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車廠
」 電動車 特斯拉鴻海旗下鴻騰布局新能源車電氣化 斥資逾25億收購德國高壓線束商
鴻海(2317)旗下鴻騰(6088)強化新能源車電氣化全球布局,其車用事業FIT Voltaira集團宣布以7,250萬歐元(約新台幣25.57億元)收購德國高壓線束商Auto-Kabel集團,組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垂直擴展新能源車的核心電氣化技術,並擴大客戶基礎。FIT Voltaira集團首席執行官Ulrich Eichler表示,「此次收購代表我們成為車用領域中智能能源分配系統、電氣化、傳感和連接解決方案供應商的重要里程碑。」他也提到,「此次合併不僅將增加我們的市場份額和全球覆蓋範圍,更能提升FIT汽車事業整合。」FIT Voltaira集團聚焦車用線束技術,提供傳感、連接和電氣化解決方案,近年將營運重點從引擎相關產品,轉移到新能源車用解決方案。Auto-Kabel集團為電動移動領域的先驅和汽車能源分配和管理的技術領導者,擁有強大的傳統車廠客戶基礎和領先的創新能力。鴻騰表示,Auto-Kabel在汽車系統和電力分配的電氣元件方面表現出色,專注於向電動移動解決方案的過渡;Auto-Kabel集團近期在電動移動領域進行大量投資,特別是在高壓電動車系統的母線和鋁電纜技術方面。Auto-Kabel集團總經理Markus Bolz也說,「我們相信透過合作,將為包括電動商用和乘用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在內的汽車客戶提供獨特價值,並設定新的行業標準。」此次收購將顯著提升Voltaira集團在車用智能電力分配系統中的產品組合,包括創新的電池線束、母線和高壓車輛電氣系統。通過此次合併,Voltaira集團將在歐洲、亞太地區、中東、非洲和美洲擁有超過50個據點,全球員工超過13,000人。
新車試駕/Kia純電顛峰之作 EV9搶占LSUV市場
受到趨勢及政策影響,全球各大傳統車廠,都捲入所謂「純電化」的漩渦,這條由數十個汽車大廠所匯聚而成,映照著代表環保、綠能的藍綠色光芒的河川,正悄然地改變人們的思維,為21世紀注入新的用車與移動模式。在日系車大幅攻占油車城池的同時,同樣位在東亞的南韓,卻在純電車領域有著讓人無法忽視的成就,尤其Kia與Hyundai這兩個品牌,絕對足以名留電動車青史。Kia自從全新識別亮相後,車款的進步和純電車的布局,都超越消費者對於品牌發展的想像。而Kia的野心不止於此,近日又將純電產品陣容拓寬至另一個領域,一個市場上少見、需求又強烈的多人座級距,也就是這次試駕的主角EV9。EV9方正車身搭配全球首創的數位光柵打造出的前衛外型,開在路上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吸睛度,同時也蘊含設計團隊對風阻係數的要求,以5,010mm x 1,980mm x 1,755mm的車身尺碼來說,風阻係數僅0.28Cd,也提升整體續航力。EV9採用全球首創的數位光柵,整體看起來具備極高的科技感(圖/趙世勳攝)。隱藏式車門把手,可以降低整你風阻係數(圖/趙世勳攝)。坐進車內,可以立刻享受到EV9的寬敞和舒適,中控台標配全新一體的12.3吋中央顯示螢幕,重點是終於配有繁體中文介面,而冷氣調整的部分也有一個5吋的觸控螢幕;不僅如此,還可以選配電子後視鏡,這具電子後視鏡因為擺放位置與一般車款的後視鏡幾乎相同,因此在使用上不需要低頭尋找,很快就能適應,也增添整車的科技感。車內標配全新一體的12.3吋中央顯示螢幕,並且有獨立冷氣設定區(圖/趙世勳攝)。選配的電子後視鏡因為擺放位置與一般後視鏡幾乎相同,因此可以很快適應(圖/趙世勳攝)。同時,由於車輛啓閉和排檔桿設置於方向盤右後方,因此駕駛與副駕中間增添許多置物空間,而且中間還設有指紋辨識器,只要在上車時掃指紋,就能將座椅、車外後視鏡,車機系統的語言調整到原本預設好的位置。車內具有指紋辨識器,可以將座椅、車外後視鏡等調整到預設位置(圖/趙世勳攝)。這次EV9提供標準七人、旋轉六人及尊榮六人座,其中旋轉六人座停車時提供第二、三排乘客之間的面向模式,第二排座椅前後滑動最大可達 330mm,還可向內旋轉180度面向第三排座椅,也可向外旋轉90度轉向門,並只需按下按鍵就能輕鬆旋轉座椅。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排配置的大車窗,帶來遼闊的車內視野,加上車頂平整化的設計,坐起來不會擁擠、也不會有壓迫感,加上配有獨立的置杯架、充電口與揚聲器,宛如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旋轉六人座具有第二、三排乘客的面向模式(圖/趙世勳攝)。第二排野可以向外旋轉90度,具備高度的彈性調整空間(圖/趙世勳攝)。在實際試駕過程中,除了一直接收到路人的側目外,還能感受到源源不絕的動力。EV9全車系標配99.8kWh鋰電池組,擁有385hp/71.4kgm的最大輸出表現,這樣的動力即使滿載七人,也能輕鬆寫意地上山下海。再搭配E-GMP電動全球模組化平台,具備800V超高速快充科技,10%~80%充電時間僅24分鐘,電池續航里程達500公里。EV9擁有385hp/71.4kgm的最大輸出表現,即使滿載開起來也輕鬆自在(圖/趙世勳攝)。除了座位空間寬敞以外,座椅倒下以後也具備相當大的置物空間(圖/趙世勳攝)。從EV9概念車的現身就讓本刊記者大吃一驚,沒想過會有這樣充滿科技感的車款直接地呈現在眼前,同時兼顧性能表現、座艙舒適度及科技含量,著實可以說是Kia純電的巔峰代表作。EV9此次以滿滿的高規格、高科技配備,直攻300萬元(279.9萬元起)級距,以CP值來看算得上是誠意十足。同時,Kia EV9近日更榮獲2024「世界年度風雲車World Car of the Year」及2024「世界年度電動風雲車World Electric Vehicle」雙冠王殊榮。對Kia來說,不僅成功提升品牌形象,也在LSUV市場搶下一席之地。行李廂具有V2L(Vehicle-to-Load)外接供電功能,可以為電器充電(圖/趙世勳攝)。Kia EV9近日榮獲2024「世界年度風雲車World Car of the Year」及2024「世界年度電動風雲車World Electric Vehicle」雙冠王殊榮(圖/趙世勳攝)。(表/CTWANT製作)
集邦:2024年全球新能源車估賣1687萬台 「比亞迪純電車有望奪冠」
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品牌來勢洶洶,各國傳統車廠嚴陣以待。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20日表示,全球新能源車,包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等,2023年共銷售1303萬輛,在基期較高的狀態下,今年銷售會減緩成長,預測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687萬輛,年成長率29.5%;在中國市場穩定、海外擴點順利下,比亞迪有機會挑戰Tesla純電車龍頭位置。集邦表示,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車銷售地,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擁有約60%的市占率,但在高基期的情況下成長趨緩,加上其他區域的銷量成長有限,彌補不了中國市場的缺口,導致新能源車銷量年成長率減緩。2023年純電動車排名仍由Tesla奪冠,市占率19.9%,比亞迪位居第二,只少了24.8萬輛。此歸功於比亞迪在中國市場銷量穩定,海外銷量也持續提高,加上海外基地啟用,集邦表示,比亞迪今年有機會挑戰Tesla純電車龍頭位置。廣汽埃安2023年首次取得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和Volkswagen則分別退居第四、第五名。兩大豪華車品牌BMW、Mercedes-Benz電動化轉型腳步加快,分別位居第六和第八名,Hyundai集團旗下的Hyundai和KIA銷量雙雙增加,維持與2022年相同名次。插電式的油電混合車(PHEV)方面,比亞迪和理想分別拿下第一及第二名,其中,理想在2023年成長率高達182%,以中至大型SUV為主,主打家庭客層的定位清晰,市占率快速攀升。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BMW、Mercedes-Benz和Volvo Cars,但BMW、Mercedes-Benz的銷量受到歐洲PHEV的銷售不佳衝擊而出現衰退。Jeep年成長率33%,提升至第六名。中國品牌長安、騰勢、深藍都是第一次進入全年的前十大排行榜,凸顯中國市場帶來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內需成長趨緩,2024年各家車廠除了從中國出口車輛外,也積極布局海外基地。集邦表示,中系品牌在車款多樣性、定價和智慧化功能有較大優勢,擺脫單一生產地問題後,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但同時不排除會出現更多的貿易屏障,阻擋中國新能源車加速拓張全球版圖的速度。美國方面,2024年起開始禁止使用中國製的電池零組件,此將導致許多電動車款失去補助資格,卻也提高電動車的降價難度。
手機龍頭尬車1/黃仁勳:「汽車將是有輪子的電腦」 聯發科揪輝達挑戰獨霸車用晶片的高通
2024年1月登場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主角似乎換人,從手機、電腦換成豪華汽車,除了電子大廠、就連傳統車廠也大推數位化,遊戲大老Sony用遊戲手把遙控旗下概念原型車AFEELA登台,德國賓士大秀「MBUX 虛擬助理」朗讀當日新聞、撥放客製化音樂;BMW則玩起車裡多人遊戲以及自動代客停車。「這會是百花齊放的經濟發展。」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王宣智表示,從這次美國CES展來看,汽車已不是傳統交通工具,大家都在討論「軟體定義汽車」,也就是汽車大部分的操作,可透過軟體進行管理,並創造全新體驗和功能,還可不斷升級,所以「汽車會變成像是電腦,讓更多業者參與進來,車不再是移動工具,而是變成『第三空間』。」而掀起汽車裡「第三空間」大戰的,除了傳統車廠、處理器晶片大廠英特爾及超微(AMD),行動通訊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2017年切入車用電子晶片,兩年後推出「驍龍」新系列,高通勁敵聯發科技(2454)去年也找上繪圖晶片起家的輝達(NVIDIA),聯手打造智慧座艙系統,預計2025年量產。這場大戰,已打成手機晶片一哥二哥在「尬車」。從1999年起全球3G通訊技術以CDMA(分碼多重存取)為標準後,最先將這個技術從軍規轉為商用的高通,可說是享盡紅利,從通訊專利到手機晶片,沒有一家手機廠商躲得過「高通稅」專利費。然而隨智慧手機普及,市場需求放緩,高通營收也下滑,去年全球裁員5%,第4季營收僅86.7 億美元、年減24%,主力商品手機晶片54.6億美元、年減27%,車用晶片雖僅有5.35億美元,但逆勢成長15%。儘管車用晶片營收數字占比不大,但高通看的是未來。小米總裁盧偉冰曾透露,一部手機需要114個晶片;然而汽車晶片則是超過上千個,天風證券數據表示,傳統燃油車約使用500到600 顆半導體晶片,但電動車則需1000到2000顆;也有外媒預估,高檔的智慧座車一台就要用掉4千顆晶片。高通的驍龍8295,已用在今年最新的豪華車款上。(圖/新華社、翻攝自知乎官網)高通在2019年推出的驍龍SA8155P,2023年再推驍龍SA8295P,均已打入大陸市場。最大宗的驍龍8155晶片採用台積電7奈米製程,有8核心,最多支援6個攝影鏡頭、連接3塊4K螢幕,也支援Wi-Fi6、5G和藍牙5.0;新一代驍龍8295,是5奈米製程,運算力是8155的8倍、GPU提升2倍,可帶動更大更多的螢幕、更強的遊戲畫面,以及內建語音AI,沒網路時還能運作。截至今年一月,包括大陸車廠吉利的極越01,極氪001 FR等高價電動車款都選用驍龍8295,小米即將推出的SU7也採用驍龍8295,未來手機和平板、甚至家電都能直接與車子連動。可說是除了特斯拉和華為,高通幾乎壟斷整個大陸新汽車圈的車用座艙晶片市場。然而高通獨霸的局面,即將出現新變數。2023年5月時,聯發科技執行長蔡力行拉著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手,向全球公開將合作打造Dimensity Auto平台,採用更高階的3奈米製程,預計2025年量產,進軍汽車智慧座艙系統商機,儘管起步較晚,但兩強合作引起業界極大關注。「汽車將會是一個科技展示區,成為有輪子的電腦!」黃仁勳在宣布合作時高喊,輝達投入汽車領域已經15年。這次拉幫結派,被業界認為是劍指高通。輝達在取得全球AI伺服器晶片龍頭地位後,持續擴大AI生態系,在剛落幕的CES展上即宣布,與賓士、工程模擬軟體暨技術大廠Ansys等一線大廠結盟。在台灣,輝達也與鴻海(2317)開發智慧駕駛相關技術,鴻海則為輝達生產NVIDIA DRIVE Orin電腦。全球車廠都在打造「軟體定義汽車」。(圖/賓士提供)「所以我們做智慧座艙與輔助駕駛系統,就是善用臺灣的ICT的優勢與軟實力。」鴻海旗下、專作車聯網領域的富智捷技術長徐宏民表示,剛好這兩年來,汽車產業出現破口,原本既有的贏家優勢不在,台灣有機會在這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法人表示,除了鴻海和聯發科,其他車用電子概念股,也包括做主控電腦的廣達(2382)、和碩(4938),功率元件的強茂(2481)、台半(5425)、虹揚-KY(6573)、朋程(8255),面板相關有毅嘉(2402)、友達(2409)、群創(3481),而ADAS有台積電(2330)、威盛(2388)、建準(2421)、晶宏(3141)、原相(3227)、詮新(6205)等,相關題材很多,其他新創公司也指日可待。
永續台灣論壇4/Kia品牌蛻變3大關鍵 總裁李昌益:2027年前至少推出11~15部電動車
順應全球掀起的節能減碳浪潮,車廠從電動車的佈局、充電樁的設置、環保材料的應用等方面搭上綠色能源的列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也指出「減緩地球暖化最有效的方式是淘汰石化燃料」,也帶起消費者綠色意識的高漲,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在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表示,「去年全世界汽車銷量約8,000萬台,其中1,000萬台是純電動車,這個成長非常驚人。」 對於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有哪些機會與挑戰?李昌益分析,「對汽車產業來說,電動車的出現確實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電動車的起點是因為環保,接下來又延伸到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他認為電動車所帶來的衝擊,就像2005、2006年多功能智慧型手機崛起後,讓Nokia、Motorola、Ericsson等知名的傳統手機品牌漸漸式微或消失;又如數位相機的興起,不僅底片業者難以生存,Canon、Nikon這些傳統相機大廠也不得不迅速轉型。「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車佔比要達到50%的期許,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為現階段成長的確非常快速。」李昌益肯定電動車的擴張,但是新興事物發展勢必會遇到挑戰,「近幾年來原物料短缺、特殊金屬價格上漲,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必然也受到影響。」李昌益認為電池成本太高、發電效率偏低是電動車發展最大的挑戰,但這個問題會隨著科技的研發而逐漸解決,差別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電池發展一定更有效率,一般圓柱電池,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18650電芯或是Tesla使用的21700電芯,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大約200~300Wh/kg就已經很強,不過今年4月寧德時代發表一款凝聚態電池,可以到500Wh/kg。」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李昌益表示,「現在所有車廠要鑽研的方向已跟以往不同,造車技術也有非常大的改變,以前一部車從研發到生產至少需要4至5年,但根據最新消息,特斯拉發展一部電動車的時程已經縮短到18個月。這對傳統車廠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以電動車市場來說,近期有非常多新興品牌不斷地突破銷售量。」李昌益舉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去年銷售突破100萬台,不過成長最快的比亞迪已經快到140萬台,而且今年仍持續增加,在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市場都非常熱賣。「如果不持續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擴大AI、車聯網或智慧城市的應用,一定會漸漸被淘汰。」李昌益也提醒,「未來當電動車成為銷售主力,很多包含機油、潤滑油、冷卻水等五油三水供應商,就會像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底片產業一樣消失。」對於世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產品的轉型和未來的方向,李昌益分享看法以及引領品牌走向蛻變的關鍵方法(圖/方萬民攝)。為了不成為被淘汰的產物,Kia也推出多款引人注目的新能源車。根據台灣森那美起亞統計,截至2023年第3季,Kia全車系累計銷售領牌7,704台,年成長率128%,躍升國內車壇成長最快的進口品牌;而Kia純電智慧跨界休旅EV6,自上市至今累計銷售更達1,341台,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對於Kia近幾年能見度顯著成長、品牌形象的提升,李昌益分享蛻變成功的關鍵是產品、通路及品牌定位,「在推出全新廠徽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定義品牌全新定位,就是『移動・啟發人心』。」他補充,其實這句話就代表了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李昌益坦言,「電動車發表以前,Kia仍然被視為傳統車廠,成立50幾年來一直到EV6的推出,才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為車廠帶來全新機會和更多關注。」與保時捷電動車相同的快充速度、寬敞乘坐空間、新科技的便利性,都讓國內近2,000名車主擁有良好體驗。此外,2024年德國年度風雲車大獎GCOTY(German Car Of The Year)「最佳豪華車」級別,更由全新Kia EV9純電智慧旗艦LSUV擊敗其他基本售價超過70,000歐元(約新台幣238萬元)的強勁對手脫穎而出。「這對於Kia來說是相當大的肯定。」李昌益滿意地說。EV6是品牌發展純電車的起點,也是台灣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更是國際比賽的重點,使Kia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圖/方萬民攝)。至於品牌未來在新能源車方面還有什麼樣的佈局?「我們到2027年會推出11至15部電動車,今年國外已經在8月首發EV5,台灣將來也有引進的打算。」李昌益接著說,「加上環保法規的關係,油車的比例會漸漸降低。為了因應電動車的發展,我們也讓維修人員、內部人員到韓國進行電車、電池整備以及相關訓練。」而在永續經營、企業實踐ESG的部分,李昌益再次強調,「不僅電動車的發展是一環,全新EV9車內也採用10種特殊永續材質,包含回收漁網、寶特瓶,對於環境的保護以及再生利用都有一定的貢獻。」從訪談中,我們知道永續發展議題對於汽車發展而言,不僅是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而已,傳統車廠要調整供應的轉型,電動車的發展也涉及AI、移動服務、車聯網和智慧城市的拓展,還有永續材質的應用。而Kia目前以EV6讓品牌贏在起跑點,未來是否可以繼續在永續的戰場上爭取更多機會?相信從李昌益提到的「產品」、「通路」和「品牌定位」3大面向中持續精進,能夠完整傳遞「移動・啟發人心」的價值。
老廠成飆股1/戲棚下站久終成主角 定穎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電動車二成營收占比PCB廠無人能比
陷入消費性電子產品庫存陰霾近2年的印刷電路板(PCB)廠,終於要見到山洞口的曙光。走訪2023 TPCA Show(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今年共480個品牌廠使用1386個攤位,較去年多,外國買主絡繹不絕穿梭會場。冷清的PCB概念股也有了人氣,其中定穎(3715)股價更是一路狂飆,從8月中的30元,2個月內翻三倍,最高來到107元。定穎是40年老廠,在台股可說是「乏人問津」,怎的突然轉身為飆股?一位PCB廠資深業務主管告訴CTWANT記者,定穎早在兩千年到大陸設廠,並切入車用市場,「2014年特斯拉到上海設廠,給了定穎打入供應鏈的機會。」如今,定穎營收來到150億元,車用HDI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 PCB,高密度電路板,主要用在手機、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汽車電子等產品)營收佔比高達70%,其中電動車產品已逾兩成,放眼PCB廠無人能比。其實,定穎一開始的成軍,與車用HDI毫無關連。定穎投控前身是國內老牌PCB廠定穎電子,為前董事長曾茂昌與總經理林木銓在1988年所共同創辦,原本主要業務為承接一線大廠所外包的代工訂單,1997年轉型調整,拓展直接接單業務,到了2002年,代工業務停止,以直接接單為主。定穎也在當年掛牌上櫃,同時年營收突破10億元,以營收規模來說,已算是中大型PCB廠。「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可以算是PCB產業版圖改變的分界點,也讓定穎營運受到衝擊。海嘯前,PCB廠是大家都可以有飯吃,海嘯後只剩下前兩名可以有飯吃,定穎並非是產業領導者,在台灣排名約為第15,因此到了2012年,雖然全球營收破100億元,但也出現公司成立以來的首次本業虧損。」觀察PCB產業超過30年的法人說。在2012年8月30日董事會,創辦人曾茂昌請辭董事長,由當時36歲的業務副總黃銘宏接任。黃銘宏是在2000年加入定穎,從業務協理做起,接任定穎董座時,創下國內最年輕的PCB廠董座紀錄。定穎是台股今年下半年PCB族群飆股,也是當沖熱門指標。(圖/翻攝自台灣股市資訊網、翻攝自超穎官網)接任定穎董事長後,黃銘宏就擬定了三大方向,鎖定汽車電子、伺服器及智慧裝置為未來發展目標。黃銘宏認為,主要是著眼於汽車電子化、雲端科技及手機與穿戴式裝置的未來龐大市場潛力所在。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原本對於生產管理並不熟悉,接任之後才發現,公司的台灣及中國廠區都是各自為政,橫向溝通管道相當貧弱,因此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廠區系統整合。為要完成系統整合,黃銘宏很快就踢到鐵板,因為定穎的產品太多元。原有經營團隊在分散風險前題下,將產品多元化,但缺點是產品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黃銘宏認為,要先減少公司產品項目,從多元化轉向專一化,從而建立廠區標準作業程序,也可以降低成本開支。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加入定穎時,公司正好開始布局中國市場,接任董事長後既然鎖定汽車為主要目標市場,他便親自去拜訪中國主要車廠,讓定穎知名度逐漸打開。最重要的關鍵是2014年,機會上門。那一年,特斯拉決定在中國設廠生產電動車,2019年底完成設廠並開始出貨。「相對於傳統車廠,供應商要通過認證再打入供應鏈,少說也要3-5年,但是特斯拉不同,他們不會特別依賴某幾家供應商,而是讓供應商都能供貨,再分析不同供應商的產品品質進行訂單調整,這也是定穎能夠打入供應鏈的關鍵之一。」某PCB廠資深業務主管說。定穎旗下黃石廠也獨立為超穎,準備在上海證交所掛牌。(圖/翻攝自定穎官網)從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轉型期間,定穎僅有2014、2016、2017年獲利,仍是虧多賺少,2019年定穎宣布出售桃園廠,並資遣該廠490名員工中的420名,其餘則轉任其他廠區。關閉桃園廠後,定穎的汽車相關營收比重明顯拉高,從2014年的10%,2016年倍增到25%,2019年一舉衝過40%,2021年突破50%,2022年來到63%,2023年上半年更高達70%。隨著電動車產品陸續出貨,定穎相關營收也逐年增加,2020年為11億元,2021年為21億元,2022年則為31億元,從比重來看,則是8.7%、13.3%及20.1%。2022年定穎轉為控股公司,生產重心集中在中國黃石廠及昆山廠,其中黃石廠,自定穎獨立出去,在今年2月時已更名為「超穎」,同時也規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法人指出,一般來說,控股公司的營運模式,主要是認列子公司的獲利,這樣就能將原本的公司部門分割後再進行掛牌。以目前來看,定穎的規劃也類似。展望後市,定穎也在8月法說會上指出,泰國廠預計2024年第四季量產,生產高階多層板及HDI,供應伺服器、網通、儲存裝置及汽車等客戶所需,而2024年仍可能受到整體景氣尚未完全復甦影響,但公司在高階智慧車載及AI相關產品的技術能力和優勢會逐漸發酵。
2023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546.2萬年增33.6% 比亞迪緊追特斯拉
根據TrendForce統計,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車(NEV;包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銷售總量為546.2萬輛,年增33.6%。其中,第二季新能源車銷量為303萬輛,年增42.8%,占第二季整體汽車銷量14.4%,對2023上半年的銷量成長貢獻大。第二季純電動車(BEV)銷量為215.1萬輛,年成長39.3%。冠、亞軍分別由市占率21.7%的Tesla與市占率16.2%的比亞迪拿下,並創單季銷售的最佳成績;第三名則由另一大陸品牌廣汽埃安首次拿下,市占率6%,廣汽埃安以大陸市場為主,主要以高CP值為賣點,近期推出人民幣22萬元(新台幣97.5萬元)以上的高階車款,嘗試擴展產品組合。第二季BEV前10名與第一季差異不大,除了前兩名固定外,其他品牌多為名次調換,但與2022年同期相比,由於傳統車廠的純電車款數增加、大陸品牌間競爭激烈,因此大陸品牌上榜的席次減少。在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部分,第二季銷售87.6萬輛,年成長52.9%,其中高達66%銷量來自大陸市場。比亞迪市占率36.5%保持第一,集團下的高階品牌騰勢市占率也攀升至3.4%,上升到第七名;理想汽車第二季銷量8.7萬輛創單季新高,市占率也衝到近10%,排名維持第二。國際品牌中,Volvo和Jeep的銷量也較去年同期成長,Jeep銷量突破3萬輛,首次擠進前五名。TrendForce表示,除了大陸、西歐和美國等主要市場外,2023年上半年其他國家在新能源車銷量也有明顯增長。其中,泰國和澳洲表現突出,在上半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均突破3.5萬輛,泰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的銷量是2022上半年的四倍、澳洲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則是2022年同期的五倍。
電動車保單最快明年問世! 李松季:將朝3面向設計
根據統計,2022年自用電動車投保車體損失險約2.6萬件,較前一年的1.4萬件成長近一倍,產險公會理事長、泰安產險董座李松季今天(11日)表示,理事會已於7月底決議,由汽車險委員會組專案小組研議推展電動車專屬保單。據了解,研議電動車保單的專案小組成員包括泰安、富邦、南山、國泰世紀、新安東京及和泰產險等六家公司,預計年底擬定保單條款,加上蒐集資料、研擬費率等,該保單最快明年問世。目前電動市場最大區域為大陸,當地已有電動車的專屬保單,另外還有充電樁的附加條款商品;特斯拉則有自售的電動車險保單;日本則是像台灣一樣是在一般的車損險屬於混合型。產物保險公會今天召開第9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並補選理監事;保險局長施瓊華致詞時表示,「我也是搭乘電動車,曾經被關過,車子停在那裡也不動。」政府現在的政策也是公務車要全面電動車化,由於電動車的構造和一般汽車不同,車損險保單商品內容也會有差異,提早因應電動車趨勢是需要的,保險局也非常支持產險公會的做法。產險公會祕書長李松季表示,由於電動車車價、車輛零件、維修方式及損失幅度等皆與一般燃油車不同,目前雖然電動車輛數比重仍低,但產險公會為帶領產險業界不斷往前邁進,已由汽車險委員會組專案小組研議推展電動車專屬保單,將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分離開來,從條款、費率、從人因素等面向多方研究並設計電動車的專屬保單。李松季進一步說明,有鑑於多國碳排放政策日趨嚴謹的背景下,各國的汽車產業面臨燃油車限制以及新能源車補貼的雙重政策推動,加速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發展電動車市場迅速發展,全球各大車廠產能迅速擴大,電動車勢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電動車成長的原因包括全球環保意識崛起、各國相關政策的推動、汽車電子化的趨勢等,除了特斯拉(包括自售電動車保險),相關傳統車廠包括豐田(Toyota)汽車、福斯(Volkswagen)汽車、 通用汽車(GM),也都宣告要斥資投入電動車領域,足見未來電動車取代傳統汽車的方向逐漸確立。
韓系電動車崛起1/助攻現代汽車躍升全球第3大車廠 豪擲8千億布局新能源市場
特斯拉電動車在全球車市引領風騷,各大傳統車廠跟進,全球車市洗牌之際,近年因積極布局EV及翻轉品牌形象的韓國現代汽車,去年已竄升為全球第3大車廠,就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在推特公開稱讚,「現代汽車做得很不錯。」特斯拉首款兩門運動型跑車Roadster於2008年登場,從此改寫整個車壇的歷史、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之後陸續推出四門純電車ModelS、大型純電休旅Model X、中型純電轎車Model 3、中型純電休旅Model Y,而Model Y更在今年輾壓Toyota,榮登2023年第一季全球最暢銷汽車。不讓特斯拉獨占鰲頭,中國車市也傾力發展,現在不僅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佔59%),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包括比亞迪、江淮汽車、理想、威馬、小鵬、蔚來等,根據統計,2022年比亞迪電動車銷售量達185.7萬輛,較2021年的59.4萬輛,大幅成長212.8%,居全球第一。中國電動車持續以「平價」優勢積極在海外攻城掠地,企圖翻轉汽車版圖。比亞迪拓展電動車版圖至巴西,宣布在巴西建設大型生產基地。(圖/新華社)同時,韓國現代汽車也緊跟電動化的腳步,成為積極布局新能源車款的汽車集團之一。在2020年公布2025戰略,計畫2025年將推出12款電動車。2022年,全球汽車集團總銷量前3名分別是:Toyota集團(1,048萬輛)、Volkswagen集團(826萬輛)、Hyundai-Kia集團(685萬輛);以電動車銷量來說,中國車廠比亞迪專注於BEV(純電動車)及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因此以1,858萬輛的成績,超越1,314萬輛的Tesla躍升冠軍,第3名則為839輛的福斯集團,現代汽車則以498萬輛、年成長41%的表現卡位第6名。看好電動車的發展,現代汽車在上月20日投資人大會上宣布,至2032年期間將投資約109.4兆韓元(約新台幣2.6兆),其中約35.8兆韓元(約新台幣8,234億元)用在電動汽車;同時也設下獲利目標,「在2030年前,讓電動車事業的營業利益率達到10%以上。」現代汽車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集團繼承人、現年52歲的鄭義宣是重要推手之一,他是現代汽車集團名譽會長鄭夢九的獨子,也是現代汽車集團的第三代接班人,畢業於徽文高等學校,並獲得高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接著繼續進修獲得舊金山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9年擔任起亞汽車(Kia)總裁,透過他的經營和管理,使得起亞汽車擴張速度超越母公司現代;在2020年3月接班現代汽車後,隔年便進行集團成立以來最大的管理階層大換血。據《金融時報》分析,當時的大搬風,將許多高階職位主管換成40多歲的年輕人才,反映鄭義宣著眼將過去石化燃料引擎轉為新時代能源,投資研發電動車、氫能車和自駕車。Kia電動車EV6的推出,更引起全球消費者對於韓國品牌的關注。(圖/報系資料照)《華爾街日報》也提到,現代汽車集團在1986年進入美國市場,由於當時集團主管都在南韓,無法掌握美國消費市場的轉變,因此錯過美國SUV汽車興起熱潮;這次現代沒有重蹈覆徹,牢牢跟緊電動車熱潮,先是1月宣布在美國投資85億元,緊接著4月計畫2030年前將在南韓投資181.4億美元,並在5月砸下24.5億美元,將觸角拓展至印度電動車工廠,持續擴大新能源車的投資與布局。韓系電動車的發展有目共睹,福特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在被問到去年的電動車市場競爭時,他就提到:「我最關注的就是現代和Kia、中國(車廠)和特斯拉。」
韓系電動車崛起2/充電快+價格合理成最大誘因 汽車達人:品牌定位恐成劣勢
全球電動車市熱鬧,台灣在2022全年總市場銷售也突破新高,來到16,120 輛,創下首次突破萬輛的紀錄,年成長128%,特斯拉更從2016年至今持續坐穩電動車霸主寶座,不過甫進軍台灣電動車市的Hyundai和Kia也卡位第7名和第4名的位置。2022年,可以說是韓國電動車在台發展的起點,Hyundai和Kia分別以Ioniq 5及EV6吹響進攻電動車市場的號角,Ioniq 5在發表首日訂單即破紀錄,而EV6也獲得非豪華進口電動車品牌銷售冠軍。汽車達人鄭捷向CTWANT記者表示,「800V架構卻控制在合理價格範圍,是EV6或Ioniq 5這類韓系電動車的最大優勢。」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2022年台灣前10大品牌銷量排行榜中,僅Hyundai成長14.7%,首度擠進第10名;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也表示,2023上半年Kia全車系銷售領牌達5,066台,年成長158%,躍升為國內成長最快速的汽車品牌,韓國車廠的進步和據點的拓展,逐漸打破台灣消費者「排斥韓國車」的想法。Hyundai Ioniq 5去年3月在台灣亮相並公布預售價後,除了首批120輛配額在3.5小時完售以外,截至4月6日已累積超過800張訂單,成績不俗;在Ioniq 5的推出履獲好評後,Hyundai總代理南陽實業也兌現「1年1款電動新車」的承諾,於今年3月引進純電跑車Ioniq 6,年度300輛配額更在31分鐘內搶訂一空,刷新品牌的銷售表現。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接單狀況,「目前Ioniq 5還有部分去年訂單,大概160多張待消化;而Ioniq 6除了首批300輛加上近期開放續訂,大概330張。」至於日前南陽實業表示,已向原廠成功追加的200台配額?內部人士也表示,「會在Q3、Q4陸續到,訂交時間還不明確,不過確定今年都可交車,預計等2至5個月。」Hyundai Ioniq車款不僅外觀吸睛,內裝質感也令許多消費者動心。(圖/Hyundai提供)而Kia EV6在2022年累積領牌數達626台,而今年上半年已寫下504台的優異表現,蟬聯非豪華進口電動車品牌銷售冠軍,更在近日奪得2023年車訊風雲獎「年度風雲車」與「最佳進口電動車」的雙冠肯定,顯見不論是一般消費者或是專業人士對於韓系電動車的認同。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提到,「目前EV6均有現車。」同時,Kia總代理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向本刊記者提到,「純電旗艦休旅EV9已於5月正式在首爾車展登場,台灣將在今年第4季引進。」日前則有消息指出認證車最快會在7、8月在台亮相,預計EV9的出現將再引領Kia寫下品牌新紀錄。Kia純電旗艦休旅EV9在今年5月於首爾車展亮相,預計第4季將登台。(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網站)至於韓系電動車為什麼這麼熱門?汽車達人鄭捷向本刊記者解答,「韓系電動車充電更快,加上續航里程更長,在充電樁尚無法完全普及的現在,顯得更加重要。」他補充,「再加上漂亮的設計與良好的實用性,因此獲得許多買家的喜愛。」不過他也提到發展的劣勢可能出現在品牌定位上,「得看電動車消費者是否與傳統油車買家不同,能將這些韓系品牌視為電動專門車廠。」畢竟如果其他傳統車廠技術也追上來以後,很難說能否持續保有領先的性能與效能。
台灣3M明基材1/面板業疫情重摔「他」獲利獨漲3年 陳建志:多元跨業築起保護層
「我們希望多元跨足不同產業,這樣在單一產業遭受景氣波動的時候,其他部分能成為很好的保護。」明基材料(8215)董事長陳建志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毫不保留地透露,去年面板業交出近十年最慘虧損表現之際,身為面板偏光片(板)台灣最大、世界前4名的供應商,即使產業關聯度高,明基材仍交出每股盈餘(EPS)4.04元、逆勢成長33%的好成績。從面板材料起家的明基材,是明基友達集團中營收規模最小的公司,去年集團中規模最大的友達營收2,468億元,明基材只有155億元,集團佔比不到一成;明基材毛利率19.8%,與同集團的友達0.64%、佳世達(2352)14.4%、達方(8163)17%比起來,表現獨占鰲頭,且在疫情間連增3年,每股稅後盈餘從2020年1.23元、去年快速爬升到4.04元,在集團堪稱績優模範生。明基材的崛起,要從十年前明基集團創辦人李焜耀從旗下達方找來陳建志接掌明基材說起。資深產業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十年前,台灣面板廠能僅次於南韓為世界第二大,但在中國大舉入侵後,台、韓偏光板供應鏈大受衝擊,關鍵原料也營運蒙塵,「但明基材靈活跨界,利用膜材強項開始發展,相較之下堅守偏光材料的力特(3051)經營顛簸。」「而且無論是隱形眼鏡、紡織、電動車應用都做得出來,更難得是賣得出去,其實世界做材料最厲害的是德國和日本、美國,台灣明基材能這麼成功,不簡單。」陳子昂認為。在明基材「斜槓」的非偏光產品業務中,最讓同業吃驚的就是電池隔離膜。陳建志說,明基材從2010年開始研發:「傳統車廠講就穩定與安全性,每個步驟都很嚴格,萬一發生問題也有召回機制;新創客戶手腳快,但在電動車還沒建立相關成熟的制度。」「電池隔離膜從被日系客戶認證到被採用,耗時長達5~7年。」如今,明基材已是國內唯一擁有電池隔離膜產能的公司,與美、日三強鼎立。因電池囊括儲能微電網、電動運具等商機,這個研調機構預估2021~2025年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45%的創新應用,令電池隔離膜產能持續吃緊,「明基材已規劃斥資9.2億元在台灣擴產、規劃未來在電動車重要市場歐洲增設生產基地。」陳建志告訴CTWANT記者。另個明基材斜槓成功的產品是隱形眼鏡品牌「美若康」。儘管和碩(2938)、大立光(3008)等科技大廠也都切入隱形眼鏡產業,陳建志自豪地說,「公司2012年就開始跨足隱形眼鏡,算是先行者,且擁有台灣唯一矽水膠技術,薄薄的隱形眼鏡同時具有親水和透氧效果,這能夠讓眼睛舒適度達到最高、受傷程度達到最小,並印有花色吸引消費者購買。」「好像在做美妝時尚業」,陳建志笑稱,自家隱形眼鏡員購非常搶手,連他的千金也是愛用者,目前美若康在台灣美妝、醫療通路販售,售價較一般拋棄式眼鏡高10%,在PTT被網民盛讚「毫無異物感」,並登上中國電商熱銷榜,接下來將進軍東南亞。此外,明基材同時有專業醫療品牌安適康(Anscare)、聯和醫材(SIGMA),個人醫美品牌護妍天使(DermaAngel)、美若康(Miacare)、琦洛麗(Gem Monster),其中安適康結合先進的材料科學技術,研發各傷口階段相對應的治療解決方案。提起明基材去年收購未上市公司、不織布製造商衛普51%股權,陳建志解釋,去年2月烏俄戰爭開打,來自歐、美訂單暴衝,國內也在建立軍備能量,導致去年紗布產線滿載,因此看好衛材商機,不過併購後有不少挑戰:「(衛普)家族企業是少數人做決定,跟明基材專業經理人制度,需要磨合。」2020年明基材自有品牌「Xpore」,曾跟華航聯名做防護服,目前獲得美系戶外知名品牌2024年採用保證。(圖/明基材提供)而2020年面世的明基材自有品牌「Xpore」,為環保防水透氣織物,將織物黏上表面膜賦予高機能特性,同時保留織物手感,品質媲美機能面料Gore-Tex,曾跟華航聯名做防護服,並獲得美系戶外知名品牌2024年採用保證。「雖是紡織後進者,紡織同業搶著教我們。」陳建志頗為意外地說,沒想到看似最傳統的產業,卻是最OPEN MINDED。跟各產業做生意,表示同時要面對差異巨大的產業節奏,陳建志分析:「電子強調創新,所以『越快越好』,不過客戶會給規格,達成就好;醫療講求可信度、建立trust需要時間;汽車業安全度要高,認證至少5年起跳、急不得;紡織業也要求每批交貨品質要穩定、一致;到了終端生技產品、做到品牌,更要與消費者溝通。」放眼國際材料大廠,陳建志將德國3M視為典範,他4年前去3M開會時,見識該公司百年來發展5500種產品,營業額3、4百億,明基材營收規模雖只有三分之一,目標同樣是以材料科技打造美好生活:「我們寧可每個產品小小的,用多元維持彈性。」多元發展仍是明基材的主旋律。
EV降價台廠嗨1/貿聯-KY「陪著特斯拉一塊長大」再攻工業領域 梁華哲祭「4x4策略」要BizLink當連接器No.1
特斯拉(Tesla)今年開春大降價,驚動全球車市,跟特斯拉作了近20年生意的連接線廠貿聯-KY(3665)總經理鄧劍華告訴CTWANT記者,「這是可預期的,因為有越來越多競爭者加入,各國政府又全力推動補助,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身為領導龍頭廠的特斯拉,就算今年不降價,明後年也勢必要降價,才能阻絕新的競爭對手。」台股開紅盤後,特斯拉概念股重新發旺,而包辦特斯拉電動車裡頭動力系統連接線的貿聯-KY,是最早也是純度較高的特斯拉概念股。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創立,完全與電動車擦不上邊。61歲的創辦人梁華哲,原是聯電工程師,1996年倦勤之際,因妻子郭殷如工作關係,誤打誤撞進入連接線產業而「被迫創業」,1996年遠赴美國矽谷成立貿聯-KY,成了戴爾、捷威(Gateway)等美國PC品牌的供應商,2000年台灣筆電代工產業崛起,美系PC廠不再自行採購零組件,轉而全權授予代工廠,貿聯頓時沒了生意。「連一台筆電的生意都做不到。」梁華哲不喪志,轉而鎖定太陽能及汽車維公司的策略產業。「汽車市場相當封閉,傳統車廠根本不會理會貿聯-KY這家小公司,所以貿聯也只能從代工出發。」知情人士說。貿聯-KY透過持續併購,將產品布局在工業領域、數據中心、新能源運輸及高價值電器等四大領域。(圖/翻攝自貿聯官網)當時,美國有三家電動車新創公司,貿聯三家都接觸,包括後來成了龍頭的特斯拉。從Google Map上看,總部都在矽谷的貿聯-KY跟特斯拉,距離僅1公里。「特斯拉剛起步時,傳統車廠供應商不會理這家小車廠,而貿聯需要客戶,兩家公司就這樣一拍即合,成為對方的最佳夥伴。」這位人士說。為要了解汽車,半導體背景出生的梁華哲領著公司團隊,重新練兵。「2002年開始接矢崎汽車(Yazaki)的委外代工單,生產越野車連接器跟座椅連接器來練兵,逐漸累積經驗。」梁華哲回憶。從特斯拉2004年成立到2008問世的 Roadster,以及後來量產的Model各系列,貿聯一路跟著坐大,成了特斯拉電動車連接線供應商,目前年營收已經超過新台幣500億元,電動車占比約20%。「不可諱言,電動車還是貿聯相當重要的產品市場,目前約佔公司整體營收的20%。」鄧劍華興奮地告訴CTWANT記者說,其實除了電動車,工業領域的藍海其實更大。「當全球都以為俄烏戰爭對於歐洲經濟衝擊很大,但是根據統計,去年歐洲的工業領域需求年增率反倒高達3.5%,比美國的2.6%跟中國的3%還高。」鄧建華分析,公司工業領域則是受惠於併購效益發酵,預估去年的營收比重將超過40%。貿聯坐穩電動車市場後,靠著併購繼續壯大,包括2016年收到香港城鉞、2018年收購Teralux、2020年收購新加坡Speedy Industrial,「尤其2017年及2022年分別收購德商LEONIAG電器事業及工業應用事業,是公司的兩個重大里程碑,這讓公司得以加速工業用、數據中心、車用和電器等領域連接解決方案,同時強化全球布局。」鄧劍華說。貿聯-KY在2022年11月回台於台南安南區設廠,預計2024年第二季投產,將生產高階車用及醫療產品。(圖/貿聯-KY提供)這使得貿聯從原本的特斯拉概念股,變身為橫跨工業、電動車、數據中心及家電等領域的連接線大廠,2022年還斥資約1億美元回台南投資設新廠,預計量產高階車用及醫療產品,讓版圖越來越廣。3日,貿聯-KY因疫情暫停2年後重新舉辦的新春記者會上,梁華哲提出「4x4策略」新方向,「公司將全球布局劃分為4個主要區域,北美洲、歐洲、東亞、東南亞,『四面出擊』,尤其收購INBG後,大幅增加歐洲及北美的據點,如今在全球已有33個生產據點,再搭配4大動能,工業領域、數據中心、新能源運輸及高價值電器,採取『四角戰術』,要讓客戶在一想到連接線廠時,就會聯想到BizLink(貿聯)。」梁華哲也透露,如果有機會,還是會繼續尋找可以併購的標的。「現在路上的電動車已經較3年前多了許多,貿聯-KY因為切入時間早,已經卡好位了,再搭配新的領域布局,未來有機會多角開花推升營運。」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表示。
特斯拉大降價挨批!還逼員工「超時工作」 德國政界呼籲徹查
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 Inc.)近期才因為在北美、中國無預警大降價惹怒已購車的消費者,16日又被「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和多名政界人士指控,其涉嫌逼迫德國布蘭登堡工廠的員工超時工作,相關人員也呼籲政府應針對該起事件對特斯拉展開調查。據《路透社》的報導,特斯拉近期陷入需求趨緩危機,不但面臨來自中國本土品牌比亞迪、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的競爭,連保時捷(Porsche)和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等傳統車廠都在分食電動車市場份額,再加上聯準會仍維持貨幣緊縮政策,導致特斯拉的股價在13個月內雪崩式狂洩70%。對此,特斯拉只能降價求售,其在中國生產的Model 3和Model Y電動汽車1月再度降價,為3個月內第2次在中國降價,售價大砍了24%,導致許多去年剛購入新車的車主氣炸,覺得自己被當「盤子」削。不過,特斯拉不僅因無預警大降價引發爭議,與布蘭登堡工廠的員工保持頻繁聯繫的「德國金屬工業工會」也在16日的年度記者會上抨擊,特斯拉逼迫員工超時工作,聲明中指出,「許多員工充滿熱情的進入特斯拉工作,但熱情逐漸消退,因為特斯拉對工作環境的改善不足,留給員工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根本不夠。」而且由於入職時被要求簽訂保密條款,許多人都擔心自己若向外界透露工作狀況,會受到企業懲罰。尤其特斯拉的人才網站最近還公開招募一個被稱作「資訊安全調查員」(Security Intelligence Investigator)的新職缺,據悉該人員將會聯手公司的法律及人資部門,共同收集公司內部和外部的第一手資訊,以保護公司免受輿論攻擊。據2名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同樣要求在中國的特斯拉員工簽訂保密條款。此外,《路透社》也在國際化求職網站「領英」(LinkedIn)上發現,特斯拉在奧斯丁、舊金山和上海廠中,都有招募「資訊安全調查員」。《路透社》也援引德國商業媒體《商報》(Handelsblatt)16日的報導,指出從中間偏左的社民黨(SPD)到中間偏右的基民盟(CDU)都對這項指控表達擔憂,還呼籲特斯拉和當地政府展開調查。基民盟黨員鮑姆勒(Christian Baeumler)指出,「布蘭登堡州政府必須通過密切監控來加強特斯拉的職業安全。」
3因素影響 大陸多家知名車廠股價大跌
受到宏觀經濟、疫情、供應鏈緊張等因素影響,2022年大陸多家知名車廠股價均大跌。港股上市車廠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2022年股價分別累計下跌62.09%及46.48%。另外,美股上市新能源車三雄: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2022年股價分別累計重挫80.23%、70.87%、36.92%。時代週報報導,雖然2022年大陸汽車業仍面臨供應鏈吃緊、上游原料價格上漲,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但汽車銷量有望增長。中汽協日前預測,2022年大陸汽車總銷量年增2%至2,680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年增9.4%至2,350萬輛。新能源車銷量年增90.3%至670萬輛。隨著大陸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高,新能源車已成為境內汽車銷量增長的主要動能。不過,儘管2022年大陸汽車整體銷量有望超越2021年,但上市車廠的股價表現並不樂觀。中泰國際分析師顏招駿分析,境內汽車股下跌主要受到大盤下跌影響,部分個股業績無法兌現而觸發盈利及估值雙殺。此外,新能源車市競爭激烈,傳統車廠崛起,「造車新勢力」遭遇更大的競爭壓力。但要留意2022年新能源車的銷售可能被政策刺激而提前釋放,未來的年增率會因為較高基數或是需求提前釋出而放緩,車廠的表現會分化。
通用估電車需求強勁 法人:台達電受惠今年EPS上看12.22元
據報導,美國通用汽車(GM)執行長Mary Barra於周四(8日)在底特律出席美國汽車新聞協會(APA)活動時表示,預計美國新車銷量在2023年將有所反彈。法人認為,電源大廠台達電(2308)與通用汽車長期維持合作關係,在客戶新車銷售展望樂觀之下,台達電的充電樁與化合物半導體事業可望受惠。台達電8日公布11月營收357億元,月增0.5%、年增30.6%,累計前11個月營收3500億美元,年增22.98%,創歷年同期新高。在11月營收分布中,電源及零組件占比59%,基礎設施佔27%,自動化比重14%。外媒報導指出,Mary Barra表示通用汽車目前旗下電動車訂單有40%來自新客戶,已觀察到來自市場上的強烈需求,預期美國明年的新車、輕型卡車銷量總數上看1500萬台,旗下計劃銷售150萬輛汽車,但在成本策略上將非常保守,因未來經濟將如何發展還是未知數。法人表示,通用汽車與美國最大的電動車公共快充網絡營運商EVgo同為夥伴關係,台達電也已與EVgo簽約,提供千套350kW的直流快速充電設備;在化合物半導體事業方面,台達電與美國官方共同研發400kW固態變壓器,採用碳化矽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SiC MOSFET),充電電流高達500安培,以此強化台達電在電動車充電、動力與能源管理的關鍵能力,此項合作案也備受通用汽車矚目。台達電在前次法說會中指出,受惠歐美電動車客戶需求,加上日系傳統車廠投入旗下相關專案,今年全年的電動車業績將年增30~40%,法人持續看好台達電今年EPS有機會來到12.22元,年增18.41%。展望後市,執行長鄭平指出,明年第一季為傳統淡季,預計營運會再減少一些,但仍優於今年第一季,至於明年,看好成長動能可持續。預計消費性電子需求疲軟影響第四季電源及零組件產品銷售,營運估較前季持平或略為減少,但明年在資料中心、電動車需求帶動下,營運仍將成長。
自駕車大戰「英特爾」獲勝? 股股黃佳文:晶片廠切入優於傳統車廠
自駕車技術總共分成五階段,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旗下自駕技術部門 Mobileye(MBLY),已於今年10月26日IPO上市,首日股價大漲了37.95%,以28.97美元作收,創下230億美元的市值,11月7日股價則來到25.89美元。股股團隊回顧2017年以來的自駕車大戰,市場正在關注由英特爾獲勝?Mobileye主要業務為汽車機器學習的開發商,主要讓汽車在行進中能自動駕駛,這需要強大的機器學期才能辦到,目前台灣也透過艾德斯科技在台販售相關商品。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觀察自駕車市場的大餅,自駕車於2022全年預估產值是150億美金,然而到了2030年將會是214億美金,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3.97%。目前市場最大的是北美地區,發展最快的是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及印度。以自駕車技術五階段來說,等級0:沒有自動駕駛技術,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等級4:高度自動駕駛,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根據Nik Miles(資深電動車專家)表示,市場目前販售的車輛是在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接近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雖然技術上已經接近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但是要真正上路可能還要一陣子。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團隊整理特斯拉、nvidia、Intel、福特等四家企業發展自駕車現況。(圖/股股提供)五年後的今天發生了何事?2017年英特爾(INTC)購買以色列國寶公司Mobileye,5年後的今日,於10月26日正式宣布IPO,雖然當初預計市值達500億美金,後來降至200億美金,不管如何都比當初英特爾併購的金額:153億美金還多,顯示出這是筆成功的交易。然而,福特(F)汽車卻認列27億的虧損,來自於「全自動自駕車專案」,並且解散 Argo AI(與福斯合資的自駕車公司),因為福特(F)必須對股東負責,不能持續在不賺錢的事業上努力。福特財務長勞勒(John Lawler)表示:「我們已經無計可施。就(全自駕車)未來所需的投資規模而言,我們實在很難創造獲利。」,福特Q2為此虧損8.3億美金。而輝達NVIDIA自從2017年與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後,2018年又攜手賓士母公司戴姆勒( Daimler), 打造 1.6 公里只要新台幣 5 元的自駕計程車隊,目前還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將攜手打造用於自動駕駛車、可量產的人工智慧系統,將自動駕駛技術帶入大眾市場,並提供多家車廠發展自駕解決方案。同個起跑線出發的公司,5年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無論是Mobileye上市前後的表現,還是Argo AI倒閉,同屬自動駕駛,兩條道路卻在同一天駛向不同方向,只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於市場來說,遠期增長不那麼可信時,近期盈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目前自駕車系統大部分屬於等級2或者等級3的階段。2018 年及之前,行業內絕大多數的子彈都打向了L4等級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國內外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幾乎都是宣佈要做Robotaxi。但現在Mobileye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現,以及ArgoAI倒閉關停,從側面說明了市場更加務實,L4及以上的等級的自動駕駛變現遙遙無期,近在眼前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才是真的獲利關鍵。再者即使勉強推出產品,也會因為設備太貴,使得消費者卻步,Mobileye曾粗估:目前的Level 4等級計程車都須在車頂安裝光學雷達(Lidar)等多種精密感應器,才能達到Level 4自駕等級,硬體配備成本高達數萬美元。Mobileye認為,自動駕駛感測器成本要降到5,000美元,才能廣泛獲得消費市場採納。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以自動駕駛這項新的領域來看,從晶片切入的公司,似乎都有比較好的發展,而傳統車廠卻屢屢遇到問題!以輝達來說,透過GPU的優勢,發展車用的解決方案NVIDIA DRIVE Pegasus,Intel(INTC)也是透過晶片支援Mobileye,導致結果較好。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切入,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技術上來說,晶片發展比系統還好切入,Mobileye、Intel提供晶片的廠商,都能構提出完整的解決架構,但是車廠想實際應用在路上則是有很大的難度卡在成本與軟體,成本太貴的話消費者不會買單,軟體則是路況多變,機器學習真的能取帶人的判斷力嗎?雖然Robotaxi(自動駕駛等級四)代表著未來,但隨著目前資本收緊以及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的表現,投資人更加看重一個企業的基本面,也就是企業目前的營收狀況、盈利狀況。
新車試駕/電動車不對TONE? 開過BMW i4再說
近年來電動車已成為車市注目的焦點,而國內市場對於電動車的更新也跟上全球節奏,在短短幾年內便有近30款新車引進。除了特斯拉外,傳統車廠更是百家齊鳴,從較平價的Hyundai Kona、Toyota bz4x到德系豪華的Audi e-Tron、M-Benz EQC及BMW i7等,都創下不錯的銷售成績。過去20年來,國人對於純電動車的接觸,首推BMW旗下已停產的i3、i8。這兩年BMW更相繼推出了以iX為主的多款純電車,也包括這次試駕的主角-BMW i4 eDrive40。家族的大鼻頭從以往的網格狀改為封閉樣式。(圖/黃威彬攝)兩旁俐落的智慧頭燈組帶出銳利的神情。(圖/黃威彬攝)很多人認為i4應該就是油轉電的4系列,實際上,在與4系列相同的GranCoupe架構下的i4,除了車格有些雷同,可說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從外觀來看,因為電車不再需要引擎的散熱功能,i4的車頭捨去了傳統大面積的散熱格柵,改為封閉式水箱護罩。左右LED頭燈組下方的氣壩,則具有主動進氣調節功能。另外,車側的平整化車門把手有助於降低風阻,使全車擁有0.24Cd的低風阻表現。車尾部分以立體的LED尾燈組為主軸,而在下保險桿擁有競技意味十足的氣流擴散器,以霧黑搭配藍色飾條的設計帶出能源感十足的面貌。下方進氣壩有擁主動進氣調節功能。(圖/黃威彬攝)腳下踩著M版的18吋輪圈,更加強調整體運動風格。(圖/黃威彬攝)採用3D立體式尾燈組,其下方的氣流擴散器有著象徵電能的藍色搭配。(圖/黃威彬攝)內裝更是科技層面的表現,全新一體式曲面螢幕是駕艙中的一大看點。其中整合了12.3吋虛擬數位儀錶與14.9吋中控觸控螢幕,並採用了非折角式的曲面設計,搭配全新iDrive 8使用者介面。這套iDrive 8介面除了操作流暢外,同時提供「Drive」、「Focus」、「Gallery」三種模式。在Drive模式下,儀錶會呈現最豐富的用車相關資訊;Focus模式則是以駕駛所需的數據為導向;Gallery模式則是將儀錶中的資訊以最純粹的方式呈現,可減少查看儀表時的疲憊感。車室內包括雙前座電動調整跑車座椅、皮質儀錶檯、多功能真皮方向盤等皮質部件,均採用豪華的Sensatec透氣皮質。而引擎啟動鍵及排檔座,則採用金屬藍的搭配,高亮澤飾板營造出極簡與科技的總和。簡約的車艙風格搭配一體式的螢幕,更顯科技感受。(圖/黃威彬攝)儀表可依駕駛需求挑選顯示資訊。(圖/黃威彬攝)透過手機連接手機導航及相關視聽娛樂。(圖/黃威彬攝)在動力方面,i4 eDrive40的動力輸出採用單馬達後驅的配置,可爆發出340匹最大馬力及43.8kgm的最大扭力,由靜止到時速百公里加速僅需5.7秒。而眾人最在乎的續航能力,最高可達590 公里,最高支援205kW充電功率,若在BMW高速充電站,只要充電10分鐘就能補足164km的續航里程。搭載單馬達輸出系統,可輸出340hp及43.8kgm的動力。(圖/黃威彬攝)透過高速衝電站,僅需10分鐘即可充至164km續航公里。(圖/黃威彬攝)對於電動車的作動方式許多人都不太習慣,但坐在BMW i4上踩踏油門的瞬間,會先感受到柔順的加速反應,當油門越踩越深時,湧現出的電能扭力卻是如同汽油車般的線性。歸功於整合馬達動力控制模組及單體變速結構的第五代eDrive電能科技,創造出以油門踩踏的深淺,即可將動力掌握於駕駛腳下。加上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大師Hans Zimmer合作所打造出的BMW IconicSounds Electric純電動能音效,使得駕馭之下也多了分聽覺上的熱血感。i4在都會叢林間顯得更加優雅。(圖/黃威彬攝)i4由於電池的緣故,車重超過2噸,但即便如此,在重心轉移時也不太會出現懸吊支撐性不夠以至於車頭浮起的狀況。向來講究駕馭樂趣的BMW,在i4上創造出絕佳的車輛配重,加上電池分布下的的重心,使i4在任況均能夠牢牢黏在地面上。但由於電動扭力輸出的關係,在車尾仍舊如BMW性能車般的不安分,好在有循跡系統的輔助,讓i4在激烈操控之餘,還能創造出豐富的樂趣及安全的平衡點。規格表。(資料整理:王若)
馬斯克裁員10%成真「有員工只領1週資遣費」 電動車、科技大廠開始搶人才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決定裁員10%的內部信遭到公開,始終沒有對外證實,近日傳出內華達工廠已經有500餘名員工陸續遭資遣,而死對頭電動車廠Rivian、Amazon以及Apple都開使找尋其中的人才。根據外媒《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目前Apple、Amazon以及Google已經開始錄取數十名前特斯拉的員工,還有另外90名前特斯拉員工加入電動車廠Rivian、Lucid Motors的行列,另外也有前特斯拉員工加入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傳統車廠以及電池回收公司。外界原本以為馬斯克給內部的裁員信被曝光後,應該會延遲裁員動作,卻低估馬斯克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但馬斯克的裁員計劃也被認為不符合聯邦的《勞工調適及再訓練法案》,在大量解僱前應該要有60天的預告期。甚至有部分員工只拿到1週的資遣費,為此地方法院提出緊急動議,保護特斯拉員工的權益,不過目前特斯拉、馬斯克都沒針對未依規定資遣員工一事進行回應。
電動車真的香? 德勤報告:69%美國人下一台買燃油車
近幾年各大傳統車廠、新創公司紛紛投入電動車研發、生產,但無論採用什麼新技術,一定要有消費者買單,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近期出具報告指出,有69%美國消費者下一台會購買燃油車,而非電動車。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近期的調查報告「2022 年全球汽車消費者研究」,針對25個國家26,000名消費者進行調查,包括搭乘交通工具、買車、租車等,其中買車包含購買什麼動力的車種。其中美國有69%消費者表示,下一台會選擇燃油車;22%選擇油電混合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只有5%消費者表示將會買純電動車。德勤研究人員Ryan Robinson指出,主要有74%的消費者預計購買下一台車的預算低於50,000美元(約新台幣140萬元),而目前平均新車價格已經達到40,000美元(約新台幣112萬元),以至於電動車的選擇寥寥無幾。而其他國家的電動車潛在買家比例就比較高,像是南韓就有23%的消費者準備購買電動車,大陸也有17%的電動車潛在消費者,報告中也提到,如果電動車的售價合理、實惠,相信會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沒有方向盤的電動車? 外媒:Apple Car將配置類大腦神經元晶片「完全自駕」
從未在汽車產業著墨的蘋果,在2020年傳出將推出自家打造的電動車,據悉其開發的電動車有兩種型態,第一種就是配置方向盤,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駕能力,另種則是沒有方向盤,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而蘋果正全力朝完全自動駕駛的方向前進,預計在2025年推出。外媒《Bloomberg》報導指出,蘋果早在2014年就傳出正在開發電動車,但並未有實際的計劃被曝光,一直到2020年才確定蘋果已經在與傳統車廠洽談,將會推出自己設計的電動車。Apple Car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中,有2種電動車的開發樣態,第1種就如同特斯拉推出的電動車一般,有方向盤並有一定的自駕能力,第2種則是與現行車款完全不同,沒有方向盤、沒有電門,全由中央平板控制的電動車,並具有與乘客溝通的能力。若是全自動駕駛,車內乘客可以面對面乘坐。(圖/翻攝自Vanarama)而第2個計畫,將會配置蘋果最先進的類大腦神經元晶片,該晶片能夠處理自動駕駛所需的各項功能,但功能性強大,因此可能需要冷卻系統針對晶片進行散熱。該計畫由前Apple Watch負責人Kevin Lynch所負責,車室內的配置預測會像小型巴士一般,但乘客皆是面對面乘坐,主要是為了降低長途駕駛的疲勞;為了讓Apple Car在運作時更安全,蘋果將針對該車設計額外的故障保護,以確保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