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沙奇病毒
」 腸病毒 疾管署 重症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流感重症死亡數「創10年同期最高」 腸病毒仍嚴峻!南部8歲童染重症
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另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10月大男嬰腸病毒致肺水腫!國內「打疫苗仍重症」首例 羅一鈞曝原因
國內確認首例曾經接種疫苗的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13日公布個案是北部10個月大男嬰,因為嗜睡、發燒就醫收治加護病房,住院時一度出現肺水腫及休克情況,後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2併發重症,且發現他曾經接種過2劑自費腸病毒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疫苗僅針對71型,但對於其他型別腸病毒沒有交叉保護,家長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4日至8月1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1381人次,較前一週11506人次基本持平,仍處於流行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另外,暑假期間,全家出遊時,別忘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請家長協助孩童出入公共場所後正確肥皂勤洗手,避免傳染病威脅。另外,今年社區流行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對腸病毒71型疫苗無交叉保護效果,打過自費腸病毒71型疫苗仍可能感染,同樣應做好防範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重症併發腦炎!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 出現「8症狀」快就醫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今年6月4日開始出現痙攣症狀,2天後因發生痙攣伴有眼睛上吊情形就醫,隔日轉診並收住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0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防疫醫師林詠青今日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該重症個案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6月上旬出現痙攣、乾咳等症狀,急診就醫時出現39度高燒、眼睛上吊,且持續出現痙攣症狀,懷疑是中樞神經感染,確診克沙奇A10型腸病毒併發腦炎,所幸治療後病情改善,住院9天後康復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6月9日至6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7,634人次,較前一週(18,215人次)略降3.2%,可能受端午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評估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疾管署指出,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更應提高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且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皆應落實肥皂勤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還在流行期!未滿1歲嬰腸病毒併發重症 「痙攣+眼睛上吊」送醫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今年6月4日開始出現痙攣症狀,2天後因發生痙攣伴有眼睛上吊情形就醫,隔日轉診並收住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0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6月9日至6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7,634人次,較前一週(18,215人次)略降3.2%,可能受端午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評估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疾管署指出,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更應提高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且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皆應落實肥皂勤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不只「食人菌」肆虐 日本爆發多種傳染病疫情
日本近期爆發「食人菌」疫情,截至6月初為止,日本當地患者達到977人,不僅是2023年同期的2.8倍,也創下1991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人數。但除此之外,日本當地也爆發手足口病,就連歐洲當地的M1UK病株也被發現本土案例。根據《日本時報》報導指出,「食人菌」原稱為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 (STSS) ,因感染後會出現器官衰竭、肢體壞死等症狀,所以被俗稱為食人菌。而在日本當地肆虐的病毒種類則為「A型鏈球菌」,通常可以透過飛沫、接觸傳染,致死率高達10至40%,患者最快在感染後48小時就會喪命。而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資料顯示,從2024年1月至6月2日為止,目前患者人數已經達到977人,不僅是2023年同期的2.8倍,也創下1991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人數。而除此之外,日本當地也爆發手足口病的疫情,單是在關西地區就有6個縣市達到警報等級。手足口病屬於腸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由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常見會出現發燒、嘴痛、四肢出現小水泡等症狀。但如是由腸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會併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甚至有死亡的可能。在這兩大疫情夾擊的情況下,大阪公立大學的金子幸弘教授也表示,歐洲當地的新型變異株M1UK,目前也在日本出現案例。據了解,鏈球菌有分為A型、B型與G型3種類型,其中STSS與M1UK均屬於A型鏈球菌,但彼此之間是否有所關聯,目前尚在查證中。金子幸弘教授解釋,M1UK的重症型感染較容易出現在免疫力低下、有慢性病的族群,特別是40至50歲的中年族群。
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 醫叮嚀「這樣做」防感染、避免重症
據疾病管制署近期資料指出,國內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且疫情快速上升。由於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一旦感染,可能引發重症,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不能輕忽腸病毒的威力。腸病毒種類多 嬰幼兒易感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小兒感染科丁佩如醫師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當中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71型、D68型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皆可導致重症。腸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而台灣地處亞熱帶,以4-9月為流行期。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分泌物或皮膚水泡的液體受到感染。發病前即具有傳染力 成人症狀類似感冒丁佩如醫師提醒,腸病毒在發病之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而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大部分民眾是無症狀感染或只有發燒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5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備,抵抗力較弱,若遭到感染的相對危險程度很高。注射預防疫苗 注意個人衛生丁佩如醫師建議,應勤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可定期清潔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家中嬰幼兒如果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當發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意識改變、肢體無力等病徵時,應盡速轉診到大醫院接受治療,掌握黃金時間。目前市面上有幾款針對腸病毒71型的自費疫苗,依廠牌及嬰幼兒年紀施打2或3劑,預防腸病毒71型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滿2個月即可施打,有需求的家長可以在門診與醫師進行討論。
感染腸病毒無特效藥! 見「四大重症前兆」應盡速就醫
最近腸病毒蠢蠢欲動,感染人數也持續增加,醫師提醒父母,若幼童感染腸病毒,並出現嗜睡、肌躍型抽蓄、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等四大重症前兆病徵,務必立即致大型醫療院所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每年六月疫情高峰 主要由腸胃道、呼吸道傳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醫師陳宥騰指出,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臺灣地處亞熱帶,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產道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多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 心衰竭嚴重恐致死陳宥騰說,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依照不同病原體類型會有不同症狀。1.A型克沙奇病毒:多有疱疹性咽峽炎。會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2.腸病毒71型: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3.B型克沙奇病毒: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無特效藥僅支持療法 應勤洗手、避免出入人多場合陳宥騰指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建議民眾需勤洗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同時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孕婦、新生兒及幼童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腸病毒大流行1/創3年新高紀錄「新殺手更可怕」 難預防!3大族群最危險
疫情解封,腸病毒也即將大反撲!除了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之外,今年更要提防新殺手D68型,初期症狀和感冒一樣難以預防,且病情會急遽惡化,再加上無疫苗、無藥物,甚至連青少年都會感染,因此專家認為比71型更恐怖,也點名「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3族群要嚴陣以待,一有疑似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今年3/26至4/1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除了創3年新高紀錄,專家也示警6~7月恐造成大流行。不只如此,今年3月中旬疾管署監測到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2位個案,這也是國內時隔一年半,再度監測到這種病毒型,而且緊接著在4/6再公布監測到2例,目前累計共4例,所幸皆為輕症。腸病毒71型是大眾較為熟知的危險病毒型,但今年許多專家紛紛擔憂另一種病毒型D68,且根據疾管署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內除了常見的克沙奇A型、腸病毒71型之外,D68型也蠢蠢欲動,而且今年唯一的重症個案就是D68型,去年唯一的死亡案例也是D68型。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例如引起疱疹性咽峽炎的克沙奇病毒或71型、D68型腸病毒都屬於這個大家族,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少數如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案例,病毒甚至影響到腦部,會頻繁肌抽躍、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等。腸病毒71型重症雖進展快速,但疾病變化仍有跡可循,而腸病毒D68型走的卻不是這個路線。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D68前期症狀是咳嗽、發燒,和一般感冒非常相似,所以臨床上難以辨別,一旦出現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或呼吸衰竭,後續恢復狀況就不佳。第一個腸病毒D68型出現在1962年的加州,從那之後,美國一直有零星的個案,但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14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的8~11月共有1121個確診案例,遍佈47州,幾乎讓整個美國本土全部淪陷,也讓全世界首次見識到D68型的可怕,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監測D68。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跟感冒一樣,也無手足口症及咽峽炎,難以及早確診,又可能急遽惡化,因此讓許多專家相當頭疼。(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在美國2014年的大流行中,有107例兒童的急性肢體無力痲痺個案,張凱音說,「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是指四肢突然發生無力性麻痺,負責呼吸與吞嚥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四肢癱瘓,甚至連呼吸肌肉群都受到影響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的支持。這107位受影響的兒童,其年齡中位數為7歲,絕大多數都有脖子僵硬、畏光等腦膜炎的症狀。受影響的肢體主要是在末端,且為不對稱分佈。肌肉力量可能會降到0分,發生肢體無力前幾乎都有發燒症狀,平均間隔距離為7天。楊為傑說,這些病童恢復狀況不佳,幾乎所有孩子都留下了神經學的後遺症。那該如何預防?D68症狀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但會表現得較為嚴重,根據美國2014 年流行的統計數據,32%以上的個案會演變成肺炎、肢體無力等重症,且絕大部分的D68個案都需住院治療,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不只如此,D68的恐怖之處是就連青少年都難逃脫魔掌,雖然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的孩童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根據法國2014年的D68流行年齡層分布,除了5歲以下的幼童之外,6~15歲與16歲以下竟也有不少案例。不同於腸病毒71型已有疫苗可打,D68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藥物,「預防重於治療」更加重要,尤其是根據美國2014年的數據顯示,若有氣喘病史、過去曾出現「喘鳴聲」、肥胖這3大危險因子,就要格外提高警覺。有氣喘病史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控制病況,若有感冒症狀,且產生呼吸困難、喘;或有肢體無力之現象,如突然走路不穩、一隻手突然變得無力、不靈活、肢體酸麻痛等,都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況急遽惡化。
腸病毒疫情加溫疫苗催生急 產官學界高度關注研發進度
腸病毒疫情這二年來有加溫趨勢,今年最高峰就診達2萬2,743人次,遠遠超過去年最高峰的1萬2,575人次,增加了1萬168人次。也就是說,即使大家都知道要勤洗手,還是難以避免感染到的家長、小孩多得請假在家休養,忍著喉嚨痛或是腳底板起水泡潰瘍,無法起身走路。立委李彥秀就說,疫苗是疫情防治相當有效的公衛措施,待國內腸病毒疫苗上市後,她會積極爭取對於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提供疫苗補助,加強防疫量能。只是我國腸病毒疫苗到底何時上市?而在疾管署10月22日宣布今年國內出現首例在高雄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之後,防治腸病毒措施議題再次受到家長們的關心,其中關於國內是否有研發腸病毒疫苗之案,記者隨機訪查家長其實多屬於不太了解狀況。科技部(前國科會)在今年8月30日舉辦「腸病毒防治我挺你—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專書出版記者會中,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就提到有2家廠商研發腸病毒疫苗進到第3期臨床實驗,很有可能明(2020)年就有國產腸病毒疫苗,而其上市進度正受到各界關切。疾管署10月22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圖/pixabay)根據疾管署資料,今年累計333例腸病毒71型個案,其中42例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已經高於2016-2018年同期,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造成停課班次已達258班以上,疫情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再看疾管署公布今(2019)年第42–43週 (2019/10/13–10/26)國外腸病毒疫情部分,鄰近我國的香港、泰國、日本及韓國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腸病毒患者常出現喉嚨痛、難以進食,或是腳底板起水泡潰瘍,無法走路,這都是腸病毒常見的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多由 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造成,其中腸病毒71型侵犯力較強,不只可到四肢、口腔,甚至可能到心臟、腦部等引發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