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地化
」環球晶新全球化2/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已死」 徐秀蘭以3年投資1千億行動論述「全球在地化」
全球最大的戰場,莫過於地緣政治風險掀起的美中半導體產業大戰。去年12月6日,供應全球9成先進製程晶片的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上,創辦人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幾乎已死」掀議論;《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Miller)不認為「已死」而是變化中;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Alex Capri)則提出,世界正經歷半導體「再全球化」。 面對這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新戰役中,位居上游的矽晶圓材料供應商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有另一番新見解,「在我們來看,就是全球化的腳步更夠,跟過去的全球化不一樣這是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事實上,台積電亞歷桑那新廠移機典禮前五天,環球晶在12月1日興建12吋矽晶圓新廠,這也是睽違20多年、美國本土自有最大規格矽晶圓。徐秀蘭這番全球在地化的新論述及行動,其來有自。去年伊始,徐秀蘭接到一通電話,「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案失敗!」她隨即啟動「3年(2022-2024年)千億資本支出」計畫,展開美國布局。併購世創失敗,環球晶得到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徐秀蘭在1月4日的媒體餐敘中解釋,「我們要的不是世創、我們要的是成長,取得世創是方法一,另一個方法是我們自己建廠」,此後亞洲、美洲、德國,都有環球晶的矽晶圓生產基地,「這比在某個國家有一個超大生產基地,是不一樣的感覺,希望客戶會覺得,我們是『本土』公司」。環球晶圓美國德州新廠,在2022年12月舉行動土典禮,新建12吋矽晶圓產能。(圖/翻攝自環球晶圓官網)更重要的是,去年俄烏戰爭及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等變數下,全球晶片缺貨及供應斷鏈,使得與大陸為鄰的半導體重鎮台灣,成了歐美口中頭號「地緣政治風險」,傾全力要分散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的風險。置身其中的徐秀蘭自然也緊盯此一大趨勢,「我們看到GEOPOLITICAL(地緣政治)問題壓力越來越大,發覺競爭力要放在如何DIFFERENTIATE(差異化)環球晶圓、跟已經做的很棒的同業差異化,就是把供應韌性最大化,不管從疫情氣候地緣政治戰爭哪一個面向,都必須做一個新的全球化,環球晶這個名字所賦予的『環球』經營能力。」徐秀蘭接著說,「我們本來在9個國家就有17個半導體工廠,加上美國GREENFIELD是18個,跨三大洲都能直接供應12吋矽晶圓,韌性更強。」至於投資人最關切的在美設廠能拿到多少補助?「還沒有最後定數,聯邦、州政府都會申請」。」徐秀蘭回答。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與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環球晶率先響應,發揮『在美製造』的示範效應,高度配合政策,客戶與訂單相對明朗,能拿到的補貼應優於預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圖/報系資料照)美國為要振興半導體產業,去年八月端出的《晶片法》,預計今年春季開始啟動補助程序。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晶片法》補助總額527億美元,半導體製造業者能申請額度僅330億美元,且由台積電、環球晶、英特爾、美光、三星等依新建產能規模分食,「因為額度有限,要盡早開始動作,實際成果有利申請國家補助。」台積電、環球晶已移機、動土。由於晶圓廠赴美製造成本,比在亞洲高出50~30%,因此如何節省成本至關重要。一位半導體工程師向CTWANT記者解釋:「12吋矽晶圓能夠有效幫助晶圓廠提升生產效率、較8吋增加125%,換個角度就是減少成本。」環球晶的美國廠擁有12吋、最大矽晶圓產能,因而握有台積電、英特爾等客戶長約訂單。環球晶及台積電赴美設廠會否侵蝕獲利?「兩家公司在美產能,對總產能占比在3%以內,且有一年的長約保護、在短時間優化學習曲線和優異的成本撙節能力,獲利情況應不會太差。」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說。環球晶高層則透露:「經比較,美國的水、電、土地成本,是最便宜的。」美國設廠主要挑戰在於人力,尤其在施工營建工人及後續廠務人員的招募工作上,公司坦言有難度:「不過,延遲2、3個月,也配合半導體景氣修正的節奏。」接受《晶片法》補貼的先進技術公司10年禁赴大陸設廠的禁令,是否影響環球晶?「這對晶圓廠會限制製程、影響大,對矽晶圓產業影響很小,矽晶圓對政策敏感度相對低。」徐秀蘭解釋。台版《晶片法》才剛通過,環球晶的中國、日本廠也都能申請補貼。看來全球在地化的新秩序中,徐秀蘭已提前站穩有利位置。
台德合作「交通智能AI」 印太旗艦級投資落腳桃園
配合德國「印度太平洋準則」(Indo-Pazifik-Leitlinien),德國經濟辦事處(AHK)推動德國TÖNNJES投資台灣,與桃園市在地優質企業力歐新能源合資成立特尼斯力歐(TÖNNJES LEON),共同建置「桃園市大型車輛管理辨識系統」,本次合作被視為德國企業界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旗艦級投資指標案。台德合作的「桃園市大型車輛管理辨識系統」,由來自德國的TÖNNJES融合全球三十個國家與地區的車輛管理辨識經驗,攜手榮獲「智慧運輸產業創新獎」的力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先進的物聯網與大數據科技,從全球在地化的高度思考人與車的溝通,平滑產業發展與社區生活的步調,透過此系統不懼惡劣環境能精準的辨識蒐集車流、轉向量、平均車速等數據分析熱點、區段,以及雙向預警駕駛與提醒學童、行人,在繁忙的物流要道上提供無形的「感知保護傘」,保障用路人通行安全。台德之間透過尖端科技與產業合作,能為台灣以及桃園提供更高端的交通安全監督。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林百科於「桃園市車聯網智慧巴士AI主動安全暨智慧電子車牌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曾提出非常讚賞德國公司TÖNNJES與智慧交通業者力歐新能源的合作,認為此項合作能為台灣以及桃園提供高端交通安全監督,德國經濟辦事處也於3月1日在在官網上發佈正面肯定的消息,期待台德之間全面深入的推動各項尖端科技與產業合作,攜手推進印太地區自由價值的發展。鄭文燦市長於「智慧路口安全警示成果發表會」提及桃園市發展智慧交通三部曲,第一部:採用車牌辨識及移動物體影像辨識系統運用AI技術做即時辨認應用不同情境顯示資訊,讓車輛駕駛人可以避開或減緩速度,讓路口更安全。第二部分,希望推動智慧煞車系統,透過主動偵測能針對內輪差、視線死角進行主動煞車,對於未來路口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幫助。第三部分,推動智慧車牌,待智慧車牌系統上線後補足影像辨識功能,直接感應蒐集數據應用,讓交通更智慧、更安全、更便捷。桃園市長鄭文燦積極發展桃園市智慧交通,藉著台德「桃園市大型車輛管理辨識系統」的成功啟動,將是建置大型車輛智慧治理的架構基礎與重點指標。作為台灣國門的桃園市,具備在地成熟的製造業與「亞洲·矽谷」中心奠定與全球科技業對話的堅實基礎,融合台德尖端技術之「桃園市大型車輛管理辨識系統」的成功啟動,將是建置大型車輛智慧治理的架構基礎與重點指標,以及典範轉移小型車輛,更是激勵德國各界將台灣視為投資印太地區的首選,帶動德國企業投入台灣一系列重大投資,落實台灣與德國共同推進印太地區民主與價值的里程碑與擴大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