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 癌症 肺癌 肺腺癌 化療 乳癌![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96032/sm-8d672bb427fb0934ccad7950ba2baff3.jpg)
愛吃「重鹹與醃漬物」男子罹第四期胃癌! 1治療成功逆轉回一期
一位歐姓退休老師平日飲食口味偏鹹,又喜好醃漬食物,2023年起自覺吞嚥困難惡化,最嚴重時只能勉強喝水。就醫後檢查發現,食道與胃賁門處長腫瘤,阻塞程度嚴重,切片證實是胃癌,影像檢查顯示為第四期。化學與免疫治療縮小腫瘤 微創手術切除全胃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提到,患者臨床分期已經是第四期,但病人「免疫綜合陽性分數」數值較高,預期免疫治療的反應會很好,也符合健保規範,因此先施行化學與免疫治療,腫瘤明顯縮小。阻塞症狀得到緩解後,再以微創手術切除全胃,並且仔細廓清周邊淋巴結,避免癌細胞復發。余政展進一步解釋,手術中同時加入預防性「腹腔溫熱化學治療」,降低腹腔轉移風險,提升治療成效。術後的病理化驗幾乎已找不到癌細胞,成功逆轉歐老師第四期胃癌成為一期。癌症提升存活率 需個人化治療與手術精準度余政展說明,日本、韓國兩個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三期5年存活率可達5到6成,全臺灣平均卻只有3成,還有努力空間。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台中慈濟醫院胃癌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一到四期統計數據亮眼,第三期存活率甚至高達全國二倍比肩日韓。他指出,癌症治療需團隊努力,一到四期胃癌平均五年存活率提升,除導入適合治療策略、量身打造用藥,醫師手術的精準度更是關鍵。減少胃癌發生率 從改變生活、飲食做起余政展提醒,減少胃癌發生率,還是要從改變生活、飲食做起,少吃醃漬、燒烤、太鹹等食物。即使已罹患胃癌,還是要積極治療,只要醫病一起積極面對癌症,還是可以逆轉勝。【延伸閱讀】推「六癌篩檢」!胃癌預計明年納公費篩檢項目 「這年齡層」為受惠對象8成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3族群風險高 快用5招保胃遠離威脅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57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93188/sm-850234b61ea2a90390af0726bea50187.jpg)
貼愛犬吃年夜飯照 陳文茜感慨:長久許諾我或許已做不到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健康狀況亮紅燈,診斷出患黑色素癌4期,完成2次免疫治療,目前在家休養,而為了危急狀況,也有派特別護理師照料,29日她貼出家中愛犬吃年夜飯的照片,感慨說,「長長久久的許諾,我或許已經做不到。」愛犬吃年夜飯。(圖/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陳文茜在臉書發文,她今年幫毛小孩準備蒸雞胸肉、蒸地瓜、馬鈴薯、水梨蘋果燜熱飯、脆烤雞排,少量蘿蔔湯,2016年準備最豐盛,她給狗吃了少量牛排。陳文茜說,有的狗不貪吃,也有狗愛吃卻膽小,「慶幸自己還可以掌廚做飯給孩子們吃。這對於我現在的處境,難得可貴。親愛的孩子們,謝謝你們給予我的愛、陪伴、包括魔鬼、可愛、及天真。是你們幫助我守住了在這個混亂世界中,心中猶有淨土。長長久久的許諾,我或許已經做不到;但你們永在我的心中。」陳文茜表示,「時光緊迫,讓我更懂得珍惜。這裡剛剛下過一場雨,彷彿人間的愛都落到我的心處。」此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感激生命中所有的遇見,也謝謝上天的厚愛讓妳們擁有了彼此,新年快樂」、「媽咪親手吃做的團圓飯最香 孩子們吃的津津有味」、「真的是太有福報了,能成為茜茜家族成員,真的好幸福喔」、「看了很感動,因為我也是狗阿母,為妳禱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88598/sm-5369226e1a3742f005888e30705f8492.jpg)
罹黑色素癌停工治療…陳文茜突宣布:提早回主持台 親曝「復出原因」惹鼻酸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於2019年罹患肺腺癌後,怎料又驚傳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多個器官,因此她去年也暫離主持了長達19年的節目《文茜的世界周報》。今(9日)凌晨,陳文茜突在臉書預告,提前重返世界周報主持台,回歸原因令人鼻酸。陳文茜今(9日)凌晨在臉書發文宣布,「決定提早回世界周報主持台,免疫治療住院時再請病假」,並引用其著作的一段話自我勉勵,「我知道我們都跨不過某些命定的結局,可是我想用力跑,跑過這一次的悲劇。」陳文茜透露,之所以決定提前回歸主持台,是因「為了轉移治療疾病身體疼痛的注意力。」她也在下方留言處揭露最新病況,「我每三個星期都要打一次免疫劑藥至少兩針,可能每三週,就得請一次假,療程要一年,副作用比我預期大。趁著身體可以時,即回來主持。」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為她加油打氣,「願妳一切都好」、「祝文茜姐姐早日身體康復」、「跑起來吧!我們殷切的祝禱與期盼會伴著您跨越的」、「關關難過關關過,祝福文茜平安喜樂!」、「謝謝文茜姐回來!我還是最喜歡您的主持解說風格」、「勇敢又美麗的文茜,享受妳喜歡的新聞工作,一切都會轉為正面的結果,為妳加油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88049/sm-a940d4855c083dbc2b42dddfe3d2cba3.jpg)
晚期肺腺癌無標靶可用有解!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拉長存活
肺癌蟬聯我國癌症死因榜首多年,由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觀察,肺癌新發生人數再度往上攀升,以17,982例連2年成為新病例數的冠軍。「新病例數持續上升與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使早期發現的機率提高到4成左右有關,這其實是人民之福!不過,仍有6成確診時已為3期或4期,針對晚期的治療成績還有提升的空間,也仰賴健保資源的持續投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主任王金洲醫師表示。無基因突變成弱勢 免疫PD-L1抑制劑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改變命運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與小細胞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佔比高達9成,其中5至6成為肺腺癌,「推算下來每年新增的晚期肺癌病患中約有1萬人是非小細胞,其中6千人左右為肺腺癌,人數最多,因此在藥物上也是最先針對這些族群進行研發,這20多年來已在標靶藥物上有長足的進展。」王金洲醫師分析,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物約有10種,配合多元健保給付政策,「有基因突變肺癌的治療成績已有很大突破,剩餘3至4成無基因突變者就成為相對弱勢族群!」所幸隨著免疫治療出現,針對無基因突變族群的晚期第一線治療終於打破僵局。「自2014年免疫治療開始進入臨床,至今已累積不少證據證明其在肺癌治療的重要性。從大型試驗中,可看到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時,對於肺腺癌的效果特別好。」王金洲醫師解釋,免疫治療相對標靶效果上通常較侷限,但在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後,發現針對肺腺癌,治療成績十分不錯,甚至在某些患者身上還能見到不輸給標靶藥物的效果。王金洲醫師進一步談到試驗數據,「針對未曾接受過化療的轉移性肺腺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於化療外再加上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後,有機會將整體存活時間拉長至19個月,更有超過一半的機會幫助腫瘤縮小。」國際權威治療指引無論PD-L1表現高低都推薦 盼健保再放寬「針對晚期肺腺癌族群,不論其PD-L1有無表現都可適用!」王金洲醫師解釋,為確保治療有效性,如標靶藥物使用前都會要求先進行相對應的基因檢測,而PD-L1抑制劑目前唯一可以對應的標記就是PD-L1表現值,由0到100,數字越大表現越高。「不過從試驗結果證實,即使PD-L1表現值小於1,這個治療組合還是能顯著提升存活時間達17個月,數值大於50的高表現者更是能到25個月。」聊到肺癌的健保政策,王金洲醫師說近年在健保署的努力下,給付已有大幅放寬,減輕不少病友的藥費重擔;但在整體藥事經濟考量下,現今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族群,PD-L1抑制劑仍僅開放高表現者的給付。「觀察國際權威治療指引如美國NCCN與歐洲ESMO,對沒有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第一線治療,皆是不論PD-L1有無表現,都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列為推薦用藥,未來健保若能進一步放寬給付條件,相信能再替台灣肺癌治療成果注入一劑強心針!」提升市民健康福祉! 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進駐大同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由今年114年1月1日起,正式交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團隊營運管理,原任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的王金洲醫師,擔負起大同醫院內科部部主任的重任,顯示長庚團隊要將豐富的肺癌治療資源與經驗,投入大同醫院的決心。「大同醫院地處高雄市中心,長庚進駐後將把肺癌團隊的資源陸續導入,讓高雄市市民不再需要舟車勞頓,便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王金洲醫師也鼓勵肺癌病友,台灣醫療在世界上已屬前段班,參加臨床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若有機會加入臨床試驗,無須過於排斥,應多與主治醫師討論,甚至現在也有不少可獲得恩慈用藥的機會,病友應積極正向面對治療,以為自身爭取最佳預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87655/sm-b6381f9ea9f94485349aad3ef8d11fcd.jpg)
陳文茜出院了!曝上週錄影前狂吐數天 感嘆:做好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健康狀況惡化,發現罹患了黑色素癌第4期,且已擴散多個器官,便在台大醫院進行免疫治療。陳文茜昨(4)日在臉書透露自己前一晚已出院,為避免自己像上次在狂吐幾天後,仍進棚硬撐錄影,她在已找好代班主持人,也考量到「無力掌控的現實」,坦承已經做好了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陳文茜在臉書粉專「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發文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碰到「不必錄影的星期六」,「有多少個年頭,任何事,任何表演,任何音樂會,任何邀約,只要是星期六,我即回答:那是我的世界周報錄影日。已經不是10年如一,而是近20年如一」。陳文茜說,她目前已做完第1次免疫治療,考慮到雙腿疼痛、感染的風險等等,她選擇待在家裡,請人代班。陳文茜坦言,她當然也能勉強進棚撐著,正如上週的星期六,「沒有人知道我在錄影前已狂吐數天,錄影後立刻入院。電視上我若無其事的說著歷史和當下事件的關聯,我的呼吸已相當窘迫,聲音是啞的」。同時,她也感嘆,面對未來的變數,她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讓代班主持人慢慢熟悉,「讓製作單位慢慢適應沒有我的日子」。陳文茜提到,在不必趕著工作的星期六,她待在住家中,「看到整個山區人少了、節奏慢了,鄰居出來互打招呼的也不多。我慢慢走著,抓緊大衣,好像抓緊當下,步行之間想起許多往事,都看淡了……這種寡淡背後是一種鬆弛,不緊繃、不焦慮;它並非心理無助,而是我面對無力掌控的現實,早已做好了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不要在疾病上,給自己添麻煩,添痛苦,添焦慮」陳文茜透露,她未曾陷入低谷,過去一個月發生的許多事,好像一齣剪接緊湊的電影,她是主角,也是觀眾,「我和生命貼得很近,好像兩個人的探戈,搖個圈子,往下躺,一下子背脊又站挺,隨時又在下個節奏中換個角度,再躺下……我開始相信,有一天我離開後,總有一顆星星會為我閃爓;在它的照耀下,我的意念能夠持續下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87243/sm-bedf6575a36bd8d4e7e8fc86fdbba365.jpg)
陳文茜癌末擴散想立遺囑 被這事整暈轉念「決定好好活著」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疑似復發,未料經證實是罹患死亡率極高的黑色素癌,已是四期還擴散多個器官,目前她在台大醫院進行免疫治療。陳文茜昨(2)日發文表示,自己曾想過要立遺囑,但一看完立遺囑的規範後,她直呼「我決定好好活著。」陳文茜昨日發文表示,自己對未來,沒有過度歇斯底里的悲觀,也沒有必打敗疾病被上帝垂憐醫治的僥倖之心,除了隨緣自在面對病況,曾往理性方面思考,要預立遺囑,尤其是為了毛小孩,以及她想捐贈的慈善機構。不過,陳文茜透露當自己看完遺囑規定時,差點沒有暈倒,「活人都可以被整暈!」她列出五點表示,首先遺囑不能打字,要手寫。共兩份,必須複寫不得影印,再簽名。第二點,立遺囑人必須申請自己、遺產管理人、受贈人,及受贈單位的戶籍謄本本、身分證影本、還有機關証明,陳文茜無奈感嘆「如果沒有助理代勞,病人可能掛點在各戶政事務所的奔波路上。」再者,陳文茜滿心掛念的毛小孩,我國遺囑規定,狗不能成為贈與者,「我必須在生前把相關事宜及資金處理好。」而她的93歲母親有二分之一法定繼承比例,陳文茜嘆母親不喜歡狗,更不可能把她的錢分別匯給照顧狗的朋友。最後,房屋土地權狀不夠,還要申請房屋謄本,土地謄本及房屋稅單,「我根本不知道繳費單丟到哪裡去了」,遺囑規定讓她看完感到頭好昏。文末,陳文茜熱心提供辦理自書遺囑公證應備文件,看完這些她也直言「我決定努力好好活著,因為我無法好好死去。」粉絲見狀也紛紛表示,「這篇出來,大家都會盡力活著」、「手抄這件事很蠢」、「請好好活著,另外提醒,遺囑除了一筆一字必須親手寫,記得簽名加寫上日期,非常重要」、「這篇po文引起了完全不同角度的激烈熱情的迴響,非常正面且激發了人求生求存的意念。難得的是還好幽默」、「真是唯吾德政,激發人民生存的意志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86158/sm-0a929b377178fb503c0b721de37f97b7.jpg)
陳文茜罹癌認「病程進展太快」 她親揭最後錄影時間曝:無法再拖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在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疑似復發,未料經證實罹患死亡率極高的黑色素癌,且是四期還擴散多個器官,她本來打算到美國治療,不過陳文茜28日卻發文表示「不能再拖延時間」,透露這次錄完節目後就要就要入住醫院治療,而她也向自己信心喊話「我會回來!不會是句點」。陳文茜在社群平台上感嘆「人生,只有一個句號; 不要隨便用掉了它」,並表示今天下午照常抱病錄影周六、周日的《文茜的世界周報》,29日晚上就入住台大總院治療,「今天晚上明天晚上將是我體力恢復前的最後錄影」。陳文茜坦言,由於病程進展太快,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向她表示要立即治療,還強調3次要儘快接受「免疫治療(Immut Therapy)」,且只有免疫治療才能控制她的病情,「不要再找Second Opinion(第二意見),不要害怕,她CrossFinger(手指交叉)打包票,尤其不能再拖延時間」。陳文茜選擇在台灣接受治療,除了美國醫師一致認可台大癌醫院長的專業,其他免疫疾病也不會與免疫治療有所衝突,再加上自己的黑色素癌早已經存在,「但數量小,被忽略了,現在只是被誘發」,所以沒有到美國的絕對必要,尤其半途回台灣,我在沒有抵抗力之下,更危險」,因此預告將在台大與哈佛的合作下進行治療。陳文茜坦言,自己對其他免疫疾病和免疫治療是否衝突有所擔憂,但醫師一致認為可以有效控制,讓她更加安心。面對挑戰,陳文茜展現堅毅態度,並強調:「我會回來!不會是句點」,貼文一出,引來粉絲為她加油打氣,「祈願文茜姐平安健康歸來,我們等著美麗智慧的您」、「正向思考,否極泰來」、「期待相逢的日子,我們都要好好的」、「好敬佩妳的勇敢態度」、「等妳戰勝,平安歸來」。陳文茜這周錄影完就接受治療。(圖/翻攝自臉書)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83148/sm-c82cf42b1b30a82fbff58c35bf61c157.jpg)
孩子罹患癌王!5爸爸為賺醫藥費穿裙跳舞直播 1個月籌到446萬
近日中國大陸短影音平台上一個名為「五個小超人的爸爸」的帳號爆紅,引起廣泛關注,5位爸爸為了幫助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子女籌集高昂的醫療費,不僅剃光頭,還穿上裙子大跳熱舞,通過直播在一個多月內已籌得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46萬)。根據陸媒《極目新聞》的報導,這5位爸爸的孩子均被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四期,也就是俗稱的「兒童癌症之王」,他們的孩子年齡從4歲到7歲不等。面對手術、化療、放療、移植及免疫治療等多重巨額醫療費用,這5個家庭已花光積蓄,還欠下大筆債務。「小凡爸爸」李姓男子透露,一個療程光是藥費就需要將近2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9萬),日常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一個月最多只能掙兩2、3千元,根本無法負擔巨額開銷」。由於5個孩子都在同一家醫院接受治療,這些家庭因地緣和語言相近走到一起。為了既能陪伴孩子又能籌集費用,他們決定嘗試通過短影音直播尋求幫助。5位爸爸穿上裙子熱舞,展現溫馨又堅韌的一面,雖然此前誰也不會跳舞,但他們努力從影片中模仿,逐步贏得大批粉絲的支持。此外,由於化療導致孩子頭髮脫落,為了讓孩子們不再感到自卑,爸爸們乾脆剃掉自己的頭髮,陪孩子一起面對抗癌之路。據悉,目前他們已成功籌得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6萬),他們也承諾會公開金錢的使用用途,優先用於最需要的家庭。「攸寶爸爸」卯姓男子表示,「我們的目標是600萬(約新台幣2678萬),希望為孩子們再爭取一次生的希望。」他坦言,雖然孩子的治癒率只有20%,但作為父母,他們願意為此付出一切。消息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希望有能力的人幫幫他們」、「太可憐了」、「只要有機率就會有奇蹟」、「希望孩子早日康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81175/sm-4ff2a41fae2f78804aec9d6cd9de89af.jpg)
陳文茜自曝癌症檢驗結果「3腫瘤中2顆惡性」 右骨盆腔還有1顆惡性腫瘤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健康狀況不時亮紅燈,不僅罹患肺腺癌,還經歷敗血症、急性腎衰竭、腸胃炎等疾病,數度在生死間徘徊。她今(6)日在臉書發文透露,日前到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醫師警告她過去三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可能導致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台後立刻做檢查。如今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確認她的肺腺癌已經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她發文時正躺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和未來下一把賭注,之後就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6日下午在臉書以《和未來下一把賭注》為題發文,表示自己正躺在台大癌醫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自己的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她稱「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常常寫醫療的事,那應該是個人的隱私,我的撰寫,甚至被某些人認為是博取同情。我書寫的對象,不是健康的人,而是罹患重病的患者。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好好活著,與病共存?若病情惡化,該怎麼面對?」陳文茜回憶,之前遠赴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她本來以為自己的病情已經穩定,只是要找到攻擊的細胞,是否有藥物可以阻斷攻擊。結果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時,才知道自己這類病人在美國醫療是列管病人,身上要帶手環,帶子裡有100MLHydocortison急救針,隨時急救。陳文茜指出,自己的狀況叫「腎上腺危症」,舉凡骨折、手術、麻醉等都可能休克,必須先做好準備,先打100 ML的藥物預防休克。對於自身的狀況,陳文茜表示,「簡單一句話:我以為的穩定,是活得糊里糊塗,我以為自己去佛羅倫斯是圓夢,其實是冒險。反正我活得不明不白,好過死的明明白白。」她還提到,醫生警告她,過去3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的後遺症,可能導致她的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國後立刻做MRI檢查。而她返台次日便在振興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確認肺腺癌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陳文茜表示,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包括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好心肝院長許金川教授等人一一確認後,她即將和未來人生進行一個大賭注:「正子攝影的結會告訴我,我的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三小時後,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最後表示,檢查完後,就可以看到她和命運「誰賭嬴了?」並稱去年9月時她的肺部影像顯示還「沒有任何癌細胞」,提醒和她有類似狀況的民眾,如果是長期類固醇使用者,要記得每年固定以MRI追蹤檢查,並表示「希望你們都可以比我更健康。」 =====21:39更新=====陳文茜於6日晚間9點15分左右發文,表示檢驗結果出爐,肝臟3個腫瘤中,2個惡性,1個水泡,不過右側骨盆腔也有1個惡性腫瘤。陳文茜自述,「為這樣的日子,我已經準備很久,對生命的長短,我沒有執著。對於死亡,我早已習慣了,接受了,隨緣自在。捨不得的是那些愛我的人,他們的傷悲;更捨不下的是我的孩子們。」她表示,癌症即使發展至此,也不是絕症,不代表明天就要死了,「還有長長的一條路,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它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好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妳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陳文茜還表示,她突然很高興自己的腦部疾病,先把自己摧殘成不能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患者。這讓她得以直接跳過一些身體的痛苦,接受比較溫和的標靶治療及質子治療,「它使我不必為了延長生命,失去最後旅程的怡然自在。」她還表示,「願老天給我足夠的體力,繼續完成我的未竟之事。尤其《文茜的世界周報》。我會努力工作,直到最後。願上天憐憫,讓我可以陪著我的孩子們到最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虛弱但很愛他們的媽媽。知道自己比過去更重病後,我看到的世界越來越美。我獨自一人,卻很自在。」還表示:「我別無所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74715/sm-a4278d8b256619879d6a5564b4dbfa98.png)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68008/sm-e2327c495c97eff134937230d5e9d914.jpg)
汪建民病逝/不是感冒!肺腺癌7大警訊要當心 死亡率最高!免疫治療是救命解方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他的妹妹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不只如此,肺癌也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不只癮君子,更多生活健康的人也罹患肺腺癌,甚至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65歲的黃女士愛運動、生活也規律,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她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於多數患者確診都是晚期,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隨著肺癌備受重視,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若有以上7大警訊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67963/sm-19c8353d70168c35976befa52253ba9b.jpg)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46470/sm-eab419a4e4fb4ebc9c00401edb034c37.jpg)
席琳狄翁對抗罕病「僵硬人症候群」 自拍紀錄片痛苦抽搐片段曝光
55歲西洋傳奇歌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2022年宣布罹患罕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後,便消失在螢光幕前。近日她罕見出席全國廣播公司(NBC)黃金時段播出的特別節目中,談論疾病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更將自己對抗疾病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完整呈現發病時痙攣的痛苦情況,讓諸多粉絲看了相當不捨。這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I Am: Celine Dion)的紀錄片,於6月25日正式在網上公開,片中記錄下席琳狄翁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可以見到席琳狄翁因為痛楚不斷啜泣,同時臉部肌肉也難以控制,不時露出猙獰表情,手指也因為肌肉緊縮而蜷曲,直到醫護人員朝她鼻子內注射藥物,症狀才稍微得以舒緩。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的紀錄片中,記錄下她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圖/翻攝FB/I Am: Céline Dion)席琳狄翁表示,每次發生類似事情時,自己都會為此感到相當尷尬。即便如此,席琳狄翁依舊表示自己不會放棄對抗病痛的希望。如果未來不能跑步,那麼就用走的向前,就算最後只能用爬的,自己也會不斷往前爬,絕對不會輕言放棄。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此疾病多在成年後發病,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不足,造成肌肉僵硬,倘若肢體開始出現僵硬徵兆,活動會因此受到限制,不過由於此疾病有嚴重的肌肉僵硬現象,很容易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席琳狄翁2022年12月在個人IG宣布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後,就此消失在公眾目光前,還為此取消了原定2023年至2024的全球巡迴演唱會場次。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於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多在成年後發病,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的抗體,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對於僵硬人症候群的治療,楊智超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改善患者軀幹及肢體僵硬的情形,但基於其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37884/sm-473343d9bdc7611f4e9552ba4682afe6.jpg)
有別於化療! 科學家實驗發現「SLFN11基因」:全新癌細胞死亡方式
荷蘭癌症研究所的最新研究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癌細胞死亡方式,這與先前以化療來殺死癌細胞的概念不同,是與Schlafen11(SLFN11)基因和核醣體停滯有關,這將對癌症患者的治療產生重大影響。綜合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將這項發表刊登在5月16日《科學》(Science)期刊上,由於長期以來,許多癌症治療都會損害細胞DNA,而名為p53的蛋白質此時就會負責修復受損的DNA,但當損傷過於嚴重,p53就會讓細胞自殺,防止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形成癌症。研究小組進一步說道,在超過一半的腫瘤中,p53蛋白質無法發揮作用,「為什麼在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時,沒有p53的癌細胞仍會死亡呢」。對此,科學家們透過單倍體細胞技術進行了體外實驗,發現了由SLFN11基因主導的新細胞死亡途徑。研究團隊發現,SLFN11與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相關,當細胞DNA受損時,SLFN11基因就會關閉細胞的蛋白質工廠「核醣體」(ribosomes),讓細胞在巨大的壓力下死亡,直接繞過了p53,也就是說,如果癌細胞缺乏SLFN11基因,細胞就會繼續存活下來,癌症也會持續發展。這項發現揭示了癌症治療的新研究問題,研究團隊領導者布魯梅爾坎普(Thijn Brummelkamp)教授就指出,SLFN11基因被認為是化療反應性最強的生物標誌物之一,表明了核醣體停滯與癌症治療的有效性相關,但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包括這種細胞的死亡方式在患者體內究竟何時何地發生、如何影響免疫治療或化療、是否會影響癌症治療的副作用等等,「如果這種細胞死亡形式被證明在患者體內發揮重要作用,那麼這項發現將對癌症治療產生重大影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33231/sm-484f07d236f801b3e3fea07b604be8fe.jpg)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30469/sm-6aa91ecaff003a30e025fe05624a1970.jpg)
護理師不菸不酒卻罹「最凶險胃癌」! 「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重返生活
47歲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唯獨有上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日前安排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切片竟判定是被稱為「最凶險胃癌」的「戒指環細胞型胃癌」,經與醫療團隊溝通,決定採微創腹腔鏡執行根除性胃癌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後安排化療,由於發現早,讓她得以重返工作並持續努力抗癌。「戒指環細胞型胃癌」 棘手程度成最凶險胃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十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九位,每年幾乎都會新增4000例以上新個案,以前述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就是屬於瀰漫型胃癌之一,是十分棘手的惡性腫瘤,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微創腹腔鏡手術新選擇 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林裕強強調,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微創腹腔鏡手術已被證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胃癌危險因子多元 應遠離致癌高風險因素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懸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治療以及適時的胃鏡檢查等,才能更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他也強調,胃癌初期症狀十分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時,又往往已是晚期,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透過手術、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工具,均可有效延長存活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只要不放棄,願意接受檢查及早就醫診療,都有機會更早復原,回歸日常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28695/sm-e219ed4157085b53d52afa37ff511a10.jpg)
肺癌演錯了3/蟬聯19年癌症死亡冠軍 免疫治療給付有望擴及肺腺癌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原因在於國人確診時多數已是肺腺癌晚期,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很快有好消息」,但也坦言肺癌需篩檢、治療並行,才能降低死亡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肺麟癌同樣屬於非小細胞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因此國內外的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去年12月起也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望延長晚期肺麟癌存活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健保挹注許多資源引進肺癌標靶藥物,讓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就接受標靶治療,但本土研究顯示,肺腺癌患者中,約1/3不適用標靶藥物。這群癌友在健保體系下,多須歷經化療失敗後再次化療失敗,第三線治療才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不少癌友撐不過連續化療而離世,因此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第一線給付免疫合併化療。肺癌是發生人數、年增加案例數、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健保署坦言投入大量照顧成本,但存活率卻不盡理想。(圖/報系資料照)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余忠仁說,肺癌已從化療、標靶藥物進入到目前的免疫治療時代,肺腺癌佔了新診斷病人的75%,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藥品,沒有基因突變的肺鱗癌病人目前仍以化療為主,大概1/10病人在符合健保條件下可單用免疫,加上肺鱗癌也不過增加5%,但仍有治療缺口,免疫相較於標靶藥品的給付落後很多。石崇良回應,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不過,石崇良坦言,肺癌、大腸癌的照顧負荷逐年增加,但肺癌的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差,主要是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僅13.3%,因此早期篩檢、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雙項並行,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27570/sm-9a1c1ff136520edd1f4b906065916694.jpg)
「電價調漲11%」荷包失血 4月新制懶人包一次看
4月有多項新制上路,包括電價平均漲幅11%、央行升息半碼、北市動物園調整票價等。《CTwant》統整懶人包,帶大家一次看懂。●電價調漲平均漲幅11%經濟部表示,考量在政府補助、使用者部分負擔、台電公司努力撙節成本三方向下進行電價調整,因此審議會決議,平均電價調漲約11%,並以民生用電採較低調幅、產業用電依經營狀況及用電量採不同調幅方式,細緻化的進行各類用戶電價調整。經濟部指出,產業用電部分,考量不同產業經營狀況,112下半年用電量正成長產業調幅為14%,用電量持平或衰退未達10%產業調幅為12%,衰退10%以上產業調幅為7%,以減緩對用電衰退產業衝擊及照顧產業弱勢。另外,針對產業用電大用戶,以及網路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IDC)高用電者,則採較高調幅以合理反映用電成本,用電量5億度以上且兩年用電平均正成長公司者,以及用電量0.5億度以上之網路資料中心,依用電量規模調漲15%~25%,以有效引導節約用電;農漁、學校(幼兒園到大專院校)、社福團體本次維持電價凍漲,而本次調幅減半及凍漲的產業,會在下半年提報審議會檢討。●央行升息半碼央行指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預期本年國內通膨率將逐季緩步回降,惟考量2021年以來物價漲幅較高,以及本年4月國內電價擬議調漲,恐形成較高的通膨預期,在本年經濟成長可望增溫下,為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本行理事會同意調升政策利率0.125個百分點。●牌照稅開徵財政部公告,今年牌照稅於4月1日率先開徵,繳費期限至4月30日止。據統計,今年開徵車輛共823萬輛,稅額合計661億元。●北市動物園調整票價台北市立動物園門票自4月1日起實施新票制,調整項目為普通票新台幣(以下同)100元、優待票50元、團體票70元,新增台北市民票60元以及調整適用對象條件,餘如教育中心入館費、遊客列車車資等仍維持不變。4月1日起,規劃來園的家庭、團體,記得要使用新制票價,符合市民票、優待票與免票條件者也請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證件來園。●新北回收新規上路新北市環保局日前公告,7大類資源回收物─包含廢乾淨塑膠袋、包裝用發泡塑膠(保麗龍)、廢玻璃容器、廢照明光源、廢乾電池、廢鉛蓄電池及易燃物,此7大類物品皆須分開單獨回收、不可與其他回收物混合交付,而如以塑膠袋盛裝回收物,其外觀須為可辨明內容物之透明或半透明材質。如未確實依前述規定回收,自4月起環保局將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最重可處新台幣6000元罰鍰,提醒民眾務必遵守回收相關規定,提升回收循環再利用率的同時,也避免荷包失血。●高鐵便當調漲高鐵公司表示,高鐵便當因應食材原物料成本增加等因素,自4月1日起售價調整為110元。●胃癌、食道癌免疫治療納健保4月1日起,免疫治療將納入胃癌一線、食道癌二線健保給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26509/sm-e8b8aa25d7ec7dd062a755adb0a2885d.jpg)
胃潰瘍要注意!每天約10人因胃癌、食道癌離世 健保4月起給付免疫治療
原以為只是胃潰瘍買成藥吃,沒想到竟然是胃癌!台灣每天約10人因食道癌及胃癌離世,年死亡人數更高達4千人!以往晚期癌友化療後存活期約僅7個月34,如今健保於4月1日起給付免疫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任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確診已是晚期 逾30%患者存活不過一年胃癌、食道癌與吸菸、飲酒、肥胖、攝取加工食品如煙薰與醃漬食物等因素有關,另外還有國人喜愛喝熱湯、熱茶、重鹹食物,加上胃食道逆流,皆屬高風險因子。上消化道癌症前期症狀不明顯,且往往伴隨癌細胞轉移,當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喉嚨灼熱感,恐已是癌症末期。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所示,胃癌患者中約30%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而食道癌確診時即為第四期比例更高達45%。化療效益低、標靶適用族群少 癌友陷困境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說明:「晚期胃癌及食道癌危險性高,兩者皆長年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又因為初期症狀難辨,不少患者發現時難以進行手術切除,一線僅能使用化學藥物幫助病患延長壽命。」然而,化療卻僅能延長患者近7個月存活期,且副作用強烈,高齡癌友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往往難以持續治療;此外,晚期胃癌一線雖有標靶治療的選擇,但僅6至8%患者適用,食道癌患者更無標靶藥物可用,陷入治療困境。免疫治療突破晚期胃癌、食道癌瓶頸近年免疫治療廣泛被運用於癌症治療,不管是單用免疫還是進行免疫合併治療,皆被證實在各癌別的治療效益帶來新突破。免疫療法近年在上消化道癌症亦帶來長足進展,陳明晃表示:「免疫治療不論在晚期食道癌或是晚期胃癌的治療都有好成效,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超過2成的死亡風險。」而且副作用增加比例不高。他進一步說明,晚期胃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合併化療後,可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並提高3年客觀緩解率;而晚期食道癌患者不僅一線可用免疫合併治療,過去使用傳統療法後復發者,二線亦有免疫治療的選擇,除了能將1年存活率從過去的3成提高到超過45%,還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降低死亡風險超過兩成,有機會翻轉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疾病現況的新型治療選擇。免疫治療納胃癌一線、食道癌二線給付!過往晚期胃癌與食道癌治療選擇有限、效益不佳,近期雖有免疫療法加入改善,但事實上,多數癌友治療時仍會受限於財務負擔,難以近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過去二線食道癌更是沒有任何一項治療藥物獲得健保給付。余政展表示,免疫治療近年不斷在晚期癌症治療領域帶來新突破,上消化道癌症實屬我國民眾不可不防的高危險疾病,現健保署伸出援手,將免疫治療納入一線胃癌與二線食道癌健保對象,成為抗癌新希望,評估癌友每月約可省下10-20萬元藥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以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選用更有效且符合生活品質治療方式。」估計約有3至4成癌友受惠。余政展也分享,除了上消化道癌症迎來健保給付的好消息,現免疫療法也從晚期癌症開始,逐步推進到早期癌症、甚至輔助治療的角色,未來有機會為各階段癌友點亮生命曙光,「食」現美好「胃」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25409/sm-d607252e9943481abd1b135478d6b313.jpg)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3成存活逾5年」 半數骨髓移殖後復發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名,是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成人患者想要穩定控制疾病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但移植後若發生復發,五年存活率可能只剩下7%,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更是驟減至3%」。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今日已有多種藥物可讓患者在無經濟負擔的狀況下使用,舉例而言,異體幹細胞移植前,可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殲滅癌細胞,達到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也就是『把癌細胞殲滅到連先進的精密儀器都檢測不到』,提升移植的預後成效、延長存活與疾病控制時間;倘若不幸復發,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選擇,醫療團隊仍可為患者搶時間救命。」「我平日身體狀況良好,每天爬山、登高600階,但去年卻突然變得容易疲倦、氣喘吁吁,且腰部、腹部的不適感越來越嚴重,爾後輾轉到了現任職於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柏旭的門診,經血液及骨髓檢查後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帶有高惡性度的費城染色體突變。當時完全沒有料想到,看似老化、疲勞的症狀,竟然是急性血癌引起,甚至在完成化療後不到半年,就被醫師告知復發,需要接續進行更高強度的化療以及異體幹細胞移植」。六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黃女士憶起罹癌期間的心路歷程分享:「考量到自己復發風險較高;且身邊親友的幹細胞都不適合捐贈,每一次的移植都要碰運氣、花時間等待善心人士的捐贈與配對,所以我接受了蘇醫師的建議,在移植前先透過藥物,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很開心在完成全部治療,並在隔離病房長居兩個月後,我成功在今年農曆年前出院了,終於能夠與一路陪伴我的媳婦、兒子,一起在家中團圓過好年。」「每年台灣約有30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新發個案,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然而,成人無論是否具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突變,其治療難度都相對較大、容易發生復發。患者發病後,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進而衝擊身體機能」。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說明:「發病後的惡化速度可能非常快速,曾有一臨床個案,明明幾天前才做完健康檢查確認血球指標正常,沒想到就診時卻已有發病跡象!」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一週以上的蒼白無力、感染發燒、瘀青、出血不止、骨骼疼痛或是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務必及時到醫療院所進行血液與骨髓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黃泰中秘書長接續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目前治療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誘導期,以高劑量化療為主,並視基因突變與否加入標靶藥物,把癌細胞殲滅至5%以下、達成完全緩解為目標;第二階段為鞏固期,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為目標;第三階段則是藉由低劑量藥物避免復發。屬於高風險復發、難治或復發型的患者,則建議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較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數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就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但有半數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復發。因此,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中,治療目標不僅僅是達到傳統的完全緩解,更建議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時間。「只要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變異就建議異體幹細胞移植,此外,若是發生復發、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也有移植的必要性!」,林口長庚血液科主任郭明宗說明:「儘管異體幹細胞移植很重要,但是對於醫師、患者而言,都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長期的『大工程』。移植前,要先透過高劑量化療殲滅癌細胞,才可接續植入異體幹細胞;植入後,也需住進隔離病房避免感染。為了不讓辛苦白費,醫師往往會在移植前盡可能的協助患者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更穩定的疾病控制。郭明宗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種治療方式,且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相關療程,有機會在不同疾病階段,幫助各種需求的患者,盡可能地爭取更穩定的控制疾病、降低復發風險。舉例而言,在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除了高劑量的化療以外,也可以在藉由免疫治療藥物,爭取較高的機率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有望提升移植後的成效。若仍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也無須過於恐慌,臨床上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接續使用。鼓勵患者,若在療程期間有任何疑慮或想法,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因為恐懼而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