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疾病
」 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 疫情美麥當勞「四盎司牛肉堡」大腸桿菌中毒奪命!13州75人感染「1人死亡」 罪魁禍首找到了
美國連鎖速食巨擘麥當勞(McDonald's)的四盎司牛肉堡爆發民眾食用後感染大腸桿菌的疫情,據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說法,這波疫情造成的住院人數攀升至75人,大部分病例集中在美國西部地區,其中科羅拉多州一名長者死亡,包括一名兒童腎臟出現嚴重併發症,罪魁禍首可能是供應鏈中的切片洋蔥,目前包括其他速食業者塔可鐘(Taco Bell)、必勝客(Pizza Hut)、肯德基(KFC)跟漢堡王(Burger King),也緊急下架洋蔥。連鎖速食店麥當勞的四盎司牛肉堡(Quarter Pounder)可能與大腸桿菌疫情爆發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多家美媒報導,CDC在22日發布食品安全警報指出,連鎖速食店麥當勞的四盎司牛肉堡(Quarter Pounder)可能與大腸桿菌疫情爆發有關,造成75人中毒,這波疫情已導致22人住院治療,並造成科羅拉多州一名年長患者死亡。值得關注的是,有一名孩童和一名成年人被診斷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這是一種造成腎臟血管受損的嚴重疾病。CDC指出,這些病例由上月27日至本月11日期間發生,多達27例來自科羅拉多州,其餘包括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和猶他州等13州,大腸桿菌是種常見於人類和溫血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都不會造成傷害,不過像是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則會產生強烈毒素,恐導致嚴重的食物傳播疾病。調查人員已經將調查重點聚焦在洋蔥絲和牛肉餡上,包括負責供應洋蔥絲的廠商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的泰勒農場(Taylor Farms)已宣布自主回收黃洋蔥。(圖/達志/美聯社)雖然目前尚未查明導致疫情爆發的具體食材,不過調查人員已經將調查重點聚焦在洋蔥絲和牛肉餡上,包括負責供應洋蔥絲的廠商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的泰勒農場(Taylor Farms)已宣布自主回收黃洋蔥。有採購相關洋蔥食材業者的塔可鐘(Taco Bell)、必勝客(Pizza Hut)、肯德基(KFC)跟漢堡王(Burger King)等速食餐廳,也紛紛緊急下架洋蔥。(圖/達志/美聯社)對此,美國麥當勞也發聲明表示,受影響的部分地區已停售「四盎司牛肉堡」,強調極度重視食品安全。另外,有採購相關洋蔥食材業者的塔可鐘(Taco Bell)、必勝客(Pizza Hut)、肯德基(KFC)跟漢堡王(Burger King)等速食餐廳,也紛紛緊急下架洋蔥。有採購相關洋蔥食材業者的塔可鐘(Taco Bell)、必勝客(Pizza Hut)、肯德基(KFC)跟漢堡王(Burger King)等速食餐廳,也紛紛緊急下架洋蔥。(圖/達志/美聯社)另據《中時》稍早引述台灣麥當勞回應,「台灣麥當勞四盎司牛肉堡所使用的切絲洋蔥,原料由紐西蘭進口,牛肉餅原料則來自巴拉圭及紐澳,來源皆與美國不同;同時,根據供應商自主檢驗報告,確認原料均符合相關標準,敬請顧客安心食用」。調查人員已經將調查重點聚焦在洋蔥絲和牛肉餡上,包括負責供應洋蔥絲的廠商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的泰勒農場(Taylor Farms)已宣布自主回收黃洋蔥。(圖/翻攝自X)
他結紮3年見老婆懷孕「回診稱沒人出軌」 醫見檢查結果傻眼
有些夫妻希望專注於事業、生活目標或是不想再生育,會選擇結紮。日前泌尿科醫師黃維倫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男性患者結紮三年後,與妻子回診,聲稱夫妻兩人都沒有外遇,但妻子卻懷孕了。然而檢查後發現,該男子的精液中完全沒有精蟲。泌尿科醫師黃維倫在臉書專頁「U and泌的鳥醫師.黃維倫」中提到,男性結紮手術的成功率超過99%,不過就算男性結紮的成功率很高,仍存在微小的失敗率,原因可能包括一側有多條輸精管、手術後感染或傷害、或手術中未能完全結紮等問題。黃維倫也回憶起一位泌尿科醫生的故事,表示這位醫生為一名男子結紮,三年後患者來回診,告訴他「我太太懷孕了,但我們都沒有其他人,是不是結紮失敗了?」醫生要求患者留下精液樣本,讓他下周再來檢查。一周後只有男子來回診,醫生問他太太是否也來,男子回答她去日本旅遊。而當醫生查看精液檢驗報告時,「我朋友看著精液報告,這一分鐘內診間突然變得很安靜,因為他在想要怎麼告訴這位先生裡面沒有蟲」。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不想當徵信社,只想好好當泌尿科的醫生!」、「請他好好照顧上帝的孩子」、「送綠色的東西就該明白了」、「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事實上,衛福部南投醫院曾在官網說明「男性絕育」,院方指出,輸精管結紮是男性絕育的方法,僅須要小手術將輸精管切斷,而輸精管即是攜帶精子的管道。這種手術使得男性射精之精液不再混含精子,沒有精子則卵細胞就無法受精,女性就不會懷孕。輸精管結紮比女性輸卵管結紮來得簡單多了。它的避孕效果幾近100%,但是它並無法保護生殖道免於感染,包括愛滋病等之性傳播疾病。
2女赴印度旅遊返台確診屈公病! 登革熱、屈公病「境外移入」創新高
疾病管制署24日公布上周國內確認境外移入屈公病,其中兩名女性是前往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有發燒、關節痛等症狀,入境就醫後確診。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為暑假出國潮影響,今年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等兩大蚊媒傳染病境外移入均創5年同期新高,提醒赴南亞和東南亞注意防蚊。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兩人分別是30多歲與40多歲女性一起到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四肢紅疹、倦怠等症狀,入境後就醫一度診斷疑似登革熱,後來經過採檢確定屈公病,這兩人都在家裡休息,臨床症狀改善。另一名個案則是非本國籍男性,林詠青表示,這個個案8月中旬從印度抵台,隔天發燒關節痛,兩天後才就醫,最後通報確診屈公病,目前已經離境。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疾管署指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包括泰國和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其中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也公布國內上周(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羅一鈞也提醒,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民眾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另外,民眾若回國後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連下數週大雨釀洪災 孟加拉「180萬人」受困
孟加拉近期連續下數週大雨,房屋跟農田都被淹沒,東北部約180萬人受困,災民現在面臨食物短缺和乾淨水源的問題。孟加拉東北部釀洪災,180萬人受困。據《CNN》報導,官方媒體和人道主義機構報告,孟加拉東北部受大範圍洪水侵襲,約180萬人受困。水發展委員會上週表示,洪水是因為長期暴雨和丘陵地徑流所引發的,四條河流的水位超出警戒線。據悉,錫爾赫特市是重災區,水淹到民眾胸口,而大家將物品堆成一堆,避免受泥水的侵襲,現在大家對被洪水困住的人感到擔憂,他們現在面臨食物短缺和乾淨水源的問題。據了解,錫爾赫特市約有96萬人,蘇南甘傑市約有79萬人,都受到洪水影響,當局建立了6000多個避難所幫助流離失所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指出,77萬名兒童急需援助,超過800所學校被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孟加拉代表說,隨著水位上升,兒童會更脆弱,面臨溺水、營養不良、傳播疾病等問題。國際發展組織BRAC說,他們正向數百個家庭提供緊急食品和醫療支援。 BRAC負責人指出,孟加拉已經習慣了洪水,但氣候變遷讓洪水變更難以預測。據悉,洪水沖毀了數千個農場和池塘,也讓養魚業者面臨重大損失,經濟損失超過千萬美元。
遭小黑蚊無情攻擊!短褲妹雙腿「密麻129個包」癢爆 吸血1高峰時段曝
時序進入初夏天氣越來越炎熱,討人厭的蚊蟲也紛紛出籠侵擾,小心清涼穿搭恐被叮爆,一名女網友發文哀號,日前她穿著短袖短褲外出時,竟遭小黑蚊攻擊,手腳被「咬出129個包」抓到滿腿通紅,照片曝光後,引起網友驚呼,「隔著屏幕都覺得癢!」一名女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表示,她近日前往高雄市立美術館遊玩時,雙腿竟被小黑蚊瘋狂吸血,全身共多達129個密密麻麻的腫包,讓她崩潰直呼「我真的瘋掉」。高雄一名女網友遭小黑蚊無情攻擊,手腳被咬出多達129個密密麻麻的腫包。(圖/翻攝自Threads)原PO也曬出美腿慘況,網友看了紛紛直呼,「雞皮疙瘩起來了,好恐怖」、「你是在美術館睡著唷,太誇張」、「這種東西少發,我的腳會跟著癢」、「看到我都癢起來了」、「誇張……這隻腳還有用嗎?」、「超級崩潰!我是過敏體質,這樣我應該會進醫院!」、「這也太可怕了吧,這捐血量槓槓的」、「這是自助餐吃到飽的概念嗎…各個部位都有。」事實上,疾管署曾表示,「台灣鋏蠓」是一種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又被俗稱為小黑蚊,通常會在春雨過後大量繁殖,且常常出沒於有藍綠藻或青苔的地方,目前並無資料顯示小黑蚊會傳播疾病。疾管署也提醒,小黑蚊雌蟲的「吸血高峰時間」落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通常以小腿、膝蓋、手背、手肘等部位為攻擊目標,若被叮咬容易產生奇癢、紅腫或過敏等症狀,可以冰敷患處或塗抹止癢藥膏減輕不適,切勿搔抓以避免傷口感染,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應立即就醫。
阿里山鄉民遭蚊子大軍「自殺攻擊」 110隻蚊屍驚人畫面曝
家住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莊信然,日前在家裡滑手機時遭蚊子圍剿攻擊,當下只要被叮咬,莊信然就朝蚊子「打下去 」,因蚊子大軍攻勢太猛烈,莊從用力拍打到輕輕抓起,不到40分鐘就屍橫遍野,莊信然將蚊子屍體整齊排列,數一數發現,保有全屍的竟多達110隻,影片曝光後,網友不只驚嘆、驚嚇,還有人誤以為是AI複製出這麼多蚊子,嘖嘖稱奇,而莊信然也慶幸自己不是敏感體質,才會被叮100多下還沒事。莊信然表示,當天晚上沒事做,無聊滑手機卻遭蚊子叮咬,起初不以為意,一被叮就順手打下去,結果蚊子如同敢死隊、前仆後繼朝他攻擊,竟愈打愈多,起初用力拍打,蚊子多半血肉模糊,沒多久他突然意識這群蚊子就像不要命地猛攻,讓他不禁放輕力道,打算搜集全屍,前後40分鐘,自己換來上百個紅豆包,現場同樣蚊屍遍野,經將全屍者排列計數,竟多達110隻,事後想想「很恐佈」。莊信然把影片上傳臉書,畫面中清楚看到有些蚊子還在抽蓄、一息尚存,網友紛紛留言,「阿里山研發的最新無人机,被擊落滿地,強!」、「你的血太補了」、「可以炒一大盤了」、「應該不是AI蚊子!複製又複製」、「為了一餐丟了老命!唉,這就是人生。喔不,這就是蚊生」、「看起來像是新式戰鬥機」等,驚嘆不斷。嘉縣衛生局比對蚊子屍體後,初步研判應是台灣住家常見的白腹叢蚊,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主要孳生於化糞池、尿桶、豬舍廢水等富含有機質之水中,傍晚是白腹叢蚊活動的高峰,飛行速度不快。目前並無傳播疾病記載,被歸屬於騷擾性蚊蟲。
俄烏戰爭宛如「1戰」恐怖場景 前線士兵:「鼠患肆虐」連貓都寡不敵眾
俄烏戰爭至今即將屆滿2年,前線已陷入僵持不下的壕溝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老鼠橫行的恐怖場景再次重演,由鼠患傳播的疾病也引發士兵嘔吐或眼角流血等症狀,削弱其作戰能力。據CNN的報導,一名烏克蘭女軍人回憶起去年(2023年)秋天在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南部地區作戰時,她所屬的營地遭受「老鼠流行病」肆虐的可怕景象,「想像一下,夜晚睡覺時,有一隻老鼠爬進你的褲子或毛衣裡,啃食你的指尖或手臂。整個晚上可以睡到2至3個小時,就算幸運了。」她估計每4名士兵駐守的地堡內,大約就有1000隻老鼠。「老鼠並非刻意侵擾我們,我們才是不速之客。」報導指出,鼠患蔓延肇因於季節的交替,這期間剛好遇到老鼠的交配週期。此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烏克蘭的反攻遭到戒備森嚴的俄羅斯防禦工事擊退,使戰事陷入膠著,宛如一戰在法國前線的壕溝戰。在俄烏戰爭的第2個寒冬中,老鼠們沿著1000公里的前線到處覓食,並在尋找食物和棲息地的同時傳播疾病。俄烏戰爭鼠患肆虐。(圖/達志/美聯社)烏克蘭女軍人感嘆,他們想盡辦法試圖消滅地堡裡的老鼠,包括噴灑老鼠藥、氨水,甚至向上天祈禱,就連戰場附近村落的商家也囤積了大量滅鼠產品,試圖大發戰爭財,但鼠患問題依舊難解,因此他們嘗試了其他方法,「我們養了1隻名叫布西亞的貓,起初她也協助捕捉和消滅老鼠,但老鼠實在太多了,1隻貓可以抓1、2隻老鼠,但如果有70隻,這個方法就不現實了。數量上實在寡不敵眾。」如今,不管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士兵,他們最大的敵人都是老鼠,交戰雙方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影片也揭示了戰場鼠患肆虐的嚴重程度。老鼠神出鬼沒,牠們在床底下、背包裡、發電機內、 外套口袋及枕頭套裡亂竄。其中一張照片還顯示,老鼠們從俄羅斯的迫擊砲塔中湧出。俄烏戰爭鼠患肆虐。(圖/達志/美聯社)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HUR MO)去年(2023年)12月曾報告稱,哈爾科夫地區庫皮揚斯克(Kupiansk)週邊的許多俄羅斯部隊都爆發了所謂的「病毒性鼠熱」,該疾病的傳播是透過「吸入老鼠糞便的粉塵或食用沾到老鼠糞便的食物」。HUR MO指出,「病毒性鼠熱」大大降低了俄羅斯士兵的作戰能力。不過基輔當局並未承認烏克蘭軍隊也受到類似影響。對此,CNN無法獨立核實上述說法,但根據烏克蘭軍方的描述,該疾病的可怕症狀包括發燒、皮疹、低血壓、眼角出血、嘔吐,而且由於它會影響腎臟,因此患者更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背痛和排尿問題。而且老鼠不僅會讓士兵難以入睡或染病,還會破壞軍事和電氣等設備。烏克蘭士兵回憶,牠們會設法爬進任何金屬盒子並咬斷電線,從而擾亂通訊,「老鼠啃咬一切:收音機、中繼器(Repeater)、電線,牠們還會鑽進汽車裡,啃咬油箱、車輪或電線,讓汽車無法行駛。光是地堡的鼠患就造成我們100萬烏克蘭赫里夫尼亞(約合新台幣83.5萬元)的損失。」針對外界擔心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將會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i Zaluzhnyi)去年底曾向英國《經濟學人》表示:「這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的軍事技術水平已讓雙方徹底陷入僵局。」
日本爆「蟲蟲危機」!臭蟲入侵2大城案例創歷史新高 專家公開防治手段
繼韓國和法國等國遭到臭蟲(Bedbug,又稱床蝨)入侵後,據日本東京和大阪的害蟲防治協會稱,2023年日本主要大都市地區的民眾尋求應對與臭蟲相關的諮詢數量激增,甚至已達到歷史新高,對此專家也警告,臭蟲問題正在日本國內蔓延。據共同通訊社報導,據東京害蟲防治協會稱,2023以來截至11月,東京已收到有306起與臭蟲相關的諮詢,這已超過2022一整年的247起諮詢總數。同時,截至11月底,大阪已收到307起諮詢,比去年增加約50%,回顧11月底,大阪地鐵的臭蟲傳播現象在社群媒體上瘋傳,促使電車營運商清理了1380輛列車。此外,在全國範圍內,2022財政年度日本全境共有683起臭蟲諮詢案件,比2009財政年度增加約5倍。事實上,臭蟲自從19世紀末就已在日本出現,並一度在全國範圍內猖獗,但隨著強效殺蟲劑的廣泛使用,臭蟲的數量在1970年左右直線下降,然而從2000年左右開始,有些蟲子開始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對此,日本醫學昆蟲動物學會(Japan Society of Medical Entomology and Zoology)會長夏明正提醒民眾,即使在城市地區外,臭蟲的侵擾也正在蔓延,「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被視為是安全的,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這個國家的任何地方」。夏明正建議民眾在旅行時,將衣服和其他物品密封在塑膠袋中,並盡可能遠離床,但他也補充「雖然臭蟲的叮咬會引起劇烈瘙癢,但臭蟲並不會傳播疾病,如果採取預防措施,就沒有必要過度恐懼」。臭蟲長約5毫米,白天躲在家具的裂縫和縫隙中,夜間以人血為食,牠們的叮咬可能會引發一些人的過敏反應,導致嚴重搔癢,而雌性臭蟲一生中可產下數百顆卵,這意味著,如果臭蟲出現在衣服或隨身物品上,很容易傳播各地。
公廁馬桶蓋「鋪滿衛生紙」 藥師警告:越墊越髒
在外上公共廁所有許多不方便,就有網友分享自己親身經歷,他表示肚子痛屎在滾了,在外上廁所找不到蹲式馬桶,只有坐式馬桶,他只好把衛生紙把馬桶蓋「鋪好鋪滿」,並表示這樣才不會上完之後,不小心帶了「菜花」回家;不過專家揭露,這行為只是多此一舉,此舉可能越墊越髒,並指出病菌離開人體後幾分鐘內就會死亡,不太可能因此傳播疾病,反而要注意「廁所裡的衛生紙」。小周藥師周本正錄製短影音衛教指出,公廁馬桶蓋「鋪好鋪滿」衛生紙或坐墊紙再上廁所「有可能會越墊越髒」,由於馬桶坐墊表面是緊緻無孔洞的材質,就算上一位使用者皮膚帶有病菌,但病菌離開人體幾分鐘內就會死亡,不太可能傳播疾病。小周藥師還表示,廁所中的衛生紙會吸收濕氣及藏汙納垢,拿來墊馬桶恐帶來反效果。他並表示,不能否認上一位使用者的分泌物接觸到坐墊,若又剛好碰觸到傷口,的確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可先使用酒精或抗菌液清潔馬桶坐墊,但比起性病,沖馬桶的按鈕、門把、水龍頭更容易傳染腸胃疾病,呼籲沖馬桶時要把「馬桶蓋蓋上」,且手部不要亂摸眼耳口鼻,如廁後應立刻洗手。包括小兒科醫師黃昌鼎也指出表示,曾有實驗發現每次沖馬桶可以產生14萬5千個微粒,這些氣膠微粒會散布到整個廁所,不只衛生紙,浴室所有東西都會被汙染,因此預防細菌散播的最佳方法,就是蓋上馬桶蓋沖水。另外,國外健康網站《SELF》報導,紐約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菲利普指出,包括梅毒、疱疹、淋病等這類病毒,離開人體外約10秒就會死亡,而且很少出現在馬桶坐墊上,廁所裡最該擔心的其實是糞便的細菌。對於如何避免被細菌汙染?菲利普建議,先用沾過酒精或消毒液的紙巾擦拭馬桶坐墊,最好使用沒有直接放在馬桶旁邊的坐墊紙,沖水前先蓋上馬桶蓋上,才不會讓糞便的細菌四處飛散。
「超級淋病」全球病例不斷增加! WHO警告:病株耐藥性高恐奪人命
一般淋病還能使用藥物治療,若是感染「超級淋病」就有可能喪命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透露,「超級淋病」的感染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於澳洲、加拿大、法國等地都有發現相關病例,而這種病株不僅耐藥性高,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症狀和致命危機。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性傳染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菌株的傳播,它也逐漸進化出了一定的耐藥性,並被稱作為「超級淋病」(super gonorrhoea)。世界衛生組織性傳播感染問題的負責人特奧多拉博士(Teodora Wi)提到,許多性傳播疾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但隨著這種耐藥性高的菌株不斷被傳播,目前研究已經表明「超級淋病」的耐藥率很高,原先用於治療淋病的藥物,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等等,對於其的治療效果變得越來越差。該機構警告說,英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已發現了相關病例,而全球15至49歲的人群中,每年更會收到8200萬的淋病個案報告。報導也指出,淋病主要由陰莖分泌物和陰道液中的細菌傳播,可能感染子宮口、肛門、直腸,甚至喉嚨、眼睛等處。另外,淋病的典型症狀為排尿時疼痛、盆腔或腹部疼痛、直腸搔癢或出血、排便時疼痛、眼睛疼痛或分泌物、咽喉痛等等,更可能導致頸部腺體腫脹、關節僵硬疼痛。若有類似的顧慮,建議要儘速就診尋求專業的協助。
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 疾管署揭2種傳播登革熱病媒蚊
隨著夏季氣溫不斷飆升,偶爾還會伴隨午後雷陣雨,登革熱疫情也持續升溫,國內上周更新增125例本土個案,台南就占8成以上。對此,疾管署也提醒,在山區非常常見且咬人很痛的「小黑蚊」並不是蚊子,也不會傳播登革熱,真正會傳染登革熱疫情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圖/疾管署)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圖/疾管署)台灣每到夏季,伴隨著午後雷陣雨和颱風,總是容易讓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等病媒蚊孳生,尤其南部更常成為登革熱重災區。對此,疾管署也發布了一系列消息,教導民眾如何辨別病媒蚊、有效清潔環境及避免病媒蚊孳生。疾管署指出,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人會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且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亦會被病毒感染,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其中「白線斑蚊」分布於全台海拔1900公尺以下的區域,棲息習性以戶外為主,偏好地點為植被多的環境,由於北、中、南都有白線斑蚊的蹤跡,因此無論在哪都可能被傳染,民眾在戶外活動時,務必注意防蚊措施。至於「埃及斑蚊」,則主要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近年監測顯示並無向北擴散的跡象,棲息習性則是容易進入室內,且吸血時「非常靈敏」,因此就算不出門,也可能感染登革熱,造成在家中活動時間較長的小孩與長者,更容易透過埃及斑蚊感染登革熱,且長者還容易發展成重症。對於病媒蚊如何防治?疾管署則特別提醒民眾,務必落實防蚊「3不措施」,消滅病媒蚊,遠離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威脅,以確保你我的健康。首先是清除家戶內外病媒蚊孳生源,例如貯水桶、水缸、花瓶、花盆、水盤、廢輪胎、空瓶、空罐等等;接著就是不讓蚊子進入屋內,包括設置紗窗、紗門,並經常檢查補修,或是在室內點燃蚊香驅蚊、噴灑殺蟲劑或置放電蚊燈。最後當然就是不讓蚊子叮咬,尤其早上9時至10時及下午4至5時為斑蚊叮咬的2個高峰期,請儘量避免到戶外樹蔭、草叢等陰暗處所逗留。出門時也請穿著淡色的長袖衣褲,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液(膏)。睡覺時也可以懸掛蚊帳,減少遭受蚊子叮咬的機會。至於現在非常常見的「小黑蚊」是否為病媒蚊的一種?疾管署則解釋,其實小黑蚊不是蚊子,而是名叫「臺灣鋏蠓」的吸血昆蟲,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小黑蚊會傳播任何疾病。而小黑蚊常常出現的高峰期,大約落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之間,雖然沒有傳播疾病的疑慮,但也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常常出沒的範圍則是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及廟口、遊樂場等處,雌蟲會在交配後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等待吸血,與蚊子的習性、種類完全不同。
年輕弟下體破皮「潰瘍流湯」手掌冒紅斑 醫搖頭:是梅毒
在享受性行為的當下,也要注意安全,以免樂極生悲。有一名年輕男子到泌尿科看診,自述下體破皮好幾天,還開始流一些液體,承認有「跑友」,一看發現好幾個潰瘍傷口,結果回診時發現,手掌冒出大大小小的紅斑,檢查證實是梅毒。泌尿科醫師施冠偉在臉書專頁透露,有一個年輕弟弟來門診,狀況是下體破皮2、3天,甚至流液體,脫下褲子驚見好幾個潰瘍傷口,但是不會痛。他便建議做全部的性病檢查,而病患後來也承認「約跑的朋友」,隔天手機警報就響了,結果是陽性,證實感染梅毒。病患回診時,手掌有大大小小的紅斑,施冠偉詢問是什麼時候有的,對方回答:「前幾天看完你的診之後跑出來的」,他則告知其他是陰性,並提醒要帶「跑友」一起治療,否則會交叉感染。男病患的手掌冒大大小小的紅斑。(圖/翻攝自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臉書)對此,施冠偉呼籲安全性行為,保護措施包含全程戴保險套、事前防護藥物(如愛滋病的prep)、事後防護藥物(愛滋病的pep)、HPV疫苗(男女都可以打,需3劑打滿),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藥物和疫苗只能預防HIV跟HPV,其他性病只能靠「保險套」。施冠偉解釋,感染梅毒後10天到3個月,通常感染部位會出現潰瘍,壓了不會痛、硬硬的紅色或褐色傷口,如果不理會就會自然消失。在感染後1到6個月,可能會出現身體各處的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腳底),但不會感到癢,還可能伴隨其他症狀,像是疲勞、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和淋巴結腫大。感染數年到數十年,假如遲遲不治療,可能引發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甚至眼睛等嚴重的健康問題。至於要如何治療梅毒?施冠偉指出,主要為抗生素治療,通常以注射青黴素的方式進行,前期的梅毒通常只需要一次注射青黴素即可,後期的梅毒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治療,但梅毒引起的身體損害是不可逆的,與任何性傳播疾病一樣,預防梅毒的最佳方式是進行安全的性行為,並定期進行性病檢查。
波蘭出土450具吸血鬼遺骸 「嘴裡塞硬幣、兩腿夾頭骨」防死而復生
吸血鬼是電影、小說裡的重要元素之一,這種以人類或其他生物血液為生的吸血鬼,雖是民間傳說的虛構怪物,但過去在歐洲卻讓人聞之喪膽。近日波蘭一處村莊發現一座亂葬崗,裡頭居然發現450具「吸血鬼」遺骸,埋葬姿勢還相當怪異,許多遺骸被發現嘴裡叼著硬幣,兩腿夾著頭骨,這是19 世紀歐洲人用來對付吸血鬼的兩種「療法」。波蘭一處村莊發現一座亂葬崗,裡頭居然發現450具「吸血鬼」遺骸。根據《每日星報》指出,有建築工人在波蘭東北部的盧齊諾(Luzino)發現的亂葬坑內到處都是骷髏,其中許多人被斬首並放在奇怪的位置。更奇特的是,許多遺骸被發現嘴裡叼著硬幣,兩腿夾著頭骨,原來,這是 19 世紀歐洲人對赴吸血鬼的「療法方式」。許多遺骸被發現嘴裡叼著硬幣,兩腿夾著頭骨,原來,這是 19 世紀歐洲人對赴吸血鬼的「療法方式」。負責這次重大挖掘的斯特羅米斯基 (Maciej Stromski)表示,「幾個世紀前,人們認為,如果死者的家人在葬禮後不久死亡,那麼他或她可能是吸血鬼。因此,在埋葬後,墳墓被挖開,死者的頭顱被砍下,然後安放在腿中間」,他還表示,「我們還發現了一個被斬首的女人,包括她孩子的頭骨也放在她的懷裡」。另外,據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法醫人類學首席講師波里尼(Matteo Borrini) 先前接受《Insider》訪問時也表示,「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不死的屍體會傳播諸如鼠疫等疾病」。他接著表示,「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被惡魔影響的屍體會以『黑魔法』來傳播致命的疾病」,因此,當時的歐洲人認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他們嘴裡放入堅硬的東西,比如一塊磚頭等,藉此防止死屍傳播疾病。對於吸血鬼的紀錄可追朔到11世紀的東歐,當時人們擔心埋葬的死者,會變成吸血鬼回到地面,吸血鬼傳說廣為流傳,甚至引發大規模恐慌,因此出現防止死者復活的「吸血鬼葬禮」。先前波蘭哥白尼大學(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也曾在波蘭北部比得哥什(Bydgoszcz)的村莊皮恩(Pien),考古一座17世紀的墓地時,發現一具被用鐮刀抵喉和鎖腳的女性遺骸,頭骨骸裝飾著一頂絲綢帽,代表著這名女性曾擁有極高的地位,而這種詭異的埋葬法,據說是為了「防止她復活」。考古學家在墳墓中發現被當時人們認為是「吸血鬼」的屍體骨骼,屍體也進行特殊處理,像是嘴裡叼著硬幣,兩腿夾著頭骨。(圖/翻攝自推特)
夏季腸病毒流行高峰 基隆衛生局提醒關注兒童
基隆市政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市府發言人、主持人余治明今(10)日邀請到5月甫上任、基隆市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衛生局長張賢政,共同宣導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的相關知識,並提醒夏季正是腸病毒流行高峰,對兒童容易併發重症,家中若有感染腸病毒的兒童,必須避免延誤治療。張賢政表示,雖然Covid-19疫情已趨緩,但其他疾病也不容忽視,夏季正是腸病毒流行高峰,5月份已經陸續出現相關病例。他說,腸病毒對兒童容易併發重症,家中若有感染腸病毒的兒童,必須觀察是否有嗜睡、倦怠及抽搐等症狀,避免延誤治療。最好預防腸病毒的方法就是勤洗手,許多人會仰賴酒精代替洗手,但腸病毒無法被酒精殺死,所以勤洗手是不能忽略的步驟;洗手步驟除了過去的「施、搓、沖、捧、擦」之外,可以學習進階版「內、外、夾、弓、大、力、腕」,大人小孩都不能忽略洗手重要性,才能確保每個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張賢政提到,夏季也是登革熱等蚊蟲傳播疾病的流行期,除了衛生局針對病媒蚊進行監測外,民眾平時可注意居家周遭是否有積水並移除。他說,外出時,可以穿著長袖或塗抹防蚊液,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機會與降低疾病傳播路徑。對於未來願景,張賢政說,隨著高齡化社會發展,需要照護的高齡人口和慢性病人口也成為醫療上的挑戰,每個人力量都有限,如果能整合基隆所有醫療量能,以及長照量能,照護失能人口,才能解決現行工作出現的困難。他說,最重要的是讓所有相關人員都能在有成就感的環境下,盡可能照顧所有人的健康,這就是自己的未來期許。余治明表示,夏季來臨,許多疾病也開始流行,除了家長最害怕的腸病毒外,夏天蚊蟲滋生,也可能造成登革熱等疾病的流行。他建議,民眾在飲食前,應養成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注意家裡周遭環境,避免製造孳生病媒蚊的溫床,平日均衡飲食,養成運動好習慣,才能擁有強健好身體。
5盒蟑螂放生到社區「上百隻狂爬竄」 女居民吐原因:不忍心殺死小生命
蟑螂可以說是人人喊打的一種生物,被視為噁心的害蟲。沒想到,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近日有一名女子,拿了5盒蟑螂到社區放生,上百隻到處爬竄,這個舉動嚇壞其他住戶,立刻通知保全處理。根據《N視頻》報導,天河區芳草園一名業主爆料,社區內有居民放生數盒蟑螂,畫面中可見大石頭上有6個盒子,裡面全是蟑螂,在花園四處爬來爬去。張女士本月7日目睹一名女子,在社區花園到處放盒子,裡面放的是德國蟑螂,居民奶奶在散步,一開始以為女子在餵貓,後來發現放出來是活的蟑螂,到處在爬,直言:「不忍心殺死這些小生命」,有居民就把照片和影片PO到群組,其他人便督促社區負責人報警。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已勸阻當事人並對社區進行消毒殺菌,「在社區裡面放生什麼東西都不行」,得知還有3盒沒放,但女子仍準備要放,他們立刻將3盒蟑螂給處理掉,後來找到該名女子,馬上進行教育,女子也當面保證不會再有下次,當天下午也立刻聯繫人員進行消毒工作。社區立刻進行消毒殺菌。(圖/翻攝自N視頻)專家指出,蟑螂是病媒生物中間的宿主,可能會傳播疾病,像是傷寒病、過敏性疾病、胃病等,居家的蟑螂肯定是危害大點的,草叢的蟑螂危害就小點。消息曝光後,引發熱烈迴響,網友紛紛留言:「發什麼癲」、「放什麼生啊,都養自己家裡不挺好,自己好生伺候,免得放生出去冷著餓著了」、「真的不是他國間諜嗎?可怕,是不是故意說放生的啊」、「要報警並尋找來源啊,正常人去哪弄那麼多蟑螂」、「涉嫌故意傳播病菌,抓起來,刑事立案」。
女友不滿「偷拔保險套」怒提告 28歲男下場出爐…被判性侵無罪
荷蘭一名28歲男子,和女友親密時,過程中偷偷拿下保險套,女方發現後氣得告上法院,他在法庭上坦承脅迫行為。法官判定該案不屬於性侵罪,但仍被判處3個月緩刑和1000歐元(約3.3萬新台幣)罰款,也成為荷蘭首位「偷拔保險套」而被定罪的人。據《每日郵報》報導,男子哈爾敦(Khaldoun F.,化名)在沒有告知女友的情況下,偷偷拿下保險套,而女方事前也表明:「不想在沒戴套的情況下發生關係」。法官審酌對話紀錄,發現哈爾敦事後傳送訊息給女友,其中一則內容寫道:「妳會沒事的」,痛批哈爾敦使女方暴露在感染性傳播疾病和意外懷孕的風險,但認為該行為不是性侵,因為雙方達成了協議,而且脅迫僅和「沒戴套」有關,最後判他3個月緩刑,並罰款1000歐元。法院認定不是性侵,但仍判緩刑和罰款。(示意圖/翻攝自pexels)無獨有偶,在荷蘭另一起案件中,有一名來自鹿特丹的25歲男子,全程都沒有取下保險套,卻在「關鍵時刻」沒戴,他解釋事前曾向另一半要保險套,但是「忘記」戴上,法官認為沒有證據證明他是故意不戴保險套,因此判他無罪。荷蘭公共廣播公司(NOS)指出,荷蘭法律沒有針對「偷拔套」的具體罪刑,不過這是法院首次對該行為作出判決,並補充德國、瑞士和紐西蘭等國家也有類似裁決。
女子染愛滋「無套接客」 恩客紓壓完嚇傻下場曝光
無套性交,意思就是不戴保險套進行的性行為,也泛指任何不安全的性行為,這也涉及增加感染性傳播疾病風險,包括愛滋病毒的感染,近日在大陸長沙,一名尹姓應召女明知自己感染愛滋病,仍從事賣淫活動,甚至和恩客發生無套性交,經雨花區法院認定構成傳播性病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4個月,並處罰金5000人民幣(約新台幣2萬1970元)。據《澎湃新聞》報導,2022年9月21日下午5點左右,尹女和曾姓男子在長沙市雨花區某小區的租住屋內實施了賣淫嫖娼活動事後落網,經雨花區法院經審理查明,尹女已被湖南省疾控中心確診HIV陽性(愛滋病),且一直在醫院進行治療並領取治療藥物。沒想到尹女明知自己HIV陽性,在不告知恩客的情況下,還進行無任何防護措施(未戴避孕套)的性行為。針對這名賣淫女子的行徑,法院認為對方明知患有嚴重性病仍從事賣淫行為,其行為已構成傳播性病罪,雨花法院對尹女以傳播性病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4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法院法官也提醒,明知自己患有愛滋病或者感染愛滋病病毒,不採取防範措施與他人發生性行為,而使他人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構成故意傷害罪(重傷)。
醫療科技公司 Hologic 發佈,全球首屆婦女健康指數調查,台灣連續兩年蟬聯世界第一
全球婦女健康指數調查是由 Hologic 與分析諮詢龍頭公司蓋洛普(Gallup)經長時間的合作,依照國家與區域所完成的深入調查,同時也是項對女性健康史無前例的研究。這項調查結果來自 122 個國家與區域,涵蓋 127,000 多人的經驗,並涉及 140 多種語言。藉由參與執行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得知,此全球婦女健康 指數將可為大約 25 億位女性發聲。Hologic 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Steve MacMillan 指出:「婦女健康是家庭、社區、社會和經濟的基石。」 他也強調:「身為早期檢測、診斷和治療婦女健康問題的領導者, 我們深知評估是改善的關鍵。 我們也清楚了解,唯有透過更完整與優質的數據才得以追蹤評估全球婦女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在 COVID-19 加劇了醫療保健長期不平等的情況下。」為了協助各國擬定策略以確保婦女未來的健康,這項全球婦女健康指數以下列五個面向作為調查基礎:「預防保健」、「健康與安全」、「情緒健康」、「個人健康」以及「基本需求」。 調查中先在各面向排名後,再依各面向分數的加總做最終的整體排名,而任一面向的進步都有助於婦女享有更健康長壽的生活。(圖/Hologic提供)在該調查指數的滿分 100 分中,全球2020年的平均僅獲 54 分,2021年時的平均分數甚至退步一分。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2020年時以總分 69 分位居全球婦女健康與醫療表現的第一名,2021年的表現不但仍持續保持世界第一,還進步了一分。 然而,從我們這兩年的全球婦女健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婦女的健康需求並未獲得滿足且有待加強。 2021年,60% (約 15 億位女性)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在過去一年中,未接受女性好發率前四高的疾病檢測。一般而言,大部分在此指數上領先世界的國家所投入醫療健康系統的經費也超越各國,相反的,Hologic 全球婦女健康指數中得分最低的大多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普遍存在著嚴重的收入不平等以及醫療保健基礎不足,因此很難滿足婦女的基本需求,在預防保健方面也明顯落後。Hologic 北亞區總經理 Jon McMillan 表示:「Hologic 的全球女性健康指數是份具權威性的資料,這些數據得以讓台灣與世界各地的健康照護相關單位,上至政府與醫療機構,下至地方組織與家庭,針對全球婦女所面臨之健康、安全、基本需求以及心理狀態等問題,做更具建設性的討論並擬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圖/Hologic提供)Steve MacMillan 呼籲全球醫療保健人員和政府領導人以這些數據和五個面向為基礎,訂立以婦女健康為優先考量且兼具可行性與可評估性的投資計劃。」蓋洛普(Gallup)資深管理合夥人 Vipula Gandhi 也強調: 「COVID-19 大流行加劇了醫療保健在普及性與品質方面長期以來的差距。 此份調查指數提供了一個基準,讓我們能夠據此衡量全球婦女的健康狀況。 我們希望世界領導人在引領全球復甦之時,也能參考這項研究報告並採取實質的相關行動。」Hologic 在全球女性健康指數調查時發現,儘管各國檢測標準不同,但在過去 12 個月內,有超過 15 億位婦女,對女性好發率最高的疾病,包含: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和性傳播疾病/感染症等,均未做篩檢。 Hologic 全球醫療事務副總裁 Susan Harvey 醫學博士指出:「預防醫學措施是對抗影響女性壽命和生育能力疾病最關鍵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定期做癌症、性病與心血管疾病之篩檢,將可能導致日後更嚴重的併發症,然而這些併發症是可以透過持續追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
大陸進口原木發現「全新蟑螂物種」 源頭為法屬圭亞那
大陸珠海拱北海關所屬的中山港海關近日在中山港口岸的進口原木中,截獲拉丁蠊屬蜚蠊種,為全球首次報導的新物種。(圖/翻攝自《環球網》)據《環球網》及《央視》的報導,中山港海關、珠海保健中心病媒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中山港口岸對一批自法屬圭亞那進口的原木進行聯合檢疫時,截獲一隻蜚蠊,現場的海關人員迅速取樣送實驗室鑒定,並對同批次貨物實施檢疫處理。廣東拱北海關保健中心病媒實驗室工程師陳健表示:「通過DNA條碼技術及形態學鑒定,均未匹配到已知的蜚蠊種類,經進一步研究,依程式確認該頭蜚蠊為未被描述過的拉丁蠊屬蜚蠊物種,為全球首次報導。」蜚蠊,俗稱蟑螂,目前已知的種類有4000餘種,是各國海關口岸監測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具有極強的適應力、繁殖力,作為外來物種很容易在入侵地定殖,對入侵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還可能攜帶未知病原體傳播疾病,危害人類健康。
男童眼睛癢就醫發現爬滿「陰蝨」 一查奶奶身上也有大量活蝨、蟲卵
大陸杭州一名男童因為眼睛癢,感覺就像有蟲在爬一樣難受,因此趕快就醫,結果眼科醫師一看竟然發現他的眼部,有許多「螃蟹樣」的小蟲在爬,竟是通常長在陰部的陰蝨,而暑假和男童同住的奶奶也有相同狀況,甚至在奶奶身上發現大量活體陰蝨與蟲卵。4歲男童眼睫毛上爬滿陰蝨。(圖/翻攝自白鹿視頻)浙江杭州一名4歲的男童,放暑假到住在郊區的奶奶家住,沒想到因為眼睛癢去就醫,發現他的眼睫毛佈滿恐怖陰蝨,被醫師認為是眼部陰蝨感染,同住的奶奶也被發現身上有大量活體陰蝨與蟲卵,通常透過性行為傳播的陰蝨為何會在祖孫兩人身上也讓人好奇。醫師診斷後認為是生活條件不佳導致,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問題,醫師幫兩人做了驅蟲治療,並告知兩人後續處理方式,必須做好個人衛生與防護。而陰蝨雖然常見於陰部,但在大部份人類毛髮上均可生存,它的身體較頭蝨寬闊,腳部較寬廣,使它可於疏落的毛髮間攀爬。除了陰毛外,陰虱也可在頭髮、睫毛、鬍鬚和腋毛處寄生。陰蝨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交,因此陰蝨感染被認為是性傳播疾病的一種。衣物和床鋪也是陰蝨的重要傳播途徑。廁所則不會傳染陰蝨,因為廁所的平面光滑,缺乏可讓蝨子停留的條件。如廁前不久如患有陰蝨患者剛使用過,亦有被傳染之可能。治療方法除了剃除毛髮外,還需要把被污染的衣物、床單、被罩蒸煮或開水澆燙消毒,殺滅蟲卵及成蟲。以及使用熱水及肥皂清洗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