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均溫
」 全球暖化 生態王道銀一卡通合推交通減碳服務 駱怡君:這樣搭車回饋愈多
王道銀行(O-Bank)董事長駱怡君、一卡通總經理鄭鎧尹26日連袂宣布,合作推出「交通減碳明細功能」,即日起持該行有一卡通票證功能的簽帳金融卡者,皆可於王道銀行網銀、App上,免費開啟功能,查詢個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相比開車的減碳量。駱怡君說,凡王道銀行用戶打開「一卡通交通減碳明細」功能,就可享有該行ESG海外債券、全系列基金手續費一折優惠,以及綠色信貸利率減降1%優惠,是王道銀行感謝民眾關注交通減碳的小小心意。一卡通總經理鄭鎧尹則表示,一卡通最大優勢即是「交通功能」,與悠遊卡相同,皆已串聯全台交通大眾運輸工具便於民眾乘車使用,也因此與王道銀行共同打造交通減碳金融場域,不僅鼓勵銀行用戶了解減碳量,也進而擴大iPASS一卡通的綠點回饋服務與持卡數。王道銀行並同步發行全新的「交通減碳卡」,首創以交通減碳量決定交通回饋優惠,減碳量越多,享有的現金回饋越多;只要前一個月的交通減碳量達一定門檻,就可享一卡通自動加值最高10%現金回饋、高鐵和台鐵一般刷卡消費額外加碼5%現金回饋,鼓勵消費者多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綠色出行。駱怡君表示,從去年六月至今年五月,全球均溫已連續12個月的月月創新高,地球升溫嚴峻,減少碳排放量已是全世界共識。兩年前,王道銀行是全台第一家、也是亞太地區第一家和萬事達卡合作推出「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與「低碳生活卡」的金融業者,迄今使用者多為王道銀黏著度高客戶,新開戶者也逾一成開啟該功能。民眾從手機App或網銀上便可查詢自己每一次刷卡消費的碳排放量,進而自我檢視消費行為對地球產生的影響,低碳生活卡更是全台灣第一張「以平均碳排放量決定現金回饋」的卡片。駱怡君說,王道銀行現在更是進一步擴大查詢減碳範圍與回饋內容,一是與一卡通合作,成為台灣第一家推出「一卡通交通減碳明細」銀行,民眾透過手機App或網銀上看到每一筆刷一卡通的大眾交通運輸減碳量,這個減碳量是和自駕汽車的碳排放量相比,在搭乘捷運、火車、客運、輕軌等等不同大眾交通工具時,即可了解為地球減碳排放量。此外,王道銀行還是全台首創推出「以交通減碳量決定交通優惠」的「交通減碳卡」,持卡人每月減碳量達到不同公斤數門檻,就可以享有不同的現金加碼回饋,還可另外獲得王道綠色減碳夥伴雄獅旅行社指定的「低碳旅遊行程」優惠。凡當月累積一卡通交通交易達三筆(含)以上,次月即可享新台幣50元現金回饋,活動期間每卡限回饋一次;完成前述任務且註冊一卡通iPASS MONEY帳戶並加入一卡通綠點回饋計畫,每趟旅程於下兩個月可再獲一卡通綠點2倍送,綠點1點相當於新台幣1元,可用來折抵大眾交通費用;最後,完成前述任務且當月交通減碳量累積達20公斤,於下兩個月可額外獲贈一卡通綠點30點,每卡每月限回饋一次。
鄭明典驚曝「熱帶海溫創高」前所未見 氣象署回應了
前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近日表示,熱帶海溫創新高,「我們面臨的是熱帶海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事件,而且是前所未見的狀態!」對此,氣象署表示,會持續注意這現象,對台灣的影響待觀察。鄭明典在臉書發文,「熱帶海溫創新高!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稱熱帶,熱帶平均氣溫自去年5月起持續偏高,自去年6月起,幾乎天天處於破當日紀錄高溫的狀態,現在達到有現代分析以來的創紀錄高溫!這不是個短期現象,而熱帶陸地面積占比小、海洋面積占比大,我們面臨的是熱帶海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事件,而且是前所未見的狀態!」貼文曝光後,有人問,「這就是聖嬰現象嗎?今年的颱風會不會大爆發?或爆雨不斷?」鄭明典回,「現在的狀態是反聖嬰發展中。」對此,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全球均溫不斷創高,而海洋扮演重要腳色,溫度也偏高,氣象署有發現這現象,會持續觀察對台灣有無影響。陳怡良說,近年梅雨季總降雨量未減,但分部有變化,如今較密集,容易發生短時間的強降雨,夏天可能會有反聖嬰現象,太平洋高壓強度增高,對台灣的影響待觀察。
全球均溫飆升1.48度!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創「人類歷史上最熱」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打破氣候紀錄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敲響失控暖化警鐘。對此,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出現全球前所未有的高溫,且今年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年份。(圖/翻攝自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綜合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9日曬出監測數據指出,比起1850年至1900年的工業革命,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這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且經對照樹木年輪和冰川氣泡等古氣候數據,窺見2023年也「很可能」是10萬年來溫度最高的年份。哥白尼透露,讓人驚訝的並非是平均氣溫飆至1.48度,而是自2015年全球暖化首次突破1度後,地球僅花了短短8年的時間,氣溫又飆高了半度,近年來氣候變遷的速度快到不可思議。不過,最令科學家們關注的是,一旦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5度以上,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將難以適應,部分地區在夏季的炎熱環境下,已接近人類的生存極限,預估今年(2024)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不久將可能到達威脅生存的恐怖數字。
全球暖化影響首當其衝!未來恐無法生存 小島國家聯盟籲淘汰化石燃料
作為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由39個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的島國組成「小島國家聯盟」(AOSIS)聯合起來為生存而戰,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主要推手。據法國電視台和《法新社》報導,小島嶼國家因海平面上升面臨滅絕威脅,再加上颶風和龍捲風的破壞,這些島國往往是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的最早見證者。AOSIS主席舒斯特(Cedric Schuster)4日表示,「對我們發展中的小島嶼而言,核心目標是將全球均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下。」他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也就是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度以內。馬紹爾群島氣候代表史提格(Tina Stege)說,「現在每個人都感受到火災、乾旱和颶風,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感受到它們,且影響會更快地衝擊我們。當你意識到你的鄰居、你的家人、你的阿姨正處於危險之中時,你必須採取行動。」 這些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小島國也有使用化石燃料的需求,但島國希望美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生產國首先作出表態,他國再跟進。斐濟的COP28首席談判代表堯沃里說,「我們必須努力消除(化石),否則這個世界就無法生存,包括它們(富國)。」
全球暖化惹禍…地球5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邊緣 專家示警「恐有大規模災難」
英國艾希特大學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報告更指出,包括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5個主要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另在COP28召開的同時,今年11月氣溫更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英國艾希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連頓(Tim Lenton)所領導的研究團隊,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導致自然世界的臨界點。雖然報告中列出的26個臨界點,許多都與全球暖化有關,但其他人類活動,像是砍伐亞馬遜雨林,也可能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該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導致5個主要的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分別是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報告警告,從冰蓋融化威脅到災難性海平面上升,再到熱帶珊瑚礁大規模死亡,一旦世界跨越一個臨界點,應對眼前的人道主義災難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阻止其他災難的注意力,從而造成大規模飢餓、流離失所和衝突的「惡性循環」。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王寳貫表示,臨界點的研究,是希望找出哪些可能會引發某些環節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改變,例如年雨量減少到某個數值,可能會造成某個植物群落整個永久消失,那就是一種臨界點。目前的結論只能當作參考,但國家應積極投入研究,作為長期規畫的根據。而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6日表示,在非同尋常的11月氣溫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紀錄表示,今年11月的月均溫攝氏14.22度,比之前最熱的11月高了近3分之1攝氏度,打破過往11月高溫紀錄,使2023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46度。這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帶來了壓力。
最劇暖化警鐘響起!2023年全球均溫「攀升1.4度」 創人類史上最熱一年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盛大登場,會中針對淘汰化石燃料、能源轉型及氣候災難基金等議題進行商討。對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2023)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恐導致海冰加速消融,野火、洪患等天災綿延不絕。綜合外媒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工業革命之前,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創下有紀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打破氣候紀錄,敲響最劇暖化警鐘。該份報告揭露,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南極洲冰川又再度萎縮約100萬平方公里,海冰面積縮減至有史以來最小範圍,瑞士冰川在短短2年內也消融了10%的冰量;另外加拿大野火肆虐,至今全國林地的5%已遭大火席捲,燒毀面積寫下歷史新高。報告更示警,過去30年亞洲的暖化速度高出全球平均2倍,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疾病案例不斷增加、空氣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跟著加劇,人類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健康風險。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向參加COP28的各國領袖呼籲,應儘快採取緊急行動,遏止化石燃料排放、提高再生能源產能,才能避免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災難,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均溫首次超過攝氏2度!11月成最熱月份 科學家警告:恐帶來不可逆災害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莎曼沙分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首次突破攝氏2度。先前科學家就一再提醒,如果溫度超過標準,將為地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根據外媒報導,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副主任莎曼沙(Samantha Burgess),日前在X(前推特)發文,表示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了攝氏2.06度。另外,17日全球均溫比1991年至2020年的水準高出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的一天。在一天內就超出均溫攝氏2度,不僅意味著超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標準,也代表地球暖化速度正在加速,恐怕在未來會帶來更極端的氣候變化。根據專家分析及數據顯示,今年預計將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2022年9月更是由史以來最熱的9月;自同年5月以來,隨著熱浪席捲世界部分區,包括美國南部至非洲、南美洲、大陸及日本,隨後的每個月都創下全球溫度的月紀錄。2022年夏天,全球平均溫度首次達創紀錄水平,並超過巴黎氣候協定1.5度的標準。不過科學家就警告,2023年11月將可能成為由史以來最熱的月份,如果全球暖化急速加劇,將可能發生毀滅性,甚至不可逆的氣候災害。
颱風少循環變差 台灣海溫不斷上升 2020至2021年逾3成珊瑚白化
台灣均溫不斷上升,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統計,2020至2021年全台有超過50%的珊瑚受到熱壓迫,有30%以上的珊瑚達到白化等級,甚至已死亡長藻,而不僅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一帶,北海岸的野柳、基隆嶼、鼻頭角等也出現珊瑚白化,是相當嚴重的警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專題中心執行長、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表示,颱風可以帶來長浪攪動海流,沒有颱風下海水循環較差,台灣附近海溫長期居高不下,颱風又少,風平浪靜並非好事,如今北海岸的珊瑚也已經出現白化,真的很令人憂心。鄭明修說明,當海溫上升超過30度時,珊瑚的共生藻會離開,珊瑚就會出現白化,到了32度就會開始死亡,這幾年珊瑚白化越來越常見,現在全球均溫已經上升了1.2度,必須要控制在1.5度內,否則升溫到了2度,不只台灣,全球珊瑚70~90%將走向死亡,是全球性的生態浩劫。鄭明修表示,珊瑚礁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外,小琉球,東沙、南沙等都是由珊瑚造礁而成,珊瑚礁更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美譽,在墾丁潛水1小時,珊瑚礁周圍就能發現近1萬種生物,也是很多水產資源的孕育場,若珊瑚消失,台灣的漁業資源將面臨枯竭,海水也會入侵陸地,是經濟、生態、國土的複合災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扣除掉特別的環境事件例如汙染,通常珊瑚白化都是熱高溫所致,反聖嬰海溫較低,但現在反聖嬰年的海溫都比20年前的聖嬰年還熱,即使是反聖嬰年,很多時候海溫都超過珊瑚的耐熱程度。郭兆揚說,珊瑚礁提供生物保護和育幼的功能,當珊瑚礁不見了,生態系就會垮掉,假設台北市是珊瑚礁,建築物是珊瑚,有天台北盆地被夷平了,人類又該往何處去?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強聖嬰現象」機率曝光 專家曝聖嬰年颱風偏強、多屬長命颱
強聖嬰要來了嗎?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超過9成機率於今年6至8月發展為聖嬰現象,並有將近84%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的聖嬰,即聖嬰指標超過1.0°C,有56%的機率成為強聖嬰(超過1.5°C)。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往全球年均溫的歷史狀況,當出現聖嬰年時,以全球來看確實容易出現高溫年,2016年全球均溫創新高就是聖嬰年;但根據台灣13個平地站年均溫來看,台灣反而在反聖嬰年出現時容易出現高溫年,2020年台灣年均溫破紀錄就是反聖嬰年。賈新興表示,出現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長,多屬長命颱,而出現反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接近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短,多屬短命颱,然而聖嬰和反聖嬰跟侵襲台灣的颱風數多寡無關,仍需視颱風生成後大氣的導引氣流狀態而定。賈新興提到,其次,出現聖嬰年容易出現暖冬,反聖嬰則容易出現冷冬,不過在暖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冬季就需視反聖嬰和暖化彼此拉扯的力道了,再來,出現聖嬰年隔年春季降雨易偏多,反聖嬰隔年春雨則易偏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高溫、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幾乎是每年必演的劇本,至於極端降雨則複雜得多,需要針對案例進行歸因的研究。
2023年聖嬰添亂恐成史上最熱一年 毀滅性極端天候更嚴酷
2022被列為紀錄以來第5或第6炎熱的一年,不過回顧近幾年,全球已經連續三年反聖嬰現象,也造成不少國家出現洪災、乾旱、熱浪的氣候災害,全球各地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侵襲,有分析研究就指出,進入2023年,這類事件只會更常發生。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根據《衛報》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至2020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很不尋常,不過報導指出,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氣象專家指出,全球均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1℃到1.3℃,而2022年世界各地都面臨異常的高溫,更是有紀錄以來前幾熱的年份。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估計平均氣溫首度上升超過1.5°C,並且帶來史無前例的熱浪。英國氣象局長期預測負責人斯凱夫(Adam Scaife)就指出,接下來5年,將出現大規模聖嬰現象,並讓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1.5°C的機率大約是一半,但他也認為,「現在科學可以告訴我們,這些事情將在未來幾個月的時候發生,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利用它做好更多準備」。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按照過往的認知,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在全球導致災難性影響,從聖嬰到反聖嬰(La Niña)震盪循環屬於自然現象,由太平洋海風及洋流溫度驅動,進而造成全球氣溫及降雨變化,卻也可能加劇極端氣候,目前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就是聖嬰現象造成。不過聖嬰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暖化效應需要數個月才會感受到,因此2024年更可能創造全球氣溫紀錄。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漢森(James Hansen)表示,2024年可能打破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現在的反聖嬰不太可能持續第四年,即使只有一點點聖嬰現象也足以創造破紀錄的全球溫度」。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另外,英國雷丁大學教授特納(Prof Andy Turner)則表示,2023年聖嬰現象的可能規模仍不清楚,但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對於聖嬰導致極端氣候惡化的程度,其實科學界仍持不同看法,像是牛津大學教授帕爾默(Tim Palmer)認為,「極端氣候和全球平均氣溫的關聯性沒那麼強烈,但氣候變遷的熱力學效應將讓聖嬰年的異常變得更極端」。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圖/翻攝自推特)
1970年代就準確預測「全球暖化」 石油巨擘卻砸錢抹黑科學家
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大量內部文件和研究論文在近期遭到披露,內容顯示該公司竟然早在1970年代就正確的預測到化石燃料將導致全球暖化,但埃克森美孚卻在隨後數十年砸下大筆費用收買相關學者,並對上述理論展開猛烈抨擊,以維護該企業的核心利益。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大量埃克森美孚的內部文件近期正式揭露,該石油巨擘至少從1970年代開始就知道全球暖化的風險,其他同業甚至從1950年代左右就了解上述風險。但幾乎整個產業透過資金展開遊說活動,收買學界、媒體界,並用選舉贊助控制政治人物,動用可觀資源聯手反科學,以阻止任何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行動。這項由哈佛大學與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進行的研究13日被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該報告分析了1977年至2014年間逾百份埃克森美孚的內部文件與經過同行評審的科學論文,結果顯示,埃克森美孚的氣候專家自1970年代就準確預測到全球均溫的上升曲線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密切相關,而地球暖化也呈現數百萬年來從未有過的加速狀態,也就是每10年將增溫0.2℃,這與後來的實際情況相符,並大致符合獨立學術機構和政府模型的預測結果。報導指出,埃克森美孚在1970年代甚至正確的駁斥了「地球即將進入冰河時期」的論點,並預測到地球即將面對「二氧化碳引發的『超級間冰期』(super-interglacial)」。該企業的科學家還發現,全球暖化是受到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所導致的,並且會在西元2000年左右被偵測到,而「減碳」政策則可以抑制地球均溫增速。沒想到埃克森美孚知悉該份報告後,卻反其道而行展開數十年的遊說活動,淡化或詆毀其科學家早已證實的理論。直到2013年,時任埃克森美孚執行長提勒森(Rex Tillerson)仍說氣候變遷模型「不夠充分」,化石燃料帶來的影響「仍有不確定性」。而他後來也獲得非常支持石化產業的前總統川普延攬,出任美國國務卿。對此,康乃爾大學氣候科學家馬哈德(Natalie Mahowald)則表示,埃克森美孚的刻意誤導對減緩氣候變遷行動的延誤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各國政府如果提早對風能、太陽能、電動車和核能進行投資,就可以避免當前和未來的氣候災難,「該公司不僅不關注這些資訊提及的風險,反而選擇支持那些缺乏科學根據的論點,拖延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這一切應該只是為了賺更多錢」。
最新研究示警 全球均溫升3度…每年將面臨「高達1.6兆美元」經濟損失
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締約國承諾減碳避免暖化加速,但始終難以達標。一份最新研究示警,若全球均溫升幅達攝氏3度,全球每年將因勞動生產力流失,面臨高達1.6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1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3度,就連一天當中最涼爽時分,都會對全球勞工造成重大健康威脅。炎熱國家的氣溫和濕度正在急速上升,地球暖化要是無法控制,戶外作業的勞工受到的威脅最大,在波灣國家討生活的南亞移工,可能因此斷送經濟命脈。研究發現,勞工在炎熱潮濕的環境掙扎求生,已讓全球經濟每年損失高達3,110億美元。全球均溫相較於工業化前已多出攝氏1.1度,研究警告,要是全球均溫比現在再高個攝氏2度,經濟損失恐放大5倍以上,多達1.6兆美元。195個締約國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承諾,以工業化前的全球均溫為基準,將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但人類持續燃燒助長暖化的化石燃料,以致遲遲難以達到《巴黎協定》目標。研究警告,萬一全球均溫升幅真的到攝氏3度,現今讓戶外作業勞工提早或延後上工的防暑措施將沒什麼效果,因為全天候都變得酷熱難耐。研究報告共同作者、美國杜克大學講師帕森斯(Luke Parsons)指出,屆時全球勞工連在每天最涼爽時分都無法上工。全球暖化若到這種程度,勞工受傷及腎臟出問題的風險也將升高,甚至是英年早逝。帕森斯表示:「很多低緯度國家戶外作業的勞工,是氣候變遷下最脆弱的一群,為了保護他們,我們必須對未來暖化設限。」據國際勞工組織(ILO)資料,這些高風險區域包括中東地區,當地濕度上升尤其快,而且匯聚3,500萬移工。《自然通訊》研究發現,一旦全球均溫升幅達攝氏3度,卡達和巴林勞工將是最大受害者,每年每人平均將少了逾300小時工時。
G20目標 2050年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內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30至31日在羅馬登場,根據公報草案,20國領袖同意「立即採取行動」,確保實現在2050年前全球均溫上升控制在1.5°C內,但該目標低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制定的2°C。而從路透取得的草案內容顯示,草案將2050年放置在括號內,意味目標時程仍需協商。習近平將以視訊方式出席G20峰會領袖並承諾,一同前往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逾190個國家與會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此外,中國外交部29日宣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G20峰會並發表講話,委派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代表習近平現場與會。根據G20長達11頁的公報草案,除了努力實現在本世紀中將溫升控制在1.5°C 內,領導人也同意在今年底前,停止資助外國燃煤電廠;重申在2025年之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爭取在2030年實現「大幅脫碳」的電力系統;盡最大努力避免建設新的燃煤電廠,但增加了「考慮到各個國家情況」但書,似乎又再避免做出堅定的承諾;還承諾在2030年左右,把甲烷的排放量大幅減至2020年排放量的30%,但該時程也被放在括號內。各國願提供窮國氣候融資此外,已開發國家是否願意資助較貧窮國家的生態轉型,提供所謂的「氣候融資」,可能對G20和COP26的成功至關重要。對此,G20公報草案裡,領導人同意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但未詳述細節。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各國承諾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C內,但過去幾年極端氣候加劇,讓氣候專家強調1.5°C上限對於有效降低氣候變遷風險的重要性。印度已拒絕承諾凈零排放雖有G20公報為10月31日至11月12日的COP26暖身,讓各國面臨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壓力。但第三大排碳國印度,已拒絕承諾凈零排放,稱先看看美、歐達到碳中和之前排多少再說。碳排第一大國中國也有自己的減排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碳排大國目標不一,加上G20公報草案將許多目標與承諾放在括號內,顯示還須長時間協商,在在暗示承諾很理想,現實很骨感,峰會成果不令人樂觀。
聯合國報告:全球均溫最快2030年會上升1.5℃ 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
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報告,直稱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報告推估,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1.5℃),比先前預測早10年到來。一旦突破這個長期暖化門檻,熱浪、乾旱、洪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更加嚴重和頻繁,帶來莫大災害。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形容,該報告向人類發出「紅色警報」。這份報告題為《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長達約3500頁。這是IPCC繼2013年之後再發布相關評估報告,由來自逾60國和城市的234位氣候科學家歷時3年撰寫,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報告。專家認為,這份報告是對各國政府削減碳排放政策的當頭棒喝。報告指出,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溫將至少達到1.5℃。即使是最積極的低排放計畫,預料全球升溫會在2030年代達到1.5℃,隨後將超出溫控目標到1.6℃,直到本世紀末才回落到1.4℃。1.5℃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先前推估最有可能於2040年左右達到。科學家警告說,近年氣候變遷不斷惡化,北美熱浪、歐洲洪災和南歐山火在在顯示行動已刻不容緩,沒有任何一國能置身事外。古特雷斯在聲明中說,「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扼殺地球,並使數十億人面臨直接風險。」他呼籲立即停止使用煤炭能源和其他高汙染化石燃料。這份報告預計將成為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的商議談判基礎,各國料將根據《巴黎氣候協定》進一步提高減排承諾,以求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