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檢查
」 癌症 免疫療法 肺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反覆流產造成不孕? 竟是「隱形殺手作祟」7危險因子一次看
提到不孕,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齡所導致,但對醫師們來說,最棘手的狀況是「找不到原因」的不孕。在門診中常會依照個人需求做一系列的檢查,包括AMH(評估卵巢功能)、輸卵管、子宮等,以及精蟲、染色體、賀爾蒙、內分泌平衡等是否正常,若是胚胎正常,又無法找出原因,或者有過二次以上的反覆性流產,則極有可能是「免疫不孕」。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表示,曾有個案大寶是自然懷孕生產,但在努力二寶時,卻遇到了連續兩次的反覆流產,第一次5週、第二次7週,都還沒領到媽媽手冊,快樂就結束了。在前一家生殖中心開始嘗試試管時,雖然植入兩顆健康胚胎,但最後還是不幸地自然流產。沈孟勳醫師說明,在門診中遇過許多正面臨失敗過程的未來媽媽們,伴隨流產而來的無助與擔憂,要重拾信心再次站起,需要極大的勇氣。個案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診間,沈孟勳醫師深知個案心中的痛,安排她做詳細的免疫檢查,結果僅有幾項數值異常,但價數不高,將其診斷為「非典型抗磷脂質症候群」。在配合用藥診療下,最後成功植入,並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寶寶。沈孟勳醫師補充,並不是重複性流產就一定是免疫問題,要先排除是否為胚胎染色體、子宮環境等異常,再進行血管免疫檢查會更為準確。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今年4月份新設風濕免疫科別,讓患者在求子路上時,能更準確有效的找尋並解決問題。臨床上常見的不孕狀況像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是懷孕流產最常見的隱形殺手!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風濕免疫科黎亞綺醫師說道,30-40歲女性需特別注意,媽媽體內的抗體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在胎盤血管內生成栓塞,阻斷胎盤血流進而造成胎兒死亡,導致反覆性流產。黎亞綺醫師補充,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非常複雜,會建議個案如有下列狀況中的任一項,可考慮去風濕免疫科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原因所造成的不孕,再制定個人化的療程。1.不易懷孕2.懷孕10週前發生過流產或反覆性流產3.進行兩次以上試管嬰兒療程,但在植入階段都失敗4.夫妻檢查正常,不明原因的不孕5.高齡不孕6.卵巢早衰或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7.有過敏體質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風濕免疫科盧俊吉醫師表示,懷孕是人體非常複雜的一個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當中,免疫系統也扮演了許多重要角色,嚴重的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症、紅斑性狼瘡或甲狀腺疾病等,都會影響懷孕,但不須過於擔心,只要搭配好藥物治療都有很大機率能順利懷孕並生產。盧俊吉醫師建議,要治療免疫不孕,必須透過生殖科與免疫科的密切會診合作,全面評估用藥治療的週期,並搭配生殖科的植入時機,將母體的免疫系統調控至最合適的懷孕狀態,才能使備孕之路更加順利,且帶來好孕。
6歲男童高燒一週竟罹癌 醫:9大症狀要當心
6歲的小男孩阿晨(化名),原本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有活力,突然出現牙痛、腹痛和頭痛等不舒服的情形,晚上無法好好休息而睡眠不足。父母也發現阿晨臉色漸漸變得蒼白,高燒倦怠、虛弱到無法走路的狀況長達一週,輾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尋求協助。阿晨的骨髓檢查呈現芽細胞高達52% (正常<5%);白血球2800/uL(正常值:5000-14500)、血色素4.4g/dL(正常值:11.5-14.5)、血小板113000/uL(正常值:130000-400000)均遠低於正常值。經兒童血液腫瘤科張德高主任診斷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立即安排台灣兒童癌症治療研究群的標準化療方案。在中醫大兒醫兒癌全人照護專業團隊的治療下,三年後癌細胞完全清除,後續由兒癌專家團隊持續追蹤,阿晨也恢復健康,順利回歸日常校園生活。張德高主任提醒,年幼的孩子因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照顧者對兒癌不熟悉,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出,當發現孩子有下列兒癌9大警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週以上、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腫塊、淋巴結腫大、生長發育發生改變、臉色蒼白、紫斑或出血傾向、神經方面的症狀以及眼球異常反射光(白色瞳孔)等9大症狀,都應儘速至醫療院所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兒童血腫科余登揚醫師指出,全國每年約有150-200位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雖然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相比,整體存活率高出許多,但仍會遇到一些困難治療的狀況。兒童血腫科除了有傳統療法外,目前積極整合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標靶治療和質子治療等四大新興療法,為兒癌病童打造個人化療程,帶來更加樂觀的治療前景。余登揚醫師補充,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中醫大兒醫已有多位高危險型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血癌病童接受雙特異抗體(BiTE, Bispecfic T-cell engager)之免疫療法,效果顯著;數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可治療黑色素瘤、腦瘤等困難個案。針對頑固及復發型CD19抗原陽性之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選擇CAR-T細胞治療(CAR-T cell therapies),中醫大兒醫為目前台灣少數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標靶治療則使用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藥物,將治療精準定位在癌細胞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中醫大兒醫精準醫學分子實驗室已可於腫瘤檢體中偵測到某些致癌基因,篩選出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的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個案,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質子治療能提供更精確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及降低副作用。
藥華藥25日櫃轉上市! Ropeg新藥估2024年取得三國PV藥證
藥華藥(6446)即將在25日櫃轉上市,23日舉辦法說會,展望Ropeg今年預計取得中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PV藥證,進軍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現正積極規劃行銷準備,Ropeg全球銷售成長幅度可望向上加成。藥華藥公布2023年全年營收達51.1億元,年增77.2%。藥華藥科學長林俐伶博士表示,持續進行新藥的突破創新研發,擴大產品線、增添營運動能,透過內部研發和引進授權合作來瞄準新的免疫檢查點分子和細胞激素,以開發具有同類第一(First in Class, FiC)和同類最佳(Best in Class, BiC)潛力的療法用於治療實體腫瘤、血液及免疫疾病。今年預計將有2個項目申請進入新藥臨床試驗(IND),分別是創新長效型白血球生長激素藥物(PEG-GCSF);以及細胞療法TCR-T。通過外部合作開發的 TCR-T 細胞療法可以識別細胞內的腫瘤抗原,對實體癌細胞進行毒殺作用,可望突破目前癌症治療的限制。藥華華擴充全球供應鏈進度則為台中廠產線擴充後,可供應全球最少一萬人;竹北廠則是順利施工中,預計於2025年完工,2026年取證、投產。藥華藥也預計擴充PEG廠及針劑充填廠規模,以擴充產能、因應全球對公司藥品持續成長的需求。藥華藥指出,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njft(簡稱Ropeg,即P1101)獲美國NCCN治療指南持續推薦,已成為高、低風險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病患的唯一首選干擾素療法。NCCN新指南預計將大幅改變PV社群長年以來的用藥習慣,保險公司可優先加快核保,預計加速提升使用Ropeg人數。Ropeg美國藥價目前每人每年約新台幣660萬元(約21萬美金),而外界關心的病人數, 2023年底美國已達約一千多人,日本開賣半年以來也已超過一百人。Ropeg未來將持續加碼投入美國及日本行銷、加速業績成長,日本病患自今年6月起可自行注射Ropeg,一次更可拿取3個月的份量,因Ropeg已納入健保給付,如此可降低病患自付金額,非常有助於提升病人數及拓展市場,日本團隊樂觀看待今年營運。Ropeg用於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的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於去年10月25日收案完成,預計2024年底到2025年初可完成主要療效指標數據收集,2025開始申請美國及各國藥證,2025年底到2026年初取證,現正投入行銷前準備。Ropeg用於早前期原發性骨髓纖維化(Early PMF)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已於2024年1月17日送件美國FDA,預計收110人,於2025完成主要療效指標數據收集、最快2026取證。骨髓增生腫瘤(MPN)包含PV, ET和骨髓纖維化(MF),Ropeg均已取得美國孤兒藥資格。PV, ET和Early PMF在美國分別有約16萬、15萬及1.4萬人,共計達32萬人,潛在目標病人族群市場龐大。藥華藥表示,持續擴大Ropeg適應症範圍,不僅要以優化劑量(500mcg)進行低風險PV的全球臨床試驗,以達到美國FDA對Ropeg成為PV全方位用藥的期待,也計畫進行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HE)的樞紐臨床試驗、和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第二期臨床試驗。並接受國際知名癌症醫學中心醫師推進多項IIT(由醫師發起之臨床試驗),如Ropeg與Jakafi聯合用於以Jakafi治療無效的MF病患、和使用於皮膚T 細胞淋巴瘤(CTCL)等。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健保如賭博1/癌婦申請標靶藥遭拒 每月10萬藥費壓垮全家
台灣全民健保制度舉世聞名,多次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第一」,如今健保出現財務黑洞,民眾申請健保也難上加難。桃園77歲林陳姓老婦罹患肺癌,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如今其使用的相關藥物雖幸運納入健保,但老婦申請時卻被以她2年前曾使用過免疫療法為由拒絕,全家經濟瀕臨崩潰。由於現行健保規定每種病只補助一種療程,意思是這位老婦曾選擇使用免疫療法,不管有效沒效,健保都不再提供標靶藥物,此一規定似乎逼著病人拿自己的命進行一場豪賭,選對就能靠健保續命,選錯就只能自費砸大錢去買命。77歲林陳姓老婦人罹患癌症,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龐大醫療費用讓一家人喘不過氣。(圖/黃威彬攝)10月4日上午,林小姐陪著年近8旬的老母親回醫院複診,在颱風將來的滂沱大雨中,她扶著母親走進院區,亦步亦趨的跟在媽媽身邊,母女兩人的手緊緊相握,而在這幅溫馨畫面的背後,卻藏著將一家人壓垮的龐大醫療費陰影。「每個月9萬8000元,什麼的家庭能夠這樣花?」林小姐表示,母親罹癌前生活十分活躍,除了日常的打牌唱歌外,還能跟好友跳國標舞和爬山,直到2年前她自覺骨頭隱隱作痛,求助骨科卻被安排轉診至胸腔內科,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在醫生的建議下曾進行一次免疫療法,但身體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只好作罷。 「家裡已經沒有爸爸了,不希望媽媽這麼大年紀還要化療,這才決定吃標靶藥物。」林小姐提到,她曾目睹化療患者吃不下、睡不好還掉頭髮的景況,她不捨愛美的母親如此受罪,當時正好助攻非小細胞肺癌的新標靶藥「capmatinib」獲准上市,林家人討論後決定自費使用該藥物。所幸此標靶藥物對病症有極大幫助,林老太太在持續服藥後病情逐漸穩定,生活品質幾乎回到患病前,但該藥每日得服用4次,老太太每月的藥費和醫療費超過10萬元,加上各種手術費用,林家人至今已燒掉近300萬元,沉重壓力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今年6月,健保署通過「Tepmetkofilm-coated Tablets 225mg暨其藥品給付規定」,而該藥品與林老太太服用的「capmatinib」有相似療效,林家人聽聞此好消息時感激涕零、普天同慶,原以為肩上的擔子終於能稍稍減輕,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一巴掌。林老太太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所幸病情在標靶藥物治療下逐漸穩定。(示意圖/123RF)「原本以為終於得救了,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一樣。」林小姐無奈表示,健保給付規定每月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但當時健保並沒有給付該款標靶藥物,健保署溯及既往,用2年前無效的免疫療法為拒絕理由,讓他們難以接受,林老太太更因打擊過大,連藥都捨不得吃。「又不是真的賺很多錢,大不了就不吃了。」林老太太表示,她眼見自己的病成了子女沉重負擔,數月前開始瞞著家人和醫生,將每日4顆的藥物減至每日2顆,直至近期要買藥時才被醫生發現,身體也因此出現抗藥性,如今只期望健保署能放寬限制,給癌友一條生路。健保署表示,林老婦人使用免疫療法時正值疫情時期,院方可自行審查免疫療法,林老太太確實有使用此療法並給付,而法規明定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這才會兩度駁回申請,如患者有疑慮,可請院方在60天內提出爭議審議以進一步釐清。
健保如賭博2/每種病只補助「一種療程」 民代痛批:像下好離手的博弈
桃園市77歲林陳姓婦人身患癌症,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雖然其使用的相關藥物於今年納入健保,婦人申請時卻被以「2年前曾用過免疫療法為由」拒絕,新北市議員鄭宇恩表示,每種適應症只補助一種療程,讓健保宛如是「下好離手的賭博」,希望能修改制度、與時俱進,更好的照顧患者。依據現行健保制度,健保初步規劃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使用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亦不可合併使用標靶藥物,無效後則不再給付該適應症相關之標靶藥物,此制度用意是讓較多人可獲得給付,對家屬而言卻宛如是在跟健保「對賭」,因為選錯了療程就等於賭上了患者的命和全家財產。新北市議員鄭宇恩呼籲成立癌症基金,癌症費用便能從此支出,避免擠壓舊藥的健保金額。(圖/黃威彬攝)「真的是讓癌友下好離手,對患者和家屬而言都是一場賭博。」鄭宇恩表示,目前癌症是全國十大死因之首,而部分病患被排除在健保之外,對要面臨病痛折磨的患者和家人而言都是沉重打擊,且這還不是健保唯一的問題。鄭宇恩提到,新藥科技發展迅速,根據醫學界統計,癌症新藥納入補助約要400天,甚至會高達700、800天,等同病患要苦撐2年才能等到「健保甘霖」,跟納入補助只需60天的日本相比,台灣的制度明顯十分落後。 鄭宇恩建議,為了避免新藥排擠舊的用藥,健保署應成立癌症基金,讓相關預算由基金來運用,並以商業保險來補足健保,而目前台灣的保險制度在核銷難易度和時程進展上都有許多進步空間,希望健保署能站在人道和救援立場上,盡快想到能夠照顧患者週全的方法。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則表示,倘若患者有健保無法通過的相關爭議,可向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會提出申請,由健保署直接審查以爭取機會,也希望健保署勿溯及既往,以標靶藥物尚未納入健保前的療程來否定申請資格。健保署表示,林老婦人使用免疫療法時正值疫情時期,院方可自行審查免疫療法,林老太太確實有使用此療法並給付,而法規明定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這才會兩度駁回申請,如患者有疑慮,可請院方在60天內提出爭議審議以進一步釐清。醫療制度日新月異,但健保和保險制度明顯跟不上,各界因而強烈要求改革。(示意圖/CTWANT資料照)
藥華藥攜藥明生物攻國際授權 進軍全球免疫檢查點抗體市場
藥華藥(6446)昨天(1日)公告,與藥明生物(WuXi Biologics)簽訂授權合約,取得某髓系免疫檢查點候選抗體序列全球專屬授權,進軍全球免疫檢查點抗體市場,瞄準數百億美元商機。依雙方約定,將不揭露合約授權條件,惟相關金額,會在往後財報按規定認列及揭露。公告中說明,據合約,藥華藥將支付藥明生物簽約金,後續按研發及銷售進度支付開發、法規監管及銷售里程碑金,及產品上市後按淨銷售額比例計算之權利金,並將負責接續臨床前與臨床開發工作。藥華藥指出,經過研發團隊深入的盡職調查和確認重要實驗數據,審慎評估後,最終決定與藥明生物簽訂合約,取得此抗體序列於全球研發、生產、銷售的專屬授權。執行長林國鐘表示,藥華藥創新研發中心(PIRC)的營運目標之一,即為透過引進授權的方式,取得早期且具創新機制的癌症治療藥物,再投入研發能量有效提升該藥物的價值。藥華藥科學長林俐伶表示,此次取得授權之髓系免疫檢查點抗體可和公司現有藥物聯合應用於治療多種癌症、克服現行免疫療法抗藥性問題、具有成為同類最佳(BiC)藥物的極大潛力,並有機會於短期內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將來順利開發完成後,將為公司產品線擴展新的實體腫瘤治療藥物。近年來以免疫檢查點為靶點的藥物蓬勃發展,國際大藥廠紛紛看重其發展潛力,並有許多相關藥物的收購授權案,目前已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每年銷售額可達數十至數百億美元。藥華藥表示,目前國際上包括必治妥(BMS)及默克(Merck)等大藥廠都已成功推出免疫檢查點抗體相關藥物,其中必治妥的Yervoy及Opdivo兩項產品於2022年的銷售額分別達21億美元及82億美元;默克在2014年上市的Keytruda,2022年的銷售額更高達209億美元,為2022年全球第四大暢銷藥物。經由這些數據顯示,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市場未來很可能有持續成長的潛力。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早期肺癌拚治癒!掌握「免疫檢查點檢測」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在影像篩檢的進步與普及下,國人早期確診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雖然越早發現越可能接受手術切除,提升治癒機會,但其實肺癌的高復發率仍然讓人提心吊膽!醫師坦言,即使是第一期的五年復發率也高達45%,也難怪肺癌連年高掛十大癌症死亡榜首。所幸,過往僅被運用在晚期的精準治療,已被證實對降低早期肺癌復發有幫助,包括目前最受矚目的免疫治療,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後,也有機會可評估使用,更徹底消滅體內殘存癌細胞,爭取最佳痊癒機會。輔助治療要更精準!勿忘「手術前」就要先問PD-L1篩檢「相較於其他實體腫瘤,肺癌本來就比較容易復發!」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醫師分析,期別越晚復發機率越高,第二期的五年復發率提升到60%,即使是可手術的第三期也高達75%,「面對如此高的復發機率真的會為病人擔心,也希望能有更多治療武器,但過去二十年來的術後輔助治療,說實話效果差強人意。」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雖已行之有年,但長久以來都僅以化療為主,約僅能降低5%的復發機率,終於近年迎來重大突破!郭志熙醫師表示,精準治療已發展到早期肺癌領域,現在輔助治療也逐步建立應進行基因和免疫檢查點檢測的觀念,包括EGFR、PD-L1等都是決定用藥的重要指標。「其中PD-L1因為一定要取腫瘤切片才能進行,所以一定要手術前提早跟主治醫師討論篩檢,以免後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錯失選擇機會」郭志熙醫師特別提醒。破解癌細胞「偽裝」:免疫治療喚醒殺手T細胞談到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機轉,郭志熙醫師形容,就好像是一場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諜對諜戰爭。人體的免疫系統為了維持平衡,有一個「煞車」機制,也就是正常細胞會以自身的PD-L1配體與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結合,使T細胞不會誤殺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運用這個機制,藉由PD-L1過度表現來「偽裝」,誤導T細胞。此時為了破解癌細胞的偽裝,就可以使用PD-L1抑制劑,解除免疫的煞車機制,等於是喚醒T細胞,使其繼續完成消滅癌細胞的任務。「因此PD-L1是否過度表現就會與用藥成果息息相關,通常PD-L1表現越高,治療效果也會越好」郭志熙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早期患者的EGFR、ALK無表現,但PD-L1有表現(PD-L1 TC ≥1%)時,就可以考慮在術後化療結束後,再接續一年的PD-L1抑制劑治療,讓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進一步被殲滅。根據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加上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PD-L1表現之患者降低超過3成之復發機率,針對PD-L1高表現者(PD-L1 TC ≥50%)更有機會將復發風險大幅降低達5成5以上。PD-L1抑制劑有效降低復發率 延長整體存活期有望郭醫師也分享其門診的真實案例,一名近70歲開完刀確認為第三期之男性患者,因PD-L1表現高達70%以上,故化療後決定再使用PD-L1抑制劑,後來順利完成一年的療程,期間腫瘤指數一路穩定下降,目前已降到正常值,無須再用藥,僅須持續追蹤。「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還在持續發展和追蹤成效中,目前已經證實對降低復發有確切效果,根據試驗的期中分析來看,對於延長整體存活期也呈現有助益的傾向,未來成果值得期待。」郭醫師也提醒,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仍是肺癌拉長存活期的關鍵,針對老菸槍、有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提早發現較小的病灶;確診後也切勿灰心,癌症醫療現已大幅進步,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選擇,並提早進行個人化醫療的相關檢測,掌握用藥先機,方能成功戰勝肺癌。
失業男借酒澆愁 引發肝衰竭險喪命
心情不好借酒澆愁,小心肝臟泡在脂肪中演變成肝衰竭危及生命!台中澄清醫院日前收治一名37歲肥胖男性,有脂肪肝病史,因失業悶在家中酗酒,後來出現腹痛、黃疸,經肝臟切片發現肝臟泡在脂肪細胞中且已有肝臟衰竭,經住院1個月後指數才恢復正常。澄清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明駿表示,患者因腹部悶脹不適、皮膚發黃就醫,血液檢查發現肝指數已飆到正常值30倍、黃疸指數則也有正常值的10倍以上,診斷是酒精性肝炎收住院治療。吳明駿表示,入院後病人接受營養與白蛋白補充,但黃疸指數持續攀升,追蹤性超音波發現大量腹水,引流腹水效果不好,有肝臟衰竭的情形;之後血中病毒及自體免疫檢查,報告皆呈現陰性,在住院兩個禮拜不見好轉的狀況下,幫病人進行肝臟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排除感染或自體的因素,倒是在顯微鏡底下,可見多個大顆泡泡狀結構,肝臟被大量脂肪細胞浸潤,符合脂肪肝的診斷;經治療後病人的精神食慾漸漸恢復,肝指數也慢慢地往下降,終於在一個月後順利出院。吳明駿強調,脂肪肝不但可以引發肝指數上升,在感染、壓力、酗酒、或藥物中毒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造成肝衰竭,危及一個人的生命。除了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飲酒是導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時間內大量喝酒,容易使肝細胞受到重傷害。吳明駿也說,患者及其家人在發現是因酗酒差點肝衰竭送命,懊悔不已,也立誓要戒酒。※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8月起健保給付標靶藥品 晚期肝癌患者每人年省近300萬
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一,也是癌症死因的第2名,去年奪走778條人命。考量創新免疫合併療法有助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約5.8個月的壽命,健保署今宣布,8月起將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納入給付,5年平均將有2072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下近300萬元藥費。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的免疫合併療法,有助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約5.8個月的壽命,目前已被列為國際治療指引,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署6月15日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中,已同意將其納入健保給付,預計將在8月1日生效。根據健保給付條件,免疫合併療法適用對象為接受過化療,且具有遠端轉移、肝外淋巴結侵犯、大血管侵犯的晚期肝癌患者。其中,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每瓶8萬3258元,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則是每瓶8324元。黃育文表示,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患者每次需使用1瓶,而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則是依劑量計算,以1名65公斤成人為例,每公斤需使用15毫克,1次就得用上10瓶。每名患者3周需接受1次免疫合併療法,給藥期限共2年,納入健保給付後,患者每年可省下逾289萬元藥費,5年平均將有2072人受惠,而健保每年則會新增將近5億元的支出。
榮陽交團隊「紅斑性狼瘡研究獲突破」 登國際期刊醫封面故事
免疫疾病是相當複雜的,一則刊登在今年二月《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封面故事,榮陽交團隊證實免疫檢查點也能應用於紅斑性狼瘡的生物標誌,讓免疫檢查點可作為自體免疫疾病的預測標的。免疫療法是透過關閉「後天性免疫細胞」的剎車—免疫檢查點,藉此活化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偵測與攻擊能力。過去認為只有後天性免疫細胞才有免疫檢查點,但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2019年發現,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扮演第一道防線的「先天性免疫細胞」,也有一種名為NLRP12的免疫檢查點,證實免疫檢查點不只是後天免疫的專利,也讓這個概念可以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是熟知的自體免疫疾病。陳斯婷與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及全人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將NLRP12免疫檢查點用於紅斑性狼瘡病患。他們觀察到68名紅斑性狼瘡病患周邊血液的免疫細胞中,NLRP12表現量明顯低於34名健康成人;在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透過治療其NLRP12的表現量則會逐漸回升。在紅斑性狼瘡動物模型中,有著NLRP12基因缺陷的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有較高的自體免疫抗體,在腎臟切片中偵測到較嚴重的發炎反應和組織破壞,顯示紅斑性狼瘡活性會因為NLRP12的缺損而有所上升,與臨床上的觀察一致。陳斯婷表示,這是首度以NLRP12先天免疫檢查點表現量,具體定義紅斑性狼瘡患者具有發炎性體質。她說,第一型干擾素活化免疫細胞是導致紅斑性狼瘡的重要原因,研究團隊發現NLRP12表現低下會伴隨第一型干擾素高度表現,干擾素高度表現後又會調降NLRP12表現量,在病患身上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免疫恆定受到破壞,患者的免疫韌性(immunological resilience)不佳造就不穩定的發炎體質。正在陽明交大臨床醫學所攻讀博士的曹彥博醫師也說,紅斑性狼瘡是最具多樣表現而且複雜的風濕病。從輕微的皮膚表徵到嚴重的器官衰竭都有可能,目前仍缺乏用以評估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未來可望發展以NLRP12表現量作為病患在個人化藥物選擇。這項研究參與的團隊包含陽明交大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學程博士班學生曾方禹、趙之偉及國際研究生巴巴馬、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研究助理莊雯婷,並由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提供臨床檢體,病理檢驗部主治醫師葉奕成協助病理切片染色及判讀,中山醫學大學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斯逸協助轉錄因子預測以及多位團隊成員共同參與。
專訪 倒過來的人生 何如芸(下)/我自己可以決定我要的生活方式 上天給我的是剛剛好
「我也不想勇敢,可是我覺得在那個時候你就只能這樣做,你就只能往前走,除非你自己就沉沒了,我覺得想要挑戰既定的事實,你就必須要勇敢,你就必須要有勇氣,不然的話這一生就這樣了,我不想要這一生就這樣。」何如芸從22歲就認識、至今仍是摯友的經紀人,曾在何如芸重返演藝圈時對她說:「我真的沒有想到妳會回來,我以為妳會幸福。」失去了婚姻的幸福,覺得自己是個風一吹就會倒的人,為自己將來的人生站出來,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勇敢,但就敢迎頭面對未知,後來經紀人又講了一句話:「芸妹,妳真是一個很勵志的人,我沒有想過妳可以這麼勇敢。」自覺不勇敢的女人一直被誇讚勇敢,對何如芸來說,意義好重大。比起勇敢,何如芸反而覺得自己的忍耐力非常強,強到甚至不知道痛,她回憶還在婚姻狀態某一年,濕疹從脖子長到腰、背甚至全身,看遍了台北的皮膚科,每天打最強的類固醇跟擦最強效的藥,醫生建議她做血液跟免疫檢查,整整折騰了8個月才好。「我那時看著鏡子裡的我是什麼樣子?那是我最慘的樣子,可是我那時候以為這只是過敏,可是我後來想想其實應該是我不開心,8個月才好,全身皮開肉綻、沒有一塊皮膚是好的,我先生不知道……我那時候洗澡都不敢面對鏡子,我不想要看到我自己的樣子。」(圖/莊立人攝)「我引用我老闆講過的話:『芸妹,妳能屈能伸,妳腰可以彎得很低』,我回答她說『因為我吃過苦』。」決定揮別那個不開心的狀態,何如芸重返職場,大學就當廣告模特兒、後來戲一檔接一檔拍,幾乎沒有為了錢煩惱過,年近50選擇單身、選擇為自己活出另一個人生,何如芸很惶恐,一開始甚至是沒有存款的,還好拍了部收視率不錯的戲,有賺到錢,何如芸很知足「我覺得上天沒有給我太多,可是給我的是剛剛好,妳就是剛剛好可以過那個關」。 過了經濟上的難關,何如芸坦言「我沒有求救」,幸好自然而然有很多人伸出援手,「我想我是一個脾氣很硬的人吧,不然我想很多人在我當初的際遇裡面,她們不會選擇這樣幹,明明這樣可以少吃很多苦,妳為什麼不要?『我不想我的一生就這樣過』,我覺得我不想要再委曲求全,連尊嚴都沒有怎麼會有自己。」既然渴望新的人生,當然也得做好面對逆境的心理建設,何如芸思考自己除了是人家的女兒、兩個孩子的媽,還可以做什麼?打破人生上半部既定的窠臼跟行為模式,當發現自己有了一點不一樣之後,等於推開了那扇窗戶,讓視野又更開闊了些。(圖/莊立人攝)「我覺得這幾年時間是讓我跟我自己真的重逢了,我從來沒有想到『原來這樣的生活我好喜歡喔』。」在結束了婚姻狀態後,要營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需要多大的勇氣跟力氣,那個圈子雖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畢竟已經熟悉,離開了,會害怕、會迷惘、會徬徨。「我自己可以決定我要的生活方式,我後來想一想,其實問我喜歡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回答不出來,因為其實每天起床就小孩的事情、有家裡的事情、有父母的事情,雖然我有長達差不多18、9年沒有工作,可是事情還是很多,再往前推就是忙於工作。」「(現在)我可以一個人過生活,我以前都覺得我不行,當然一開始最痛苦的是跟孩子分開,可是我現在已經可以慢慢切割出一個生活方式,就是跟他們在一起我就是媽媽,他們去求學讀書我就是我自己,兩邊我都要做得好,然後不能有罪惡感。」(圖/莊立人攝)「我以前常會覺得說『早知道怎樣怎樣』『如果我不要怎樣怎樣』,我現在從來不會有這種抱怨,很多人說所有的安排是最好的安排,可是我其實覺得所有的安排,就是它在那個時候必須要這樣安排,不管它是好是壞,妳就是要面對,我覺得如果這樣一直告訴自己,就不會覺得懊惱,挫折,我覺得其實懊惱挫折跟罪惡,常常容易讓人家很揪心,這是不好的情緒。」何如芸回憶因為疫情,曾經跟兩個在新加坡求學的孩子1年多沒見到面,再次碰面時兒子身高抽高了20幾公分,上天就是這樣開了全世界玩笑,重逢的母子3人只有更加親密,現在疫情趨緩,見面的頻率變多,分離時椎心的程度也慢慢減少,以前每次分別時都哭哭啼啼,現在的相處跟分開,就像是生活般自然。我跟小孩說:「分離本來就是人生的過程,我們只要等待,下一次會再見面,可是等待的過程不可以難過太久,這樣是浪費你的人生,因為這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在訪問的最後10分鐘,何如芸聊到跟兩個兒子的相處,她透露了不少有笑、有淚、甚至有沉重的故事,何如芸眼神中、口氣中充滿了慈愛跟身為母親的堅強,這些是文字無法形容的……愛,所以文章就著墨到這裡吧,請打開時周大紅人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vmrN4a)以及PODCAST頻道(https://reurl.cc/eWqY7R),何如芸跟兒子的美好回憶,由她親口告訴你。(圖/莊立人攝)服裝BOSS牛仔布西裝外套/13,400元、BOSS牛仔布喇叭褲/7,900元、BOSS水藍色絲緞襯衫/13,400元、JIMMY CHOO TALURA單寧印花高跟鞋/45,800元
女性肺癌發生率上升 「免疫療法新組合」存活率超過化療1.5倍
40多歲林小姐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但身體頻頻出現疼痛,原本以為是太過疲勞,只要休息1-2天就沒事了。但身體不適的狀況並未消減,近一步就醫才發現是肺癌晚期且轉移到骨頭了,原先對標靶藥物存著一線希望,檢測卻未發現基因突變。對於化療的副作用非常擔心,幾乎對治療都失去了期待。所幸找到免疫標記,醫師評估後接受免疫療法新組合,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腫瘤明顯縮小、身體的疼痛感也消失了,後續追蹤發現療程結束後病灶也幾乎沒有惡化,病情得到穩定控制。近年來女性肺癌患者竄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女性肺癌發生率排行已由第三名攀升至第二,僅次於大腸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醫師特別提醒女性:「臺灣女性肺癌病患相較於西方人,具有平均早 10到15歲的年輕化趨勢,應格外重視篩檢與治療。」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就醫確診時,多半已為無法開刀的晚期,只能透過全身性療法來穩定病情。王醫師特別指出:「過去晚期肺癌患者以化學治療後的平均存活期只有8至12個月,五年長期存活率低於15%。但隨著治療技術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日趨多元,近年也發展出免疫治療的多種組合應用,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讓台灣患者也有更多治療選擇,與世界癌症治療同步。」全球有996萬人因癌症去世,逾五成為肺癌患者,而在台灣每年平均有近萬人因肺癌離世,肺癌已經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過去大眾習慣將「抽菸」與肺癌連結,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更高達9成為女性,打破過去大眾對肺癌為抽菸者或男性的想像,大多女性也容易忽略罹癌風險,且肺癌早期肺癌症狀不易察覺,當身體不適就醫時多半已是晚期。王金洲醫師分享:「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除穩定病情外,延長存活期也是醫師與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醫師會先將最有利的藥物用於一線,爭取第一時間控制腫瘤,提升病人的存活率,生命也有機會能夠隨之延長。」過去台灣晚期肺癌病友多半只有化療的選項,近年來免疫治療開始加入晚期治療行列,更助治療邁向個人化。為使不同病患的病情與身體狀況,皆能獲得合適的治療,免疫藥物更發展出「合併療法」,針對患者PD-L1的表現量,給予免疫搭配不同治療合併使用。王金洲醫師指出:「PD-L1表現量小於50%時使用合併療法對穩定病情有成效,但過去的合併療法多半需要搭配化療合併使用,副作用造成的影響是患者無法勇敢選擇治療的主因。」近年更發展出免疫療法新組合,透過同時抑制體內的兩個免疫檢查點來穩定病灶,突破了過去合併療法困境,彌補了化療的不足,新治療方式帶給更多晚期肺癌患者不同的治療選擇。王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後的新治療方式一方面從促使T細胞成熟的上游(抗CTLA-4),加速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另方面從增進T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下游(抗PD-1),活化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透過上下游圍堵的方式,讓癌細胞無所遁形。」免疫療法新組合,有別於其他治療在停止後有快速惡化的情形,王金洲醫師補充:「新治療是透過強化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的能力,所以就算後續停藥,也可以維持先前的治療成果!」研究證實能幫助病友4年存活期約達三成,存活率超過接受化療的1.5倍,無疑是晚期患者的新曙光。
國衛院研發免疫治療候選藥物 可吞噬腫瘤「適用多種癌症」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傳統的手術治療僅能治療罹患局部腫瘤的病人,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附帶許多不良副作用,癌細胞因持續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並改變腫瘤微環境逃脫免疫系統監控,又讓標靶治療的效果打折。近年來針對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內外免疫機制的研究愈發清晰,利用調整腫瘤微環境強化免疫系統進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是目前治療癌症更有針對性且有效的新興療法。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新藥研發團隊利用CD47-SIRPα axis作為標靶,成功開發新型強效口服用之小分子isoQC抑制劑,這類新型的isoQC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抑制isoQC的酵素活性,進而減少腫瘤細胞表面上CD47與SIRPα的結合,增強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是適用多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候選口服藥物。CD47是一種位於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廣泛表現於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當CD47與巨噬細胞表面的信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結合,就會向巨噬細胞傳達『別吃我』的信號,用來當作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在過去的研究發現CD47廣泛在各種癌細胞表面大量表現,因此也被認為是癌細胞躲避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而麩酸胺環化同工酶(glutaminyl cyclase isoenzyme,isoQC)是CD47與SIRPα結合的重要調節因子,因此透過調控isoQC的作用就可調節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DBPR22998是由本研發團隊所開發的一個口服用的小分子isoQC抑制劑,已經證實對isoQC具有很強的抑制效果,並且在多種具有CD47高表現的腫瘤細胞株可以有效的抑制CD47與SIRPα-Fc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BPR22998在人類monocyte-derived巨噬细胞中證實具有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phagocytosis)。在不同的固態腫瘤以及血液腫瘤動物模式實驗中證實DBPR22998與治療性抗體合併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強抗腫瘤藥效。目前已有利用CD47單株抗體的癌症治療方式,然而CD47單株抗體會與正常細胞結合,因此需要高劑量才能抑制腫瘤細胞,然而高劑量的 CD47單株抗體會抑制紅血球細胞上的「別吃我」信號,促使巨噬細胞吞噬紅血球並引起貧血症。小分子isoQC 抑制劑不會引起紅血球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症,因此這類藥物避免了CD47單株抗體治療潛在的副作用以及風險,在癌症免疫治療上顯得更加的安全。此外isoQC 抑制劑可以製成口服藥物,製造方法相對較簡單而且成本較低。DBPR22998為癌症免疫治療領域首創之新穎、口服用的小分子候選藥物,適用於多種癌症治療,除了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吞噬腫瘤的吞噬效應,增加癌症治療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還延長了有腫瘤小鼠的整體平均生存時間,而且副作用較低,與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合併使用,可以治療容易復發且耐藥性高之癌症病患。DBPR22998已獲得美國、中華民國、日本、韓國、中國以及澳洲之專利核准,目前對於DBPR22998所進行之研究尚屬臨床前試驗階段(pre-clinical stage),期待與國內外生技產業進行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共同推動臨床試驗,進而帶動生技新藥產業的成長及國際競爭力。
狂瘦20公斤!工程師一吃東西就想吐 檢查大腦查出「這病因」
一名43歲的工程師,由於最近工作壓力大,出現腸胃功能失調的情形,吃了東西就會腹絞痛嘔吐,卻也時而出現便秘的情形,需要灌腸才能解便,跑遍各大醫學中心做了各種詳細身體檢查,包含大腸鏡、胃鏡、全身核磁共振,抽血過敏免疫檢查等,也檢查不出問題,從83公斤瘦到只剩63公斤。這位工程師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透過紅外光光譜儀檢測大腦功能,發現患者的前額葉功能因為壓力失去活性而出現憂鬱腦波,以及自律神經檢查發現患者屬於交感神經偏高,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症狀2周內顯著改善,可以正常享受美食,不再出現腹痛嘔吐便秘等症狀,體重已恢復5公斤。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患者的諸多身體不適,做遍各種檢查了,也找不到有實質病變證據的疾病。每位患者的症狀差異大,常見主訴包括:失眠、肩頸僵硬、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胸悶、喉嚨異物感、腸胃不適等,身體各處都可能會出現不適感,但是作完各種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異常。周伯翰醫師補充,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群症狀表現,重要的是找到背後原因,約70%和焦慮、憂鬱與生活壓力有關,20%為營養素缺乏和賀爾蒙失調導致,10%則和腦神經退化疾病有關,此外,不規則的生活作息,日夜顛倒的生活型態、抽菸喝酒,家族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病史、個性易煩惱、急性子、要求完美的人格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因此需要透過詳細的問診與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需要調整生活型態並且搭配藥物與心理諮商,輕度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可以藉由調整生活作息如均衡飲食、定時運動,如慢跑、瑜珈、太極拳等、旅遊、早睡早起、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補充營養品如魚油EPA(魚油)、色胺酸等獲得改善,症狀較嚴重者則需要求助身心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與心理諮商治療。
抗癌新突破!讓腫瘤細胞無路可逃 有助免疫治療效果更好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但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然而,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監控,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實體腫瘤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因此調控腫瘤微環境就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研究員之研究團隊發現,粒線體內多功能蛋白酶Lon,可透過調控「活性氧」濃度,在癌細胞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誘導癌組織與周邊的巨噬細胞分泌抑制型細胞激素,抑制T細胞免疫反應,以及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從而使癌細胞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本研究已於109年12月發表於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ociety for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官方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而團隊繼續以「血管正常化」的思維研發VEGF121-VEGF165融合蛋白藥物,藉由抑制細胞內外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訊息傳導、抑制腫瘤血管增生,促使腫瘤內原本絮亂無章的血管變為較正常,同時增加腫瘤微環境中殺手T細胞與自然殺手(NK)細胞的進入。VEGF融合蛋白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L1的合併治療可在動物實驗中更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同時克服癌思停標靶藥物抗藥性。團隊以「新穎融合蛋白促血管正常化以克服抗藥性及增強癌症免疫療法」技術獲頒「2020第17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組」獎項。研究團隊證實在腫瘤微環境中,癌細胞會演化出逃避免疫細胞監控的能力。癌細胞可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p38-NF-κB,並促進腫瘤血管新生,且竟可以同時利用外泌體分泌系統與粒線體DNA釋放,將干擾素訊息傳導路徑據為己用,進而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從而誘導巨噬細胞極化,抑制T細胞活性,成為適合癌細胞生長或轉移的免疫抑制環境。透過動物實驗,證實VEGF融合蛋白抑制腫瘤過度血管新生、抑制癌細胞缺氧代償作用(HIF-1α路徑)、減少巨噬細胞極化成促腫瘤生長的M2巨噬細胞、並減少分泌VEGF-A、IL-6、TGF-β,改善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並增加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的進入、讓anti-PD-L1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創新概念與技術,已獲得美國(US patent No.10,851,142 B2)、日本、及歐盟的專利保護。VEGF融合蛋白藥物目前已完成動物有效試驗,之後將繼續完成進入臨床試驗前之動物安全性測試,期待未來將開發為癌症新藥,提供癌症患者一個搭配免疫療法的治療選擇,成為新穎的癌症組合治療。
最強媽咪1/流產9次令人心疼! 少婦悲:寶寶心跳消失時,最痛!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2021全年全球人口生育率預測,倒數五名全由亞洲國家包辦,分別是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而台灣敬陪末座。數據指出,每一位15~45歲台灣女性中,只會擁有1.07個孩子。除了不婚不生之外,「生不出來」也是一大問題,資料顯示大約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幸好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日新月異,雖然無法根本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但至少能幫助這群女性,一圓當媽媽的美夢!現代人普遍抱持「不婚不生」的態度,成為少子化主因,需要政府改善經濟、育兒環境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當上爸媽,38歲的黃小姐正是歷經9次流產的例子,好不容易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幫助下才保住肚中的二寶,目前已經懷孕6個多月。「結婚後一年,我大約32歲就自然懷孕生下大兒子,大寶快1歲時就準備生第二胎,也很順利再次自然懷孕,而且是同卵雙胞胎,沒想到9周大時竟然發現胎兒突然沒有心跳了!」黃小姐錯愕又傷心,無奈引產後,依照醫囑調養身體3個月,一心想著把孩子生回來,黃小姐立刻嘗試「做人」,雖然依舊順利懷孕,卻也同樣不幸流產。「第二次流產之後,我就開始到處找原因,包括染色體檢查、免疫檢查等等。」為了幫大兒子添伴,黃小姐歷經9次流產後,終於透過最新的MIRA檢測,成功保住肚中的二寶,目前懷孕6個多月。(圖/黃小姐提供)為確保胚胎健康,黃小姐也轉而進行人工生殖療程,而且從備孕期間就開始調整身體各項免疫數值,每一針、每項治療都是自費,但5年內總共流產9次,花費已破百萬,卻仍然找不出原因。「不斷流產讓我非常沮喪,尤其胎兒從有心跳變成無心跳,是最令人心碎的一刻!」已經不想再聽安慰的話,黃小姐後來就算懷孕也不會告訴家人,「因為不知道到底能否保住!」胚胎是否在最佳時機點著床,會影響胎盤發育狀況,進而左右肚中胎兒的健康。圖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胎兒狀況。(圖/報系資料庫)
癌症疫苗通過動物測試 準備進入人體實驗階段
新冠肺炎來的又快又急,全球藥廠的確現在都加緊腳步開發疫苗。但相對於新冠肺炎,人類對抗癌症的歷史更加悠久,希望能研發疫苗抑制癌症的惡化,但現在傳出有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癌症疫苗成功,目前已經通過動物試驗,準備進入到人體實驗階段。據悉,癌症細胞的本質,其實就是人體細胞異化與失控,幾乎所有人體的細胞都有癌病變的可能性,但隨著醫學界對癌細胞的了解,發現到其實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實也會對抗癌細胞,只是癌細胞會欺騙免疫系統,只要欺騙成功就會出現癌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其實著重點就是放在「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開發,目的就是抓到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騙術。其主要的概念是,人體免疫細胞中有一種T細胞,他是主要對付癌細胞,但由於殺傷力過強,為了避免誤殺正常細胞,T細胞動手前會先用自身的表面蛋白PD-1來進行檢查,這個PD-1會與正常細胞上的PD-L1結合,如果結合成功的話,T細胞就能判斷這是不能下手的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會偽造PD-L1來欺瞞T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主要就是抑制T細胞身上PD-1的效果,讓T細胞直接無視檢查進行攻擊。根據《New Atlas》報導指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明了「PD1-Vaxx」免疫療法。該療法主要是活化T細胞與另一種免疫細胞「B細胞」(主要用來製造抗體、對抗病毒與癌症)。其原理是當PD1-Vaxx進入人體內後,會與B細胞發生反應,B細胞透過與PD1-Vaxx的反應,複製更多的PD1-Vaxx給T細胞,T細胞在獲取PD1-Vaxx之後,就能透過類似更新病毒庫的方式進行提升,此時癌細胞再偽造舊版本的PD-L1就無法欺瞞T細胞,進而被T細胞消滅。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引導免疫系統精準的瞄準、消滅癌細胞。目前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10隻罹患結腸癌的動物體內實驗此方法,其中9隻獲得了正向的效果,同時也透過先前的臨床前測試,確認疫苗安全性無虞。美國FDA也在11月批准該實驗進入第一期人體實驗階段,稍早時間澳洲也批准進行第一期臨床實驗。
【這個癌最致命2】免疫治療現生機 全身腫瘤皆消失
肺癌種類相當多,其中肺腺癌是國人最主要的肺癌類型,佔整體約7成,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若基因突變便先採取相關標靶藥物,若沒有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過去患者可能會感到相當絕望,但現在多了免疫療法的選擇。「目前肺腺癌治療中,以免疫治療較具有長期效果,而台灣目前的主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說,癌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PD-L1的蛋白質,會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中的PD-1蛋白質結合,藉此欺瞞免疫系統,以為癌細胞也是自己的一份子,免疫療法就是阻止它們結合,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因此PD-L1濃度是判定指標,健保署今年四月開放免疫藥物的健保給付資格中,就明列PD-L1濃度需大於50%。「其實這只是一個健保的判定標準,如果濃度超高,當然可以預見一定效果很好,但其他以外就相差不多,如果患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當然可以考慮放手一搏。」張文震說,針對基因沒有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研究證實,第一線採用免疫藥物的效果優於化療,而針對第三期患者也有重大突破,若在化療、放療之後接續免疫藥物治療,長期存活率增加兩成,復發率降低四成,顯示治療效果增加約一倍。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我有一位肺腺癌第四期的女患者,大約五十多歲,化療治療失敗後,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進行免疫藥物治療,一年後再檢查,發現肺部腫瘤以及轉移腫瘤全都消失。」張文震說,因為目前才一年多不到五年,所以還不能判定為痊癒,但由此可見,免疫治療的確具有長期效果的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