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鬆綁
」 口罩 新冠肺炎 疾管署 醫院 疫情口罩禁令全面鬆綁 相關4大QA一次看
由於先前新冠疫情嚴重,指揮中心規定進入8大類場所必須要戴口罩。而在歷經1265天,疾管署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終於宣告解除口罩禁令,調整調整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相關4大QA一次看。指揮中心於2020年12月宣布口罩禁令開始,強制8大場所需要戴口罩,而後隨著疫情逐漸退燒、可控,各場所也陸續鬆綁,僅剩國內醫療照護院所機構是唯一沒有解除的場所。不過疾管署也在5月進行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討論,決議於5月19日結束口罩禁令,調整新冠肺炎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的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Q1:口罩令鬆綁範圍?A1: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疾管署決議於5月19日結束口罩禁令。(圖/翻攝自衛福部疾管署)Q2:民眾佩戴口罩時機?A2:1.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2.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3.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4.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5.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之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6.當國家防疫政策或主管機關規定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之管理措施時,應依政策規定佩戴口罩。Q3:醫療照護機構工作人員佩戴口罩時機?A3:(一) 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 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Q4:無法戴口罩的族群要如何進行防護?A4: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疾管署也提醒民眾,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可能症狀不明顯或生病前即有傳染力,且您不一定知道與您接觸的人是否可能會因為感染流感、COVID-19等呼吸道傳染病而有嚴重的病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口罩禁令5/19全面鬆綁!黃立民呼籲:前往「醫院4區域」最好戴上
新冠肺炎邁入後疫情時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拍板,自5月19日起全面解除口罩禁令,未來進入「醫療院所、老人福利機構」等場所,不再強制要求配戴口罩。不過,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遇上「4種情況」最好乖乖戴口罩。疾管署昨(8日)表示,考量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經召開專家會議決議,自5月19日起解除口罩禁令,調整「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改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針對口罩令全面鬆綁,醫師黃立民提醒,雖然未來不再強制要求配戴口罩,但下列4種情況仍建議配戴口罩,第一、前往像是癌症病患、新生兒或產婦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病房;第二、前往感染科、胸腔科、家醫科等呼吸道科別就醫候診;第三、進入醫院電梯等密閉式空間;第四、前往人潮眾多的醫院美食街。另外,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口罩令鬆綁的意思是「你還是可以戴」,「像我戴了帥三倍,感染機率也小好幾成,一定是繼續戴的。真是悲哀,這種事情你還得先說明,因為一定會有假裝看不懂的人找麻煩。」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還是會繼續戴口罩,「繼續戴+1,今天上班還有遇到確診跟疑似流感的呢!保護自己阿」、「口罩又不是因應covid肺炎而做的,空污過敏防感冒傳染都很有需要呀」、「出入公共場所還是戴好戴滿」、「口罩戴習慣了~真的不戴也怪怪的!」、「我還有一堆口罩,就算只是為了消耗庫存,也是會繼續戴。」
全面鬆綁!5/19起醫療院所不強制戴口罩 有疑似症狀者除外
疾病管制署今(8)日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將於本(2024)年5月19日停止適用,調整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疾管署說明,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之新常態,疾病管制署參考WHO、美國、英國等感染管制措施,於本年5月8日提至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討論,調整COVID-19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調整說明如下:一、民眾(一)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三) 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二、醫療照護機構(一)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三)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台灣醫院口罩令逾千日「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討論是否全面鬆綁
新冠疫情爆發4年了,民眾在公共場合已可以免戴口罩,但對不少人而言口罩已成為日常必需品,不過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至今已逾千天。對此,衛福部疾管署19日表示,醫療院所鬆綁口罩令與否,本月底會送專家會議討論評估。新冠疫情仍嚴峻時,台灣於2020年12月1日起規定,出入8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而近期一次口罩令調整則為2023年8月15日,如今僅剩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須佩戴口罩。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3月14日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會中也針對「廢除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進行討論。會中決議將研議廢除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口罩令後,如何建立民眾進入醫療(事)與老人福利等機構的佩戴口罩新常態,並檢視現行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的佩戴口罩規範,在未來適當時機再行討論廢除此公告之提案。曾淑慧表示,疾管署於4月底預計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口罩令是否廢除,而檢視醫院佩戴口罩現行感管查核及指引說明主要有以下3項:1、2024年醫院感染管制查核基準:醫院之急診、門診就醫病人分流機制及就診動線規劃適當,且張貼明顯告示,提醒就醫民眾與陪病者,出入醫療院所應佩戴口罩,並有協助未佩戴口罩就診病人佩戴口罩之措施。2、標準防護措施:涵蓋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而當健康照護人員於檢查或照護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狀之病人時,建議需遵行飛沫傳染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和手部衛生;本身受呼吸道感染之健康照護人員應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特別是高危險群的病人,若無法避免時則需佩戴口罩。3、飛沫傳染防護措施:健康照護人員密切接觸採取飛沫傳染防護措施的病人時,應在進入病房時即戴上口罩。採取飛沫傳染防護措施的病人轉出病房時,如病人的狀況允許,應戴上口罩並遵守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
感染病人看不完! 醫也宣告「燒聲陣亡」:只能用氣音說話
國內新冠疫情管制已經全面鬆綁,加上免疫負債發威,就算現在不算是溫差大的感冒旺季,各家醫院、診所還是塞爆來看感冒跟感染問題的病人。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在社群分享,他觀察最近診間還是有很多病人,因為感冒等不同感染問題來看診;而他的孩子前陣子也染上腺病毒,導致他被孩子傳染到跟著「燒聲陣亡」,只能用氣音與患者看診溝通。這番觀察也引來了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病人還是很多,我們診所的醫護也是接連感冒陣亡。」顏俊宇醫師昨天在臉書專頁上發文提到,「累,我也燒聲陣亡了」。他表示,自己平時看診就遇到很多感染病人,前陣子他的小孩感染了腺病毒,他因為和孩子睡在一起,導致被傳染,跟著燒聲陣亡。顏俊宇醫師並指出,因為自己的症狀也滿嚴重,整個晚上看診時,都只能用氣音跟患者說話,病人們聽到他的聲音,都覺得醫師的病情感覺還比患者嚴重,「出診間的時候都會跟他說保重,其實蠻窩心的」。顏俊宇醫師表示,經歷過硬撐著看診一天以後,他決定隔天要請學妹代診,他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天,因為沒聲音真的無法好好看診。而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忍不住留言回應:「多保重!病人還是很多,我們診所的醫護也是接連感冒陣亡。」
免疫負債發威!「天選之人」第一個遭殃 多重病毒夾擊…兒科病房佔床率達100%
新冠疫情至今已經3年,近期台灣已經口罩解封,在防疫全面鬆綁的情況下,有些在疫情最嚴重期間,完全沒有確診過的「天選之人」,最近紛紛開始中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就觀察小兒科急診室的病患分布,發現除了新冠肺炎外,感染其他像是流感、腸病毒、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小病患也不少,顯示過去這段時間,小小病患被過度保護,現在免疫負債發威,兒童急診人滿為患,兒科病房每天占床率,更已達到100%。謝宗學最近在臉書發文指出,過去一周的小兒急診室,罹患新冠肺炎的小病人數急速上升,多數是3歲以下,還沒到幼兒園接觸團體生活的孩子染疫,這些孩子多半都是被同住的家人傳染,且家庭成員包括病人本身,都是過去沒染疫過的「天選之人」。隨著疫情解封鬆綁,這些天選之人一一浮上檯面,「這一波疫情基本上是將過去3年防護做得很好的『天選之人』一一挑出來,掃蕩沒有自然感染過的族群。」而除了新冠肺炎,謝宗學還觀察,近期包括A型、B型流感,還有其他像是腸病毒、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鼻病毒等,也在兒科診間活躍。他指出,這些病毒共同特色,就是會讓孩子發高燒,導致最近兒童急診人滿為患,兒科病房每天占床率,更高達100%。謝宗學直言,只要兒童高燒、感染的人數增加,那麼併發的重症的小病患就會跟著上升,這很考驗當前兒童的急重症量能;「當病房占床率高到無病床可用的時候,病人最後的歸處只能是兒童急診留觀區,小兒急診室變成防疫解封、各種病毒橫行無阻時,最終也是唯一的防線。」
疫情逐漸趨緩指揮中心還不降級? 王必勝:後續收尾工作還很多
本土疫情處於低點,各防疫措施已經逐步全面鬆綁,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迄今尚未解編,也未降級,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表示,解編降級時程不變,維持在四月底或五月初,將由行政院長決定公布,目前還在盤點防疫物資、解編後各部會交接,以及進行專書編撰,紀錄防疫三年來的工作。新冠肺炎目前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但是包括確診隔離,配戴口罩已經陸續鬆綁,指揮中心何時解散,以及新冠何時降到第四類,原訂上周就要宣布,但兩周過去還未有定案。王必勝今天表示,指揮中心降級退場事宜,過去幾周以來一直在做規劃和盤整,疫情已經三年多,後續收尾工作還很多,盤點工作差不多完成了,會找時間向行政院院長報告,由院長(陳建仁)指示時間並公布,但強調,時間維持不變。王必勝表示,盤點工作包過,醫療部分,中重症病人要如何照顧,脆弱族群,確診後的流程是否順利等。其次是民眾的衛教,指揮中心解編後,相關資訊取得必須要安排,第三是各種防疫物資的盤點整備以及未來規劃,因擔心疫情到今年冬天可能會有變嚴重的趨勢,也看到南半球紐西蘭已經冬天,疫情有高起來,要如何因應需要先準備。王必勝表示,新冠肺炎相關防治工作架構本來是以指揮中心為主,未來如何各部會如何銜接交接。另外,王必勝也強調,這三年多的疫情要有紀錄,因此開始進行專書的編纂,依照這次學到的經驗,會請各方面專家討論未來防治新興傳染病的方針,這是這幾周的討論重點。至於,指揮中心最後是降級,或是解編?王必勝說,「都在選項內」。
中國明年初將全面鬆綁 王必勝:台灣不會跟進
12月26號大陸國家衛健委宣布,將於2023年1月8號起全面鬆綁,新冠肺炎從《傳染病防治法》,解除預防及管制措施,入境當地的旅客不需再進行隔離,但仍要出示48小時內陰性證明。27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台灣不會跟進,有關大陸取消入境篩檢新制,他認為此事會對世界造成影響,民眾前往當地雖然變得方便,但評估疫情建議需先打好疫苗,至於新冠肺炎是否考慮從,《傳染病防治法》降類為第4類,王必勝回應「我們還是按照自己步驟去做,不會跟著中國腳步」
中國防疫政策鬆綁 春節台商返台恐引發「外溢效應」
台灣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過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表示,台灣疫情趨勢和新加坡相似,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台灣疫情若套用新加坡模式來看,下一波疫情不用太擔心,但是現在恐有變數,1月6日後台商返台可能會造成「外溢效應」,針對疫情他也提出3項忠告提醒民眾。中國防疫鬆綁疫情擴散 台商返鄉「外溢」影響大於他國中國面對COVID-19疫情一直是採取清零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管控,然而在「白紙運動」影響下,近日中國清零政策大轉彎,防疫措施快速進行全面鬆綁,不再堅持動態清零,疫情也因此快速展開。姜冠宇醫師推測,中國有數億人口,接下來六個月應該會有1.12億人有COVID-19症狀,大約會有270萬人重症,重症ICU治療需求應該會超過其醫療量能的15.6倍,預期將有155萬人死亡。而且他認為一定會有「外溢效應」,疫情影響範圍不會只有中國境內,尤其台灣,農曆新年台商返鄉,受到的影響可能是其他亞太國家的N倍。施打時間拉長保護力↑ 但醫師籲「盡速」接種雙價疫苗姜冠宇醫師形容中國有如一大片純淨的紙現在才真正要接受挑戰,疫情的外溢效應會增加台灣確診母數,而需要醫療支持的分子也會隨之增加,他提醒民眾明年還是要特別注意,並提出美國數據呼籲民眾應「盡速」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他在臉書上提到,根據美國CDC MMWR之前釋出的資訊顯示,施打兩劑以上單價疫苗的保護力,50-64歲平均為28%,65歲以上為22%,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保護力,間隔4-5個月施打美國當地雙價疫苗後,才勉強有接近四成的保護力。姜冠宇醫師表示,隨著施打間隔拉長,保護力其實會更高,也就是說很久沒打疫苗的民眾,施打一下雙價疫苗反而會獲得比較高的保護力。但他也特別提醒,民眾不要為了更好的保護力,而一直拖延施打疫苗的時間,因為很有可能在台商返鄉期間就被感染了。姜冠宇醫師強調,尤其長者受急性後遺症困擾居多,臨床上遇到許多長輩從專責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後仍出不了院,有的需要類固醇治療,導致慢性疾病控制變差,有的甚至不幸走向安寧治療,家中長輩們保護力不夠,急性後遺症是相當可怕的。三重威脅:新冠、流感、RSV 醫師有3忠告提醒此外,冬季適逢許多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面臨新冠病毒、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三重威脅,加上「免疫負債」影響,過去有許多專家示警,病毒恐會反撲,姜冠宇醫師也表示,尤其是0-4歲的小朋友,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很多先進國家幾乎都指數飆升。因此,姜冠宇醫師提出3點忠告,第一,小心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第二,1月6日後小心台商返鄉潮;第三,打針、再打針,打雙價疫苗、適齡者打流感疫苗。他表示,「有打有保佑」,不僅能保護自己,減少後遺症可能性,也能保護家人。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放寬封控措施! 工商界:明Q1產能可恢復7、8成
經歷了反封控的白紙運動後,中國大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採行逐漸鬆綁,放寬許多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不過對於北京政府要求鬆綁重新開放,諸多分析師表示中國不可能迅速回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狀態,重新開放之路恐怕相當艱辛。中國政府周三(7)宣布全面調整防疫措施,開放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家隔離,同時開放餐飲業內用、維持企業營運、廢除強制掃碼,不再強調動態清零。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中國想邁向重新開放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過去多數人因為從未感染過,所以重新開放這段期間感染人數恐將暴增。高盛指出,基於文化相近,中國可以以香港、台灣的解封作為借鏡,經驗顯示在重新開放後病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暴增,而年長者的高疫苗接種率將成為安全解封的關鍵,目前中國年長族群在各地普遍仍是接種率較低。另一份高盛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為3%,2023年為4.5%,分析師預期中國要到2023年第二季才會重新開放,並指出目前過早的開放雖能讓分析師對明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進行小幅上修;剛解封也會面臨感染人數暴增、勞動力供應暫時短缺的困境,以及供應鏈中斷可能加劇的風險。工商界正面看待台商在大陸營運恢復,包含運輸、人員流動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認為明年第一季後中國大陸有機會全面鬆綁,產能大約恢復7、8成,要完全恢復可能要回到明年下半年。工總認為,目前中國大陸寬鬆僅執行數天,效果還不明顯,仍要觀察後續的情況,不過大陸日前封控對台商影響甚大,運輸、物流、人員流動都受到限制,所以鬆綁對台商的確有利。目前中國大陸幾個大城市都已經有鬆綁,但是解封的程度並不一致,例如上海、四川等地鬆綁幾乎與台灣差不多;有些城市則還是採取較嚴格的措施,不過整體而言都朝向寬鬆方向。好的現象是,中國大陸現在較明顯可以不用統一進行核酸、人員往來健康碼管理也較為放鬆、染疫者可居家隔離等。 不過,鬆綁後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很難短期就完全恢復,台商不論是製造業或者服務業在完全解封之後,產能與營運可望恢復7到8成。疫情過後,大陸需要台商投資、提振經濟,仍會祭出台商投資優惠,台商也仍需要大陸市場,投資中國大陸繼續擴大。
9月12起54國免簽入境 旅行業嘆:政策無效「玩假的」
我國邊境持續鬆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9月12日起,恢復美、加、紐、澳、歐洲與邦交國共54國國民入境可享免簽證待遇。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蕭博仁表示,此政策根本無效,除入境仍要隔離外,這些國家來台的旅客每日根本不到1000人,對於產業、商機毫無用處。外交部表示,歐洲地區有37國(包含教廷)、教廷以外的邦交國13國,加上美、加、紐、澳,共54國。防疫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此項開放是基於雙方互惠,各國均已對我開放免簽入境,同時也有許多歐美國家反映至我國外館申請簽證的時間太久,因此決定在維持單周5萬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上,放寬免簽入境,強調會持續開放下一波,視國內疫情發展與國際情勢變化而定。至於外國人入境後的檢疫模式,王必勝表示,仍需遵守「3天居家檢疫+4天自主防疫」,目前仍尚未開放團體旅客來台,不過背包客若能接受「3+4」的措施,已能用觀光簽入境自由行。對此,旅行社業者並不看好。蕭博仁表示,歐美等長程一點的國家旅客來台大約8到10天,但是光防疫隔離就要3天,扣掉若第一天是晚上到台灣不算,幾乎近半的時間都在隔離,對於旅客而言毫無吸引力。蕭博仁希望,政府9月底之前可以全面鬆綁邊境限制,包含「3+4」、每周限制人數5萬人以及旅行業不可以接待觀光客等,如果真的要採循序漸進方式開放,他仍希望隔離政策優先取消。另有旅行社業者表示,「能開放都是好的」,但坦言在沒有取消居家檢疫「3+4」之前,「什麼都是假的」,除非是商務人士,有實質上的洽商需求,又是公司出錢,否則不會有歐美人士因為要來台灣玩,自願先被關3天。飯店業者則說,除「3+4」的問題,這次開放的歐美紐澳,都不是來台旅遊大宗,顯然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韓國、港澳大陸及東南亞,較有機會帶來龐大客群,只能期許指揮中心下步能放寬到這些國家。
全面鬆綁!第二、三劑開放混打 「間隔8周」最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22)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全面開放混打,第二劑、第三劑都可挑選與第一劑不同廠牌的疫苗,不過還是建議第二劑與第一劑同廠牌,專家表示,因為一、二劑同廠牌有較完整的安全性數據,混打的副作用則會較強。依指揮中心資料顯示,國內疫苗昨天接種5萬6476人次,第一劑涵蓋率已達79.64%、第二劑覆蓋率已達66.10%、第三劑覆蓋率為0.29%。ACIP委員黃玉成表示,不論國際或台灣的臨床疫苗研究,在免疫生成性或第三期臨床試驗都建議優先接種同廠牌疫苗,但由於一開始疫苗供應不及,所以國外有許多小規模臨床試驗混打,有些報告也顯示效果不錯。現在疫苗供應充足,但目前指揮中心也開放第二劑混打,民眾可根據接種第一劑後是否有不良反應來選擇。黃玉成說,目前看到第一劑AZ、第二劑接種mRNA或高端疫苗,抗體生成都比「AZ+AZ」高好幾倍,至於混打週數,各國混打臨床試驗都是用4到12周,但大多是隔8週,所以ACIP建議隔8週。而第一劑接種mRNA者,如果很不舒服可以考慮換其他疫苗,不論換AZ或高端效果都不錯,就算換成AZ疫苗,效果也比「AZ+AZ」好。至於第一劑高端者,如果打完抗體效價不夠或有出國需求,目前台灣臨床試驗沒有「高端+AZ」,僅有「AZ+高端」因此ACIP建議第二劑可混打mRNA,但並非不能混打AZ,只是沒有數據做為參考。
交通部宣布:11/2車廂內可脫罩飲食 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取消人數上限
國內疫情趨緩,考量目前疫情趨緩穩定控制,為提振國內旅遊,活絡國內產業經濟,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8日)院會指示交通部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劃,於11月2日再鬆綁相關飲食限制規定。交通部指出,考量現行交通場站內均已開放飲食,故在維持基本防疫條件下,全面鬆綁交通運具內之飲食限制,包含台鐵及高鐵列車內、公路客運及遊覽車內、以及國內線班機(航空器)與船舶內,在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或鄰近無旅客或旅客有配戴口罩下,可開放飲食;另郵局營業區域亦可在前開條件下開放飲食。由於指揮中心解除室內80人、室外300人之容留管制規定,交通部表示,本部轄管國家風景區及觀光遊樂業亦配合取消容留量上限為承載人數80%之規定,不另訂上限。交通部強調,國內疫情持續趨緩穩定,為提振國內經濟及滿足民生需求,並在防疫成果共享下,將持續配合指揮中心檢討鬆綁相關防疫管理措施,惟考量疫情仍在持續,呼籲國人請務必依指揮中心指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被問「單劑覆蓋率7」就降級? 陳時中:不會只有單一的指標
國內疫苗至前天人口涵蓋率達58.06%,劑次人口比每百人73.42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鬆綁通常會以單劑覆蓋率7成為目標,昨有媒體追問是否達7成就降級,陳時中回應,不會只有單一的指標,還需考慮疫情控制、口罩遵從度等。前天有立委提問陳時中,何時有機會開放神明遶境,陳時中回應,鬆綁通常會以「單劑覆蓋率7成」為目標;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同日指出,估計本月底第1劑疫苗覆蓋率將達7成,屆時將有條件討論全面鬆綁、解禁,但須等整體指標出爐後再討論。另近來有國外研究指出,BNT疫苗接種2劑半年後抗體驟降。據外電報導,以色列最新研顯示,接種BNT後產生的抗體以每個月40%的速度減少;另1項卡達研究也指出,接種第2劑BNT疫苗後,體內抗體會在第1個月達到高峰,接下來幾個月會逐漸減弱。對此陳時中表示,疫苗保護力持續性以及相關不良反應,都有既定計畫,未來也會拉長時間,要有本土相關資料,作為疫苗施打的政策參考。新北昨日傳出有高中女學生疑接種BNT後誘發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臟發炎住院。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回應,不能斷言此案是疫苗誘發,可能是時序的關係。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際上沒特別提及疫苗與紅斑性狼瘡的關聯性,但因打疫苗會引起免疫反應,也有人擔心會連帶影響免疫系統的作用,不過目前沒有看到紅斑性狼瘡的相關報告。另外,綠委高嘉瑜的80歲的外婆,傳出施打第二劑莫德納後不到1周,發生血栓、恍惚等狀況,原本可自理生活,現需家人照顧,高嘉瑜表示,外婆的狀況是否與疫苗有關,還須觀察診斷,預計今日出院。另外,國外有研究顯示心肌炎等副作用風險上升,瑞典與丹麥6日宣布,年輕人暫停施打莫德納疫苗,改建議他們接種BNT疫苗。芬蘭也將暫停對1991年及以後出生的男性使用莫德納疫苗。