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GDP
」 GDP 中國 經濟 新冠肺炎 台灣川普提名柯伯吉為「國防部次長」 主張需為台海戰爭做準備:已面臨台灣問題的脆弱窗口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23日任命前中央情報總監威廉·柯伯吉(William Colby)的孫子埃爾布里奇·柯伯吉(Elbridge A. Colby)為負責制定國安政策的國防部次長。據悉,他曾在2017年至2018年擔任川普1.0的副助理國防部長,是帶領美國五角大廈將戰略重心轉向北京的關鍵推手,且長年主張美國應在亞太建立軍事資產和威懾力,以避免中國入侵台灣。然而,柯伯吉近期也表明,「雖然我在過去10年裡,不斷以各種可能的方式主張,我們應該做好保衛台灣的準備。但我的論點始終是,台灣本身對美國的生存來說並不重要,我們的核心利益是阻止中國成為亞洲的區域霸權,台灣對實現這個目標來說非常重要,但並非不可或缺(but not essential)。」川普23日欽點柯伯吉擔任國防部次長,使國際關係現實主義者和許多主張戰略收縮的戰略家感到歡欣鼓舞,原因是柯伯吉這類的國安官員,優先考慮權力平衡及實用主義,而不是像拜登的外交及國安團隊陷入民主說教及僵化的意識形態,而這也與川普2.0的其他干預主義及外交鷹派人選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國安顧問瓦爾茲(Michael Waltz)等。柯伯吉曾公開反對伊拉克戰爭,以及此後美國介入的每一場海外衝突,並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為了打擊俄羅斯而引發的代理人戰爭,雖然他支持烏克蘭的自衛運動,但他表示俄烏戰爭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並示警稱,華盛頓繼續軍援烏克蘭也不會對戰局產生太大影響,反而會過度消耗美國的資源。此外,他還呼籲華盛頓應該將戰略重心放在中國,而非中東,「美國必須更大幅度地限制其在中東的戰略參與,這既是必要之舉,實際上也可行。中東作為一個整體,相對來說並不重要,其占全球GDP的比例遠低於10%。」不過,柯伯吉也強調,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利益包括確保以色列的安全、防止海灣國家敵對美國,「美國在中東的第2個核心利益是防止跨國恐怖攻擊,特別是針對美國人的攻擊。」而他認為,美國無需在中東部署更廣泛的軍事資產,就可以實現上述3個目標。針對伊朗問題,柯伯吉主張遏制伊朗核計劃,但不贊成直接攻擊伊朗核設施,也反對美國因以色列問題,與伊朗發生正面的軍事衝突,並警告過川普1.0不要與德黑蘭開戰。然而,這與川普2.0的其他干預主義及外交鷹派人選的主張相互衝突,包括國務卿盧比奧強烈支持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殖民活動,以及阿拉伯國家對葉門內戰的軍事干預,並堅決反對伊朗核協定,甚至還多次暗示美國可能不得不就伊核問題與德黑蘭開戰;而國安顧問瓦爾茲也像國會中的許多對伊鷹派一樣,始終對美軍轟炸伊朗持開放態度。對此,柯伯吉認為,「當美國要保護其在中東的利益時,絕不能允許其軍事重心從亞洲轉移到中東。再說一遍,美國的目標必須指向東方。」至於中國及台灣問題,曾著有「The Strategy of Denial: American Defense in an Age of Great Power Conflict」一書的柯伯吉,則在2022年8月於《外交事務》雜誌,發表1篇標題為「美國必須為台海戰爭做好準備:備戰是防止與中國衝突的最佳方式」的文章,強調美國的主要安全威脅是中國,「中國的經濟實力使蘇聯、納粹德國或大日本帝國相形見絀,且中國在過去25年裡,每年都將國防開支增加6%到10%。即使近年來國家經濟成長放緩,它仍然維持了這些支出的成長。北京的國防支出目前至少占美國國防預算的1/3,而且一些受人尊敬的分析師還認為,若用購買力平價去計算,實際數字其實是與美國持平。而且,中國擁有技術追趕、人員成本較低等優勢,又將注意力集中在台灣和西太平洋,這些都削弱了美國表面上擁有更高國防開支的優勢。」因此,柯伯吉主張,華盛頓必須保留其軍武製造能量,並將國防工業生產的能力和重點加速轉向中國,雖然他希望美國避免與中國爆發戰爭,但他認為,中國正在積極備戰,「我的觀點是防止他們在沒有發生任何戰爭的情況下統治亞洲。但唯一謹慎的方法就是做好戰爭準備,並向北京表明,挑起衝突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然而柯伯吉也坦承,美國將戰略重心從歐洲和中東轉向亞太是相當困難的,拜登政府並不是唯一一個在應對中國入侵台灣方面處於落後狀態的政府,歐巴馬政府和川普1.0都在轉移戰略重心時遭遇了困難,「我們根本不知道中國是否會在這10年內攻擊台灣。但有一個合理的假設是,如果北京斷定會成功,那麼它發動攻擊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而且其它重要因素也表明,北京可能認為這10年是最有利的10年。美國及其盟國現在正在接近或可能已經面臨台灣問題的脆弱窗口。」如今柯伯吉也在今年9月於《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強調他雖然在過去10年裡,「不斷以各種可能的方式主張,我們應該做好保衛台灣的準備。但我的論點始終是,台灣本身對美國的生存來說並不重要。我們的核心利益是阻止中國成為亞洲的區域霸權,台灣對實現這個目標來說非常重要,但並非不可或缺(but not essential)。關鍵是要讓美國人以合理的成本和風險等級來防禦台灣。這是我在2021年出版的書籍中,詳細闡述的一個主論調,我的論點是基於這樣一個確切的事實:為了使台灣可以防守,美國必須集中精力為台灣的防禦做好準備(focus on preparing for Taiwan’s defense),而台灣必須自己付出更多。」另據《中央社》報導,柯伯吉今年5月也投書《台北時報》指出,台灣在大幅強化國防方面極度缺乏緊迫感,台灣政府去年8月宣布國防支出擬為190億美元,僅占台灣GDP的2.5%,有鑑於兩岸軍事實力的懸殊差距,台灣的國防支出至少應達GDP的5%,「事實上,如果台灣的安全與自主權危在旦夕,何不花費10%?」
大陸封鎖台灣「這2國最慘」 華府智庫:將重創全球經濟
根據華府智庫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如果中國採取行動中斷台灣海峽的航線,全球經濟將受到重大影響,其中亞洲、非洲和中東的影響最為劇烈。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指出,短期內中國對台灣的封鎖比兩棲攻擊更有可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封鎖強度較低,但此類突發事件仍可能威脅每年通過台灣海峽價值數兆美元的貿易。報導稱,如果台灣確實發生封鎖情勢,航運公司可能會被迫改變航線,以降低風險並避免保費飆升帶來的成本增加。報告稱,在中東衝突升級之際,葉門胡塞武裝攻擊航道,使該現象發生在紅海。報告指出:「智慧型手機、數據中心和先進軍事設備中使用的最尖端晶片,有90%以上都是台灣生產的。因此若台海衝突造成生產中斷,可能導致全球GDP損失數兆美元。」此外,全球1/5的航運貿易通過該水道。在亞洲,以進出口百分比計算,台灣對海峽的依賴程度最高,而以美元計算,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則最高。台灣超過1/4的出口和34.15%的進口經過台灣海峽,貿易額達2979億美元。同時,中國透過台灣海峽接收了32.46%的進口,14.86%的出口,價值1.298兆美元。日本和韓國也嚴重依賴通過台灣海峽的開放航線。據稱,這2個國家將是受航線中斷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報告稱:「對於這兩個美國的盟友來說,他們的進口原材料對台灣海峽的依賴至關重要。每年,油輪和其他船隻都會通過海峽將大量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運往日本和韓國,以滿足其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此同時,以化石燃料和金屬礦石貿易為主的澳洲與中國的貿易也將受到重大影響,「澳洲出口鐵礦石到中國的貿易額,佔其全球出口額的1/6。」報告也指出,以百分比計算,中東和非洲國家是全球貿易最依賴台灣海峽的國家。例如:剛果、加彭、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全部或絕大部分原料經由海峽出口到中國,而阿曼、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和葉門等國家則將30%以上的原料出口到中國。而且如果台灣發生大規模衝突,例如封鎖或入侵,中國自己的經濟也將受到重大打擊。報導稱:「北京的決策者無疑意識到了這一現實,這可能在他們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決策中發揮了關鍵嚇阻作用。」報告顯示,在封鎖期間,北京確實有其他途徑可以取代通過台灣海峽的運輸,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包括日本和美國對日本週邊水道實施的封鎖。該份報告也鼓勵華盛頓與盟友和夥伴合作,維護台海穩定,並保障國際貿易,因為這樣的舉措「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共和黨人海莉:中國犯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俄烏戰爭的10倍」
前美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前共和黨籍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海莉(Nikki Haley)在周末播出的專訪中指出,中國入侵台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10倍。據美國保守派新聞網站《每日電訊報》的報導,曾角逐黨內初選的印度裔共和黨人海莉,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節目 《面對國家》(Face the Nation)的主持人布倫南(Margaret Brennan)採訪時,發表了上述看法,並談及中國對世界構成的威脅。海莉聲稱,她在今年8月訪台時,了解到台灣如何為與中國的潛在戰爭做軍事準備,包括減少對中國的投資、延長兵役役期,並與美軍一同訓練,「當談及我們的盟友時,當談到熱愛自由的國家時,我們需要盡我們所能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如果中國佔領台灣,你會看到全球經濟陷入動盪,就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影響了1%的全球GDP。」海莉補充:「如果中國佔領台灣,全球經濟將損失10%GDP,那是10兆美元,而俄烏戰爭僅有1兆美元。我們需要關注這一點,我們需要從自由的角度去關切它、需要從經濟的角度去關心它、需要從安全的角度去關注它。」她也暗批川普,美國人不應該認為美國進入孤立主義模式,並無視俄羅斯和中國的侵略,一切都會「沒關係」。海莉還表示:「台灣方面要求的是聯合軍事訓練並與美國合作,以便他們能夠製造武器來保衛自己,他們還希望美國分享情報」,海莉認為:「防止中國發動戰爭的最佳方法,是從現在開始武裝台灣,並確保他們做好準備。」
《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5家台廠上榜」! 台積電僅排台企第2
《財富》(Fortune)雜誌2024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出爐,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連續11年蟬聯冠軍,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則重返第2。至於台灣方面則有5家企業上榜,分別是鴻海(2317)、台積電(2330)、和碩(4938)、廣達(2382)及台灣中油。據《財富》官網資料顯示,排名第一的沃爾瑪銷售收入年增6%,除了連續蟬聯11年冠軍之外,更在500強榜單上雄踞30年;第二名則是亞馬遜(Amazon)、第三名中國國家電網(State Grid)、第四名沙烏地阿美(Saudi Aramco)、排名第五則是中國石化(Sinopec Group)。而在500強名單中的5家台灣企業,分別是第32名的鴻海、第186名的台積電、第375名的和碩、第444名的廣達,以及排行第465名的中油。此外,世界前500強企業的營收總和約為41兆美元(約新台幣1340兆元),年增約0.1%,約相當於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淨利潤總和約2.97兆美元(約新台幣97兆元),年增2.3%;而上榜的最低收入門檻,從去年的309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元)提高到321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兆元)。外媒指出,儘管今年500強企業的盈利總額略低於2022年,但其他指標如資產總額、淨資產總額以及雇傭員工總數均創下歷史新高。
裕民股東會徐旭東點名 徐國安處女秀談船隊「兩優勢」
裕民(2606)今天(3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徐旭東表示裕民船隊布局表現佳帶動營運動能,且持續AI化、樂觀看待景氣;總經理王書吉也看好航運業接下來這兩年營運前景正向,激勵股價上漲,最高來到59.9元,午盤約59.4元,較上周五收盤價58.8元漲幅約1.19%。裕民副董事長徐國安3日,首度於裕民股東會說明裕民在環保、未來等策略目標。(圖/趙世勳攝)裕民股東會中通過發放現金股利每股2.4元,維持高現金股息殖利率,帳上保留未分配盈餘及可供分配法定盈餘公積合計為172.01億元,每股計20.35元可供未來年度股利之分配。裕民112年全年合併營收為143.7億元,營業淨利為27.08億元,稅後淨利為26.69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3.24元。裕民領先提前進行新船建造計劃,2023年共計有9艘環保節能新船下水,新船依舊延續裕民節能環保概念建造,環保和年輕是裕民船隊的兩大競爭優勢。徐旭東今年首度點名兒子、裕民副董事長徐國安在股東會中報告在環保、未來等策略規劃;徐國安擔任裕民董事近10年,2023年開始擔任副董事長,徐國安先以中文向股東問好,接著英文報告說裕民持續汰舊換新、擴大船隊,由於市場受通膨影響,新船價格暫不易下降,仍會尋覓合適時機購買船舶,達到裕民的船隊長期成長策略目標為,船隊艘數大於100艘,船隊總載重噸突破1,000萬噸,同時擴大船員編列。裕民總經理王書吉則表示,今年散裝運輸供給不多,但西非新礦產將陸續開採,都是正面因素,西非今年開採鋁礦,未來還有鐵礦砂等,且大陸需求量很大,西非到中國航程很遠,對散裝市場是一大利多。全球經濟復甦過程平穩中展現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今明兩年全球GDP成長率為3.2%,其中中國今年成長率為5.0%,印度則為6.8%,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全球經濟穩健成長,進一步推升散裝原物料需求走揚,根據Clarksons研究機構預估,2024年乾散貨貿易延噸海浬成長率3.6%。世界鋼鐵協會預測,全球鋼鐵需求成長持續加速,2024年成長率達1.7%,鐵礦砂的運輸需求也將持續向上。另外,鋁礬土貿易量成長率居所有乾散貨物第一,預估今年需求成長高達8%,將帶動海岬型船舶需求。2024年前4月運價表現亮眼,預期下半年航運景氣持續樂觀。裕民航運目前擁有Capesize、Panamax、Post Panamax、Ultramax、水泥專用船、超大型油輪(VLCC)及超大型礦砂船(VLOC)及海洋風電人員運輸船(CTV)等船型,自有船隊加上合資及在建船舶,裕民船隊運力合計為72艘,總載重噸位為884萬噸,海外設有新加坡及香港、廈門等子公司,國內則有專注綠能運輸的子公司裕民風能航運公司。目前新船訂單率及船隊成長率分別只有9%及2.9%,為歷史新低,且市場上船齡為15年以上的船舶佔20%,環保法規上路估計將淘汰老舊船舶。另外,根據估計船舶航行速度較2021年的高峰已下降將近6%,以上種種因素將使船舶供給減少,船舶市場供需將會更加平衡。而紅海危機更是擾亂航運供應鏈,船舶避開蘇伊士運河改繞道南非好望角,運力供給減少,同時延噸海浬需求增加。
紅海危機致航運運力短缺 大摩:運價短期反彈強勁「可能持續2季」
今年3月底至5月17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累計上漲了46%,其中歐洲和地中海航線運價分別漲53%、32%,美西和美東航線運價分別漲47%、36%。摩根士丹利上週五(24日)發布報告指出,受紅海危機干擾航運市場運力,導致歐洲航線的運力短缺,疊加新交付的船舶不能完全彌補運力短缺,航運價格將飆升。大摩認為,從供需關係來看,紅海危機只是推遲了航運業週期性低迷的到來,一旦干擾消除,運價短期的反彈可能會很強勁,也可能持續一至兩個季度,紅海的干擾僅推遲了航運業下行週期的到來。大摩表示,目前透過蘇伊士運河轉運的貨櫃船數,對比去年12月已經減少了約90%,大部分船隻都改道運輸距離更遠的好望角路線,這種重新安排航線的做法影響了全球約30%的貨櫃貿易,導致相關航線的運輸距離延長了約30%,意即,如果紅海干擾持續下去,將額外消耗全球貨櫃運輸能力的9至10%。報告中指出,目前從供應端來看,新交付的船舶運力無法滿足所有航線的需求,或彌補歐洲航線因航線調整而損失的30%運力;從需求端來看,由於航線運輸距離延長,今年航運旺季比預期要早到,美國補庫存需求強於預期,美洲航線運力也出現短缺;此外,中國與南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量增加,推動了相關航線的貨運量增長。航運市場短期的強勁表現,超出大摩原先預期,但大摩長期仍不看好航運業,因航運業的基本面與疫情期間的上升週期有所不同。大摩認為,2022年至2024年4月期間,運能增加了17%,現在供應鏈恢復後,全球港口同步發生擁擠的可能性很低,預估2024~2025年間每年將增加8~9%的新運力。針對全球經濟成長及貿易變化對航運的潛在影響,一般來說,全球貿易需求的增長與全球 GDP 的增長基本一致,整體成長率為3至4%。考慮到供應鏈多樣化,例如中國將產能轉移到海外或將低端生產轉移到其他新興市場,全球貿易增長可能會高於全球GDP增長,但全球貿易年複合成長率超過5至6%的可能性較低。
新財經官員來自業界 三三會林伯豐:期待GDP目標3.5%「電價不要再漲啦」
準總統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就職,財經內閣人事4月16日出爐,不少出自業界和學術界,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產業界人士出任是一個亮點,以產業界立場來說,穩定供電跟合理電價至關重要,電價已上漲,經濟前景都受物價上漲影響,希望不要再漲價,盼新政府團隊重新修訂能源政策、優化投資環境,而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全球GDP成長為3.2%,希望新團隊能讓台灣GDP成長在3.5%以上;在兩岸關係上,應以台灣的國際利益為前提,「親美」之外也需「友中」。16日公布的新財經人事名單,包括經濟部長郭智輝、數發部長黃彥男、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公共工程會主委陳金德。郭智輝16日表示,近期會請教各界對於產業「五缺」的看法,520時再向外界報告。林伯豐在三三會例會致詞時表示,三三會對新政府提出五大期許,第一是國家資源應公平配置,規劃全方位、前瞻性產業政策,發展半導體、資通訊產業及生醫產業,也要發展基礎及傳統產業,協助服務業創新商業模式。第二是制定「穩定供電、合理電價、淨零減碳」的新能源政策,降低化石能源,提高綠色能源核電的占比至少30%,核二和核三廠延役,採用新一代的核能技術興建核電廠。台電和中油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低排碳燃料與綠電等方式,以達到碳的淨零排放。第三是因應氣候變遷徵收碳費應力求公平性,在台灣有被課徵碳費的商品,進口相同的商品也應課徵碳費,並應併同檢討印花稅、貨物稅。第四是解決企業缺工缺人才的問題,推廣技職教育,加強產學合作教育,補助現職勞工進修第二、第三專長,興建平價租金的青年社會住宅,並給予租金補貼。擴大開放引進外國技術人才,鬆綁移工政策,從40%提高至45%。修正「就業服務法」,延長外籍移工在台工作年限,從12年延長至少至14年。第五是應同時重視兩岸與國際關係,最重要的是改善兩岸關係,期盼新政府能主動開啟兩岸溝通管道,鬆綁兩岸經濟、觀光、文化交流的限制,積極維持ECFA,工商界願和政府一起為兩岸關係良性互動貢獻心力。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也在16日表示,期盼新內閣團隊能定下讓台灣立足、符合台灣經貿利益且具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協助產業平衡發展,立足台灣,第一是檢討能源政策,為台灣提供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碳費徵收機制應兼顧產業競爭力及公平性;加速推動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重視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位置中的轉變,重新評估大陸經貿政策,以及協助產業解決缺才及缺工問題。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OpenAI打造7兆美元晶片帝國夢尋金主 外媒:得先過「這一關」
據外媒報導稱,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正在積極為7兆美元打造晶片帝國的夢想找尋「金主」,但若真正要實現夢想,光美國政府這道關可能就過不了。奧特曼已經和商務部長等官員會面商談。不過他尋求的部分融資來自中東,可能引發美國政府有關海外投資的審查,可能違反相關晶片出口限制,新公司還可能引起反壟斷調查。美東時間周五(16日),媒體援引知情者消息稱,過去幾周,奧特曼一直在與美國和中東等亞洲地區的潛在投資者及合作伙伴會面,他正在努力爭取美國政府批准成立一家龐大的合資企業,但如果被否決,他就無法推進該計劃。目前全球只有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能大批量生產適用於強大AI系統的最先進晶片。上周爆出奧特曼要砸下7兆美元重塑半導體產業的消息後,全球譁然。主要是因為7兆這個規模超乎想像。這個金額佔全球GDP的10% ,相當於2.5個微軟、3.75個谷歌、4個輝達、7個Meta,或者11.5個特斯拉,這筆資金相當於半導體生態的全部江山,可以買下輝達、AMD、台積電、博通、ASML、三星、英特爾、高通、Arm、Meta等公司。據媒體所說,奧特曼和這些晶片製造商討論的事宜包括,合作生產、斥資數兆美元建設並運營新工廠,以及對能源和其他AI基礎設施的投資。奧特曼的晶片計劃將有部分融資來自中東,他和阿聯酋等中東地區的主權財富基金磋商是否可能投資,他日前便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美國官員會面,試圖讓他們參與這個推動半導體生產的計劃。不過,媒體指出,奧特曼的龐大融資活動可能引發美國財政部下屬委員會對他進行有關海外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他的融資還可能違反美國商務部向中東輸出晶片的出口限制。此外,奧特曼據悉考慮是否成立獨立於OpenAI的公司並讓新公司募股,此舉可能引起監管方的反壟斷擔憂。目前尚不清楚OpenAI會不會為新公司提供資金或與新公司建立正式關係,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或司法部的反壟斷執法人員可能會對奧特曼的參與感到擔憂。
全球經濟連續第3年放緩 世界銀行:恐迎30年來最疲軟5年
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9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GEPs)報告稱,預估2024年全球GDP成長率將從上一年的2.6%降至2.4%,連續第3年放緩,且專家表示,2020至2024年這段期間的經濟成長,甚至會比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危機更疲軟,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現象將持續下去,債務水平進一步惡化。據路透社報導,受新冠肺炎大流行、俄烏戰爭及全球通膨和利率飆升的影響,預計2020年代的上半時期,也就是這5年的經濟成長將會是30年來最糟糕的表現。世界銀行在其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也預測,2024年全球GDP可能會成長2.4%,2023年則為2.6%,2022年為3.0%,2021年為6.2%。而2023年的全球失業率為5.1%,但2024年預計將新增200萬名失業勞工,使全球失業率上升至5.2%。對此,世銀副首席經濟學家柯錫(Ayhan Kose)表示,2020至2024年期間的經濟成長,會比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危機、19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代初衰退時期更加疲軟。世界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因吉爾(Indermit Gill)則說,如果不進行重大方向的調整,2020年代將成為浪費機會的十年,「短期要增長仍將疲軟,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債務水平高得令人癱瘓,近三分之一的人難以獲得糧食。」對此,該銀行也發現加速投資,促進了人均收入成長、製造業和服務業產出,並改善了各國的財政狀況,但世銀補充,實現加速投資通常需要全面改革,包括擴大跨境貿易和資金流動的結構性改革,以及改善財政和貨幣政策框架。
美智庫疑賴路線 藍問「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會把台灣帶去哪
針對全球政治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評估今年風險,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並稱「美國的危險朋友」,國民黨2024競選發言人凌濤指出,此舉顯示美方確實友人擔心,若賴清德當選,選民將國家交給美國智庫口中的「危險朋友」,台灣會陷入何種兵凶戰危?兩岸的和平現狀會受到多大衝擊?外資對台灣的投資會有多大焦慮與恐慌?凌濤表示,賴清德在辯論會上竟表示中華民國憲法會對台灣帶來災難,要實現台獨,讓全球智庫的政治風險評析,把他當成相當大的風險。Eurasia Group 歐亞集團2024最新風險報告就直指賴清德是美國危險朋友。凌濤說,Eurasia Group 歐亞集團是歐美企業最常用的地緣政治風險諮詢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在紐約、華盛頓、倫敦、東京、聖保羅和舊金山設立了辦公室,掌握政情,影響全球外資的投資意向。他指出,「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評估今年風險的報告中,在美國的「危險朋友(DangerousFriends)」當中,有一個就是賴清德。賴清德甚至被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並列危險朋友。如果台灣選舉副總統賴清德擔任總統、以及他的競選搭檔蕭美琴,台海的不安現狀將很快受到考驗。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將繼續是美國的主要盟友。但這些國家領導人追求國家、有時是個人的利益,將進一步使華盛頓陷入不斷擴大的衝突。凌濤表示,國際智庫直指賴清德是不安的來源,是美國危險的朋友。凌濤並表示,國際媒體「彭博」報導「台海若開戰代價10兆美元」,內容指出,根據「彭博經濟研究」估計,台海開戰將付出約十兆美元代價,相當於全球GDP百分之十,遠超過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報導說,台海開戰代價太大,各方就算不滿現狀,都明白不該冒這種風險。凌濤表示,但賴清德稱「中華民國憲法是台灣災難」,台獨思維會把台灣未來帶往何種危機?這是全球媒體關注的現象,也讓大家擔心賴清德是否會讓台灣陷入兵凶戰危的災難險境。他也批評民進黨政府為了政治利益,操作「介選簡訊」緊張氣氛,卻毫無應對機制,讓全台灣人民陷入險境。國安團隊對簡訊發送的決策,不僅荒腔走板,連發射衛星都要觸發國家警報作為選舉操作,竟然連英文都可以寫成空襲、飛彈,讓全球在台灣觀選的外媒非常緊張。他強調,簡訊中甚至要大家進入防空避難,如果發射衛星都必須如此,去年十月到十二月總共七次的衛星發射都不發,接近選舉才發簡訊,這令人懷疑這根本民進黨介選與政治操作。
高盛:減肥藥市場2030年將達440億美元
肥胖人數的增加正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升糖素類似胜肽(GLP-1,屬於一種腸泌素)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高盛預計,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減肥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未來或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據外媒報導,高盛指出,肥胖在美國很普遍,而此類疾病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該行估計,肥胖每年給美國醫療保健系統造成1700億美元的損失,並且到2035年,慢性疾病的後果將使全球GDP減少4兆美元,相當於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不過,一類新的GLP-1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GLP-1是腸道中產生的一種激素,升糖素類似胜肽-1,此類藥物的原理是,模仿該激素來抑制人的食慾。目前流行的減肥藥物包括諾和諾德公司的Ozempic和Wegovy,以及禮來公司的Mounjaro。它們通過產生刺激飽腹感的蛋白質,減少患者的食慾,從而幫助肥胖患者減輕了20%以上的體重。通常,一個月的GLP-1注射費用超過1000美元,保險行業也不願為這種藥物提供保險。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最近有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藥物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諾和諾德上個月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通過對抗肥胖,這些藥物似乎可以對抗心臟病。其藥物Wegovy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機率降低了20%,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死亡。 日前還有報導稱,該藥物或許在治療成癮和癡呆方面有一定效果,不過這些潛在的好處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基於種種好處,高盛分析師認為,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將有助於諾和諾德和禮來公司的藥物銷售。
重返難!韓國GDP不振 跌出全球十大經濟體之外
韓國去年的名目GDP(國內生產毛額),在全球排名第13,是繼2019年之後,再度痛失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地位,歸咎於美元強、韓元弱及整體經濟不振,而且今年重返前十大的機率渺茫。韓國央行(BOK)12日公布,韓國2022年名目GDP換算成美元為1.67兆,全球排名從前年的第10名滑落到第13名。2005年,韓國在全球GDP排名首度躋身前十大,但之後好幾年都落在前十大榜外,直到2018年才重新擠進去。2019年跌至第12名,2020年又回到第10名,2021年維持這個排名2022年美國名目GDP為25.46兆美元,穩坐全球最大經濟體寶座。中國以17.88兆美元屈居第二,日本4.23兆美元排第三,德國4.08兆美元排第四,英國3.08兆美元排第五。接下來6到12名,依序為印度、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義大利、巴西、澳洲。韓國的經濟規模倒退3個名次,要怪整體經濟表現不振,加上去年美元強勢、韓元相對疲弱,名目GDP換算成美元少了許多。去年韓國名目GDP為2,161兆韓元,比2021年增加3.9%,但換算成美元年減7.9%。韓國央行官員表示,去年美元走強的緣故,韓國的匯率換算指標大多不理想,導致韓國的名目GDP排名下滑。反觀出口天然資源的國家,其貨幣相對強勁。韓國2021年的名目GDP,還高過俄羅斯、巴西、澳洲等3個資源大國,但2022年已被這3國超車。另一個噩耗是,韓國今年想奪回全球前十大經濟體地位的機會不大。BOK5月將韓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由1.6%下修到1.4%,主要是半導體需求疲弱,拖累出口這個韓國重要成長引擎。韓國延世大學經濟學教授Sung Tae-Yoon分析指出,韓元弱勢導致韓國名目GDP排名倒退,韓元疲軟受累於韓國出口表現欠佳,連帶讓經濟承壓。他建議應著眼於半導體以外的產業,以及能驅動長期成長的部門,強化企業出口能力也很重要。
聯合國示警!全球公共債務創新高 開發中國家負擔尤重
聯合國12日發布報告示警,各國政府因應新冠疫情等危機大量舉債,2022年全球公共負債飆至92兆美元創新高紀錄,開發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尤感沉重。20國集團(G20)財長暨央行總裁會議將於7月14~18日舉行,在此前夕聯合國報告指出,近20年來全球內債和外債暴增5倍多,比經濟成長速度還快,2002年至今全球GDP只增加了2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記者會上指出,「創高的公共債務或許尚未對市場造成衝擊,但一般民眾已因此受苦,世界上部分赤貧國家被迫在償還債務和為民服務之間做選擇。」開發中國家的負債占全球公共債務將近30%,而當中70%是中國、印度和巴西所積欠。59個開發中國家面臨債務占GDP比重逾60%的問題,超過這個門檻被視為負債高。聯合國報告提到,「融資管道有限、借貸成本加劇、貨幣貶值及成長乏力等因素作祟下,公共債務已成開發中國家沉重的負荷。」聯合國指出,在當前國際金融架構下,開發中國家不僅欠缺融資管道,還得付出高昂的成本,全球50個新興經濟體須支付的債務淨利息,占財政收入1成以上。報告發現,非洲國家政府要償還的利息,比教育或醫療支出還高,全球有33億人口生活在這樣的處境下。開發中國家的公共外債中,債券持有人、銀行等民間債權人就包辦62%。非洲民間債權人持有政府外債的比例,2010年占30%,到了2021年攀升到44%。而拉丁美洲民間債權人持有政府外債的占比達74%,居所有地區之冠。聯合國呼籲多邊放款機構,應對開發中國家擴大貸款,措施包括暫停國際貨幣基金(IMF)做緊急融資時收取的附加費、增加深陷債務泥淖國家的融資管道。
美國Challenger裁員報告:5月近4000人因「AI」失業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讓「AI」這一因素首次被納入了美國Challenger企業裁員報告中,或許AI引爆的裁員浪潮才剛剛開始。周四(1日),美國5月挑戰者企業裁員人數超8萬人,同比大漲287%。值得注意的是,約有3900個工作崗位受到了AI的衝擊,這也是人工智慧首次成爲裁員原因。先前有報導指出,ChatGPT引爆的AI熱潮,正顛覆包含醫療保健、設計、人力資源、金融、營銷在內的各行各業,從辦公工具到編程系統,AI使用率將佔知識工作者總數的30%。AI應用程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更新著,也使失業恐懼越來越濃,白領階層開始擔憂不久後工作將被AI徹底取代。高盛(Goldman Sachs)此前曾測算,生成式AI將搶走全球3億崗位,其中律師和行政等白領面臨的風險最大,而這將進一步提振生產力,預計在未來10年間,全球GDP每年將提高7%。報告中提及,根據不同職業工作的數據來看,歐美地區約三分之二的工作都將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在美國,約63%的工作自動化所佔比不到一半,這些員工可能會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並可以利用自動化節省時間,提高生產力;另外30%從事體力或戶外工作的人不會受到影響。在約7%的美國員工所從事的工作中,超過一半的任務可以由AI完成,較容易受到取代。IBM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此前在接受彭博採訪時承認這一風險很大。他在該公司的26萬名員工中看到,其中30%的員工在五年內將被AI和自動化所取代。截至5月美國企業計劃的裁員人數已經達到約41.7萬人,超去年同期的四倍。數據顯示,AI對白領工作的取代是顛覆性的,對AI的運用能夠使公司運營更有效率。Employment America 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時間內,失業白領人數增加了約15萬人,其中包括專業服務、管理、計算機職業、工程和科學家。一些專家因此預計勞動力需求將發生永久性的轉變。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人工智能實驗室 DeepMind 的聯合創始人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在5月10日於舊金山舉行的GIC橋樑論壇上表示,AI的技術發展將在未來10年威脅到白領階層,並使大量白領淪爲Loser。蘇萊曼在論壇上表示:「毫無疑問,未來5到10年,許多白領工作都會不再一樣,社會將有大量的失敗者。(他們)將非常不高興,非常煩躁不安。」
影響力式微?G7「+8」面對中俄恐陷分裂 烏克蘭成統一陣線關鍵
為期3天的7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今(19日)於日本廣島正式召開,外界預期重點聚焦在烏克蘭及台海議題,其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確定獲邀,並將在21日親自出席,不過,這場再邀集韓國、印度、澳洲與巴西等8國「G7+8」的峰會,可能出現無法統一陣線的困局。本屆峰會除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7大工業國外,又邀請韓國、越南、印尼、印度、澳洲、巴西,以及南太平洋庫克群島與非洲島國葛摩聯邦(Comoros)共8國參加,在經濟及地緣上頗具拉攏與針對性,卻也透露出G7當前的困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7大工業國在1990年全球GDP占比達一半以上,現在只剩不到30%,《BBC》指出本屆G7再邀請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及非洲國家,以及本次東道主首相岸田文雄,過去1年半頻繁出訪前述地區,正是向這些地區國家證明「除了中俄以外還有其他選擇」。烏克蘭與台海議題被預期是峰會重點。(圖/達志/美聯社)然而,光是俄烏戰爭議題就可能讓G7陷入分歧,除了G7本身對戰爭引發的糧食、通膨問題,導致西方內部有綏靖聲音,+8中的印度、巴西、印尼、越南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對中俄的貿易,以及能源與武器供應,例如印度4月才考慮用盧布購買俄國石油,這次峰會能否達成實質協議與共同宣言值得關注。澤倫斯基將親自出席21日的峰會會議。。(圖/達志/美聯社)持續緊張的台海局勢,也讓岸田文雄在本屆峰會向西方傳遞「你們在烏克蘭的戰鬥也是我們的戰鬥,但這必須是雙向」訊息,不過各國雖嚴重仰賴台海周邊的貿易線,卻也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連結,而曾多次承諾大筆軍援烏克蘭,卻只占總援助1.6%的法國,總理馬克宏先前才在訪問時北京說出「歐洲不能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也讓峰會在對抗中國議題上顯得棘手。因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結束今天視訊會議,於21日親赴廣島與會後,能否促使各國達成更實質性的對烏援助、對俄制裁,將會是峰會重中之重,一旦G7甚至G7+8能在烏克蘭議題達成一致性,將會是各國在此議題上的風向球,一名烏克蘭高級安全官員就表示,澤倫斯基出席峰會極為重要。
IMF:地緣經濟嚴重裂解 恐使全球GDP總值下降7%
「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16日於瑞士達沃斯登場的前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警告說,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如今卻出現了嚴重裂解,可能使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總產值下降多達7%。而如果科技領域也脫鉤,有些國家蒙受的GDP損失甚至會高達8-12%,主要為低收入和新興經濟體。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昨證實,大陸副總理劉鶴18日將與美國財長葉倫在瑞士蘇黎世會面。外界預計兩人將就中美經濟發展交換意見。IMF報告中列舉了政府政策正在逆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幾種方式,例如對貿易、移民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報告作者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緣經濟分裂」(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長期」來說可能拉低全球GDP多達7%;報告並未明言「長期」係指多久時間。報告還警告,如果科技領域也脫鉤,有些國家遭受的GDP損失將更大,幅度可能高達8%至12%,主要會波及一些低收入和新興經濟體。IMF稱,「這可能會使幾十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功虧一簣。」IMF說,過去多年來貿易關係不斷深化,使全球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同時透過降低價格,讓已開發經濟體的低收入消費者受益。但「新冠大流行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一步考驗國際關係,並增加人們對全球化好處的懷疑」。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的高峰期,多國通過出口禁令限制醫療物資和食品的出口,這些禁令占貿易限制措施的90%左右。此外,俄烏衝突和衍生出的相關制裁,導致了能源和農產品市場的嚴重混亂。IMF說,世界貿易越分裂,成本就越高,而科技脫鉤將顯著放大貿易限制帶來的損失。「隨著國際風險分擔減少,(全球經濟分裂)可能導致總體經濟波動加劇,引發更嚴重的危機,國家緩衝也將面臨更大壓力。」IMF在報告中建議,從三方面著手應對全球經濟分裂:強化國際貿易體系;協助脆弱的國家處理債務;以及加緊腳步因應氣候變遷。1月16到20日,「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達沃斯舉行,預計將有52國的領袖,和多國的財長與央行行長出席,探討包括通膨、烏俄戰爭等2023年的全球經濟挑戰。本屆年會主題正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合作」(cooperation in a fragmented world)。
看漲2023台股2/解封唯一全球經濟正成長在中國 紡織製鞋中概股望反彈
「全球經濟恐面臨長達10年的低成長。今年市場最大的利多,即是大陸經濟全面重新開放!」西班牙投資機構Tressis Gestion首席經濟學家費南德斯日前一席話,使全球投資人眼光重新聚焦大陸。台股投資人能否吃到大陸解封帶來的紅利?從IMF(國際貨幣基金會)今年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再度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全球GDP增長將從前年的6%,放緩至去年的3.2%並和今年的2.7%;同期間,美國依序是5.7%、1.6%、1.0%;歐元區為5.2%、3.1%、0.5%,德國今年的預測甚至來到負0.3%,義大利負0.2%。相形之下,「大陸是唯一在全球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中有成長的」,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教授徐之強說,「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從2021年的8.1%,到去年的4.2%,預估今年會到4.4%。」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教授徐之強提到,可望疫後消費帶動經濟復甦。(圖/國泰金提供)大陸解封後,有哪些類股可觀察? 「股價是先市場先行者」,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分析,「走過疫情後的產業,像是運動休閒、紡織、製鞋業的中概內需股」,「解封概念股,則是看終端受惠企業,像是觀光、飯店旅館、餐飲。」至於個股挑選,黃文清提出三原則,「過去有穩定獲利、配發現金股息、今年營運有機會維持成長且後市相對無虞」,投資人可以疫情爆發情後三年作為觀察期,若每年營收、EPS、現金股利殖利率均有成長,可列入做波段價差個股名單中,「長期投資的話,最好還是看EPS、現金配息有沒有2元以上,營收成長有超過10%以上者較宜。」中國解封帶動內需市場擴大,包括運動休閒、紡織等受惠。圖為2022年TITAS台北紡織展。(圖/報系資料照)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也在建議民眾慎選有成長性、體質好個股條件時,也提到她觀察旅遊餐飲、航空等觀光的發展。「航空股雖因為出國旅遊潮熱而客運看俏,但疫情期間高貨運率則相對降低,兩相互為抵消,再加上油價高成本的變數,因此數月前股價先一波起漲後則降溫。」黃文清特別提醒。由於大陸去年12月26日宣布今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在大陸疫情管制鬆綁下,27日航空股華航(2610)、長榮航(2618)當天一開盤不到半小時交易量雖皆已超過前一天量能,但兩家公司股價還在19元、28元左右起伏。除華航、長榮航之外,旅行社相關應聲大漲個股包括五福(2745)、山富(2743)、易飛網(2734)、鳳凰(5706)等股。晶華(2707)股價去年迄今已來到最高點的272.5元,也是五年來新高,「從晶華的EPS每股盈餘4.7元有機會到年底來到6元來估算,再看本益比快40倍,我個人是覺得股價偏貴了點」股市聞人葉美麗說。旅館酒店業者則分析說,「12月聖誕到明年元旦跨年假期,以及春節前後的尾牙、春酒旺季,是大型飯店與餐飲的重要進帳期;再加上國境解封開放後,帶動國際旅遊、商務客拜訪,可望挹注客房牌價調升及住房率。」
明年最大利多是這個 學者:全球經濟恐面臨10年低成長
2022年世界各國面對俄烏戰爭和大陸清零的防疫政策,加上不斷飆漲的通膨,經濟體顯得疲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的全球GDP為3.2%,明年2.7%;也有經濟學家說,大陸經濟體重新開放對全球很重要,但全球經濟恐面臨長達10年的低成長。據《CNBC》報導,經濟學家費南德斯(Daniel LacalleFernández)說,全球經濟恐面臨長達10年的低成長,而明年市場最大的利多,是大陸經濟全面重新開放,「我們一直關注黯淡的大陸經濟,這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很重要,對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如此。」費南德斯表示,大陸經濟重新開放,會大大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我認為我們可能會進入很糟糕的10年,如果發達經濟體能年增漲1%,那是件很幸運的事,因為一切都伴隨著高通膨水平。」儘管前景黯淡,他強調,未來經濟體沒有危機,「市場開始對這種環境進行定價,而儘管全球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水平並不高,還是能避免金融危機,如果真是這樣,那是一件好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全球GDP增長將從去年的6%,放緩至今年的3.2%和明年的2.7%,該組織說,「現在這是繼全球金融危機和疫情大流行,最弱的增長狀況。」與此同時,全球通膨預計將從2021年的4.7%升至今年的8.8%,在明年再降到6.5%,20204年會到4.1%,儘管如此,仍高於很多央行的目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