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學會
」 新生兒 衛福部 兒童 重症 新冠肺炎2個月大早產兒「咳嗽2天」惡化至胸凹併肺炎 搶救16天脫險
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近期一名胡姓早產兒於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所幸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結合早產兒基金會,響應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呼籲政府效法日本和韓國,將RSV預防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擴大至33至35週的早產兒,並同時儲備多種預防手段,確保安全穩定的接種計劃,避免中斷保護力,從而全面提升RSV防疫的覆蓋率。基金會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胡姓早產兒在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沒想到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隨後病情再度惡化,併發肺炎且需插管治療,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才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出院後的前6個月是感染RSV的高風險期,這些嬰兒一旦感染後住院、重症的比例遠高於足月嬰兒,對家庭和醫療體系帶來巨大負擔。統計顯示,兒童因RSV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至7天,嚴重者甚至長達20天,每名患者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由於目前RSV尚無特效藥物,防治策略的重點應該是預防,減少感染後重症與住院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在台灣每年約有1千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的時間,便可能從發燒的症狀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衛福部指出,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曾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的寶寶,之後發生氣喘的機率較高。雖然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在嬰幼兒絕大多數會自行痊癒,但少數可能造成嚴重呼吸道併發症。因此提醒家長們,如果發現寶寶有呼吸急促、食慾活力減退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台灣18歲男性平均「倒縮1.2公分」 女性反增高原因曝光:肥胖恐影響
台灣18歲男性平均身高越來越低,但同年齡的女性平均身高卻是增長的,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從2017到2020年,國內18歲男性身高平均值是172.1公分,比前4年矮了1.2公分,但反觀女性的平均身高卻越來越高,最近一次調查來到161.2公分。醫師表示,男性平均身高減少跟肥胖脫不了關係。男性平均身高減少跟肥胖脫不了關係。(圖/Pixabay)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說法,確實近年觀察到台灣女性身高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可能和女性運動風潮興盛有關,現代女性重視運動,營養也比較均衡,身高也越長越高。台灣女性身高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可能和女性運動風潮興盛有關。(圖/Pixabay)至於影響身高的因素,李宏昌指出,身高和荷爾蒙分泌有所關聯,台灣青少年面對家庭、課業等多重壓力,不少人都出現身心疾病,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到生長激素。除了上述原因,另外還有一大問題就是「肥胖」,近年兒童肥胖率逐年增加,這和高熱量飲食、飲食以及生活作息、使用3C產品和熬夜等因素有關,而這都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若是希望孩童長高,除了補充鈣質,還須搭配維生素D、維生素C,均衡飲食搭配規律作息、增加運動,避免營業過剩造成肥胖,進而影響身高。
先報活產再報死亡!CDR揭生育津貼造成「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
據部分縣市「兒童死因回溯分析」(CDR)個案討論會議中發現,中止妊娠手術拿出來的新生兒有微弱心跳,原本過去大多不會開立出生證明書,但各縣市加碼生育津貼、獎勵,甚至高達6萬元以上,有家屬要求醫師開立出生證明書去辦理申請,領完津貼待嬰兒死亡後再開具死亡證明書,甚至還可再領取喪葬補助,因此造成我國嬰幼兒死亡數增加的「過度登錄」現象。據「過度登錄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和「調整後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國際與國內縣市比較」的研究指出,2018年至2021年共有1699名新生兒死亡,如果剔除掉懷孕周數小於22周或出生體重小於500克,則僅有1222名死亡,若把調整前的數據與OECD國家比較調整前我國為PR60,調整後為PR47。不過,就算調整後為PR47,我國距鄰近國家如日本PR3及南韓的PR13仍有距離。研究提及,台灣近幾十年來判定活產行為有增加趨勢,且有縣市差異,使得台灣縣市別新生兒死亡率,無法反映真實健康風險。衛福部兒少CDR辦公室的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公衛研究所教授呂宗學建議放寬生育津貼領取條件,不要規定有出生證明書才能申請,如採取類似勞保的「生育給付」,懷孕一定周數以上的流產個案,也能獲津貼,雖對縣市出生數增加沒幫助,但可感謝女性願意懷孕,也避免造成新生兒死亡率上升的「副作用」。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確實有過度登錄的問題,例如22周以下或500公克以下早產兒,若排除計算,新生兒死亡率會降低許多;至於22周到24周早產兒,若狀況不佳、家屬同意放棄救治,但仍計入新生兒死亡,也會產生過度登錄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議題。江明洲強調,新生兒死亡率高牽涉多重原因,例如長久以來被討論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產前照護、新生兒照護等議題。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少子化,儘管國內新生兒死亡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整體新生兒數量快速減少,仍會導致新生兒死亡率上生。
搶留兒科住院醫師人才 衛福部祭「獎勵計畫」完訓每年12萬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困難,衛福部「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計畫」最近出爐,兒科住院醫師每年可獲得12萬元,受訓中的兒科組醫學系畢業生(PGY)每年9萬元,及早綁住兒科醫療照護人力,最快7月發出首波獎勵。兒科醫師荒,醫界曾示警「10年後小朋友出現重症,恐怕就得出國求醫」。衛福部今年4月兒童節釋出利多,宣布加碼2億元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衛福部醫事司最新公布「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計畫」,針對2023年8月1日後在職的第2年PGY兒科組醫師,完成9個月兒科訓練課程,發給9萬元獎勵;兒科住院醫師每完訓1年,就發給12萬元獎勵。衛福部說明,如果完成最後一年專科訓練後,轉任至其他醫院兒科執業,應向前醫院請領留任獎勵費,但若登記於基層診所執業者,不得請領獎勵費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這筆獎金是一年一次發放,而非每個月撥付,重點是希望兒科醫師可以久任,且留在相對需要人力的醫院。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說,兒科住院醫師補助並非新的做法,2013年到2020年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當時就有補助住院醫師每年12萬元,直到2020年住院醫師訓練改制、增加PGY訓練,也就停止補助。歐良修說,這次獎勵重點在於「留任」,因此較上一次增加條件限制,如果在訓練過程中轉換科別,或是訓練完之後沒有繼續留在醫院服務,就無法領取前一年的獎勵,重點在於維持醫院照護兒童的量能。國內每年約有1500到1600位醫學系畢業生,兒科最多只招收到130人,甚至低於100人。「不是說年輕人看錢選科,但經濟因素確實很重要」,歐良修說,年輕醫師會擔心10年、20年後,兒童人口一再下降,恐難支持他們的興趣和成就感。歐良修表示,非常感謝政府重新重視兒科人才培育,但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後續對兒科的投資,以及如何面對少子化問題,政府應該提出對應的兒童福利政策。劉越萍則說,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只是第一步,後續將再公布針對研修醫師的留任獎勵。
毒辣紫外線傷皮膚 醫傳授正確兒童防曬4大原則
5月27日是「世界防曬日」,隨著夏日來臨,紫外線對孩子的危害不可不慎。不僅大人要做好防曬,家長更要重視兒童族群的防曬。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指出,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清楚小朋友的防曬品選擇,是需要更多的安全考量及更高的挑選標準。由於小孩的皮膚特性跟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孩所使用的防曬品,在選擇上也會跟成人有所不同,建議遵守4大原則,才能保護孩子的健康。研究證實,紫外線中波長較短的UVB波段直接造成皮膚曬紅、曬傷,較長的UVA波段因為穿透力更高,能進入皮膚真皮層,並且在陰天、室內同様存在,所以長期曝曬可能造成皮膚皺紋與黑斑。兒童防曬4大原則為了避免皮膚遭受到紫外線的傷害,正確做好防曬及塗抹防曬產品,成為重要的課題。不要在毫無防曬措施下就曝曬強烈陽光過久依照不同的年齡使用不同的防曬措施(防避、遮蔽、防曬產品)兒童防曬選擇建議以安全優先為標準教育兒童正確的防曬觀念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種類,民眾時常不知道如何挑選。蔡文騫醫師提到,市面上有許多防曬產品,最重要的是必須要經過食藥署登記許可,因為防曬產品屬於特殊含藥化妝品管理,需要確認有效成分種類、濃度。選擇防曬產品的3大重點UVB的保護力標示(SPF)UVA的保護力標示(有多種系統如PPD、PA+、UVA標章、UVA星等)防水標示蔡文騫進一步說明,分析防曬成分,可以簡單分為「物理性」跟「化學性」。物理性成分較無安全性擔憂,但也有奈米化、噴霧劑型等考量,化學性成分一般民眾更難辨識與判斷,所以在選擇上要審慎評估。周宛儀醫師提出,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和兒科醫學會都建議,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才開始使用防曬產品,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皮膚和體重的比值相較於成人來的高,同時嬰幼兒皮膚屏障還未發育成熟,比較容易吸收塗抹於皮膚的物質,大人的防曬產品小朋友不見得適用,2歲以內孩童建議選擇純物理性防曬產品(成分主要為氧化鋅和二氧化鈦),除了比較不容易刺激皮膚之外,也相對不容易被皮膚吸收,使用上較為安全。兒童分齡防曬策略根據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兒童依不同年齡使用不同的防曬方式所有年紀的兒童都可以用遮蔽的方式(撑傘戴帽子),或穿著衣物防曬係數大於UPF50的防曬外套、口罩或袖套來防曬。6個月以下的孩童以避曬為主,此階段不建議使用任何防曬產品。6個月以上的孩童除了避曬,還可以選擇具有廣波段防護能力且SPF大於30的防曬產品來做防曬。
疫情拉警報!醫師憂腸病毒今夏大流行 估6月高峰提早報到
國內過去平均3至5年就會有一波腸病毒大流行,小兒科醫師憂心,台灣已經5年不見腸病毒蹤跡,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免疫負債」,可能會有更多小孩被感染。腸病毒疫情目前已創下10年來同期最高,醫師呼籲家長留心,預估最快6月到達高峰。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4月7日至13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9256人次,創下近10年同期最高紀錄,且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社區累計出現6例腸病毒71型及1例D68型輕症個案,並有1例重症病例,是感染克沙奇A10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只要天氣開始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增加。過去每3至5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上一次爆發是2019年,今年正好滿5年,中間歷經新冠肺炎,因全民防疫,腸病毒並未現跡,小朋友因沒有感染,體內幾無抗體,形成「免疫負債」,也就是說「今年準備被感染的小孩累積了非常多」,他憂心今年夏天會出現腸病毒大流行。至於最高峰會落在何時?邱南昌表示,按照過去經驗,大約7月到達高峰,但今年疫情提早拉警報,4月已經比去年同期高,恐怕6月高峰就會提前報到。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腸病毒71型是最容易併發腦炎、心肺衰竭、肢體麻痺等神經重症,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台灣在1998年發生腸病毒71型大爆發,奪走78名孩童性命,之後每隔3到4年會有或大或小的流行。邱南昌說,腸病毒藉由口鼻的傳染力可達2周、藉由糞便可達2個月,只要一有腸病毒,學校就要停課,家長根本受不了;若能透過接種疫苗消滅腸病毒71型,至少可以先減少重症疑慮,其他型別相對就不那麼擔心,當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狀況後,下一個要擔心的可能是D68型。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提醒,未滿2歲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為低齡嬰幼兒施打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的方式之一。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腸病毒71型疫苗廠牌有2種,皆屬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適用滿2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均為自費接種。
腸病毒6月恐大爆發 醫示警「小朋友幾乎沒抗體」:疫情或創10年次高
疾管署示警台灣本月(4月)底將進入腸病毒疫情流行期,其中又以71型最引人擔憂,疾管署腸病毒諮詢北區召集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台灣已5年不見腸病毒蹤跡,小朋友也因為沒有感染,幾乎沒有抗體,預估疫情恐大爆發、最快6月達到高峰。邱南昌表示,天氣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高,過去每3到5年就有一波大流行,但上次2019年爆發後出現新冠肺炎,免疫負債加劇,也導致完全看不到病毒蹤跡,同時因為沒有感染,小朋友幾乎沒抗體可言。邱南昌認為,今年累積了非常多準備被感染的小朋友,又今年4月疫情已經比去年同期高,甚至是近10年來第2高,腸病毒疫情可能在今年夏天大爆發。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腸病毒傳染力相當強並可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且病毒本身無外套膜,無法有效透過酒精、乾洗手等方式消毒,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與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家長和小孩都應把握「內、外、夾、弓、大、立、完」的肥皂洗手7大步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表示,未滿2歲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方式之一。邱南昌也指,腸病毒口鼻傳染力可達2周、糞便可達2個月,且過去只要有腸病毒,學校就得停課,「家長根本受不了」,若能先以疫苗消滅現有71型,就能先減少重症疑慮,其他型別也相對不用太擔心。目前腸病毒停課標準為:幼稚園–原則上幼兒園、托嬰中心同1班1週內有2名幼童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應停課7天國小– 各縣市標準不一,可能不需停課或由校方決議停課,或視同班級1週確診人數決定。國高中–原則上不用停課,但若有群聚感染顧慮得停課。疾管署數據指出,4月7日至4月13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9256人次, 較上週的7656人次上升20.9%,為近10年同期最高,顯示疫情呈上升趨勢。
孩子消失中3/兒科醫缺很大!10年後重症恐無人治療 連台大都招不滿名額
台灣2023年新生兒卻再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5571人,不但少子化加劇,全台也出現兒科醫師荒,就連龍頭台大醫院今年也出現「招13人只來6人」,首次發生招不滿的窘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受訪坦承,「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根據衛福部統計,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2018年兒科醫師約135人,占比約1成,到了2022年,兒科醫師約126人,但占比卻大幅下跌剩2.5%。兒科醫師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兒科醫學會預估到8月1日,今年大約僅能招募到8、90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在他記憶中,這是台大醫院小兒科第一次發生招不滿住院醫師的情況,問題很嚴重。因為住院醫師不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3月開始,院內兒科的一線假日值班醫師年齡提高到60歲,也就是說連主治醫師都必須要跳下來值班。「2000年時,我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每年大約6~7個住院醫師,現在大概只有1個而已。」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透露,兒科項目包山包海,根本就是個「小內科」,但人力配置卻比不上內科。「再加上不是賺錢的單位,在醫院裡根本抬不起頭!」婁曉東指出,在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科的科別弱勢就在於給付項目較少。「以耳鼻喉科為例,它一樣可以幫孩子看感冒,若以棉棒在喉頭擦藥,就算局部治療,給付金額較高,反觀兒科完全沒有這些項目,就連幫孩子吸鼻涕都是免費服務。」除此之外,兒科也沒有自費項目,過去自費疫苗較多,但如今政府的公費疫苗涵蓋範圍大,而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目前很夯的自費項目,又多掛在復健科之下。「所以又忙、又賺不到錢,這就是兒科醫師的生活。」婁曉東說。兒童重症醫學更難招募住院醫師,婁曉東說,就算在20多年前,許多醫學中心的兒童重症就已經是「單傳」,現在更不用說。不只如此,在少子化的狀況下,兒童患者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病人時,專業能力會不足。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將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累積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將撥出金費提供醫師津貼。(圖/記者周志龍攝)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坦言「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才能累積急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婁曉東認為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應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健保署日前也拍板,兒科加護病房、新生兒住院診察費等給付全數加成,預計支出3.38億元。如果是服務未滿4歲兒童,門診加給13%,最快5月上路,希望能增加醫師投入兒科意願。衛福部也在兒童節之前宣布將挹注2億元經費,提供「兒科住院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兒童重難罕症四大領域研修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小兒外科研修醫師每人每月3萬元,並補助重難罕症人力培訓醫院,每家補助560萬元至1200萬元不等,以支持兒科醫師人力培訓養成。不過,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認為,多數兒童都是因為一般疾病如腸胃炎、尿道感染、生長發育等至小兒科就診,這類病人占比超過95%,著重調升急重症住院診察費,對兒科醫師留任幫助不大,也難吸引醫學生選擇兒科。
案量節節上升!台兒少性剝削通報年增2成 受害突破2000人
兒少性剝削通報情況藝人黃子佼被爆出是「台版N號房」偷拍論壇高級會員,持有7部兒少性影像,遭衛福部重批為性剝削共犯。近年國內遭受性剝削兒少通報的案例愈來愈多,2022年共2280人受害,年激增2成逾400例。專家指出,性剝削在美國是重罪,不僅會被公開長相、個資,甚至會使用電子腳鐐、化學閹割。未成年人無法保護自己,呼籲政府修法重罰,面對增多的案量,也應補足社工、心理師、兒科醫師等專業人力。「兒少性剝削一直都在發生」,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表示,兒少性影像是供需問題,有市場,就會有人出售,一些人可能有特殊心理狀況,對未成年人出手,卻不知這是有問題的,販售者很聰明,會透過境外網站出售,需靠科技才能抓到。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羅惠群說,多年前就有人在拍攝兒少性影像,網路的興起則讓性剝削浮上檯面,戀童癖也有更多管道獲得刺激,在美國,性剝削是非常重的罪,台灣法律仍有進步空間。羅惠群說,美國兒少性犯罪者會被公開照片、個資,放在社區中,甚至還有電子腳鐐、化學閹割,採取的是重刑。黃子佼事件凸顯台灣社會對性剝削的不理解,未成年人沒有足夠的力量,需更完善的保護,有修法加重刑罰的必要。葉國偉也指出,政府須思考《個資法》究竟是凌駕於兒少性犯罪之上或之下?若什麼都用「個資保護」來限制,會有點矯枉過正,犯罪者打馬賽克,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一般人也無從得知身分,另包含數位發展部、檢調單位,都應合力找出杜絕網路性暴力的配套。「刑罰只是最後的防線」。羅惠群認為,節節上升的通報不全然是負面的,意味著更多隱藏的事被揭露。政府有必要補足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兒科醫師等專業人力,也應修正《醫療法》,允許專業人員不必取得監護人同意,帶兒少就醫,才有機會讓遭受性剝削的孩子有被接住。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提醒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兒少不拍攝、不傳播、不保存,萬一受脅迫,記得求助並保存證據。
曾馨瑩親揭自家頂樓泳池現況 賈永婕16樓豪宅災情曝光「玻璃碎滿地」
賈永婕、曾馨瑩今(3日)一同出席黃金一分鐘聯手做公益-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記者會,提到上午7點58分芮氏規模7.2的地震,賈永婕說遇到今天大地震全家都嚇到縮在牆角不敢亂跑,家裡客廳更是災情慘重,碎破璃掉一地,直言:「我家很可怕,還有濃濃酒精味。」賈永婕表示,當年921大地震人不在台灣,這次算是活了49歲遇到最大的一次地震,「我們家在16樓,牆上的掛的畫全被震到掉下來,很多酒杯都摔碎了,還有一瓶陳年高粱也摔破,整個房間蔓延著滿滿酒精味,非常可怕」。曾馨瑩則說今天是兒子園遊會,地震發生當下正在洗臉準備出門,「我整個早上到現在一直心跳不停,一直靠著深呼吸平緩情緒」,透露老公郭台銘還關心詢問要她不要出門,說外面現在狀況不明而且又塞車,但為了小孩,曾馨瑩只能回說:「因為東西都在我這邊,所以還是要親自送過去。」對於花蓮及台灣各地的災情相當關心,曾馨瑩說:「我一直在關心今天的新聞,看到花蓮那邊已經有傷亡,真的很心疼,永齡基金會也會討論,看適時地怎麼樣給予協助,這部分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外傳郭台銘豪宅大廈成瀑布,曾馨瑩闢謠表示沒有此事,「但我們大樓交誼廳的燈有掉下來」。
重大虐童案零容忍 兒少保護需打破門戶之見
1歲童剴剴疑遭安置家庭保母虐死,引發全國關注與不捨,衛福部薛瑞元部長也出來向家屬及社會大眾道歉,突顯當今兒少保護議題的重要性,和對重大虐童案零容忍的態度。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長期致力兒少保護,他認為,要把兒少保護做得好,中央與地方單位間應建立良好有效的協調以及管理制度的落實,這是今後需要更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應給予熱忱工作的兒保人員更多的鼓勵與支持。黃璟隆院長表示,兒少保護是跨單位、跨領域的工作,他十年前擔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任內,曾與衛福部心理口腔健康司合作,邀請台灣兒少保護的專家們共同編撰『兒少虐待及疏忽的醫事人員工作手冊』,當作第一線醫事人員處理兒虐的標準流程參考工具,並提供其他領域如社政、法政、警政及教育單位參考。2018年,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成立「長庚兒少保護中心」,每年提供龐大資源與警政署、法務部、衛福部及教育部共同合作,逐年推動全國基層警察、檢察官、社工師及幼教人員的兒少保護再教育,並出版各種輔助影視教材。長庚醫療體系各個院區也在長庚醫療公益發展委員會領導下,持續與當地縣市政府積極合作,推動各具特色的兒少保護計畫,以民間組織的力量,協助國家及地方政府建立更完善的兒少保護網。黃璟隆院長指出,如果要讓台灣的幼兒獲得更周全的保護,最重要的還是要思考如何落實及打破各個執行單位的門戶之見,如何完善中央與地方的分工,如何有效管理及寄養家庭或機構,如何恢復患者身心的健康。他舉例說,衛福部負責兒少保護的單位至少就有四個:醫事司主責醫事人員訓練及管理、保護司主責社工師訓練及管理、社家署主責病童的安置、心健司主責精神心理的療育,再加上最近醫事司推動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都牽涉到兒少保護的工作;況且要能把兒少保護做得好,是極耗時、耗人也耗錢的工作,單位間的良好有效協調及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落實,是必須努力的目標。黃璟隆院長表示,這幾年因國人對重大虐童案的零容忍,也促使中央及各縣市政府更積極處理兒少保護案件。他目前擔任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及新北市政府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深切了解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改善兒少保護的決心及努力。例如台灣已定期邀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資深委員到台灣訪視,提供台灣諸多改善兒童健康、福利及安全的建議,各單位也據此努力改善。另外各縣市政府也組織跨局處,積極處理兒虐防治、受虐兒的照護及受虐兒安置。黃璟隆院長強調,畢竟每一個兒少案件的處理,都是既困難、危險又複雜的工作,培訓人力、案件檢討及管理再優化外,都需要國人給予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少子化情況嚴峻…重症童恐得出國看病 生子要找東南亞醫師
台灣少子化嚴峻,兒科、婦產科「錢景」看淡,導致「缺醫」危機。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兒科專科醫師考試連續3年報考人數創新低,去年創下11年來最低紀錄,人力缺口達3成,龍頭台大醫院必須招考3次才招足,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7歲,是所有科別「最老」。有醫師憂心,婦、兒科很可能在5年至10年後完全崩潰,兒童若生急重病,可能要出國看醫生,同時可能要輸入東南亞醫師,孕婦才能生產。國內醫院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都缺醫師,已被稱為「五大皆空」。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衛福部在2013年為上述五科每月加薪1萬元補助後,兒科住院醫師每年招收率達9成以上,但2021年補助停止後,連續3年招收率下滑降至7成3,去年只有95人投入兒科。近10年兒科醫師及婦產科醫師招收狀況台大醫院也「招嘸人」。台大前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台大每年要13人,過去都有30至40人報名,近年卻不到10人,2023年要14人,直到第三招才滿額,「等於害別家醫院少1名兒醫」。黃立民表示,兒科醫師收入偏低,加上兒科從問診、打針都要有1名護士跟診,人力成本高,健保給付卻沒有比較多,近年兒童醫療占健保支出甚至逐年遞減,「代表國家花在兒童健康的錢,從未增加」,看不到國家投資兒童健康的魄力。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觀察,在醫學中心甚至可見50、60歲的主治醫師忙著值班,做著住院醫師的工作,年輕醫師見到這場景,怎敢走入兒科?他直言,如果醫師提前退休,又沒有新人加入,5至10年就會崩潰,兒童出現急重症,只能去國外求醫。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表示,如今醫師選婦產科,是看準不孕症及婦癌治療,而非「要三更半夜出門幫忙接生辛苦的產科」。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6至57歲,是所有科別「最老」,最快5到10年,孕婦要生產,恐怕只能引進東南亞醫師來幫台灣產婦接生,還會有語言溝通的問題。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表示,兒科醫師的減少,可能是肇因於兒童病人逐年減少,收入就岌岌可危,兒科招收率不足,確是少子化造成的「國家大危機」。
男13歲就因肥胖有A罩杯、肝異常 「2不1無法」更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小時候胖就是胖,家長應有所警覺!13歲林小弟因肥胖問題,胸部大到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求診,發現林小弟甚至還有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有28.9%。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台中榮總教學部師資培育科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捷忠表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自信、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提醒家長應對孩子的體重有所警覺,進一步檢查、治療。別以為肥胖長大抽高就沒事 8成少年長大後仍肥胖青少年體重過重的情形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卻很少看到家長帶著孩子求診,林捷忠科主任表示,這是因為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了,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而且有研究指出,這群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由此可知除了孩子本身外,家長對肥胖的認知以及對孩子肥胖的看法,其實也會對青少年的肥胖、體重控制等造成影響。而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調查研究也指出,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對肥胖症的認知不同調,可能會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青少年、家長、醫護認知不同 2不1無法影響減重這份「ACTION Teens少年行動調查研究」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陳偉德講座教授也受邀參與,目的是為了了解及探索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從台灣的資料顯示,受訪三方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而研究發表第一作者林捷忠科主任也於2023年十月亞太小兒消化年會、台灣兒科醫學年會上發表研究調查:●減重動機大「不」同:調查顯示肥胖青少年減重動機前3名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但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而醫護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當三方對於減重動機不同調時,就會輕忽這件事情的必要性。●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的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透過醫師了解相關資訊的只有26%,名列第4。而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為其三大資訊來源。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可能會使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無法」少吃多動:常會聽到「少吃多動」是最好的減重方法,調查中也可以發現,肥胖青少年認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也同樣認為減重的最大障礙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不過林捷忠科主任表示,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而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青少年肥胖該怎辦? 檢視、主動對話、管理及治療這樣的話青少年肥胖到底該如何治療、做好體重控制呢?202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治療指引中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要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在台灣,可用於青少年的體重管理藥物包含口服排油藥、腸泌素針劑等。林捷忠科主任提醒,醫護及家長應主動與孩子對話,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應積極處理,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嬰兒猝死主因出爐!國健署公布「安全睡眠守則」 爸媽5大行為超NG
1歲以下嬰兒於睡夢中猝死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近5年(107-111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為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另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嬰兒猝死症候群真正原因不明,但多數與嬰兒睡眠環境有關,其中,意外窒息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避免嬰兒窒息的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應該為寶寶準備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平安長大。有時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得安穩而讓寶寶趴睡,準備塑型枕頭,或者為了與寶寶互動而在嬰兒床放置填充玩具,也有家長怕寶寶著涼而幫寶寶穿過多衣服或蓋棉被,甚至為了照顧方便而和寶寶同床睡覺,這些不正確的照顧方式,都會提高寶寶猝死症候群或窒息的風險,為提升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對寶寶照護的知能,國民健康署提供5大守則,期望能共同守護寶寶睡眠安全:守則1:寶寶「不趴睡」1歲以下的寶寶每次都應該「仰睡」,其他如:趴睡、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險,也不要讓寶寶側睡,有可能一個小動作就轉成趴睡。守則2:寶寶「不用枕」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市面上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寶寶可能在睡夢中,不自覺的將頭部轉到側面或造成臉部朝下,被枕頭或增高墊蓋住的風險。守則3:嬰兒床「不鬆軟」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守則4:睡眠環境「不悶熱」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同時注意環境通風。守則5:與寶寶「不同床」建議與寶寶同室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為釐清民眾觀念,國民健康署製作「嬰兒安全睡眠5守則」宣導短片,除上述5項守則外,也提醒爸媽餵寶寶喝奶時或剛喝完奶,都不要讓寶寶馬上躺平,也不要讓寶寶趴在爸爸媽媽身上睡覺,因為溢奶、吐奶也是造成窒息的原因之一,以喝完奶為例,應該輕撫寶寶背部,協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情況。吳昭軍署長呼籲,家中若有1歲以下寶寶,請趕快掃描QR-CODE觀看影片,或翻閱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仔細閱讀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手冊電子檔網址:https://reurl.cc/x93E2Z),逐一檢視家中寶寶的睡眠環境與睡眠姿勢,共同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4新生兒罹「退伍軍人病」呼吸窘迫 疑沖泡配方奶用水遭汙染
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今年發現4例新生兒感染退伍軍人病病例,衛生單位已完成疫情調查並採集環境檢體送驗,經比對4例個案檢體各與其出生後照護院所相關用水設施檢體所分離出的菌株,脈衝式電泳(PFGE)分型圖譜為同源,不排除個案感染來源可能分別與其照顧單位之飲水機或水龍頭等管路相關。為瞭解可能感染途徑並強化改善作為,疾管署前日已邀請感染科專家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等相關學會開會討論,各該學會將協助加強對相關人員宣導及辦理教育訓練,共同維護下一代的健康。疾管署說明,該4名新生兒分別於今年2月至10月,約出生後6~10天內出現發燒、呼吸喘、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症狀,經醫院通報並採檢送驗後確診。後續追蹤該其出生後照護院所共4家同期照護之新生兒均無疑似症狀,目前4名感染新生兒均已康復出院,另4家院所亦更換或停用相關用水設備,同時進行管路及環境清消與採檢複驗,確認複驗陰性才重啟前述設備。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截至11月22日止,共累計334例退伍軍人病確定病例,其中326例本土病例及8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中,男性243例占75%,年齡以50歲以上299例92%為多,其中4例0歲新生兒個案。疾管署指出,退伍軍人病為感染退伍軍人菌引起的較嚴重疾病,退伍軍人菌普遍存在於天然及人工水體環境中,主要是經由吸入或嗆入含有退伍軍人菌的氣霧或水滴因而致病,不會以人傳人方式傳播,但致病性與人體免疫狀況相關,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吸菸、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腎臟病、惡性腫瘤等)或其他免疫低下者等,新生兒感染較為少見。依據國際間相關文獻,新生兒感染退伍軍人菌的途徑主要是暴露於會產生蒸霧或氣霧之治療或設施、經水中生產、嗆入或吸入污染的水等途徑感染,若發生肺炎其臨床表現與其它病原菌引發的症狀相近,鑑別診斷難度較高,因此也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新生兒肺炎個案時,應評估暴露風險,將退伍軍人病納入鑑別診斷,以利早期診斷治療。疾管署強調,確保用水安全,針對高風險環境定期清洗及消毒,可將感染退伍軍人菌的風險降到最低。退伍軍人病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營業場所應定期清潔消毒水塔、蓄水池、用水管線及水龍頭、蓮蓬頭、冷卻水塔、飲水機等用水設施,特別是大型工業用冷卻水塔、溫泉、三溫暖等設備環境,建議於定期清消後進行退伍軍人菌檢測。為預防因不慎將帶菌水吸入或嗆入呼吸道導致肺炎,免疫力低下族群應避免接近會產生水霧的設施。此外飲用水應澈底煮沸,冷水亦需於煮沸後置涼;配製新生兒或嬰幼兒之配方奶時,用品應清潔消毒,使用煮沸且冷卻至不低於70℃的水沖泡,避免直接添加冷水降溫,以達到殺滅退伍軍人菌的效果。
少子化釀兒科醫師荒!衛福部長憂喊:未來重症病童恐「海外求醫」
台灣少子化問題連帶衝擊兒科醫師荒,根據兒科醫學會統計,近4年來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已從98%大幅下降至70%。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坦言,再不強化兒童醫療網,恐怕10年後我國重症兒童只能送出國就醫。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台大醫院每年需招攬14名兒科醫師,但今年招募了3次才招滿人,不過這些醫師都是聽聞台大有空缺,才從別的醫院「跳槽」過來的,換句話說即使台大醫院招滿人,也不代表兒科醫師人力有所增補,「其實人數還是沒有變,願意走兒科的人數,相對上還是比較少的。」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先前受訪時曾憂心直言,兒醫短缺問題若再不改善,未來重病孩童恐千里尋醫,「我怕再過十年,重症孩子在台灣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兒科醫師招募率每年遞減5%,就連以往「4大皆空」的外科、內科及婦產科,都已注入新血回升至9成左右,人才持續流失,兒童醫療響起警鈴,就連國內醫界龍頭台大也躲不過,面臨醫療失衡問題,若不盡快找出解套措施,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生命恐無人照護。
無照保母狂搖男嬰害腦出血 怨他吃太多譙「王八蛋」最終下場出爐
雲林縣一名谷姓女子無保母技術士證照,卻仍從事保母工作,並於民國110年7月7日起受楊姓夫妻委託,照顧未滿周歲之幼童,但她竟因一時情緒失控,不僅劇烈搖晃孩子頭部,還傳訊給丈夫咒罵男嬰「王八蛋」、「吃很多」等語,後發現幼兒嘔吐、抽搐,才趕緊將其送醫,遭法院依故意傷害兒童罪判處2年徒刑定讞。判決書指出,谷女明知男童未滿周歲且腦部發育未完全,竟於110年11月6日下午5、6時許,以不詳方式劇烈搖晃被害人頭部,嗣發現楊童嘔吐、抽搐、意識不清,趕緊將其送醫急救;經診斷男童受有外傷性腦損傷,右側前額顳部到頂葉硬腦膜下大面積血腫,急性出血,合併腦脫疝等傷害,足以妨害身心之健全、發育。谷女辯稱,「我沒有搖晃或傷害男童,男童頭部傷勢是當天先在客廳遭餐椅壓倒在地,又在廚房鐵架跌倒受傷所致,而男童左眉上方瘀青是10月底在姑姑家碰撞造成的,我沒有注意到男童右太陽穴有受傷」,後又改稱男童右太陽穴瘀青是在姑姑家玩學步車撞到,不清楚左眉上方有受傷云云,否認對被害人施暴。不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證稱,被告聲稱嬰兒從2公尺高櫃子跌落,後腦勺著地,但根據兒科醫學會的「嬰兒虐待性腦傷防治建議」,當從比1.5公尺高的地方墜落,應該有顯著的外傷,可是男童的身上沒有任何骨折,或是明顯的大面積瘀青或受傷,也沒有後腦勺皮下出血,被害人傷勢明顯與谷女說法不符。最高法院審酌,被告出於不明原因,劇烈搖晃被害人頭部,導致男童腦部受創,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發育,考量谷女經醫院診斷有重度憂鬱及中度焦慮、自殺傾向,同時在自己懷有身孕的狀態下,必須同時照顧2名幼童,而她雖然會罵男童「王八蛋」、抱怨其食量,但也會欣賞孩子睡姿等情狀,判處2年徒刑。全案定讞
網紅醫嚴厲狂甩2孩100巴掌 衛福部:最高罰60萬並公布姓名
日前有一名小兒科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提到自己過去因為對孩子寵溺,導致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生活自理能力不夠好,醫師發現後,便對孩子開始實行嚴厲的打罵教育,甚至強行把睡夢中的孩子叫醒,對兩名子女各自狠甩50多個巴掌,還把人踹倒,引來輿論一面倒批評。對此,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對此案例表示,直接拳打腳踢就是兒少虐待,若調查屬實,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可對施暴者開罰6到60萬元,並公布姓名。臉書粉專「嘎老師 Miss Ga」日前指出,一名擁有網紅知名度的小兒科醫師,平時在臉書中分享育兒知識,但近日卻自爆、感嘆自己的小孩難教養,坦承自己一怒之下,動手打了孩子。他看完該篇貼文,主動聯繫這名醫師的前妻,想了解真相,結果發現,該名小兒科醫師,竟把睡夢中的孩子硬是叫起來處罰,打了兩個孩子各50多下巴掌,隔天小孩去上學,被安親班老師發現有傷勢,才跟生母聯絡,讓母親帶小孩驗傷並報警。對此,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指出,該名醫師直接對孩子拳打腳踢,行為就是兒少虐待,也就是家庭暴力,目前該案由家防中心調查處理中。她強調,根據《兒少法》第97條,醫師的行為原則上可罰6萬到60萬,同時公布施暴者的姓名跟名稱。兒科醫學會也發布聲明表示,施暴即使可讓孩子產生短暫恐懼,收斂大人認為的不當行為,但長遠來看不但會造成身心創傷,還可能影響腦部發育,呼籲家長還是要採取正向、理性的管教方式,避免為子女帶來負面影響。◎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去年新生兒死亡率創15年來新高 專家建議應進行深入死因回顧分析
2021年OECD國家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比較我國生育率全世界墊底,新生兒死亡率卻高得嚇人,超越日、韓,去年平均每千名新生兒有4.4人死亡,是15年的新高,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末段班;尤其,死亡的新生兒中,有近3分之1是在出生後1天之內死亡,顯示國內生育照護系統有待改善。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長庚醫院2日召開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表示,「新生兒死亡率」是依每千名活產寶寶在28天內死亡數計算,我國新生兒出生數自2015年後逐年下滑,新生兒死亡率最近3年卻逐步攀升,去年新生兒死亡率是千分之4.4,是日本的2.7倍、韓國的1.6倍,而去年嬰兒死亡率,即每千名活產嬰兒未滿1歲即死亡者,是千分之2.8,2項數據皆在OECD國家中排末段班,可說是一大警訊。周弘傑特別指出,我國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發生在出生後1天內,約占整體死亡群體的3分之1,依統計結果顯示,新生兒快速死亡與「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等三大主因有關。近年來台灣女性晚婚、晚生,也是造成新生兒不易存活的關鍵因素。周弘傑說,早產是新生兒在1天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這與近年來45歲以上婦女生產數大幅上升有一定程度關聯,據統計,2021年45歲以上婦女共生514名寶寶,50歲以上女性也產下53名胎兒,2項數據皆寫下歷年新高。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偏高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分別是「遺傳」、「早產」及「意外」;至於出生後1天內死亡率較高,可能與各縣市的補助政策有關,有通報定義上的問題。國健署也曾分析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包含「城鄉差距,兒科醫師人力分布不均」,以及「偏遠地區孕婦產前照護不足且追蹤不易」、「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未針對兒童及重症轉送設有專門團隊或系統負責」等三大項。周弘傑建議,政府若重視新生兒死亡現象,應進行深入的死因回顧分析,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