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腫瘤
」莫德納宣佈來台設立子公司 3500萬劑疫苗估將穩定到貨
開創信使核糖核酸 (mRNA) 治療及疫苗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納(那斯達克代號:MRNA),今日宣佈台灣子公司設立計畫,同時也將於香港、新加玻、馬來西亞設立據點。莫德納現今在亞太地區已擁有日本、南韓及澳洲辦公室。這項聲明展現了莫德納對亞太地區持續性的承諾,及將亞太地區納入長期策略與商業展望的重要環節中。莫德納執行長 Stéphane Bancel表示,「台灣於2020年即與莫德納簽訂首批 COVID-19 疫苗供應協議,我們很高興宣佈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期待後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能為台灣民眾提供更多 mRNA 技術的健康照護方案。」莫德納計畫在台灣設立子公司的決定,顯示對台灣生技產業潛力的肯定,更反映出莫德納與主管機關良好的合作關係。除了不斷拓展mRNA 治療藥物以造福台灣及更廣泛地區,莫德納更積極招募團隊以強化的當地據點。莫德納擴展中的產品線包括 40 個開發中計畫,其中 25 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亦持續更新 COVID-19 策略,以因應 Omicron 等各種令人憂慮的變異病毒株,並為多種疾病和病症開發全新疫苗和治療藥物。莫德納正在研發mRNA相關藥物,以針對感染性疾病、免疫腫瘤學、罕見及超罕見疾病與自體免疫疾病提供預防和治療,並滿足目前尚未達到的需求。莫德納在全球十二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其中十個為子公司。莫德納的 COVID-19 疫苗已獲得 70 多個國家的主管機關核准,其中至少 19 個位於亞太地區。在台灣,莫德納的 COVID-19 疫苗目前已獲核准 18 歲以上成人接種,第二劑疫苗接種滿五個月即可接種追加劑。莫德納與台灣所簽訂的供應協議,承諾於 2022 年開始提供 2000 萬劑 COVID-19 疫苗,以及次世代追加劑型(booster vaccine candidate),並於 2023 年再提供 1500 萬劑。這份供應協議是在 2021 年 500 萬劑供應協議之後所追加。
莫德納宣布在台設立子公司 明年前3500萬劑疫苗將到貨
研發疫苗研究的生技公司莫德納,是民眾喜愛的疫苗品牌之一,今(16)日宣布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同時也將在亞洲的其他地區設立據點,預計能更快更方便取得新冠肺炎疫苗。莫德納公司執行長Stéphane Bancel宣布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並期待後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能為台灣民眾提供更多mRNA技術的健康照護方案。過去已經在日本、韓國、澳洲設立辦公室的莫德納公司,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並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設立據點,同時依先前和台灣簽下的供應協議,承諾於2022年開始提供2000萬劑COVID-19疫苗,以及次世代追加劑型(booster vaccine candidate),並於2023年再提供1500萬劑。而莫德納的產品線仍有40個開發中計畫,其中25個已進行到臨床試驗,也持續研發mRNA相關藥物,針對感染性疾病、免疫腫瘤學、罕見及超罕見疾病,與自體免疫疾病提供預防和治療,並滿足目前尚未達到疾病預防需求。
【這個癌最致命2】免疫治療現生機 全身腫瘤皆消失
肺癌種類相當多,其中肺腺癌是國人最主要的肺癌類型,佔整體約7成,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若基因突變便先採取相關標靶藥物,若沒有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過去患者可能會感到相當絕望,但現在多了免疫療法的選擇。「目前肺腺癌治療中,以免疫治療較具有長期效果,而台灣目前的主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說,癌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PD-L1的蛋白質,會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中的PD-1蛋白質結合,藉此欺瞞免疫系統,以為癌細胞也是自己的一份子,免疫療法就是阻止它們結合,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因此PD-L1濃度是判定指標,健保署今年四月開放免疫藥物的健保給付資格中,就明列PD-L1濃度需大於50%。「其實這只是一個健保的判定標準,如果濃度超高,當然可以預見一定效果很好,但其他以外就相差不多,如果患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當然可以考慮放手一搏。」張文震說,針對基因沒有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研究證實,第一線採用免疫藥物的效果優於化療,而針對第三期患者也有重大突破,若在化療、放療之後接續免疫藥物治療,長期存活率增加兩成,復發率降低四成,顯示治療效果增加約一倍。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我有一位肺腺癌第四期的女患者,大約五十多歲,化療治療失敗後,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進行免疫藥物治療,一年後再檢查,發現肺部腫瘤以及轉移腫瘤全都消失。」張文震說,因為目前才一年多不到五年,所以還不能判定為痊癒,但由此可見,免疫治療的確具有長期效果的未來性。
【這個癌最致命1】確診多已癌末 死亡率連續10年奪冠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死亡人數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連續蟬連10年冠軍,是最致命的癌症,且每年新增近1萬名患者,其中將近7成都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再加上肺癌腫瘤容易轉移的特性,所以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來肺腺癌患者激增,大約占整體肺癌的七成,而治療方式大約分為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三種,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來了解是否有基因突變。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醫師說,東方人肺腺癌對於標靶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所以若是屬於基因突變者,就建議進行標靶治療,但是平均來說超過半數患者十個月後就會出現抗藥性。宋詠娟醫師建議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先選擇標靶治療。(圖/宋詠娟醫師提供)四十六歲的賴先生正是肺腺癌基因突變患者,也曾經面臨標靶治療的抗藥性,目前只能自費使用新一代的標靶藥物,但未來勢必會再次面臨抗藥性問題。宋詠娟說,「如果出現抗藥性,又面臨無藥可用時,其實可以進行基因檢查,找找看是否有其他基因突變,再進而使用合適的藥物。」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建議,賴先生屬於基因突變患者,建議還是繼續尋求標靶藥物治療,應該會比免疫藥物更有效,目前有許多標靶藥物仍在研發、實驗中,應該仍有一些選擇,但實際上到底該採取何種治療,建議還是諮詢醫師較好。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圖/張文震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