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
」恆春13隊人馬拚搶孤 下雨溼滑難度倍增
屏東恆春豎孤棚18日晚間在恆春東門廣場舉行,共有13隊參加傳統搶孤比賽,宜蘭循例派2隊南下「踢館」,競逐35萬元冠軍獎金。原本的好天氣,搶孤競賽一開始突然開始下大雨,細雨讓抹了厚重牛油的棚柱更加溼滑,選手們第一階段用疊羅漢方式奮勇向上爬,大雨也澆不息觀眾的熱情,穿著雨衣、撐著傘高聲加油。 雨勢更增加搶孤難度。(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最後由滿州體育會「肖郎搶孤隊」攻旗手技高一籌,狠甩眾敵手搶先翻上棚頂,依習俗慣例,在臉上塗抹牛油後,奪得冠軍順風旗及35萬元獎金。第二名則由宜蘭二結王公廟拿下,第三名也是由宜蘭來的杏輝搶孤隊奪下。第四名石心生命禮儀公司、第五名CDB瘋狂沙灘車、第六名水泉華山寺。選手奮力往上爬。(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總獎金近百萬元的恆春中元節豎孤棚是地方年度盛事,但近年舉辦過程屢屢不順,先是遇到疫情停辦、颱風攪局改為「白天豎孤棚」友誼性質比賽、文資法爭議等,今年大賽前又傳出曾拿下兩屆冠軍的攻旗手涉入殺人案,參賽隊伍更是從早年32隊不斷減少至今年僅13隊參加,主辦單位以大進場方式,由陣頭鼓隊帶領提振士氣。恆春地區近日天氣不穩定,18日原本白天雖然雲層厚重,但並未下雨,結果晚間8時40分主辦單位一宣布競賽開始,天空立刻也下起大雨,雨勢讓黑膩牛油的孤柱更加溼滑,更增添許多難度。 選手雨中競賽。(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雨勢相當大。(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儘管天公不作美,參賽選手仍卯足全力,隊員疊羅漢將攻旗手往上送,一面爬一面用布條把塗在孤棚柱上的牛油刮掉,隊員一個個踩著隊友的肩膀往上爬,將攻旗手往上拱,翻上12公尺高的孤棚,參觀的民眾也沒被澆熄熱情,穿雨衣撐傘觀賽,比賽一結束,雨也停了,讓觀眾嘖嘖稱奇,主辦單位說,搶孤下雨,這是傳統。除了重頭戲豎孤棚搶孤競賽,活動另外還有踩街嘉年華活動,設置小型豎孤棚地標提供打卡,並邀請知名Youtuber 協助實地走訪介紹,現場還有特色美食市集、玖壹壹與多名歌手表演,晚會發送搶孤品,民眾也開心搶糖果。 恆春豎孤棚是地方年度盛事。(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選手奮戰搶孤,爬到脫力。(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 民眾開心搶糖果。(圖/中國時報羅琦文攝)「搶孤」源自早期恆春古城內有錢鉅富,每次中元普渡後,將供品布施給城外貧苦人家,但為了搶奪祭品,常常發生鬥毆或是踩踏的傷人事件,於是在清朝光緒5年時,將祭品改置於孤棚上,以「爬孤棚」競賽方式讓贏的人優先取得那些布施的供品。
錯過再等57年!7月29日天赦日遇關聖帝君聖誕 命理師揭求財小撇步
天赦日遇上關聖帝君聖誕,這次錯過再等57年!命理師柯柏成在臉書粉專「柯柏成/命理」發文表示,今年陽曆7月29日陰曆六月二十四,依照曆法巧合天赦日和關聖帝君聖誕同一天,天赦日一年也就6至7次,但和關聖帝君聖誕同一天上一次是2001年,23年前才有這種好日子,這次錯過就要再等到2081年,也就是57年後才再有這種曆法巧合的機會,以機率來說本世紀百年內就這三次而已。柯柏成解釋,關聖帝君的神威顯赫,從古早400年前先民渡海來台時就已經帶入民間社會,清朝的時期文聖為孔子,武聖為關聖帝君,文武兩廟的奉祀每年都已經是國家祭典,民間的信奉有關求財、升職甚至考試都會向關聖帝君祈願,另外因為關聖帝君的忠義神格代表,即便是黑道兄弟都會拜關公。柯柏成說,天赦日按往例都可以在自家裡煮錢水求財,這次更特別因為遇上關聖帝君的聖誕,建議祈願都可以前往主祀關聖帝君的寺廟會特別靈驗,要煮的錢水可以過一下帝君的香爐,但有朋友會問說像行天宮已經沒有香爐要怎麼過?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妨礙,拜拜時隨身帶著去就可以了,走完一次祭拜過程也就完成了香爐這個儀式。柯柏成表示,關聖帝君生前就已經是受封東漢壽亭侯,之後歷代皇帝均有冊封,據統計是累計受封官職最多的神祇,例如清朝光緒皇帝冊封的封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共26個字,就可以知道帝君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地位,比較特別的是由於關聖帝君尚有文衡帝君及道教五文昌之一的朱衣神君封號及事跡,要大考的學子當然不能錯過這麼重要的日子,因為錯過這次就要再等57年才有。柯柏成最後說,但是再回到天赦日這個日子的本質,是上天悲憫眾生而大赦天下的機會,祭拜關聖帝君的頭一步應該是懺除自己的業障,起碼可以先祈願改掉某些壞習慣,都會有相當好的應驗,例如戒賭、戒菸、戒酒老是下決心但無法持續的,都在這天向關聖帝君祈求,必然有求必應而感應道交。他也建議,開店作生意的建議選這一天開張,如果能遇上傍晚到晚上下雨是財源滾滾的象徵。
保存史蹟 竹縣文化局一口氣增9件一般古物
新竹縣日前召開古物審議會,決議通過新增4案9件一般古物,其中3件碑謁包括九芎林街前義渡碑、菜頭寮暨三崁店義渡碑及九芎林嚴禁斬鑿龍脈碑由芎林鄉公所提報,另6件為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提報的竹塹社衛家墓碑。新竹縣目前累計指定一般古物共7案12件。九芎林街前義渡碑與菜頭寮暨三崁店義渡碑分別為清光緒、日治大正年間所立,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碑文存錄當地重要家族、人士捐資購置義田,租金作為渡夫薪水的事由。芎林鄉民代表劉名揚表示,原來的義渡二處位置分別在文昌街農會前崁下和舊中正橋旁的菜頭寮,以前崁下九芎林溪可行船到竹塹,後來頭前溪改道,目前義渡碑也集中放置到廣福宮。九芎林嚴禁斬鑿龍脈碑則記載地方仕紳墾戶向官府陳情,有竹北一堡豪強擅自破壞赤柯寮龍脈,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因此立碑嚴禁私自開闢掘毀龍脈,以免影響宮壇廟宇和民家祖墳。碑文內有許多重要地方人士如滬尾戰爭五品武官劉嵩山、九芎林莊總理姜秀鑾、金廣福墾首姜榮華、平埔族竹塹社屯千總錢茂祖等。現存放於關西暗潭的竹塹社衛阿貴家族墓碑,年代涵蓋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不同階段,竹塹社後裔、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理事長廖志軒表示,墓主男女皆有,分別是一世祖夫妻、三世祖夫妻,與四世祖兄弟,墓碑文字原漢並用,採番名加上漢姓,是紀錄道卡斯族竹塹社麻嘮吻直雷(衛姓)家族在新埔、關西發展重要史料,能呈現平埔族漢化過程,尤其一世祖墓碑是目前竹塹社唯一存物。另外歷史建築內灣派出所閒置多時,去年中甚至因大雨致屋頂坍塌,文化局為推動後續經營活化,21日於內灣廣濟宮舉辦內灣派出所促參案公聽會,文化局委外顧問公司推出3種空間配置方案,包括背包客棧、餐飲輕食以及共享空間,在地居民對3種方案保持正面態度,但對於動線有疑慮。內灣村長賴文增指出,居民對3個方案都沒有太多意見,都持正面態度,較關心的反而是通行動線問題,因舊內灣派出所所處位置必須越過鐵軌才能拾級而上,相當不便。另外也希望增設無障礙通道,建議可往賞螢步道方向鋪設,直達伯公廟附近停車場。
藍色教堂1/富里教會太美成傳奇 網友熱心搶救讓他們很頭痛
花東熱門景點—富里教會位於花蓮縣富里鄉,具有哥德式的聳立高塔及藍色尖頂拱窗等建築風格,因此被稱為藍色教堂,成為遊客駐足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不過近年來教堂拆除傳言不斷,讓文資團體大呼可惜,臉書等社群網站每隔一陣子,就有熱情網友串連呼籲搶救。富里教會則認為建築物梁柱變形、還有漏水問題,又位於地震帶,有安全疑慮。各界的不同聲音,讓富里教會更具傳奇性。富里教會隸屬於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東部地區歷史悠久,與2022年勇奪金鐘獎戲曲節目獎的《斯卡羅》,劇中的真實歷史人物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有淵源,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的研究,1865年秋天,在安平海關工作的英國人必麒麟,前往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地台南新市探訪,新港社領袖熱心派遣嚮導,必麒麟遂與長老教會牧師馬雅各前往台南及高雄等地原住民部落探訪,後來1867年抵台的李庥牧師加入傳教行列,成為第一位將基督教義帶進東台灣的牧師。當時李庥牧師聽說已有西拉雅族信徒遷移至後山(東部)居住,1875年走海路登陸東部傳教。第一間教會設於蟳廣澳(今台東縣成功鎭),然後擴展到花東縱谷,以迪階(今花蓮縣玉里鎭三民里)為中心,建立了迪階教會(後來遷到觀音山,即今花蓮縣玉里鎭加蜜山教會)、石牌教會(今花蓮縣富里鄉富里教會),1890年再分設出里壠教會(今台東縣關山鎭關山教會)。花蓮富里教會歷史悠久,見證花東縱谷開發過程、以及富里鄉移民史。(圖/翻攝富里教會FB)花蓮縣富里鄉公所記載,富里教會創始於1876年(清光緒元年),另一說則是1877年,最早的據點在富里鄉石牌有家庭聚會所;日據時代1917 年搬到現址,不但參與了花東縱谷開發史,也見證了富里鄉移民遷徒史。據說教堂一開始是木造建築,後來為台式「土角厝」,1951年東部大地震,震垮原有教堂建築,教友們拿家中米糧換取建材,由教友們一磚一瓦搭建而成,先蓋好外觀輪廓,再添加窗戶等東西,前後蓋了7年,才正式當做禮拜場所,過程相當艱辛。富里教會建築風格較趨近哥德式,入口是高聳的塔樓,牆面有類似伊斯蘭式的尖頂穹窗式的藍色長窗,沒有過於華麗的裝飾,牆面以水泥拉尖形成毛面,內部空間透入強烈光線,形成神聖感。富里教會外觀的粗粒的灰泥牆面搭上藍色尖頂拱窗,顯得很有歷史感,外界稱作具有百年歷史的藍色教堂,其實是個美麗錯誤,富里教會在台灣光復後重建,完工至今只有70年,但是建築相當具有特色,成為台灣教堂群中、非常獨特的建築,常被與1861年建立的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聖母聖殿相媲美。2017年,台視公司翻拍王禎和知名著作《玫瑰玫瑰我愛妳》電視劇,就選在富里教會拍攝。花蓮富里教會的尖頂藍色長窗,具有伊斯蘭風格,因此被稱為「藍色教堂」。(圖/翻攝富里鄉公所官網)對此,富里教會不願接受訪問,僅表示網路上所謂的百年教堂,只不過是以訛傳訛。另外,富里教會被提報列冊追蹤後,曾向花蓮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審議會」提出意見表示:禮拜堂是因映人在信仰上的需求而產生的外在物體,絕對不是用建築去框架人的文化表現。僅僅因為要維持外貌的老舊,卻將教會信仰的反省、與對將來未知歷史的發展加以限制,則失去了信仰宗教的自由,失去了在憲法上保障宗教自由上的意義。富里教會指出,本會禮拜堂自使用至今,因建築物本身的狀況不盡理想,原本計畫拆除重建,但因建築法規中敏感地質的考量,以及會友本身對禮拜堂之情感,並考量地方持續有保留建築物之建議,故此,本會最終議決,就目前之建築物進行整體修繕以及重新之使用規畫考量,期待能夠賦予建築物新的使命,並且更加安全的使用空間,讓會友聚會時,能夠享受沒有安全顧慮上的信仰聚會活動。
黑人夫妻提告「求償千萬+道歉」 律師界一致差評!他指出:大牙必勝
台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繼許傑輝、宥勝、黃子佼、NONO等人接連翻車後,女星「大牙」周宜霈27日也在臉書發長文指控當時的節目主持人陳建州(黑人)在11年前性騷自己,更噁的是,陳建州竟還脫口:「沒辦法,妳范范姐就很不愛這種事啊!」對此,黑人夫妻火速發聲否認,28日更聯合喊告,要求對方賠償1000萬元並公開道歉,且賠償金將全數捐出。不過巴毛律師看完聲明後也劃出3大重點,更直言過去憲法法庭其實已做出判決,也就是「以判決強制道歉是違憲的」。此外,楊律師及呂秋遠也分別針對此事發表看法。黑人透過律師發表聲明,表示已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求償1千萬元新台幣,並請求法院命周宜霈在臉書刊登道歉啟事。對此,巴毛律師也在28日在臉書《巴毛律師混酥團》發文指出,「提一千萬的損害賠償要先繳10萬裁判費」,另憲法法庭其實已做出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認為回復名譽之方式不包含法院以判決命加害人道歉,始符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思想自由之意旨,也就是認為以判決強制道歉是違憲的。巴毛律師也表示,這個憲判字在當時滿轟動的,因此看到還有律師提出訴之聲明要被告刊登道歉啟事,讓他直呼:「我有點意外咧!」除此之外,律師呂秋遠也在同天於臉書發文表示,「現在已經不是光緒年間,想要以提告的方式讓#MeToo運動消失,真是匪夷所思。」他指出,「沒辦法,你范范姐就很不愛這種事啊」這句話哪裡妨害名譽?侵權在哪裡?損害在哪裡?其次,「有誰在妨害名譽的損害賠償上,法院真的判決這麼多錢?當事人的裁判費,總不能這樣亂花吧?還是,他們只是想要嚇人而已?」再來,訴訟聲明要對方道歉,憲法法院已經有判決,認為一般法院要求加害人道歉,違反言論自由,因此法院往後不能判決要求加害人道歉。他也狠批黑人夫妻的訴訟行為,根本是「精準的失控」。 而臉書粉專《楊律師(黑心律師)》同樣在28日發文指出,通常委任律師會選擇先提起誹謗罪的刑事告訴,等檢察官提起公訴後,再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因為威嚇效果最強,而且不用繳裁判費。」若不想提起刑事告訴(例如擔心自己成立誣告罪),當然也可以不告刑事,直接提起民事訴訟,但請求金額越高,要繳的裁判費越多,他也點出「實務上妨害名譽判賠金額不可能高達500萬,請求這麼高只是浪費裁判費。」因此他也建議應改成「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他還補充,大牙的臉書文章主要是#MeToo陳建州,照理來說只有陳建州的名譽受損,只有陳建州當原告即可,為何范瑋琪也列為原告?「我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是文章有提到一句『沒辦法,妳范范姐就很不愛這種事啊!』但這句話能構成侵權行為嗎?若勝算極低,就沒必要增加這個請求,否則只是浪費裁判費。」最後楊律師也在留言區回覆網友提問,「以我多年訴訟經驗,大牙必勝!」《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馬英九參訪中山陵!致詞高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
前總統馬英九今(28)日上午參訪中山陵後,接著參觀孫中山先生紀念館,之後他先是唸出一篇文稿後,才開始接受媒體聯訪。以下為馬英九完整文稿:各位同仁、各位同學: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回想當時的中國,滿清政府貪污腐敗,積弱不振、飽受列強侵略。從1842年(清道光2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以來,被迫跟50多國簽訂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當時中國社會貧富懸殊,文盲處處、法治不彰、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無力反抗,國勢危如壘卵,國家看不到希望。幸賴國父1894年(清光緒20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登高一呼,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建國理想,號召海內外志士仁人共襄大業,歷經革命先烈十次流血革命行動,終於在18年後的1911年(清宣統3年),推翻滿清,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今天,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臺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在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我們馬英九基金會的數十位同仁與同學,從臺灣來到南京中山陵國父靈前致祭,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謝謝大家。
史無前例!揭開台灣近400年中醫藥脈絡 先人智慧一次展出
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過去三年病毒株不斷變異,西方科學家翻開藥典,苦於尋找未知藥方,但是中醫藥典卻已悄悄啟動,陸續出現以元代「玉屏風散」改良為中醫大的「抗冠方劑」,投入救治新冠病人,拯救無數生命,讓西方科學界菁英驚訝中醫功效,更希望多瞭解東方藥典。為此,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洪明奇,以及中醫博士、中研院士林昭庚兩人聯手努力下,在中國醫藥大學宣布舉行為期三個月的與「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以及「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常設展」聯合展覽,完整公開長達361年的臺灣中藥發展歷史與脈絡。由洪明奇校長帶領中醫大專家團隊研發中藥「抗冠方劑」,經根據細胞實驗證實能有效阻斷病毒與人體中的受體結合,即為現代醫學巧妙運用中醫藥典創新的最佳實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諮詢顧問、中研院士林昭庚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專家把台灣中醫藥典的精華歷史縱深近四百年,整理其中關鍵密碼對全世界展示,是史無前例的工作,也揭開了中醫、中藥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回想三年前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苦於尋找新解方,但其實許多解方已經在中醫藥典裡尋求脈絡,這是先人的智慧,更是中醫藥學對全球貢獻的榮耀。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展歷史從18、19世紀,隨著漢人移民開墾,明清醫政制度與傳統中醫藥典籍醫術隨著移民傳至臺灣,清朝時期臺灣名醫輩出,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出生)的黃玉階為臺中人,光緒十年鼠疫(即黑死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死傷無數,黃玉階以精湛醫術治癒上千人,並請求當局設立「黑死病治療所」,成為台灣醫史著名的瘟疫權威,著有《黑死病疙瘩瘟治法新編》,彌足珍貴。特展文物珍藏日本大正15年臺灣第一本中醫藥雜誌,全球獨家。(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20世紀初,臺灣首位醫學博士臺大醫院院長杜聰明教授,積極推動中西醫的整合、中藥研究與中醫藥教學;1958年(民國47年)覃勤、陳固、陳恭炎三位中醫師創立中國醫藥學院,以中西一元化為宗旨,正規高等教育培育中醫藥專業與研究人才,臺灣中醫藥學教育邁入新史頁。配合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展做更詳盡的補充說明,本次特別邀請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教授,共同合作主辦「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陳光偉醫師提供的書籍包含日治時期及民國40-60年代中醫藥、手抄書、針灸、雜誌、本校老師著作等,從書本當中慢慢品味臺灣中醫藥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的歷史與文化,增添了本次展覽的光彩。「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常設展」與「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聯合展覽自112年2月21日起開放免費入場參觀,展覽至112年5月19日,地點於中國醫藥大學立夫中醫藥博物館。
新北第一粵菜 冬令精選《暖心煲仔菜》
屢獲媒體肯定、美食評論家褒獎的「望月樓」,坐落於新北地標百揚大樓的48樓,設色雅致,明亮清麗,窗外則是雲天大地,一望無際。餐廳由港籍主廚蘇權暉坐鎮掌杓,憑藉著年少出道厚積的實力,他以新派粵菜樹立風格!凜冬來臨,蘇主廚將自12月19日至2023年2月12日推出「暖心煲仔菜」,六道選項風格各異,有複刻經典的百花豆腐海味雜菜煲、正宗粵味的南乳花生豬腳煲、歐風變身的辣子芝士海鮮煲、以及流芳百世的大馬站煲,道道滾燙噴香,絕對是隆冬暖心又開胃的必點美食!疫情趨緩又是年底,座位太過搶手,望月樓提醒來客訂位務必請早,餐廳專線為(02)7705-9703。望月樓主廚蘇權暉(圖/望月樓提供)蘇主廚現年42歲,因著家學淵源和業精於勤的努力,擁有近30年的優異廚功,擅長在傳統中另闢新徑,做菜如作畫,雕琢風味也更細膩!主廚說,煲就是砂鍋,保溫效果特別好,更能透過高溫將食材濃縮入味。以「南乳花生豬腳煲」(NT$480)為例,他將老廣稱為南乳的紅糟豆腐乳炒香炒化,便入砂鍋,並加多種中式香料、紹酒、以及泡了一晚的花生先煮,再下焯過水的豬腳續煮二小時,豬腳油潤膠黏,花生軟嫩鹹香,滋味濃而不膩,下飯最宜!南乳花生豬腳煲NT$480(圖/望月樓提供)另一道「百花豆腐海味雜菜煲」(NT$480)連結於主廚幼時的回憶,出生在九龍的蘇主廚,甚得在港經營多間餐廳的外祖父的疼愛,自小就跟著上酒樓吃飯,傳統的海味雜菜煲在當時就極為流行,這煲通常是取上湯將乾魷魚、瑤柱、北菇、青菜煮成,湯鮮料美、營養豐富。主廚版本鮮上加鮮,他特別以價格不菲的大蝦乾和日月魚(一種適合煲湯的貝類乾貨),調入上湯煮出湯頭,再放入自製的百花(蝦膠)豆腐、五種時蔬、北菇、新鮮黑蠔菇和冬粉煮滾,自成一道料豐味美,清雅悅目的新型煲仔菜!「辣子芝士海鮮煲」(NT$580)也是主廚的創意之作,靈感來自瑞士的芝士火鍋、以及香港老粵菜「芝士焗龍蝦」,在他心中,濃郁的乳香與鮮甜的海味就是絕配!主廚先在煲鍋中用洋蔥鋪底,然後倒入以二湯和奶油煮化且調味過的巧達起士,再加上自煉川式紅油沖成的油潑辣子,使鍋底略帶辣味卻倍增香氣,便可將事先處理過的花枝片、草蝦仁、日本帶子、炸青衣魚片和炒時蔬下鍋,煮至沸騰冒泡,即可開吃,滿滿起士裹身的鮮美食材,鹹鮮交融,口中旣燙又辣,實在過癮!辣子芝士海鮮煲NT$580(圖/望月樓提供)若論到悠久歷史,「大馬站煲」(NT$420)肯定上榜,相傳這在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曾吃過,主廚初嚐則是年少在香港大排檔入行當學徒時吃的員工餐,飄散著異味,隨著廚藝增長,這道俗稱「蝦醬火腩豆腐煲」的名菜,便成為他的最愛!主廚取用望月樓自製的好口碑脆皮燒肉,連同炸過的板豆腐和蝦醬,依傳統製饌,最後在湯汁收乾之際加入韭菜快炒,然後盛入燒熱的砂鍋上桌,當鍋蓋一掀,異香撲鼻,特別勾引饞吻!大馬站煲NT$420(圖/望月樓提供)「沙茶皮蛋粉絲蝦煲」和「鮑魚栗子雞煲」(二者售價皆為NT$680)也是色香味濃之作,在往年銷售分別居冠而捲土重來,前者關鍵用了主廚特別加入花生醬、椰漿調過的沙茶醬,大蝦鮮美,粉絲吸滿醬汁,肯定讓人吮指回味!後者的靈魂調料則是花費六小時煨成的『鮑魚汁』,把花東放養的半土雞、小鮑魚、栗子燜煮入味,熱氣蒸騰中,雞肉滑嫩,輔料爭鮮,有滋有味!沙茶皮蛋粉絲蝦煲NT$680(圖/望月樓提供)望月樓粵菜餐廳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新站路16號百揚大樓48F(板橋大遠百旁)官網:www.mega50.com.tw。
柯文哲稱蔡壁如還有角色 王世堅:光緒皇帝長大了把慈禧冷凍
民眾黨主席、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9)日上午接受媒體訪問時稱蔡壁如的戰鬥力還是最強,所以在民眾黨未來一定會有重要角色,只是她現在要先解決論文的問題。對此,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表示,「光緒皇帝長大了把慈禧太后冷凍起來,可能是不同歷史吧」。王世堅今天在議會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及民眾黨的人事布局。王世堅指出,整個民眾黨就是「一人黨、柯黨」,以柯文哲過去的個性和領導風格,不需要那麼多人事布局,因為柯文哲的意志貫徹整個黨,他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人事布局對柯文哲而言是排排坐吃果果,安排一下,看起來都有名號,但執行貫徹都是柯文哲一人。王世堅指出,柯文哲的問題不是人事,社會一直提出質疑民眾黨中心思想是什麼,柯文哲一直沒說清楚講明白,黨中心思想沒明確提出,所以他未來走的政治路已經被民眾判定「不但艱辛、而且可能出局」。至於柯文哲指蔡壁如的戰力還是最強,所以未來一定有重要位置。王世堅對此回應,柯文哲跟蔡壁如有默契,所以大概只有柯文哲理解能給蔡壁如什麼樣位置,但自己納悶的是柯文哲竟然說蔡壁如要去處理論文問題,感到很訝異,因為蔡論文已被學倫會判定了,有什麼沒處理完?原來蔡壁如論文案竟然還沒結束。但要不要用蔡壁如,只有柯文哲心知肚明原因。王世堅補充,蔡壁如當年在台北市政府形同地下市長,垂簾聽政,但現在竟然被柯文哲冷凍,「光緒皇帝長大了把慈禧太后冷凍起來,可能是不同歷史吧」。
搜奇/500年不倒最奇險道觀 懸萬丈深淵鬼斧神工
秦嶺深處,一位老人和一頭青牛緩緩而來,後來成就了道教經典,老子騎牛。千年之後,秦嶺成了道家的聖地,孕育出衆多的道家教派和道觀,在陝西塔雲山頂,有一座觀音殿,被譽為「天下最險道觀」。塔雲山金頂的道教古建築,古樸清雅。(圖/翻攝自鎮安塔雲山景區微博)這座面積不足6平方米,約1.81坪的道觀,建造在海拔1600多公尺的山頂,3面是萬丈懸崖,宛如建在「針尖」上,看起彷彿搖搖欲墜,卻已經在塔雲山頂屹立500年,讓人嘆為觀止。塔雲山,位於陝西鎮安縣城西南35公里處,主峰海拔1665.8公尺,狀似寶塔直聳雲端,素有「金頂刺青天,松海雲霧間」的美名。塔雲山以險絕、奇特、秀美、壯觀、神異而著稱,不僅具有厚重久遠的道教文化,而且擁有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塔雲山位於秦嶺山脈,自古就有老子騎青牛出山的傳說,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圖/翻攝自鎮安塔雲山景區微博)在塔雲山主峰,有一片道教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朝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包括一館、一塔、一廟、一堂、九殿。當中最出名的,就是坐落於主峰金頂上的觀音殿,這座觀音殿修築難度相當高,可稱為是鬼斧神工,更被譽為「秦楚一柱,絕頂道觀」。據文獻記載,道觀建於明萬曆年間(1582年),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期間曾多次修繕,壯觀古樸。這座小廟,只有一條小路通往山下,其餘3面皆為萬丈懸崖,遠遠望去,搖搖欲墜,好像隨時會被山風吹倒,因此被譽為「天下最險道觀」。多數人看到金頂觀音殿第一個想法是:古人是怎麼建造的?(圖/翻攝自百度百科)這座神奇的建築,以4根插入岩縫的石柱作為支撑;不同形狀的石塊,好像搭積木一樣被拼接堆疊在一起,成為道觀的地基。雖然沒有使用任何黏合劑,但道觀能夠歷經500年風雨而不倒,可見其穩固。這座觀音廟有4根翹角飛檐,每根翹檐各掛著21斤重,約10.5公斤的銅鈴一顆,銅鈴會隨風舞動,發出帶有節奏的音韻,在萬丈懸崖之上,聽到鈴聲,恰似增添空中樓閣的雅,塔雲山最具看點的景觀,無疑是建於塔雲山萬仞絕頂之上的頂觀音殿了,讓人令人不得不讚嘆古代工匠的建築工藝和智慧。
媽祖庇佑?怪手司機挖到具138年歷史清朝墓碑
許多網友在臉書上說,過幾天全球最高的媽祖神像就要舉辦開幕大典,冥冥之中似乎有神靈在庇佑。(圖/翻許玉河老師提供)根據澎湖廳志記載,劉文珍在同治3年2月(西元1864)擔任澎湖水師副將,在澎湖軍事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圖/翻許玉河老師提供)有138年歷史的「清開澎誥封定國將軍劉公文珍、二品夫人劉門陳氏」墓碑,7日在即將開幕的重光媽祖信仰文化園區被發現,一名怪手司機「青岳」從事園區的整建工程,無意間挖掘到一塊清代墓碑,立即通報文史專家陳玉河老師與文化局,成功將這塊極具保存價值的清朝墓碑搶救下來,許多網友在臉書上說,過幾天全球最高的媽祖神像就要舉辦開幕大典,冥冥之中似乎有神靈在庇佑。許玉河老師表示,這塊墓碑尺寸長103cm,寬46cm,中書「清開澎誥封定國將軍劉公文珍、二品夫人劉門陳氏」,上款「光緒歲次甲申年仲秋吉旦」,應為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因此推估有138年歷史;下款「承重孫永福----」,其他人名則因墓碑文字磨損無法辨識,從墓碑上方兩側的凹槽顯示,上有墓耳等結構,可惜已不復見。文化局文資委員陳英俊隨後與現場施作人員訪談,推測此碑應該是前遠東集團開挖基礎時,將此碑與砂礫一起堆置於現場,因10月20日媽祖園區趕工開幕,施工人員作整地工程將砂砱運到西側的時候,怪手司機推平砂堆時意外發現,立即通知許玉河老師前來鑑識。許玉河老師在臉書貼出這塊前清媽宮恊鎮劉文珍墓碑的相關資訊後,中午文化局隨即派員前往勘驗,並會同媽祖園區監造人員到場,將墓碑運回文化局保存,許玉河老師表示,根據澎湖廳志記載,劉文珍在同治3年2月(西元1864)擔任澎湖水師副將,在澎湖軍事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重修浯江館捐題芳名」中亦有劉文珍之名,他過世後清朝在1886年將澎湖協改設為澎湖鎮,劉文珍曾是澎湖最高武官官階的代表文物之一。
神秘地主吳老師2/南北兩大家族聯姻 吳郭魚、長老教會皆出自「吳葛家族」
北士科一場建案記者會,隆遠集團董事長莊子華首度受訪,揭開神秘大地主面紗,大稻埕莊家不是近50年靠土地買賣致富,早在日據時期就藉著南北貨物貿易累積龐大家產。CTWANT記者調查,人稱「神秘地主吳老師」的莊子華母親莊吳璇珠,也來頭不小,她系出南台灣百年大家族「吳葛家族」,而莊子華則是吳葛的外曾孫。來台獻身一甲子的英國牧師巴克萊(Thomas Barcla)曾回憶,「光緒元年(1874年),我剛到台灣的時候,有4個年青人在旗后(高雄旗津)李庥牧師的樓下讀書。」其中一位就是吳葛,後來成為台灣最早期本地傳道人之一,他的父親吳著則是屏東鹽埔一代最早的信徒。吳葛19歲領洗,學成擔任傳道師,也曾受聘於台南長老教會中學任教,吳葛娶妻邱銀後,一共生了17個孩子,被巴克萊牧師幽默稱許「教會也增長了!」吳葛後代子孫有不少活躍於醫界、實業界,對長老教會也有極大貢獻和影響力,吳葛家族的故事被收錄於台灣教會歷史的《教會史話》中。南台灣吳葛家族與長老教會的發展淵源深厚。圖為1936年吳葛家族全家福於水泥瓦工廠合影。(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副大統領吳振南就是吳葛的後人,前馬偕醫院院長吳再成也出自吳家,為吳葛三子吳希揚所生;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吳郭魚鼻祖引進人之一的吳振輝,和莊吳璇珠皆為吳葛長子吳臥龍所生,莊子華要稱吳振輝「二舅」。日本戰敗後第2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吳振輝因此和高雄捕魚世家出身的郭啟彰認識。郭啟彰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兩個年輕人便悄悄潛越養殖場,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百尾魚苗放進鳳梨罐中攜返台灣。然這趟引入過程並非順利,鳳梨罐曾被台灣同鄉誤以為是髒水,將魚苗倒入水溝,於是眾人趕緊協助撈回,只剩20尾;從新加坡到基隆10天航程,再輾轉回到郭啟彰的旗津老家,最後只剩下13尾存活,於是這5雄、8雌的魚苗,以兩人姓氏命名為「台灣吳郭魚」。吳振輝返台後,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及農林廳任職。吳葛家族後代吳振輝(右)與高雄捕魚世家出身的郭啟彰(左),一同從新加坡引進「帝士魚」魚苗,成為「台灣吳郭魚」的由來。(圖/台南市農業局提供、翻攝自農委會官網)CTWANT記者也在文化部建置的《國家文化記憶庫》,找到1936年拍攝的吳葛家族照,吳振輝及吳璇珠都在其中。吳璇珠北漂嫁給大稻埕莊家第七代莊家聲,有趣的是,莊家也與基督教淵源頗深,莊子華口稱「伯公祖莊清風」為台灣第一位因傳福音而殉教的基督徒,同樣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收錄在百年史中。莊家的故事要從1746年說起,莊家祖先從泉州渡海來台定居淡水八里,清末家族遷徙至大稻埕,莊子華的爺爺莊輝玉接手家業「莊義芳商行」,經營南北貨貿易至香港、廈門、神戶、滿洲等地,商品包括黑糖、橄欖、麵粉,以及鷹牌煉乳、麒麟啤酒。日據時代又成立「永樂町店舖建築信用買賣利用組合」為台北市都市更新之先驅,同時也做火險代理,莊家事業涵蓋食、衣、住、行幾乎無所不包。莊義芳商行就位在迪化街117號,莊家人表示,由於莊輝玉較為節儉,因此當年打造時立面從簡,雖不如附近的郭家、陳家華麗,但這3位屋主財力雄厚,在迪化街齊名「三仙」。早年莊家在迪化街有6棟建築,包括莊輝玉為長子莊家珍結婚而建的新家。而莊義芳商行建築,在莊家珍次子莊長雄建築師整修後,目前經營咖啡廳與古蹟博物館,開放參觀。為響應日本台灣始政40週年紀念,大稻埕莊家與幾位地方仕紳合資10萬日圓興建第一劇場,建築外觀氣派,為當時台灣最大的豪華劇院。(圖/翻攝自國家圖書館官網)此外,1935年莊輝玉與同樣為大稻埕富商的錦記茶行陳天來家族,合資10萬日圓興建「第一劇場」,地點就位在現在的延平北路與保安街口,劇場內設有旋轉舞台、可以容納1600人,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豪華劇院。經《臺灣日日新報》的描述,該劇場有4層樓高,建築氣派,並設置升降機直通各樓。除了劇場之外,一樓有森永喫茶店和酒吧,二、三樓有咖啡廳,四樓120坪全部做為舞廳使用,為台灣最大的舞廳。幾經更迭,劇場已拆除,現址改建為第一企業中心大樓,作為隆遠集團總部。不過第一劇場股份有限公司仍未解散,仍由高齡103歲的莊吳璇珠掛名負責人,紀念這一段輝煌。
走讀淡水1/清水市場尋老舖 祈福路徑深入在地信仰
雖然這兩年因為無法出國,國旅市場看似變得蓬勃,然而怎麼找到各城市自己的定位,或者抓準優勢也變得至為重要,styletc記者注意到,社會網絡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挺好Talk」計畫催生者的張幼霖,自2018年在高雄舉辦「挺好Talk」城市論壇、2020年進入屏東、2021年到達基隆,以「Say台灣」為主題,透過挖掘多位在地職人的故事,讓旅人以不同視角認識當地文化與生活,也逐步累積城市旅遊的會話資本。先前「挺好Talk」多應地方政府單位之邀舉辦相關活動,今年則應邁入30周年的將捷集團邀請,造訪北台灣另一處充滿歷史的所在「淡水」,同樣挖掘出6位淡水職人,記者也跟著其中一位職人在地攝影師程許忠的腳步,走訪生活、祈福、懷舊與文化路徑,尋找觀光熱點下的其他特色。「挺好Talk」催生者張幼霖(左)與在地攝影師程許忠。(圖/魏妤靜攝)已經停業的淡江戲院(左)、清水市場內文友書局第二代老闆娘。(圖/魏妤靜攝)被人暱稱為「阿忠哥」的在地攝影師程許忠,50年來用鏡頭看盡淡水山城、河港風貌,他帶我們沿著淡水的公明街走,途經淡水早期三大戲院之一「淡江戲院」,因為阿忠哥的爺爺曾是戲院股東,因此阿忠哥的童年有許多時光都在此度過。接著路經仍在營業的老電池行、彷彿時光停滯的傳統鐘錶行,再鑽入淡水地區最老也是在地人採買重鎮的「清水市場」,我們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穿梭小巷,認識有趣的店舖、人物,像是賣養樂多快60年的養樂多媽媽、用美援時期牛奶箱擺放螺肉罐頭的老雜貨店,至今仍是附近學子與公務機關愛店、傳承到第三代的文友書局等,以此體會淡水人的生活日常。市場內沒有明顯店名的老雜貨店,販賣南北貨、各式醬料,後頭擺放罐頭的還是美援時期留下來的牛奶箱。(圖/魏妤靜攝)淡水龍山寺的龍柱(左)與石碑都是清朝所留下。(圖/魏妤靜攝)而生活路徑又與「祈福」元素緊密連結,像是藏在清水市場中的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便與攤位和市井樣貌融合,該寺廟建於清咸豐年間、主祀觀音佛祖,在三川殿與正殿的龍柱雕刻十分精美,也留有清咸豐、光緒年間留下的紀念性石碑。再往現今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有「崎仔頂」舊名的方向走去,斜坡上的「米市福德宮」前頭,早期曾是貿易繁盛的商業街,當時商家為了聚財擋煞而興建這座宮廟,特地請來土地公與土地婆鎮守,宮廟內還可見大面積彩繪磁磚,繪有五路財神及祥龍,神桌下方還有配祀神虎爺,可以驅邪與守護財物。米市福德宮上方磁磚繪有五路財神。(圖/魏妤靜攝)有「落鼻祖師」之稱的蓬萊老祖。(圖/魏妤靜攝)米市福德宮旁便是淡水知名的「淡水清水巖」(又稱淡水祖師廟),於1937年完工、主祀清水祖師,廟中還供奉一尊年代久遠的蓬萊老祖,曾多次以「落鼻」顯靈示警,又有「落鼻祖師」之稱。再走回位於淡水老街的「淡水福佑宮」,這裡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已有200年以上歷史,前臨淡水河、後倚蜿蜒山勢,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據阿忠哥所說,因淡水清水巖建於日治時期,當時設立日式宮燈也有安撫日方之用。(圖/魏妤靜攝)DATA清水市場位置: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淡水龍山寺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5巷22號米市福德宮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148號淡水清水巖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87號淡水福佑宮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號
清朝鐵路出土2/台灣鐵道之父是日本人? 蘇揆一句話保住劉銘傳
臺灣鐵路首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自行出資興建、載客的鐵路,又稱為劉銘傳鐵路。不過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引發不少爭議。史載劉銘傳先在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英國人瓦遜(W. Watson)等人當工程師,開始動工興建。路線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間全線營運,費時7年,總長107公里。這條劉銘傳鐵路的「前世」,其實是來自1876年上海的英國商人擅自興建的吳淞鐵路,路線從吳淞碼頭至上海,屬於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是中國最早的營業鐵路,但火車撞死人後,讓村民相當不滿,認為鐵路會破壞龍穴,清廷擔心引發英商和村民衝突,可能會激起民變,於是以白銀28.5萬兩白銀贖回並於隔年拆毀。1887年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奏請清廷修建台灣鐵路,但清廷國庫空虛、經費不足,後來把吳淞鐵路拆下來的設備運到台灣,當作鐵路材料。原本劉銘傳希望鐵路能蓋到台南,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且新竹還興建一條搬運料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但劉銘傳的繼任者邵友濂不似他雄才大略,鐵路只能完成到新竹。劉銘傳鐵路開工初期,先興建從基隆港口到台北路段,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春動工,到1890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和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日據時期繪製的清朝劉銘傳鐵路路線圖,大部分路線經過日本殖民政府改良和變更。(圖/翻攝自網路)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劉銘傳鐵路品質不佳,且鐵路往北經台北橋後,再經三重、新莊、到桃園龜山(龜崙嶺)路段的山區坡度大,效率及安全性堪虞等因素,加上劉銘傳蓋的木質結構台北橋常被大水沖毀,因此鐵路改線從艋舺(萬華)經板橋、鶯歌到桃園,但劉銘傳和日本殖民政府規劃的桃園火車站,都在現今桃園火車站附近,因此才會被捷運施工單位挖出歷經清朝和日據時代的桃園鐵路遺跡。特別的是,2020年桃園捷運施工挖出劉銘傳鐵路遺跡的同時,還爆發「台灣鐵道之父」究竟是誰的爭議,同年7月正式營運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被外界質疑博物館方面配合民進黨政府親日、去中國化的主旋律。許多民眾則認為,「台灣鐵道之父」應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我對為台灣做過事的任何人都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不管什麼時代,最重要是要為愛土地、愛國家來做事」,鐵道部園區的展區也拿掉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字樣,相關爭議才畫下句點。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右)開幕時,在展區介紹日本人長谷川謹介(左)為「台灣鐵道之父」,遭外界質疑。(圖/翻攝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報系資料照)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
公園教的歷史課/日軍攻擊斯卡羅原住民 意外開啟沈葆楨護台人生
億載金城公園是許多造訪台南的觀光客必到景點,又名「二鯤鯓砲台」,是由清廷任命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台灣海防欽差大臣的名義來台規劃興建。台南市政府後來也在1975年設置沈葆楨半身銅像,以紀念二鯤鯓砲台建立一百周年。沈葆楨原本追隨湘軍統領曾國藩對抗太平天國,先後任職清朝江西巡撫、船政大臣(監督福州馬尾造船廠),為何會臨危受命擔任台灣海防欽差大臣,開啟他的「護台人生」?原來是與1874年(同治13年)日本攻台的牡丹社事件有關,當時日軍攻擊對象也包括住在恆春半島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沈葆楨出生在1820年,是清朝同治中興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1847年考上進士後,在咸豐年間歷任御史、江西巡撫,曾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擒獲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人,1866年(同治五年)升任船政總理大臣,監管福州馬尾造船廠、建造北洋、南洋海軍使用的軍艦,並設立第一個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替北洋水師與洋務運動培養不少人才。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出兵攻打恆春,清廷查知日本侵略台灣的意圖,緊急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籌辦防務。日軍登陸台灣後,與恆春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激戰,清廷認為事態嚴重,擢升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兼領台灣海防,可統帥福建總兵、道尹兵力及江蘇、廣東沿海各港口輪船,並有權與日方交涉。沈葆楨隨即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對台政務建議,清廷都予以同意辦理。為紀念沈葆楨對台灣的貢獻,馬前總統2006年曾在台北市長任內,將市政府一樓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但「沈葆楨廳」的匾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後已經取下。(圖/報系資料庫)文化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台灣的「銅像」近年來雖常被「政治」解讀,但銅像其實是供後人探究歷史的索引工具。例如看見億載金城內的沈葆楨銅像,若進一步瞭解,沈葆楨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被清廷派到台灣,以及他在台灣近代化過程扮演的角色,進而對當時的台灣為何有近代化需求的議題感興趣,就可能產生進一步探索,自從清末鴉片戰爭後,台灣被迫面對的國際環境與戰略角色變化,沈葆楨在清末身處大時代下的進退應對,就能讓不會動的雕像,透過耙梳其背後的歷史,而顯示出意義。倪仲俊建議,若要進一步探討沈葆楨銅像與你我的關聯,不妨先瞭解自己與社會、時代的連結為何,進而思考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角色,他認為「以史為鑑」其實有助於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當時面對的是清朝國力衰退、帝國主義崛起,沈葆楨到台灣後,有感於列強對台灣虎視眈眈,他提出的「解方」就是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的經驗用在規劃台灣建設;反觀現今的台灣,也仍是在大國博奕下的夾縫努力求生,時代背景雖不同,但面對的大環境考驗卻有相類似之處,自然就會凸顯讀沈葆楨歷史的實用價值,而協助後人盡量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是學歷史的目的之一。細屬沈葆楨在台灣推動的建設,包括任內重行規劃台灣的行政區域,設置恆春縣、成立台北府等等,加速台灣各地發展;另外,加強台灣防禦能力,例如興建台南二鯤鯓砲台、恆春縣城牆等;他還同時開發東台灣地區,招撫高山原住民,防止原住民再「出草」漢人。沈葆楨並曾上奏清廷,請求解除關於台灣之各種禁令,獲得朝廷同意,讓漢人大量來台,替開發台灣增加生力軍。沈葆楨在台灣的時間僅一年,雖然不長,但卻打下台灣日後持續發展的基礎,包括用機器開採基隆煤礦,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被派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離開台灣,改負責督辦南洋水師。五年後在江寧任上病逝。1886年(光緒十一年)台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也繼續依循沈葆楨任內的基礎繼續建設台灣,讓台灣的發展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文化大學歷史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古人銅像是耙梳歷史的一種索引,若看到沈葆楨銅像能引起民眾對於台灣史的好奇與興趣,進而研究探索,即能令歷史產生實用意義(圖/報系資料庫、翻攝自文大歷史系臉書)
公園裡的陌生人/于右任親迎世界屋脊英雄來台 齧雪會立像誌念
台北市士林區的內雙溪一帶山區風景優美,不僅是民眾假日健行的好去處,也是自行車愛好者的愜意的騎乘路線,附近山區有一處名字很特別的「帕米爾公園」,公園裡還有一座故監察院長于右任的半身像,以及許多他的墨寶石刻,然而帕米爾和于右任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帕米爾公園背後隱藏一段幽微傷痛過往歷史,老兵無奈被迫離鄉背景,爬涉峻山深谷,是一段淒涼悲苦又無奈荒謬歷史。」士林、北投區市議員參選人許智全說,當年國共內戰期間,約數百位軍人與眷屬,不願屈降共產黨,從大陸西北闖越冰封的帕米爾高原,輾轉到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地,再乘船來台。當時的監察院長于右任被他們的事蹟感動,親自到基隆港迎接慰問,在他們成立「帕米爾齧雪同志會」後還擔任榮譽理事長多年。 鼎泰豐負責人楊紀華的父親楊秉彝最早創立「鼎泰豐油行」,並透過管道向于右任索取墨寶當招牌,至今仍懸掛在鼎泰豐總店。(圖/報系資料照)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生於陜西省三原縣,是清光緒年間的舉人,曾著作《半哭半笑樓詩草》痛批時政,更寫過「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等激烈言詞而遭清廷通緝,因而改名右任,流亡到上海躲避追查,後來加入國父孫中山的同盟會,並興辦《神州》、《民呼》、《民吁》與《民立》等報紙鼓吹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曾任南京臨時政府的交通部次長,後來隨國民政府來台,共擔任34年的監察院長。于右任精通書法,尤其擅長草書,被譽為「一代草聖」,包括台北市行天宮的牌匾及美食名店鼎泰豐的招牌,都出自他的手筆。當選4屆北投溫泉里里長的許智全說,于右任從1952年起就常到北投當地的「梅庭」避暑、避壽及避關說,入口門柱上刻有于右任手書「梅庭」題字,各扇牆面懸掛滿書法,雖然不是手稿真跡,但也足以引人想像一代大師瀟灑揮毫、筆力萬鈞的神采。許智全指出,于右任的少數石刻書法多分佈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轄區內,五指山的「帕米爾公園」是最大宗的石刻作品擺置地點。除了帕米爾公園之外,原本玉山山頂也有一座于右任銅像,1996年曾多次遭人鋸斷頭部,最後在同年遭不明人士拆除,丟到山谷中不知去向。另台北市仁愛路園環也有一座于右任的銅像,在1997年,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因元宵節燈會佈置要把銅像遷走,當時齧雪同志會曾表示,願意將銅像置於帕米爾公園內,但因不易管理,後來銅像由國父紀念館收歸管理。帕米爾公園是由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打造,取名「齧雪」紀念當年逃難時在高原上靠著吃雪水存活下來,也自比像是蘇武一樣「齧雪吞氈」的忠貞氣節。蒙藏文化中心主任海中雄的父親海玉祥也是同志會的成員,1949年國共內戰已到最後關頭,當年新疆宣布易幟倒向共產黨,此時在新疆的國民政府各路人馬,因怕被封城受俘,倉惶之下逃離新疆;與海中雄父親一同越過帕米爾高原的同行人員共計有147人,其中包含婦女及小孩30餘人,在翻越高度超過海拔4000公尺的高原過程中,至少不幸有一名幼童凍死、一位老婦病逝。海中雄說,于右任是當年的「西北大老」,對於從中國大陸西北來台的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成員可說相當照顧,因此公園裡留有他的石像,而同志會成立60多年,當年的成員已不在人世,帕米爾公園內有當年大家聚會的院子,現在因為納入國家公園,房舍殘破不堪也無法修繕,最初成員在台傳到第二、第三代,新的一代不清楚過去的故事,也沒什麼熱情。他曾去過公園幾次,看到蒼涼的景色,覺得很感傷。1997年台北市政府在敦化南路與仁愛路圓環上設元宵節主燈,將于右任銅像用鐵架圍住。于右任在玉山頂的銅像曾遭綠色和平電台主持人林長安與前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葉博文砍頭,後來玉管處在1996年5月初接獲山友通報,銅像完全被拆除丟入山谷,無從找尋。(CTWANT合成圖)
公園裡的陌生人/林森曾嗆聲蔣中正 介壽公園主人竟是他
總統府與北一女之間凱達格蘭大道上有一座袖珍型的「介壽公園」,原本「介壽」二字是為了向當時主政的蔣介石賀壽,妙的是這座公園的主角竟然不是蔣中正,而是曾經公開嗆蔣的中華民國第三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對於許多7、8年級生來說,「林森」兩個字的認知可能來自幾乎各縣市都有的「林森路」路名,例如台北市就有林森南、北路。此外,全台至少有三所國小以「林森」為名,就算時下年輕人不認識他,甚至還解讀它就是「森林茂密」之意,然而林森在民國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為了紀念林森,台灣有許多縣市都有以「林森」為名的道路,也有以「林森」為名的小學。(圖/翻攝自林森國小臉書)林森生於1868年(清同治7年),家鄉就在福建省閩縣尚幹鄉鳳港村,他曾先後進入美國教會轄下培元學校、鶴齡英華書院就讀。1884年(清光緒10年),林森曾到過台北電報局任職。10年之後,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日本強力要脅下,隔年也就是1895年(清光緒11年),清廷同意割讓台灣,令當時台灣居民十分悲憤!根據作家陳文德撰寫的「1895年決戰八卦山」一書記載,當時以丘逢甲為首的台灣仕紳團,曾向台灣巡撫唐景崧上書表達強烈關切,並在當年五月,公推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開啟台灣民主國抵抗日軍接收台灣的行動。當時防守台灣的主力部隊,主要是唐景崧統率的部隊,及在中法越南戰爭抗敵馳名的游擊名將「劉永福」黑旗軍。「黑旗軍」當時駐守台南,滿清政府曾多次要求全軍撤回大陸,都被劉永福以曾宣誓與台灣人民共存亡而婉拒,當時人在台灣的林森,也曾是台灣「黑旗軍」的一員,並曾組織地雷隊與日軍血戰。儘管劉永福最後在難敵日本海陸軍強力圍剿下,棄守台南、悄悄返回大陸,林森在日本統治台灣後也回到福建,但他曾在日治初期(1898)再次來台,擔任嘉義地方法院(台南地院嘉義支部)通譯。兩年後,國父孫中山先生電召林森返回大陸,參加同盟會的反清革命,廣州起義及武昌起義都可見林森身先士卒的身影,立下不小戰功。民國建立後,林森曾先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參議院議長、中華民國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等職,並從1931年(民國20年)起擔任立法院長,隔年就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該職位雖是中華民國的虛位元首,實權集中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手中,但林森任內曾簽發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布告,在歷史上扮演吃重角色;1943年8月1日,林森在陪都重慶與美軍車輛相撞,因車禍逝世,結束傳奇的一生。根據國史館記載,林森政治理念,其實與蔣中正不同調,尤其對蔣中正長年主掌軍權,進而把持國柄、權傾一時,林森頗反感,亦曾公開指責。只是,面對日本意圖發動侵略戰爭時,林森又認為當時唯有蔣中正能率領國軍抗日,公開力挺蔣發動對日抗戰,大是大非的直率作風也讓他獲得不少讚賞。林森的政治理念與蔣中正其實並不同調,但他大是大非的精神,還是受到蔣中正的肯定,圖為1966年,林森百年誕辰紀念大會,蔣中正以總統身份親臨致詞。(圖/報系資料庫)1964年(民國53年),為了迎接國慶日慶典,北市府積極整頓市區,拆除了介壽路和公園路口的違章建築蓋新的公園。由於該公園位在介壽路上,就順勢取名作介壽公園。兩年後,適逢林森誕辰百年,為紀念林森百年誕辰而組成的「林森先生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就選定在台北市區選定現今介壽公園內建了一座林森銅像。外傳,林森銅像的底座是沿用日治時期興建的『樺山資紀』銅像底座,而樺山資紀就是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日本任命的首位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他不僅曾參與接收台灣、打擊台灣義軍的任務,還曾對劉永福發出「樺山資紀勸降書」,劉永福則以「致樺山資紀之覆書」回敬,拒絕向日軍投降,讓兩人都在台灣史上留名。儘管目前無記錄能佐證林森早年在台參與黑旗軍抗日時,曾與樺山資紀正面對壘,但當時一是抵抗殖民侵略者、一是遂行殖民侵略者,卻在先後離世百年後,因同址同一座銅像底座,再度產生歷史連結,也更令人深思。
茶金貴人2/不只姜阿新洋樓!吳東進守護新竹古蹟 復活「新竹州圖書館」
除了新竹縣北埔姜阿新洋樓,新光集團吳家對在地知名古蹟的存留還有好幾樁,包括2020年10月免費開放有98年歷史的新竹州圖書館,以及北埔歷史建築忠恕堂,新光吳家堪稱是新竹知名的古蹟守護者。為何新光集團特別鍾情保護新竹古蹟?原因很單純,新光吳家是在地的新竹人。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出生新竹市東勢潭後莊,今天的光復里,事業逐漸有成時,台北南京西路的家就好像是新竹人在台北旅舍,提拔想北上創業鄉親,他最珍惜與看重即故鄉與家庭,與鄉親保持密切關係,鄉土觀念重。吳火獅也曾捐贈石獅子予新竹義民廟、彰化八卦山、新北市圓通寺等,就連日月潭文武廟改建立在忠勇山那兩座大獅子,也是來自吳家。姜阿新洋樓迄今75年歷史,在浪漫省道臺三線推動古蹟保存行動即由吳東昇開始,該建物其實在26年多前一度年久失修。1995年吳東昇經由北埔當地仕紳引薦,得知這棟巴洛克歐式風格建築,採用檜木、烏心石木、杉木等難得建材的古宅,牆院還是從北投運來的唭哩石。吳東昇覺得姜家古宅應加以保存,遂出面號召成立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並向合作金庫租用洋樓,耗資掀起屋瓦大肆整修、維護管理。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並盛大舉辦姜阿新研討會製作論文,邀請姜阿新獨生女姜麗芝與夫婿廖運潘出席。廖惠慶就曾陪同父母回到洋樓,那是他們多年來首度踏入阿公家,百感交集,心情難以言喻。姜阿新獨生女姜麗芝(右)與夫婿廖運潘,始終惦記著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居。圖為夫妻倆共同出席公視《茶金歲月》特映會。(圖/報系資料照)2001年,姜阿新洋樓由新竹縣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期間金廣福也一度願出價購買,合庫當時並無意售出,直到2012年4月,合庫才決定釋出法拍。廖惠慶得知洋樓要被法拍時曾起過一個念頭。「我本來跟父親說,我們自己悄悄地去投標,神不知鬼不覺,卻被父親責備說做人要光明磊落,新光吳東昇先生有恩於我們。」她向CTWANT記者坦言,現已90多歲廖運潘聽到女兒的想法時,當場就給予斥喝,直說「吳東昇是我們家的恩人!」「雖然當下我忐忑不安,但很幸運地聽從父親的話,並且鼓起勇氣想辦法傳達家族想法給吳先生,感恩他與金廣福給予洋樓的照顧,而且還與新竹縣政府共同努力指定洋樓為縣定古蹟保存下來。」廖惠慶說。後來吳東昇放棄競標,由廖惠慶和家人成功標到老宅,「事後,我也與妹妹姜惠琳邀請吳先生聚餐感謝,吳先生很客氣不讓我們請客,他和太太在洋樓復原後也回來參觀過,收到爸爸新書時也寫信給我們聊他的心情。」「他是令人可敬的紳士與君子,所展現的成人之美永存我們家族心中。」吳家第二樁成人之美,則是在2015年5月,新竹市長林智堅上任後拜訪時任新光金控(2888)、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吳東進(新光創辦人吳火獅的長子、吳東昇大哥),促成新竹州圖書館修復計畫,可說是公、私部門合作修復、活化古蹟的成功案例。新竹州圖書館與姜阿新洋樓兩座古蹟,過去皆為新光集團吳家購得與維護保存。(圖/報系資料照)98歲日治時期建築的新竹州圖書館,在2020年10月重啟使用前,為塵封36年的私有古蹟。該建物於1982年隨著新竹縣市再次分家,由新竹縣議會決定標售給新光人壽至1984年完成交易,1998年新竹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吳東進曾透露過,當年出生時正逢美軍轟炸台灣,新竹市很多建築受到重創,新竹州圖書館幸運躲過,新光原有意在此蓋大樓競標,如今保存州圖再現藝文重鎮風采,吳家感到與有榮焉。吳東昇也提到「新竹是新光集團的家,能活化台灣私有古蹟保存與利用,做為典範。」吳家陸續參與古蹟維護還包括北埔曾宅「忠恕堂」,為清光緒北埔文科秀才曾學熙後代曾成統經商致富後,於1922年興建,具洋風圍牆及特殊角度門樓,係北埔聚落中形式最特別建築,後由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購置與客委會共同修復完成,2005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物。
出生時慈禧還在垂簾聽政 大陸長壽人瑞去世享壽135歲
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少長壽的人,也有過很多關於長生不老的傳說,比如傳說彭祖就活了800多歲,近日,台中劉張姓阿嬤因為疑似在街頭走失,意外曝光她竟是民國前7年、清光緒31年(西元1904年)出生,高齡116歲,在網路上引發熱議,而在大陸新疆,也有一位橫跨3個世紀的人瑞奶奶,很遺憾,她在16日過世,享年135歲,儘管她的真實年齡存有爭議,但在大陸,她仍被普遍認定為世上最長壽的年長者。新疆奶奶阿麗米罕色依提,出生於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她在16日過世,享年135歲。 (圖/翻攝自 Xinhua Japanese)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阿麗米罕色依提是維吾爾族,來自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生於1886年,也就是清朝光緒12年,當時恰逢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活過了3個世紀,她在1903年7月和同村的圖爾迪如孜結婚,但沒有生育,僅收養了一兒一女,她的丈夫則在1976年因病逝世。截至2013年8月,阿麗米罕的孫子輩已有30、40人之多,其中年紀最小的是第5代玄孫。阿麗米罕年輕時,據說是遠近馳名的美人,有著強健體魄,聽說多年來只也一次因為重感冒住院,她愛串門子、唱歌和帶小孩,至於她的長壽祕訣是什麼?原來她最喜歡吃的是「拉麵」、「拌麵」,每頓飯都會吃掉一大碗。阿麗米罕·色依提的身份證件上,出生日期清晰可見。(圖/翻攝自新浪網)除此之外,她還喜愛喝自家院子裡剛打出來的井水,另外,像是蔬菜瓜果她也愛,每天都要品嘗鮮桃和李子,最喜歡吃的是偏小、偏酸甜的青杏;加上她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生活作息規律,活得輕鬆簡單,任何時候都開開心心的,或許這就是她長壽的秘訣!雖然阿麗米罕色依提被認為是世界最長壽老人,但卻並沒有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目前金氏世界紀錄驗證的最長壽者為法國的讓娜卡爾芒(Jeanne Calment),她在1875年2月21日出生,1997年8月4日去世,享壽122歲,,而阿麗米罕出生時,大陸還未有可靠的記錄體系,加上是新疆少數民族,因此有關她的年齡、在全球排序仍有爭議。
同島不同命5/百年醫院成血汗地獄 急診醫不討欠薪「只求恢復」遭嗆:可以離職
本刊接獲基隆部立醫院多名醫師控訴,院方為了挽救財務困境,盯上了中央發放的防疫津貼,不但自去年起對急診科醫師每月扣薪15%,還安排跨科看診,讓醫師們大罵「根本是變相挪用津貼!」醫師們向上反應,卻被「暗示離職」,向中央申訴也沒有下文,不禁大嘆「同島一命都是屁!醫護根本不是命!」正在醞釀集體離職。L醫師說,急診科醫師被減薪的同時,不時還被要求加班,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反正所有科別不願意做的,都丟來第一線急診。」「我去跟副院長反映,他說『你還年輕,如果有更好的地方,你可以考慮離開』,這不是要逼我離職嗎?」部基急診科醫師目前除了要收治病患,也得負責一般民眾篩檢新冠病毒業務,每7天還要替全院醫師、護理師和工作人員採檢1次,「我有次1個人採檢了100多個人,那時候在戶外,下著大雨,我只有1個壓克力板和陽傘,穿全套防護衣,裡面是溼的,外面也是溼的。」另1名急診科H醫師表示。「醫院這樣對我們,我們為什麼要體諒?說實話,是主事者管理不善,所以醫院才會快要開不下去。」H醫師說,從今年初開始,急診科醫師要求恢復薪水的聲浪就沒停過,院方面對他們這些「異議分子」卻百般刁難,「我們都覺得自己像是免洗筷一樣,醫院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感受。」部基是基隆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經過衛福部「醫師及醫事人員類教學醫院評鑑」合格,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擁有「教學醫院」的資格,然而,看在多名急診科醫師的眼中卻十分諷刺。「現在急診人數愈來愈多,醫院卻不體諒我們,我們沒有要追討之前已經扣掉的薪水,只希望恢復原本的薪水。」H醫師和L醫師雙雙表示,他們真的很期盼院方能夠盡速改善經營方式,並聆聽基層的心聲,才能化解「急診室淪為空城」的危機。針對急診科醫師的指控,部基副院長羅景全表示,醫師的薪資都是按時發放,並未減少,至於醫師們所說的減薪15%,應該是指獎金和津貼,那個部分原本就會隨時波動,他會再和醫師們溝通。但對於院方被指控強塞業務給急診科,甚至有醫師被要求跨科看診,羅景全僅表示「當初沒有跟我說要問這部分,我趕著去開會。」隨即掛斷了電話,本刊至截稿前未獲進一步回應。基隆部立醫院歷史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清光緒24年,至今已經有百年歷史,現卻因經營不善,苛扣醫生薪資,晚節不保。(圖/翻攝自衛福部基隆醫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