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醫院
」 梁程超 胰臟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健檢 卵巢癌中山美穗因心肌梗塞昏迷浴缸溺斃 醫師示警:出現「7種症狀」盡速就醫
日本知名女星中山美穗6日傳出猝死消息,震驚各界。據日媒報導,中山美穗死因初判為因熱休克引起的心肌梗塞,導致她昏迷在浴缸內不幸溺斃。有急診醫師指出,民眾若發現自己身體出現「7種症狀」,就有很高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請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健康科醫師則表示,想遠離心肌梗塞,平常就該做好「5種」護心工作。此前,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曾表示,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而「心肌梗塞」則是指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當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就會造成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之變化,嚴重時甚至會有昏迷、休克、猝死的可能。戴克穎指出,心肌梗塞前往往有7大症狀:一、胸痛或胸悶:左胸和胸口正中心悶、痛,自覺心臟受到擠壓,有壓迫或燒灼感,且反覆發生。二、呼吸不順暢、會喘:平時走路、上下樓梯都不會感到喘,最近卻開始覺得喘。三、心絞痛,發作時可能有胸痛或在胸部中心會有像重物壓迫及呼吸困難的感覺。四、上腹痛:心肌梗塞導致的上腹痛,很容易與一般腸胃不適混淆,因此容易被輕忽;若是心肌梗塞高危族群者,若有相關症狀更須謹慎。五、冒冷汗。六、頭暈。七、噁心、嘔吐。戴克穎強調,其實民眾若發現自己有心肌梗塞可能也不要太過於驚慌,只要經由專業醫師依據個人詳細病史,並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進行早期診斷,提早投藥控制,以及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就能有效預防悲劇發生。另據《HEHO健康》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醫師說明,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與其發生症狀時慌張的手足無措,一定要平常做好護心工作。想遠離心肌梗塞有以下5大招:一、健康飲食:重油、重鹹、高糖的飲食,除了造成肥胖,也會使血管裡的油脂增加、堆積,害血管壁越來越窄,最後形成血栓。建議民眾平常就要多選擇好油、拒絕攝入反式脂肪,並攝取足夠水分,讓血管保持暢通。二、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透過積極治療來控制病情,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三、規律運動:重訓、有氧運動都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並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但蔡聰聰醫師提醒,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者,或心臟不適者不宜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對心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應該循序漸進的運動。四、注意保暖:天冷時,特別是早上剛睡醒,交感神經活動旺盛,血管比平常更容易收縮,出現心肌梗塞機率更大。因此民眾早晨起床別急著起身,因為身體未甦醒,被窩外溫度又比較低,冒然起身可能導致心臟受到刺激、負荷不了。五、戒菸拒菸:蔡聰聰醫師指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讓血液變得黏稠,並且加快動脈硬化,當血管缺乏彈性、血液又難流通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自然會增加。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百萬暢銷作家小彤罹胰臟癌! 「3大症狀」小心癌王
百萬兩性暢銷作家小彤,日前因臉色「異常蠟黃」、「眼白極度黃澄」住進醫院,未料經過幾日檢查,竟在體內發現2.3公分的胰頭腫瘤,報告出爐證實為惡性腫瘤。對此,醫生指出,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是好發也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但也因為易阻塞總膽管,會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有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據悉,小彤自1月開始鼻竇炎許久未癒,近期她在自家醫美診所工作時,臉色不對勁、略顯疲態,被員工發現後,逼著她去醫院看醫生,才赴急診檢查,豈料竟檢查出了黃疸,後來確認為惡性腫瘤。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雖然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的發生率其實不高,但最可怕的就是「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錢政平指出,胰臟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則容易阻塞總膽管,也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因此會有黃疸(皮膚和鞏膜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胰臟頭部更是好發,卻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則提醒民眾,若出現3大症狀,包括「糖尿病」、「腹脹」、「體重下降」,建議就醫檢查。林相宏說,以看診經驗來說,有症狀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尚未出現症狀,血糖開始上升就要小心,也建議高風險族群要定期篩檢,如胰臟癌家族史、抽菸者、喝酒、糖尿病和肥胖者。國健署曾說明胰臟癌前兆,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
「寧靜殺手」不留情!34歲女「腸胃不佳」健康檢查竟癌末 醫:這幾族群要注意
近年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趨勢。但有時即使生活作風看似健康,卻可能掩藏著致命疾病。以一名年僅34歲的蔡小姐為例,她是個注重健康生活的人,然而卻在最近一次的健康檢查中震驚地發現,自己竟然罹患了卵巢癌晚期,且已出現轉移。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蔡小姐所就醫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指出,她自認為的腸胃健康不佳,在腸胃鏡檢查顯示中僅是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卻發現了更為嚴重的情況。透過放射師的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磁振造影(MRI)和電腦斷層檢查(CT),而這些進一步的檢查也揭露了更令人震驚的結果,蔡小姐子宮右側有一顆約16公分的腫塊和大量腹水,肝臟兩側也有數處異常結節,其中最大的結節接近3公分。經過婦科醫師的確認,蔡小姐罹患卵巢癌晚期,甚至已經出現轉移。對於蔡小姐的案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卵巢癌是一種高死亡率的疾病,也常被譽為女性的「寧靜殺手」,因其早期症狀不顯著,容易被忽視;腹脹、脹氣、噁心等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腸胃或泌尿系統的問題,導致診斷時已是病情晚期。近年來,台灣女性卵巢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特別是55至75歲的女性,晚婚、晚生育、不生育或有家族史的族群,都屬於高風險群體。沈彥君主任醫師強調,卵巢癌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第一期的存活率可達93%,但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僅約25%。因此,高風險群體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盡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避免遭受「寧靜殺手」的摧殘。
年輕護理師不菸酒無家族史卻患肺癌 醫示警「早期常無症狀」:死亡率第1名
一名年僅30歲的護理師從不菸酒、也無其他家族病史,卻在某次健檢中發現了「毛玻璃結節」,隔年還長至2倍大,最後確診為肺癌,更可怕的是,在發現病灶至確認罹癌期間,她毫無不適症狀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肺癌」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不論是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排名第一,而其明顯症狀為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局限性哮喘、咳血、阻塞性肺炎等等,不過若發現有上述明顯症狀才去就醫檢查,並確診為肺癌時,多半已經是進入到晚期階段。在最近,就有網路傳言指出,發現「杵狀指」可能代表罹患肺癌,而沈彥君醫師則解釋,「杵狀指」是肢端末梢肥大的現象,常造成甲床跟指節的角度變形,其發生原因目前主要認為與「心肺」相關疾病造成之身體缺氧、「消化系統」疾病有關,所以並非出現「杵狀指」就一定是罹患肺癌,而是當出現「杵狀指」時,需多加留意背後原因之一可能就與肺癌有關。沈彥君醫師進一步表示,早期肺癌的症狀幾乎不明顯,常常是沒有症狀,僅少數因腫瘤發生位置緊靠氣管或支氣管,因病灶壓迫產生咳嗽,才有機率因久咳不癒而發現早期肺癌。對此,沈彥君醫師也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作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且自民國111年7月1日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規定年齡階層中,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之兩大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的免費LDCT肺癌篩檢。另外,沈彥君醫師強調,曾經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性疾病者,抑或是長期位處易致癌環境如通風不良油煙廚房、金屬業、冶礦業、石棉業或曝露於放射線下環境的人,也可能提高罹患肺癌機率,若有任何肺部健康的疑慮,請務必主動安排LDCT檢查,也不需太過於恐慌偽陽性,只要聽從醫師建議定期安排後續追蹤,才能有爭取黃金治療的時間。
飲食注意!營養師揭5大高鈉食物 小心吃出高血壓
鈉是人體中許多重要功能的必要營養素,但是攝取過量,會直接導致血壓飆升。近日全台氣溫驟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民眾,保暖之餘也要注意飲食上的鈉攝取量,並點出5種高鈉食品,提醒民眾在食用上必須留意,包含調理包、泡麵、火鍋湯底、醬菜以及豆乳醬。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健康成人的鈉攝取量為每日不超過2400毫克(6公克),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現代人飲食講求快速、方便,容易攝取過量的鈉,是造成高血壓的主因之一,若控制不佳容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因此,預防高血壓或抑制血壓飆升的第一步,就是避免吃重鹹的食物。營養師潘富子特別整理出5大常見的高鈉食物,並提醒民眾在攝取上必須格外留意:(一) 調理包:調理包是上班族的方便快捷之選,但其鈉含量高,以1包市售200公克的紅燒牛腩調理包來看,其鈉含量就高達1371毫克,若一天食用兩次,鈉攝取就已超過當日建議攝取量。(二) 泡麵:食用泡麵雖然方便快速,但以市售的花雕雞麵為例,其鈉含量相當高,一小袋就含有1200毫克,吃完相當於當日建議攝取鈉量的一半。(三) 火鍋湯底:每到冬天,人們喜歡和親友一起吃火鍋,但火鍋湯底的鈉含量也相當高。以麻辣火鍋湯底為例,一碗200c.c.的湯底含有約1,255毫克的鈉,建議在享受火鍋時,最好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這不僅可以減少鹽的攝取,還能降低總熱量的攝取。(四) 醬菜:醬菜時常搭配白粥食用,但在醃漬保存的製作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鹽,因此鈉含量也很高。以市售的醬瓜為例,一罐醬瓜的鈉含量高達1765毫克。提醒民眾切勿因為醬瓜的爽脆涮嘴口感而忽略控制食用份量。(五) 豆乳醬:吃薑母鴨或羊肉爐時,常搭配的豆乳醬每100克鈉含量高達2945毫克。因此,在品嘗美食時,務必謹慎控制醬料的份量。潘富子提醒民眾,大多數人在血壓升高時並沒有明顯的不適感,但心肌梗塞發生速度驚人,猝死情況也同樣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最佳途徑。流來襲,民眾喜歡圍爐吃火鍋,但是火鍋湯底的鈉含量驚人,建議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減少鹽的攝取,同時降低總熱量的攝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張燕清肝癌病逝!「初期發現也難治」7危險因子曝 3指標過高快檢查
知名台語創作歌手張燕清曾替蔡小虎、龍千玉、羅時豐、王識賢、翁立友等歌手寫歌,今(22日)傳出肝癌病逝,享壽69歲。醫師透露,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醫師說明,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然而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至6個月的存活時間。梁程超表示,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避免肝癌的死亡威脅。醫師指出,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提醒,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因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施明德肝癌復發 醫示警「初期幾乎沒症狀」!7大風險因子曝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4日上政論節目《TVBS戰情室》透露,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因為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洗腎、性命垂危。對此,醫師列出肝癌7大風險因子,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抽菸、黃鞠毒素、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及遺傳性代謝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在專欄中指出,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提醒,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也提到,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癌王」胰臟癌首入「十大好發癌症」 醫師:6族群要特別留意
近期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衛福部也指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點名6族群要特別留意,其中包含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衛教文章指出,當中提到衛福部曾解釋,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而錢政平副院長所點名的6大族群中,其中糖尿病患者要尤其注意,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至6.8倍。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
胰臟癌首次闖入十大癌症 醫:能於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助攻!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58歲游先生,有抽菸習慣、他說前幾年在一次員工健檢中發現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當時發現罹患糖尿病時,醫師就建議他應該控制飲食,積極減肥,可有助改善及控制糖尿病。但他說由於工作是自己做生意時常需要與客戶吃飯應酬,有想過要認真減肥,但時常一忙就疏忽,甚至是偶爾醫師開立的藥物也沒有按照指示按時服用。罹糖尿病未妥善治療 健檢又發現胰臟腫瘤這天,游太太幫他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較完整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想讓游先生認真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態。經過初步的抽血檢驗,血脂、血糖都超過標準值,腹部超音波檢查也發現游先生有中重度脂肪肝問題,但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透過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體部有一處約1.4公分異常顯影病灶,高度懷疑為胰臟腫瘤;後續經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罹患早期胰臟癌。癌王胰臟癌 首度闖入十大癌症近期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衛福部也指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補充說明雖然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依據胰臟癌發生個案可找出高危險族群,例如:較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糖尿病患、體重減輕 胰臟癌風險是常人近四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 4 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 ~6.8倍!若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錢政平醫師提醒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關於胰臟的檢查方式,錢政平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可能會將抽血CA19-9認為是可觀測胰臟癌的一種檢驗方式,但其實CA19-9 指數並不能當作單一癌症的精準檢查,像是與腺體相關的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及女性的乳癌等,都可能引起CA19-9上升。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最佳的檢查工具則是建議可利用磁振造影檢查(MRI),不具輻射線,對於臟器、軟組織的成像對比敏感度極佳,還能用多個角度切面,完整觀察胰臟健康狀態。
41歲男頻繁腹痛竟罹「類癌」 醫揭10大常見症狀:惡化又快又兇
41歲的紀先生平時不抽菸也不常喝酒,生活作息也算正常,飲食也無偏愛重口味,但有個健康問題讓他覺得困擾,那就是不時有肚子痛的症狀,他檢視過生活作息自認沒有太大問題,並因腹痛問題也相當在意飲食上的選擇,面對這樣的狀況讓他感到相當不解。透過親友介紹,紀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做完整的腹部檢查,透過腸胃內視鏡發現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情況,再進一步觀看腹部磁振造影檢查,驚見胰臟體部有一處有高顯影的囊壁構造特徵的異常病灶。經影像科醫師判讀,不排除與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或其他病因相關,後續經由臨床外科醫師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後確認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而紀先生的不明腸胃不適問題,就可能是因神經內分泌腫瘤所帶來的伴隨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神經內分泌瘤不是常見的疾病,可能原發於胰臟、腸胃、肺等器官,最常見發生於消化系統,尤其以直腸最多,等到發展過大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並發生轉移。其症狀也會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會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影響身體狀態,常見十大症狀有皮膚炎、慢性腹瀉、氣喘、反覆消化性潰瘍、咳嗽、盜汗、臉潮紅、發熱、低血糖、心悸。錢政平說明,因症狀無特異性,神經內分泌瘤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例如長期腹瀉或反覆潰瘍性,被誤認為腸胃相關疾病。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例,大眾所知的是他於2011年因胰臟癌病逝,但正確來說,他的胰臟癌是屬於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解釋,被稱作「類癌」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發生原因尚未發現有明確的危險因素。錢政平提醒,民眾神經內分泌腫瘤看似無害,卻不能掉以輕心,若當發生病狀與癌細胞行為類似,少數狀況下還是可能會惡化,並長得又快又兇猛。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台灣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也由1996年的每10萬人口之中有0.30人,上升至2008年的每10萬口有1.51人,發生率已增加5倍。每年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瘤日」,國際神經內分泌癌症聯盟(INCA)警告,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全球的的發生率正有上升的趨勢,日常許多症狀都不容小覷,早期診斷對於後續治療也才能有更好的治癒效果。錢政平強調,當發生不明症狀,不妨安排較完整的健康檢查,才能有助於更精準地找出真正的病因
侯孝賢驚傳罹失智症 醫示警「10大警訊要注意」:非正常老化!是大腦疾病
台灣知名國際級導演侯孝賢驚傳罹患失智症,更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侯孝賢將不再拍電影,先前與舒淇合作的《刺客聶隱娘》成為其最後一部作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錢政平日前分享一起案例,一名68歲陳姓阿嬤除了忘東忘西,走路還不穩,偶爾會發生跌倒,結果透過腦部電腦磁振造影MRI檢查影像發現,其腦部有因年老出現的腦白質退化白點之外,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空間也明顯擴大,經專科醫師確診為早期失智症,所幸發現得早,可在早期藉由藥物的控制,有助延緩失智的情況發展。錢政平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雖不可避免衰退老化,但要注意的是當發生輕度認知障礙不絕對等於失智症,但也非完全健康;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關於失智症會伴隨的症狀,大約會有10種狀況,錢政平提醒,當出現以下幾種綜合症狀,就得當心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失智症的10個警訊:1.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力改變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生活上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難4.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5.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6.說話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新困難7.物件放錯地方且失去回頭尋找和重做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退出工作或是社交活動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錢政平表示,現今仍有部分民眾對於失智症認知不足,甚至認為失智症所伴隨症狀是件丟臉的事情,導致就醫不積極,延誤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他強調,失智症在醫學上直至現今雖然沒有可完整治癒的特效藥,但仍可以透過相關影像檢查來幫助做到及時診斷,對於失智者及家人在未來的日子可提供更友善及穩定的生活,例如腦部磁振造影(MRI)可直接看到全腦構造是否出現特異病灶或與同年齡階層的大腦結構有無異常萎縮型態,MRI同時不具輻射線,是目前失智症最重要的篩檢與診斷工具。
吃超清淡!34歲女一照「癌症晚期」傻眼 醫曝1徵兆要當心
腸胃經常不舒服,檢查竟是卵巢癌晚期!一名34歲的女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也不喝酒,飲食方面也會選擇以清淡、好消化的食物為主,但近一年來她感覺腸胃功能明顯較弱,經常肚子悶痛且容易便秘,為此她還每天補充益生菌、酵素等保健品,沒想到最近進行健康檢查,竟檢查出是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據了解,該名女子是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腸胃鏡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起初腸胃鏡檢查並無大礙,僅有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中,卻發現有明顯異常影像,在醫師建議下,女子進一步安排腹部磁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檢查(CT),結果赫然發現大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沈彥君表示,該女子的子宮右側有一顆明顯腫塊,大小約16公分,並有大量腹水情形;在肝臟左右葉也發現數處大大小小異常結節,最大的結節大小將近3公分。經由婦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確定為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沈彥君說明,早期的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像是腹脹、脹氣、噁心、易飽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也經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因此,卵巢癌也被稱為女性的寧靜殺手,近年來,國人女性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有逐年攀升現象。沈彥君提醒,雖然卵巢癌好發於55至75歲間的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或不生育有增多趨勢,都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此外,若家族中有人罹患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沈彥君強調,卵巢癌的預後存活率,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第3期降至37%,第四期僅約25%。因此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風險最好的方法,建議高危險族群都應積極主動安排定期健康檢查。
老是使不上力 老翁忽視高血壓驚見心臟已鈣化!
70歲的何先生,他表示30幾歲時因創業到處應酬喝酒拚生意而忽略了健康。直到年滿40歲後,太太邀約參加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檢查後才意識到自己早已可能罹患高血壓而不自知。專注拚工作的他,面對高血壓問題也沒有太上心,醫師開立的控制血壓雖然有吃,但他坦承偶爾還是會忘記吃藥。他也說也因為自己做小本生意,工作大部分都自己來,忙工作都來不及了,哪有什麼健康檢查的習慣!走路變慢、體力下降不是因為老 長期血壓控制不良致心臟鈣化不過,從去年開始何先生體力明顯下降,行動力也不如以往,走路也變得較緩慢。他覺得自己應該就是因為老了,這些表現都是不可避免地老化症狀,去看了骨科也發現脊椎退化及骨刺的生成。不過,這樣的就醫結果,讓他的子女相當不放心,認為父親的行動無力可能不是只有脊椎退化這麼單純。這天,何先生經由家人的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從何先生最在乎的脊椎檢查看起,確實有退化現象,但退化程度都還算輕度。再觀看健檢報告,其中,最致命的問題而是心臟鈣化指數高達3,755,表示有重度冠狀動脈血管鈣化風險,而且發生血管阻塞的相對可能性相當高,其背後原因與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有關。高血壓久了使動脈硬化 嚴重時心肌梗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僅次於癌症的致命要害。有家族史、肥胖、抽菸、三高族群等都是高危險族群,心血管在開始發生異常變化時,通常都是沒有症狀,少數患者或等到嚴重時才有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流鼻血、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有噁心、嘔吐、昏迷、無力等症狀。以高血壓來說,血壓高會造成動脈阻力增加,時間一久會進一步導致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硬化,再等到進展到嚴重時可能阻斷了血液流動,瞬間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這時才會開始出現急性胸痛、冒冷汗、暈眩、嘔吐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塞發生時總是又急又快,嚴重甚至會引起休克或死亡。籲定期健檢、運動、均衡飲食 保心血管健康錢政平醫師表示,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是必須透過健康檢查才能清楚一窺心血管的健康狀況。也提醒民眾,國人三高盛行率其實可能比您想像的還要高,而有三高問題者,務必確實控制及定期回檢追蹤,降低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年滿20歲,就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測量血壓及血液檢查掌控三高狀態的第一步。若血脂、血糖、血壓有異常者,可搭配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高階影像查如腦心血管磁振造影以便觀察血管是否發生病變、及冠狀動脈鈣化分析(CAC)確認冠狀動脈之鈣化現象。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的均衡飲食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肺癌「7危險因子」炒菜油煙也在列 護理師曝下廚者易犯3不良習慣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肺癌已有43年居於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前兩名。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或長期接觸二、三手菸、曾有肺部病史或肺癌家族史、經常接觸炒菜油煙在內等7項,提醒高危險群務必定期篩檢。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曾提到,下廚產生煙霧、不洗鍋子直接炒下一道、馬上關抽油煙機,也是造成不少民眾罹癌的不良習慣。沈彥君透露,肺癌連續43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可被說是新一代的國病,這個要命國病的危險之處不僅發生率逐年攀升、大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也導致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她也提到,早期肺腺癌病灶幾乎無法單以胸腔X光偵測,必須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趁早發現,目前肺癌若在第一期或第零期就被查出,及時接受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達9成以上。談及肺癌的危險因子,沈彥君坦言,包括「吸菸」、「長期接觸二、三手菸」、「長時間接觸氡氣、石綿、砷、煤炭產品等易致癌物」、「曾有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部病史」、「有肺癌家族史」、「空氣污染」、「經常接觸炒菜油煙」,建議高危險群都應積極篩檢,降低肺癌致命的風險。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在節目《57健康同學會》點出3項下廚的不良習慣,也會導致罹患肺癌,首先是「油冒煙了才下鍋」,因為煙霧是造成不少女性民眾罹患肺癌的主因,她也坦言,自己在家下廚都以水炒的方式,如此一來不會飄出多餘油煙,廚房也更乾淨,「坦白說我煮飯從來不爆香,我的鍋子也不會有熱鍋熱油這動作。」其次是「不洗鍋子直接炒下一道」,譚敦慈表示,此舉除了造成串味,一旦食物燒焦、碳化就有致癌疑慮,就算沒有發生上述情況,也有重複加熱的問題,有些人還會特地留下煎魚的魚油直接炒菜,「會看到上面都有些黑黑的點,就比較不建議。」她並指出,鍋子的內面、背面都要清洗,若很著急料理下一道菜,請先沖洗鍋子背面再翻過來,因為鍋子背面的油垢經過加熱一樣會冒煙飄到空氣當中,產生致癌物質。再者為「馬上關抽油煙機」,譚敦慈解釋,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指出,炒菜過後馬上關掉抽油煙機,家中的PM2.5含量仍然很高,有人還會為了加速通風而將窗戶打開,實則影響抽油煙機的吸力,此時只要打開遠處的門、緊閉機台旁邊的窗戶,即可發揮清淨空氣的作用。
男子患B肝卻不以為意 檢查後驚見肝臟「變粗糙不平整」
一名55歲男子年輕時曾檢驗出罹患B型肝炎,不過他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一次健檢才發現,肝臟已經出現脂肪肝、肝硬化的情況。對此醫師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病變不會出現不適感,若病毒長期在肝臟發炎,會導致肝硬化,嚴重還可造成肝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自己一名55歲男病患罹患B型肝炎,不過對方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與妻子一同前往健檢才意外發現,肝臟已出現脂肪肝現象;另外病患肝臟的體積偏小、肝臟紋路較粗糙、肝表面不平整,顯示肝臟也有肝硬化情況,幸虧經過檢查後,並未發現腫瘤。對此梁程超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初期病變毫無不適感,對於大多數B肝患者來說都是一樣。因此要是長期疏忽未進行追蹤檢查,使得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就會導致肝硬化情況發生。梁醫師分析,引發肝癌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C型肝炎)外,黃麴毒素及酗酒也是可能的原因;食品若保存方式不當容易遭受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被認為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梁等。另外,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除此之外,有肝癌症家族史、脂肪性肝炎、肥胖、抽菸皆為罹患肝癌的危險族群。梁程超也表示,早期肝硬化症狀通常不明顯,僅在嚴重時才會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不過若是此時才就醫檢查,肝臟多半已處於肝硬化情況,要是後續未再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事實上,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感染後每5人有1人會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
無症狀輕忽B肝 55歲男健檢驚見肝硬化…醫揭病程3部曲:最終章是癌
55歲的王先生,年輕時曾被檢查出得過B型肝炎,雖然醫師有提醒日後需要定期追蹤,不過當時的他認為B肝感染的人不少,即便感染也不會有太大健康危害,由於他也沒有不舒服症狀,就忘記醫師的叮嚀再去追蹤檢查了。事隔數十年,王男接受健康檢查,發現肝臟已經開始硬化,所幸尚未有腫瘤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沒有健康檢查習慣的王男近日陪伴太太一起安排健康檢查。已知有B肝的他,在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有脂肪肝,並且肝臟體積偏小、肝臟的紋路較粗糙、肝表面呈現不平整狀態,這些影像的特徵代表肝臟已有肝硬化;當天,健檢項目也包含有腹部磁振造影,所幸肝臟尚未有腫瘤發生。梁程超指出,肝臟被稱做沉默的器官,由於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在初期發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以王先生的案例來說,與大多數感染B型肝炎者一樣幾乎沒有症狀,但長期疏忽未定期追蹤,錯過了可能在肝臟慢性發炎階段的藥物控制,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使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梁程超補充說明,早期肝硬化的症狀通常也不明顯,嚴重時有可能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若是此時才意識到肝臟發生問題再去就醫檢查,有很大的機率肝臟已處於肝硬化階段,倘若後續再沒有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梁程超也分享,常見民眾詢問是不是一旦肝硬化,就沒辦法逆轉,也沒辦法避免得到肝癌嗎?他表示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B型肝炎病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可漸漸恢復,以往的研究也顯示肝硬化等級有下降的趨勢,所以肝硬化是有機會逆轉,而且也能夠將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所以B型肝炎的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如果有符合抗病毒藥物的治療,醫師也會評估後給予治療。梁程超醫師提醒,民眾若想知道自己的肝臟健康狀態,檢查方式其實很簡單,只要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就可了解;也再次呼籲若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一定要定期追蹤,如果符合抗病毒藥物治療者,一定要接受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陸網紅「馮提莫」罹患甲狀腺癌末期 醫:女性發病率高且通常無症狀
31歲的大陸網紅「馮提莫」以翻唱歌曲在網路走紅,更有「大陸第一網紅」稱號,她從去年底合約到期後,就已暫停活動,24日她突發文表示,自己罹患「甲狀腺癌末期」,但手術很成功,所以告訴粉絲不要擔心,她會一直唱下去。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就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而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主因不明,不過已知有五大族群為高危險族群。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在衛教資訊中指出,甲狀腺癌源自甲狀腺濾泡表皮細胞及甲狀腺旁細胞,在病理細胞分類上分為乳突型、濾泡型、髓質型、未分化型、惡性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此外,據統計,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每1年每10萬人中,約有3至10個,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且女性比率較高。據ETtoday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也表示,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成以上,20~45歲女性更是高危險族群,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於40至50歲,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早期診斷出來並且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0~95%。謝旻晃指出其實甲狀腺癌臨床上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的摸到突出的腫塊,或是在健檢時,發現到結節,而真正要影響到聲帶神經、聲音改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體重減輕、呼吸或吞嚥困難的比例其實很低,發現結節後再進一步由經皮甲狀腺穿刺做細胞學檢查,通常可以診斷出來。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示意圖/pexels)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還未確定,不過已知有五大主因。一、兒童或青春期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600~2000cGY)者,容易在接受照射後二十年,產生良性甲狀腺病變或甲狀腺癌。二、家族遺傳:例如甲狀腺乳突癌或髓質癌病史。三、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四、長期暴露於輻射環境下。五、碘缺乏:目前台灣食用鹽都有添加碘,此因素可能性已減低。沈彥君也提醒民眾,甲狀腺癌早期難以靠症狀察覺病情,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可診斷出來,而甲狀腺的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常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當在檢查時發現結節型態有疑慮,一定要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另外當民眾發現脖子有局部腫塊或吞嚥困難,應立即檢查確認是否為良性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
「3種癌症」近年致死率增加! 醫揭共同特徵:早期幾乎無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2022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其中前列腺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近年有排名往前的趨勢。對此,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這些癌症類型的致癌因子大不相同,共同特徵就是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發現當下大多錯失治療時機。沈彥君引述衛福部公布的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發現癌症蟬聯41年冠軍,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4.9%,排行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沈彥君指出,十大死亡的癌症排名當中,肺癌與肝癌已連續43年位居第一和二名,另有3種癌症有排名往前的趨勢,分別是第五名的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第七名的胰臟癌及第十名的卵巢癌,雖然這些癌症背後的成因大不相同,但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民眾若無定期健康檢查,發現罹癌多半已是錯失治療時機的晚期。談及前列腺(攝護腺)癌,沈彥君透露,其好發於60歲至80歲的男性,致癌因子包括荷爾蒙、高脂飲食和家族遺傳,由於生長速度相較其他癌症緩慢,因此早期不易察覺,容易被當作良性的攝護腺肥大症,多半等到癌細胞轉移至骨骼引發下背疼痛,患者才會開始就醫檢查。再者是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沈彥君表示,其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致癌因子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由於發病機率不高,加上不易被察覺的特性,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是中晚期,此時癌細胞多半已侵犯到鄰近的組織或轉移至其他器官,患者可能出現像是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成腸胃的問題,從而延誤治療時機。至於卵巢癌,沈彥君解釋,其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加上當代晚婚、晚生子或不生育的人增多,都有可能是致癌因子,由於早期大多沒有症狀,若有則為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讓患者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的相關疾病,此時可能已是至卵巢癌第三期或第四期。最後,沈彥君建議,超過50歲的男性可利用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血液檢測,搭配攝護腺磁振造影(MRI)得知是否有腫瘤,或去各大醫療機構的泌尿科安排切片檢查;60以上族群以零輻射磁振造影進一步檢查胰臟,會比腹部超音波更為全面;超過40歲的女性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則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可透過骨盆腔超音波和腫瘤標記CA125檢驗,外加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評估卵巢情況。
健身網紅「騙罹胰臟癌」 醫痛批:如此瘋魔!揭「癌王」奪命威力
健身網紅「麵包包」3年前自曝罹患胰臟癌第4期,後來靠運動改善病況,而她透過社群屢屢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十足激勵人心。但她本人卻在昨天(1日)發文對外坦承,自己所位罹患胰臟癌,「全是假的」,讓所有粉絲超傻眼。對此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痛批,胰臟癌預後不佳是常識,麵包包居然選了「癌王」來編故事,「令人如此瘋魔」;而專家也提醒,胰臟癌之所以被視為「癌王」,就是因為它「不易察覺」,等到發現時,通常已經無力回天。麵包包在3年前,因自爆胰臟癌第4期,但她依舊不放棄運動,常透過IG等社群平台,貼出自己的健身照片及影片,以正面抗癌形象鼓勵癌友。但近日她陸續被網友踢爆,她所PO的落髮、治療等照片,疑似是網路抓的圖,不是真的自己拍的。麵包包這才對外坦承,「我做了最不應該做的事,我謊稱自己罹癌,欺騙了所有的人長達3年。」對於麵包包說謊裝罹癌,醫師許書華透過臉書發文,表示對於麵包包的行為感到瞠目結舌,並直言麵包包最不該的,就是挑了「癌王」胰臟癌這項癌症來亂編故事,「我認真感到瞠目結舌,居然連生病罹癌這般大事也能拿來編故事造人設,網路世界的『成名15分鐘』竟能令人如此瘋魔。」她提到,一般民眾大概都知道,胰臟癌的預後普遍不佳,轉移後的平均存活期,大約僅有1年,5年整體存活率只有3%,「如果本質是天大謊言,怎麼可能不翻車?」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曾提到,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其實不算高,但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那是因為它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不易察覺」,通常等到有明顯不適症狀時,病程多已發展到中晚期,存活已經不容易。台中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也指出,胰臟癌在臨床上診斷困難度較高,80%以上的胰臟癌,確診時多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加上胰臟癌5年存活率連5%都不到,才會讓這項癌症如此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