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 教育部 性侵 健康教育 教育局 營養午餐![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90868/sm-4ccaa93487d5bcbb781d1d5177f79341.jpg)
兒權盟籲規劃國小階段心理健康措施 教育部回應了
校安通報學生自傷、自殺死亡人數 校安通報自傷、自殺人次近年兒少輕生頻傳,台灣兒童權益聯盟日前在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中提案指出,約有一半的精神疾病發生於18歲前,表明促進良好的心理健康,主要應於學齡前與小學時期,呼籲應於國小階段積極規劃心理健康相關措施。教育部則回應,目前研議把「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延伸至國中小階段。台灣兒童權益聯盟祕書長林慧華指出,大家都知道感冒要看醫生,但心理健康卻往往被汙名化,導致有學童心理有問題卻因擔心被標籤化而不敢向輔導室求助,但教育部卻沒有提供相關協助,導致日積月累之下孩子情緒無法獲得紓解,導致悲劇發生。提案指出,2023年整體兒少輕生人數達50人,相較於2022年的49人、2021年37人逐年上升,且近年國小學生自殺、自傷發生率居高不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4年6月共同發布一份小學兒童健康與福祉基礎教育實證指導,強調應注意兒童因害怕被貼上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標籤,而錯失尋求支持機會,且108課綱中並無針對心理或情緒困擾及精神疾病相關項目。提案建議,教育部應全面檢視國小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並將精神疾病及尋求健康心理支持基礎概念導入,促進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正面與積極理解,而非停在疾病預防,以有效減緩心理健康問題刻板印象,避免兒少因憂慮被標籤化而排斥尋求心理健康支持服務。教育部指出,學校應加強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已把「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納入主要推動議題,並補助辦理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盼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89861/sm-45d66de11f0d4a62336c5a406fbddc19.jpg)
青少年淋病暴增7倍 家長喊話衛福部「擬防治計畫」
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2023年13至18歲青少年的淋病與梅毒病例均創下近6年新高,且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台灣10至19歲青少年總人口數相比12年前大幅減少46.26%,但同期間淋病感染人數卻驟增6至7倍,每10萬人中有50.34人感染。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國內青少年淋病病例激增的情形,近日引發家長熱烈討論,凸顯出台灣性病防治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包括偏鄉與都市間的防治落差及性健康教育普及不足。性病的危險性不容小覷。根據衛福部淋病防治工作手冊,男性感染後可能導致精囊、前列腺發炎及不孕症;女性則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症狀,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此外,未及時治療的淋病感染可能引發菌血症、淋病性關節炎,甚至造成終身損害。針對性病激增的現象,郭綜合醫院外科部長暨泌尿科主任吳建穎醫師由於長期在第一線因此指出,性病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衛福部帶頭實施全面的預防與治療策略。他建議,應加強青少年對性病的認識,包括症狀、預防方式及潛在後遺症,並提供隱私友好的篩檢與治療管道。此外,並進一步指出南部已有醫師和心理師組成的團體,由醫生解說疾病的認識,心理師解說情感面的問題,來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建議衛福部應設立心理與健康教育資源,促進情感教育與疾病預防的雙向發展。台灣性教育學會也提出,政府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方面的資源投入仍需大幅提升。保險套僅是最後一道防線,預防的關鍵在於讓青少年了解延遲性行為的重要性,這是對自身健康負責的最佳選擇。國教盟呼籲衛福部2點。第一,應立即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主動應對感染風險上升的危機。適切考量建立醫師與心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設計適合青少年的全面性健康課程。第二,提升性病篩檢與治療的資源投入,確保青少年能方便且隱私地獲得必要服務。推動性病防治宣導多樣化,利用網路、短影音等媒體形式,吸引青少年主動參與。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提到以目前診所曾收治的性病案例中,就有年僅16歲的青少年同時感染菜花、梅毒與淋病的病例,由媽媽陪同來檢查,經了解就是因為暑假期間和朋友們對性好奇,而有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顧芳瑜建議及早接種HPV疫苗不僅能夠減少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機率,HPV疫苗的最適接種年齡為9至45歲,鼓勵父母親除了支持家中孩子施打,若自己也未曾接種過,不妨考慮和孩子一起施打。值得提醒的是,接種第一劑時年齡在9-14歲只要施打2劑即可,若已年滿15歲以上則應施打3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85597/sm-3b29a2492e39d2199a5fc3a7f4e9d923.jpg)
別一有尿就去廁所 醫曝「適度憋尿好處」:七分滿最理想
不少人一有尿意就會去上廁所,但恐增加膀胱負擔。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直言,膀胱差不多七分滿時再排尿,這樣逼尿肌輕鬆、膀胱更健康。侯鎮邦在粉專《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表示,在門診常常要病人學習憋尿,不要一有尿就去尿,由於這好像違反直覺,和從小健康教育老師教的不一樣,病人總是非常疑惑。不過他都會以「滿的牙膏比較好擠,還是快用完的牙膏比較好擠」來比喻,讓大家好懂。侯鎮邦指出,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裝滿的牙膏比較好擠,膀胱也是一樣,充盈的膀胱排尿對膀胱而言是比較輕鬆的,相反的,只有少量尿就去排尿,反而會增加膀胱的負擔。 至於為什麼排尿的時候,膀胱「七分滿」是最理想的?侯鎮邦說,因為這時候膀胱壓力剛剛好,膀胱壁的張力處於「黃金區」,壓力不會過高或過低,逼尿肌能用最小的力氣完成工作,但如果尿太少就跑去排尿,反而增加膀胱負擔,這時候膀胱壁沒有被充分拉伸,逼尿肌必須更費力地收縮,才能把少量尿液排乾淨,而且頻繁小量排尿會讓膀胱延展性變差,儲尿能力下降,進一步形成頻尿問題。侯鎮邦提醒,所以養成正確習慣很重要,感覺膀胱差不多七分滿時再排尿,這樣逼尿肌輕鬆、膀胱更健康,而且大家放心,不會因為七分滿排尿而造成尿路感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81202/sm-18177d16eacb3f1976da240a2ada188f.jpg)
沒亂來也可能染性病!醫曝「5情況」都會得:感染者血液也危險
過去在上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不少人會認為「固定性伴侶就不會得性病」,但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解答,「忠誠不等於沒事」,性病風險也可能與過去的感染紀錄、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母嬰傳播或其他非性接觸途徑、潛伏期或慢性感染等等有關,「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高銘鴻日前在臉書粉專「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發文分享,其實有不少人,即使是單一性伴侶還是得了性病,這些患者跑來求助時,常常都會疑惑:「醫生,我很乖啊,都沒有亂來,怎麼還是中獎了?」高銘鴻解釋,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如果伴侶曾經感染過性病,即使當前沒有明顯症狀,某些性病(例如菜花或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且有傳播的風險。高銘鴻說,有些性病(像是披衣菌或淋病),開始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仍具傳染性,而這也就是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那如果這時候發生了不安全的性行為,那當然就可能得病」。接著,高銘鴻提到,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則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即使外遇發生僅一次,風險也會存在,「當然不是說,如果你被你的伴侶傳染了,就等於對方偷吃了」。高銘鴻說明,像是HIV或B型肝炎等部分性病,還可以通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因此,性病風險並不完全依賴性行為本身,「就是,可能你的伴侶不小心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那就算沒有出軌,也一樣會得病」。最後,高銘鴻說到,像是梅毒或HIV,在感染初期無法被察覺,其潛伏期又很長,固定伴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病原體,「無論如何,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69021/sm-b1941e5c8aa2e47c6eeb7bab6a832f9a.jpg)
當心!專家點名3種愛愛體位超危險 小弟弟易「半折無法直豎」
眾所皆知,「小弟弟」幾乎可說是男人身上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如何保護它的安全,也應當是每個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知識。美國Youtube健康知識頻道《人體解剖研究所》(Institute of Human Anatomy)近日發布一支新影片,旨在教育廣大男性同胞更了解這個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身體部位。影片中還指出,3種在男歡女愛中時常出現的體位,其實特別容易造成恐怖的「陰莖骨折」,各位男士不可不慎。 「人體解剖研究所」研究員班尼恩(Jonathan Bennion)在影片中指出,男性陰莖受傷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就是所謂的「陰莖骨折」(Penile Fractures)。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估計每10萬名美國男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遭受陰莖骨折。雖然這種傷害並不致命,但發生當下將伴隨著私心裂肺的疼痛,特定情況下還需要進行手術和數週的恢復期,否則患者可能面臨性功能和排尿功能永久性損害的風險。然而與一般骨折不同的是,陰莖骨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骨折」,發生撕裂、斷料的其實是包圍海綿體組織的結締組織,即所謂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膜是由強韌的結締纖維組織構成的膜狀構造,環繞包圍住陰莖兩側海綿體,當陰莖勃起時,海綿體因充血而膨大,白膜可以保持海綿體的形狀且維持海綿體內高壓的狀態。當男性極度性興奮而陰莖完全勃起時,白膜會伸展到最大而變薄,此時白膜承受的壓力也達到最大,使得有原本富有彈性的纖維容易斷裂,也因此,陰莖骨折往往發生在特別激烈的性交、自慰行為中。班尼恩引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數據指出,大多數「陰莖骨折」案例,發生在性愛中進行傳教士體位、女上男下(又名女性騎乘位)以及後入式體位時。班尼恩指出,「概括地說,這是一個關於『瞄準』的問題。你沒有瞄準目標,而是撞到了一個不會動的物體。這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劇烈外力或速度,才能造成損傷。」對於大多數陰莖骨折,外科醫生必須進行手術,切開陰莖,將斷裂的白膜縫合在一起,並對可能阻礙陰莖功能的組織進行必要的修復,尤其是尿道。班尼恩警告,那些忽視陰莖骨折傷害的人,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彎曲、功能不良和伴隨終身痛苦的勃起反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61612/sm-459725139d522ad7fd676639975d60e4.jpg)
北市教育局擴大生理用品補助 9月起高一女生受惠
為促進性別平等教育,推動月經平權,消弭月經貧窮,並提供青春期女學生更全面的支持,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自113學年度起,再度擴大女性生理用品補助對象,將補助範圍向上延伸至高中職一年級女學生。據悉,新增受惠約1.1萬人,總計約6.4萬人受惠。北市教育局表示,為提升兌換便利性,本市教育局每月透過酷課雲平臺派送給高國中小的補助對象每月2張電子兌換券,供學生自行選擇合適的超商通路,包括萊爾富、統一超商及全家便利商店,提供19種的多元生理用品選擇,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人需求。亦於112年同步開發家長帳號代領功能。家長可透過親子綁定,在酷課雲平臺上進行兌換,讓家長能更方便地為孩子領取所需的生理用品,更促使家庭內性別平等觀念提升。此外,北市教育局指出,本市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扎根月經平權議題,本市瑠公國中王君豪老師身為男性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生理期不僅是女生的事,希望透過男性健康教育教師角色,讓女學生可以感受到無論對男生或女生都可以自在談論生理期;讓男學生可以理解要成為一位暖男不僅要She Can還需要He Can,並營造We Can的月經友善社會。為達到此目標,他在教學上透過節慶猜謎、月經小屋與汙名化到破除迷思案例以及親身經驗與體驗活動等活動,帶領學生認識生理期與月經平權。中正國中林泰安校長也分享學校推動月經教育的經驗,由於月經平權教育具有跨領域特性,與性別平等、公民法治、社會福利、健康促進和經濟發展等多元面向相關,學校在推動時,可從空間營造、典章制度、活動辦理及課程教學等不同面向都可以分享月經知識,讓月經教育更深入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48477/sm-11177e9db82b1991395d92904571d4d6.jpg)
澎湖漢光演習籌備期傳憾事! 陸軍電影導演官運動暈倒不治身亡
澎湖光華營區9日清晨,一起悲傷的事件震撼陸軍司令部及全體官兵,電影劇導演官蘇志鴻少校因公務派遣至澎湖,卻在自主運動時突然昏倒,經急救無效,不幸在早晨6時52分宣告不治,突如其來的悲劇不僅讓軍中同袍震驚,也令家屬與親友們傷心萬分。事發於早上6時,蘇志鴻少校在營區進行自主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醫護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急救,並迅速將其送往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儘管經過院方全力搶救,蘇少校最終在早上6時52分宣告不治。蘇志鴻少校是政戰學院94年班的優秀畢業生,隸屬於陸軍司令部電視製作中心,負責電影劇導演的職務,這次被派遣至澎湖,準備記錄即將到來的漢光演習,為軍中宣傳製作豐富而生動的影像素材,然而,卻在執行公務期間意外離世,讓同袍與家人難以釋懷。陸軍司令部對此事深感悲痛與不捨,立即啟動應變機制,派遣高階幹部協助處理蘇少校家屬的各項事宜;同時,憲兵隊已介入調查事件的始末,以釐清蘇少校突然昏倒並身亡的原因。軍方表示,將全力支持家屬處理後事,包括撫卹和治喪事宜,並持續加強官兵的健康教育和運動風險管控措施,確保官兵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45607/sm-a419f831da55d4c50603535ca087d109.jpg)
「依託咪酯」是什麼? 電子菸濫用成國人健康隱憂
近期,台灣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俗稱“上頭菸”)濫用問題日益嚴重。「依託咪酯」是一種超短效靜脈麻醉藥物,通常在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由專業醫師控制劑量,以達到鎮靜和麻醉效果,然而有些不肖業者將其添加到電子菸油中,並在夜店或社群媒體上向年輕族群兜售,宣稱這些電子菸為“客製化調製配方”,引誘年輕人嘗試。這種行為對於國人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依託咪酯」有哪些危害?依託咪酯的主要作用是鎮靜和麻醉,但其濫用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何逸群解釋,濫用依託咪酯電子菸可能引發精神恍惚、情緒易怒、行為紊亂、語無倫次、專注力顯著缺損、肌躍症(短期、不規律的肌肉不自主收縮)、皮膚發黑等症狀。更嚴重的情況下,依託咪酯濫用會導致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像“殭屍”般渾身顫抖,無法站立。抑制呼吸中樞,若與酒精等其他中樞抑制劑合併使用,極易引發呼吸衰竭、昏迷等致命症狀,依託咪酯具腎上腺毒性,會抑制腎上腺素的合成,導致脫水、噁心、嘔吐、厭食、發燒、胸腹背痛、關節痛、虛弱無力、低血糖等症狀;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腎上腺危象,導致低血壓、休克、低血糖而危及生命,長期濫用可能對腦部及內分泌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濫用問題的嚴重性何逸群醫師指出,最近在急診與成癮科的門診中,陸續出現因使用含依託咪酯電子菸中毒或成癮而求診的個案。這些個案多在朋友推薦下開始使用,逐漸增加使用量與頻率,最終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了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對社會的威脅。有不肖業者甚至聲稱這些電子菸是“合法替代大麻”的選項,吸引民眾嘗試,進一步加劇了其濫用的嚴重性。這些電子菸的泛濫不僅危害使用者個人的健康,也對其周圍的親友和整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呼籲一:政府加強管制與查緝面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日益嚴重,政府相關單位應立即採取行動,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加強對依託咪酯的管制,應該加強查緝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及其原料來源,並嚴厲取締製造與販售這些產品的不法業者,只有通過嚴格的法規和有效的執法取締,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這一問題的蔓延。呼籲二:醫療界提升警覺與戒毒資源醫療界應該提升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警覺,並提供相應的戒毒資源,並讓醫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對依託咪酯的危害加強應對,診斷和治療相關病患時提高警覺。此外,醫療機構應加強對成癮治療的資源投入,為受影響的個案提供專業的幫助和支持,幫助他們回歸健康生活軌道。呼籲三:教育單位與民間反毒團體協作教育單位和民間反毒團體也應攜手合作,加強對年輕族群和廣大民眾的宣導工作,學校應該在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有關依託咪酯及其濫用危害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防範意識,民間反毒團體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宣傳活動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傳遞正確的信息,幫助他們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媒體也應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報導和專題節目,揭露依託咪酯電子菸的危害,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不要輕信不法商人的虛假宣傳,通過反毒教育,有效防止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健康。呼籲四:年輕人提高警覺,拒絕不明來源電子菸年輕人是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的主要受害群體,因此他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年輕人在面對同儕引誘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輕易嘗試來路不明的電子菸產品。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反毒宣傳活動,將所學知識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共同抵制這些危害健康的產品。電子菸危害你應該知道的事在國內根據藥事法,擅自走私進口的人,不是沒有刑事責任就沒事,依托咪酯依法應該由醫師診斷評估後,開立處方才能使用,沒有執照就販售,或是沒有拿到處方調劑供應,違反藥事法最高罰200萬,未經核准擅自輸入或製造屬於偽禁藥,最高可處十年徒刑,併科最高一億台幣想鑽漏洞罰則不會比較輕。年輕人應該學會辨識虛假宣傳,不要被不法商人的虛假所迷惑,非法買賣依托咪酯不僅成為口袋肥羊,還可能受罰,可謂害財又害命,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已經對台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能對此掉以輕心。政府、醫療界、教育單位、民間反毒團體以及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這一挑戰,才能有效遏制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建設一個健康、安全的台灣共同努力。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成癮防治科何逸群醫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34145/sm-9846fa3c98d3d54114d487d3355893fe.jpg)
陸男大生怪性癖「扮小學生」 女工讀生遭花錢騎頸:感覺脖子被性侵
近日,中國發生一起離奇事件,南京農業大學一名瘦小的男大學生,多次在網上發布「招聘陪小學生玩耍」工讀機會,然後自己裝扮成小學生前往赴約,還要求「騎大馬」,將兩腿跨坐在女學生脖項後面。直到多名女學生陸續將受騙經歷PO網,事件才曝光。據陸媒《華商報》報導,一名女大生2023年11月,經朋友介紹,在網路上找了一份打工,一名自稱是小學生姐姐的人透過手機與她聯絡,要求陪伴六年級小學生玩耍,並開出時薪人民幣100元(約台幣450元)的薪資。當日,女大生與朋友一起抵達約定的公園赴約,但卻不見約定的對象,只有一名身高約一米六的瘦小男性在場。女大生表示,該名男性穿著像小學生,言行舉止很幼稚,「看著就以為是11、12歲的樣子」。當知道這名「小學生」要騎在她肩膀上,她心裡非常抗拒,覺得對方要求很奇怪,但沒有往對方是成年人的方面想,於是就和同學試背了他幾下,約半小時後便離開。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女大生越想越感到怪異,「感覺我的脖子好像被人性侵了」,還發現肩膀有瘀血痕跡。隔天,女大生向「姐姐」溝通,要求賠償或道歉,對方竟連原本的工資都不想付,最後才給了250元(約台幣1125元)了事。事後,女大生在網路平台上發現有多名女學生踢爆真相,才驚覺自己受騙,嚇得渾身起雞皮疙瘩。根據網友踢爆,這名「小學生」其實是個成年人,真實身分是南京農業大學的朱姓大四學生,甚至已經考上研究所。他長期冒充「小學生」家長或姊姊在網上發布工讀消息,撒網誘騙蘇州、南京的女大學生「背自己玩」。南京農業大學5月1日發布公告,稱已與當事朱姓男大生進行約談,並對事件做進一步調查核實 ,將依據調查結果,對該生作出處份。同時,學校會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與心理健康教育。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23428/sm-b77078b7b195a3d1e708c918e1ba8110.jpg)
聽信民間偏方「生吞蛇膽」 導致他感染「寄生蟲」怪病纏身多年
中國廣東一名郭姓男子,近年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時常出現頭暈、噁心、走路不穩等症狀,多次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的脊髓神經嚴重被寄生蟲壓迫和侵蝕,而這全是因為15年前的他聽信民間療法——「吞蛇膽療法」,多次生吞蛇膽、飲蛇膽酒所導致。郭姓男子多次求醫未果,以為是怪病纏身,直到尋求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協助,經由醫護人員全身檢查後發現,郭姓男子的脊髓中存在一大團佔位性病變,並經過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郭姓男子受到「曼氏迭宮縧蟲」感染,並確診「腦脊髓裂頭蚴病」,若未經及時手術,很有可能會面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後果。黃敏軍醫師表示,郭姓男子體內寄生蟲殘存的病灶十分廣泛,形狀宛如口香糖黏在頭髮裡,且與脊髓和神經緊密粘合,雖然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但大部分病灶已順利切除,目前患者已經可以行走,並正在進行驅蟲治療和神經功能康復。黃敏軍醫師指出,曼氏迭宮縧蟲的成蟲對人體致病力相對較弱,但其幼蟲裂頭蚴對人體可以造成嚴重危害。裂頭蚴會在人體組織中移行、寄生和緩慢生長,甚至存活長達數十年。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裂頭蚴感染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感染症狀常以癲病發作最為多見。此外,黃敏軍醫師強調,為了預防裂頭蚴感染需要提高科學認識及健康教育,呼籲大眾避免使用蛙肉外貼傷口,不飲生水,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肉類,並建議分開使用生、熟肉的刀和菜板,以保障健康安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身體損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09981/sm-222afe1a6626dd4673c6d237fcb297be.jpg)
女照三餐吃「健康食品」中風 怒告直銷公司求償660萬…法官判「獲賠30元」曝原因
高雄一名何姓女子參加某直銷公司說明會後,找弟妹一起加入會員,並購買許多宣稱可增強免疫力的食品服用,未料何女事隔不久就罹患高血壓甚至出血性中風,經搶救近50天才保住性命。何女事後提告直銷公司求償660多萬元,不過法官審理後認為,何女發病原因與產品無關,判直銷公司賠償30元。可上訴。何女主張,自己曾參加該直銷公司在高雄的說明會,並對自稱健康教育博士、營養師的講師宣傳內容感到十分心動,因此用弟弟、妹妹名義購買許多宣稱可大量食用,以盡速強化身體免疫力、抵抗力與恢復既有功能的產品,還加入該直銷公司成為大使會員。不料,她2022年4月1日起按講師說法每日三餐服用,卻因產品含有咖啡因、服用過量導致高血壓;同年5月14日突感不適急診,被診斷為出血性高血壓併左側肢體無力與高血壓,治療49天才出院。何女事後除要求退錢,也認定產品有瑕疵,害她險些喪命與無法繼續工作,提告直銷公司並求償660多萬元。直銷公司對此辯稱,講師沒在說明會上說產品可以三餐加量使用,以加強效果;公司也在產品上載明每日1包的使用方式,並已依規定退還款項,主張公司沒有疏失。該公司認為,高血壓為長期潛伏的慢性疾病,又多為遺傳、心理等長期因素產生,懷疑何女可能長期患有高血壓,罹病與公司產品無關,請求免賠。法官則認為,該產品雖有咖啡因,但生活中其他食、飲品也有咖啡因,難認定該產品有瑕疵或欠缺安全性;醫院也診斷何女為自發性出血導致腦中風,故應為本身患有高血壓不自知,難證明是產品內的咖啡因所致,判直銷公司僅需賠償貨款的差價30元。可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