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榖
」 營養師 蛋白質 健康 蔬菜 心血管疾病白麵線吃1搓「鈉攝取」直接爆表 營養師:每週別超過4餐
麵食控小心鈉攝取過量,恐容易發胖,並引發高血壓及腎臟病。營養師陳嫚羚指出,大家常吃的「麥製麵」與米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她也列出「高鹽值麵」排行,其中白麵線吃1搓100g,鈉含量就高達2874mg,已超越國人飲食指南建議1天不超過2400mg的量,因此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營養師陳嫚羚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民眾平時常吃的麥製麵,包括泡麵、意麵、油麵、拉麵、麵線等白麵條,基礎原料為「麵粉+鹽+水」,而1g的鹽含有400mg的鈉,「與同為主食的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陳嫚羚也列出鈉攝取過量導致的許多健康問題,例如:容易胖:通常鈉攝取量多的族群,也伴隨有熱量攝取多的狀況,再加上飲食習慣上會偏好重口味食物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鈉攝取量高的族群,BMI會顯著增加1.24 kg/m2 ,腰圍則顯著增加4.75 cm。 高血壓:鈉攝取量高身體容易蓄積更多水分,再加上過多的鈉可能也會刺激交感神經,打亂正常的血壓調節,而進一步造成血壓升高。長期的高血壓狀態,則會增加中風、冠心病等疾病風險。腎臟病:鈉攝取量高會伴隨增加尿鈣排出,提高腎結石或泌尿道結石的機會 ,再加上血壓升高,也容易對充滿細小血管的腎臟造成傷害,進一步增加腎臟疾病的風險。陳嫚羚補充,根據2014至201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全體國人的鈉攝取量平均為3500mg,「7歲以上國人都呈現在超標的狀態」。WHO建議成人鈉的攝取1天小於2000mg,國人的飲食指南建議是1天小於2400mg,「2400mg鈉,約等於6g鹽,約一茶匙量。」陳嫚羚進一步分析鈉攝取的食物來源,結果顯示,佔比第1的竟是進食或烹調中添加的鹽或調味料,第2才是加工或調味食品,「在這個大類中又以麥製麵條為國人鈉攝取量最高的食物,所以愛吃麵真的容易造成鈉攝取過高!」營養師更盤點國人常吃的高「鹽」值麵,位居冠軍的是白麵線(壽麵線),每100g中鈉含量約2874mg,再來依序是雞絲麵2450mg、鍋燒意麵990mg、紅麵線(蚵仔麵線)752mg、油麵712mg、意麵572mg、拉麵429mg。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像是減鈉又低熱量組的「蒟蒻麵、豆腐麵」,或是義大利麵、通心麵、貝殼麵;米製麵組的米粉、粄條、米苔目、糙米麵;豆製麵組的冬粉、粉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烹調方式」也需要一併調整,除了要降低鹽、醬料和調味料的使用,並改用蔥、薑、蒜、番茄等氣味重的食物調味,也別忘了看清楚營養標示,鈉含量每100g超過600mg即為高鈉食物。陳嫚羚強調,每週吃麵更是不要超過4次,「尤其是外食的麵食,通常鈉含量都非常高!不建議太常吃,主食的選擇建議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為主,而且通常吃米飯會搭配菜和肉,也會比較均衡。」而吃麵食也可以搭配新鮮蔬菜吃,因為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鉀,可幫助體內過多的鈉排出。
男工程師35歲就罹患糖尿病! 不菸不酒「這些因素」3年胖近40公斤
有1名35歲男性工程師,因高壓工作導致作息及飲食長期紊亂,體重在短短3年內就暴增38公斤,後續雖然被診斷出代謝性脂肪肝,但工程師卻不予理會,最終竟罹患糖尿病。對此,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放任肝臟發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罹患風險,所幸工程師後來靠著「這幾招」成功逆轉病情。魏士航醫師表示,該男工程師因工作需輪夜班,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雖然不菸不酒,但卻時常靠著抽屜裡的各種零食餅乾充當一餐,導致男子來他那裡就診時BMI已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而且短短3年,體重就從78公斤爆增至116公斤,而且還被其它醫院診斷出高血壓與脂肪肝,卻因日常生活未受太大影響而不予理會。直到後來男子到診所抽血檢查才赫然驚覺,不僅他的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就連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全數超標,糖化血色素更高達6.9,正式確診糖尿病。對此,魏士航也分析,男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會增加脂肪肝的形成,然後他有一餐沒一餐,而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會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為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再加上男子長期工作壓力大,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同樣促進脂肪肝生成。魏士航補充,所幸男子在狀況惡化前就及早就診,最後以211餐盤飲食控制(每餐食用2份蔬菜、1份全榖類和1份蛋白質),以及增加運動量,還有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減掉20公斤,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更成功消退。魏士航也藉此案例提醒民眾,肝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發展至晚期,最嚴重恐只剩下3至6個月的壽命。尤其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癌症的風險都會明顯增加,千萬不可不慎。
暑假生活習慣改變 慢性發炎風險升高!營養師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
暑假期間,生活作息的變化讓不少人開始吃宵夜、越來越晚睡、頻繁參加朋友聚會、享受美食等,這些行為的轉變容易讓飲食變得高油、高糖、高鹽,並且接觸到更多的加工食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積累,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甚至導致各種疾病。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與其治療疾病,不如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並且強調了抗氧化、抗發炎的重要性。如何幫助身體排毒增加水分攝取:每天多喝水或無糖茶飲,能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能力。均衡飲食:確保每天可以攝取到乳品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預防食物中毒:避免在不熟悉的餐廳吃生食,用餐前洗手並使用公筷母匙。妥善保存食物:夏季氣溫高,烹飪後的食材應在一小時內冷藏或冷凍,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感染的風險。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乳品類:推薦牛奶、無糖優格,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E、B群及葉酸和菸鹼酸,有助於預防血管阻塞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的風險。全榖雜糧類:推薦紫地瓜、糙薏仁,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避免大腦發炎。豆魚蛋肉類:推薦秋刀魚、蛋黃,含有DHA,有助於大腦活化,EPA則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並提高抗氧化能力、預防失智。蔬菜類:推薦地瓜葉、青江菜,富含維生素B1、B2、E和葉酸,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醣類的利用,可協助大腦正常運作。水果類:推薦草莓、桑葚,莓果中的植化素具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大腦的攻擊並修復損傷。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推薦苦茶油和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這些成分能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劉怡里營養師強調,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防止疾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尤其在暑假這個生活習慣容易變化的時期,更應注意身體的排毒及抗氧化。
女性停經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大增! 教你「5大飲食秘訣」有效預防
婦女在停經前心臟病的發生率較男性低,但停經後的風險則與男性相近,可能是因為女性荷爾蒙雌二醇在停經後便減少,失去保護心臟的作用,也因此產生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 停經後婦女罹患風險達50%代謝症候群可預防也可治療,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下列五項中符合任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 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預防代謝症候群 改善飲食成效優於補充荷爾蒙治療停經後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及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會升高,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將降低,這就是荷爾蒙缺乏的影響而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使其發生率增至50%。而停經後,改善代謝症候群的方法,除了多運動外,應從飲食方面著手:依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婦女每天所需熱量約1600-1900大卡,建議限制高碳水化合物和高油脂食物,鼓勵適量、均衡飲食,以及多攝取高纖食物,例如全榖雜糧及蔬菜。增加蛋白質:為避免肌少症,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1克蛋白質。豆類製品(豆腐、豆漿)、白肉(魚、雞、鴨)、雞蛋、牛奶、優酪乳等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維他命D:停經後婦女補充維他命D可以改變脂肪代謝,缺乏者會產生高血壓和三酸甘油酯,並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尤其在肥胖和糖尿病者。主要食物來源為魚肝油、高油脂魚肉(鮭魚、秋刀魚等),目前建議停經後婦女每日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為10-15微克(400-600 IU)。Omega-3脂肪酸:建議停經後婦女每天從飲食中攝取Omega-3脂肪酸含量佔總熱量0.6-1.2%(約1-2.5克),如油性魚(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油、亞麻仁油。抗氧化營養素:停經後婦女多攝取具抗氧化營養素,如維他命A、維他命C、維他命E、多酚和異黃酮(包含新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榖雜糧、堅果、黃豆等),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糖。藉由飲食來改善更年期的代謝症候群,比補充荷爾蒙治療更為有效。出處: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
早餐不邪惡2/秒速搞定!美女營養師必吃5大食物 中醫「咖啡配中藥茶飲」養生
台灣人習慣的早餐如蛋餅、飯糰、蘿蔔糕、麵包,都是所謂的「碳水炸彈」,不僅容易讓人昏昏欲睡,更會讓熱量爆表。「台灣早餐真的超級容易是精製澱粉!」營養師程涵宇建議用「食物營養分類組合」思考,先列出蛋白質、堅果種子、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各自涵蓋的食物,依個人喜好搭配組合,就能跳脫澱粉食物的陷阱。中醫師李思儀早餐充滿大量蔬果與蛋白質,最特別的是,餐後還會喝一杯拿鐵與中藥養身茶飲。「咖啡配中藥,當然可以啊!」「營養學期刊2019年的一項研究回顧發現,不吃早餐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可能超重或肥胖。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往往飢餓後會吃不健康的食物。」程涵宇說,孩童吃早餐的優點更多,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同時可增加注意力和記憶力。身為營養師,程涵宇自然每天為孩子準備健康早餐。「我跟兒子早上的時間都非常匆忙,我大約只花2分鐘就要準備好早餐,所以我必須健康、快速、營養!」程涵宇採取的方式是先列出蛋白質、堅果種子、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各自涵蓋的食物,例如蛋白質是牛奶了、優格、起司;堅果種子是無調味堅果5顆、奇亞籽2小匙;蔬菜是奶油萵苣、生菜、大番茄片;水果是當季水果半碗、天然果醬一小匙;全榖雜糧是麥片2湯匙、吐司半片。平日早上時間較趕時,程涵宇會在上述5類食物中各自選1~2種食物搭配,份量不必太多。「例如奇亞籽可加入牛奶或優格中,水果、生菜可在前一天先清洗好,早上就能快速出餐。」程涵宇也會在前一晚跟孩子溝通好早餐內容,以免發生孩子不肯吃早餐的情況。「有時候前一天的晚餐,例如咖哩飯、義大利麵、起司烤馬鈴薯,我兒子也會主動說要當作早餐,像他今天早餐就吃三杯雞杏鮑菇燕麥飯。」程涵宇說,假日有時間好好準備早餐時,就把上述的5類食物組合在一起變豐盛,例如法國吐司搭配起司、生菜,再加一杯牛奶。不過,要切記依據孩子年紀,吐司用半片或頂多一片就好,澱粉量不可過多,要把「扣打」留給其他食物。中醫師李思儀早餐最重視蔬果與蛋白質,如果要增加飽足感,則會加上一點點澱粉。(圖/李思儀提供)中醫師李思儀的早餐重點是蔬果跟蛋白質。「我會準備多種當季的蔬果,然後用常溫水打成的蔬果汁,再加一點肉桂粉或者是薑黃的粉末。」例如最近李思儀愛上桑葚,她會多買一些,再依每次分量分裝成袋放入冷凍庫,方便每天早上使用。李思儀說,桑葚可以平補肝腎、也可以補血、顧關節、聰耳明目、預防白髮,它同時也是一個中藥,用來治療血壓高,也可預防糖尿病惡化。「桑葚可以加上富含維他命C的檸檬,還有幫助消化的鳳梨、蘋果,還有好的油脂如酪梨,跟你喜歡的任何蔬菜一起打成蔬果汁。」蛋白質也相當重要,早餐可以吃一顆水煮蛋或一杯無糖豆漿。李思儀說,早餐攝取蛋白質,可以提高一整天的基礎代謝率,有助於瘦身減重。如果還有飢餓感,也可以補充一點澱粉,例如半個地瓜,一小片吐司,或半個貝果,但是會盡量放在飲食的最後才去享用。「早餐後我也習慣來一杯拿鐵,但大多數我會選擇慢慢喝,用外帶杯帶去診所飲用。」而且李思儀也會再服用一杯中藥茶飲幫助身體補養元氣。「很多人都問我吃中藥還可以喝咖啡嗎?當然可以呀!我每天早上都是這樣子執行的。」
4年統計出爐!一踏入「這年紀」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4倍
更年期是婦女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大約在45至55歲期間,隨著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更年期婦女基礎代謝率降低、體脂肪容易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依據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5-64歲女性血壓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盛行率達26.4%、21.3%、39.7%,約為19-44歲女性的3.9倍(6.8%)、2.6倍(8.2%)、3.4倍(11.8%),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最多接近4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婦女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更年期階段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顯著,進而影響整體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的風險,如何在更年期階段早期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至關重要。國健署提出護心5要訣,讓更年期婦女們運用:1.健康體重依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2)〕進行整體熱量攝取的規劃,並視年齡、活動量及體重增加情形,進行個人熱量攝取的調整,若有相關的體重與熱量攝取等問題,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2.均衡飲食適當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飲食原則,並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3.規律運動結合生活作息,增加自我活動機會,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4.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維持愉快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5.無菸樂活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險,若有吸菸習慣的婦女,可善用國民健康署多元戒菸服務資源,全國近3,5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及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電話:0800-636363)、LINE@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尋求專業協助。為幫助更年期女性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尿液檢查(尿蛋白等)、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脂等)、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請更年期婦女定期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運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善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更年期保健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2) 衛教資源,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湯圓熱量大公開!排名第一竟是「這口味」 醫:吃4顆得快走1小時
今(24)日為農曆正月十五,也是元宵節,除了提燈籠、賞花燈外,許少人也準備吃元宵、湯圓,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朱姵穎針對市售湯圓的熱量進行排名,令人意外的是,排名第一的竟是「芝麻湯圓」,她提醒大家,元宵與湯圓都是糯米粉裹內餡,過量食用可能給腸胃帶來負擔,因此在享用這些美食時應留意攝取的熱量。朱姵穎透露,不久前在門診收治一名75歲奶奶,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長時間以來定期檢測血糖,且在飲食上也保持控制,然而在前幾天,突然感到頭暈,血糖值升至200比平時還高,後來得知,這是因為她在近期元宵節,一時沒有抵擋住誘惑,飲用了紅豆湯和湯圓,引發高血糖。朱姵穎表示,元宵與湯圓都是糯米粉裹內餡,吃多了不僅容易造成腸胃過大的負擔,例如脹氣、胃痛,糖尿病者食用過多的湯圓,也可能因為糯米外皮及甜內餡,使血糖飆升,她進一步解釋,若一位50公斤的民眾食用四顆芝麻湯圓的熱量,估計也需要進行快走(6公里/小時)1小時又8分鐘的活動才能消耗掉熱量,若是騎腳踏車(8公里/小時)則需1小時又33分鐘才能消耗掉。朱姵穎指出元宵、湯圓皆屬於全榖雜糧類,攝取4顆甜湯圓或5顆鹹湯圓的熱量相當於一碗飯,因此一般民眾吃湯圓也要留意熱量攝取,若當餐有吃湯圓,可將湯圓代替為主食,避免額外攝取其他碳水化合物食品,就能減少澱粉、熱量攝取過多,同時附上一張市售的湯圓熱量排行給民眾作為參考依據。朱姵穎提到,若是在煮鹹湯圓可增加蔬菜攝取,例如茼蒿、香菇、小白菜等,並以洋蔥、昆布等蔬菜湯底取代大骨或油蔥酥爆香的高湯底,可以減少油份與熱量攝取,飯後也可站起來輕鬆走走,幫助消化,輕鬆避開高熱量。朱姵穎提醒,胃腸消化功能不佳者,則應細嚼慢嚥並淺嚐即止,避免因食用過多的糯米與甜食,導致腸胃不易消化,產生胃痛、胃脹、胃食道逆流等狀況。三高患者要經常控制均衡飲食,尤其是糖尿病者,若長期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腎病變,因此建議糖尿病者選擇無餡湯圓,搭配代糖或是無糖紅茶、玫瑰茶或豆漿,或是搭配枸杞、桂圓或薑汁攝取,用來代替傳統甜湯。若為高血壓、腎臟病及高尿酸者,朱姵穎說,應避免食用高鈉與高鉀的鹹湯圓湯底,含磷量高的甜湯圓內餡如芝麻,花生等,也盡量避免;可選擇無餡湯圓、避免喝湯,或是可搭配白木耳、蒟蒻,以增加飽足感及減少熱量攝取,讓美食不至於造成身體負擔。朱姵穎建議,可自行製作低磷低鉀的水晶湯圓,主材料可挑選以低氮澱粉為主的樹薯粉、西谷米粉,內餡可選擇搭配紫心地瓜、黃心地瓜、紅心地瓜等,並選擇無糖沾粉,糖尿病、洗腎病人都可以吃,但也都要避免食用過量。家中若有長輩、小孩或吞嚥困難者,家裡煮湯圓可善用蓮藕粉﹑地瓜粉將湯汁芶芡,並且在食用湯圓前,先將湯圓剪成小小塊,能方便吞嚥、降低嗆、噎到的風險。
春節擔心體重失控? 營養師授「六口訣」吃巧也吃飽
歲末年終之際,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無論圍爐火鍋還是滿桌年菜佳餚,經常讓人大快朵頤之後又擔心體重失控的糾結心情,到底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我的餐盤」六口訣 春節享用美食不過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建議民眾可以利用家中餐盤,活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設計之「我的餐盤」六口訣,調整六大類食物份量與比例,讓您在春節期間安心享用美食而不過量。飯菜水果不可少 蛋白質、堅果、乳品需均衡口訣一:飯跟蔬菜一樣多舉凡飯類(油飯、米糕)、麵食(炒麵、米粉、冬粉)、糕點類(蘿蔔糕、年糕、發糕、湯圓)、根莖類(芋泥、南瓜派、地瓜球、玉米)等均屬澱粉含量豐富的全榖雜糧類,稍不注意就容易進食過量。為了均衡一下,搭配和全榖雜糧類一樣多的各式蔬菜類可以增加飽足感。口訣二:菜比水果多一點冬季常見蔬菜種類包含葉菜(菠菜、芥藍、茼蒿)、包葉菜(長年菜、高麗菜、大白菜)、花菜(白花菜、青花菜、金針花)、根菜(胡蘿蔔、白蘿蔔)、果菜(冬瓜、番茄、彩椒)、豆菜(豆芽菜、碗豆莢、四季豆)、蕈菇類(香菇、杏鮑菇、木耳)、海藻類(髮菜、紫菜、昆布)等,均含有豐富之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每餐攝取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對於體重控制、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及預防便祕應有明顯效果。口訣三:每餐水果拳頭大水果和蔬菜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水果含糖量高,熱量相對也高,因方便即食,往往民眾容易吃過量。徐裴莉建議每餐水果攝取維持一個拳頭大小的份量,每日攝取兩次為宜,提醒有血糖問題的民眾尤其要注意水果的適量。口訣四:豆魚蛋肉一掌心年菜中豬、牛、羊、雞、鴨、鵝、海鮮、蛋及豆製品等為高蛋白質來源,然而部分品項脂肪含量高及烹調方式,如:炒、煎、炸等也有高熱量的疑慮。因此每餐攝取一個掌心的體積較為恰當!建議以原型、加工程度少、低脂、清淡烹調,如:蒸、烤、燉、拌等的豆腐、鮮魚、雞肉等食材為首選,不僅可避免熱量過高且容易消化吸收較不會產生腹脹。口訣五:堅果種子一茶匙堅果種子類包含花生(糖)、腰果(塔)、核桃(酥)、杏仁(片)、芝麻(粩)、松子、瓜子、南瓜子、葵瓜子等,常拌入菜餚、零食點心中,因其中富含油脂為濃縮熱量來源,建議限量食用,每餐不超過拇指大小(約一茶匙),一天總量則不超過一湯匙為限。口訣六: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份)乳品可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其他乳製品還有無糖優酪乳(240毫升/份)、無糖優格(210克/份)、起司(2片/份)、焗烤用乳酪絲(35克/份)等亦可適量攝取。
未精緻全榖雜糧「膳食纖維排行」出爐 第1名超意外!還富含蛋白質
現代人文明病相當多,如何「吃」對東西,並且控制好各項身體指數顯得格外重要。營養師透露,多攝取膳食纖維對人體有諸多好處,而食物界的天然膳食纖維來自於蔬菜、水果、豆類、堅果,以及全榖雜糧類,其中全榖雜糧以玉米排行第一,不僅膳食纖維最高,還富含蛋白質,建議用全榖雜糧類代替精緻澱粉。營養師楊斯涵在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食物界的天然膳食纖維來自於蔬菜、水果、豆類、堅果,以及全榖雜糧類,其中全榖雜糧類主要提供澱粉,若選擇未精緻的全榖雜糧,則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三餐中,未精緻的全榖雜糧宜佔3分之1。楊斯涵說明,未精緻的全榖雜糧指的即是維持原態(原型)的全榖雜糧,她特別整理出膳食纖維含量最高的未精緻全榖雜糧前8名,以1份全榖雜糧70大卡,含碳水15公克、蛋白質2公克為單位,供民眾參考:1、玉米:膳食纖維,4.0克/85克;碳水,15.1克;蛋白質,2.8克;脂肪,2.1克。2、南瓜:膳食纖維,2.1克/85克;碳水,14.7克;蛋白質,1.6克;脂肪,0.2克。3、燕麥:膳食纖維,1.7克/20克;碳水,13.5克;蛋白質,2.2克;脂肪,2.0克。4、地瓜:膳食纖維,1.4克/55克;碳水,15.3克;蛋白質,0.7克;脂肪,0.1克。5、芋頭:膳食纖維,1.3克/55克;碳水,14.5克;蛋白質,1.5克;脂肪,0.6克。6、馬鈴薯:膳食纖維,1.1克/90克;碳水,14.2克;蛋白質,2.3克;脂肪,0.2克。7、山藥:膳食纖維,1.0克/80克;碳水,14.2克;蛋白質,2.2克;脂肪,0.1克。8、五穀米:膳食纖維,1.0克/20克;碳水,14.6;克蛋白質,1.7克;脂肪,0.6克。(圖/翻攝自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臉書)
冬季12星座「健康警訊」一次看! 天秤小心免疫力下降
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季,這段期間也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節。對此,運勢粉專《塔羅牌老師艾菲爾》昨(21日)發文提醒12星座「健康警訊」一次看。首先他點名牡羊、天秤及雙魚座要戒菸戒酒;金牛、天蠍、射手座少油減糖更健康;巨蟹、獅子、處女座要學會減壓轉念;雙子、摩羯及水瓶座則要早睡早起,才能讓病毒遠離。牡羊座、天秤座、雙魚座:戒菸戒酒、戒除壞習慣牡羊座:熱情奔放、享受生活,但也容易沉迷於菸酒等不良嗜好。今年冬季你的健康狀況恐受影響,尤其是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統。建議從現在開始,減少菸酒的攝入,並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如運動、閱讀、旅行等。天秤座:喜歡社交的你容易受外界影響,跟風做些不利於健康的事。此外,2023年冬季的免疫力可能會下降,容易感冒、喉嚨發炎。建議從現在開始,戒掉一些壞習慣,如熬夜、吃宵夜及喝碳酸飲料等,並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和鋅的食物,提升抵抗力。雙魚座:浪漫、愛幻想,卻也容易逃避現實、沉溺於虛擬世界。這個冬季你可能容易陷入焦慮、憂鬱的情緒而失眠。建議先戒除一些壞習慣,如愛滑手機、看電視、打遊戲等,多與真實的人事物接觸,如親友、寵物及大自然,讓心靈更加平靜。金牛座、天蠍座、射手座:少油減糖、身體更健康金牛座:喜愛美食的你很容易過度貪嘴,導致肥胖和消化不良。今年冬天,你的新陳代謝可能會變慢,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建議飲食少油減糖、多吃些清淡和高纖食物,像是蔬果、全榖類、豆類等,保持運動好習慣,以控制體重和血糖。天蠍座:神秘而深沉的你容易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並導致內分泌失調。今年冬季生殖和泌尿系統可能出問題,如陰道炎、尿道感染等等。建議要減油減糖,多吃些有助於排毒和調節荷爾蒙的食物,如綠茶、蜂蜜、黑豆等,並且多表達自身情感、減輕壓力。射手座:樂觀開朗又愛冒險的你很容易忽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導致營養不良並缺乏免疫力。2023年冬季,肝臟和膽囊可能受損,容易引起肝炎或膽結石等疾病。建議從現在開始,減少油和糖的攝取,多吃些有助於護肝和膽囊的食物,像是牛奶、山楂及玉米等,飲食和生活方式要節制、勿過於放縱。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減壓轉念、心情更開朗巨蟹座:顧家、溫柔體貼的你容易過度操心和憂慮,導致情緒低落和失眠,今年冬天心臟和胃部健康恐亮紅燈,容易引發心悸、胃痛等症狀。建議減輕壓力、學會轉念,多做些讓自己開心又放鬆的事,如聽音樂、看電影,多與家人朋友聊天溝通,分享喜怒哀樂。獅子座:自信大方、喜歡領導的你容易驕傲和固執,導致與人衝突和孤立。2023年冬季,眼睛和脊椎恐出現問題,容易引發視力下降、脊椎病等。建議要保持謙虛,多閱讀、冥想和瑜珈,並多和他人合作與學習,接納不同的意見和想法。處女座:細心認真,又有完美主義的你往往會過度苛求和挑剔,容易引起焦慮和神經質。這個冬天,皮膚和神經系統恐出現警訊,易有皮膚炎、神經衰弱等症狀。建議要懂得減壓轉念,多做些讓自己放鬆和滿足的事,如按摩、美容和購物,對自己和他人多點寬容和體諒,勿過於嚴格和刻薄。雙子座、摩羯座、水瓶座:早睡早起、病毒遠離你雙子座:聰明靈活又熱愛交流的你容易過度分心和浮躁,致使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這個冬天,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恐出現問題,容易感冒、支氣管炎和失眠。建議要替自己紓壓,多做些需要專注和平靜的事,如閱讀、寫作、冥想,與人相處時要誠實與互相信任,別有過多謊言和猜忌。摩羯座:勤奮負責、喜歡成就的你因太過壓抑和悲觀而憂鬱與孤僻。2023年的冬季,容易誘發關節炎、骨質疏鬆及牙齦炎等問題。建議多做些開心的事,如旅行、聽音樂、當志工,能帶給人溫暖和關懷,不要過於冷漠和自卑。水瓶座:創新自由、愛探索的你容易過度叛逆和孤立,很常與人疏離、不合。今年冬季,你的血液和循環系統可能出狀況,容易引起貧血、心律不整及高血壓等症狀。建議多做些讓自己平衡和融入的活動,像是運動、團隊合作、社團活動等,多溝通和理解他人,千萬別太固執。
預防產前貧血不只補鐵! 4飲食技巧助準媽咪遠離貧血
在懷孕期間,生理會出現變化,需增加血量以供胎兒生長,此時若營養素攝取不足易產生「產前貧血」,影響孕婦、胎兒健康。因此,國健署提供4飲食技巧,提醒孕媽咪們攝取足夠營養素,預防、改善貧血症狀。育齡婦女貧血盛行率19.7% 與鐵、葉酸、B12等有關根據國健署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的貧血(血紅素<12g/dl)盛行率為19.7%。而血液的生成與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有關,若在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營養素可以預防貧血的發生。因此,國健署呼籲孕媽咪們應「攝取富含鐵質食物」、「葉酸補充不可少」、「維生素B12很重要」、「蛋白質攝取量須增加」,透過這4飲食技巧來預防貧血,也可幫助寶寶健康長大。預防貧血飲食技巧1 攝取富含鐵質食物懷孕期間鐵質攝取不足,對胎兒的腦部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國健署建議,孕媽咪每日鐵質攝取量需達15毫克(mg),第3孕期之孕婦及哺乳中的媽咪更要增加每日鐵質攝取量至45毫克(mg)。在日常飲食中,可經由富含鐵質的內臟類(如:豬肝、鴨血)、紅肉類、海產類(如:文蛤、章魚)及豆類與其製品(如:黑豆、小方豆干)來補充。另外,在用餐中或餐後2小時內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如:芭樂、柑橘、文旦、小番茄),促進鐵質吸收。預防貧血飲食技巧2 葉酸補充不可少葉酸若嚴重缺乏,可能會影響寶寶神經管發育、造成唇顎裂。若是神經管缺損位在脊柱的位置,就會產生脊柱裂。國健署表示,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建議孕前葉酸每日攝取量需達400微克,懷孕期間增加每日攝取量達600微克。而日常飲食,每日至少需攝取1-2碗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紅鳳菜等),並可搭配全榖雜糧,如:紅豆、綠豆、鷹嘴豆、燕麥、紅藜等一起入菜。另外,堅果類食物(如:葵瓜子、黑芝麻),以及蛋白質類食物中的海鮮類(如鯖魚、牡蠣)、雞肝、黃豆、黑豆等也富含葉酸,民眾可透過這些食物來補充。預防貧血飲食技巧3 維生素B12很重要維生素B12缺乏,可能也會導致胎兒的神經管缺陷。因此國健署建議,懷孕時維生素B12每日攝取量應達2.6微克。維生素B12主要食物來源為動物性蛋白質,包含海鮮類(如:蜆仔、文蛤、牡蠣)、肉類、蛋、乳製品等,植物性來源則可透過紫菜、海髮菜等食物來補充。另外,國健署表示,全素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維生素B12補充劑。預防貧血飲食技巧4 蛋白質攝取量須增加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可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國健署提到,懷孕期間蛋白質每日攝取量需額外增加10 公克,且蛋白質來源中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國健署提醒,若有任何飲食或補充營養素的問題,可洽詢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及飲食指導,或經醫師指示下使用營養補充劑,以改善貧血症狀。
入秋起來還是累?除睡滿8小時 吃「5食物」醒腦抗疲勞
秋天氣溫微涼,讓人總想待在被窩裡,起來還是覺得累。營養師表示,可以吃5種食物提神,睡覺建議每天睡滿8小時,中午空檔也能趴睡10分鐘,提升體力跟專注力。營養師Emma在臉書分享,除了喝咖啡提神,可以吃燕麥、薏仁等全榖雜糧當第一餐,為大腦提供營養,「豐富的膳食纖維穩定血糖,過精緻的食物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增加疲憊感。」Emma表示,巧克力有抗氧化物,能幫助血液循環,促進血清素分泌,巧克力還能幫助調節情緒,讓人感到快樂,「建議選擇70%以上的巧克力,避免精製糖快速增加血醣反而更想睡。」Emma指出,堅果中有豐富的Omega-3,能幫助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提升注意及記憶力,「每天建議一份堅果種子,腰果5顆、杏仁5顆、花生10顆、核桃2顆,大約是一湯匙。」Emma表示,水沒有熱量,但卻能是促進身體代謝關鍵,缺水會讓身體疲倦,讓大腦昏沉,「把早餐紅茶奶茶或下午手搖飲換成水,加速身體的代謝力,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喔」。最後,則是好好睡覺。Emma解釋,「晚上熬夜、睡眠時間不足是影響,白天活動力的重要原因,建議每天睡足8小時。中午空檔也可以趴睡10分鐘,幫助下午提升體力跟專注力。」Emma補充,還是要先以天然食物為主,再考慮B群、馬卡等保健食品。想抗疲勞,營養師建議吃5種食物。(圖/翻攝營養師Emma臉書)
膳食纖維可以降低慢性病風險 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國健署教你怎麼吃
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各年齡族群平均攝取量皆未達建議量,尤其青少年族群最為不足,僅達建議攝取量的33-38%。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每天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降低慢性病風險,而且要從食物中攝取膳食纖維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將白飯換成糙米就可以增加30%的膳食纖維,鼓勵民眾養成3習慣,遠離各種疾病的發生。哪些食物有膳食纖維? 要怎麼吃才能增加攝取量?「膳食纖維」是植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的物質,對人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林真夙研究員提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預防或治療便秘、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增加飽足感、維持健康體位。不過,有哪些食物含有膳食纖維呢?林真夙研究員表示,以下3大食物都富含膳食纖維,包含:全榖及未精製雜糧:維持胚乳、胚芽和麩皮組成分比例或僅去除不可食用部位的穀物雜糧,可作為主食來源。如:糙米、黑米、玉米、紅藜、黑麥、蕎麥、地瓜、芋頭、馬鈴薯、山藥、栗子、紅薏仁、皇帝豆、紅豆、刀豆、鷹嘴豆、綠豆等蔬菜:可選擇多種顏色蔬菜,營養更多元,如:各式葉菜、菇類、藻類、瓜類等。水果:選擇當季水果,可連同果皮一起攝取,能補充到更多的營養。林真夙研究員提到,只要將三餐中的「精製澱粉」以「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取代,就可以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等於是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而且攝取足夠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還可降低21%糖尿病、15%高血壓、29%心血管疾病5風險,甚至還能降低癌症的發生。養成3習慣營養又健康 一同營造健康飲食生活圈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再搭配足夠的蔬果,就可以輕鬆達到膳食纖維每日建議攝取量。林真夙研究員也提醒,食材盡量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榖,養成3習慣有助於遠離許多疾病的發生:選國產:選擇當季在地食材,如國產糙米、台灣黎、糙薏仁、山藥、地瓜、南瓜等。多樣吃:增加食材多樣性,營養攝取更多元。餐餐有全榖:每餐至少1/3以上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且越多越好。為了讓民眾落實穀糧好生活,國健署辦理「穀for U食客吃起來」活動,號召上萬間店家響應,共同推出好吃美味的穀糧餐點,營造健康飲食生活圈,讓民眾隨處都可輕鬆品嚐到含有好穀糧的健康美食。
專家研究「先吃蔬菜再吃碳水」 飯放最後吃有助穩定血糖
一般來說,傳統的進食習慣通常是先吃飯,再吃菜和肉,但目前有研究表示,如果調整進食的順序,先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於讓血糖波動較小,以食物消化速度來說,「蔬菜類、豆魚蛋肉類」比「全穀雜糧類、水果類」升糖的速度慢,所以可以嘗試改變進食習慣,讓飯後血糖更穩定,但仍要注意食物攝取量,僅改變進食順序,沒有控制攝取量,血糖仍會飆升!《Diabetes Care》書中一項美國臨床研究,針對體重過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組內交叉研究的方式進行,同一餐吃同樣的食物,但吃的順序不同,第一週先讓糖友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食物,過十五分鐘後,再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食物,經過一週後將吃飯順序倒過來,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食物,十五分鐘後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測量餐前血糖和餐後三十、六十、一百二十分鐘的血糖變化,還有分析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濃度,結果發現,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較小、胰島素的分泌也較平穩。《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書中一項日本的臨床報告,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兩年半的隨機交叉觀察性研究,一組「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另一組進食順序相反「先吃碳水化合物再吃蔬菜」,測量餐前血糖和餐後三十、六十、一百二十分鐘的血糖變化,發現「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這組有明顯較低的飯後血糖值,胰島素的分泌也較平穩,能改善飯後血糖的波動,對長期的血糖控制有益處。另外血糖值正常的一般人,同樣發現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血糖的波動比較平穩。■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的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類」,能增加飽足感、延緩胃排空的速度,有效減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豆魚蛋肉類」蛋白質的食物消化速度較慢,停留在胃的時間比較久,也有飽足感,提醒選擇這類食物時,要注意減少高油的油炸物、加工肉品等,高油脂食物也會影響血糖的波動。■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的食物「全穀雜糧類」(澱粉)升血糖的速度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快,但又不能不吃澱粉,所以選擇好的澱粉很重要。以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為主,最後再吃「水果類」,水果類含有果糖、蔗糖、葡萄糖升血糖速度相較快,所以放在最後吃,且有些水果有消化酵素可以促進消化。營養師小提醒分量控制比吃飯順序更重要,若改變進食順序,卻沒有控制吃的量,血糖也會飆升!本文摘選自《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時報文化出版。
中秋佳節憂吃過量? 專家授「2飲食法」滿足口慾兼顧健康
中秋節應景的美食豐富且多樣,讓人忍不住想吃卻又害怕過量而影響健康。許多人常認為「中秋過節就是要大口吃烤肉、月餅、蛋黃酥或柚子」又或者「我和一般人一樣健康無高血壓,不用防治高血壓吧?也沒有心血管疾病、憂鬱、失智呀!」。故在此介紹得舒與地中海式的健康飲食方式,讓大家可以享用美食亦能保持均衡營養,度過一個健康的中秋節!得舒、地中海飲食 身體益處一次看柳營奇美醫院營養科江秋蓉組長表示,「得舒」(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是一種可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式,即使是一般健康者也非常適合一起來執行;而「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則是生活於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的飲食習慣,經調查發現地中海附近的居民食用這類飲食模式,心血管疾病少見,故命名為地中海飲食。另外,許多研究也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可降低憂鬱與失智的風險。兩種飲食吃法不同 遵守原則這樣吃得舒的飲食原則是每日高量蔬果5+5、選擇適量全榖雜糧類、低脂或無脂乳製品、低脂家禽及魚類、吃堅果用好油。而地中海飲食原則是每餐五穀雜糧1~2份、蔬菜至少2份、水果1~2份、橄欖油1匙(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每天吃乳製品2份、堅果種子類1~2份、使用天然香料調味;每周吃海鮮及豆類各至少2份、雞蛋2~4份、白肉2份;少量吃,甜食小於2份、紅肉小於2份、加工肉品小於1份。多吃原形食物 將飲食習慣融入生活中江秋蓉組長提醒,不論是「得舒」飲食或是「地中海」飲食都是需要吃大量蔬菜,每餐最好1碗,水果則建議每天2碗,白飯和麵條改全榖雜糧類,每天吃乳製品2份,選擇豆類、低脂家禽、魚類、海鮮等原形食物,吃堅果用好油,少量吃甜食。以上原則其實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不一定要在節慶時節或是有相關疾病時才注意飲食方式,平時養成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也有助於預防疾病的功效。
一年奪2000萬人性命 心血管疾病成「隱形版死因冠軍」
每逢中秋佳節,總少不了親朋好友相聚大啖烤肉,然而高鹽、高油、高糖及加工食品的攝取,也暗藏心血管疾病危機。根據調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從1990年1200萬人攀升至2021年逾2000萬人,漲幅超過60%,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長達20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醫師指出,雖然十大死因中,合計所有癌症死亡人數後,癌症為排名第一,但若將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合計,總死亡人數其實高於癌症總死亡人數,可謂是隱藏版死因第一。心臟、血管、腦部、周邊血管關係密切,大家熟悉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就是危險因子。相較於癌症的難以預測,超過8成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被預防的,只要瞭解「護心8大要素」就能有效控制危險因子。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宗道醫師分享,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公佈最新指南,提出「護心8大要素」,包括均衡飲食吃得巧、保持活躍多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充足睡眠、控制體重、血壓、血脂和血糖。王宗道解釋,飲食是最不容忽視的一環,每天應至少攝取五份蔬果,每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以少鹽、少油、少糖為最高原則,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及加工食品,且飲酒要節制,能不喝最好,若無法避免則建議一天攝取不超過20公克。運動方面,建議民眾一週做五次3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每週累計75分鐘高強度運動,謹記「能走就不站,能站就不坐」,以爬樓梯代替搭電梯、走路取代坐車,做家務、跳舞也可列計,只要保持動態生活,每一步都算數。另外,醫師表示,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響應今年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用心,懂心,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口訣幫助民眾以行動顧心,意即「勤運動,每1步都算數」、「戒菸並遠離2手菸」以及「均衡飲食3多4少:多喝水、多蔬果、多全榖根莖、少油、少鹽、少糖、少飲酒」。明天就是中秋連假,醫師提醒民眾烤肉聰明吃,切記吃得適量、勿暴飲暴食;減少醬料的添加、不要過度調味;此外,最多人忽視的就是烤肉油煙,盡量在通風環境烤肉,煙霧瀰漫與二手菸害無異。
隱藏版死因第一?「關鍵心臟密碼」不得不知 助遠離心血管疾病
中秋佳節將至,總少不了親朋好友相聚大啖烤肉,然而,高鹽、高油、高糖及加工食品的攝取,卻也暗藏心血管疾病危機。今年中秋節恰逢9月29日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年度主題「用心,懂心,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邀請民眾歡渡中秋之餘,也要一同關心心血管的健康。全球十大死因頭號殺手 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隨著醫學進步,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儘管如此,心血管疾病仍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調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從1990年1200萬人攀升至2021年逾2000萬人,漲幅超過60%,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長達二十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醫師指出,雖然十大死因中,合計所有癌症死亡人數後,癌症為排名第一,但若將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合計,總死亡人數其實高於癌症總死亡人數,可謂是隱藏版國人死因第一。盤點護心八大要素 醫暴飲食原則很關鍵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宗道醫師分享,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公佈最新指南,提出「護心八大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均衡飲食吃得巧、保持活躍多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充足睡眠、控制體重、血壓、血脂和血糖。王宗道醫師進一步解釋,飲食是最不容忽視的一環,每天應至少攝取五份蔬果,每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以少鹽、少油、少糖為最高原則,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及加工食品,且飲酒要節制,能不喝最好,若無法避免則建議一天攝取不超過20公克。用心,懂心 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響應今年(2023)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用心,懂心,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口訣幫助民眾以行動顧心,意即「勤運動,每1步都算數」、「戒菸並遠離2手菸」以及「均衡飲食3多4少:多喝水、多蔬果、多全榖根莖、少油、少鹽、少糖、少飲酒」。中秋連假將至,在與親友歡聚、享受美食之餘,醫師提醒民眾烤肉聰明吃,切記吃得適量、勿暴飲暴食;減少醬料的添加、不要過度調味;此外,最多人忽視的就是烤肉油煙,其危害與二手菸無異,建議盡量在通風環境烤肉。即將來臨的10月,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推出系列社群活動,包括顧心居家運動教學、護心外食心法及社群插畫貼文串聯,邀請大家一起「用心,懂心,掌握心臟密碼1234」,詳情請持續關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FB粉絲專頁。
7旬嬤一碗「無糖綠豆湯」下肚 血糖狂飆240!醫籲2類人別過量
綠豆湯除了是夏日解暑聖品外,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排濕等功效,不過就有一名77歲的李姓老婦在喝下一碗無糖綠豆湯後,飯前血糖值竟飆至240。對此,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馬弘桓指出,事實上綠豆的主成分是澱粉,若過量攝取易對血糖造成影響。醫師馬弘桓分享診間案例,透露曾有一名患有慢性腎臟病的7旬婦人,平時為了控制血糖十分注重飲食,沒想到喝了一碗「不加糖」的綠豆湯後,飯前空腹血糖竟飆破正常值的1倍、高達240mg/dl,嚇得她以為糖尿病發作,急忙就醫。對此,馬弘桓指出,綠豆、南瓜、玉米、芋頭與山藥等食物,經常被民眾誤認為豆類或蔬菜,但其實它們均屬於五榖根莖類,若沒控制好攝取份量,血糖當然容易飆高,呼籲糖尿病、腎臟病等患者須更加小心控制血糖,以免長期血糖過高,引發慢性腎臟病。馬弘桓也提醒,根據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成人1日全榖根莖類的量為6~16份(相當於1.5~4碗),而綠豆1碗為2份主食,相當於半碗飯,即便在不加糖的情況下,也仍須納入澱粉攝取量。
中秋地雷2/「這種肉」烤下去恐釀心血管猝死 專家教2撇步保健康
中秋節準備烤肉嗎?千萬別踩「食安地雷」!其中最危險No.1就是組合肉,「組合肉含有磷酸鹽添加物,容易藏細菌,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長期食用更會添加心血管猝死風險。」專家提醒,相較於天然肉品,組合肉外觀明顯沒有肉絲的纖維,而且筋肉分離不太自然,無論是廉價或高檔的肉品,都可能是組合肉,建議挑選時要睜大眼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組合肉早在18年前就出現,是以肉類為主原料,經過組合、黏著等方式加工製造的產品,例如以豬肉切片為原料,將所有肉片黏著加工,就屬於組合肉。「因為是拼湊而成,加工過程中會增加細菌接觸的機會,如果烤肉的時候沒有烤到全熟,而組合肉藏有沙門氏菌,就會大幅提高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機會。」為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下組合肉,食藥署規定組合肉應標示「重組」。除此之外,程涵宇也建議仔細觀察肉品的外觀,「100%的原肉,油花天然、每一塊肉都有些不同,而組合肉外觀看來不自然,肉絲纖維不明顯,且筋肉略為分離。」許多人喜歡以生菜包肉食用,專家建議要徹底清潔生菜,降低腸胃炎風險。(圖/報系資料照)除了組合肉,帶骨雞肉、生菜也同樣藏有細菌風險。「以帶骨雞翅或雞腿為例,烤肉時容易烤不熟,可能帶有大腸桿菌、曲狀桿菌,而曲狀桿菌是全世界最常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人類致病菌之一。」程涵宇說,感染曲狀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後,皆有可能引發手腳麻痺、呼吸困難等格林-巴利症候群,而兒童的風險又較高。另外,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在兒童患者中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比例也很高,甚至會引發腎功能障礙、意識障礙並導致死亡。所以建議帶骨雞肉先燙過再烤藉此降低感染細菌的風險。至於生菜,若不想吃完拉肚子,建議要流水浸泡清洗15分鐘,並用可食用冷開水沖洗後再食用。中秋烤肉時也可試著降低各種紅肉的攝取,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主任林旻樺表示,食用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等,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建議採取地中海飲食,多攝取全榖雜糧類、橄欖油、和大量的蔬菜,尤其是番茄、洋蔥、大蒜和香草草本植物調味,如薄荷、迷迭香、歐芹。蛋白質選擇順序最優先選擇豆類,其次魚類、雞肉,紅肉則建議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