空氣汙染物的空氣品質標準。然而,各國地理環境、經濟產業的不同,對於空氣品質會造成不同影響,對於不同族群的健康影響也不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期望依據我國本土空污與健康數據來分析,建置反映「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並提出適合我國的空氣品質改善與標準值建議。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提出的實證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在今年4月29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污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臺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說明,近十年空氣汙染有逐漸改善,逐步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從2007年到2017年,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μg/m3,降幅約1成;全台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下降,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十年來下降幅度分別達到4.26%、6.91%、6.56%以及7.31%。國衛院也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在較高濃度PM2.5下,會進一步影響腎臟過濾功能;過去本土研究亦顯示,PM2.5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視網膜病變、蛋白尿的風險,建議將糖尿病患也納入PM2.5長期反應的易感族群。陳裕政強調,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權衡健康成本和減量成本之下,PM2.5濃度只要調降到年平均12.5 μg/m3時,將具有最大效益。而若進一步調降到12.1 μg/m3時,則可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目標三的green程度。環境部據此,今年4月29日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 μg/m3加嚴為12 μg/m3,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
薛瑞元推托無力提高健保點值 陳菁徽轟「打臉準總統選前政見?」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3日於立法院國是論壇表示,她支持提高健保點值「1點1元」,更不容許醫護基本人權以及尊嚴遭受衛福部踐踏,她直言,健保點值打折就是人民健康打折,尤其政府「前瞻計畫8400億,投資綠能9000億,投資人民健康推三阻四,藉口一大堆!」痛批薛瑞元還以任期將至、財源不足,所以做不到為由反對,完全是在狠狠打臉準總統賴清德選前政見。陳菁徽指出,目前醫護人員所得到的健保點值給付已長期低於1點1元,甚至一路跌到1點0.7至0.8元,這對於醫療院所的永續經營造成極大困難。她表示,過去醫護人員雖然默默承受著健保點值的降低,但自後疫情時代以來,這種情況已經變得不可忽視,面對通貨膨脹、醫護人力銳減等因素的醫療院所,台灣的各項健康指標(癌症五年存活率/健康餘命/新生兒死亡率)遠遠輸給日本韓國,人民健康因此打折。陳菁徽強調,國民黨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健保點值至少為1點1元,但她對衛福部的回應感到不滿,薛瑞元在質詢中聲稱,自己的任期剩不到20天,「財源不夠也不可能同意,不是反對而是自己做不到」,對此,陳菁徽表示,無法接受,尤其薛也曾是醫師,卻不願意捍衛不斷流失用腳出走的醫護,保障醫護的基本人權,更不願意為國家做促進人民健康的投資。「前瞻計畫8400億,投資綠能9000億,投資人民健康推三阻四,藉口一大堆!」陳菁徽痛批,薛瑞元不但狠狠打臉準總統賴清德選前政見,還好意思拿台灣醫療服務第一名出來說嘴,因此,她強烈要求薛應給予基層醫事人員相對應的回報。
美股「這檔基金」上市兩周股股價暴漲800% 最大持股為馬斯克SpaceX
大標:美股「這檔基金」上市兩周股股價暴漲800% 最大持股為馬斯克SpaceX記者:張心瑜圖說:過去兩周,美國一家封閉式基金管理公股價瘋狂飆升,最大漲幅近800%。(圖/unsplash)內文:過去兩周,美國一家封閉式基金管理公司Destiny Tech100股價瘋狂飆升,最大漲幅近800%。上周五(5日)晚上一度暴漲近126%,收盤大漲76.51%,漲至最高75.79美元、成交超3億美元。據悉,暴漲原因是它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高增長私營科技巨頭的機會,例如SpaceX和OpenAI,而這些未上市公司是大多數投資者無法接觸到的。外媒報導,Destiny Tech100於3月26日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短短兩周內其股價一度飆升了818%,引起市場關注。該股5日漲勢更是勢如破竹,最大漲幅達到近126%,收盤漲幅超過76%,成交額逾3億美元。根據Destiny Tech100官網介紹,這是一家根據封閉式管理投資公司。他們投資由100家頂級風險投資支持的私營科技公司組成的組合,讓日常投資者首次有機會接觸這些私募市場的領先者。不過,這隻封閉式基金現在僅持有23家公司的股份。目前為止,該基金中最大的持股是馬斯克的SpaceX,佔總持股的34.6%;而知名的人工智慧公司OpenAI持股佔比則為3.8%。Destiny Tech100表示,它的基金為投資者提供了在公司上市前就能獲得驚人回報的機會。傳統上,這些收益僅限於風投資本,而公開市場投資者獲得這些收益的機會有限。不過,要被納入這隻基金也並非易事。據了解,這些公司必須經過美國頂級機構投資者的審查,並滿足關鍵的健康指標;對投資者而言,其收費也不便宜,該基金的年管理費為2.5%。有分析人士認為,Destiny Tech100採用與結構無關的方法來構建投資組合,參與公司推動的主要輪次以及現有股東的二次購買,尋求投資組合的最佳執行,以有吸引力的價格和結構接觸頂級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該基金約佔初始資本的90%,用於一級和二級投資,包括太空探索(SpaceX、Axiom)、娛樂(Epic Games、Discord)、金融科技(Brex、Stripe)領域的知名企業和人工智慧公司(OpenAI)。
破除歧視 踏出經痛關懷腳步 共創「子宮地圖」與妳同行!
有您的參與,每一步都將成為改變的力量。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台灣女人連線及台灣拜耳,共同響應三月「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Worldwide EndoMarch),舉辦公益路跑健行活動,從圓山大飯店出發,延著圓山風景區步道,為女性健康議題跨步前行。這次活動路線特別規劃成子宮形狀(子宮地圖),象徵「足」出經痛歧視,用實際的行動呼籲大眾關注女性經痛問題,建立一個更具同理與包容的社會氛圍。公益路跑健行大隊沿著圓山風景區步道,活動路線特別規劃成子宮形狀(子宮地圖),象徵「足」出經痛歧視。(圖/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提供)經痛並非宿命 為己挺身不再沉默「希望透過這次活動,鼓勵女性朋友正視經痛問題,能跨步前行,為己挺身,珍愛自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表示,經痛並非女性必須忍受的宿命,更不應被視爲一件正常的生理現象。根據醫學研究,許多婦科疾病已證實與經痛有關,應積極透過專業檢查找出原因,及早治療避免引發更嚴重的健康隱患。陳思原更進一步指出,關注女性健康不僅是女性自身責任,也呼籲企業職場及社會大眾多一點支持與理解,讓女性能在工作與生活中無後顧之憂,也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快樂活出屬於女性們的精彩故事。疾病治療多元 積極治療遠離經痛困擾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吳孟興指出,台灣每十位女性就有一位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長期經痛會影響日常生活及職場表現,目前醫學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已有顯著進展,逐漸從手術轉向藥物治療,減少疾病復發機率,除了提高生活品質外,也能保有生育能力。希望藉由響應活動,讓社會大眾瞭解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疾病,降低民眾對經痛的誤解和偏見,也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遠離經痛困擾。消除月經污名 呼籲政府與企業共創友善環境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目前社會大眾對女性月經議題仍存有偏見,呼籲政府和企業應該更積極推動女性在經痛期間所需的支持政策,從而建立一個更加健康和包容的社會環境,消弭對月經的負面印象。黃淑英強調,月經對女性來說是很重要的健康指標!根據研究顯示,有經痛問題的女性,未來容易提高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呼籲女性朋友們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同時也期許政府能更加重視月經議題,積極推動女性健康政策及福利保障。賦能女性 打造友善職場與提高健康意識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堅定表示,拜耳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並透過實際行動支響應公益活動及支持醫學研究。拜耳不僅在藥物研發領域持續努力,更致力於打造DEI (多元、平等、共融)的職場環境,透過「Bayer For Her」平台聚焦性別平等及女力賦權等面向。希望通過企業的實踐經驗,拋磚引玉和外界一起合作,積極推動女性友善職場及月經平權倡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健康意識的力量。本次活動報名熱烈,一大早參加者就在教練帶領下展開熱身,準備跨步前行。(圖/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提供)從理解到支持 「足」步共創月經平權心目標「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是每年三月為了關注子宮內膜異位症而舉行的全球運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多年來持續響應舉辦公益活動,不僅是活動的召集,更是向全社會發出的一份邀請,希望能喚醒社會大眾對女性健康的關注,並積極搭建與社會對話的橋樑,期盼各界一同努力,打造一個尊重、理解並支持女性健康的社會,使平權的理念真正落實在每一個人的生活實踐中。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台灣女人連線和台灣拜耳以「W」手勢凝聚力量,傳達對女性健康議題的支持與推動。(圖/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提供)
電腦用太久有可能導致陽痿 研究:多用1.2hr「勃起障礙增3.6倍」
中國海軍軍醫大學的上海長海醫院團隊在近日的一項研究顯示,電腦用太久不僅眼力受損,還有可能導致陽痿,研究指出,使用電腦的休閒時間每增加1.2小時,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將增加近3.6倍。國際學術期刊《男性學》上的20萬人研究顯示,使用電腦的休閒時間每增加1.2小時,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將增加近3.6倍。(圖/翻攝自X)根據《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這項研究報告20日被刊登於美國與歐洲男性學醫學會的《男性學》期刊,研究團隊針對使用電腦、看電視、開車等日常休閒久坐行為,與陽痿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研究團隊使用了20多萬人的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精神狀況與久坐行為等數據,結果顯示,休閒時使用電腦的遺傳易感性越高,男性陽痿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增加1.2小時使用時間,陽痿風險就會提高3.57倍。這項研究還指出,男性或是女性使用電腦時間增加都與性發育與生殖方面作用的卵泡刺激激素(FSH)數值降低有關,但對憂鬱症、不安焦慮、血管健康指標並無影響。另外,研究針對看電視、開車等久坐行為則指出,由於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陽痿風險。研究團隊因此推測,上述結果意味長時間使用電腦增加陽痿風險,可能與卵泡刺激激素數值下降有關,但其機制或因果關係則尚未有進一步確認,也不能低估內皮功能障礙或心理障礙等其他因素。國際學術期刊《男性學》上的20萬人研究顯示,使用電腦的休閒時間每增加1.2小時,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將增加近3.6倍。(圖/翻攝自X)
美HIMSS智慧醫院「數位健康指標評比」 中醫大附醫勇奪全球冠軍
美全球醫療機構智慧醫療的高品質指標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評比「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大附醫)榮獲全球冠軍,周德陽院長三月將率隊到美國領獎,是台灣醫界首次在美HIMSS被評選榮獲全球第一名智慧醫院,為台灣醫界爭光。周德陽院長強調,在智慧醫院的發展上,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不斷追求更好。透過美國HIMSS的數位健康指標(DHI)的嚴格評估,圍繞四大核心面向:資訊交互運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Person-Enabled Health)、預測分析能力(Predictive Analytics)和醫院治理與勞動(Governance & Workforce),發現並改善不足之處,運用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和軟硬體系統等先進技術,減輕醫護負擔,提升服務品質來造福病患。像是重症AIoT醫療戰情室利用數位孿生技術,整合大量醫療資訊,並導入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等2023年HIMSS戴維斯卓越獎AI預測技術,實現對重症病人的遠端即時監控,掌握多位病人整體狀況。戰情室強化了跨系統的資訊交流和協作,將抗藥性菌株感染率從12.2%降至7.5%。此外,中醫大附醫透過遠距醫療技術,滿足偏遠地區對醫療的需求,如全天候院前心電圖監測,心肌梗塞AI反應時間縮短至僅37秒,或是每月提供的185次眼底鏡AI判讀服務,照護偏鄉糖尿病病人。作為個人醫療助理的「中國醫點通App」,結合虛擬健保卡完整覆蓋就醫流程,利用趨勢圖和智能輔助功能,實現病人自我照護和家庭健康管理。App的遠程監測和數據傳輸功能,支持病人在家中安全進行血液透析,每年為病人節省高達90天往返醫院的時間,並顯著提高透析效率。目前,「中國醫點通App」每月服務約31萬用戶,展示了其廣泛接受度和實用價值。這些成就均依賴於高度的資訊整合和嚴格的資訊安全技術,以實現更優質的醫療成果。李光申副院長說明,中醫大附醫除了榮獲全台首家HIMSS電子病歷成熟度模型(EMRAM)7級的再認證,並藉由雲端醫療大數據,實現了醫院與公眾數據的互通及交換標準化,展現堅強的資訊基礎建設,成功達到IT基礎建設成熟度模型(INFRAM)最高等級7認證。此外,透過強化醫療人工智慧(AI)及50多項商業智慧儀表板(BI)的應用與分析,對臨床、行政、經營管理的風險進行前瞻性洞察,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營運效能。這些努力讓中醫大附醫成為全台首家獲得分析能力成熟度模型(AMAM)第6級認證的醫療機構。中醫大附醫致力於智慧醫療創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應用,其中Google Cloud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包含MedLM可同時分析醫療影像、病歷紀錄和基因數據,可以給予醫療人員更大的助益。中醫大附醫AI中心副主任王韋竣醫師指出,AI中心將以MedLM模型為基礎,開發輔助診斷、治療建議、衛生教育和醫學研究等應用。尤其在這個護理師短缺的時期,將優先使用新技術,建構具備視覺分析能力的「AI輔助護理師」,提供以下效益,包括「分析圖片生成初步評估與補充敘述」、「完善過去因人員負荷而未完成的詳細記錄」等。王韋竣副主任說明,護理師可使用「AI輔助護理師」,在照護臥床或行動不便的壓瘡病人時,先拍照上傳傷口圖片,讓AI針對圖片進行初步評估與傷口描述,提醒照護注意事項與建議,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紀錄完整。另外,護理師可利用此工具記錄疼痛病人表情與口述的症狀,生成疼痛評估與描述的文字記錄,提高照護質量,發展成熟時,輔助醫師作為調整藥物參考,讓護理工作更高效。這項技術還可應用於飲食控制,護理師分析病人食物照片,估算熱量等資訊,提供適當衛教建議。這項新興技術將帶來全新醫療變革,憑藉AI來輔助分析臨床狀況,協助照護病人,提高護理品質,為醫療帶來更多創新進步,為照護病人帶來更多便利與進步。
醫護經驗不足又過勞 男嬰出生16小時缺氧枉死
英國德文郡(Devon)去年10月發生小男嬰出生僅16小時,就因缺氧在醫院死亡的悲劇,健康服務安全調查機構(HSIB)調查後,認定醫護人員未能及時察覺男嬰有異,進而導致憾事發生。但報告也指,該院存在醫護過勞和缺乏經驗人員的問題。據《鏡報》報導,37歲母親露絲(Ruth Cooper-Hall)在普利茅斯(Plymouth)的德里福醫院(Derriford Hospital)產下第1個孩子賈爾斯(Giles),但賈爾斯當天就因缺氧導致的腦損傷死亡。露絲表示,自己在懷孕第41週時便發現寶寶不像平常那樣有活力,但院方不認為有問題,丈夫庫柏-霍爾(Cooper-Hall)更指控是醫護人員的疏失害兒子枉死。HSIB調查後,雖認定院方對41週的產檢沒疏失,但醫護未測量露絲的孕肚,錯失判斷嬰兒健康指標的機會,直到引產時才發現孕肚變小。HSIB表示,賈爾斯雖然提早出生並經由工具夾出,但這些不會對他的健康造成影響,以及誘發嚴重缺氧性腦損傷。報告指出,醫護人員沒有定時檢查,從而沒發現賈爾斯無法自主呼吸,且醫護從寶寶出生到死亡,均錯過很多挽救生命的機會。但HSIB也指,德里福醫院存在醫護過勞問題,這也是醫護無法定時檢查賈爾斯的主因,加上部分人員經驗不足,沒檢查露絲的病歷、沒執行醫師的監測心跳建議,最終導致嬰兒死亡,「這對所有涉案人員來說,是個非常困難的事件」。
腰圍越大「壽命越短」 醫警告:慢性病、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
腰圍不僅是衡量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內臟脂肪累積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成人女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80公分,成人男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90公分以下,不過現代人時常上班久坐,而忽略了日常運動,導致腰圍越來越大,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直言,「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黃軒在臉書發文稱,近年來,研究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男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7%;女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9%」,而另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男生腰圍超過12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90公分的男生高出2.02倍;女生腰圍超過11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75公分的女生高出2.36倍。因此與正常腰圍的人相比,那些腰圍過大的民眾,預期壽命會變得較短。而為什麼腰圍愈大,壽命就會愈短?黃軒提出了2個原因說明。1. 慢性病風險增加腰圍過大,會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像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的風險。2.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種代謝綜合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種因素,而腰圍過大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黃軒也強調,儘管多項研究證實腰圍和壽命的密切關係,但仍有學者指出,光是依賴腰圍作為健康指標仍存在局限性,其他指標像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脂率也是判斷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不過腰圍仍可視為一個簡單易測的指標,即時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態和潛在疾病風險。黃軒還提醒,除腰圍外,應綜合考慮BMI、體脂率等多個因素。保持合理的腰圍,透過均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的食物,再加上規律運動,是增加壽命的重要途徑。黃軒表示,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都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睡不飽恐釀大腦萎縮、失智? 挪威研究顛覆學界理論
先前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人類長期面臨睡眠不足的情況,最終恐會導致大腦萎縮、失智症的發生。但如今挪威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大腦萎縮與睡眠時間長短並無直接關聯,甚至就連「8小時睡眠」這件事情也可能不需要。根據《New Scientist》報導指出,許多人都知道,前一天睡眠不足的話,隔天就會發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近幾年甚至有研究指出,常態性的睡眠不足的話,最後會導致大腦萎縮,同時也有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該項研究中表示,夜晚大腦的排毒系統會排除一項名為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的有毒化合物,該化合物與阿茲海默症有直接相關。另外一份研究中也指出,睡眠時間過少或過長的人,其實在腦部健康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但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一項以腦容量為健康指標的系列研究,該研究已4.7萬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這些人睡眠期間與腦容量,結果結果意外出現一條倒U型的曲線,腦容量最大的人,其睡眠時間為6.5小時。而團隊進一步的追蹤4千名受試者,進行為期11年的監測,當中也沒有發現睡眠時間與腦部萎縮有直接相關。之後研究團隊再進行一次3萬人的基因數據分析,結果研究顯示,基因上顯示睡眠時間較長或較短的人,腦部容量不見得比較小。這三項實驗研究結果也直接顛覆了學界對於睡眠影響的看法。領導這項研究的菲傑爾(Anders Fjell)教授表示,即便如此,還是不建議民眾刻意更改睡眠習慣,因為大腦還是需要確保身體能夠獲得足夠的睡眠量,菲傑爾認為,人體對睡眠的需求,其實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隨時都會改變。菲傑爾也表示,如果人們感覺整天疲倦,那就是睡太少,但只要狀態感覺良好,就不用在意自己的睡眠時長。
中醫大附醫獲選「全球最佳智慧醫院」 長庚跨院研究「B肝治療邁新里程碑」
外媒《Newsweek》(新聞周刊)以及著名數據資料庫Statista盛大舉辦「2024年世界最佳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 2024)」最新評比成果於台北時間9月13日晚間出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上榜,獲選全球最佳智慧醫院。這也是今年六月榮獲國際智慧醫療頂尖大獎:「2023 HIMSS戴維斯卓越獎( HIMSS Davies Award of Excellence)」之後,中醫大附醫再獲全球醫療專家評選,榮獲世界頂尖智慧醫院前330強,臺灣名列前二,私立醫院龍頭寶座,位居第一。由周德陽院長領導的團隊開發的三大智慧醫療平台「智抗菌平台i.A.M.S」、「遠距AMI平台」以及「智慧肺護守ARDiTeX」,成功提升患者存活率20%,拯救更多重症患者。中醫大附醫獲HIMSS 2022數位健康指標DHI全球前三及2023的HIMSS戴維斯卓越獎等國際智慧醫療頂尖大獎,成為唯一獲得戴維斯卓越獎的台灣醫院,也是今年唯一來自亞洲獲此殊榮的醫院,並受到400多家國際媒體的報導。中醫大附醫致力於將臨床數據訊息分析,推動與改進照護流程,是獲得國際評審肯定的關鍵:「遠距AMI平台」利用救護車AI輔助系統到院前檢測出心肌梗塞病患;「智抗菌平台i.A.M.S」結合人工智慧提升病人存活率23.7%;加護病房創建「智慧肺護守ARDiTeX」,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人提高20%存活率。此外,智海系統 (gHi system) 的推出,使病歷記錄更高效,同時致力結合「虛擬健保卡 X 中國醫點通」,讓民眾就醫流程得以一支手機打通關。另外,台灣B肝治療再現重大突破!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位肝硬化病人進行長達十年的治療追蹤,結果證明固定療程組病人相對於長期服藥組病人,不但肝癌發生率減少50.3%,病毒的清除率更超過12.8倍,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這項成果可望繼續引領B肝治療邁入新里程碑。長庚醫院這項全球矚目的固定療程B肝治療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樣本數最大、追蹤年代最久、最具說服力的研究,近日已獲肝臟學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準備刊登。固定療程B肝治療最早是由在國際B肝研究領域有極崇高地位的中研院院士廖運範教授在2000年「亞太B型肝炎指引」提出,歐美肝病學會2016年起跟進,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口長庚肝病研究中心簡榮南教授、鄭文睿教授、陳益程副教授、基隆長庚肝病研究中心林志郎教授。簡榮南教授表示,目前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僅只抑制病毒繁殖,無法有效清除存在肝細胞核內的病毒基因體(cccDNA)。反觀宿主的免疫功能,是目前清除cccDNA的唯一利器。有趣的是,在健保規範之下的藥物固定療程治療後停藥,若是發生肝炎復發,剛好給宿主一個機會產生自發性免疫病毒清除。為進一步證明固定療程的安全性及療效,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位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B肝相關肝硬化病人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其中494位為固定療程組,593位為長期服藥組。在平均追蹤10年後結果顯示,固定療程組的肝癌發生率比長期服藥組低(15.7%比26.8%),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同時固定療程組的病毒清除率也高過長期服藥組12.8倍。53歲的肖先生是B肝帶原者,在48歲時因反覆肝炎發作而接受肝臟切片檢查發現有肝硬化,開始接受3年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2年半時間都穩定處在病毒完全偵測不出的狀態,在與醫師討論後進行停藥與密集追蹤,在停藥第8年正式消失並隨後出現抗體。超音波也從原本肝硬化的表現在停藥第二年後逐漸有改善,第9年時已看不出有肝硬化的跡象,彈性纖維超音波也顯示輕度纖維化(第一級)。廖運範院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給了固定療程B肝治療重量級的證據,比起長期服用藥物,姑不論金錢的耗用,服藥的不便,光是可大幅減少肝癌,增加病毒清除及增加病人存活,就應相信,B肝固定療程的證據強烈顯示,此治療方式會給病人帶來最大的好處。院士也提醒所有B肝患者,應定期追蹤,生活作息宜正常,需服藥治療者,應遵從醫囑服藥,一旦停藥,更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此雖有B肝,仍可過著彩色人生。
恐發生巨大變化? 29名科學家警告:人類行為將地球推入危險區
近期8個國家29名科學家分析,人類的行為已將地球推入幾個健康指標的「危險區」,可能讓地球發生巨大變化。不過也有科學家提出不同的論點。據《CNN》報導,科學家分析9個相關的行星邊界層(Planetary boundary layer),將其定義為世界需要保持的閾值,確保地球是穩定、宜居的,其中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科學家稱,人類的活動已經突破6個界線的安全水平,將世界推向安全空間外。研究作者之一的哥本哈根大學生物海洋學教授理查森(Katherine Richardson)表示,全球剛經歷完破紀錄的極端夏季天氣,全球暖化的幅度達攝氏1.2度,他們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過走向危險區,不代表全球達災難臨界點。理查森解釋,這是一個明確的警告訊號,像是在地球銀行中,交易貨幣不是錢,是人類和生物的地球資源,人類跨越地球邊界,銀行餘額就會變少。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全球變化科學教授路易斯(Simon Lewis)指出,這報告的擔憂狀況令人震驚,「人類正在破壞生物多樣性,改變氣候並污染我們的家園。」英國利茲大學客座研究員范甯(Andrew Fanning)也沒有參與該報告,他解釋,行星邊界層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幫助濟和社會轉型,面對氣候變化危機。但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亨伯特(Pierre Humbert)說,如果是碳污染,那行星邊界層很有用,用於其他因素可能有爭議,該研究可能過於簡化,無法實際了解許多環境問題。
2年少1.48歲 國人平均壽命「倒退嚕」跌破80歲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在醫療政策記者會指出,國人的平均壽命正在倒退,從2020年81.32歲,到2022年變成79.84歲,2年少了1.48歲,侯友宜直言,「執政黨不該感到汗顏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直言,醫療人力再不加速補足,國人平均壽命還會繼續下降至2025年。近10年國人平均壽命。(圖/林周義製表)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連續2年平均壽命減少,2022年死亡人數較上年增加2萬3672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5%,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不僅在OECD國家中落後,也輸給日本、韓國。侯友宜批評,民進黨全面執政快8年,醫療環境下滑、健康品質劣化,病人及家屬背負沉重經濟負擔的痛苦吶喊,民進黨「醫師主席」賴清德,有聽到人民聲音?「是刻意選擇聽不見,還是害怕面對?」陳秀熙認為,台灣連續兩年平均壽命下降,與國際相同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台灣又落後日本等先進國家,是因超額死亡數太多。陳秀熙表示,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疫情間折損頗多,即使現在疫情已趨緩,因護理人員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病床,脆弱族群得到不到醫療照顧,超額死亡率還在升高,現在仍高達20%,估計會持續到2025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韓國1996年時,平均壽命落後台灣1歲,這2年則超車台灣2歲,台灣在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健康指標,都輸給日韓,足見蔡政府執政8年,對衛生投資不足。洪子仁再以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做比較,台灣2021年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侯友宜主張提高到8%,就是希望至少比照南韓。「如果總統把人民生命價值擺在最重要位置,就應該解決健康指標下滑問題!」洪子仁表示,近來出現30年最大缺藥潮、急診塞到爆、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都與健康投資不足有關,總統參選人應該拿出魄力面對。
女嬰屁股連著「肉色小尾巴」!長度5.7cm、整根布滿細毛 罕見畫面曝光
全球僅有40例的罕見畫面曝光!墨西哥(Mexico)一名女嬰出生時,屁股罕見長出一條長約5.7公分的「肉色小尾巴」,所幸檢查後各項健康指標均正常。然而,醫生透過手術順利將小尾巴切除,經X光檢查發現,切除的尾巴是由肌肉、神經所組成,並非為惡性組織。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事發於墨西哥東北部的一家醫院,孕婦經剖腹產順利生下女嬰,但令人驚訝的是,女嬰屁股後方長出一條細長、末端呈現錐狀的不明組織,且上面還有細小毛髮,由於女嬰出生前並未暴露在輻射污染中,孕婦子宮內也無遭到感染,且父母也是年約20多歲的年經人,因此尚無可知此病因,所幸經X光檢查發現,女嬰的尾巴屬於良性組織。報導指出,醫師對女嬰進行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心臟、大腦等器官並未發現異常,脊椎也無畸形情況,身體非常健康,但這種情況相當罕見,至今全球僅出現過40例類似案例,出生滿2個月後,醫師評估認為,女嬰的成長曲線穩定發展,且體重也逐漸增加,因此決定動手術將這條尾巴切除,術後身體狀況恢復良好。
咖啡對人體有害、一定要吃早餐?醫師破解6個健康指南神話
「你所遵循的健康指南實際上可能是荒謬的神話。」美國醫學和營養學副教授亨斯魯德(Donald Hensrud)博士在近日接受美媒採訪時介紹了多個普遍存在的健康指南神話。例如,「每天必須走1萬步」的說法實際上是一家日本企業的營銷策略,並沒有事實根據。「在評估這些神話時,看看它們存在哪些科學證據是很重要的。」據《紐約郵報》的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Mayo Clinic Arizona)的醫學和營養學副教授亨斯魯德博士,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每天必須走1萬步」的說法並不是唯一一個虛構的健康指標,以下將是許多人習以為常跟人體健康有關的常識,但它們可能不太正確,或是根本沒有科學根據。每天必須喝8杯水其實每個人需要的飲水量可能都不一樣,人們的體重、運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氣候會很大的影響人體每天必需攝取的水量,所以8杯水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有些人甚至可以從他們吃的食物和其他飲料中獲得足夠的水分。吃宵夜會導致體重增加亨斯魯德表示,重要的是你吃什麼,而不是什麼時候吃。「總的來說,卡路里就是卡路里。」但他也表示,有效控制進食時間的間歇性斷食法,確實會避免胰島素水平的提升,有利於減脂減重,但不代表你一定不能吃宵夜,如果你必須吃宵夜的話,早餐就可以移到跟午餐一起吃,增加你空腹的時間至12小時以上。反之,如果不吃宵夜的話,就可以早點吃早餐。早餐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長期以來這個觀點一直被奉為聖旨,但其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可以證明該說法。其實跟上一點描述的一樣,亨斯魯德表示,有些人會發現間歇性斷食和不吃早餐對他們減肥是有用的,因為他們的晚餐可能需要晚點進食,或必須吃宵夜,因此沒吃早餐就會拉長他們的空腹時間,讓胰島素水平下降。因此,如果你喜歡跳過它並且對你健康也沒太大影響,就無需改變習慣。「吃早餐很好,但並不像我們過去認為的那麼必要。」有機食品更好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有機食品比非有機食品更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不超標的農藥並不會對人體產生過多的有害影響。人們應該多吃蔬菜水果——不管它是不是有機的。不過有機食品對土壤、空氣和環境肯定是更棒的選擇,但這就不是健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的問題。在特定時間鍛煉效率更高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或某些天氣下鍛煉會燃燒更多的卡路里,因為太多因素會影響你的運動和訓練表現,有時候較熱的環境和時間點能讓你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但它也有可能讓你的持久度下降,使運動時間縮短,反而不利於卡路里的消耗。咖啡對你有害亨斯魯德表示,這是最大的健康神話之一。事實上,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肝病及肝癌的風險,還可以降低抑鬱症的發生。而且咖啡的熱量極低,運動或鍛鍊前飲用咖啡可以有效提升運動的表現,當然喝咖啡伴隨的奶精和糖就要注意了,最好不要添加,否則一天攝取的卡路里和糖分可能會輕鬆超標。當然一天不能喝太多咖啡,且長時間利用咖啡來強制為精神渙散的身體提神,會產生戒斷症狀,還會讓提神效果越來越差,必須不斷增加攝入才會有感。
新冠康復後就沒事了? 醫師研究:罹患這些慢性病機率飆升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爆發至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選擇「與病毒共存」,尤其Omicron感染者大多數表現為輕症,不少人樂觀認為有望回歸正常生活。不過英國艾希特大學教授斯特林(David Strain)提醒,新冠病毒讓人們「更虛弱」,他認為即使新冠病毒患者康復後,仍然會有後遺症,且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影響;他還發現,之前治療過的一名患者,竟自新冠肺炎康復後,出現老年癡呆症前兆症狀。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老年病學家斯特林在查房時,碰到一名64歲患者,卻意外發現該患者不到6個月前才自新冠肺炎康復,如今卻出現中風以及嚴重意識不清症狀。同一時間,斯特林讀到一份新研究,發現400名介於51至81歲的中老年人,從新冠肺炎康復後,大腦竟明顯萎縮。斯特林認為,新冠病毒正在使人們「更虛弱」,並且會使患者的疫情加重,或是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即使康復後也可能出現後遺症。他也呼籲應該及早面對相關問題,因為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恐怕會對已經因為人口老齡化與資源不足而苦苦掙扎的衛生系統造成衝擊。報導指出,即使新冠後遺症還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但已經有許多數據足以支持斯特林的擔憂,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數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幾乎所有年齡組的心臟病死亡人數均顯著上升,譬如在40至64歲年齡組中,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較2019年增加15%。研究發現,2021年心臟病死亡人數在幾乎各年齡層人數皆有增加。(圖/翻攝自《金融時報》)同時,也有研究人員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發生心力衰竭、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比未感染者高的多,另一份根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的分析表明,患者自新冠肺炎康復後至少1年內,糖尿病風險與問題會增加。「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疾病實際上是終生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阿爾阿里博士呼籲,雖然感染薪冠後出現心力衰竭的人數,僅比未感染者多4%,但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眾多,這一點比例上的差距已經足以對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不過仍然有研究者認為,從上述結論還言之過早,美國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所長默里博士(Dr Christopher Murray)認為,數據上的增長或許也反應出研究上的一些不精確,例如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第一天年,許多老年人死亡時,死因被評估為老年癡呆,但考慮老年人感染新冠後死亡率很高,因此實際上這些死亡的老人很可能是因為感染新冠而死,而不是癡呆症。
陸24歲男「日灌4杯奶茶」被推進ICU 血糖值爆量4倍急救7天險死
現代人可說是手搖飲料不離身,甚至有人每天都要喝上1、2杯,不過任何東西過量總是傷身,中國大陸廣西柳州一名24歲男子,就因為每天喝「4杯奶茶」,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重病,全身器官受損差點丟了性命,被轉入ICU病房急救。綜合陸媒報導,柳州24歲男子小覃身為「重度奶茶愛好者」,過去在深圳打工時,每天至少要喝4杯奶茶,有時候甚至一天會喝掉6杯,雖然自己的體重因此瘋狂暴增,但對於奶茶的愛讓他對此完全視而不見,即使去年回到家鄉柳州工作,還是維持一天4天奶茶的習慣。大陸廣西柳州男子每天喝4杯奶茶,讓他血糖、血脂、腎臟、肝臟全出狀況差點喪命。(圖/翻攝自柳報傳媒)直到今年4月底,小覃陸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開始家人以為是吃壞肚子,沒想到症狀持續出現,家人於5月3日發覺情況不對,陪同他到廣西腦內科醫院就醫,消化內分泌科醫師透過血液化驗才發現,小覃的身體在奶茶的「澆灌下」,早就全身是病,不但血糖超出正常值整整4倍,血液也因為高血脂呈現「牛奶狀」。不僅如此,小覃還陸續被檢測出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尿酸過高、脂肪肝、心律失常和急性胰線炎等「老年病」,病情嚴重甚至危及他的性命安全,醫院趕緊將他轉入ICU病房進行治療。幸好在經過一週的治療後,小覃的血糖、電解質、腎功能等身體健康指標,都恢復正常範圍,目前也已經脫離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