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
」 新冠肺炎 疫苗 王長怡 新冠病毒 免疫系統39歲女染「皮膚病重症」好絕望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獲給付
你曾想過皮膚病也有重症嗎?39歲陳小姐在就學階段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急性發作時不僅全身布滿密密麻麻的細小膿疱,還因嚴重高燒幾乎昏迷,讓她住院臥床長達1個多月,即使出院後,仍不時發作需要反覆住院,直到9個月後病情才穩定下來。不料,幾年前在她懷孕期間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再度找上門,大發作膿疱病灶讓她體無完膚,連風吹過都會造成椎心的刺痛,而這次發病更是嚴重到引發敗血症,讓她差點失去生命。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經過兩到三週才能初見療效,根本沒有工作能讓她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諸多問題,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而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值得慶幸的是,健保署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核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武器,幫助病友急性發作快速消除膿疱。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一種少見但卻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疾病最具特徵之處在於皮膚會出現大量的膿疱,並經常伴隨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根據一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患者在兩年內平均有高達3次以上的重度發作,皮膚病灶範圍多達10個手掌大;更有4成以上患者在發作時住院超過10天以上,不僅無法正常工作,連日常生活起居都得仰賴他人照顧。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對患者與其家庭造成的經濟衝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有望幫助患者更快回歸生活正軌,甚至重返職場,因此,健保署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舒緩患者與其家庭的經濟與照護重擔。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又難以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是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因敗血症或是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之併發症致命風險。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說明,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而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有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讓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透過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在一次的檢測中即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對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診斷和制定個人化治療相當有幫助。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目前臨床上皮膚科醫師會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從膿疱、紅斑、脫屑三大症狀的嚴重度評估去判斷患者的病情。今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是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週左右完全清除膿疱,GPPGA的膿疱評分從重度的4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0分,快速改善皮膚膿疱症狀,穩定病情,且在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可維持膿疱評分0分,有望突破傳統治療成效有限之困境,提供更有效管理急性發作的治療選擇。
全球18家頂級頂級五星級酒店spa都指定用它,法國寶格麗酒店也不例外!瑞士頂級奢潤SPA品牌ananné入駐台灣!
工作、生活越來越忙碌,你更要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寵奢自己!台灣女孩越來越懂得投資在自己的臉蛋和身體上,這也令許多國際品牌雨後春筍地被代理進駐台灣!來自瑞士頂級奢潤純淨保養品牌ananné 默默登台,許多貴婦早已口耳相傳其SPA療程的好口碑,讓許多愛頂級有感的名媛貴婦經常性的光顧!瑞士頂級奢潤純淨保養品牌ananné 是名媛貴婦最愛光顧的低調SPA品牌之一。(圖/品牌提供)這個來自瑞士頂級奢潤純淨保養品牌ananné 來頭可不小,主打溫和天然的植萃配方,更是全球18家頂級五星級酒店與貴族私人水療度假村的spa指定合作品牌夥伴,ananné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湖畔旁,全系列產品連敏弱肌都可使用,且品牌持續朝向環保與永續發展深根,早已獲得9項國際認證,包含全素主義、清真認證、不含酒精成分、嚴格禁止動物實驗、潔淨認證、內含零塑料認證和無殘忍認證。原來,品牌創辦人是 Prof. Dr. med. Urs Pohlman 本身就是皮膚病學、神經病學及免疫學博士,難怪在國外得到如此多大獎認證外,更是五星級酒店的最佳選擇之一。(圖/品牌提供)名媛貴婦最推80分鐘 ananné醫理植萃淨化循環課程位於Bellavita百貨 ananné,空間舒適,挑高設計的兩個療程間,擁有多達10項專業SPA護膚課程,療程預約皆採專屬貴賓預約制,搭配品牌自行研發的保養配方,針對顧客的肌膚狀態提供相對應的專業美容護理諮詢服務,幫助改善不同的肌膚問題。其中又以「80分鐘醫理植萃淨化循環課程」備受好評,不僅是許多貴婦定期寵愛自己、奢養肌膚的療程,更是許多醫美術後保養不可或缺的護理環節之一。ananné醫理植萃淨化循環課程80min /3900元。(圖/品牌提供)ananné醫理植萃淨化循環課程以深度安撫及穴點指壓的護膚手法,喚醒疲憊沉睡的肌膚進而促進全臉循環導流,加乘產品吸收,即便當你在敷臉,美容護膚師手也不會離開你的身體,敷臉同時進行頭部、手部按摩,將量身訂製的按摩手技延伸至肩頸、前胸、手臂等部位,讓做完療程後,受損疲憊的肌膚恢復天生寶寶肌般的自然光澤,身體也達到深層放鬆舒緩,深度放鬆身心靈。歐洲女孩醫美術後最依賴的保養品ananné在國內外都是許多女生在醫美術後的最佳日常保養陪伴好品,因為它能完美提升肌膚術後的狀態,同時針對敏感肌也是最佳選擇,另外,品牌也是第一個將苦味物質「苦龍膽酯苷」注入肌膚,研究發現,當皮膚接觸到苦味體,肌膚是會被刺激的,因此保養的成果也會加乘。品牌最熱賣的金萃緊緻醒膚露隨時都可以補充使用,非常保濕。ananné金萃緊緻醒膚露 150ml/1,680元。(圖/品牌提供)超特別顏色的面膜,讓你短時間重現肌膚光澤。ananné 拋光胭脂緋紅面膜 50ml/3,880元(圖/黃筱婷攝、品牌提供)全品牌包裝0塑料、100%可回收包材真正實踐永續精神,包含0塑料、100%可回收包材, 產品從內 (蕊心) 而外 (外殼包裝) 直至印刷 ,皆以可被分解的大豆製成,呵護肌膚的同時,也保護了地球,更榮獲「尋找零」徽章。0塑料、100%可回收包材,產品從內 (蕊心) 而外 (外殼包裝) 直至印刷,皆以可被分解的大豆製成,榮獲「尋找零」徽章。(圖/黃筱婷攝)
疫情遺毒2/妙齡女打疫苗後罹罕病「終生糾纏」 醫院調查「免疫患者病況更惡化」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免疫疾病罹患率,但其實新冠疫苗也同樣具有風險。31歲陳小姐向CTWANT記者透露,她在接種疫苗後,皮膚開始出現大片紅疹、水泡,後來確診是罕見的類天皰瘡,且終生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病況,醫師懷疑與疫苗相關,甚至阻止女子繼續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另外,台大醫院也曾針對乾癬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接種疫苗後,3成患者病況更加惡化。2021年正是新冠疫情猖獗的時候,疫苗剛誕生,世界各國都在大規模接種疫苗,陳小姐也在此時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大概在那一年的7、8月,我就開始常常身體長紅疹、全身很癢,當時以為是被蚊蟲叮咬,直到10月,打第二劑疫苗後症狀變得更嚴重,除了紅疹、癢,甚至起了水泡,我才趕緊到林口長庚就醫。」陳小姐說,醫師看到水泡立刻有警覺,果然皮膚切片後確診是類天皰瘡。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僅有4.7例,患者以中老年人較多,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醫師告訴我這個病是沒辦法痊癒的,我的病況時好時壞,四肢常常長滿紅疹、水泡,有時甚至臉上也有,偶爾去洗三溫暖時,常常覺得每個人都盯著我看。」陳小姐透露,當時醫師說可能是新冠疫苗改變了她的體質,後續驗血時也檢查出疫苗抗體,醫師也警告陳小姐不要再繼續接種疫苗。由於病情反覆,陳小姐決定轉到台大尋求第二意見。「但獲得的答案醫就是無法痊癒,等於是被兩家權威醫院宣告我一輩子都必須與這個疾病共存,無法痊癒!」陳小姐感到絕望,她表示未來就算再有一波大規模感染,也絕不會再打疫苗了!「我還年輕,還可以對抗病毒,但疫苗的影響卻會影響我一輩子的健康。」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的皮膚免疫疾病,過去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沒想到31歲的陳小姐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就開始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圖/翻攝自成大醫院臉書)類似陳小姐的例子其實不少,《藥學雜誌電子報》就曾寫到,一位16歲少女在2023年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發燒、嘔吐,同時臉部出現紅斑,最後確診紅斑性狼瘡。「這就要看如何評估風險了!沒有定論。」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對CTWANT記者表示,其實疫苗造成免疫疾病並不罕見,應該是此次新冠疫情的接種人數非常多,所以更凸顯這個現象。蔡呈芳同時任職於台大醫院,他表示台大醫院曾針對乾癬患者進行內部調查,結果發現接種過疫苗後,3成患者的病況惡化。「但不打疫苗嗎?以這次新冠疫情為例,感染者應該超過8成以上,可見感染機率非常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打疫苗就必須承受感染的高風險。」蔡呈芳舉例,假設感染新冠病毒會使5成的乾癬患者病況惡化,而疫苗的惡化機率是3成,「那就要自己去衡量一下,再做決定,沒有標準答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則認為,從社會整體去看,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若牽涉到患者個人,選擇則難有定論,建議免疫患者若病況穩定,先與醫師諮詢再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頭皮屑滿天飛」當心罹乾癬 患者8成憂鬱5成影響職涯
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皮屑,頭皮又癢又痛,竟是乾癬危機!張先生一開始發現後腦出現莫名大片結痂時,多次擦藥後卻未能好轉,檢查才發現竟已是中重度乾癬!面對每日雪花片片掉,從頭皮惡化到全身上下都出現嚴重病灶,讓張先生在炎炎夏日之下出門也只能全身包緊緊,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漫長的治療過程也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8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若有嚴重頭皮屑,且調整洗髮用品後仍無改善,就要懷疑罹患乾癬的可能性。另外,灰指甲也是乾癬常見的症狀之一。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原因來自基因或外在壓力,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目前統計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應及早治療,若已演變成慢性、則需要維持長期穩定治療,而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本是扮演家庭重要角色,或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準備實現夢想的階段,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蔡理事長分享,診間遇過很多在服務業工作的患者,好不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卻因未能穩定治療而導致短時間内反復發作,尤其是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因而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疏離。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説明,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黃毓惠醫師說明,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選擇,臨床證實治療效果良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目前有每日服用兩顆或一顆的選擇,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曾有調查統計近5成的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乾癬不只單單影響患者,也可能連帶影響整體社會發展,尤其患者多正值勞動生產力最高的年紀,若無法穩定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必然成為一大衝擊。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分享歐洲一項乾癬病友醫療資源投資研究:「每投資1歐元(35元台幣)、可獲得5.4歐元(189元台幣)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能投資更多資源在乾癬治療,讓病友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將能更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隨著新治療選擇的出現,面對尚未被滿足的乾癬治療需求,王雅馨秘書長鼓勵,乾癬患者不該妥協於現況,可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並積極與醫師討論,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呼籲政府應注入更多資源,讓患者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不死癌症」導致山豬感冒猝死? 免疫權威:2重點是關鍵
藝人山豬(陳俊甫)昨日猝逝,享年38歲,家屬透露山豬是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除了體重高達100公斤,還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罹患「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山豬猝逝?紅斑性狼瘡被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由於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因此又有「不死癌症」的封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曾獲國家新創獎,也曾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是免疫疾病的權威,他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況,只是一個小感冒也可能導致死亡!」蔡嘉哲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但如果有定期回診、服藥,同時調整生活作息,還是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如果病況不佳、體內發炎因子過於活躍,一點點小感染就可能造成嚴重結果,甚至小命不保。另一個被懷疑是山豬猝死的原因是呼吸中止症,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的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這使得早期發現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更為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查」獲得準確的睡眠生理資訊。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這種檢查方式免去前往醫院的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的時間。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山豬罹「紅斑性狼瘡」14年 11大症狀一次看!符合4項快就醫
藝人山豬(陳俊甫)今(15日)驚傳離世,享年38歲,稍早家屬證實山豬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過去曾自爆罹患多種疾病,包括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時就發現自己得了「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根據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文章,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或稱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英文名稱為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或稱思樂醫,是取其音近似。Systemic的意思是全身或系統,Lupus的意思是狼,Erythematosus的意思是紅斑。這個病名是在1851有醫師認為病人臉部的紅斑是被狼咬到造成。在正常情形下,身體會製造抗體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物質。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因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跟外來的,而把自己的細胞當成外來的攻擊,造成全身器官組織,包括皮膚、關節、血液、腎臟及神經系統的發炎。狼瘡便是一種可侵犯全身之自體免疫性疾病;它非傳染性疾病,非惡性腫瘤。病程常具不可預期性,個體差別大。疾病之嚴重性變化極大,疾病嚴重程度(活性高低)起起伏伏,症狀嚴重時稱活性發作,症狀輕微時稱活性緩解。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約1比10,但是男性比女性嚴重,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嚴重。盛行率方面,每185個美國人,有一個狼瘡病人,黃種人多於白人。狼瘡病人子女得病機率約5%,同卵雙胞胎得病機率約30%,近親(含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狼瘡病人,則罹病率約10%。發病的原因,據研究與基因及環境均有關係。狼瘡的表現具多樣性,幾乎每一個器官系統皆有被侵犯的可能,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幾項:1、全身性體質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2、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缺血性骨壞死。3、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4、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5、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6、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7、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8、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9、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腹瀉、腹水。10、血栓(15%)。11、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至於如何診斷紅斑性狼瘡?一般依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診斷標準11項中符合4項:1、蝴蝶斑。2、圓盤性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肋膜、心包膜。7、腎臟病變:蛋白尿或細胞柱體。8、神經病變:癲癇、精神異常。9、血液學病變:溶血性貧血、白色球血小板減少。10、免疫學檢查異常:指抗史密斯抗體(Anti-Sm),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以及抗磷脂抗體三種。11、抗核抗體:ANA。
從免疫學到哲學 與病毒族群共存須有的認知與對策
經歷過SARS-1的國家數目不如SARS-2,因此,2003年7月公布的死亡率,中國和台灣排名1、2,SARS-2的疫情雖台灣衛福部於2019年12月31日通知WHO(世界衛生組織),但未被重視。1月間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討論2023年7月1日提出的全球健康議題,不明的疾病─接下來的大病毒(DiseaseX-this is how we should prepare for the next big virus),今年1月CSH(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bioRxiv(The Preprint Server For Biology,生物學預印本資料庫)發布一篇文章Lethal Infection of Human ACE2-Transgenic Mice Caused by SARS-CoV-2-related Pangolin Coronavirus GX_P2V(Short_3UTR),(SARS-CoV-2相關穿山甲冠狀病毒GX_P2V(Short_3UTR)造成人類ACE2基因轉殖小鼠致死感染),指出另一個能侵襲hACE2基因轉殖老鼠之大腦的冠狀病毒另一個病毒類GX_P2V,有100%的致死率,是穿山甲內的病毒,西方學者懷疑此GX2017/GX_P2V是早已開始人工製造的病毒,因而引起西方的注意。事實上,本次新冠疫情開始發生是在武漢一實驗室附近的華南濕糧市場,2020年1到7月共有1310萬人染疫,572624死亡案例,當時認為是動物傳人,一位法國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病毒基因有2到3片是人工植入,而在2023年6月15日台北時間,美媒的報導,第一位死亡者是實驗室負責人,另有兩同事也隨後發病,因此,一些西方學者懷疑這是否生物戰劑研發的一種。從宇宙大爆炸後100億年,質能互變到45億年後地球產生,從最先氫原子產生進而到氮到氦到碳到氧進而出現有機物、微生物、類病毒、病毒、細菌,而到最後出現的人類,故病毒是人類的祖先,雖生物科技等的發達、突發猛進,但我們對病毒瞭解並與之和平共存,似乎和教科書上的描述與現況並不一致,而且新出現的病毒與人工製造的病毒是否可以溝通而能和平共存,有如機器人和人類?地球暖化的結果在俄羅斯凍原區發現五千年前的病毒復甦,而美國NASA的實驗發現從太空船艙外回到地球的細菌有51%存活,至於外太空到地球的隕石、彗星等,上面也帶有病毒造訪地球,不是突變,不是人工製造,消滅不完的。SARS-1期間尚無抗病毒藥物,且無疫苗,本次的抗疫,許多醫師建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Paxlovid或較少副作用的Molnupiravir,但早在2020年,台灣醫界雜誌就有一篇探討COVID-19疫情是免疫學的問題,過去我們對策是以細菌學、病毒學為出發點,這次,雖有一些先見學者、專家提出免疫學為對策的考量,但去年初另有一位醫師提出以哲學的觀點為對策。故和平共存要如何進行?募集更多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而達到人類的需求,似乎是緣木求魚,在人類與病毒對抗的武器競賽達標前,提升免疫力及激活自體抗病毒的干擾素才是備戰的主軸。
8歲童氣喘!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送醫 醫曝過度依賴恐提升死亡率
一位8歲男童罹患氣喘5年,合併有鼻子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疫情期間怕感染新冠不敢就醫,發作時自行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沒想到入冬變天狂咳、半夜發作、呼吸困難,藥物越吸越多,甚至送急診住院!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姚宗杰提醒,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恐與氣喘急性惡化、死亡率攀升有關,根據最新的2023年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建議6歲以上患者首選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的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氣喘。免疫負債+秋冬變天 當心兒童氣喘4大症狀 免疫負債加上秋冬變天,近期兒科、急診通通爆滿!姚宗杰醫師表示,氣喘典型症狀包含喘鳴、呼吸急促、胸悶、咳嗽,急性發作時恐呼吸困難需要到急診室處理,嚴重時可能會致命。近期門診大增3-4成孩童患者,他提醒家長注意兒童氣喘的咳嗽有4大特徵「咳很久、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吃冰也會咳」,須警覺與一般感冒不同。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度統計 ,目前19歲以下氣喘小兒患者約有近20萬人。台灣本土最新研究顯示,近幾十年台灣兒童氣喘盛行率不斷上升,13~14歲青少年,氣喘盛行率由1985年4.1% ,到了2001年提升為7%,目前氣喘盛行率為12.4%。原本有氣喘的病人,確診新冠後會導致支氣管更敏感,容易誘發氣喘,家長不可不慎。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恐提升死亡率! 一年使用超過3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就是依賴!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會(AAAAI)官方期刊2022年發表SABINA program 研究統計,全球12歲以上氣喘患者約4成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而且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過度依賴與氣喘惡化風險相關,過度依賴可能會增加32%的氣喘惡化風險;《歐洲呼吸學會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20年發表瑞典真實世界研究,觀察到一年使用3-5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死亡率增加了26%,使用6-10支增加67%,使用大於等於11支更會增加135%死亡率!「治療好氣喘的關鍵就是在孩子小時候別太常發作。」姚宗杰醫師提醒,氣喘每發作一次,氣管就會受傷一次,氣管經常發炎久而久之就會纖維化,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依據林口長庚醫院研究,8成兒童氣喘患者約在5歲前就發作,若有接受良好治療,75%可達到緩解,即使不用藥也有望不再發作。最新治療攻略曝光: 「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作為12歲以上治療首選氣喘治療分為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姚宗杰醫師說明,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可暫時緩解症狀,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只能治標。由於氣喘根本原因在於支氣管慢性發炎,因此2023年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更新,接軌全球氣喘治療指引(GINA guideline),建議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人相同,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ICS)與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Formoterol)的「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作為治療首選。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第二階、第三階以上較常發作的患者,除了每天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發作時使用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不只可讓支氣管擴張,同時提供吸入型類固醇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從臨床研究顯示有較佳的氣喘控制療效。至於6-11歲孩童,急性發作有需要時可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但須注意單獨使用之疑慮,以免增加氣喘惡化風險跟死亡的風險,建議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時一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控制氣喘3關鍵 留意過敏原、勿自行停藥遵循醫囑用藥姚宗杰醫師最後呼籲,現今藥物治療技術相當進步,能有效控制氣喘,提醒患者切忌自行停藥,醫師會每3個月會重新評估患者狀況,若控制穩定有望減藥。改善環境家長可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刺激物,包括塵蟎、蟑螂、寵物毛髮、黴菌,另外還有二手菸、劇烈運動、壓力、感冒病毒等誘發因子。也建議孩子隨時戴好口罩防範呼吸道病毒,也可為呼吸道保溫。建立醫病夥伴關係找到可信賴的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建立夥伴關係,醫師會持續評估病情、調整治療藥物、檢視治療反應等循環步驟,視情況修改治療方案。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回診即可為孩子健康把關。
生技股2024年將復甦? 美分析師:3大因素有望刺激回升
生物技術行業在2021年疫情高峰期間成為熱門板塊,但過去的兩年表現落後於標普500指數。不過目前該行業表現情況正在好轉。有專家認為,2024年聯準會(Fed)降息有利股市行情、生技業併購交易量增加、和業界在癌症與免疫學等關鍵領域有技術突破,各種利多將刺激生技股2024年行情回升。美國2020年3月爆發新冠疫情後,許多生技業辦理股票首度公開發行(IPO)和聯準會(Fed)緊急降息至近乎零,刺激生技股持續飆漲。不過,隨後業界IPO和併購交易大減,加上Fed去年3月開始積極升息,讓投資人賣掉風險性較高的小型生技股,和業界借貸成本大增等打擊生技股行情。生技股在2021年和2022年大跌,像SPDR標普生技ETF從2021年2月初每股最高近167美元開始下跌,今年10月底最低迫近64美元,期間累跌61.5%;即使該股今年來累漲約7.5%,仍遠低標普500指數的累漲24%。美國派傑投資公司(Piper Sandler)分析師Edward Tenthoff表示,在又經歷了困難的一年後,有跡象表明2024年生物技術行業會開始復甦,「暫停加息將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物技術的融資問題,而且併購仍然活躍。」專注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銀行SVB證券報告指出,Fed釋出鴿派言論、和業界在癌症與免疫學等關鍵領域有技術突破,鐘擺將盪回生技股身上。報告中提及,儘管業界多起併購交易在年初因規管疑慮而喊停,但部份重大交易案近期在主管關機監督下進行,像藥廠安進(Amgen)正完成收購生技公司Horizon Therapeutics程序,輝瑞(Pfizer)收購癌症標靶治療公司Seagen獲得批准。
周海媚病逝/紅斑性狼瘡「致死率高達6成」 確診症狀曝光「11中4」就要注意
57歲港星周海媚猝逝,震驚各界。傳言指周海媚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對此有醫師指出,屬「自體免疫疾病」的紅斑性狼瘡除會攻擊全身器官,若合併瀰漫性肺泡出血症,死亡率可高達6成,然而該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需一段時間觀察及檢查才能確定。衛福部數據指出,全台截至今年7月約有25,400名領有重大傷病卡的紅斑性狼瘡患者,且多為20到49歲女性。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也指出,該病的女性與男性患者比例達到9比1,育齡女性如有曬後的皮膚紅疹,且紅疹時間達2到3個月不退,形狀有如蝴蝶;每天睡醒感到手指或指關節疼痛僵硬,時間達30分鐘至1小時;非糖尿病患者但有不明的急性腎衰竭,就可能是紅斑性狼瘡。周海媚以《倚天屠龍記》的周芷若一角攀上事業巔峰。(圖/擷取自微博/周海媚工作室)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表示,約8成患者有臉、頸、手臂長紅斑症狀,許多患者也處於長期疲勞狀態,或有骨骼關節病變、血液系統異常、腎臟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有超過一半患者確診後10年內發生「不可逆器官損傷」,死亡率更達普通人2.6倍,其中又以感染、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為最大宗;急性腎衰竭、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也是該病引發的高死亡風險因子。周海媚生前曾駁斥罹患紅斑性狼瘡,但曾透露10幾歲時發生檢查不出病因的血小板低下昏倒,身上滿是瘀青,對此,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功深表示,紅斑性狼瘡初期確有血小板低下或貧血等症狀,其他徵兆要幾個月才逐漸顯現。但血小板低下原因繁多,要花時間觀察跟檢查才能逐步診斷。傳言指周海媚罹患紅斑性狼瘡。(圖/擷取自微博/周海媚工作室)醫師姜冠宇則指出,實習醫師期間曾遇過紅斑性狼瘡案例,病患家人照顧小女孩到心碎過程,讓他感嘆該病「容易冷不防發作,就離器官衰竭更進一步,這是照顧紅斑性狼瘡反覆發作病患家庭很挫折的原因」,並強調顏面的蝴蝶斑不能代表什麼,「危險在會攻擊腎臟腎絲球導致蛋白血尿,也會有血栓、血管炎、發紺(缺氧)、肺泡出血;視網膜也會被攻擊,是全部一起來的,也有中樞神經病變癲癇案例」。另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診斷標準,如以下11項中有4項符合,就要注意可能是紅斑性狼瘡:1.蝴蝶斑2.圓盤性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肋膜、心包膜7.腎臟病變,如蛋白尿或細胞柱體8.神經病變,如癲癇、精神異常9.血液學病變,如溶血性貧血、白色球血小板減少10.免疫學檢查異常:抗史密斯抗體(Anti-Sm)、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以及抗磷脂抗體11抗核抗體(ANA)
周海媚病逝/傳患「不死癌症」紅斑性狼瘡 林口長庚:避吃「3類食物」
香港女星周海媚病逝,享年57歲,據傳她死於紅斑性狼瘡,也被人稱做不死癌症。對此,林口長庚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要避免3類食物,不然症狀會加重。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治醫師陳堃宏也說,如果出現3症狀盡速就醫。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曾在臉書發文,「紅斑性狼瘡是免疫功能異常所致,並非缺乏免疫力,因此食用所謂能增加免疫力的補品(如:靈芝、人蔘等),恐會活耀異常的免疫細胞,更容易使病情惡化。」林口長庚表示,苜蓿芽有左旋大豆氨基酸,也會引發發炎反應加重病情,「香菜、芹菜、九層塔等感光蔬菜避免食用過多,以免引起光過敏反應。禁菸、酒等刺激性食物,也避免服用荷爾蒙。」紅斑性狼瘡避吃食物。(圖/翻攝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臉書)林口長庚說,「若有懷孕計畫的患者,必須先與醫生討論。另外,患者可能缺乏某些維生素,建議從飲食中攝取外。如:多吃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若想額外補充營養保健品,請務必先與醫師討論。」陳堃宏也在節目《健康點點名》說,紅斑性狼瘡目前的成因仍不明,確定和遺傳基因有關,環境也是誘因之一,如照紫外線會讓患者發作。陳堃宏強調,紅斑性狼瘡有3症狀,一是掉髮和對紫外線敏感,二是臉出現紅斑、蝴蝶斑,三是反覆性口腔潰瘍和身體出現紅斑等,而紅斑性狼瘡也會影響腎臟,如果年輕女性有不明水腫快就醫。
病毒極兇猛!醫驚嘆「病患爆滿」 自己也中鏢連燒3天:記得打疫苗
最近隨著冷空氣南下,天氣瞬間轉冷,許多人因此生病,就連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10月底也中鏢腸胃炎,連續發燒2天,直呼現在的「病毒極為兇猛」,提醒大家公費或自費流感疫苗記得施打。張益豪醫師昨(15日)在臉書粉專《張益豪/免疫學.兒童成長.三官四感醫師》貼出一張醫師朋友的Instagram貼文截圖,笑稱「我身旁醫師朋友的真心告白,不要以為醫師就不會生病。」他續稱,最近2、3個月病毒極為兇猛,他10月底也腸胃炎發燒2天,公費或自費流感疫苗記得施打,而佐劑型流感疫苗適用65歲以上,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圖/翻攝自Facebook/張益豪/免疫學.兒童成長.三官四感醫師)此外截圖中,張益豪的好友醫師也寫道,「能打疫苗還是打比較好,發燒起來真的很不舒服,這次不知道中到什麼,燒了3天,還以為自己又中了新冠。COVID這幾年大家戴口罩都戴習慣了,解封之後口罩禁令也鬆了,流感跟各種呼吸道病毒感染就變多了。」對此,有網友也在張益豪的貼文底下留言,「最近天氣變化大,生病的人也變多了!保重身體喔!辛苦你們了!」而張也回應,生病的人「真的炸多。」
培養出奧運金牌女兒超驕傲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曾遭冷落38年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於2日開始公布各項獎項的得主,在「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方面,則是由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麗可(Kariko Katalin)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但或許鮮少人知道,卡麗可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研究mRNA疫苗技術,中間甚至還遭遇沒有經費導致研究中斷、學校降等驅趕、羞辱等情形。綜合外媒報導指出,1955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卡麗可,自幼就對生物化學有濃厚的興趣。而在1961年時,就有科學家發現mRNA的存在,當時科學家注意到mRNA的特質,能透過傳遞訊息到人體內,教育、引導人體細胞來抵抗病毒。雖然當時mRNA就被認為是十分先進的技術,但是人體免疫細胞殺死mRNA,所以大部分的科學家到最後都選擇放棄研究。在1978年,卡麗可進入大學後,就決定自己要徹底研究mRNA技術。匈牙利出身的他,甚至在1985年與老公變賣家產,前往美國尋求研究機會。但中間也是歷經多次困難,甚至沒有人相信他可以成功。一直到1998年,他遇到同校研究免疫學的教授韋斯曼(Drew Weissman)。韋斯曼看出卡麗可研究的可貴之處,便攜手合作。兩人更於2005年找到mRNA不被免疫系統殺死的方式,獲得階段性的成功。之後史丹佛大學教授羅西(Derrick Rossi)注意到卡麗可的論文,決定運用他的發現於2010年創立了Moderna,卡麗可也因此獲得300萬美元的授權費用。之後雖然德國Biotech曾揚言要邀請卡麗可擔任公司副總裁,但實際上卻是口惠而實不至。也由於卡麗可的研究實在對人類太過重要,遭到業界埋沒名聲的情況,讓不少學術界的研究人員感到憤怒,便開始幫卡麗可叫屈,卡麗可本人甚至也開始接受媒體訪問,這才讓mRNA與卡麗可之間的故事曝光在大眾眼前。卡麗可也曾表示,自己對賺錢沒興趣,拿到授權金後也沒想過要退休,因為她就是希望能夠天天做實驗。而除了突破mRNA的限制外,卡麗可另外一個驕傲就是曾經培育出拿過奧運划船金牌的女兒佛朗斯(Susan Francia)。佛朗斯曾公開表示過,母親對於實驗的積極、熱情,也是激發自己對於划船訓練的專注,正是母親這個不放棄的個性,讓他得以專注在訓練上,並且拿到奧運的金牌。
賴基銘教授投入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 癌症治療的新選擇!
在癌症的醫療旅程中,治療方法的選擇對於存活率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位於臺北中山醫院並與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659,下稱:天明製藥)共同成立,由賴基銘教授擔任主治醫師與中心院長,將傳統醫學與最新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結合,成為患者在抗癌之路上的新希望。免疫細胞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這種療法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合規製備場所的大量擴增後,已具有偵查與毒殺癌細胞的功能,進而回輸到體內來對抗癌症。賴教授介紹道:「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引進免疫細胞技術,就像訓練新兵一樣,這些活化後的免疫細胞擁有特定功能,與現行的常規治療及標靶治療結合,形成整合治療的新選擇。」天明製藥的NK自然殺手細胞與毒殺型T細胞,最大的差異在T細胞需要透過「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型」(MHC Class I)的辨認才會啟動專一性毒殺能力;但詭譎的癌細胞往往會戴上各種抑制面具,使得T細胞無法正常發揮。NK自然殺手細胞一旦被活化,就會開始毒殺癌細胞。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負責人賴教授,不僅是免疫學和腫瘤學的專家,更積極參與免疫細胞治療相關的研究工作。(圖片提供/CTWANT拍攝)相較於傳統局部性治療,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透過靜脈輸注擴增的免疫活細胞,強化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賴教授強調:「免疫細胞治療是未來的希望,因為在確診時,腫瘤往往已經發生遠處轉移,單一的局部治療,及隨後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可能無法徹底消滅癌細胞。免疫細胞治療的優勢在於能夠精準針對全身性的癌細胞進行攻擊,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然而,免疫細胞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癌症患者,因為這種治療方式需要根據患者的癌細胞特徵進行訂製。賴教授指出,患者的醫療團隊需要仔細評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免疫狀態以及相關的檢測結果,才能確定是否適合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為了確保免疫細胞治療的成功,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的醫師團隊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和經驗。賴教授自己就是免疫學和腫瘤學的專家,並且積極參與免疫細胞治療相關的研究工作。此外,團隊中還包括腫瘤科醫師、臨床試驗專家、實驗室技術人員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以確保免疫細胞治療在臨床應用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賴基銘教授說明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致力於為癌症患者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目標為患者安排更優良、更有效的治療計畫。(圖片提供/CTWANT拍攝)目前臺灣醫療選擇多元,北醫有質子治療、萬芳有熱治療、北榮有重粒子治療,中山醫院為地區醫院,相對來說有更多的選擇性與醫學中心合作,讓患者在需要接受免疫細胞治療時,可安排更優良、更有效的治療計畫。賴教授表示,作為一名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他致力於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其過去針對中草藥的研究基礎,已發表近20篇論文,研究發現,要清除癌幹細胞,中西醫整合是有加乘互補作用,提供「癌症整合輔助醫學」Cancer Complementary & Integrative Medicine(CIM),通過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相互促進,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 賴基銘教授指出,過去父母在日治時代都曾接受過簡單的醫藥訓練,父親開藥房、母親自行研讀日文書研發感冒藥;但因雙親都不是醫師背景,便期待家中的三個兒子都能從醫。大哥賴東淵是中醫博士、弟弟賴易成後來走放射腫瘤科,自己則走西醫腫瘤科,女兒跟女婿都走放射腫瘤科,三兄弟跟下一代都在臨床研究範疇與癌症治療相關。賴基銘教授指導就臨床醫師背景與天明製藥成立生醫部團隊,針對臨床與製程整合提供國人更理想的方案。(圖片提供/CTWANT拍攝)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致力於為癌症患者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免疫細胞治療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選擇,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透過賴基銘教授和他的團隊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中山醫院與其他醫學中心的合作,讓國內外的患者可以獲得高效且安全的免疫細胞治療,提高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孩童呼吸道過敏家長頭痛 長庚最新研究:與腸道菌叢失衡有關
孩子呼吸道過敏是許多家長的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兒童腸道微生物代謝失衡與呼吸道過敏疾病息息相關,若能提供足夠的膳食纖維食物,來維持腸道菌群的營養來源和健康,將為預防兒童呼吸道過敏疾病帶來全新視角。台灣兒童過敏盛行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呼吸道過敏(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是最常見的類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台灣學齡前兒童氣喘比例約占10%、兒童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則高達40%。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醫師邱志勇率領研究團隊,針對56名對塵蟎過敏的兒童和28名非過敏健康兒童,進行糞便微生物組與代謝物組的綜合分析,經對照結果顯示,氣喘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菌叢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基因的數量和豐度減少,且物種也下降,而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腸道菌叢中,則沒有觀察到類似的變化。邱志勇表示,這種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減少和哮喘孩童糞便中丁酸(Butyrate)減少的情況是一致的,且它與對塵蟎過敏的IgE反應呈現相反的關係;換言之,隨著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損失程度增加,糞便中丁酸減少,對塵蟎過敏的IgE反應則相對增加,同時也增加了兒童過敏疾病發生的機會。邱志勇指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主要負責分解和代謝碳水化合物,包括人體無法消化吸收膳食纖維中的多種碳水化合物,當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的數量和豐度減少時,腸道微生物菌叢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代謝能力就會下降。而食物中膳食纖維的代謝正是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的重要來源,丁酸對腸道健康非常重要,可以提供能量給腸道細胞,促進腸道屏障過敏原功能,調節免疫反應等。過去已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可以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和調節,進而影響兒童對過敏原的反應。邱志勇研究團隊則新發現了兒童呼吸道過敏疾病和腸道微生物系統代謝層面特徵之間相關性的重要線索。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3年1月國際知名兒科過敏免疫頂尖期刊《小兒過敏和免疫學》(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肉毒有抗藥性 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施打間隔時間恐成惡性循環
根據調查顯示,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醫界提醒,民眾若追求效果而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間隔時間,恐產生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而且對於肉毒治療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疾病,恐會限制患者治療的選擇。肉毒桿菌適應症越來越多A型肉毒桿菌(BoNT-A)注射自1999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普遍的醫美療程,應用在臨床治療也相當廣泛。肉毒桿菌素眾所周知的用途是經由放鬆肌肉,減少動態皺紋的效果;另外也擴展到改善膚況等用途;醫療方面則可用於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減少動態皺紋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改善膚況臉部控油、膚質改善醫療治療 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痙攣性斜頸、肌肉筋孿、斜視和眼瞼痙肉毒桿菌施作年輕化 隨著愛美女性增加,台灣醫美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然而,根據2018、2021的調查中發現,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對比這2年的受測者,療效下降的比例從72%提高到75%,其中23%的受測者因功效遞減狀況停止使用肉毒桿菌。而有一部分的消費者為了維持效果,不斷增加劑量與頻率,也反而更容易陷入抗藥性的惡性循環。若肉毒桿菌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照護。此議題受到國際醫美神經毒素使用倫理委員會(Aesthetic Council for Ethical use of Neurotoxin Delivery ,ASCEND)以及全球免疫學者、神經毒素學者和醫師們的重視。劑量與抗藥性爭議與日俱增高嘉懋醫師說明,肉毒適應症變多,除了改善皺紋,也能夠舒緩偏頭痛血管擴張、肌肉張力的問題;以及改善中風患者神經調控不佳、括約肌不易控制的尿失禁問題。然而,亞太地區消費者數量增加、仿單外應用的擴大,導致A型肉毒桿菌的使用持續增加,而且消費者施打肉毒桿菌的年齡越來越早,使用肉毒的時間拉長,一旦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效果。德國免疫學專家Dr. Michael Martin說明,肉毒桿菌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或者沒有活性的神經毒素等,都是造成抗藥性的因素。再者,為了追求效果,近年來醫美用途的注射總劑量持續增加,已幾乎接近醫學治療上使用。體內免疫系統不會辨別肉毒桿菌的要解決的個別部位問題,因此總劑量的增加讓其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也增加,因此造成抗藥性。尤其目前使用者的年齡層降低,若不注意肉毒桿菌抗藥性的潛在風險,未來勢必會成為醫療風險。菲律賓Prof. Pacifico E. Calderon則表示,如果肉毒抗藥性的患者有使用肉毒產品治療慢性內科或神經系統疾病的需求,在臨床醫學治療上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因為醫美療程施打肉毒桿菌造成的抗藥性,將可能限制患者治療疾病時的藥物選擇。他期許醫學界提高對免疫耐藥性問題的認識,並呼籲醫美業者進行徹底的臨床評估,告知消費者治療風險,並制定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才有助於長期使用或未來治療的選擇。避免抗藥性5項重點累積施打劑量不超過300U(單位)勿頻繁施打,建議間隔時間不短於8周,12-16周為佳。施打不同部位的時間點應錯開,避免一次打過量。施打成份較純淨的肉毒桿菌,可減少抗藥性之產生。若施打已無效,應休息4年再評估能否繼續療程。
夫妻「1抗原」太相似導致反覆流產! 減敏治療可增加活產機率
38歲瑤瑤(化名)經歷了四次懷孕初期的流產,多次檢查後被診斷為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進行免疫學檢查後,發現她和丈夫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高度相符,可能是導致反覆性流產的原因;經過經驗性減敏治療後,她成功懷孕,順利產下了健康的嬰兒。三次流產率高達31% 逾半夫婦不明原因「反覆性流產」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醫師蕭存雯說明,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一次流產後再次流產的的機率為15%;連續2次流產,下一次流產率為17至31%。據美國生殖醫學會2020年報導,約2%的育齡夫婦受苦於反覆性流產,其中約一半可找到原因,如先天性血栓疾病、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解剖構造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和內分泌失調等。但仍有50%的夫婦受苦於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Idiopathic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母體免疫耐受性失調 「減敏治療」增活產機率蕭存雯表示,由於胎兒一半的組成是來自先生,對母體來說屬於半個外來物,為避免排斥反應,母體在胚胎著床及懷孕期間會產生免疫容受性,形成幫助母體容忍帶有父源抗原的胎兒安全的在媽媽子宮內生長發育。然而,部分患有反覆性的夫婦,可能因為身體裡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抗原相似性太高,反而無法啟動媽媽身體的免疫調節反應。因此,若有反覆性流產的病人,就會考慮夫妻一起做「免疫學檢查」,確認是否為免疫機能異常而造成,並考慮接受「減敏治療」。減敏治療 增加活產機率「減敏治療」做法及可能的機制,是將先生或第三者血液中的淋巴球分離出來後,分次打到媽媽的皮下組織,逐步促進母體產生阻隔性因子,以適當引發免疫調節反應,避免因異體免疫功能異常的反覆性流產,藉此增加活產機率。而在減敏治療前需要接受常規血液檢查,避免血液途徑傳染的傳染性疾病(如:B型、C型肝炎、愛滋病、性傳染病等)發生。每次的施打必須慎重,醫師會評估當天是否適合施打,臨床顯示有部分接受減敏治療後發生輕微的過敏反應,如局部紅腫、微熱感等,而極少數會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非全是年紀問題 積極治療、對症下藥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強調,反覆性流產或是不孕不全然是「年齡」的問題,年輕女性也可能遇到備孕困難的關卡,建議若有此方面的困擾,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生殖醫學科醫師幫助,抽絲剝繭的找出問題點,各個擊破以進行精準的個人化懷孕計畫。
目標2年內完成貓咪腎臟藥 前東大教授:希望每個毛小孩都用得起
有養貓的民眾都知道,貓咪的慢性腎臟病是個十分棘手的病症,該疾病會讓貓咪的腎臟功能喪失30%以上,病程更是超過3個月以上,十分折磨貓咪與鏟屎官,更是家貓的死因之首。而現在有前東京大學的教授研發貓咪用的腎臟要有成,目標要在2025年前完成藥品。而在被問到價格時,該名教授只表示「希望能讓所有毛小孩的飼主都能負擔的起」。臉書粉絲團「加藤軍台灣粉絲團2.0」日前張貼出一張梗圖,圖片中描述一名前東京大學的教授表示,希望能在2025年前完成貓咪腎臟藥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臨床實驗,等到藥物完成之後,屆時就可以大幅度的延長貓咪的壽命。而在被問及藥品的價格是否非常昂貴時,該名教授僅表示「我想讓每個毛小孩的飼主都能負擔的起」。 據查,這是一起真實的新聞,梗圖中所提到的前東京大學教授名為宮崎徹。宮崎徹教授先前曾在東大醫院擔任消化內科的醫師,在任職期間接觸到許多腎臟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就萌生希望能找到「根本性治療法」的念頭。之後宮崎徹就從臨床醫師轉成研究員,並且在熊本大學、路易·巴斯德大學。而在巴斯德大學期間,宮崎徹發現了一種未知的蛋白質,這種未知的蛋白質能延長體內巨石細胞的壽命,宮崎徹就將這種未知的蛋白質命名為「AIM」,全名是「Apoptosis Inhibitor of Macrophage(巨噬細胞凋亡抑制劑)」,並且在1999年發布相關論文。宮崎徹教授雖然發現了AIM,但對於要如何具體的使用AIM,在當時還是沒有頭緒。之後宮崎徹教授又轉戰巴賽爾免疫學研究所、德克薩斯大學進行多項研究,甚至因此在海外生活長達15年之久。宮崎徹教授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太過專注於本職學科上而產生盲點,所以必須打開自己的視野,才能徹底理解AIM的用途。在這段時間,宮崎徹教授一直四處接觸各種新領域,甚至一度要跨足轉考音樂研究所。而一直到2013年,在一場面向民眾的演講中,宮崎徹教授聽到一位獸醫表示「貓咪容易死於腎衰竭」後,剛好契合自己現在正在研究AIM與腎障病之間的關係,所以再次萌生想要解決貓咪腎臟病的問題。宮崎徹教授解釋,在血液中,AIM會與「IgM」這種抗體結合,當出現廢物、誘使人體發病的垃圾的時候,AIM會從IgM中脫離而出,轉頭清理這些垃圾。但是宮崎徹教授發現,貓咪血液中的AIM無法從IgM抗體中分離,這也導致AIM無法發揮清理垃圾的用途。後來宮崎徹教授還接受企業的資金,出資成立了研發貓咪藥物的公司。但由於疫情的因素,出資企業中斷了資金,這也讓宮崎徹教授在社群網站上宣布即將中斷貓咪腎臟藥的研究。沒想到這篇貼文意外地引起不少飼主的回響,不少飼主或愛貓人士都抱持著「必須要幫宮崎徹教授」的念頭,捐贈了許多金錢到東大。這也逼得東大必須要開一個專屬的窗口來處理這些大批的捐款。最終,有2萬民眾參與了捐贈,捐贈金額高達3億日圓。而目前宮崎徹教授也與寵物食品公司合作,開發保護貓咪腎臟的保健食品,宮崎徹教授預計在2023年春季就可以問世。雖然該保健食品無法達到治療貓咪腎臟病的目標,但是用於「預防」卻是沒有太大的問題。至於眾所關心的貓咪腎臟病用藥,宮崎徹教授表示,目前這藥物已經完成了臨床實驗「接近完成」,預計在2025年前可以完成。宮崎徹教授表示「等到藥物完善後,將會大幅延長貓咪的壽命,如果現在的貓咪因為腎衰竭的因素只有15歲的話,屆時很有可能存活到30歲之久」。而被問到這款藥物的費用會不會很昂貴,宮崎徹教授則表示「我得到所有愛貓人士的大力支持,所以藥物價格也不會太昂貴,我想確保任何毛小孩的飼主都有能力使用」。也有報導中提到,除了貓咪腎臟藥外,宮崎徹教授也在研究AIM更多功能,他目前也正在研究AIM與人體腎臟、失智症之間的關聯。屆時如果研發成功,宮崎徹教授所推處的藥物將會對於洗腎、失智症患者有著強大的幫助。
春季養生兩原則:食補與調氣 醫薦「安迪湯」助攻增補元氣
春夏季節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此時養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根據「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明四季養生的關鍵就是「補氣」,因此,春季養生可選擇溫補湯品,與清補飲食來調理,可選用溫性食物進補,例如:蕎麥、薏仁、蘋果、芝麻、核桃或豆漿、綠豆等,清補飲食則可選擇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後食用,如:梨、藕、薺菜、百合等;或是選擇食用當季食材,如:胡蘿蔔、番茄、洋蔥、牛蒡、莧菜、韭菜、四季豆等,都是很好的春天養生食材。此外,中西醫養生專家-前台大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免疫學權威的孫安迪博士推薦可適當飲用「安迪湯」來幫助增補元氣。安迪湯以「黃耆、枸杞、紅棗、當歸」四味漢方食材,幫助增補元氣(圖/孫安迪醫師提供)。春季時節的氣候變化大,陽光普照容易讓人忽略初春氣候溫度變化,因此,此時養生調理更注重「補氣」,過去服務於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孫安迪博士,就提出安迪養生學,並表示春季養生除了食補外,可加入「安迪湯」搭配入菜或熬煮飲用,尤其春天養生補方著重補氣,安迪湯屬溫補方,不分年齡、季節皆可飲用或入菜,飲用時可依個人需求稀釋。究竟這款超過40年的養生公開配方如何被民眾廣傳呢?安迪湯公開配方早期安迪湯以黃耆四錢(約12克)、紅棗三錢(約9克)、枸杞三錢(約9克)的比例,以兩碗水(約1000 c.c.)以溫火煮成一碗水(約500 c.c.),是孫安迪醫師為了方便民眾可就近在家附近的中藥行中取得食材,回家熬煮或中藥行代煮,研究多年的溫補方,造福了不少人,唯孫醫師提醒需特別注意:自行熬煮雖然便利,但可能有活性萃取不完全的問題,且安迪湯並不是熬煮越久越好,必須注意火侯、比例、與時間等細節。安迪湯適合春夏季節飲用嗎?安迪湯屬溫補方,可全年不分年齡飲用,放涼或溫飲皆宜,平日當作開水飲用,可幫助調整體質、與元氣補給。尤其適合特別需要增補元氣的春季,而夏季則可以放涼飲用,較不宜加冰塊飲用,孫醫師表示: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稀釋或多喝水,增加身體的代謝與循環。科技版安迪湯方便喝隨著時代的進步,孫安迪醫師考慮到食材活性萃取的完整性與便利性,近年來特地親自全程把關,以安迪湯基本方為主,加入當歸食材,並更改以科學化的方式製作,系望透過GMP製造商原料品管及二次萃取技術的專業製程,與嚴選檢驗合格無汙染,且品質優良的漢方食材,來熬煮出黃金比例的「科技版安迪湯」,讓民眾不須費時自行熬煮、方便飲用,不用擔心買到黑心中草藥材,也能實現孫安迪博士長年希冀利益眾生的宏願。孫安迪醫師: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透過安迪湯來保養,找回健康保護力(圖/孫安迪醫師提供)。孫安迪養生學孫安迪醫師經四十年學經歷,與基礎臨床歷驗,從口腔醫學到免疫學;從西醫到中西醫結合,也榮獲史丹佛大學評比2021全球最頂尖前2%科學家之終生科學影響力;並為國際口腔顎部疾病最頂尖前1%專家,以繼續追求身心靈統合為人生目標。在中醫的觀點上,強調順應節氣是健康的關鍵,春季節氣從「立春」、「雨水」、「驚蟄」到「春分」,隨著「清明」的到來,春季即將過了一半,春季氣候變化上,氣溫逐漸暖和、但雨水也隨之增多,此時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應注意保暖,避免吹風,在面對環境的威脅,孫醫師提醒:提升自我保護力是重要的關鍵,並建議每天攝取蔬菜至少三份、水果至少兩份;適量攝取優質蛋白與足夠的水份,平時要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加上透過安迪湯來保養,維持身體平衡,就能找回最佳的健康保護力。延伸閱讀:中西合璧養生湯揚名國際! 孫安迪醫師「安迪湯」配方登上國際期刊安迪湯禁忌!什麼人不能喝安迪湯?更多資訊請自行上網搜尋【安迪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