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
」 健保 健保費 健保署![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91297/sm-f6c65142303e96cb349a1f5ae1730e7c.jpg)
全民健保2/成長率「補到滿」協商機制徒有其表 政府應講清楚直面健保不足問題
114年健保總額達9千多億元,成長率5.5%達史上最高。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此次健保總額中,最大爭議為健保署原本提案33億元用於調整支付標準,儘管支付標準太久未調整,付費者願意支持微調,但衛福部卻無法把具體用途與規劃說清楚,最終核定還將此「空白支票」加碼至41億元,曲意向醫界示好。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盧瑞芬說明,所有醫療提供者在健保給付中會有一個支付標準,但一些標準外的需求將以加成方式做調整,例如:近年來生育率下降,兒科病房看診率不高,但仍需要兒科,這時兒科可能就須額外加成。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因為給付標準已十幾年未做調整,現在的給付無法支撐醫療服務,作為付費者代表中的一員,絕對支持要做調整。健保署未說明此調整的具體用途及規劃,付費者為表支持,仍閉著眼睛讓其通過,等於是全民空白授權,但最終出來卻是加碼核定至41億,她嘆指「付費者有權利知道保費如何花費」。近年來因少子化影響,兒科門診量大幅降低,但健保給付是採取論件計酬,小孩變少,兒科難以支撐,這時就需要以加成方式調整兒科給付標準。(圖/報系資料照)此次健保總額成長率,衛福部拍板5.5%,也是政院國發會核定的最高上限。醫改會透露,此成長率比總額協商中醫界及付費者提出版本都要高,當初的總額協商機制已蕩然無存。回顧去年總額協商,歷經14個小時的持久協商,因雙方對投入項目仍有差距,最終宣告破局,移送衛福部核定。在協商中,醫界代表方案總額成長率為5.171%,付費者代表提出方案總額成長率4.605%,今年9日最終衛福部核定版本,成長率竟高達5.5%。盧瑞芬表示,此核定結果代表「談不攏就可以補到滿」,那協商機制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總額協商花費大量時間及人力也就這樣浪費。醫療界有誘發需求,消費者也有道德危害,協商機制就是在管理兩方的問題,付費者瞭解醫界辛苦,但有遊戲規則在就須遵守,而政府在這其中更應講清楚。 因健保總額是支付給醫院端,醫院將錢用在哪裡是重點,健保總額提高卻無法保障提升醫護待遇,仍無法解決醫院人力不足,醫療短缺之問題。圖為多個護理團體日前上街頭抗議三班護病比標準放水,醫護過勞狀況嚴重。(圖/翻攝自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臉書)彰化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蔡明忠指出,健保長期以來不足的前提下,醫界應務實的把每分錢用在實際對於醫務人員的加薪,不應有任何的打折,才能改善醫療環境,減少人力出走問題。民眾端也應遵循健保原則,不應浪費醫療資源,當付的錢無法負擔看病的次數時,就採取自費形式,「健康是用錢堆積出來的,沒有物美價廉的健保」。蔡明忠指出,政府應思考整個醫療環境的給付是否合理,如何讓新藥、新科技,這些創新的東西為民所用,醫界承擔多少民眾負擔多少,政府應正面面對,而不是將問題擺著,挖東牆補西牆無法達到健保永續經營的條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91296/sm-9ba40ea9e361fab10246574215b75f70.jpg)
全民健保1/健保總額成長率「浮腫」 健保費壓力增民眾枉當冤大頭
衛福部9日拍板今(114)年度健保總額9286億元,較114年度總額基期成長5.5%,達史上最高成長金額484億元。監督健保運作的民團發現,此次健保總額未排沒被執行的部分預算,在複利成長下預算支出「虛胖」,長期以往將推升健保保費,政策無聲無息把民眾煮成「冷水中的青蛙」。健保總額給付制度是指付費者與醫事服務提供者,就特定範圍的醫療服務,如牙醫門診、中醫門診、西醫門診或住院服務等,以協商方式預先訂定來年健保醫療服務總支出(預算總額)。衛福部9日宣布今年的健保總額為9千多億,成長率為5.5%,是近年來最高成長金額。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日前發現,今年的真正的成長率恐怕更高,原因是社保司在此次的算法開了先例,不僅未扣除未執行部分預算,更未將政府額外挹注的部分移除,經計算後,114年成長率高達8.24%。健保總額實質成長率計算方式為當年總額成長金額除以前一年總額基期。今年的總額基期,社保司自行補入了前2年度投保人口預估成長率與實際之差值(46億元),且未扣減未執行的部分預算(包含西醫基層0.09億元、中醫4.29億元);此外,今年還有111億元移除總額改由公務預算支應,且政府額外挹注「50億元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20億元罕見疾病藥費」,也均未扣除。衛福部聲稱因疫情期間許多人沒有回到台灣,所以此次總額基期中補入前兩年人口差值。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對此駁斥,疫情期間在國外的大部分民眾仍有繳納保費,此說法並不成立。(示意圖/林士傑攝)社保司日前回應,人口差值是因補入疫情時沒有回到台灣人數,而未扣除部分是因來不及執行。對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民眾在疫情期間雖在國外,但仍有繳納保費,且大部分人仍算在健保人口裡,補差值這個理由說不通。另外,對於未執行的金額,應滾回民眾所繳的健保基金中,用於將來的全民健保服務中,而非留在健保總額用於補貼點值,「沒有做事還拿錢是不對的。」健保會是由付費者、醫界、專家學者及公正人士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提供健保業務的民意溝通,並依法賦予總額協商諮詢權。圖為112年健保會保險付費者代表總額協商召集人共同舉行記者會,譴責政府核定高成長率,破壞健保協商制度。(圖/報系資料照)滕西華說,健保總額成長率採複利計算,今年是去年的基期乘上成長率得到健保總額9千億,明年將是9千億再乘上明年的成長率,今年未扣除的「差額」再投入未來持續滾動,總額估算「虛胖」,民眾枉成冤大頭。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也指出,在去年4月的健保會討論中,主席就曾裁示社保司,要求檢附資料向委員說明計算方式,在之後歷經多次委員會議討論,社保司也均未對基期改變的爭議作出回應。健保會只有諮詢權,並無決策權,但社保司有義務回應健保會中委員提出的疑問,然而至今仍未作出任何解釋為何算法為此,「健保費是全民在納繳,每一分錢都應做合理的處置,且對付費者作出回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85828/sm-ef3727a2371f2e7fe4c34034102bef8b.jpg)
《老人福利法》 料三讀闖關 時力:買票政策恐加劇世代不公
立法院將於27日審議國民黨團所提《老人福利法》修正案,建議對所得稅級距未達20%的65歲以上長者免繳健保費,並由中央政府負擔相關補助。依現行法規,各縣市政府已依相關條件為65歲以上銀髮族提供全額或部分健保費減免的補助。對此,時代力量表示,相關修法不僅將加重青壯年世代的負擔,更排擠了急需醫療資源者的權益,進一步影響全民健保的永續發展。在國、眾兩黨合力之下,《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預計將順利通過,但衛福部及醫界等公民團體部分持相反意見,認為若多數65歲以上長者免繳保費,形同加重70%受薪階級20到65歲工作者的負擔。時代力量則表示,堅決反對國民黨所提《老人福利法》修正案,全面補助 65 歲以上長者健保費用。時代力量指出,此舉不僅將增加每年 350 億元的支出,更將嚴重的加劇世代不平等的問題。台灣未來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會大幅度的增加青壯年世代的負擔,更無法解決健保長期以來的虧損問題。時代力量批評,大撒幣的修法只是在做政策買票,根本無助於財政紀律,也忽視了世代正義的基本原則,不僅將破壞健保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更排擠到罕病、癌症患者等急需使用醫療資源者的權益。時代力量強調,全民健保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資產,也是許多人命懸一線的重要支持,呼籲國民黨勿再短視近利的胡亂修法,繼續加重年輕世代的重擔,讓台灣社會的世代對立加劇,完全無助國家團結與進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84689/sm-ac9bb69fc59f7560519ece95c27e7aff.jpg)
行人桃獄2/桃市滿街恐怖路段 專家揭A2車禍隱憂拖垮社會
近期交通部點名桃園市政府該參加道安記者會共商交通解方,副市長蘇俊賓卻反批交通部無視桃園交通改善成果,拒絕派員出席並譏部長陳世凱如同「訓導主任」,戰火一觸即發。專家分析,無論交通部或桃園市政府主張的統計方式,桃園市就是六都傷亡最高,其中「車禍後24小時內人員死亡」的A1類車禍增加幅度全台最高,而「有人員受傷或車禍發生超過24小時後有人死亡」的A2類車禍數量也不少,問題不容逃避。據了解,桃園市2024年1到9月交通事故中,「30日內死亡人數」累計奪215人命,而A1類車禍死亡統計,桃園市2024年1月到10月統計為125人,比2023年同期增加20人,增加人數與幅度都是最多的縣市。此外,依照警政署最新統計至11月底,初估桃園市2024年1月到11月A1類死亡為153人,也較2023年同期增加17人,增加率破一成仍相當驚人。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教授趙家麟表示,為與國際接軌,交通部目前統計交通事故都以車禍後30天內的死亡人數為主,並逐月公布此數據,而A1事故則採每周公布,希望藉此即時警示。趙家麟指出,一般而言A1死亡人數與車禍後30天內死亡人數呈正向關係,透過A1數字可即時提供道安是否有惡化情形的警訊,抓出事故「熱點」即時加強道安防制作為,現行統計各縣市交通事故標準,皆以2024年與2023年同期的30日交通事故死亡數據比較,桃園就是居高不下,中央與市府都責無旁貸。舊中壢火車站已隨鐵路地下化工程拆遷,過去亂象橫陳的交通能否隨地下化與新站落成一併根除?外界高度關注。(圖/報系資料照)趙家麟直言,若以分區來說,全台300多個鄉鎮市區比較,桃園市中壢區始終在事故件數、人口事故比率高居榜首,除了因大學、工業區林立,學生與外籍勞工等外來人口暴增外,包含鐵路尚未立體化、公共交通不便、停車位不足等,都是硬體造成的大問題。「是否有必要到巷口的便利商店也騎摩托車呢?」他直言,民眾的交通安全觀念也有待進步。趙家麟援引外國例子指出,美國健保制度全面剔除車禍傷後補貼,要求有責者扛起全額醫藥費,而瑞典也在上世紀末就喊出「行人零死亡」願景,扭轉一般人對意外「純屬運氣太差」觀念。他舉例,路口斑馬線退縮並新設行人庇護島、市區狹窄設不了人行道的路段便限速汽車每小時30公里速限等,都能有效降低死傷率。趙家麟示警,除了A1類事故外,台灣A2類事故也居高不下,21世紀以來每年A2在案人數成長超過400%,遑論沒報案的小傷「私了」者。趙家麟直言,這類A2傷患中,有的癱瘓終身淪植物人,有的終身帶著後遺症苟延殘喘度過餘生,不只自己折磨,也拖垮全家生計,瀕臨破產的全民健保每年更花了近二成補助在車禍傷患中,「這已經是國安問題」。趙家麟直言,若比照COVID-19新冠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每日公布車禍死、傷數據,那將會比新冠、921災情更加慘烈,令人頭皮發麻不忍卒睹。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教授趙家麟認為,不少交通意外都能透過路型改善與交通安全教育解決,「行人零死亡」不是夢想。(圖/翻攝自中原大學臉書)桃園市人本交通推動協會理事長黃宥霖也帶著本刊記者來到桃園中原大學前的中北路「行人地獄」,只見摩托車、卸貨卡車隨意停放,不時還有甲類大公車穿梭。黃宥霖直言,中午用餐時間行人只能夾縫求生,若到下午中原國小放學時間,更難以想像剛學會獨立過馬路的國小生,如何直面這些橫衝直撞的車輛怪獸。黃宥霖說,桃園地區確實「行人地獄」路段不少,包含治平高中往埔心火車站的楊梅中興路、「桃園大廟」景福宮周邊等,都是都市規劃失敗、寸步難行的行人地獄,目前景福宮改善有成,中興路也獲得不少關注,可惜中原大學這段,儘管已倡議近10年,目前仍未有具體有效的改善方案和期程。黃宥霖預告,23日上午將商借中原大學前中北路150公尺長的機車停放區,屆時清空了機車,邀請學生、居民與關心路權者一同走走,感受「原來人行道能走得這麼自在」,透過「還路於民」遍地開花,逐步接近「交通零死亡」願景。桃園市政府交通局對此表示,2024年截至11月底為止,行人交通事故傷者已比去年下降二成、死亡人數更已下降三成,未來將持續建置科技執法,並在高事故路段加設行人優先號誌、標線和警示標誌、增強夜間照明、行人專用時間信號燈等措施,也同步提升「事故熱區」高風險時段見警率、加強路口不停讓執法等作為,並嚴格取締酒駕,盼能持續降低事故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81059/sm-9f152c92cb5dc93575cfc7eef524350c.jpg)
每30分鐘增加1失智家庭 年增53萬支出成經濟重擔
小貞(化名)的爸爸確診失智症4年多以來,她幾乎24小時不間斷地處理吃飯、洗澡、大小便失禁的照護工作,爸爸患病後無法控制的情緒、幻覺就像是不定時炸彈,這些在其他親戚長輩眼中基本的「盡孝道」,卻是小貞用辭去穩定工作、全心投入生活和積蓄換來的,而「看不見盡頭、越走越艱辛」的這條照護之路,正在慢慢吞噬小貞的人生……。衛福部推估今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將達到35萬人,平均台灣每30分鐘即增加一個「失智長照家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說明,像小貞一樣身陷失智長輩情緒急遽變化、失能等,是每個照護者痛苦卻真實的生活寫照,研究也顯示失智照護者的憂鬱及焦慮風險最高提升85%、心血管問題及慢性病風險更是高於一般人。劉建良醫師表示,失智患者回到家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因為照護者必須從日常生活起居、家中安全措施一項項摸索如何照護失智家人,且要日以繼夜地擔心、防範突發狀況,其心力交瘁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在平均存活餘命10年期間,研究顯示其急診、住院機率皆比一般長者高。而照服員工作難度高、壓力大、年輕新血投入意願低,使得人力持續存在嚴重缺口,讓家庭不得不獨自面對三大照護困境。1. 憂鬱困境:照護者每4位就有1位患憂鬱症失智患者普遍會出現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甚至言語或行為攻擊,加上照護者必須全天候在家照顧長輩,形同阻斷社交生活、承受諸多的無力與孤獨感,長期累積下來恐落入抑鬱的迴圈。美國研究顯示23%配偶照護者曾達憂鬱症診斷標準、16%照護者曾確診焦慮症,其比例遠高於一般慢病或臥床老年人的照護者。2. 健康困境:照護者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飽受疾病威脅國外研究提到,失智照護者的心血管問題、慢性病盛行率、肌肉骨骼損傷機率皆高,甚至出現照顧者在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出現免疫功能受損的現象,顯示健康問題威脅極大。「日夜作息顛倒、長期處在高壓及疲累狀態、睡眠不足,讓很多照護者成為了隱形病人。」劉建良醫師提醒,診間經常觀察到照護長輩多年的家屬出現健康紅燈,呼籲照護者務必更加注意身心理狀態,避免成為第二個病人。3. 經濟困境:每年醫療支出高達53萬壓垮家庭從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失智患者平均每年產生53.30萬元醫療費用,而根據美國調查,有高達 31% 家屬放棄工作、近60%被迫暫停或請假以承擔失智家人的照護責任,導致家庭失去收入來源,成為巨大的經濟壓力,令失智家庭苦不堪言。然而,根據衛福部資料,目前台籍照服員缺口高達8,000人以上,相當於全台有近萬個家庭長年籠罩於龐大照護壓力之下。為緩解長照壓力,全台平均每5位失智長者就有1位由外籍看護照顧,使得推動相關配套措施更刻不容緩。深耕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合作,即日起上線「外籍看護失智照護與心理健康教材」,提供中文、印尼、菲律賓、越南共四國語言課程,開放民眾及外籍看護免費下載,盼提升失智照護教育資源、助台灣邁向更健全的長照網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78202/sm-896fbbdb5495fff9582836252c4d34ae.jpg)
「停復保制度」12月底廢止!談海外國人恐反彈 邱泰源:是恢復公平性!
健保「停復保制度」將於12月23日廢止,此後國人將無法辦理停保,不分身份、不論是否出國,即便在國外也是要持續繳交健保費,預計將可挹注健保達23億元。有聲音指出,此舉可能引起出國留學、工作的海外國人反彈,衛福部長邱泰源23日重申,此舉意在「讓制度恢復公平性」,且有健保身份,國人在海外若有就醫產生醫療費用,也可以回國申請費用核退。根據現行「赴海外國人可用健保停復保」制度,出國超過半年可申請停保,返國後再復保。但該制度自實施以來引發許多爭議,最常見的是出國6個月以上已經停保,中間沒有繳健保費,但當身體出問題後隨即回台就診,立刻復保享受醫療資源;另一種則是相反,有國人長期旅居國外,每年僅農曆春節回台,但沒有依照規定辦理停保,被健保署要求補繳保費,最後民眾提起行政訴訟但被駁回。其後,該民眾向大法官聲請釋憲,憲法法庭遂作出相關判決,間接推動此次制度廢止。根據大法官釋憲指出,因《健保法》施行細則規定沒有法律明確授權,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相關條文自判決公告後2年失效;而該判決將於12月23日期滿。對此,衛福部已經決定不修法,讓停復保制度廢止。衛福部社保司22日預告,將刪除停復保相關條文,並增訂過渡條款。12月23日之前已辦理停保者持續有效,直到再次入境後自動復保,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停保。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國人有效停保人數約21.3萬人,停復保制度廢止後,即便國人長期居留國外也要持續繳交健保費,估計每年保費收入增加約新台幣23億元。邱泰源23日出席活動受訪時,被問及停復保爭議,他強調「所有國人都要加入健保才公平」,並表示2年來已經徵詢很多意見,大致上就偏向讓制度恢復公平性。至於此措施是否引發海外國人反彈,邱泰源重申:「大家都納保會比較全面且合乎全民健保制度,如果在國外有相關醫療產生的治療費用,可以申報費用核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76660/sm-fccc6ef42db5062c8760acc56dd1e3e9.jpg)
診所掛號費漲至500元?網友整理長庚收費笑了:去大醫院比診所便宜
衛福部今年3月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150元上限,多數診所陸續調整掛號費,近日有民眾看病時,發現診所公告明年1月起掛號費將調漲至500元,引起各界討論。有網友驚呼收費甚至比沒健保的時代還要貴,也有內行人分享,不少地區醫院的收費都沒有這麼誇張,更拿長庚經營的區域醫院收費舉例:「快笑死,去醫院看病比去診所便宜」。有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表示,印象中小時候還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爸媽帶他去看診所醫生,打個1、2針加拿藥也只要400至450元左右,沒想到如今光掛號費就要收500元。但他也提問:「健保出來不就是要幫助窮人也能看病嗎?掛號費無上限這樣本末倒置了吧!」並認為要對付濫用健保的奧客,可以用「累加」方式對付,而不是讓每個月繳近千元的健保費的小市民們,因為掛號費而雪上加霜,吐槽:「全民健保乾脆廢掉好了,掛號費500比以前沒健保還貴了欸?」文章引起網友討論,不少網友留言論戰:「掛號費無上限,其實根本等於自費看病,真的不知道幹嘛繳健保」、「要是沒健保,開刀就沒便宜健保房住了,不能單說看診吧」、「現在的500元跟那年代的500元能比嗎?價值差多了吧」、「你算一下不要健保身份,掛號加自費多少錢。」還有網友指出,未來診所掛號費上漲後,直接去地區醫院或是區域醫院看病,可能還比一般診所更便宜!這名網友解釋看門診時,所謂「掛號費」其實是「掛號費」與「部分負擔」費用的加總,部分負擔是健保規定要收的,掛號費才是各院所自己決定多少。因此他以長庚醫療財團體系的各地方醫院為例,所以如果沒有拿診所轉診單,而是直接去長庚體系的醫院看診,土城掛號費150元、未轉診部分負擔240元,看一次診390元;桃園掛號費150元、未轉診部分負擔80元,看一次診230元;鳳山掛號費70元、未轉診部分負擔80元,看一次診甚至只要150元,每一種選項都低於掛號費500元起跳的診所,讓他狂酸:「快笑死,去醫院看病比去診所便宜,桃園長庚才收你230是有甚麼好不滿?嫌診所收500貴不會去長庚看喔!」不過對此同樣也網友提出反論:「你是不是以為每個人家裡都住離大醫院很近?」、「桃園長庚在半山上,可遠了」。亦有網友表示贊同:「這篇正解,而且還是經驗豐富的主任幫你看病的,有禮貌,有的還有在負責教學和開刀,掛號費又便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63165/sm-c487a495aba445aa608439707810e16e.jpg)
變故家庭、經濟困難欠健保費! 健保署設「弱勢民眾通報平台」提供協助
中央健康保險署持續推動關懷弱勢,設置「弱勢民眾通報平台」,並跨機關合作,提供即時協助弱勢民眾解決健保欠費。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士林分署透過「弱勢民眾通報平台」通報個案,健保署臺北業務組接獲後立即啟動協助申請健保愛心專戶清償健保欠費,以解燃眉之急,保障民眾醫療權益及安心就醫。清潔員無力負擔健保費 愛心專戶解決欠費問題住在台北市士林區盧女士擔任清潔員的工作,兩個月前工作時,不慎跌倒受傷,至今無法工作,僅靠丈夫每月2萬餘元薪資維持生計,經濟頓時陷入困境,繳不出健保費。臺北業務組與士林執行分署共同訪視並關懷盧女士及其家人,同時健保署以愛心專戶善款補助2萬元及辦理紓困基金無息申貸,協助繳清健保欠費。盧女士表示,內心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並感謝善心人士的捐助及健保署等單位協助措施。弱勢民眾通報平台 協助變故家庭、援助經濟困難者臺北業務組與轄區執行分署以跨機關合作共同關懷協助弱勢民眾,執行分署,遇有民眾因逢變故,生活陷入困難,無力繳納健保費,分署透過「弱勢民眾通報平台」或以電話、傳真等通報,健保署收到後立即啟動弱勢協助措施。據統計近3年計1,221位(含眷屬)保險對象受惠,協助繳納金額達2,363萬餘元。守護弱勢家庭 審慎運用善款、綿延愛心李純馥組長表示,關懷弱勢是全民健保願景之一,健保愛心專戶累積社會各界善心人士捐款,冀期匯集眾人力量及愛心,共同守護弱勢家庭度過難關。同時,健保署對捐款者表達誠摯的敬意,未來仍持續審慎運用善款協助弱勢,讓愛心持續綿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60079/sm-92de923517c06cbd9349b76f4a1b0115.jpg)
膝蓋不再打架! 「導引式鋼板矯正」男童X型腿大幅改善
隨著台灣少子化的趨勢,每個孩子的健康與發展愈發受到家長的重視。現年14歲的張小弟在5年前發現運動時膝蓋經常相互碰撞,導致疼痛,影響了運動表現和步態協調。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郭建忠醫師診斷為X型腿。兩年保守治療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X型腿卻更加明顯,同學們更是投以異樣眼光,讓他在同儕中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建忠醫師為張小弟安排了導引式鋼板矯正手術。手術後短短半年,雙腿外觀已顯著改善,走路和跑步時不再受到碰撞影響感到疼痛,運動表現也顯著提升。術後一年,量測發現膝蓋角度恢復正常,外觀與功能皆有明顯改善。近期,張小弟已順利移除鋼板,重新擁有筆直健康的雙腿。郭建忠醫師指出,現今家長對孩子的健康與體態愈加重視,早期發現與治療發育問題更顯重要。X型腿與O型腿的形成,主要受鐘擺效應影響,但並非所有的腿型異常都需要治療。新生兒通常會因胎壓影響而呈現輕微約10-15度的O型腿,並在一歲半至兩歲時逐漸變直;隨後可能出現輕微的X型腿,最終在6至8歲左右恢復正常。然而,若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膝蓋生長板的內外側異常增生速度導致X型腿或O型腿,長期下來會引發膝蓋兩側受力不均,導致韌帶鬆弛、半月板受損等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加速關節退化,成為未來健康的隱憂。郭建忠醫師進一步說明,12歲之前,都是手術治療腿型異常的黃金時期,自全民健保在108年開始給付生長板導引矯正手術使用的八字鋼板後,小兒骨科醫師能透過低侵入性的手術逐步調整膝關節角度,相較傳統手術治療傷口大、治療時間久,新式導引式八字鋼板治療手術傷口落在3-4公分,術後可快速恢復活動及跑跳,不會影響後續生長,併發症也較少,而且手術矯正、肢體變直之後,下半身也相對變修長,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郭建忠醫師提醒,如果8歲後的孩童因任何原因導致未能按照鐘擺效應正常生長,出現腿型不對稱的情況,建議家長應高度重視,立即陪同孩子前往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追蹤檢查。透過早期的醫療介入,不僅可有效避免未來可能的健康問題,還能讓孩子擁有健康雙腿,為他們的自信人生奠定基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51007/sm-f1ec1bf42064ccf4f70d464aa15f2330.jpg)
安寧善終掀健保配置漏洞 監委申請調查
監察院20日指出,接獲民眾陳情,指出國內各縣市社政單位以公費安置於醫療院所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內之許多呼吸器依賴病人,部分恐已意識不清,有些甚至長期無家屬探視,惟因無法自主表達其意志,不但被迫以現代醫療強行續命,未能安寧善終,亦衍生全民健保給付無效醫療之疑慮,監察委員田秋堇已申請立案調查。監委表示,我國自89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國人得預立意願書,主張若於生命末期時可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作維生醫療抉擇。若末期病人未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且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之。無最近親屬者,應經安寧緩和醫療照會後,依末期病人最大利益出具醫囑代替之,以確保已施行維生醫療之末期病人善終的權利。監委進一步指出,104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國人得預立醫療決定,事先立下書面意思表示,指明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希望接受或拒絕之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之決定。監委指出,國人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的權利,究相關主管機關對於上揭公費安置個案,於安置之初有無依前開規定協助個案預立醫療指示?是否已研擬一套機制以確保這類安置病人保有善終之權利?又主管機關與醫療院所間如何溝通,以確保醫療院所不會剝奪安置病人安寧善終權益、實施無效醫療?全民健保資源是否有效配置?上揭疑義均需進一步深入瞭解釐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43957/sm-89db649799848ab1930de85e43ac6c20.jpg)
覆議案後全力拚經濟 卓榮泰曝8月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晚間再次宴請民進黨立委,本次輪到立法院司法及法制、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民進黨立委吳思瑤於會後轉述,卓榮泰希望在覆議案結束後,政府能真正進入福國利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行政院計劃於8月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全面推動薪資、所得分配、財政金融等福國利民政策,全力拚經濟。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在會後轉述,本次宴會議題主要集中在民生和福國利民的法案上,會中關注到「打詐四法」能否在7月16日前完成修法工作,卓榮泰期待回應人民期待和保障人權上取得平衡。吳思瑤表示,勞動部長何佩珊在會中提及《勞基法》第54條的修改,希望可以鬆綁65歲強制退休年齡,有效解決中高齡就業問題,被視為福國利民的重要法案。此外,針對在野黨提出的《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和80歲以上免用巴氏量表等議題,何佩珊解釋,行政部門的「多元免評方案」能有效協助需要的長輩快速獲得移工照護,希望大家能支持勞動部立場。在《全民健保法》方面,吳思瑤表示,第62條已進入「深水區」,本週將進行黨團協商,衛福部長邱泰源也會努力與在野黨溝通,並與醫界領袖對話,希望不要支持在野黨強制將醫療點值提高到0.95或1元的提案,會造成財政困難。她也說,政府的配套措施包括成立百億癌症基金、擴大護理人員支持等,也會檢討哪些可以用公務預算回歸公衛項目,不再佔健保總額。此外,吳思瑤透露,會中也有討論到覆議案,再次說明行政部門提出覆議案的理由,不是對抗立法院,而是為捍衛憲法精神所必須的立場,卓榮泰請執政黨立委全力強化社會論述,也希望在野黨立委能聽取民意。吳思瑤轉述,卓榮泰希望在國會擴權和覆議案結束後,政治對立緊張局勢能有所緩和,進而進入福國利民、拚經濟的新階段。卓榮泰表示,行政院將於8月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邀集產官學研等經濟意見領袖,協助推動未來經濟政策,並搭配國家希望工程等重大政策,因此,卓榮泰請立委在國會擴權法案後,全力推動經濟發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43660/sm-ce5906adee7eed21e62f9028bb55a99c.jpg)
「夜間卡陰」急診加收6百 醫曝價目表:醫療收費連宮廟都比不上了
衛福部今年3月公告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等同於取消醫療機構掛號費上限,未來要漲掛號費不用再經地方衛生局審查,引發民眾憂心,深怕看病變得更貴。不過,醫師鄭丞傑日前貼出1張宮廟價目表,只見處理卡到陰就要2000元,若是深夜時段還得加收600元「急診費」,讓他不禁感嘆「全民健保的醫療收費是連宮廟都比不上了」。鄭丞傑14日在臉書分享1張宮廟價目表,可以看見上頭註明各項服務的價錢,包括光明燈600元、財利燈800元、收驚200元、斬小人3200元、轉運3000元,冤親債主1600元、渡化嬰靈1600元、卡陰2000元、淨化屋內1800元、陽宅風水6800元、安神位1萬2000元、夜間卡陰急診基本費600元等。(圖/翻攝自鄭丞傑教授/醫師臉書)鄭丞傑在貼文中表示,「現在不只是插管比通水管便宜,心臟按摩(CPR) 比腳底按摩便宜,全民健保的醫療收費是連宮廟都比不上了。看看這張價目表,改運3000元、卡到陰2000元(夜間急診加600)、斬小人3200元、寵物溝通1000 元(15分鐘)、與往生者溝通20000元,哇哇!全部都是沒有健保給付的喔」。貼文引發討論,不少網友留言「實際又貼切」、「真的很諷刺」、「教授真的太風趣」、「醫療悲哀」、「我肯定有一天會需要CPR,但我也確定不會去找宮廟解決事情,因為缺乏成功sample的統計大數據。如此所以於是宮廟很少人上門,生意難做,三年賺一次、一次賺三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42886/sm-25c0353a4d7c8ee86a97305d2195c663.jpg)
無照密醫詐領健保 基層牙醫籲停止「偏鄉精進計畫」
台灣最大的牙醫連鎖聯盟涉嫌聘用13名沒有執照的密醫,詐領健保費牟利至少4千萬元,這些密醫多半是海歸學生背景,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聲明12日發表聲明指出,衛福部逕自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公告「偏鄉精進計畫」,無異大開後門引進更多海歸牙醫學生,增加此類密醫詐領健保的發生機會,呼籲衛福部懸崖勒馬,不要做醫二代或政商二代的衛福部。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聲明表示,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醫療的重大基石,在現今全民健保財務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竟有人不守法律規範以密醫行為、有牙醫高層知法犯法聘僱密醫,來詐領健保財務。這些密醫大部分是沒有執照、甚至連實習都沒有的海歸牙醫學生,對這些俗稱「波波牙醫」傷害整體醫療環境的行為,協會表示深惡痛絕,無法接受。聲明指出,衛福部4月底逕行以行政命令公告的偏鄉精進計畫第二期,其中牙醫項目卻是「假偏鄉、真後門」,要引進更多的海歸牙醫學生,這無疑是在增加前述報載不良行為的發生機率,這個假偏鄉計畫,刻意排除一萬多名已有執照的經驗豐富牙醫師到偏鄉服務,反而要花近24億人民納稅血汗錢,3年內將428位波波牙醫畢業生插隊送入我國的醫學中心實習,人數超過本土學生一年371人的招生數量。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表示,偏鄉精進計畫的實習生根本不屬於本國牙醫系正規教育體制內;此計畫還要調走教學醫院師資去保健指導,等同雙倍破壞國內醫學教育體制,拉低實習品質,計畫服務地點部立醫院也根本不是偏鄉,甚至會摧毀現有已架置好的牙醫偏鄉巡迴醫療體系及公費牙醫師制度,對台灣牙醫醫療品質造成更大傷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34066/sm-c42c8e9cd25c3d74fc5e5e5e5a4ba590.jpg)
藍委修法保障健保點值 薛瑞元喊沒錢拒買單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日就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蘇清泉等人提出的「全民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條文修正草案」進行審查,根據修正草案內容,要求健保點值保障1點0.95元或1點1元兩版本。對此,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距離5月19日交接僅剩10幾天,現階段安排審查「有點尷尬」,目前安全準備金約有1300億,補點值需要705億、1155億,這樣會導致明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一個月,因此,今年底恐怕就要調漲保費。王育敏所提的版本為保障點值1點0.95元,蘇清泉版本則是保障1點1元,根據健保署試算,前者需要705億,後者需要1155億。對此,薛瑞元指出,目前手上並無足夠的資源來支持修正草案,所以,今天排審該法案「老實說有點尷尬」,尤其距離新內閣上任交接僅剩10餘天,財源不夠也不可能同意,但他也強調,他不是反對該案,而是自己做不到。薛瑞元也表示,若修正案通過,目前安全準備金約有1300億,若修正案通過,假設每月支出700多億,將導致明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一個月,不足的部分需要從總額外用公務預算撥補,但這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必須在前年度就進行,如果編列不足或是根本沒有編列,就必須從安全準備金中補足,但這也代表很快就會不夠用。薛瑞元說,該案目前各界協商仍未取得共識,所以必須審慎評估,否則恐怕會引起民眾反彈,他也說,若既有財源要支應,安全準備金明年會一次用完,所以今年底可能就要調漲保費,而且恐怕還會超過《健保法》的規定上限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18157/sm-21a80dfb70363974317c30974b918d57.jpg)
親蛋白腎毒素檢測試劑「及早揪出腎病」 獲食藥署核准上市
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統計,臺灣2020年透析盛行數逾8萬人,每百萬人有3,771人正在接受長期透析,末期腎臟病患者總醫療點數也增加至708.8億點,占比全民健保總支出約9.2%。由於早期慢性腎臟病因症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或是治療效果不易完整評估。因此,即早發現病情變化或對病程進行監控至關重要,可以幫助避免亞健康病患錯失慢性腎臟病的黃金治療時機。此外,有效的監控和評估也能幫助腎臟病患者管理治療過程,延緩病情惡化。偉喬生醫憑藉其核心技術,突破抗小分子抗體高技術門檻,成功開發高專一性之專利抗小分子抗體 ,並藉由此專利抗體從原料開發到衍生應用產品-親蛋白腎毒素檢測試劑,全程自主研發及生產。此檢測試劑近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TFDA)第三等級體外診斷試劑(IVD)查驗登記核准,此項技術專利為全球首家、也是全臺首款通過查驗登記,將提供臨床檢測新解決方案,希望有助於提升全球腎臟病的預防與管理,後續將佈局全臺各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以及檢驗所等通路。此親蛋白腎毒素檢測試劑組突破高技術門檻,已通過歐盟CE-IVD認證,並獲得臺灣、日本、美國、中國等多國專利,同時也在新加坡、越南等亞太地區進行查驗登記申請,現今通過(TFDA)第三等級體外診斷試劑查驗登記後,更是讓醫界引頸期盼。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表示,藉由親蛋白腎毒素檢測試劑的上市,期許能降低患者長期的檢驗費用、提供院所更便利及精準的腎功能指標資訊,把握腎病的黃金治療期。也期盼未來能持續技術突破,將核心技術檢測試劑、抗體及重組蛋白開發引領臺灣走向國際,佈局全球市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08759/sm-7ae44404c1d43b5c2f99141eef6ad6b2.jpg)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00808/sm-355e6749eeff456474621c068c5a9ad9.jpg)
骨質流失就像海砂屋 恐導致骨鬆性骨折不自知
輕忽骨質流失恐怕會像海砂屋,外觀看起來沒問題,但隨時可能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尤其對需要執行手術的骨折病患而言,骨鬆會讓骨頭的強度跟品質都下降,最終會導致手術計畫失敗。在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每個月大約會遇到60至70名因骨鬆性骨折而就醫的病患,該院關節重建中心主任蔡沅欣指出,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發生骨折後入院,檢查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骨質流失是沒有感覺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及早顧好骨本,並及早檢測骨密度,以防因骨折而失能。」50歲熟女人工髖關節鬆脫,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骨鬆蔡沅欣主任提及曾收治一名年約50歲熟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埋下骨鬆高風險因子,卻忽略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的重要性,只單純控制風濕性疾病。後來不幸出現髖關節壞死,當時接手治療的骨科醫師幫其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術後行走狀況雖不錯,卻在手術完8個月後,因為關節疼痛而求診。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人工髖關節鬆脫了,「之後的治療只能重新換一組新的人工髖關節。」蔡沅欣主任說,幫病患手術後,立即以DXA檢測患者骨密度,發現T-Score小於負3;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病患在手術完一個月內就能行走,恢復狀況良好。他感嘆,通常傷筋斷骨要100天恢復,而以50歲女性來看,倘若沒有骨鬆現象,一般三個月就能恢復到原本的生活狀況,但該病患8個月卻仍沒恢復,「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族群,骨質流失速度快,更應留意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骨鬆會造成手術難度增高,術後應持續服用骨鬆治療藥物執行過許多高難度手術的蔡沅欣主任,對骨鬆所造成的手術難度非常有感,他指出,骨鬆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肩膀等部位,「為這些病患開刀時會發現,只要稍微用力或輕敲他們的骨頭就會碎掉。」連放入骨髓鋼釘或要做人工髖關節的固定都有問題,抓不牢,相當棘手,因此建議極高風險骨鬆患者更要積極面對病治療骨鬆。目前國內全民健保可給付的骨鬆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各有其給付標準。從國際文獻發現,若骨密度嚴重不足(T-Score小於負3),或者有多處骨折情形時,會建議病患把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放在第一線用藥,這對於病患術後預後較好。蔡沅欣主任提出數據指出,臨床確實有病患因發生人工髖關節骨折,在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後,在很短的時間便能恢復良好的生活功能,是患者及家屬的一大福音。他也提醒,有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務必每2年做一次DXA檢測,以了解自己的骨頭健康程度,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297376/sm-e34e5b9c14a5954466a39472477e07a0.jpg)
全台23萬人罹糖尿病不自知 陷心腎多重共病危機
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推估目前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然而近期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台灣2012到2020年人體生物資料庫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數據的研究,發現未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化盛行率平均約落在1%,意即每年平均約有1%未確診的潛在糖尿病患者,照此比例推算,以現年截至9月底、全國2340萬的人口數預估,恐約有23萬人實際未察覺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提醒,糖尿病事實上為一全身性疾病,容易引發心衰竭及腎臟病等多重共病!據統計,台灣每3位糖友就有1位衍生慢性腎臟病;每5位就有1位合併心衰竭問題,這三者疾病不但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更是全民健保醫療支出的前20大疾病,糖尿病及相關共病已然成為全民健康最大危機。健康識能在慢性疾病照護與預防上有舉足輕重的關係,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過去兩年針對全台近7000位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發現,其中約76%糖友雖已可列為慢性腎臟病的中高風險族群,但卻有高達51.1%的糖友從未認知自身風險7,顯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認知明顯不足!有鑑於此,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Goal 50+超越50」升級計畫,將提升疾病識能率,列入糖腎共病照護指標之一。蔡世澤指出,防治共病需要醫病及各界共同努力,然而,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共病風險、病況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血糖控制目標、用藥、自我健康管理方式都須量身打造,加上在糖友自身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醫事人員在診間往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回溝通,自我管理及支持的成效也就因而大打折扣。若能提早建立患者對於疾病的完整認知,就有機會縮短醫病間資訊落差、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讓防治措施發揮最好的效果。為了提醒糖友控制血糖之餘、也要及早預防腎心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近年推動「今天你有控嗎?請問糖三臟」宣導運動,鼓勵糖友於回診時主動與醫護人員詢問三臟狀況,確實追蹤共病風險及照護績效:第一問「胰臟」:血糖控制狀況?第二問「腎臟」:腎臟功能如何?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落在哪個分級?第三問「心臟」:如何預防心臟衰竭?平常是否有出現喘、累、腫等症狀?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為了響應今年由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的「知所風險,知所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主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別推出「快向糖三臟取經」升級版衛教網站,除了可自我檢測共病風險外,糖友亦可透過「周遊糖腎心照護地圖」的問答方式,一步步掌握飲食、運動、治療等面向的錦囊妙計,知曉適合自己風險的照護方法,並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出最適治療選擇,及早建立控糖、顧腎、護心的全方位照護實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292476/sm-2628ff1f0c32ec037aa885100664a9ad.jpg)
侯指陸外配都是一家人 當選後陸配取得身份時間比照外配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天造訪對手、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本命區」台南,並公布「新住民政策」七大主張。他強調,會將懷孕新住民全面納入健保,此外,國人陸配與外配「都是一家人」,若當選,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將比照外配,從現行6年縮短至4年,同時檢討婚姻移民境外面談制度「更人性化」,並成立移民委員會、推動新住民基本法,「為新住民顧健康、護權益」,讓台灣移民政策從「家」的概念再出發 。侯友宜今天強調陸配、外配都是一家人,陸配取得國籍身份時間應與陸配一致,不應有歧視。(圖/侯辦提供)侯友宜指出,目前懷孕新住民尚未全面納健保,現況懷孕的新住民媽媽,必須持有居留證滿 6 個月 (除了受僱者),才可參加全民健保。而政府目前只提供產檢補助,新住民媽媽因未有健保須付昂貴醫藥費,造成媽媽、寶寶健康無法受到保障,他當選總統,一定會積極修法,讓新住民媽媽不必再等6個月。侯友宜表示,他當選後,將會推動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外籍配偶,由6年改4年。不論是大陸或是其他國家,因為結婚來台灣生活的配偶,都是台灣新住民、新家人,政府應該平等看待,不能歧視任何一個人。侯友宜並說,許多新住民家庭都曾陳情,婚姻移民境外面談問得問題太隱私,連夫妻閨房、岳父生日都要回答,如果面談不通過,就不能來台。但時代改變,不能「一邊高喊新南向,一邊又擋人婚姻」,未來他會全面檢討「婚姻移民境外面談制度 」。侯並以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內的語言隔閡為例指出,他當選後,要統整政府與社會資源,建立全國性通譯平台,針對司法、醫療、勞資爭議等提供通譯服務。讓新住民需要的時候,及時提供現場或是遠距的通譯服務,幫助大家避免因為語言產生誤會,造成權益受損的問題。侯友宜表示,很多新住民來到台灣學中文時,不喜歡「識字班」這個說法,不是不識字,只是想學中文,因此他會設立新住民語言中心,強化中文學習網絡,還會開設閩南、客家、原住民語言專班;語言中心也將是培力新二代和新南向語言人才,成為台灣邁向國際的新動力。侯強調在此同時,他會打造就業平權環境,放寬證照考試資格、開設高階職訓班。並且成立移民委員會、推動新住民基本法,讓移民委員會照顧每個移民家庭的醫療、經濟與發展,幫助大家在台灣花開結果、展翅翱翔。侯友宜的「新住民政策」七大主張分別為,懷孕新住民全面納健保;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外配,由6年改4年;檢討婚姻移民境外面談制度;建立全國通譯平台;設立新住民語言中心;打造就業平權環境,放寬證照考試資格、開設高階職訓班;成立移民委員會、推動新住民基本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292059/sm-4c519f68be625b09f9492eaca1bda2fa.jpg)
美媒稱「台灣健保正在崩潰」 北榮澄清:未能呈現受訪者原意
美國網媒Vice近期採訪多位台北榮總醫師,並報導指稱「台灣世界級的健保正在崩潰」,受到少子化、老年化的衝擊,醫療面臨薪資不足、工時太長、健保又不敢漲價等問題。對此,台北榮總相當不滿,發出聲明指影片內容與原訪談主軸差異甚大,令人錯愕,深感遺憾,已連繫拍攝導演,表達強烈抗議。Vice影音報導點出「台灣世界級的健保正在崩潰」,簡介中提及台灣擁有傲視全球最優秀的醫療體系之一,採取單一保險人、政府的管理模式進行的全民健保,讓民眾可以根據其收入支付保費,看診時自付費用約2.50美元(約新台幣80元)。但近年受到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影響,這種低成本的健保正在崩壞。由於受訪者多為台北榮總醫師,還有由北榮經營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因此台北榮總也為此發出2點聲明。第一、vice公司在台灣的林姓導演聯繫表示,基於人口高齡化對於醫療體系發展之挑戰,台灣健保的模式可提供國際間參考,基於正面與公益服務,陳亮恭應允接受採訪。第二、在112年9月7日訪談中,陳亮恭依照國際間人口高齡化趨勢所衍生之挑戰及台灣因應的相關政策方針進行說明,其中談及國內近十年來健保與醫政規劃發展之作為,但未被適當呈現。最終影片卻以「台灣健保正在崩潰」為題播出,與訪談內容主軸和內容差異甚大,令人錯愕,深感遺憾。聲明還指出,目前已連繫拍攝導演,表達強烈抗議,導演則表示專題拍攝是外包給台灣團隊,後製剪輯都在新加坡的Vice Asia進行,出資方為Taiwan Plus,為公視的英語頻道。因此該影片透過英語旁白與聳動標題來吸流量,未能正確呈現受訪者之原意,實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