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沒人比他更了鄧小平!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 享耆壽90歲
美國哈佛大學知名東亞研究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在當地時間20日病逝於麻薩諸塞州奧本山醫院,享年90歲,死因不明。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傅高義是手術後情況惡化猝死。這位精通中、日文在美國享有崇高地位的中國通與日本問題權威,上月還曾公開呼籲美陸恢復對話。他生前出版多本巨著,尤其對鄧小平時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哈佛費正清中心與美國駐日大使館相繼發文證實傅高義死訊。費正清中心20日在推特寫道:「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在1973至1975年以及1995至1999年期間,傅高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緬懷他。」 傅高義有多本關於日本、中國及亞洲研究的著作,被認為是美國少數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 其中他在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一戰成名,分析日本戰後實現高度經濟成長的榮景,肯定日本式的經營模式,也奠定他「知日派」的地位。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進入連續十幾年的經濟衰退,傅高義在2000年出版新書《日本還是第一嗎?》,闡述當年《日本第一》的研究過程和判斷依據。 傅高義也是美國屈指可數的中國通,享有「中國先生」的美譽。1969年出版第一本中國專著《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東》。20年後,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先走一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2012年3月,傅高義出版10年心血之作《鄧小平時代》(又譯《鄧小平改變中國》),給了鄧小平「功八過二」的高評價。 隨著中國崛起、陸美關係趨緊,美國政界與學界也出現中國威脅論,但傅高義仍主張美陸應在政治、經濟各個領域保持全面合作與交流,強調美、陸、日之間的交流,是保持東亞地區和平和繁榮的主要力量。 12月1日他還以視訊方式出席北京舉辦的「香山論壇」年會,表示中美應盡快恢復對話,解決卡關的經貿交流與學術(媒體)交流。他強調,美國不該詆毀大陸在節能減排、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對抗疫情的貢獻;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
中美外交衝突升級!互關領館影響不小 台海恐爆發武裝衝突
中美外交衝突升級,大陸外交部24日上午針對美國要求大陸關閉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一事做出回應,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與運行許可,並要求停止一切業務與活動。根據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專訪多位學者,其中,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分析,「中美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且可能由一件小事引發,衝突地點將可能在台海、南海」。大陸外交部24日發表聲明稱,「美方21日單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及中美領事條約有關規定,嚴重破壞中美關係。中方上述舉措是對美方無理行徑的正當和必要反應,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符合外交慣例」。根據《環時》訪問到復旦大學美國問題專家沈逸表示,大陸這次關閉成都領館的舉動,是向川普政府傳遞出「大陸無意主動破壞中美關係,但對於美國的出格舉動,北京一定會堅決反制」。沈逸認為,互相關閉領館和驅逐外交人員,是大國戰略博弈的常規手段。歷史上有過很多先例,中美之前也發生過外交領域更嚴重的事件,即直接降級外交關係,這比驅逐外交人員更嚴重。互相關閉領館和驅逐外交人員會導致兩國外交間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也會導致各種不確定性陡升,但也可能最終僅停留在「吐口水」的層面。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選擇美國駐成都總領館作為反制目標,傳遞出習近平仍致力於「管控中美分歧」的信號。根據大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指出,在美國的所有駐大陸領館中,成都總領館的業務量和面對區域是相對較少的,且其涉及地區的美國公民和企業相對有限。至於關閉領館的舉動將對兩國關係有何影響?美國媒體已開始討論「大陸駐舊金山領館是否也會被要求關閉」,輿論認為,中美緊張局勢不排除進一步升級的可能。尤其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美間出現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比以往增大」。包括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表示,「中美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他判斷衝突可能發生在南海或台海地區,很可能由小事引發,但摩擦可能很快升級。他警告,必須避免這樣的重大風險,否則將對全人類造成災難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