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
」 肥胖 脂肪肝 代謝症候群 內臟脂肪 健康![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88644/sm-537f1943a6223fbf91456f84e1589e0d.jpg)
含糖飲料喝出一身病!醫示警「中風、肥胖、罹癌風險全面上升」:每周最多1杯
小心喝含糖飲料喝出一身病!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示警,日常攝取過多的糖,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還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脂肪肝、牙齒健康,甚至癌症風險密切相關!這些「甜蜜的負擔」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健康。李柏賢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發文指出,根據頂級醫學期刊《BMJ》一項大型研究綜合分析顯示,常喝含糖飲料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而且風險還會隨量增加!研究發現,每天每多喝250ml含糖飲料,會增加17%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風險,讓心血管健康亮紅燈!並增加7%中風風險、35%痛風風險、12%肥胖風險。李柏賢續稱,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傷害不僅是「空熱量」,還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內臟脂肪堆積,增加脂肪肝、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雖然這些飲食研究證據等級不是最高,但綜合分析後似乎都指向一樣的趨勢,值得參考。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高糖攝取可能提高某些癌症風險,李柏賢指出,每天多攝取25g果糖,胰臟癌風險升高22%、乳癌死亡率增加17%,「雖然目前關於糖與癌症的證據仍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過多糖分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多種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未來的研究將持續探索糖與癌症間的關聯性。」此外,甜食過量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李柏賢解釋,高糖飲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容易導致胃酸逆流,刺激食道壁;甜食導致的體重增加,會提高腹內壓,使逆流情況更加嚴重;含糖汽水和碳酸飲料可能通過增加胃內壓力、放鬆食道下端括約肌、刺激胃酸分泌及其酸性特性,造成胃酸更容易逆流回食道,進而引發灼熱感和不適,「減少高糖食物攝取,尤其是餐甜點和碳酸飲料,對減緩胃酸逆流的症狀非常有幫助!」李柏賢文末也建議,可改喝無糖茶、氣泡水等無糖飲品,這些是更健康的選擇;以水果代替甜點,健康又美味;優化飲食結構,多吃蔬菜、全穀類和高纖食品,降低酸鹼值波動!讓身體喘口氣。他也公布每日糖攝取量的健康標準,每日糖攝取量應少於25g(約6茶匙)。一罐330毫升的正常大小鋁罐可樂通常含有約35公克糖,相當於8.75茶匙糖(每茶匙約4公克)。而含糖飲料每週最多1份(約200至355ml),「想要控制體重、改善腸胃健康、降低癌症風險?減糖似乎就是健康計畫很不錯的第一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87035/sm-99459ce702c0bcd26ebb3f58f6bdcd6e.jpg)
腰越粗壽命越短!醫推薦1運動燃燒內臟脂肪:每週至少3次
為什麼腰那麼難瘦?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肚子的脂肪有一大堆是藏在肚皮以下,包覆在內臟上面,稱為內臟脂肪,這些脂肪不容易被運動到!他也推薦要消除內臟脂肪的話,不需激烈運動,只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就能溫和地燃燒內臟脂肪。劉中平昨(1日)在臉書粉專「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指出,為什麼腰那麼難瘦?因為肚子的脂肪有一大堆是藏在肚皮以下,包覆在內臟上面,稱為內臟脂肪,「像我們平常手腳可以直接活動到肥胖組織,肚子的內臟脂肪可不像皮下脂肪容易被運動到呢!」劉中平續稱,除了缺乏運動和飲食偏差以外,基因、身材還有荷爾蒙都可能導致腰部脂肪異常堆積,讓我們想瘦卻瘦不下來。他也引用最新研究指出顯示,腰圍的尺寸與壽命有負相關,也就是腰越粗的人,壽命會越短,除了直接造成血糖和血脂肪上升以外,過多的內臟脂肪會釋放不好的發炎因子,造成全身性的血管病變,引起心臟病和腦中風的危險。 於是劉中平建議大家,運動要有足夠的時間,內臟脂肪不需要很激烈的運動,反而是中等強度,但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以長時間的溫和運動來燃燒內臟脂肪。他也強調,低糖、低油脂的食物也有助於消掉內臟脂肪,有高纖多蔬菜會更好,能夠促進脂肪排出。戒煙和減少喝酒也可以避免肚子的油脂堆積。此外,適當的空腹、不要吃太飽,以及避免餓太久之後的暴飲暴食,也都是控制腰圍的好方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86019/sm-76d1db0b35a9aaf457a0f2032c7857a5.jpg)
名嘴王瑞玲才狂燒144萬保命 健檢結果驚呆醫護
資深媒體人兼醫藥名嘴王瑞玲因遺傳性紅斑性狼瘡與二型糖尿病家族史,長期處於發炎體質,近期更是因健康亮紅燈頻頻就醫,而在經歷一連串嚴重病痛後,王瑞玲的健康檢查也讓醫護人員驚訝不已。王瑞玲先前才因喉嚨痛、嘴破等症狀,最終發展成左側扁桃腺潰瘍,病情迅速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引發左膝關節腔內積水。她自述某日早晨感到左臉從顴骨到下顎紅腫、發熱與劇痛,觸感堅硬且腫脹到嘴唇像「安潔莉娜裘莉」,同時放置6年多的左側人工膝關節突然卡住,無法彎曲,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意識到情況危急,她緊急就醫。王瑞玲經一系列檢查,包括抽血、X光、CT及內視鏡檢查,確認扁桃腺潰瘍化膿並引發鼻翼旁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波及左眼,腫脹疼痛蔓延至眼窩,同時左膝關節積水22cc,醫生警告細菌可能攻擊人工膝關節,情況十分危險,為此甚至狂燒144萬續命。在病痛折磨後,王瑞玲近日也進行了全面健康檢查,卻意外發現包括體重、腰圍、體脂肪、內臟脂肪在內的各項指標皆有大幅改善,不僅脂肪肝獲得好轉,身體年齡竟顯示比實際年齡年輕30歲。王瑞玲表示,醫護人員驚訝於她的健康狀況,甚至發現其乳腺仍保持年輕,「醫師有解釋,通常女性在停經和年紀超過55歲之後,乳腺會萎縮,形狀會像布袋」。王瑞玲的身體狀況與兩年前的數據形成巨大反差,她也以幽默回應醫護驚訝,「昨天到員榮醫院做健檢,嚇到一堆醫護人員和醫師朋友,真的很歹勢!」王瑞玲坦言,這些改變來自日常適當保養與健康意識的提升,她也感性表示,粉絲們的關心讓她深受感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3433/sm-81c7e3c717afa07a352b23e73b8a078e.jpg)
西班牙人愛抽菸、習慣晚吃…卻比台人長壽! 醫曝「1飲食關鍵」
西班牙人愛抽菸、晚餐習慣到晚上10點才吃,但卻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長壽紀錄,平均壽命甚至比我國還要高。對此,減重專科醫師蕭捷健也分享自己在西班牙旅遊的觀察,點出長壽關鍵可能不在「什麼時候吃」,而是「吃什麼」。蕭捷健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幾天在西班牙走走,發現路上的人普遍都很苗條,他為此查了一下,發現西班牙肥胖率只有17至20%,遠低於美國的42%。而且,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也相當令人驚豔: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歲,女性則達到86歲,完全高於台灣男性的78歲、女性的84歲,「這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吃可能沒那麼重要,吃什麼才是關鍵。」他覺得差最多的,就是西班牙食物雖然油,但幾乎都是橄欖油,而且加工食品很少,以原型食物居多,「吃對油,代謝提高,很多人減重時習慣算熱量,但同樣是脂肪,不同種類對代謝的影響完全不一樣。」蕭捷健指出,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以橄欖油取代奶油、肥肉等飽和脂肪後,他們的活動力提高了 12%至15%,靜態時的能量消耗增加了3%至4.5%,「代謝這樣可是提高不少耶!而且受試者的心情也更穩定,這可能是腸子發炎指數降低,透過長腦軸影響到大腦。」蕭捷健也援引西班牙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了7447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高風險者,結果發現:低脂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4.4%,而地中海飲食+堅果組只有3.4%,「吃對油,心血管疾病會降低將近23%,這簡直就是藥物等級的效果。」相反地,吃錯油的影響可能更嚴重。蕭捷健透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實驗發現,若每天攝取含高飽和脂肪(如棕櫚油)的食物,短短7週內內臟脂肪便會增加2倍,肝臟脂肪也會顯著上升;反觀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族群,不僅肌肉量增加近3倍,內臟脂肪還不會增加,「我在想,以後乾脆去常吃的鐵板燒,擺一罐我專用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好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82849/sm-477d93531a3c5e8380bfe89b94c0e333.jpg)
小心果汁陷阱!醫揭不喝3原因 酸類含糖量驚人
水果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現代人生活忙碌,經常三餐不定時外,連水果都不見得記得吃,甚至會覺得可以透過喝果汁和吃果乾代替水果即可。近期肥胖專科醫師吳榛槿列出不要喝果汁的3大原因,包括纖維和營養流失、高濃度果糖,以及飽腹感較低;尤其偏酸的果汁為了增加口感,含糖量更是超乎想像。肥胖專科醫師吳榛槿近日透過影片說明,為何醫師和營養師都不推薦民眾喝果汁,第一是果汁在製作過程中,會過濾大部分的纖維,另外維生素與抗氧化劑等營養成分,接觸空氣面積、時間增加後被減少甚至破壞,營養價值也相對變低。除此之外,水果本身含有果糖,通常要用大量水果才能製作一杯果汁,糖分攝取就會過量,更何況市售果汁還會額外添加蔗糖、蜂蜜等增加口感,攝入高果糖還會影響身體代謝,果糖在肝臟代謝過程中會轉化變脂肪,長期下來恐造成脂肪肝,出現內臟脂肪堆積情況後形成胰島素,使罹患三高疾病機率大增。不僅如此,果汁與水果原型相比少了纖維質,也不容易使人體產生飽足感,往往就會越喝越多,無意中攝取過多熱量和果糖。吳榛槿建議,想要喝果汁可以喝「綠拿鐵」,且不需要過濾渣渣,果汁加入大量蔬菜和堅果,能攝取更多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好的油脂。吳榛槿也進一步提醒,民眾要喝果汁不要過量外,還要注意酸類的果汁,因為製造商為了使其變好喝,通常會加入大量糖分,導致民眾飲用後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千萬不要誤會選較酸的果汁就代表更健康。事實上,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應攝取至少2份水果,每份的份量約一個女性的拳頭大小,切塊水果則以飯碗7分滿為1份的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81417/sm-5127c975231eeeaea0ae273dfa3f9134.jpg)
肚子越來越大想減重 婦人求醫竟揪出「近30cm卵巢囊腫」:惡性機會高
肥胖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對健康的危害甚大。有一名50多歲婦人就醫想減重,但BMI(身體質量指數)是正常,詭異的是這半年來肚子越來越大,檢查赫然發現有顆近30公分的卵巢囊腫,且腫瘤指標CA125高達350,立刻轉婦科處理。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臉書專頁透露,前陣子有一名50多歲婦人來看診,主訴要減重,但身形看起來正常,BMI也屬於不需要減重的程度,進一步問診才知,婦人近半年感覺肚子越來越大,因此自行飲食控制,成功瘦下5公斤,只是肚子還是瘦不下來,擔心內臟脂肪太多會影響健康,決定來求診。(圖/翻攝自柳朋馳·家醫科醫師的日常臉書)然而,柳朋馳摸了一下婦人的肚子,驚覺不太對勁,因為觸感是硬的,代表不是脂肪,推測可能是腫瘤,接著照了X光確認影響,並安排電腦斷層和抽癌指數,結果證實是28x27公分的卵巢囊腫CA125也高達350,當下馬上轉至婦科盡快處理。柳朋馳提醒,不是肚子大就是胖,如果有持續性變大,或合併突然頻尿、便秘,建議還是要求診檢查確認,他也以此個案告誡PGY(不分科住院醫師),「不能聽到胖就是只想開減重藥!」柳朋馳接受《三立新聞》訪問透露,婦人的檢測數值為惡性的機會高,但還是要看開刀後的病理報告,才能夠確認結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81288/sm-e516184b6c5e1ad16bef0251ef74e8d6.jpg)
7旬婦「血糖忽飆升」半年後查出胰臟癌末 醫師:小心「2前期徵兆」
一名70多歲婦人罹患糖尿病超過20年,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穩定,然而她半年前血糖突然異常飆升,原以為是飲食問題,豈料後來情況迅速惡化,虛弱到無法下床,就醫檢查才知自己已是胰臟癌末期。醫師指出,一旦發現血糖無預警升高,以及體溫增加時,務必要特別警覺,可能是罹癌的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近日,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表示,一位年約70多歲的老婦人,已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她過去都有透過藥物妥善控制病前。但約在半年前,她的血糖值卻突然上升。當時醫師懷疑是飲食控制過於放縱,於是建議她要注意飲食、避免吃甜食。結果3個月後回診,其糖化血色素竟從原本的7%以下升至8%以上。醫師認為可能是飲食控制效果不佳,或是藥物產生耐受性,於是決定加藥觀察。1個月過去,婦人食慾驟降至原本的一半,身體甚至虛弱到無法下床,還出現越來越明顯的腹部腫脹。家人們將她送醫,經過斷層掃描才發現婦人腹腔內有嚴重腹水,且胰臟內有一顆6公分大腫瘤,已擴散至肝臟、淋巴等器官,最終診斷為胰臟癌第4期,讓家屬感到震驚不已。但事後回顧,婦人半年前血糖無預警升高,其實就是胰臟癌發生的警訊。錢政弘指出,根據數據統計,在診斷出胰臟癌的18至30個月前,血糖上升往往是首要症狀,另一項症狀是體溫增加,原因是在癌細胞要出現時,它會燃燒體內皮下脂肪,導致患者產生發熱的感覺。當進入罹癌前約6至18個月,血糖會持續上升,而血脂肪(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則會下降,體重和皮下脂肪也會減少;最後在罹癌前半年,絕大多數人都有高血糖,並伴隨血脂肪、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及肌肉量皆減少,整體體態明顯消瘦。錢政弘指出,若在這位婦人最初血糖上升時,醫師能考慮到胰臟癌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檢查,或許能早一步發現癌細胞,進而爭取治療的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81189/sm-77dc5a42068d6d010e499051744a9308.jpg)
中山美穗因心肌梗塞昏迷浴缸溺斃 醫師示警:出現「7種症狀」盡速就醫
日本知名女星中山美穗6日傳出猝死消息,震驚各界。據日媒報導,中山美穗死因初判為因熱休克引起的心肌梗塞,導致她昏迷在浴缸內不幸溺斃。有急診醫師指出,民眾若發現自己身體出現「7種症狀」,就有很高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請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健康科醫師則表示,想遠離心肌梗塞,平常就該做好「5種」護心工作。此前,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曾表示,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而「心肌梗塞」則是指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當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就會造成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之變化,嚴重時甚至會有昏迷、休克、猝死的可能。戴克穎指出,心肌梗塞前往往有7大症狀:一、胸痛或胸悶:左胸和胸口正中心悶、痛,自覺心臟受到擠壓,有壓迫或燒灼感,且反覆發生。二、呼吸不順暢、會喘:平時走路、上下樓梯都不會感到喘,最近卻開始覺得喘。三、心絞痛,發作時可能有胸痛或在胸部中心會有像重物壓迫及呼吸困難的感覺。四、上腹痛:心肌梗塞導致的上腹痛,很容易與一般腸胃不適混淆,因此容易被輕忽;若是心肌梗塞高危族群者,若有相關症狀更須謹慎。五、冒冷汗。六、頭暈。七、噁心、嘔吐。戴克穎強調,其實民眾若發現自己有心肌梗塞可能也不要太過於驚慌,只要經由專業醫師依據個人詳細病史,並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進行早期診斷,提早投藥控制,以及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就能有效預防悲劇發生。另據《HEHO健康》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醫師說明,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與其發生症狀時慌張的手足無措,一定要平常做好護心工作。想遠離心肌梗塞有以下5大招:一、健康飲食:重油、重鹹、高糖的飲食,除了造成肥胖,也會使血管裡的油脂增加、堆積,害血管壁越來越窄,最後形成血栓。建議民眾平常就要多選擇好油、拒絕攝入反式脂肪,並攝取足夠水分,讓血管保持暢通。二、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透過積極治療來控制病情,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三、規律運動:重訓、有氧運動都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並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但蔡聰聰醫師提醒,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者,或心臟不適者不宜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對心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應該循序漸進的運動。四、注意保暖:天冷時,特別是早上剛睡醒,交感神經活動旺盛,血管比平常更容易收縮,出現心肌梗塞機率更大。因此民眾早晨起床別急著起身,因為身體未甦醒,被窩外溫度又比較低,冒然起身可能導致心臟受到刺激、負荷不了。五、戒菸拒菸:蔡聰聰醫師指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讓血液變得黏稠,並且加快動脈硬化,當血管缺乏彈性、血液又難流通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自然會增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77836/sm-07fb3a56dd0259b223d165e267b38c8e.jpg)
入閣職災!葉丙成「重度脂肪肝」回來了 醫:趁早減重可再次逆轉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日前自曝曾有重度脂肪肝,經過2年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6公斤,脂肪肝也改善為中度,但到教育部服務才4個月,又變回重度。醫師指出,脂肪肝能逆轉!但要趁早,若已形成脂肪性肝炎,就必須積極介入治療。51歲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今(2024)年5月被延攬入閣,出任教育部次長。日前葉丙成在出席肝基會執行長粘曉菁新書發表會時,自曝任職政次的另類「職災」是「重度脂肪肝」回來了。葉丙成2022年去了台大醫院與好心肝診所做檢查。在好心肝做完檢查後,粘曉菁醫師看他的數據報,然後很直接地說:「葉教授,你的數據看起來就跟產婦差不多喔!」葉丙成說自己當場愣住,「跟產婦差不多」這6個字在他腦中一直不斷迴盪著,這對他太震撼了!後來粘醫師還對他說,他的脂肪肝很嚴重,建議他把握肝臟還沒開始纖維化、還可逆轉的時候趕快減脂保肝。也因為這句話,讓他在那天下定決心一定要動起來減重減脂。當時經過半年左右的飲食與運動調整,葉丙成體重從75.6公斤減到67.7公斤,內臟脂肪數值則從9.5的重度脂肪肝,降到7,還首度出現身體年齡43的漂亮數字。本來脂肪肝控制良好,以為「已經快畢業」的葉丙成,到教育部服務以後,沒時間運動,忙碌又會想把便當吃光光,最近被粘曉菁醫師叫回去檢查,發現打回原形,又變成2年前的狀態。粘曉菁醫師表示,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轉變,國人脂肪肝和代謝綜合症的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為消滅國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至2021年起推動「你今年超了沒?」全民腹部超音波總動員,從2021到2024年,連續4年已幫全台、包括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超過1萬5000位民眾做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0%的人有程度不一的脂肪肝問題。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也無立即性危險,然而脂肪肝一旦進入肝炎階段,仍可能步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進程,實在不可輕忽。肝基會鼓勵,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自費腹部超音波檢查。脂肪肝沒有特效藥,但所幸脂肪肝可以逆轉!研究顯示,透過飲食、運動等方法,只要減少現有體重5%~10%,脂肪肝程度就會改善,可以說,脂肪肝的解藥就握在自己手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72113/sm-f4075fd847008c323c307f72ac7b47e4.jpg)
60歲男吐血送急診喪命 瘦卻肚大!竟有這「不良習慣」20年
近日一名醫師分享,一位60歲男病患因吐血送急診,醫護發現他身形瘦卻肚子大,確認後是因為有腹水,而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原來男子有「不良習慣」長達20年,最後「肝硬化」。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一位60歲病患因為吐血意識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患者瘦卻肚子大,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陳威龍表示,一問家屬才知,患者每天喝威士忌持續近20年,檢查後發現,肚子大事因為腹水,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因狀況危急做手術,而這一切都是肝硬化所引起。陳威龍說,肝硬化的前身是脂肪肝,啤酒肚是脂肪肝的表徵之一,如果都不理脂肪肝,會肝發炎,反覆肝發炎會產生肝纖維化,最後肝硬化或是產生腫瘤。陳威龍強調,脂肪肝可逆轉,但肝硬化就不可逆。陳威龍表示,脂肪肝有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男性一天喝超過30克酒精,女性一天超過20克酒精,就可能傷肝。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運動加飲食控制,戒糖,可快速修復肝臟,只是做起來難度頗高」、「以前體重88kg內臟脂肪用體脂機測14.5,去醫院說有脂肪肝也不太在意,然後168斷食加運動內臟脂肪減到3或4,現在想想好險有減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60430/sm-be02ef60eb9392858cef40fa3a0823d7.jpg)
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 釀「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糖尿病早已不是所謂的老人專屬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曾經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發現,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從2008年到2014年,在七年內就快速成長了44.5%,而且不只如此,讓人擔心的是,20到40歲的青壯年成長情況也很嚴重,可以說國內罹患糖尿病的人口,有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原因1. 先天遺傳+後天飲食不健康 國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莉棋表示,臨床上也看到愈來愈多的年輕小病人罹患了糖尿病,常常是因為「酮酸中毒」住院之後,才知道自己已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她分析,以往兒童型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是第一型糖尿病,與先天免疫系統異常有很大的關係;至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以成人為主,這類患者的成因,除了有遺傳體質之外,不外乎跟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然而,現在的門診當中,卻有不少兒童患者都是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像黃莉棋門診中第二型糖尿病最小的患者,是年齡只有15歲的國中生。她形容這類患者每個幾乎都是小胖子,而且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和以前相比,這些有著糖尿病遺傳因子的孩子,通常到中老年時才會發病,但現在卻看到提早在學生時期就發生,恐怕會增加未來更多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原因2. 下課補習沒運動、體脂肪偏高只是為什麼原本是老人疾病的糖尿病,現在卻愈來愈年輕化了?黃莉棋分析,會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健康飲食」以及「運動量不足」有很大的關係。雖然現在台灣中小學販賣的食品受到嚴格規範,很少出現不健康的含糖飲料,但事實上,學校外面的誘惑還是很多,而且取得相當方便;加上現代的孩子因為下課還要補習,或是家長工作忙碌的關係,三餐多是外食,黃莉棋觀察到許多學生幾乎天天人手一杯手搖杯,甚至不少孩子將炸雞、零食當作主餐,平常又沒有在運動,這也造就了許多台灣兒童都有體重超標的問題。嚴重情況從「亞洲國家胖小孩排行」,我國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已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就可以看得出來。黃莉棋進一步解釋,還有一種孩子外表雖然並不肥胖,但事實上他的體脂肪或是內臟脂肪比例卻偏高,這也是隱形的肥胖問題。(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60336/sm-31fb2fbdba6a9111f5e5ed5cee48648b.jpg)
林可彤靠「4+2R飲食法」2天就瘦2公斤!最詳細「減肥菜單」一次公開!
擁有多重斜槓身分的林可彤,今日應頂級保養品牌之邀擔任活動嘉賓,談到為了這次工作,在不到1個月的短短時間內就努力瘦下3公斤!讓在場媒體紛紛敲碗請她分享自己的瘦身菜單。林可彤笑說其實她很愛運動也吃得很健康,但不知道為什麼之前體重就是一直瘦不下來?向有經驗的朋友請教之後,發現竟然有人靠現在大流行的「4+2R飲食法」瘦了17公斤!讓她決定也要開始試試看!但跟一般網路上的嚴格版本不一樣,林可彤有依照自己的需求做了些微內容調整。(圖/取自林可彤IG)她的「4+2R飲食法」前兩天都是以豆漿、蛋白粉、乳清蛋白、膠原蛋白粉的流質為主,一天可以分成早、中、下午、晚喝4次,會發現這段時間特別疲累很想睡覺,藉由代謝水腫2天就先掉了2公斤;接著R1則是吃豆腐、綠色蔬菜跟菇類,林可彤會加油煎豆腐、把蔬菜跟菇菇炒一盤,持續3~5天後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就能進食低脂肉類,輪迴循環下來,瘦下3公斤之外,體脂也降了3%、內臟脂肪降了1%,超有感!(圖/取自dakiberry IG、suhyun0722 IG)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大腹人家」太危險!腹部脂肪過多將致癌 醫籲「5條件中3」要留意了
腹部內臟脂肪是健康的最大殺手!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多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體內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他強調,腹部肥胖的人容易誘發代謝症候群,若在「5條件」中含有3項,包括腰圍過粗、三酸甘油酯偏高等等,就要特別注意。劉博仁日前於臉書粉專提到,當遇到減重的患者時,除了看對方的體脂率以外,一定會看觀察是不是「大腹人家」,因為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進一步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以及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當過多的脂肪細胞在腹部內臟儲存時,就會形成「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相當不健康,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引述研究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您身體各器官「放火」,導致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對此,劉博仁透露,醫學專家最早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更慢慢發現這些病人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若在以下5項條件中符合3項,就代表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1.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三酸甘油酯≧150mg/dl。3.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54965/sm-de6c1decd8df93c8236ac5bfeac0e01d.jpg)
腹部脂肪恐在身體各器官「放火」 醫示警:5指標符合3項要注意
肚子的脂肪要注意,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提醒,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我必須強調,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是如果肥胖發生了,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儲存,在腹部內臟儲存過多的脂肪是挺麻煩的,大家聽過肥胖分為水梨型肥胖(臀部肥胖)以及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蘋果雖說健康,但這裡所說的蘋果型肥胖就相當不健康了,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指出,根據研究,這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它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包括IL-1、IL-6、IL-8以及TNF-α等等,大家如果不懂沒關係,但是只要知道這些物質會不時在身體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所以我在各處演講時都會指著有腹部肥胖的朋友說,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劉博仁也提到,最早醫學專家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慢慢發現這些病人還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至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定義,劉博仁說明,以下5項判定標準,只要符合3項就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1. 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 三酸甘油酯≧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 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53053/sm-9855c197e1f9321ffaa3c6997b597612.jpg)
一鍵量測所有數據 忙碌也能監測長輩健康狀況 2大貼心功能被讚爆
現代人忙於工作卻忽略家中長輩的健康狀況,儘管買了一堆營養保健食品,又或是添購儀器讓老人家測量,但無法掌握數據其實也等於白費工,在國內醫界一款大受好評的ASUS健康小站HealthHub,號稱一鍵測量所有數據並記錄下來,現在從醫療院所走進個人健康管理跟居家生活,推出全新家用版,除了介面簡單好操作,還有兩大貼心功能給使用者最及時幫助。 華碩HealthHub健康小站能夠一鍵測量所有健康數據,包含血壓、血糖、血氧、體脂等,還能即時上傳手機APP,讓在外工作的兒女能第一時間收到監測數據,如有異常測量狀況也會馬上通知,另外AI智慧健康助手,提供簡易量測數值分析跟健康建議,避免老人家誤信偏方。家有健康助手!上班同時掌握家人身體狀況使用者Roy媽媽過往因為血壓異常會頭暈昏厥導致Roy時常需要放下工作照顧,有了健康小站HealthHub後,代替他遠端監測媽媽血壓,精準照顧全家人的健康。(圖/使用者提供)使用者ROY分享心得,媽媽血壓經常忽高忽低,甚至還會突然頭暈昏厥,讓他必須得放下工作回家照顧,後來在客廳放置ASUS HealthHub健康小站,鼓勵媽媽每天早晚各量測一次,同時他也能透過手機APP即時獲得數據,即使在外工作也能較安心。ROY說媽媽原本也排斥使用機器,教一次之後她就能輕易上手,現在媽媽每天起床已經養成習慣量測血壓,數據都能記錄下來,讓他更能掌握家人身體數據,另外還能設定用藥提醒,就像鬧鐘一樣提醒媽媽吃藥,雖然還沒遇到緊急狀況,但他們也試過即時通報功能,一鍵視訊讓媽媽感受到ROY就在身旁。每天量測看數據 上班族時刻關心家中長輩 她稱:還多了一份感情聯繫!另一位使用者徐小姐分享健康小站HealthHub操作方式簡單,就連媽媽也能輕易學會量測和上傳,自己和先生也透過這台實現自我居家健康管理。(圖/使用者提供)另一名使用者徐小姐也分享,67歲媽媽血脂偏高還有輕微糖尿病,過去都是個別用機器量測,再手寫抄下數據,等到徐小姐忙了一天回家,也都無力再關心媽媽身體狀況,後來使用HealthHub,讓媽媽每天起床飯前飯後量血糖,早晚各量一次血壓,一量完手機立刻跳出數據,讓她在外工作也能監控媽媽的身體狀況,她強調不只能提醒家人身體狀況,還多了一份感情的聯繫,互相關心增加家人間的情誼,這也是HealthHub另一大優點。HealthHub能記錄多組使用者數據,徐小姐跟先生也養成習慣量測血糖及內臟脂肪,假日比較常吃大餐,加上家族有糖尿病史,自己有意識會定時量測血糖,另外也會透過智能健康助手結合AI人工智慧諮詢,改變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維持健康,等於是一台機器照顧全家人的健康。即日起於華碩官方商城ASUS Store與全國電子門市同步販售,購買再享免費到府安裝設定、使用教學購買,目前真人健管體驗期結束,企業主如需該項服務與華碩電腦團隊聯繫,取得最新報價。點擊連結了解更多ASUS HealthHub健康小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52862/sm-79ce836661885b28d59447587f93fa98.jpg)
早餐狂嗑3顆飯糰吃不飽?醫揭「營養不良」也會胖 1招秒瘦10公斤
1名在工廠上班的50多歲男性,因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每天早餐都吃飯糰、油條等澱粉類食物,有時一次甚至要吃2至3份,然而每到中午還是感覺飢餓難耐,長期下來除了導致肥胖,三酸甘油酯、體脂率也爆表。醫師透露,很多人都認為肥胖是營養過剩,有時其實是「營養不良」造成,吃得多不代表吃得好。小宙初日診所減肥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透露,該名男子體重將近100公斤,經詢問飲食習慣,發現對方早上都吃飯糰、燒餅等澱粉類食物,有時一次要吃上2至3份,但還是常感覺身體虛弱、精神不濟,導致糖化血色素嚴重超標,三酸甘油酯、體脂率,她研判是「營養不良」造成,建議改善飲食後,對方迅速瘦下10多公斤。楊智雯說明,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部負責剷除內臟脂肪的「燃脂超跑車」,它是由5大營養素(蛋白質、鐵質、肉鹼、礦物質、維生素)作用出來的燃脂機轉,當這些營養素不夠時,燃脂超跑車就會故障,而無法燃燒內臟脂肪,進而導致肥胖!。「別再以為肥胖是因為營養過剩啦!」醫師指出,她們會透過體組成分析、病史詢問、抽血檢測、營養代謝分析等,來找出肥胖原因,但其實大部分的肥胖,都跟營養攝取是否均衡有很大的關係,「從飲食習慣調整逐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制定良好的運動計畫,也務必要有充足的睡眠,幫助燃脂超跑車正常運作,才能健康瘦自信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48865/sm-18627a7c714ffc2f4b1708e6f9c18113.jpg)
酷熱臭傷害3/年輕人有老人臭「健康恐出事」 置之不理將爆心血管危機
除了汗臭、狐臭,密閉空間內經常還有一股「老人臭」,像極了老舊家具的味道,專家表示,「2-壬烯醛」正是造成老人臭的元兇,內臟脂肪過多也會產生「2-壬烯醛」,所以如果年輕人身上出現怪味,就要懷疑是否有三高問題,以免延誤治療時機惡化成心血管疾病。「所謂的『老人臭』,也就是日本說的『加齡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日本曾針對26~75歲、共22名成年人,以襯衫收集體味進行研究,發現年紀愈大,體臭就更加劇烈。其中的關鍵就是「2-壬烯醛」,研究發現,若比較75歲與50歲襯衫上的「2-壬烯醛」濃度,年長者甚至超過3倍之多。趙昭明說,隨著生理機能老化,皮膚的荷爾蒙、皮脂腺分泌狀況也有所改變。大約從40歲後,人體四肢的皮脂腺分泌變少,但額頭、鼻頭、耳朵後方、胸背、鼠蹊部等皮脂腺卻依舊蓬勃,此時若與老舊角質混雜在一起,就會造成皮脂氧化反應產生「2¬壬烯醛」。尤其是角質層較厚的腳掌、腳後跟等等,特別容易產生很多「2¬壬烯醛」,再加上雙腳時常處於悶不透氣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混雜之下就出現驚天動地的臭腳味。根據日本研究指出,內臟脂肪過多也會使得血液中的「2¬壬烯醛」增加,同樣會造成老人臭。「所以年輕人也可能有老人臭問題!」趙昭明說,飲食習慣如果過於油膩,就更容易刺激皮脂腺分泌散發不好的氣味,一旦年輕人身上若出現老人臭,就要懷疑是不是有三高問題,最好就醫檢查一下,以免延誤治療惡化成心血管疾病。飲食與氣味息息相關,如果常吃重口味食物,身上排出的汗液就會散發出較刺激性的味道。(圖/黃威彬攝)想要預防老人臭,趙昭明建議先從飲食著手,少吃動物性脂肪如豬油、奶油等,也要避免炸雞、麻辣鍋等重口味食物,多吃抗氧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和E、薑、堅果、大豆等,可以降低皮脂腺細胞的氧化、減少分泌油脂。「也要多喝水!」趙昭明提醒,血液若缺水變得更加濃稠,就會導致「2¬壬烯醛」濃度更高,所以建議每天喝大約2000c.c.的水,而且要分散時間攝取,才能讓細胞真正吸收水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身體1問題顯老「提早飄老人味」 增5疾病風險
肥胖會造成許多健康問題,尤其一個部位的脂肪過多,不僅會顯老,還可能提早出現「老人味」,甚至增加罹患三高、癌症、失智等疾病風險,死亡率也會提高,不可輕忽。營養師陳嫚羚在臉書粉專分享「打擊內臟脂肪懶人包」,提到不少朋友都有體脂肪過高的問題,而體脂肪可以分為2類,皮下脂肪大多在四肢及臀部、內臟脂肪集中在腹部。如果內臟脂肪過多,肚子會很大,不只看起來老態,還容易肩膀僵硬、腰酸背痛,甚至提早出現老人味,「只要肚子大1寸,死亡率就增2倍,也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失智症,以及還有心血管病風險」。內臟脂肪過多,會增加罹患各種疾病風險。(圖/翻攝自營養嫚嫚說-嫚嫚 營養師臉書)不過,內臟脂肪比起皮下脂肪,較容易代謝消除,只要正確調整飲食內容,搭配運動及正常作息,很快就能看到成效,但是請勿使用錯誤方式減脂。常見的3種錯誤習慣包括:1.過度節食:會減掉肌肉,復胖則堆積肥肉。2.只靠運動:只運動不控制飲食,真的很難瘦。3.斷醣飲食:復胖機率高,長期不吃醣類死亡風險增加。打擊內臟脂肪飲食調整有3招:1.改變吃飯順序:湯菜肉飯或菜湯肉飯都可以,每餐至少吃15分鐘。2.拒絕添加糖類:不喝含糖飲料,不吃甜點、餅乾、糖果。3.每餐菜要比飯多,豆魚蛋類比肉優:將蔬菜、主食、豆魚蛋比例調整為2:1:1,若有困難,則至少蔬菜量要比主食多,豆、魚、蛋類、脂肪量通常比肉類少,優先選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29981/sm-557a0b67723bf62be9fce2d815df7b9c.jpg)
星談心/男主角原本不是他 張耀仁接下《鹽水大飯店》:希望不要愧對這個製作
張耀仁主演時代劇《鹽水大飯店》,農運先驅戴振耀的年少時代,他飾演的男主角李文欽,勇於追求民主自由,劇中也帶到他的愛情故事和兄弟情誼。能與導演鄭文堂及林志儒合作,張耀仁坦言很夢幻:「當初根本不敢想能演怎樣的角色,去客串臨演都好。」接到這角色,對張耀仁來說是很夢幻的過程,「從做臨演開始,就會看導演他們的戲,好厲害,好希望有天可以合作到。」從被連絡去試鏡,到拿到角色,中間有一段等待時間,據了解劇組起初曾希望找二十多歲的演員來詮釋,最後定案決定是他,「其實本來這角色不是我,以為不會接到這個角色。」張耀仁當初不曉得自己試的角色是男主角,接下重任後戰戰兢兢,不希望愧對一切。(圖/焦正德攝)他為了這部戲曬黑、變瘦,從開拍前兩個月,他一天只吃一餐,迅速瘦了7公斤,「因為有刑求戲,要怎樣讓大家相信我有經歷過那樣的事,這很難,所以我強烈控制自己體重,希望不要愧對這個製作跟角色。」外型上準備好了,那其他部分呢?張耀仁說道:「導演從開拍前就很客氣,一個大師,客氣到我招架不住,導演先問我在準備角色的習慣,要配合我還是放空到現場溝通。我們就決定互相配合,就放空到現場,這次準備最多的部分就是『不要準備』。」在跟鄭文堂及林志儒合作的過程,張耀仁時常感覺到佩服,「在劇組每天都會有魔幻時刻,每天都在爆發,會有全劇組都在通電的感覺。」像是導演很注重環境與表演的結合,好比拍浪漫的戲,導演突然下指令「暫時不要講話,看著彼此就好」,他去看回放才恍然大悟,「導演說他在拍風,演員要感受環境,這給我的幫助很大,真的很佩服。」而劇中的經典台詞「受苦的代誌,到阮為止」,其實是導演鄭文堂的天外飛來一筆,張耀仁分享,這是在拍攝後期,導演突然加場的夢境戲,「就覺得導演是怎麼想到的,而且他要我笑著講,那句台詞我突然講不出來,就是一股感動、痛苦、幸福交織的感覺,第一次跟導演說對不起等我一下,當下收音的人員也是邊拍邊哭,很感動。」能接演《鹽水大飯店》,張耀仁直呼「很幸福」。(圖/焦正德攝)戰戰兢兢地完成了這部作品,張耀仁直呼自己很幸運,「接到每部戲,我都是很感激的,謝謝讓我在這人生階段能參與這樣的戲,在這個表演的世界跟大家一起共振,這對每個演員都是很幸運、幸福的事。」張耀仁兩年前迎來兒子,新手爸爸的身份,讓他學到不少,「我覺得當爸爸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事情,我都還在學習,關係不管親子、伴侶,都是要滾動調整、傾聽彼此,不能我是爸爸我要教你,在小孩身上也會發現很多你不知道的事。」35歲的張耀仁開始晨跑後,體年齡竟逆轉到20歲。(圖/焦正德攝)像是他希望給孩子探索世界的空間,在拿捏的瞬間,他也會冒出猶豫,甚至胃都抽痛了,「像是牛奶灑出來,一開始一定覺得欸等等,後來又覺得,他可能沒看過牛奶灑出來像畫一樣的圖形,讓他摸一下會怎樣?樓梯摸一下、很髒的牆壁摸一下,會怎樣?他又沒摸過,等下再擦就好,讓他感受一下,現在會有個聲音要自己停一下。」小孩一歲半前都是夫妻倆自己帶,他也為此放棄做重訓,笑說:「怕受傷就沒辦法帶小孩。」就此養成晨跑習慣,發現晨跑帶給他很大快樂,更意外的是,他最近測出體內年齡逆轉到20歲,內臟脂肪6%、體脂肪10%,讓他頗為滿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28003/sm-d8e20ad6644c4e11f0fc62feee5e9de8.jpg)
炫富網紅惹議3/真的不怕!2年罰7次照把產品捧成仙丹 減肥名醫:賺更多
網紅品牌HBD負責人夏筠婷公開宣揚自家產品有減肥神效,她服用後在13天瘦了5公斤而引發熱議,而這非HBD首次爭議,該品牌在過去2年遭7度開罰,「鉑金董事」和副總們仍將其捧成仙丹,宣揚產品有燃燒內臟脂肪和降三高等神奇成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則表示,這些業者早已將裁罰金額視為「成本」,提醒民眾控制體重是一生的功課,沒有「一顆」就能達成的神藥。夏筠婷個人品牌「HBD」在2022年和2023年間被7度開罰,但該品牌似乎被罰不怕,至今仍大方宣傳療效。(圖/翻攝畫面)據了解,HBD販售的保健食品包括號稱能幫助排便順暢和促進新陳代謝的「X.S清新纖萃」,能養顏美容、營養補給的「66.5°N極光植萃」和守護靈魂之窗的「LUNA 夜皙晶萃」等,且每樣都要價不斐。「X.S清新纖萃」的官網價格為每盒3280元,每盒有60顆,而官方建議是午餐前2顆、晚餐前1顆,加強吃法還能午餐前2顆、晚餐前2顆,等同一盒吃約半個月就會見底,美麗的代價便是每月至少6000元起跳,昂貴卻不一定有官方認證的效果。這些產品並沒有取得健康食品的「小綠人」標章,僅能稱它們為「保健食品」,也就是能補充每日營養、幫助調節體質的「一般食品」,法規明定不得宣稱療效,HBD的員工們卻似乎把法令「當成塑膠」。除了夏筠婷近日在自己的頁面公開稱自己吃纖萃飲食,在13天瘦了5公斤之外,該品牌顏姓鉑金董事更在網路上把這款「食品」捧成仙丹,囂張表示「我就是要講療效」,稱此款膠囊能抑制多餘脂肪形成和燃燒內臟脂肪,還能把白色脂肪轉為褐色脂肪,增加基礎代謝率外,更有排水腫、降三高等種種功效,似乎他所吃的不是食品膠囊,而是能拯救全球肥胖患者的神藥。「如果真的有藥這麼有效,早就賣到富可帝國、股票上市,賣成丹麥台積電了。」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表示,他身為減肥專科醫生,常在診間遇到病人拿各種所謂的「減肥藥」來跟他詢問,但這種藥倘若真的有效,早就進入醫界被廣泛使用,「怎麼會只在這種小地方賣」。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提醒,沒有一種藥是吃了就會瘦,養成好習慣才是維持體態的根本。(圖/蕭敦仁提供)「沒有一種藥是吃了就會瘦,真的要學的是習慣。」蕭敦仁提到,醫學界目前沒有人能掛保證「哪種藥吃了就會瘦」,而減重門診其實是行為矯正門診,醫生會教導患者如何吃、如何動跟如何睡覺,藥物只是初期的媒介,真正有幫助的好觀念養成才能有效控制體態。蕭敦仁提醒,從過去的電視賣藥到如今的網路購物套路都沒有變,一樣都是對男生推薦壯陽藥,對女生銷售減肥藥,患者可能會認為這兩種病症看醫生麻煩或諱疾忌醫,但尋求專業醫療往往才能對症下藥,得到最好的幫助。面對宣稱療效爭議,夏筠婷在4月2日發布聲明,強調產品皆由台灣代工廠製造,擁有ISO及HACCP等國際認證,所有成分均為合法進口,且有完善進出口報單,以供相關部門進行稽查,而她也承認過去曾遇過廣告違規事件,對於消費者監督表示感謝,並承諾今後將更加謹慎於產品文案的撰寫和廣告發布及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