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手術
」 鼻竇炎 內視鏡手術 手術 鼻塞 內視鏡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23歲男逛完夜市胃劇痛 醫一查「肚藏3公分活蟑螂」…揭恐怖後果
夜市好吃的東西多,但食安問題往往很嚴重!日前印度有一名23歲男子在逛夜市後,出現消化不良、嚴重胃痛的狀況,就醫一照發現他的腸胃裡有一隻3公分大的活蟑螂,立即動手術取出。有專家揭露若蟑螂死在人體內,經消化後恐導致人體得到傳染病。根據《印度快報》報導,印度德里當地醫院近期出現一起驚悚病例,有一名23歲男患者因嚴重胃痛、消化不良來求診,表示自己進食後有腹脹的狀況,主治醫師替男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竟然在他的小腸裡發現一隻3公分的活蟑螂,連從醫多年的醫師都很震驚。醫師立即替男病患動手術,火速取出體內的活蟑螂,手術僅耗時10分鐘;事後男病患透露,他不敢相信體內有一隻活蟑螂,推測應該是日前逛夜市時,不慎把蟑螂吃下肚卻沒發現。當地精通腸胃病學的高級顧問舒巴姆(Shubham Vatsya)博士聽聞此病例後指出,萬一活蟑螂在人體內死亡,又經過人體消化後,恐怕會導致宿主得到傳染病,影響健康狀況。過去日本70年代的節目上,曾爆出有男子吃蟑螂後死掉,主因是蟑螂在胃裡繁殖,咬破胃和內臟,但這個說法至今沒有被證實。日本一名昆蟲料理研究家內山昭一則表示,人類胃酸很強,活蟑螂吃下肚不會在胃裡繁殖,但吃蟑螂死亡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要一次大量吃下或是蟑螂引發過敏,才可能導致休克死亡。
誤信「喝啤酒排結石」釀嚴重腎水腫! 男子進行1新式手術避免併發症
65歲陳先生,長年深受腎結石困擾,但只要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症狀出現時,他不就醫而是猛灌啤酒,因為他覺得啤酒利尿,且酒精又能麻醉止痛,結石總能從尿道排出。日前突發性腰痛,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不只尿道有結石,還有2公分的腎臟結石,輸尿管被1.5公分結石阻塞,造成嚴重的腎水腫。腎結石合併糖尿病 傳統手術不易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陳致豪說明,因患者腎臟功能已有急性損傷情形,緊急安排內視鏡取石手術,取出結石解除尿路阻塞問題,經過治療後,腎功能才逐漸恢復正常。考量陳先生除了腎結石,還合併有糖尿病,較不適合傳統經皮腎穿刺手術,陳致豪使用「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方式進入腎臟中,將2公分的結石以高能量雷射擊碎,並順利取出結石碎片,手術中的即時監測腎內壓力更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手術後X光檢查顯示腎結石全數清理乾淨,没多久即順利出院。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 不易大出血及腎功能損傷陳致豪說明,在腎結石的治療中,針對大顆不易排出的結石,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彰,傳統上往往需要接受較侵入性的經皮腎臟穿刺手術,也就是從腰部鑽孔穿過腎臟進行取石手術。但是,腎臟是血流豐富的器官,侵入性手術會伴隨著較多的出血風險、較高的手術併發症,以及較長的住院天數。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於腎結石的治療也不斷演進,奇美醫院於今(113)年率先引進「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能大幅改善腎結石手術的效率、舒適度以及安全性。除了採用最先進的影像技術,配備高解析鏡頭,還能即時監控腎內壓力的功能,確保手術過程中腎內壓力控制在安全範圍內,避免細菌回流至血液中,防止全身敗血症感染,保證病人的安全。預防腎結石 保持水分攝取、避免高鹽、高蛋白及高糖陳致豪表示,針對腎結石預防,病人日後需要保持良好的水分攝取量,避免攝取高鹽、高蛋白、及高糖食物,可以有助於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
女遊沖繩吃生拌鯖魚「腹痛噁心」 她胃裡竟拉出寄生蟲今年57人中鏢
受到日圓貶值,大批國內觀光客都會到日本旅遊和享用美食,不過近日卻傳出有民眾在沖繩食用生魚片後因寄生蟲感染引發食物中毒,事件爆發後,當地政府部門已出面介入,發現原因是業者未正確冷凍食材。沖繩傳出遊客在餐廳內食用生拌鯖魚料理後食物中毒。(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沖繩時報》和《NHK》等日媒報導,這起件發生在沖繩的北谷町美浜一間餐廳,據沖繩縣醫藥生活衛生課28日表示,有3名40多歲顧客在餐廳內食用生拌鯖魚料理後,其中一名女性出現嚴重腹痛、噁心等症狀。這名顧客在不適後赴那霸市內的醫療機構就診,經診斷為「安尼線蟲症」,醫生從患者胃部取出寄生蟲,並通報至公共衛生單位。所謂的安尼線蟲,又稱為「海獸胃線蟲」,主要以寄生在海中生物維生,當人類吃下被寄生的海鮮,海獸胃線蟲就會附著在胃黏膜上,造成噁心、嘔吐、腹瀉(Diarrhea)和大便帶血等症狀,由目前沒有相關藥物治療,患者必需透過內視鏡手術,由醫師將蟲體夾出。另據台灣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安尼線蟲症一般是因食用生食或未完全烹調的海洋魚類後,幼蟲侵入腸胃道黏膜或組織而引起,除了上述的病症,患者會有全身性過敏反應、蕁麻疹、及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甚至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也可能因刺激喉嚨而引起咳嗽。這起事見爆發後,沖繩的政府部門介入並調查發現,該間餐廳在處理鯖魚過程中,從供應到烹調並未進行殺死安尼線蟲所需的24小時以上冷凍處理,沖繩縣已要求該餐廳採取必要措施防範食物中毒,在改善前不得提供生拌鯖魚料理,根據報導,包括這起案例在內,沖繩縣自今年以來已發生8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共57人。顧客在不適後赴那霸市內的醫療機構就診,經診斷為「安尼線蟲症」。(圖/翻攝自X)
單側鼻塞是「鼻竇炎還是鼻過敏」? 醫授判斷方式
一名42歲的陳先生,左側鼻孔鼻塞及黃鼻涕半年,於診所就醫多次,症狀仍未緩解,前往耳鼻喉科做內視鏡檢查後,發現為左側鼻腔巨大息肉。據了解,陳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無其他慢性疾病,接受了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簡稱FESS)之後,鼻子功能恢復正常,重新體驗順暢呼吸的美好,而病理檢查結果為良性息肉,也讓陳先生安心不少,藉此機會戒菸,一舉數得。單側鼻竇疾病 多與牙齒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郭乃文指出,單側鼻竇疾病很多跟牙齒相關,病患如果有單側黃鼻涕、單側鼻塞、頭痛等,要小心齒源性鼻竇炎,最好同時請牙醫師協助診療。此外,單側鼻竇炎可能的診斷還有黴菌感染、良性及惡性腫瘤等,必要時須接受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清除病灶,得到確切的病理診斷,以治療疾病,緩解症狀。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 恢復快、降低復發及併發症機率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是一種透過內視鏡技術治療鼻竇疾病的微創手術,用於治療鼻竇炎、鼻息肉、鼻腫瘤等等。手術目的主要是清除鼻腔及鼻竇內的病灶,改善鼻竇的通氣功能、減輕鼻塞及發炎症狀。郭乃文說明,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較微創,透過不同角度的內視鏡更增進手術視野,手術中可搭配不同角度的微創旋轉刀頭及鼻科手術器械,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降低復發及併發症機率,也讓病患康復時間縮短,早日回歸正常生活。鼻竇炎、鼻過敏分不清 這樣判斷兩者差異鼻竇炎及鼻過敏是民眾常常分不清楚的診斷。郭乃文表示,鼻竇炎指的是有黃鼻涕、可能併發息肉,症狀有鼻塞、黃鼻涕、鼻涕倒流、咳嗽、眼睛周圍脹痛、嗅覺減退等等,嚴重者則有顱內及眼睛症狀,例如:頭痛、複視;鼻過敏則是鼻甲或鼻黏膜肥厚,常見症狀有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鼻過敏的人常常會說兩隻鼻子輪流鼻塞,分不清楚有沒有鼻竇炎,這時候可以就醫接受鼻咽喉內視鏡檢查,直接看鼻腔裡的狀況來判斷。郭乃文建議,有鼻塞、鼻涕症狀應儘早就醫,確定診斷,才能用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疾病,以避免產生相關併發症。
每次吃飯只能吞一粒米!他狂嘔暴瘦15公斤 才知是罹患罕見疾病
大陸江西省一名江姓男子罹患了罕見的「賁門失弛緩症」,每次吃飯只要稍微加速,喉嚨就會被噎住,尤其在吃硬食時更為嚴重,甚至會把吃進去的東西直接嘔吐出來,導致他一次只能吞下一粒米,體重也從75公斤下滑至60公斤。後來,經過相關的內視鏡手術後,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徹底放鬆,約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根據陸媒《紅星新聞》的報導,江男到上海市的醫院求診,係因大約在3年前,他發現自己無法吞食稍大的食物,有時胸口還會出現劇烈疼痛,每次吃飯能一粒一粒吞。而在醫院檢查後發現,江男吃下去的食物並沒有順著食道進到胃部,而是直接堵在了食道裡面。江男接受了胃鏡和胃食道的測壓檢查後,醫師察覺他的賁門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食道難以蠕動,讓食物卡在「門口」,且在食物的壓力下,江男的食道也出現明顯的擴張。而這樣的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賁門失弛緩症」,雖然發病率並不高,卻會讓患者感受極大的痛苦,連吃飯都變成艱鉅的任務。醫師與專家一同會診後,決定施行「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OEM手術),先在江男的胃食道管壁黏膜處切出小口,利用內視鏡鑽到黏膜下,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得以徹底放鬆,從源頭就解決問題。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內視鏡手術後,江男賁門處的肌肉已經順利被切開,在創口不大的情況下,他在24小時後就可以喝水,等待約一個星期左右便能恢復正常飲食。
男嬰出生半年內兩度尿道感染! 就醫檢查發現「先天性輸尿管異常」
台中一名1歲半男童,出生後半年內兩度泌尿道感染就醫,醫師幫他進行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是先天輸尿管異常導致尿液逆流到腎臟,造成腎臟發炎長不大,經接受輸尿管整形手術後,目前已經恢復正常,腎功能也不受影響。持續哭鬧不休 診察發現膿尿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徐敏哲說,男嬰第一次就醫是3個月時因哭鬧不休到該院急診,醫師發現他出現膿尿,腎臟超音波顯示雙側輕微水腎,左腎偏小,收住院治療後康復返家;未料3個月後男嬰再次因泌尿道感染高燒不退就醫,醫師發現左腎明顯未跟著寶寶長大,只有右腎約70%大小。進一步檢查男嬰是先天輸尿管異常,導致應該往下流經尿道解出的尿液,因輸尿管異常逆流到腎臟,幸好9個月進行輸尿管手術,術後3個月左腎趕上進度,恢復正常大小,腎功能檢查追蹤至今未受影響,讓新手爸媽鬆了一口氣。高燒泌尿感染治療 抗生素或內視鏡手術徐敏哲醫師指出,高燒性泌尿道感染的小朋友,有30%是輸尿管逆流造成。有些案例在孩子長大,膀胱功能成熟後會自然康復、但若尿液逆流反覆感染,可能造成腎臟發炎導致腎功能受損甚至失去功能,目前治療方式有預防性抗生素等藥物、手術以及經由內視鏡注射玻尿酸等方法。徐敏哲醫師說,臺中醫院提供「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服務,男嬰爸媽剛好參與了這個計畫,所以院方發現寶寶單側腎臟偏小時,就立即啟動專責醫師關懷計畫,提供新手爸媽最即時的諮詢與協助,紓解父母的焦慮,陪伴守護寶寶健康成長。幼兒專責醫師 專業陪伴長大李德敏主任表示,新手爸媽在開始照顧孩子的過程會有很多疑問與煩惱,呼籲家有3歲以下幼兒家長可參與醫院「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由專責個管師協助打疫苗、健檢等提醒與追蹤,及時並有效的轉介到需要治療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滿3歲後仍可找原本專責醫師繼續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李德敏主任認為,在知識爆炸環境下,很多家長對怎麼照顧孩子會有資訊混亂的困擾,希望透過「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定期舉行活動、團體衛教,增加家長照顧幼童能力,也讓家長共同分享照顧經驗,有信心且正確照顧孩子長大。
最新腎結石治療! 吸塵器式吸石手術清理更乾淨
43歲男性,反覆患有泌尿結石,起初並沒有積極處理結石,而是頻繁出入急診室打消陣痛針劑。後來接受多次體外震波,輸尿管也有多次的傳統輸尿管鏡取石歷史,但是兩側腎臟多顆結石始終無法順利清除乾淨,也導致結石增生嚴重,造成發炎合併腎臟積水的問題。最終,他決定選擇「新式Mini軟式輸尿管鏡內視鏡手術 (Mini RIRS)」,終於順利將兩側結石擊碎且完全清除。配合極細7.5Fr軟式輸尿道內視鏡 手術更安全有效率雙和醫院高偉棠醫師表示,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在此次手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管徑極細僅7.5Fr(與一般軟鏡相比,大幅減少30%),有效降低輸尿管損傷率,並搭配可彎曲專利吸石導管,靈活性極高,邊打邊吸取碎石的特點大幅度縮短了手術時間。另外,手術在整體安全性上也比以往傳統輸尿管鏡取石手術高出許多。吸石雙嬌新式Mini軟式輸尿道內視鏡手術 零死角再延伸高偉棠醫師指出,無論是體外震波碎石手術,或是輸尿管鏡取石,患者大多都需要歷經自行將小碎石排出的情況。而腎臟是立體構造器官,內視鏡更有管徑尺寸及彎度可控性的問題,所以手術中處理腎結石,位置就會有所限制,術後也可能會導致輸尿管發炎或損傷等併發症。異於傳統手術,新型軟式輸尿管鏡手術能有效處理過去手術工具無法處理的死角,能夠做到邊打結石邊吸石,病患也無須擔心結石是否完全排出。腎結石手術新型改良 有助減少術後副作用一般RIRS軟式輸尿道內視鏡手術所使用的導管不可彎曲,而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採用「可彎曲的專利吸石導管」可上下180度彎曲並且深入下腎盞,搭配高功率鈥雷射將結石擊碎後直接抽吸,無須再用取石網取石,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控制術中腎內壓,減少熱傷害與術後感染風險,也可以大幅縮減輸尿管損傷的機率,藉以提升手術安全性。結石復發不用忍 創新手術打造無痛清除體內基石許多患者經歷過傳統取石手術但不斷復發的狀況,再加上排石的過程,疼痛感劇烈。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鏡內視鏡手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恢復期短,同時也能降低術後疼痛感,特別適合年紀大、擁有併發症,或是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另外,高偉棠醫師呼籲,結石復發是因為患者過去沒有將體內碎石徹底清除,應就診進一步檢查結石成因,患者也需從根本調整作息,並注意咖啡因成癮。充足的水量攝取、適當補充鈣質亦可預防腎結石復發。
長期鼻塞吃藥沒效 竟是鼻中「1原因」所致
25歲擔任護理師的賴先生長年受鼻塞所苦,且用藥也無法有效改善,鼻子不暢通影響精神與睡眠品質,吸鼻子的異音和頻繁擤鼻涕更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困擾。直到日前求助醫院耳鼻喉科,才發現是鼻中隔彎曲所致,進行結構式鼻整形手術、延長鼻中隔後,鼻子暢通、鼻形也變得更挺,一次改頭換面、重拾清爽人生。鼻形不正又鼻塞 鼻中膈彎曲所致賴先生有感自己鼻形不正,同時想解決鼻塞問題,曾赴耳鼻喉科診所動手術,但鼻塞狀況沒有根治。收治賴先生的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張家豪醫師,在內視鏡檢查下,才發現鼻塞、鼻樑歪斜都是鼻中隔彎曲所致。張家豪醫師表示,兩鼻腔之間的分隔板稱為「鼻中隔」,鼻中隔彎曲其實很常見,輕微彎曲不至於影響鼻功能、肉眼也無法分辨,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嚴重的鼻中隔彎曲可能造成鼻塞、影響鼻竇功能而產生鼻竇炎,成因可能為先天發育生成,或後天外力意外所致。結構式鼻整形術 改善彎曲和鼻塞經張家豪醫師評估後,進行「鼻中隔彎曲手術」結合自韓國首爾峨山醫學中心習得的技術「結構式鼻整形手術」,張家豪醫師利用賴先生自體鼻中隔軟骨延長鼻中隔,將彎曲的鼻中隔回復至正軌,並利用異體真皮增高鼻樑和修飾過於突出的駝峰。一次手術便暢通呼吸道、矯正鼻樑,改善鼻子外觀。張家豪醫師表示,一般人常將鼻塞與感冒聯想,但其實,下鼻甲肥厚、鼻中隔彎曲、慢性鼻竇炎也是造成長期鼻塞的可能原因。鼻子各類症狀環環相扣,長期鼻中隔彎曲或過敏性鼻炎,可能導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甲手術 搭配噴劑保養鼻中隔彎曲會使鼻噴劑不易噴進鼻腔,導致過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竇炎控制不佳。結構式鼻整形手術中可合併下鼻甲手術,透過電燒與雷射讓下鼻甲體積縮小,或是同時進行鼻竇炎內視鏡手術進行鼻部整體改善,後續再搭配鼻噴劑做保養,效果顯著。鼻塞是不分年齡的常見症狀,張家豪醫師提醒,若是長期用藥鼻塞仍不見好轉、反覆流鼻血、嗅覺減退、睡覺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等情況,建議到醫院檢查是否為鼻構造問題,評估是否透過結構式鼻整形手術同步根治鼻塞與美化鼻外觀,幫助自己找回生活品質。
椎間盤突出導致大小腿痠麻! 接受「這1治療」快速又安全
一名50歲男性,最近3個月開始下背痛,加上左邊下肢痠麻,吃了止痛藥跟復健幾個月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而且痠麻的下肢造成行走不便,有許多次都差點跌倒。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第四、第五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神經。椎間盤突出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指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神經系統很常見的疾病。每10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遭遇椎間盤突出,最常在30~50歲的族群中發生。有家族病史、吸菸、體重過重、習慣久坐、和進行粗重活動的人是發生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族群。而椎間盤突出時,容易壓迫到周邊的脊隨與脊隨所分出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的痠麻,這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坐骨神經痛」。神經壓迫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形;若是如此,應該要儘速就醫。藥物治療及復健為主 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時機 陳宇聖表示,由於90%的椎間盤突出症狀會在3到6個月內消退,目前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及復健。當症狀在進行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症狀難以忍受,就會考慮進行介入治療。統計發現,跟6個月內介入治療的人比起來,拖延超過6個月才進行介入治療的人麻痛症狀的進步會比較少,所以病患應當密切的關注及追蹤。治療選擇一次看 依突出的位置決定介入治療的常見選擇目前有脊椎硬膜外注射、微創內視鏡手術。陳宇聖說明,脊椎硬膜注射是局部麻醉的處置,在旁側型椎間盤突出可以迅速改善症狀,不會切除任何壓迫組織,所以風險相對於手術也較小。內視鏡手術適用在中央型及旁側型的椎間盤突出,雖然要全身麻醉,但是可以切除壓迫神經的組織。調整生活 避免椎間盤突出復發 陳宇聖提醒,由於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和病患的生活型態高度相關,醫學統計在8年之內復發率仍約有10%。要避免復發除了減少吸菸之外,在進行劇烈運動或是負重時最好穿著護腰。此外,也須調整站與坐姿,避免久坐不動,從事運動改善脊椎周邊的核心肌力。
結石太硬?手術取膽結石…器材竟掉在體內 他控:差點連命都沒了
台中有名賴先生於4月時因身體不適,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後發現有膽結石,需要進行內視鏡手術,豈料在手術過程中,取石器竟斷在體內,院方緊急換成大手術,在取出後賴男的病情加重,原本預計內視鏡手術後最多住院1、2天,結果卻在加護病房住了41天,最後住院費用加上其他支出共花了10幾萬,結果醫院卻回應是因為石頭太硬,導致器材斷裂,讓賴男無法接受。賴先生在4月到醫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隨後院方便進行內視鏡手術取出,原本預計手術後最多住院1、2天就可順利回家,豈料在手術過程中,取石器竟突然斷裂,掉在體內,院方緊急換成大手術,在取出後賴男的病情加重,在加護病房住了41天,最後住院費用加上其他支出共花了10幾萬。如今賴男雖然順利撿回一條命,但生活卻無法自理,全得靠前妻照顧,前妻張姓女子無奈的問,為什麼一個好好的人會被搞成這樣,更令她氣憤的是,醫院的態度竟是不理不問,她回憶當時醫生也很緊張,但卻稱是前夫的石頭太硬,導致器材壞掉了。而2人對於「石頭太硬」的說法,始終無法接受,張女說「那麼硬你幫我送去NASA檢驗好了,到底有多硬。」8個月過去了,雙方開協調會仍沒有結果,2人依然要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張女表示,副院長態度不佳很兇,還先發制人說沒有亂搞。對此院方則回應,住院期間的照護都符合醫療流程常規處理,也召開會議說明與投訴內容不符。衛福部回函,只請投訴人透過衛生局再協調,不然就走司法追責任過失。
中年婦頭暈情況長達十多年! 就醫檢查才知患罕見「出血性血管增生症」
69歲黃女士十多年來因頭暈問題困擾不已,卻始終未能找到頭暈的根本原因。直至近期就醫經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發現她長期流鼻血,並在舌頭尖端與下唇有一些類似血管瘤的小突起,進一步使用鼻腔內視鏡檢查,發現其鼻腔粘膜上散布著許多小血管瘤,並有出血現象;同時,眼白非常白,走進診間時明顯無力,且呼吸急促。醫師懷疑恐患有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又名Osler-Weber-Rendu病),立刻為她抽血檢查血色素,發現血色素值極低,只有3.6(女性正常值範圍為11.5-16.5),已達到危險水平。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 有頭暈、無力、喘症狀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耳鼻喉科張耕閤醫師表示,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盛行率大致在每5000-10,000人中有1人受到影響。該病會造成慢性鼻腔出血,血色素持續降低,身體代償,習慣了,但會造成長期頭暈、無力、喘等症狀。尤其是當患者同時存在鼻中隔彎曲、鼻過敏、或鼻竇炎時,由於鼻腔常有阻塞與流鼻涕,擤鼻涕時更容易出血。治療方式多元 手術及藥物皆有效果張耕閤說,治療上,患者需要先檢查是否有合併大腦、肺部、肝臟的大型血管瘤。鼻腔出血點通常需要使用內視鏡手術方式,將粘膜上的血管瘤去除,可以用雷射或者無線射頻消融的方式進行。目前治療方法多樣,包括:荷爾蒙相關藥物如他莫昔芬和瑞洛昔芬、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單抗(Avastin)、抗纖溶藥物如Tranexamic acid(Lysteda)、皮膚移植以及激光或高頻電流的消融療法等。病患可能需要結合藥物治療和手術以獲得最佳效果。另外,調整生活方式,如避免某些藥物和食物,保持鼻腔濕潤和潤滑,也是減少HHT鼻出血風險的重要一環。死亡風險隨年齡提升 有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治張耕閤指出,患者的生存率和死亡風險也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研究發現,HHT患者的生存率較低,死亡風險隨著年齡提升,與一般人相比,HHT患者的中位死亡年齡也較低。因此,對於長期存在頭暈、無力和流鼻血等症狀的患者,及早到門診接受檢查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張耕閤提醒,持續不明原因頭暈和流鼻血可能是罕見疾病的警訊,若長期有類似症狀,建議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男喝醉打架…鼻涕狂流5個月 掃描驚「筷子卡在腦袋裡」
越南日前發生離奇「卡筷」事件。一名35歲男子因頭痛、鼻喉流出大量液體被緊急送醫,未料醫師替他斷層掃描,驚見「一雙折斷的筷子」刺穿鼻腔直插進頭骨內,緊急手術後成功保住男子一命。據《docnhanh》報導,男子5個月前在一場酒醉打架後被送進急診室,當時醫師檢查包含鼻子在內都沒問題後,簡單治療就將男子送回家。但男子事後不僅感到鼻子癢、鼻子和喉嚨流出大量液體,還有頭痛、視力喪失等症狀,最近用鑷子一夾,更夾出一雙折斷了的筷子。嚇得再衝去急診。洞海市「越南-古巴友誼醫院」收治並對男子進行斷層掃描後,確定男子鼻腔內留有剩下的一雙筷子,且斷筷還直插進顱底中部,牽涉許多血管及神經,導致一般的開放性取出手術風險太大,只能改採內視鏡手術進行。幸運的是,男子手術成功且沒留下後遺症,醫療團隊也指這場手術既罕見又相當困難,所幸手術圓滿成功,病人也已康復出院。不過團隊也好奇,男子是如何度過長達5個月的「腦插筷子」生活。
老師上課突然流淚不止 內視鏡手術治療「鼻淚管堵塞」
56歲的陳老師近期在課堂上經常會突然流淚,甚至出現視線模糊等症狀。起初,她以為是眼睛過度疲勞,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眼藥水,但情況一直沒有改善。陳老師擔心視力發生問題而就診,經醫師診斷確診為鼻淚管阻塞,在接受內視鏡鼻腔淚囊造口術後狀況明顯改善,教學工作與日常生活也恢復正常。正常情況,眼淚會從淚腺中適度分泌,滋潤眼睛表面,避免角膜乾燥受損,再經眼角內側的鼻淚管引流至鼻道排出;一旦排除淚水的鼻淚管系統阻塞,眼睛表面便會積水,造成淚流不止或分泌物增加等,這就是「鼻淚管阻塞」。依發生年可齡分為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及後天型鼻淚管阻塞,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常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數週便發現兒童淚眼汪汪,黏稠性分泌物增加;後天型鼻淚管阻塞則常發生在成年人,中老年人更為常見,可能因受傷、長期慢性眼瞼結膜或鼻腔內發炎造成。亞東醫院蘇姵元醫師說明,鼻淚管阻塞的治療成功率相當高,但首要步驟是要釐清導致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根據其原因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依照病情的不同,少數病患可能需要漸進式、合併多種方式的治療,其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性及藥物治療、微創性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性及藥物治療對象主要是患有先天性鼻淚管阻塞的新生兒。大多數病患在一歲之前能夠自行康復,因此建議在這段期間內保持清潔或使用局部抗生素藥物以預防感染,同時進行淚囊加壓按摩,約95%的新生兒可因此痊癒。若在超過一歲後仍持續出現流淚情況時,才需考慮進一步進行微創性治療或手術治療。微創性治療主要治療對象為上述無法自行痊癒的新生兒,以及成年人患有後天性鼻淚管狹窄但尚未完全阻塞的病患,其治療方式有淚小孔擴張術與氣球擴張術。上述治療無效者,「鼻腔淚囊造口術」則是另一個選項,該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以門診手術進行,分為外開式鼻腔淚囊造口術、內視鏡鼻腔淚囊造口術,其中內視鏡手術可避免皮膚疤痕,術後外觀無傷口,同時保留眼睛周圍組織結構完整,有助於提升淚水排出的功能,成功率達90%。蘇姵元醫師提醒,鼻淚管阻塞是幼兒及成年人常見的眼科疾病,如果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如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現已有多項治療方案供病患依其狀況選擇,若民眾發生流目油或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應盡早求助專業眼科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如此才能告別淚汪汪,回復水汪汪的明亮雙眼。
台灣之光!許文蔚獲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曾率先引進電腦導航關節手術
嘉義長庚醫院名譽院長許文蔚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嘉義縣長翁章梁今天上午特別前往嘉義長庚醫院表揚許文蔚的傑出貢獻,認為許文蔚開創台灣關節內視鏡手術,獲得這項殊榮實至名歸。許文蔚表示,入選全球頂尖科學家名單,是對他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對台灣骨科的認可,身為一個臨床醫師,最重要的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和活力。他也感謝長庚醫院和長庚大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資源,就像是一塊金礦,提供豐富資源給院內研究團隊,目前每年嘉義長庚發表300多篇論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位嘉義長庚的醫師獲得這項榮譽。長庚醫院則表示,許文蔚名譽院長是台灣骨科界先驅,開創台灣關節內視鏡手術,並創辦膝關節鏡醫學會,在2001年率先引進台灣第一例電腦導航輔助人工膝關節手術,過去20年不斷研發臨床治療方法,今年登上美國史丹佛大學專家團隊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這個榜單是使用全球最大的引文摘要資料庫Scopus,依據論文引用等6項關鍵指標評分計算排行,反映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顯見國際也肯定許院長的學術影響力。翁章梁說,在全球的研究學者中獲得前2%頂尖認證十分不易,代表獲獎者在該領域有傑出貢獻,許院長在嘉義服務20多年,過去曾任院長及副院長,同時也是膝關節及骨科治療的權威,獲得這項殊榮實至名歸。
換季災難1/「病菌輪攻」鼻竇炎患者激增5成 過敏兒當心!每3人就有1人中鏢
疫情解封後,民眾脫下口罩回歸日常生活,讓流感、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有機可趁,時值換季,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下,鼻過敏就醫人數直線上升,甚至惡化成鼻竇炎,藝人王心凌日前坦承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醫師表示,「近來鼻竇炎求診人數激增5成以上,不少是嬰幼童。」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最嚴重時每3名幼童中就有1人罹病,當細菌沿著血管感染眼窩時,就可能重創視力、甚至惡化成失明。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濕熱的環境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令不少民眾飽受鼻竇炎之苦,然疫情爆發後,就醫人數明顯減少。據健保資料,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鼻竇炎就醫人數約430萬人,平均每5人有1人,疫情爆發後人人口罩戴緊緊,呼吸道感染機率迅速下降,鼻竇炎就醫人數更是銳減,2020年降為302萬人、2021年為223萬人。如今疫情解封,愈來愈多人脫下口罩,一場鼻竇炎風暴已悄然爆發。儘管健保署尚未公布最新數據,但不少耳鼻喉科醫師臨床上發現,鼻竇炎患者迅速激增。「真的差很多,跟前幾年疫情相比,鼻竇炎患者最近至少增加5成以上!」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說。台灣一年就有逾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藝人王心凌日前也透露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大吐苦水。(圖/趙文彬攝)鼻竇是指一些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這些空腔都跟鼻腔相通,會分泌黏液,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鼻竇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過敏、或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而現在的孩子鼻過敏的比例非常高,再加上校園本來就容易感染各種病菌,鼻黏膜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若病況沒控制好,鼻竇開口堵塞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變成鼻竇炎。」莊碧焜說。據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幼童和31~40歲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最嚴重時,每3個小孩中就有1名患有鼻竇炎,且病況甚至會持續至長大。花蓮一名7歲男童日前右眼突然又紅又腫,父母原以為是過敏,沒想到越腫越大,甚至嚴重到眼睛睜不開,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鼻竇炎引發眼窩感染、同時壓迫視神經。花蓮慈濟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表示,眼眶與鼻竇有互通的血管,因此細菌會經由血管進入眼眶引發感染,男童當時視力只剩0.2,若不緊急處理恐有失明風險。周昱甫提醒,如果感冒持續2周未癒,又有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時,就要當心罹患鼻竇炎,一般可以藥物、抗生素治療,若效果不佳可採取內視鏡手術。莊碧焜說,其實多數人患有鼻竇炎而不自知。「很多人以為出現黃鼻涕才是鼻竇炎,其實如果時常鼻涕倒流、耳朵悶塞、莫名頭痛、說話有鼻音,都可能是鼻竇炎的症狀,建議進一步檢查。」
換季災難3/「過敏患者增3成」恐致慢性鼻竇炎 最纏人!開刀5次仍復發
時值換季,早晚溫差愈來愈大,鼻過敏就醫人數也節節上升,醫師表示至少增加3成,若過敏病況失控,加上感冒不斷、病毒連番攻擊,就可能演變為慢性鼻竇炎。林口長庚最新研究顯示,若慢性鼻竇炎合併有鼻息肉,手術預後較差且難以控制,甚至有患者歷經5次手術,鼻息肉仍不斷復發,建議採個人化醫療,或採取生物製劑治療,較能有效改善。鼻竇炎治療後症狀仍持續超過12周,就可定義為慢性鼻竇炎。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結合兒童感染科邱政洵副院長、免疫及鼻科黃建嘉及吳佩雯醫師,合作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之發炎免疫機轉,研究回溯性探討過去15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146位青少年病患,平均年齡15歲左右,因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機率約為15%。就讀國二的張同學,從小就有鼻過敏問題,症狀時好時壞,上國中後不但鼻塞越來越嚴重,還合併有膿鼻涕、頭痛、聞不到味道及咳嗽等症狀,學習成效愈趨低落。經過多次就醫、檢查,林口長庚醫師診斷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由於鼻息肉及鼻蓄膿已塞滿整個鼻腔與鼻竇,一年前接受鼻內視鏡導航微創手術,順利將鼻息肉及鼻竇內發炎病灶清除,但最近息肉又再次復發。青少年罹患慢性鼻竇炎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之外也要搭配規律鼻腔沖洗與藥物。(示意圖/周志龍攝)吳佩雯指出,近年歐美學界將慢性鼻竇炎依生理機轉區分為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發炎反應,其中第二型輔助T細胞及其相關細胞激素主導的慢性鼻竇炎最難控制,病患大多會出現廣泛的鼻息肉而阻塞呼吸,也有不少病患合併有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目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藥物治療,以類固醇鼻噴劑為主,再搭配鼻腔等張或高張食鹽水沖洗,吳佩雯表示。若治療效果不佳,則會考慮鼻竇內視鏡手術去除息肉或發炎黏膜。其中,第二型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後極高機率會面臨息肉再度復發,許多人甚至從青少年起反覆接受3-5次手術,直至成年,仍飽受鼻病之苦。「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患者更需要被理解及關懷,可能因注意力不足、缺課而阻礙學習,因此臨床上,可強化術前及術後的追蹤治療: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適當時機手術介入、規律鼻腔沖洗及類固醇鼻噴劑使用。」吳佩雯解釋。林口長庚團隊的這項研究也已發表於2023年6月頂級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在確認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後,選擇適當的病患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應是更佳的治療指引。」至於日常保養,吳佩雯建議慢性鼻竇炎患者多攝取水分幫助稀釋黏液,但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飲料,也可在鼻根處敷溫熱毛巾或洗熱水澡,增加鼻腔濕度,緩解疼痛。睡覺時抬高頭部,也可幫助黏液排出,緩解鼻塞。
換季災難2/鼻竇炎大魔王是它!吸空氣就可能感染 妙齡女子切頭骨保命
台灣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尤其黴菌性鼻竇炎要格外當心,黴菌可能會侵犯到眼睛、大腦,甚至藉由血液流竄全身,嚴重可能致命。美國一名25歲女子去年底鼻竇炎復發引起腦部感染,最後切除部分右頭骨清除膿瘍才得以保命。醫師提醒,黴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光是吸一口空氣就可能含有黴菌,若本身免疫功能差、或罹患免疫系統疾病,都要特別當心。56歲鄭女士左側鼻塞持續一年多,且時常有黃色濃稠的鼻涕並偶爾會聞到「魚腥味」,奔波多家診所得到的答案都是鼻竇炎,但長期吃抗生素卻未改善症狀,最後到大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並且進行內視鏡手術後,才確定是黴菌性鼻竇炎。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任梁凱莉表示,大自然到處都充滿黴菌,就連空氣也不例外,身體健康者可透過免疫系統將黴菌排除,但如果鼻腔清潔功能不佳或免疫功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呼吸道的黴菌感染;就算同一種黴菌,不同患者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症狀,免疫健全者可能只會感染鼻竇造成症狀,免疫不全者還會影響到鄰近的眼睛、大腦或中樞神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黴菌性鼻竇炎單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採取內視鏡手術清除黴菌,若免疫力不佳,還需搭配抗黴菌藥物。(示意圖/國泰醫院提供)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表示,過去黴菌性鼻竇炎患者大多是老人家、免疫不全者,但最近發現許多年輕病患,推測可能是工作壓力導致免疫低下,提醒若出現味嗅覺異常等鼻竇炎症狀時,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認為年輕就是本錢,否則延誤治療可能會付出代價。美國一名25歲的女子Natasha Gunther就有慘痛經驗,根據外電報導,Natasha過去曾出現5~6次鼻竇炎症狀,但最後都是自行痊癒,所以去年底當她感冒又出現症狀時也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出現嘔吐、頭痛才趕緊就醫。結果醫師發現她的大腦已遭感染,於是緊急進行二次開顱手術,為了清除膿瘍必須切除部分右頭骨,手術後Natasha無法像過去一樣教授柔道,同時必須進行語言治療。莊碧焜說,黴菌性鼻竇炎無法吃藥治療,透過內視鏡手術較能根除病灶。梁凱莉則表示,若免疫力健全,的確靠手術就能清除黴菌,但如果是免疫不全或免疫力較差者,例如化療患者、糖尿病患等,除了手術之外,還需要搭配抗黴菌藥物,同時還要解決免疫問題,才能真正根除。
20多歲男鼻塞3年 開刀被醫拉出「陳年紗布」:味道就像往生老鼠
一名22歲男子由於鼻塞且有黃鼻涕3年多,服用抗生素、跑遍多間醫院都沒有用,日前卻在一次檢查意外得知,鼻竇開口有被像是骨頭的「異物」擋住。後來醫師為他手術期間,竟從鼻竇拉出一團有如往生老鼠味道的陳年紗布,感到非常驚訝。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該名22歲男子左側鼻子鼻塞且有黃鼻涕3年多,雖有前往各大醫院看診,也曾洗過鼻子與吃抗生素、用鼻噴劑治療,情況仍未好轉,於是再度就醫,就被發現左邊鼻竇開口有黃鼻涕倒流喉嚨,且因症狀持續多年,符合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之後男子去到合作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左邊鼻竇蓄膿,其餘鼻竇都很正常。不過,陳亮宇在男子左邊的鼻竇開口看到,疑似有被像是骨頭的「異物」擋住,推測正因如此,他才罹患鼻竇慢性炎,建議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解決這個問題。不料,陳亮宇在為男子手術期間,才剛打開鼻竇開口,「一股惡臭就從鼻孔跑出來,味道超像之前躲在天花板內往生的老鼠。」陳亮宇透露,當時透過器械從他鼻竇拉出一塊乾硬的東西,仔細一看竟是一團陳年紗布。當下陳亮宇心想「應該不是男子那麼調皮,會把紗布塞到鼻子裡面吧」?後來就請男子仔細回想「紗布為何而來」?這才透露,曾有拔過左邊上排的智齒,當時牙醫師請他咬著紗布止血,回家一覺醒來發現「咬在嘴裡的紗布怎麼不見了」?最初想說是被吞下肚了,就也沒太在意,沒過多久左邊鼻子開始鼻塞、流綠鼻涕,以為感冒沒好,不斷去買藥局藥品服用,結果病況越發嚴重。至於為何男子原本咬在嘴巴的紗布,卻會掉到鼻竇裡面?陳亮宇指出,由於上排牙齒的牙根與鼻竇底部互為「鄰居」,而在拔完智齒當下,很有可能出現鼻竇、牙齦相通的情況,儘管這種情況發生機率不高,民眾仍需提高警覺。
以為只是小感冒鼻塞一週 內視鏡一看竟發現「倒生性乳突瘤」
一名40歲男子日前因鼻塞一週而求診,原以為只是感冒,鼻腔也無明顯腫脹化膿症狀,但經鼻咽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是長出了腫瘤。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提醒,如果是持續性的鼻塞、流鼻血、頭痛、臉部脹痛或嗅覺異常,可能不只是簡單的過敏症狀,仍建議儘早就醫檢查狀況。張弘醫師於臉書粉專分享了一個案例,表示該男子的腫瘤是從鼻腔的下鼻甲長出,也由於是早期發現,後續便接受了鼻內視鏡手術切除,化驗結果為「倒生性乳突瘤」(inverted papilloma)。張弘醫師透過鼻咽內視鏡發現了患者下鼻甲的腫瘤。(圖/翻攝自張弘個人網站)他介紹道,「倒生性乳突瘤」經研究指出約有40%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而這個名詞於1854年被提出,好發於鼻腔及鼻竇,發生率為每年10萬分之1,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其臨床症狀可能為鼻塞、流鼻水、嗅覺異常、流鼻血、頭痛、臉部脹痛等等,約有4至23%的患者是為無症狀,並於偶然間發現。張弘醫師提到,倒生性乳突瘤雖為良性腫瘤,但會侵蝕骨頭,更有約7%會合併惡性腫瘤鱗狀上皮癌,因此還是建議及早手術將其完整切除並化驗。另外,由於倒生性乳突瘤的復發機率有0至50%,手術後仍應持續門診進行內視鏡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