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無牙
」50歲男車禍致顏面不對稱 「精準導航重建」大幅改善
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暴力事件、跌倒等意外都可能導致顏面骨骨折,包括鼻骨、眼眶、顴骨、上顎和下顎骨折。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外觀、複視、眼球運動、牙齒咬合、咀嚼、言語和吞嚥等功能。馬偕醫院最近收治一名50歲的李先生,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側眼眶、顴骨、上下顎骨骨折、同時伴隨肋骨及小腿骨折,李先生在另一家醫院治療近3個月後,仍有左右顏面不對稱、咬合不正等問題,於是轉求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治療。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子桓表示,於門診時發現李先生除有左顴骨及左眼窩塌陷、咬合不正外,亦有顏面骨骨板暴露及骨髓炎、鼻竇炎的問題,建議李先生進行顏面骨折復位手術合併自體骨骨移植術,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的導航技術可由醫師自行設計精確的復位位置,術前使用電腦斷層模擬病人完整顏面骨骼,設計貼近病人原始骨頭構造的立體結構,再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客製化的眼眶骨及顴骨模型,預先調整眼底鈦合金骨板的形狀,除了可以精確地重建病人最理想的術後結果,並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亦提升成功率避免二次手術的可能。黃子桓說明,就李先生的狀況而言,由於左側顏面骨及顎骨骨折在其他醫院復位手術未能改善,透過電腦斷層術前模擬,以右側顏面骨骼做為參考進行鏡像重組,設計精確的復位計畫。手術中同步利用導航系統協助定位,逐步將錯位的骨塊復位至理想位置,恢復良好的咬合關係及左右顏面對稱性,住院一周出院。李先生表示,在第一次手術完之後,右邊牙齒完全無法咬合吃東西,而且反覆發炎化膿,清創完仍然沒有改善,同時雙眼看東西兩個影像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透過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黃醫師的幫忙,已恢復咀嚼食物的能力,同時也改善了複視的狀況,生活品質獲得很大的提升。黃子桓解釋,與傳統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相比,已在錯誤位置癒合的顏面骨重建更為複雜,切斷已癒合的骨塊後,要在立體空間中將骨塊移動到理想的位置其實並不容易,在沒有導航的幫助下,手術的不確定性較高。術中同步利用導航輔助定位,可以大幅提高精確性,尤其在眼眶周圍等高風險且手術視野狹窄的地方,可以增加醫師對手術成果的信心,降低二次手術調整的機率。術前可結合3D列印技術在客製化模型上進行骨板預先彎折,減少術中調整骨板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利用該模型及導航手術模擬軟體來進行病情解釋,進一步優化醫病關係及溝通。本次病例在定位骨塊位置後,同時利用頭蓋骨的骨塊進行骨移植手術,以修補之前骨髓炎造成的大量骨缺損。馬偕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在顏面外傷領域中利用導航協助定位累積了許多經驗,加上對咬合關係的了解,恢復患者原本的咀嚼功能,降低因顏面外傷所導致的咬合錯位而須進行牙齒矯正甚至正顎手術的機會,為患者省下許多時間與金錢。除了可以用在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外,口腔顎面外科導航系統也適用於大範圍的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定位。在口腔癌的治療中,確保腫瘤切除乾淨及保持良好的安全距離是提升手術治療成功率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接近顱底位置或是鄰近重要神經血管構造的腫瘤在導航的協助下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另外,在植牙領域中,導航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由電腦斷層及口腔數位掃描病人全口的狀態後,利用導航系統分析最佳的植牙位置和路徑,提升精準度及效率,在全口無牙且骨頭條件不佳的重建上為精準定位的一大利器。導航模擬重建手術雖然在術前須耗費醫師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規劃,但能給患者高品質的醫療,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黃子桓提醒,不論是顎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腫瘤切除或是植牙手術,都應經過主治醫師仔細的評估並充分的溝通討論,且術後應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注意傷口後續照護,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成果。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牙科就醫率僅5成....50萬長者一顆牙都不剩 牙醫籲設綜合牙科醫院
根據衛福部最新調查,65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比率達11.4%。若以內政部公布全國老年人口440萬人推算,高達50.16萬名長者一顆牙都不剩。賴清德總統日前宣示邁向世界衛生組織「8020計畫」邁進,讓80歲的長者還能保持20顆牙齒,但根據調查,國內75歲以上長者平均只有15.84顆自然牙,超過半數擁有少於20顆自然牙,換言之,目前達成8020目標還不到一半。2023年國內長者牙口現況。日本1987年調查發現,80歲國民平均只有5顆天然牙齒,導致老年人營養不良和健康狀況不佳。日本厚生省和日本牙科協會因此發起8020行動,推行30餘年,達成率已超過5成。根據衛福部定義,自然牙以32顆計算,包括有牙根的固定假牙,但不含活動假牙、牙橋、植牙。2023年最新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長者平均保有19.77顆自然牙,其中36.6%長者少於20顆自然牙。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本次調查相較於2016年的18.61顆已有提升,目標是2026年達到20顆。進一步分析,65到74歲長者牙口狀況較好,平均每人有21.27顆自然牙,僅3成的人不到20顆;而75歲以上長者平均只有15.84顆自然牙,高達53.8%的人不到20顆。顏忠漢指出,由於牽涉到樣本數問題,本次調查並未畫分80歲以上長者,預計納入下次調查。WHO估計,全球60歲以上人口的全口無牙盛行率為22.7%,幾乎每4人就有1人全口無牙。而國內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比率達11.4%。若以內政部統計全國老年人口440萬人推算,高達50.16萬名長者一顆牙齒都不剩。顏忠漢不諱言,全口無牙比率還有下降的空間,會持續和牙醫界共同努力。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目前國人牙科就醫率僅5成,還有很多人沒有接受口腔照顧,尤其偏鄉地區更低,希望政府能照顧到這群弱勢人口,另外也期待衛福部盡速編列計畫和補助經費,比照日韓及中國大陸,成立兼具教學、研究和急重症治療功能的牙科醫院,達成WHO提倡的2030年全面口腔健康覆蓋的目標。
青年型牙周病釀禍 年紀輕輕可能滿口無牙
一位23歲大學生因為反覆牙齦腫痛,刷牙流血而來尋求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醫師尹慧君指出,這名女大學生十分年輕,但口內牙肉紅腫流血,且X光片看出多處牙齒周圍齒槽骨流失及破壞。女大學生身體健康,並無其他血糖或是免疫疾病相關問題,只因為其母親有被診斷過牙周病所以特別注意提醒她來就診。尹慧君醫師表示,結果上述案例檢查即為青年型牙周病。青年型牙周病又稱侵襲性牙周病(Aggressive Periodontitis),對牙床的破壞速度是一般的慢性牙周病病人的七倍到十倍,相對快速,等於說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將面臨全口無牙的困境,通常會有家族的群聚性。尹慧君醫師說,大學生患者的母親跟弟弟其實也有嚴重的牙周病問題,而臨床上我們會發現這類青年患者口內牙結石其實不一定很多,然而一點點細菌堆積就可能造成很劇烈的發炎反應,這提醒我們並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年長者才易有齒搖鬆動的牙周病,年輕族群亦當留心注意。這類病人治療中除了徹底的清除任何可能治病的結石細菌外,也可於療程中結合抗生素投藥,同時要有較頻繁的回診追蹤維護,通常都能達到良好的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