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
」 食藥署 排毒 陳時中 AZ疫苗 洗腎拔罐後膚色越深代表體內毒素多?專家解開背後真相
拔罐是中醫裡一種治療和保健的方法,能緩解痠痛,還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有拔罐過的人都知道,拔罐後身體上會有一些罐印,過去常聽人說顏色越深代表體內毒素多;有專家解釋,罐印的深淺其實是取決於拔罐的時間長短和拔吸的強度,並非代表體內毒素。根據陸媒《澎拜新聞》報導,拔罐是中醫的一項傳統技術,用罐為主要工具,通過抽氣或加熱,運用負壓原理將罐吸附在皮膚表面。經過拔罐後,身上會有明顯的罐印,有專家解釋這些並不代表身體排出的毒素,事實上顏色深淺只是取決於拔罐持續的時間和拔吸的強度,時間不長又力度輕顏色就會比較淺,時間長又力度大,顏色就會比較深。雖然罐印不代表人體內的毒素,但罐印顏色卻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紫黑色代表身體局部能量不通暢,血液循環不佳;鮮紅色的話則是身體局部有發炎,或是有代謝廢物堆積;粉紅色就是身體正常運行,身體有不適也是輕微的病症;而深灰白色就代表身體非常虛弱,這類人不宜再拔罐。另外,專家也澄清一些拔罐錯誤資訊,像是拔罐時並不是越久越好,建議留罐時間保持在10至15分鐘,太久會傷害皮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覆拔罐,容易造成局部皮膚損傷。拔罐後不適合馬上洗澡,因為身體毛孔打開的狀況容易寒濕入侵,建議休息6小時後再洗澡。坊間傳說拔罐治百病,雖然拔罐效益多,但不到治百病的地步。專家也提醒拔罐並非人人都適合,像是貧血和凝血功能不佳或是血友病患者不適合拔罐;孕婦避免在小腹或腰部拔罐,否則有流產風險;皮膚過敏或容易出血及潰瘍的人不建議拔罐,不然只會加重身體不適的狀況;心臟病、骨質疏鬆和器官衰竭者不應該進行拔罐。若想拔罐的人,建議都先諮詢中醫師。
颱風過後菜價居高不下 營養師分享青菜「熱量/纖維量」排行…教你低成本聰明吃
康芮颱風雖然已過境,但對台灣農產也是造成重創,估計葉菜類農產未來會有一段時間會居高不下。而青菜又是每日必食的食材,要如何在這段時間低成本的聰明吃,不要花太多錢就攝取到足夠量的纖維量,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了坊間常見蔬菜的「熱量/纖維量」排行,方便民眾選購。營養師高敏敏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每逢颱風過後,菜價總是居高不下,這讓不少消費者感到無奈。高敏敏認為,既然要吃蔬菜,不妨選擇那些纖維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種類,讓每一口都吃得更有價值。針對燙青菜的選擇,高敏敏提供一些蔬菜的營養數據,方便民眾能挑選出最適合的蔬菜。以100克為單位,燙完的青菜大約是半碗的量,其中地瓜葉、菠菜與豌豆苗的膳食纖維含量相對較高,分別為3.3克、3.2克和2.3克;而鉀含量最高的則是菠菜,達到510毫克,能有效補充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此外,高敏敏也提到,紅鳳菜、黃豆芽、韭菜豆芽等也是不錯的選擇,纖維含量皆在2克以上,有助於促進腸胃健康。而像高麗菜、大陸妹(福山萵苣)等纖維量雖然偏低,但熱量也是相對更低,適合用來控制體重的朋友。(圖/翻攝自FB)值得注意的是,高敏敏提到,許多人在吃燙青菜時習慣淋上各式醬汁,這些醬汁的熱量也不可以疏忽,其中香油每15克就含有132大卡,遠高於醬油膏(15大卡)和辣椒醬(12大卡),因此在調味時應適量使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高敏敏也強調,膳食纖維在日常飲食中十分重要,尤其對於19歲以上的成人。根據2020年衛福部的建議,膳食纖維的每日參考攝取量應在20至38克之間,具體攝取量會依年齡、性別、活動量以及總熱量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成人每日建議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應在25至35克之間。高敏敏解釋,膳食纖維不僅能穩定血糖,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還能幫助排便、改善便秘,並且有助於預防大腸癌。透過增加腸道蠕動,纖維可以使糞便更為柔軟,促進順暢排便,減少腸道內毒素的累積與接觸。(圖/翻攝自FB)
她感冒「聽醫囑狂喝水」 1天喝下4公升險喪命
雖然說多喝水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喝太多也可能會出事。澳洲一名41歲女子尼娜蒙若(Nina Munro)因感冒不舒服,為了加速康復,她按照醫師指示大量喝水,卻差點因此喪命。根據外媒《鏡報》的報導,蒙若起初出現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6週內就診了5次,期間接受了多輪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並使用鼻噴劑與退燒藥。然而她的病情未見改善,反而因服藥使鈉含量下降。當地醫師認為這是類固醇戒斷現象,建議她多喝水以改善症狀。隨後蒙若連續嘔吐3天,某天喝下約4公升的水但未進食,她表示,「我以為需要喝掉大量的水來排出體內毒素。」然而當晚她的情況惡化,丈夫緊急呼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結果顯示,蒙若的血液鈉含量降至每公升100毫當量,遠低於正常範圍的135毫當量。經過5天住院治療,醫師確診蒙若的低鈉血症是由於過量飲水和藥物引起。所幸經治療後她的健康逐漸恢復,並已順利出院。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水分可透過腎臟幫忙排除體內廢物,並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連細胞內脂肪代謝時也需要水。適當的飲水能預防便秘發生,所以水真的很重要。水分過多或不足都會由腎臟來調節,所以如果有腎功能異常,則可能因水分無法排出而產生水腫。會以為喝水體重增加,通常是因為吃太鹹,鈉的攝取過多,身體為了稀釋鈉濃度而保留水分,就造成水腫。不過衛福部提醒,水分固然重要,但是喝太多反而會過度稀釋體內的鈉濃度造成低血鈉症,也是俗稱「水中毒」(例如在正常情形下,飲水量卻高達4000至5000 cc/ 日),導致身體浮腫和頭痛,嚴重的話會致死。腎臟功能差、血壓高,則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飲水量。
「台灣最美歐巴桑」陳美鳳極品身材真的看不出68歲!透露每天起床先喝「這杯」維持完美身材!
被譽為「台灣最美歐巴桑」的陳美鳳,即將奔7的年紀卻依然擁有年輕的外貌和窈窕的身材,讓人不禁好奇她的保養瘦身秘訣究竟是什麼?早上起床就是先喝溫開水陳美鳳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溫開水,這個簡單的習慣有助於啟動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為一天的活力做好準備。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高纖維早餐增加飽足感她的早餐以高纖維、低熱量為主,例如燕麥粥搭配新鮮水果,不僅能提供充足的營養,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度飲食。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持之以恆的瑜珈+快走運動在運動方面,陳美鳳喜歡簡單易行的瑜珈和快走運動,瑜珈是強調伸展,「快走」則是能燃燒脂肪,還能提升心肺功能,她曾說過自己可以連續走上3小時都沒問題,與其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不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持之以恆才是關鍵。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科技力量加持+日常保養維持陳美鳳不只很會維持身材,就連熟齡女性最擔心的臉蛋線條也完全沒有鬆弛感,看起來還是好緊緻!她坦言自己除了一年打一次電波,平常的保養可不會因此鬆懈,選擇有效率的保養品才能hold住效果,像是來自韓國的SKINASSSET#神級睡美霜就是她最近的心頭好,這罐被稱為「睡眠美容科技乳霜」的「舒眠夜間修護霜」,對於維持澎潤度與彈性很有感,陳美鳳說自己會先薄塗一次,全臉吸收後再塗一次搭配瓶身上的刮痧金盤來按摩,額頭的抬頭紋、法令紋還有下顎線條都可以做二次加強,最後再挖一點點厚敷於脖子,絕對要用好用滿!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陳美鳳睡前愛用的SKINASSET舒眠夜間修護霜,因為還使用了薰衣草、迷迭香等植萃精油,療癒又舒心,讓陳美鳳說聞到這個味道很放鬆可以好好睡覺。(圖/品牌提供)
怪象爆不完!Tiktok再掀「吃土保健康」風潮 電商平台都有賣
近期,網路影音平台上興起一股「吃土」風潮,有不少人在社群媒體大肆宣傳吃土對身體和美容的益處,就連電商平台都能買到各種號稱「食用級」卻不知有任何可靠機構背書的泥土食品。據《每日郵報》報導,最近TikTok上興起一股「吃土」潮,不少網友在鏡頭前分享自己對著黏土、白堊乃至於粉筆嚼得津津有味的畫面。這些人宣稱「這麼做能改善腸道健康」或是「改善膚質」。同時有許多來路不明的零售商在電商平台上掛售各種宣稱「食用級」的土壤碎屑供人選購,價格從台幣數百元到近千元都有。 在這些網路電商頁面中,賣家用各種好處來吸引人們下單,包含「治療消化問題」、「吸收體內毒素」、「緩解過敏症狀」,更跨張的還有「抗發炎」、「抗衰老」等。報導指出,這種吃黏土、碳酸土的行為在世界某些地區確實存在了數百年之久,被視為攝取飲食中可能缺乏的微量礦物質的手段。根據《BBC》過去的報導,阿根廷、伊朗、納米比亞等國家都有這種風俗,尤其熱帶地區出現的機率更高。如今電商平台上都可買到號稱「食用級」的泥土,卻不知有沒有經過任何機構檢驗。(圖/翻攝Amazon)如今電商平台上都可買到號稱「食用級」的泥土,卻不知有沒有經過任何機構檢驗。(圖/翻攝Amazon)據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過去也曾開出一種稱為高嶺土(俗稱觀音土)的白色黏土,表示有助於吸收毒素並幫助它們排出體外。不過與其他非處方藥物相比,它一點也不受歡迎。 英國雷丁大學營養和食品科學專家岡特‧奎勒( Gunter Kuhnle)教授表示,人們在決定食用黏土時可能會傾向於歷史上的假設,即黏土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不過他表示,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反而會增加接觸泥土中重金屬毒素的機會。 奎勒教授表示,因為沒有任何安全監管機構會把泥巴跟黏土視為食品,因此這些販售的產品也不會接受任何安全的檢查。如果任何人因為想改善自己的健康問題而想要買泥土來吃,不如乖乖向專業的醫療人員尋求幫助。奎勒教授指出,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比起吃土有更多更好更安全的選擇,也是因為消化問題常常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徵兆,早期發現才能盡早進行治療。
狐臭要怎麼改善? 營養師揭5地雷飲食「導致異味加重」
狐臭主要是由於腋下汗腺分泌的汗液經細菌分解後產生特殊氣味,可能使周圍的人感到不適,影響人際關係,特別是在密閉空間如辦公室、教室或公共交通工具中,令許多人感到尷尬,營養師高敏敏也指出,其實狐臭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高敏敏在臉書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表示,雖然嚴重的狐臭問題可以透過手術根治,但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尷尬的體味問題,她建議多補充的3類食物,像是深綠色蔬菜,如莧菜、芹菜、菠菜,這些含鉀、鈣、鎂的蔬菜可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淡化體味;助排便水果,如鳳梨、香蕉、奇異果,這些水果幫助消化道健康,降低體內毒素堆積,減少體味;充足飲水,按照體重(kg)x(30~40c.c.)計算,增加體內代謝,促進排便。高敏敏也提到這5類食物要少碰的,包括重口味食物、酒精、海鮮、紅肉和加工肉、濃茶和咖啡等。重口味食物,如炸物、咖哩、辣物,這些食物會刺激皮膚分泌大量油脂,細菌分解油脂後容易產生異味,重口味食物還會刺激汗腺分泌;而酒精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長期飲酒會降低肝臟代謝能力,使身體無法正常通過尿液排毒,導致異味加重。高敏敏說明,海鮮含有大量蛋白質,人體在吸收時會產生氨,若攝入過量容易產生體味;人體在代謝紅肉和加工肉時會產生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質,這些物質在汗水中與細菌接觸後會產生異味;至於濃茶和咖啡這些飲品與酒精一樣,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加重體味。高敏敏也指出,降低體味的5種生活習慣,像是維持標準體重,過胖者容易有較多皮膚皺摺,導致細菌積存且不易清潔;放鬆心情,壓力大、緊張時容易使交感神經活躍,從而增加汗腺分泌;多清潔,汗水接觸空氣中的細菌後容易產生異味,因此要多清潔並保持乾燥,減少細菌滋生;局部除毛、抑汗,可以避免汗水和細菌附著在毛髮上,適當使用止汗劑產品抑制汗腺分泌,不過若問題嚴重,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切忌不要自行嘗試偏方」。
台灣洗腎王國!醫揭「5大常見症狀」 3情況持續3個月恐是腎壞了
台灣是「洗腎王國」,一般民眾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提供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泡、水、高、貧、倦」,可作為民眾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依據。泡:泡泡尿,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貧: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倦:倦怠,容易感到疲勞。謝至同表示,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以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瞭解腎臟受損情形。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 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 ml/min。此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因此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謝至同提醒,若是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持續3個月以上,就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前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遠離洗腎。
寶林4重症「3人恢復意識」1疑腦損傷 33個案「吃粿條」邦克列酸全陽性
衛福部今(7日)公布寶林茶室中毒案最新進度,個案維持34例但新增1例邦克列酸陽性,目前食用粿條共33案全數陽性,另有1起炒麵陰性,顯示問題集中在粿條。加護病房4例有3人恢復意識、1人仍深度昏迷,其腦部或中樞神經可能受損。衛福部表示,34個案中有2人死亡、4人重症加護病房治療、2人一般病房,其餘全數返家休養。目前邦克列酸檢驗結果為粿條製造廠「大粄城」食材、環境陰性;廚師手部檢體與糞便陽性,正著手廚師相關環境採檢的細菌培養。另針對4加護患者情況,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受訪時表示,經血漿置換術持續治療,個案體內毒素濃度均有下降,其中3人意識恢復,顯示腦部損傷程度較低,後續可能評估換肝;使用葉克膜1人評估是否移除;1人仍處於深度昏迷,雖然毒素下降程度與別人差不多,但可能中毒較深或中樞神經或腦部有狀況。陳彥元指出,重症者可能因肝衰竭引起的腦部病變導致意識受影響,出現所謂「肝腦病變」,血漿置換術能減輕肝引起的腦部問題,但患者肝臟膽紅素仍高,肝有可能損壞,另患者腎臟情況也不佳,可能需洗腎。衛福部也表示,由於4月5日、4月6日連續2天沒有新增通報個案,故從明天開始不再每日公布通報個案數,改有新增個案時再宣布。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達4成!毒物醫洪東榮曝:可嘗試「1方法」救命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只要些許劑量就可能喪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建議,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且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目前醫院救治肝腎衰竭的患者,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或是採用血液透析(洗腎)、血漿置換術,移除體內毒素,醫界對於米酵菌酸中毒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仰賴身體器官自我修復,洪東榮認為,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他解釋,此種解毒劑通常用來治療「乙醯氨酚」中毒患者,像是服用過量普拿疼,由於乙酼氨酚與米酵菌酸有不少相似中毒症狀,嘗試用它作為解毒劑,可能對於搶救米酵菌酸中毒的患者有助益。針對使用NAC當解毒劑,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持不同看法,他指出以中毒患者的病況而言,只能透過血漿置換術清除毒素,緩解病程發展,要想使用NAC救命恐怕有一定難度。
Novavax疫苗打氣反增33%!16.47萬劑Novavax今放行 疾管署:1月底前再進口16.5萬劑
Novavax XBB疫苗1月9日開打,引發搶打潮,先前,疫苗在運送過程中溫度異常待換貨,包含北榮多家醫院喊停預約,沒想到到在開打一周後,就傳出供應不足問題,有醫院為此暫緩預約接種。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19)日表示,目前國內接種增加33%,而食藥署已再放行16.47萬劑檢驗合格的Novavax XBB疫苗,將於1月23日配送,屆時各院所應會恢復正常預約接種。呼籲兩廠牌的疫苗均安全有效,請民眾踴躍接種。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圖/報系資料照)疾管署下午表示,食藥署於在上午封緘放行Novavax XBB疫苗16萬4700劑。本批次疫苗經食藥署抽樣、檢驗(外觀、鑑別、pH、細菌內毒素、無菌試驗、效價試驗等6項)及文件審查均合格,予以核發封緘證明書並放行供國人施打,疾管署將貼標完成後,於1月23日配送。另外,1月底預定將再到貨Novavax 16.5萬劑XBB疫苗,疾管署會盡速辦理後續事宜,而莫德納疫苗供應正常且同樣安全有效,呼籲民眾儘速優先接種。據羅一鈞指出,目前XBB疫苗仍還有貨,以目前庫存量統計,莫德納約430萬劑、Novavax約6萬劑。但因現在各衛生局與院所會控留民眾預約的量,所以目前民眾會看到有些院所無法預約,待下週疫苗配送之後,院所應該就會陸續恢復開放預約。疾管署表示,Novavax開打後,民眾接種XBB疫苗意願提升,本周前4日(1月15日至1月18日)XBB疫苗接種人次為11.4萬,較上周同期增加3成3。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119.9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13.3萬人次,NovavaxXBB疫苗累計6.6萬人次。全球新冠肺炎陽性率處高點,東南亞及日、韓等亞太國家陽性率上升,而國內疫情亦上升且處流行期,病毒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呼籲,因本週末至下週將有強烈冷氣團來襲,全國溫度下探,提醒民眾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校園放寒假之際,注意加強保暖,也建議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莫德納和Novavax兩種廠牌均安全有效,12歲以上民眾可選擇1種廠牌接種,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
油桐子吃了也毒舌?苗栗國中生誤食中毒 小心花季神秘毒果!
苗栗縣5名國中生昨(8日)因誤食油桐子,陷入腹痛、嘔吐的中毒困境,救護人員緊急送醫,其中2名學生因食用過量而住院觀察,引起社會關切,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詹裕仁強調,油桐子具有毒性,千萬別輕率嘗試,就算碰到手上也要迅速清洗。事發於昨昨(8日)下午3點許,1名學生在體育課上感到肚子餓,竟誤食了操場邊的油桐子,其他4人見狀也跟著嚐試,結果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紛紛出現中毒症狀,校方立即通報,救護車趕到後將他們送往大千綜合醫院。其中2人因誤食數量較多,不得不留院觀察,其他3人則在及時的醫療救治下得以出院,所幸皆無生命危險。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詹裕仁提醒,誤食油桐子後毒性潛伏期約45分鐘到3小時,接著出現一系列症狀,包括腹痛、喉嚨痛、上吐下瀉、頭暈、頭痛等。目前沒有特定的解毒劑,醫生將透過洗胃等方式排除體內毒素,同時給予靜脈輸液以促進毒素代謝。詹裕仁呼籲,雖然在生活和軍需上有著廣泛應用,但油桐果實中含有毒性的桐酸和皂素,同時也是潛在的危險來源,外出賞花時務必留意周遭,切勿隨意品嚐果實,以免因一時興起而危害自身健康,欣賞大自然要謹慎,別讓毒性油桐成為你的「吃飯材料」!
室內保暖同樣重要! 醫師警示「三大情況」成猝死高風險
每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不幸的猝死案例也隨之增加,很多人在床上、浴室旁或者房間內猝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醫師提醒,不僅要為自己保暖,同時也要注意房間的保暖,若是稍不留意,以下這三大情況恐成猝死的好發時機。不少人冬天會開暖氣,但一走出房間就感到空氣冷颼颼。黃軒提醒,如果房間溫差大於5度以及沒有維持在18至20度左右,特別需留意以下三種情況,分別是「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避免猝死風險大增。當人們身處低溫環境時,生理狀態也會悄悄改變,不知不覺讓你接近死亡的風險。首先「血壓會一直上升」如果室溫持續寒冷,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造成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根據日本研究,當持續身處在寒冷的房間,在清晨每下降10度,血壓會上升8.2 mmHg,若繼續沉睡下去,直到心臟血管也縮緊,心臟一時負荷不來,身體就可能死亡。此外,另一個香港研究指出,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度,猝死機會升高5.6%。黃軒提到,冬天時很多救護車都會在5點到7點出動,不是因為病人剛猝死,而是猝死可能已經是一陣子,只是剛好在起床時間才被家人發現。另外,在寒冷的氣溫下,產生的生理狀態「血液會逐漸濃稠」。根據醫學研究抽血證明,身體若長期處在冷環境,體內的選擇素、內毒素、血栓素都會增加,不僅使血液濃稠度增加,更導致血栓,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
隔夜菜最大問題是「這個」! 毒理專家不建議民眾加熱剩菜
隔夜菜重新加熱後,是否能食用?近日就有毒理專家在臉書粉專,指出隔夜菜最大問題在於,食物溫度在下降到70至80度以下時,微生物就容易滋生,並因此產生「內毒素」,一般的微波、水煮、水蒸都無法消滅,因此毒物專家不建議民眾食用隔夜菜。毒理專家招名威21日在臉書粉專提醒民眾,近日天氣寒冷,熱騰騰的食物很快就會涼掉,空氣中的細菌黴菌等微生物,就更容易黏附滋生到食物上。很多人認為食物烹煮後,先蓋上鍋蓋,就可以保暖,也能減少細菌與毒素滋生,事實上因為鍋蓋沒有一起加熱,上面本身還是會有殘留的細菌或黴菌。招名威指出,要妥善保存食物,以致到下一餐還可以安全食用,關鍵在於隔絕外在污染源和完整加熱。招名威也說,細菌無所不在,而這幾天下雨,潮濕的環境就會讓食物有發霉的風險。一般而言食物剛煮好的溫度約在攝氏90度至100度,烹煮完溫度開始下降,降至70度至80度以下時,就容易滋生微生物。至於隔夜菜重新加熱後,是否能食用?招名威表示飯菜最好還是隔餐勿食,在外也最好別放超過1小時。招名威也不建議民眾將剩菜反覆加熱,因為需要將食物加熱至攝氏100度以上,且加熱時間也須達到一定標準,才能確保食物中細菌與毒素被殺光。另外隔夜菜最大的問題在於細菌滋生後會有「內毒素」,加熱溫度可能需要達到160度以上,才能破壞內毒素,一般的微波、水煮、水蒸都無法做到。招名威更透露,以台灣的溫度、濕度來考量,食物上桌後建議要在1小時內食用完畢,也盡量不要對著食物講話。食物擺放越久、越多人接觸過、溫度降低等都會增加食物細菌的滋生,倘若再放到隔夜,細菌滋生問題會更嚴重。
排便驚見「隔夜菜」解密! 原來不只「金針菇」這類食物
總能在吃火鍋時看見「金針菇」的身影,隔天上廁所都能驚見它們的「屍體」,故有「明天見」之稱。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生以「便便出現食物原型怎麼辦?」為題,在臉書為大家解密。他說,大便是洞察腸道健康的第一手證據,如果看到大便出現食物原型,可能是4大原因所導致。陳威佑13日在臉書分享大便出現食物原型,要找出原因及有效改善。若發現大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原型,可能是下列4種原因所致: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因食物中含有難以消化的膳食纖維,如蔬菜的纖維,在腸道中促進蠕動,並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因此在排便時仍可能存在,其屬正常現象,無須太過擔心。 腸蠕動亢進因腸道內的菌群失調導致腸道蠕動過快,容易將剛吃進去的食物在未消化之前,伴隨大便一起排出體外,進而導致大便食物殘渣較多。如果是由腸蠕動亢進引起,可以給予腸道益生菌調節,例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胃腸功能紊亂胃腸功能紊亂可能和飲食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進而影響胃腸功能,可以透過內視鏡判讀胃腸功能。進食速度過快在吃飯時,進食速度過快,導致咀嚼不充分,食物沒有完全嚼碎吞到腸道內,影響腸胃消化,也會伴隨大便排出,出現大便殘渣較多。建議改善吃飯的速度,在吃飯時應細嚼慢嚥,有助於食物在腸道內消化。另外,陳威佑說,如果大便中出現浮油,可能是吃了過多的油脂或高脂肪的食物,導致脂肪消化不良的結果,改善方法除了要注意不要吃太油之外,一些食物如部分魚類(如油魚)、全堅果(未經磨碎或加工的完整堅果)也因脂肪較高容易造成脂肪便的情況,要適量食用。若發現大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原型,找出原因並有效改善。(圖/擷取自Facebook/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生)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 816療法可消滅病毒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國際自然療法專家潘念宗9月於「量子醫學」講座發表消滅病毒的新療法,透過BDORT(O環測試法)輔以肝炎標本檢測,施以水針灸「量子醫學816療法」,有效排除體內的「汞」、B肝病毒、石棉、整聯蛋白β-1(CD29)、過量電磁波、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幫助A肝、B肝、C肝和愛滋患者恢復健康。病症卡關 體內含汞恐有高度危險性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型肝炎若不治療恐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然而,許多人並不知自己有B型肝炎。經過幾年COVID-19肆虐,潘念宗在治療確診者時,發現有些病患潛藏B型肝炎病毒,當排除體內的「汞」後,同時也消滅了B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的病毒與毒素。汞(mercury)是地殼中自然存在的元素,也是一種神經毒物,會傷害人體的中樞系統、腎臟、大腦,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潘念宗說明,體內若有汞,會造成下述危害:破壞粒線體,使細胞沒有能量,引發許多疾病。汞會破壞染色體,使細胞癌化。破壞蛋白質,使細胞酵素遭到破壞。1997年証實,汞使細胞產生病態自由基,這種因為過量的氧化壓力產生病態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組織,引發炎症甚至壞死。另外,汞使得抗藥性活動基因活躍,導致藥物失效。汞也會破壞免疫系統B細胞,施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如何檢測汞是否存在?潘念宗表示,可以透過化學測定、物理測定、量子測定來檢查。化學測定:女性常擦的口紅汞含量較高,可送到衛生單位用化學測定鑑別。物理測定:物理測定的部分,目前最尖端的儀器是蘇聯聖彼得堡大學研發的 RA915 雷射分離儀器設備,可以檢查到ppb的10億分之1(十的負九次方),即使微量也可檢測出來。量子測定:使用順勢療法,把汞試劑稀釋成濃度最低的10的負400次方,透過糾纏共振現象來確認是否有汞存在,是目前最嚴格的測定方法。結合經絡穴位 量子醫學816療法利用水針灸排汞潘念宗提及,許多人施打疫苗,打的是含防腐劑摻汞的室溫疫苗。汞對人體危害甚鉅,幾乎是人類病症的卡關者。例如乳癌病患體內若有汞,「治療也一定失敗」,他因此為病人實施「先排汞、後治療」的程序。汞就如火車頭,當汞排出體外時,能帶出後面很多車箱內的毒素,跟著一起排出體外,例如病毒、EMF、石棉、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毒素。根據國際自然療法學院表示,自然療法是一種強調人體自癒力的醫學,提倡使用無副作用、無侵入性、無創傷性的方法改善病患的身體健康。主要分類有:能量醫學、環境醫學、運動醫學、情緒療法、草藥及營養療法、膳食療法、物理療法、水療法等。潘念宗表示,「量子醫學816療法」是非常精準先進的量子醫學,消滅B型肝炎需要全身清淨解毒途徑(Full Body Detox Pathway),並具備BDORT(O環測試法)、20條經絡系統、23個穴位、順勢療法、量子光儀器、太陽風暴等5項原理的知識與臨床經驗。此療法使用9393噴液,可提高長壽基因蛋白、正常幹細胞、粒線能量系統與殺手性T淋巴球,殺死躲在細胞內的病毒,並且有效排除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登革熱等病毒。以噴液體噴完全臉(約需3瓶共60cc ,噴400次)。由於臉、耳、手、腳等有諸多穴位,用雙手掌輕輕將噴液塗擦整臉、兩耳與腳底。噴過噴液後去排尿,體內毒素會隨著尿液排出。大陽風暴對電訊網和人類健康影響甚鉅 3招防堵此外,潘念宗也發現,今年7、8月診治77個病例,原本毒素、病毒出現在不同的經脈位置,但太陽風暴一來,釋放爆發性輻射,使得患者毒素病毒多集中在足陽明胃經St12「缺盆穴」,故太陽風暴不可不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近2百年來地球發生36次瘟疫,其中有27次與太陽風暴有關。通常人類身體約有2萬高斯EMF,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病患臨終前的電磁波(EMF)會高到480,000 Gauss,尤其太陽風暴來臨時,人體電磁波更會高達4,320,000 Gauss。當太陽風暴來臨時,許多有病症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潘念宗除了使用順式療法標本的816新療法為病患診治,也提供幾個方法以減低危害:盡量不出門,不得已需出門,最好攜帶可阻擋EMF的特別傘(檔汽車前窗玻璃的遮陽板材質)。有太陽風暴的日子,回家要馬上洗澡,以降低EMF。如何知道是否有太陽風暴?以BDORT手法持480,000 Gauss的磁鐵棒,指向當地天空,兩手容易拉開即是有太陽風暴。
入口即往生!澎湖漁民捕獲「繡花脊熟若蟹」 1隻可毒死500人
澎湖湖西北寮有名漁民日前出海捕魚,意外捕獲到1隻外殼顏色異常鮮豔的螃蟹,由於該螃蟹非常罕見,漁民不敢隨意食用,所以上網向網友發問品種,沒想到竟是目前世界上最毒的螃蟹「繡花脊熟若蟹」,1隻的體內毒素就可毒死500人,或是4萬5千隻老鼠,漁民得知後,嚇的趕緊把毒蟹送回海裡。據維基百科,繡花脊熟若蟹主要分布於日本、斐濟、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半島、台灣南北部沿岸等地,生活於低潮線至水深30米的岩石底或珊瑚礁叢中。該螃蟹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毒的螃蟹,1隻的體內毒素就可以毒死500名成年人,或是4萬5千隻老鼠。此外其毒素為水溶性,且無法經由加熱的方式分解,所以即使烤熟也無法將毒素破壞,但因為毒素只存在於肌肉或內臟之中,因此被夾到只有皮肉痛,既使流血了毒素也不會經由鉗指進入人體,而導致中毒致命。其實3年前就有網友在野柳的魚市中發現「繡花脊熟若蟹」,當時他也不知道該螃蟹含有劇毒,事後問了水產養殖的朋友,才知道自己竟然差點吃了「入口即往生」的螃蟹。農業部也提醒民眾,若是在潮間帶觀察到繡花脊熟若蟹千萬不要撿回家,若不小心被繡花熟若蟹夾到也不需太擔心,因為僅有物理性的攻擊,不會透過爪輸出毒素,但被夾到仍會造成不小的疼痛。
板橋某幼兒園餵藥案9師全不起訴 家長們回應了
新北市板橋區某幼兒園餵藥案持續延燒,新北地檢署審理後認定查無毒藥且未體罰,彭姓園長等9名被告均予以不起訴處分,而家長們認為對地檢署的認定抱持疑慮,表示送檢毛髮採樣時間晚於家長驗尿、驗血時間,難分辨是否已因為時間而代謝、毛髮清洗而未檢出,且根據幼兒體內有檢出毒物成份的時間往前推估,當時確實不存在教室監視器畫面,將再議以釐清真相。家長們今日發聲明稿表示,地檢署認為「又本件其餘到庭之該幼兒園幼童於偵查中均明確表示幼兒園教師不會打人等語;其等家長於警詢及偵查中亦皆陳稱未曾聽過孩子反映遭幼兒園教師體罰等語。」等語,表示其餘到庭幼兒園幼童於偵查中明確表示幼兒園老師不會打人。但家長們認為,地檢署先稱「幼童記憶本易隨時間更迭或受他人影響而有誤植」而認為幼兒陳述不可採納,卻又在針對「未聽聞孩子遭幼兒園教師體罰」之部份,突然認為幼兒陳述可採納,顯有矛盾。聲明稿中提到,多名幼兒不單單是陳述有同學遭某位老師打,甚至具體指述遭某位老師處罰的情況,而本件到庭幼兒有37名,不全同處在一個班級之內,地檢署所稱「其餘到庭之該幼兒園幼童均明確表示幼兒園教師不會打人」,家長質疑這些孩子是否與該些陳述曾遭老師打的幼兒同班?倘若兩者不同班,又如何能作為互相驗證的理由,又如果兩者同班,「又為何表示曾遭老師打的數名幼兒陳述卻不可採?」針對藥物部份,家長們認為送檢毛髮採樣時間晚於家長驗尿、驗血時間,幼兒體內毒素本已微量,而是否已因為時間而代謝、毛髮清洗而未檢出,在沒有看到地檢署檢驗報告及方法之前提下,實無可得知。聲明稿中表示,家長第一時間帶幼兒去專業檢驗所及醫院進行驗尿、驗血,縱果如地檢署所稱驗出不能排除是誤差,但該誤差卻同時出現在數名幼兒、專業檢驗所及數間醫院上?倘地檢署單純以這種說法完全排除第一次檢驗結果,無異表示檢驗所及醫院進行驗尿及驗血之方式完全不可信。而地檢署稱幼兒園在「其於4月中旬因其他原因拆除教室監視器,並非為了湮滅證據。」等語,但家長認為,數名幼兒做出一致服用彩虹藥水的陳述,也清楚的說明該些藥水的味道不是一般吃感冒藥的味道,而根據幼兒體內有檢出毒物成份的時間往前推估,該段時間就是沒有教室監視器畫面。家長們表示,針對此案爭議地檢署與新北市政府進入幼兒園調查的時間並不一致,教室監視器究竟是因為接到通報而刪除,還是如地檢署所稱因其他原因而拆除監視器,實無所知。家長們強調,感謝新北地檢署偵辦本案件的辛勞,但本案爭議既有上述的疑點,將會繼續透過再議的方式來查明真相。
「這主食」比菜更容易壞掉! 醫師提醒「炒飯症候群」:恐終身洗腎
現代人常說隔夜菜不健康,但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經過研究發現,其實米飯比菜更容易壞掉,也更容易產生毒素。對此,江守山也分享自己曾經遇過的病例,一名30幾歲、腎功能不佳的男子,某天因吃到腐壞的米飯,嚴重腹痛、血壓驟降,險些洗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表示,上述病例是全家一起誤食到腐敗的米飯,均食物中毒,「大家一起中獎」。而該男子本身腎功能差,雖然未達洗腎程度,但當天因食物中毒、嚴重腹痛,迷走神經太過興奮,導致血壓驟降,全身冒冷汗,出現所謂的「休克型低血壓」,當時收縮壓甚至來到62、舒張壓近40毫米汞柱。他表示,腎臟功能差者,若血壓急遽至該男子的數值,可以直接造成腎小管壞死、重創腎功能,嚴重恐要終身洗腎,「所以不要忽視拉肚子這個小病。」江守山補充,「國外也發生過很多次,就是都認為飯不會壞,尤其很多廚師都會教說,冰過或放過的老飯去炒,才會粒粒分明和好吃」,但米飯若腐敗其實很容易長出仙人掌桿菌,並產生「可抗熱」的內毒素,因此即便煮熟都還是無法消滅此菌,吃下去照常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甚至腹部不適、血壓驟降、嚴重傷害腎臟血管,造成腎臟永久性傷害。所以江守山也再次提醒,飯絕對不是不會壞,「只是飯看起來比較乾燥,所以看不出來它已經壞掉」,民眾千萬別輕忽「炒飯症候群」食物中毒的風險,嚴重可能會造成腎臟等器官敗壞,慘淪終身洗腎。
澳洲男女「古老亞馬遜儀式」後相繼慘死! 他食道破裂痛苦10小時才喪命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以絕美的沙灘、熱帶雨林和替代療法聞名於世,卻有一對男女在進行古老的亞馬遜儀式後相繼死亡,女方口吐白沫驟逝,男方食道破裂慘死。當地檢警經過漫長調查後,終於掌握儀式使用的青蛙黏液,就是造成兩人殞命的關鍵證據。據《BBC》報導,39歲女子萊希納因病態肥胖引發的慢性背痛,開始尋求替代療法並學習古老的亞馬遜儀式「Kambo」,經過數個月訓練後,她在專業人士協助下於2019年3月8日舉行儀式,卻在把Kambo敷在胸口及手臂點上5處小燒傷的幾秒內昏倒,數分鐘內口吐白沫死亡,專業人士事後卻消失無蹤。驗屍結果顯示萊希納因「急性心臟病」死亡。罹患慢性病及20年前車禍導致腦部受損,而有說話與行動困難的46歲男子安東諾維奇(Jarrad Antonovich),同樣經過Kambo培訓,也同樣在儀式後不久死亡,但過程卻比萊希納漫長和痛苦。他在2021年10月16日儀式當天,從感到不適、無法行走、臉部及頸部異常腫脹,到最後昏迷死亡,過程長達10小時,法醫還在他的食道發現大量破裂,但最令檢警起疑的,還是救護人員初次抵達他的住處時,被不明女子指責「打斷儀式」並帶走喝下死藤水的安東諾維奇。警方調查後發現,兩人都因為傷病尋求Kambo治療,都有「專業人士」協助,並在使用活體巨猴蛙刮下來的有毒蠟狀物後死亡,但澳洲政府直到2021年才宣布聲稱能排除體內毒素、治療各種疾病,但研究證實沒有任何效益的Kambo違法,因此法院近2周的審理重點,都在「是否有錯過搶救時機」,學界及相關部門則在討論更進一步監管作為。
腎癌得病年齡率低 早期無症狀、靠超音波揪異狀 及早治療預後佳
腎癌常默默無聲蔓延,多數病人並無症狀,但幸好透過健檢的超音波檢查,很容易發現。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蒙恩說,早期的腎癌以手術治療為主。過去可能都要整顆腎摘除,但微創手術日益發達,小於7公分的腎癌可望保留部分腎臟、降低腎功能損傷。若局部晚期或轉移,也有標靶和免疫治療可搭配選擇,病人千萬不要輕言放棄。腎癌年輕人也會得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蒙恩醫師表示,人體的腎臟肩負代謝體內毒素、調節電解質、控制血壓等功能,血液進到腎臟實質部過濾,再將要排出體外的尿液送入集尿系統,而腎細胞癌指的就是從腎實質部長出的腫瘤。根據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腎癌佔惡性腫瘤比例不高,一年新發個案約700例,值得注意的是,腎癌是年輕人也會得的癌症,病人年齡層主要分布於40歲至80歲間。目前腎癌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蒙恩說,癌症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重原因的集合,已知的風險因子包含基因、後天環境、飲食、使用特別的藥物等,也與不良的生活或健康型態有關,如抽菸、肥胖、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病人,會有較高的腎癌風險。腎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約7至9成,但麻煩之處在於腎癌不易早期發現。蒙恩解釋,腎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要等到腫瘤已經大到一定程度甚至是轉移他處,才有明顯症狀出現。典型的三大症狀是血尿、腹部腫塊和腰痛,但僅少數病人會同時出現這些症狀,多數病人並無症狀。大多能在腎癌早期就發現者,都是靠健檢的超音波檢查意外揪出。標靶治晚期腎癌健保有給付 晚期治療選擇多蒙恩說,早期腎癌靠手術施行部份或全切除腎臟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術後也僅需追蹤。但若腫瘤已經轉移,除了開刀以外,還需合併輔助性治療。因化療對腎癌治療效果差,目前針對晚期、轉移腎癌病人,健保有給付標靶治療,且效果不錯,但缺點就是副作用問題,如手足皮膚嚴重乾裂、口腔黏膜潰瘍,碰水、吃東西都劇痛難耐,也可能出現高血壓、三高控制不穩的狀況。近年免疫藥物也加入腎癌的抗癌陣線,蒙恩表示,目前國際上治療晚期腎癌的趨勢是第一線即使用免疫藥物或標靶合併免疫治療,若病人無法承受標靶副作用,免疫藥物可以是另一個選擇。不過,蒙恩說,目前腎癌病人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並無健保給付,病人必須考慮經濟能力,且免疫治療前應先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有沒有免疫藥物對應的基因表現,較可期待療效。晚期腎癌病人別喪志,蒙恩提醒,目前針對腎細胞癌的治療,不論是手術或全身標靶、免疫治療一直都在進步且效果不錯,病友不用太擔心。如果標靶藥物副作用難以忍受,可即時跟醫師溝通,調整劑量有助改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