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總薪資
」 年薪有多少錢才算「普通家庭」? 想像與現實落差超殘酷
近年來,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雖然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數字屢創新高,然而對於市井小民來說卻始終無感。有網友就好奇提問,在當今的社會,要達到什麼樣的條件,才有資格自稱「普通家庭」,也引起網友熱議。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很多人都說「沒錢不要生小孩」,讓她不禁思索著,到底要多有錢才能生?要多有錢才能算「普通家庭」呢?原PO分享自己的看法,認為一個「普通家庭」應該要有夫妻合計年收入達到200萬的經濟基礎,有車代步,並且擁有自己的房子,最好連房貸都已經繳清。此外,原PO還認為,這樣的家庭至少會生1個孩子或以上。網友也紛紛分享自己心目中「普通家庭」的收入標準,「以前讀某校假日班大學的老師說,夫妻年薪各100萬是中產階級」、「普通應該就是要看全台平均收入或者在pr50的人群的收入吧,我猜各7、80萬?」、「不算房貸車貸一人5萬,一家3口15萬,一家4口20萬」。但也有人認為,「普通家庭」不能只看收入決定,父母提供的情緒控制教育、親職教育、溝通能力、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種做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在正常人的範圍內,能夠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才有資格自稱「普通家庭」。事實上,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2021年統計資料,我國全時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5.2萬元。若再考慮進性別,則男性薪資中位數為55.7萬元,女性薪資中位數48.1萬元,以夫妻2人薪資合計約是103萬左右,比起大部分網友期望的150至200萬相去甚遠。另外,同樣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年統計資料,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10.9萬元,平均每家庭財富為1638萬元,中位數為894萬元。若將2021年底全國家庭財富由低至高分為5等分,第1分位組(最低20%家庭)平均每戶77萬元,家庭總財富占全體之0.94%。第5分位組(最高20%家庭)平均每戶5133萬元,家庭總財富占全體之62.7%。
「這行業」賺得比醫師還多!月薪平均逾31萬
據勞動部30日公布的「2023年職類別薪資調查」指出,航空駕駛員月薪達31萬4777元、精算師(取得正式資格)月薪達20萬5375元,均較醫師月薪17萬534元來得高。至於喊出缺工的住宿業,稱房務人員缺工嚴重,但住宿業的清潔及家事工作人員(含建築清潔工、房務人員)月薪僅3萬246元、全年年薪僅39.9萬,仍是低薪行業。若從全年總薪資來看,航空駕駛員年薪達352.9萬,精算師(取得正式資格)年薪達339萬元,高階主管(總經理及總執行長)年薪達259.6萬元,均較醫師的年薪234萬元來得高。據調查指出,不含主管及監督人員的各細職類月薪觀察,以航空駕駛員最高,精算師次之,餘依序為醫師、船舶監管人員(含引水人員)、職業運動員,均逾10萬元;年薪則以航空駕駛員、精算師較高,醫師、船舶監管人員(含引水人員)、電信工程師、律師均超過150萬元為高。與此同時,洗滌工、熨燙工月薪為2萬9255元,廢棄物收集工及回收資源分類工月薪為2萬9615元,收票員、引座員、休閒遊樂場所服務員月薪為2萬9635元。若從年薪來看,則以廢棄物收集工及回收資源分類工全年年薪僅36.7萬元最低、收票員,引座員、休閒遊樂場所服務員年薪36.8萬元次之,停車場管理工年薪以36.9萬元,導遊、領隊及解說員年薪也僅有37萬元。
考上國立研究所被酸「洗學歷」他傻眼了 過來人揭現實:真的好考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收入成極端化。一名男網友抱怨,自己被老闆鼓勵讀研究所,希望能在未來增加更多收入,不料卻被酸「洗學歷」。原PO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因學測考差,所以選擇家裡附近的私立大學,畢業後考上會計師證照,本來工作就沒有要再讀書了,結果老闆希望我唸讀研究所,會有不同的變化,我自己其實沒有想過能上研究所,可能是因為學測太爛,導致我有點不想回去,不過還是每天晚上準備複習」。男網友提到,「結果還真的進入一間不錯的學校。可是周圍的朋友跟親戚就說我是在洗學歷,很無語欸,你們知道研究所很難進去嗎?」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會這樣酸你,表示他們很羨慕你」、「是不是洗學歷根本無所謂,他們只是嫉妒你學歷比他們高而已」、「能考上會計師代表你能力已經不錯了,不要太在意旁人眼光」。不過,也有人直言「我覺得薪水會變多最實在。非頂大我覺得都不算洗學歷,因為臺灣研究所確實比學士好考非常非常很多,因為學士唸的好的人其實不太需要讀研。啊其實你也不用糾結什麼,薪水變高才是主要的目的」、「你本來就是來洗學歷的有差嗎?我之後也想洗台大啊,我也不會覺得怎樣,自尊心值幾個錢?」(圖/翻攝自Dcard)
房價隨便破千萬…他嘆「年薪只有52萬」:真的很爛? 過來人:單身可爽爽過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對此,有網友好奇詢問,由於房價動輒千萬,年薪只有52萬台幣,「在台灣是不是真的很爛?」貼文一出,立刻引起討論。原PO在PTT指出,現在房子這麼貴,隨便動輒1000萬、2000萬,年薪52萬,扣掉吃喝的花費,要很久才能存到1000萬,「年薪只有52萬台幣,在台灣是不是真的很爛,大家怎麼看。」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單身是可以過爽爽啦」、「pr60了」、「不買房不買車不交女友,可以很爽了」、「不付房貸,不付房租可以過得很爽」、「看你家留多少給你」、「如果有房的話是還不錯」、「薪資中位數了」。另外,也有人回應「看你幾歲,25歲算不錯,45歲就略顯尷尬」。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結果」,按性別觀察2022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男性55.7萬元,女性48.1萬元;按年齡層觀察,40至49歲者58.9萬元,未滿25歲及65歲以上者因較多部分工時員工,分別為36.2萬元及41.3萬元;按教育程度觀察,研究所程度者103.6萬元,大專程度者54.9萬元。
30歲月領不到3萬…小資男自嘲「真廢物」 網見完整資產崩潰:我更廢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倍數創近5年新高。一名男網友透露,自己30歲,每月薪水實領不到3萬元,自嘲是「廢物」,但他的存款卻讓網友嚇傻。原PO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今天領到了薪資扣除勞健保(含爸媽)29500元,股票有60萬。存款大約200萬,有一台車子貸款中,剩餘20萬貸款,30歲活成這樣是不是一個廢物?做著一個很廢很輕鬆的工作,領著一個廢物薪水,想跳槽又沒有方向及想法,每個月繳完貸款等等開銷,剩不到15000元」。男網友直言,「我這樣的條件在於30歲來說,真的是一個廢物,突然間的反思,自己前五年到底都在幹嘛 薪資竟然可以這麼低????各位三十歲都領了多少薪水呢?」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如果你生活開銷不大,那麼3萬就夠了,不用換工作,30歲資產大約240萬+一台車,這樣怎麼會是廢物」、「你資產200還有一台車,真的勝過很多人了」、「我月薪五萬,但存款才六位數而已,更廢」、「妳鬼吧。存款200w,我28、50w」、「薪水是低沒錯,但我覺得有投資有存款就屌打很多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圖/翻攝自Dcard)
薪資差距擴大創近5年新高! 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37%,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年增3.44%,兩者增幅皆是近4年最高;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顯示高薪族與低薪族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倍數創近5年新高。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高低差距一覽表。主計總處分析,主要是疫情期間,內需服務業受創最深,電子科技、製造或海運等產業在終端消費需求拉抬下,企業積極加薪,年終獎金發放也相對大方,高低薪資差距因此持續擴大。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以十分位數來看,最低薪資的10%,全年總薪資僅30.6萬元,換算成月薪約2萬5500元,去年全體受僱人數共817.1萬人,卻有408.5萬名員工年薪低於總薪資中位數的51.8萬元,這群廣大員工的月薪不到4.3萬元。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月薪不到4.3萬,要在都會區討生活,扣掉房租後,在物價高漲年代,龐大的生活壓力恐怕會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平均總薪資不到中位數51.8萬元、人數又眾多的產業,包括住宿餐飲、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批發及零售業等,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分別為38.1萬元、38.5萬元以及48.1萬元。全年總薪資中位數高的產業,分別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08.8萬元、金融及保險業103.7萬元,分居行業別第一、第二名。低薪產業如何改善?吳大任指出,低薪產業有共通特性,以內需為主、周末生意最好、偏愛用工讀生等,薪資即使有基本工資調漲撐腰,仍難與外需為主的製造、科技業抗衡。吳大任建議,政府要改變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高的刻板印象,讓內需服務業也能擴大外銷市場,即讓國外觀光客願意來台觀光,若能安排7到10天的觀光旅遊,內需服務業周一到周日生意都暢旺,廠商自然願意增加投資、聘僱正職員工,給予更好的待遇來搶才;全球邊境解封後,日本的觀光客源源不絕,就是最好的例子。
半數上班族年薪不到50萬 他問「真那麼多?」網揭台灣低薪真相
行政院主計總處23日公布「2020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換算月新約4.2萬元,意即有半數、約405萬名受薪者未達中位數。對此,有網友詢問:「年薪不到50萬的人真的這麼多嗎?」引發熱烈討論,有人指出薪資與實際所得不完全相關,「這年頭都比資產,誰跟你看收入」。一名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表示,根據主計總處數據,全台有400萬人年薪低於50萬元,換算下來月薪連4萬元都不到,但整體受僱員工也才1,100多萬人,這代表有將近一半的人在中位數水平之下,原Po疑惑表示:「所以走在路上放眼望去,一堆人連這水準都達不到嗎?」文章曝光後,掀起其他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表示:「一堆服務業薪水低的可怕」、「餐飲、服務業一大堆連40萬元都不到吧,這些行業又是佔大多數的」、「傳產一堆吧」 、 「技術員起薪普遍偏低,更差一點的連調薪都沒有,應該算很正確」,更有人說「人力銀行打開就知道了,你該訝異的是竟然只有400萬人」。另有其他網友指出「薪資與實際所得不完全相關」,表示「這年頭都比資產了,誰跟你看收入,住豪宅需要算你月薪多少嗎?」、「這些是有報稅的,可能低報」、「很多行業不用開發票的,你根本不知道他收入多少」、「你該想的是有多少是沒申報或不用申報的」、「房租收入這些地下經濟,列管會高很多」、「股市經濟歷年來最好,大家賺飽飽啊」。還有網友回文表示,曾幫一名熟識的婦人用報稅系統,發現「她繳的稅比我還低,依稅法來看可能年收入連50萬都不到,我幫她操作完後順便繳房租給她」。對此,不少網友苦笑:「笑著笑著就哭了」、「這篇太寫實」。不過,也有許多網友認為低薪事是普遍的事實,「雖然覺得是多數人低報,但看了身邊的人不得不承認低薪問題」、「我升上主管級薪水也才4萬多」、「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了」。
澎湖年薪110萬VS台北年薪160萬 網友找工作好掙扎
一名網友面臨工作地點以及年薪的抉擇而將問題拋到網路上詢問網友,文中表示「若有2個工作機會,一個地點在台北,年薪 160 萬;一個在澎湖,年薪 110 萬,你會選哪邊?」文中強調澎湖看起來很好玩,一大堆島嶼和海灘,但是台北看起來很潮,又有捷運,掙扎下希望透過網友的回應為自己的職涯做出一個選擇。結果問題一出引發兩方網友論戰,強調必選澎湖的網友認為「澎湖啊,生蠔吃到飽欸!」、「你知道110萬在澎湖可以過多爽嗎?」、「澎湖可以買新透天,台北只能買小兩房」、「我朋友在澎湖180萬年薪過的跟皇帝一樣」,認為澎湖屬於離島,房價以及物價上一定會比較便宜,建議選擇澎湖。依據行政院「薪情平台」160萬的年薪超越全台90%人口。(圖/翻攝自行政院網站)但力推台北的網友則認為,「秒選台北」、「白癡,當然台北,澎湖住過就知道,只適合養老」、「當然選台北啊,選澎湖,兩岸開戰一定死的地方」、「能養老,沒大醫院去養個屁老。」也有搞不清狀況的網友表示「澎湖不是一座湖嗎?」依據行政院「薪情平台」的薪情比比看,統計上,若個人全年總薪資達160萬元,並與台灣全體受僱員工進行比較,將超越台灣90%以上的人。讓許多網友評論這根本是「假議題」的無稽之談,因為不論台北還是澎湖,根本很少受薪的工作能夠達到這樣的薪資水平。
月光族收入趕不上消費 20年後難順利退休
勞動部公布2018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統計發現,近五成勞工規劃61歲以後再退休,預計退休年齡平均為61.1歲。至於勞工規劃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仍是以自己儲蓄占75.2%最多,其次為新制勞工退休金占57.2%,第三則是勞保老年給付占43.5%。國人平均壽命已來到80.4歲,創歷年新高,也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從80.4歲回推到61.1歲,等於要準備近20年的生活開銷。以主計處所提供的全年總薪資分布圖可了解,最多數薪資區間落在36萬元,但國人平均消費卻高達40萬元,意味著許多青壯年的在職人口,其實是月光族,當收入趕不上支出時,要如何為長達20年的退休生活預做準備?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指出,國人著重買房養老,許多民眾在青壯年將許多所得拿去繳房屋貸款,有人也會去投資,而反而較少提早就關注退休生活的現金來源規劃,等到年紀稍長時,可能常會嘆氣有房卻不一定可以維持過去或是欲享有的生活品質及隨心所欲消費旅行購物。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 。(攝影/李蕙璇)侯文成就說,這個「未早一點做退休規劃」問題已受到政府關注,保險公司也因應政策推出相關的保障型保單+養老商品,譬如說設計保單提供「身故保險金、完全失能險金等」保障的利率變動型的還本終身保險。其實,國發會研究就已指出這個問題現象,我國人口增加速度已比想像中更嚴重,2017年青壯年人口主要扶養對象已從幼兒轉化成老年人,2018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2020年自然增加率由正轉負,2026年65歲以上人口比率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到2034年將會是每兩個人就會有一人超過50歲。我國經歷80年代的人口擴張期、千禧年後的人口紅利期,已進入人口成長僅1%的「人口斷崖期」,和人口成長有高度相關的經濟成長率,也一路下滑。許多民眾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不適用現在的青壯年世代,如何讓自己擁有一個不需倚靠就有保障、有尊嚴的退休生活,已是大家關注的理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